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太平镇完全小学语文课改讲座资料
主 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时 间:2010年3月 主 讲 人:郝小和
培训人员:完小全体语文教师 讲座内容:
语文学科独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教学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尤其是创造想象的能力。
儿童时期是富于想象的时期。教师在讲授作品时,要用生动的、形象的、具体的语言描绘作品中的形象,使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文章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进入画面,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教师要予以积极诱导,向学生提供小说、科技读物,组织学生广泛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在注意丰富知识经验的同时,注意使他们的想象日益变成有意的、自觉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创造想象。有位教师讲《狐狸和乌鸦》时,就引导学生想象乌鸦第二次叼着一片肉,狐狸又将如何行骗?乌鸦又是如何上当的创造想象。在《曹冲称象》的教学中,引发了学生对称象方式的创造性想象,教师便因势利导,提出“大家能想到更好的方法称象吗?的问题,于是学生凭课外阅读和科技活动获得的经验,创造性地出各种称象的方法和情景。又如教《惊弓之鸟》,让学生给课文加个结尾,魏王听了更赢的话,会怎样想,怎样说,态度怎样?让学生在练习中进行创造想象。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就属于发散思维,语文教学中的许多环节都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除了从正面分析讲解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从反面启发学生,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作文教学中,给一段材料,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立意;出一个题目,让学生列出几种思路不同的写作提纲。在具体训练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性地设计发散式疑问是成功的关键;一般而言,设计的发散式疑问必须是开放的,不存在最佳或正确的答案的问题。如要解决一实际问题就要求学生讲出所想到的全部方法;如教《望庐山瀑布》,将记忆性的问题:作者是谁?改为“请尽可能多地举出考证《望庐山瀑布》作者的方法。”用“《望庐山瀑布》使你联想到那些事物?”能激荡发散思维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好发散式疑问,训练发散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具体做法是在正式开始动脑之前,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好发散式疑问,然后教师向参与者讲清规则,一般强调以下几个方面:①先求数量,参与者想出的主意越多,得到的好主意可能性就越大;②在进行过程中,不能批评别人的主意,任何消极评价都不利于创造潜力的发挥;③参与者可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对已列出的主意进行综合和改造。当学生明白了要解决的问题及活动规则后就可以按一定顺序轮流发言。轮流发言几圈,当某个同学发言而他却想不出任何主意时,教师可以把他空过去,待下轮再发言。两三轮过后,如果他不能从别人发言中受到启发,还是想不出新主意时,就不要再空过去,而要启发他思维和想象。即使所有参与者都临近穷途短计时,教师也要让每个人轮流发言几圈,必须让学生体验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后顿悟的成功乐趣。因为一些奇思妙想往往是在挖空心思的压力下产生的。在轮流发言时,要注意记录每个人的意见,当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把记录呈现给大家,让他们对自己和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评价切不可说“你真笨”之类伤人自尊心的话。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从一般的条条框框中摆脱出来,并踏上成为创造人才之路。
批判性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没有批评地兼收并蓄,是永远不会有创造的。因为鼓励质疑、善于辩证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固然多是名篇佳作,但也不一定尽善至美。其名数学家赵访熊教授说:“读书时养成审视的习惯,就能发现问题,并提高分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专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为解答问题去阅读工具书和有关书籍资料,对多种材料进行比较鉴别,寻求正确的解答,不仅提高了学生分辨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质疑辩证过程中,逐步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捞铁牛》中几处“八只铁牛”的“只”,学生提出质疑以为改为“头”较妥当。这时,教师如果简单地表态,就会推动一次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好机会。于是教师因势利导,肯定他们能发现问题,不迷信书本的科学态度,鼓励他们求证自己的怀疑。课后,他们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从《现代汉语》的解释用法、举例,到《辞海》、《新华字典》注释例证,都一丝不苟地搜寻;还在《湖南普通话训练与测试》的“常用量词的选择里”找到了规定与量词“只”搭配的有“鸡、鸭、鸟、老鼠、兔子、猫、狗、羊、骆驼、老虎、昆虫(蚊子、苍蝇、蜻蜓、蝴蝶)等”,与量词“头”搭配的词有“牛(条)、驴、骡子、骆驼、猪(口)等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疑问的可信与辩证的合理性。教师便充分肯定他们的质疑勇气、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和探索求真的精神。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另外,还可以专门挑选一些既有特点又有一些缺陷的文章,让学生从字词到篇章,挑毛病,列举缺点,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坚持这样做,就会养成学生独立思考,不崇拜古人、名人、洋人,对一切都批判地吸收的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第二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期,我们需要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而创造思维培养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础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就体现在营造好的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想象,创新。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势在必行,因为对学生个人来将讲,创新是再创造,只要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颖的,首创的,就可以了。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它有新颖,首创,独创等特点。它与创造想象相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提出新的假设,是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一
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我在教人教版第九册《草原一课》时,我启发学生联系电视中看到的草原,想象一碧千里和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草原立体画面,再通过幻灯片展示草原美景,这样很快把学生带到了那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时,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的表达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用五个指头表现“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连,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的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二
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在讨论、争论的环境中不自觉创造。在教《凡卡》一文中,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凡卡寄了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爷爷能收的信吗?收不到信的原因是什么?假如爷爷收到信,爷爷会带他回去吗?凡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为什么呢?又如《赤壁之战》中,黄盖诈降成功,又可引导学生讨论:驾驭你是曹操你会想姓黄改的话吗?你怎样与对方周旋,怎样调整战术与诸葛亮斗智斗勇。这样在讨论中,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促进了思维的发散。
三
抓住文中图画想象,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发展
小学课文中许多图画不断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学生创造思维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学生的创造想象教师不要求标准答案,学生的答案可各不相同,只要是合理的,有利于思维的发展的教师都要鼓励,支持。在《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中,说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用“有的„„有的„„”的句式,想象成不同的形状。这样打开想象的闸门,促进思维发展,而且进行了语言表达训练。
四
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显示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燕子》后,我让学生用课本学到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练习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实际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造思维更符合实际。
五
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的矫正,是对学生常识结果的判定。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义,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以更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对学生学习的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要加以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的这种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评价。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由问题不敢问,学生心理上有三怕:一怕问题浅;二怕问题偏,老师责怪;三怕问多,老师厌烦。因此不愿意冒然提问。这种情况,老师应给多学生以鼓励,并给予表扬。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在教《跳水》一课时,学生针对文中船长的做法提出了疑问,还有没有让孩子脱险的好办法?引发学生“发散讨论评价”,学生以课文描述的情景为依据,抓住重点词语,一一分析了这些救法的不可行之处。老师再用“教师讲解评价”,先表扬这位发现问题的学生,然后指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他的办法是唯一的救孩子的好办法,反映了船长果断的品质。这样一评价,学生既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会”“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语文课的教学不仅可以邮寄的结合,还可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变成真正的创新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用这些方法,不断地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儿童心理学》
作者:苟忠翠
单位:陕西省岚皋县铁炉小学 联系地址:陕西省岚皋县铁炉小学 联系电话:***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育要在提高民族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创建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提高人的创新意识,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就让孩子得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营造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和接纳的气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以及整齐划一的军事式的管理。恰是这些观念和思想严重地阻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要创造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尊重、接纳的学习氛围就要做好以下三点。
1.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去“以人教人”。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来说,可说是无字之书,无言之教。就感情来说,没有人的感情,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人都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感情较之于成人更丰富、更纯真,也更易于被损伤,他们当然也要求成人以同样的纯真的感情来对待他们。课堂上,教师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幽默、激励的话语,生动灵活的教法„„都如同和煦的春风,明媚的阳光,清甜的甘露轻抚着、温暖着、滋润着孩子们,这无疑“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特级教师于永正语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作用;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为学生发展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相互之间存在差异,看到人的个性差异也是人群发展过程五彩缤纷的体现。
创新教育要尊重、保护个体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在性”。
3.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应鼓励学生个体之间的融洽合作和有序竞争。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班集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大家要学会在这个社会中与人相处融洽,公平有序竞争。同时,教育学生:班集体又更像一个大家庭,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应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姐妹,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合作、形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发展。
二、展开想像的翅膀
康德在谈到想像时说过:“想像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像的自然界。”想像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积累的表象加以综合、改造,创造出比生活更丰富、更完美的艺术形象。儿童时期是想像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像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离开积极丰富的想像,就难以更好地理解课文,难以提高语文的素质,难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1.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像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培养学生想像的素材。如教《穷人》时,文中有一段话写桑娜把西蒙的两个遗子抱回自己家里以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段话写得断断续续,当中省略了一些内容。当学生们进入情境,内心情感与桑娜的心紧紧相连的时候,我让他们充分地发挥想像,把空缺的内容添上去,学生们有的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入手,有的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入手,有的从环境入手把桑
娜当时矛盾、担心、害怕的心情描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训练获得良好的效果。2.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作文本质上就是创造,是一种独创性极强的脑力劳动。在作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力求选材新颖,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另外,可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想像性写作练习。如学了《穷人》,让学生续写,想像西蒙的两个遗子是怎样在桑娜家中长大的。再者,可以适当地进行想像性作文。如孩子们都喜欢看《西游记》,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险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挥想像,也来编一回师徒四人历险的故事。类似这点的还有编童话故事、写科幻小小说等,让学生的思维在训练中放飞。
想像的产生往往是被情感激起的。无动于衷、漫不经心的情绪是很难展开想像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想办法通过各种手段去激发儿童的情感,例如利用图画、音乐、语言、表演、实物等创设情境,激荡孩子们的内心情感,激起他们的情绪,丰富他们的想像,开拓他们创造思维的广阔天地。
三、引进求异思维的火花
所谓“求异思维”是指不满足已知的结论、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而是沿着多种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重组眼前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导致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应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这有助于帮助学生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摆脱思维的僵化、呆滞及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下面从几个不同的方面举例加以说明。1.在识字教学中训练求异思维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生字音、形、义的特点,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去学习、记忆生字,切忌经常性地单一地进行整齐划一的笔画唱读。学生可以用熟字去学生字,如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去偏旁、加笔画、减笔画、换笔画等方法去学;可以借助汉字表形的方法,把生字与具体形象的事物联系起来记忆;可以自编儿歌、绕口令等去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而且培养了思维的独创性。2.配合教材设计拓展性训练
在学生理解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计拓展性的练习。变换文体改写,变换叙述的顺序,变换人称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如一年级教材中有《春风》一课,当学生学习完课文以后,我让他们尝试把这首儿歌句中词语的顺序变换一下,意思不变,同学们觉得很有趣,作了多种变换,练习使同学们初步懂得了同一句子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形式来表达。孩子们有了创作的欲望后,我因势利导,说:“这是一首儿歌,谁能也来当一回小作家,用自己的话也把春风写一写。”他们积极地展开想像,有的写道:“春风像妈妈的手抚摸着大地,柳树弯着腰蹲在河边,长长的柳枝垂到河水中,真像一个钓鱼的老公公。”有的写道:“柳枝像小姑娘的长发随春风飘扬。”有的写道:“那青蛙就像歌星一样在舞台上唱歌。”孩子们用他们的童真、稚气写出一首首春天的歌,极大地发挥了创造性。3.在练习中启发儿童的求异思维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往往注重的是趋同性的逻辑思维,以追求获得唯一的标准答案,以便教师易于教学,批改作业省时方便。殊不知,这种“求同型”的教学方法和作业要求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致使有创造力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教师在布置各种练习时,如组词、造句、说话、作文、回答课后问题等,应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他们力争从不同角度构思、解决问题,强调“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动动脑筋,看能不能说的和别的同学不一样”。长久训练下去,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迅捷的判断力,有利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与创造性。
四、播种质疑的种子
质疑是创造思维的起点,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们要把学会思考、大胆质疑作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1.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从题目上质疑,从内容上质疑,从写法上质疑,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质疑,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质疑等。要注意的是,学生质疑水平的提高是有一个过程的,由“多而杂”到“少而精”。这需要教师有耐心,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学生提问的质量会逐渐提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达到更高一级的水平。2.鼓励质疑,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一个学生学得比较好、比较深,不是指他已经什么都懂了,没有问题了,而是说他充分地发展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善于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深入地研究,掌握知识。相反,若读书提不出问题或不会提问题,则说明他没有认真思考或思考得不够深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不断诱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对儿童的发问,不管是高质量的还是低水平的,都应认真对待,对一些跟课文没有关或关系不大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在课后解答,千万不要束之高阁,不予理睬,不加重视。保护儿童旺盛的求知欲是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前提。
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除了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外,总是辅之以必要的提问,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呢?关键是要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1.触动情感,激发探索。
当问题能触动人的情感的时候,往往容易唤起人们去主动探索的欲望。在教《灰雀》一课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的。我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感受灰雀的可爱及列宁爱鸟的感情后,忽然皱着眉,着急地说:“可是,有一天,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你想列宁心里急不急?他会怎么做呢?”情节的突然变化,泛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掀动了他们对灰雀下落的担心以及急列宁所急的情感,从而唤起他们学习下文的欲望。2.设置矛盾情境,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辩。
学生对矛盾性的问题感兴趣,当问题产生矛盾时,方能使他们出现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而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他们努力思考问题。因此,教师的提问可设置对立的设想,使之产生选择的困难,吸引学生认真思考,激发认识兴趣。例如《灰雀》一课,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后,我问:“大家知道灰雀哪去了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男孩捉走了。”我故作不解地问:“不对呀,小男孩不是明明说他没看见过灰雀吗?”“他撒谎!”“他没说实话!”“他骗人!”孩子们又按捺不住地叫起来。“你们都认为灰雀让男孩捉走了,有根据吗?”我再次追问。就在这样层层设疑中,在问题引起的矛盾冲突中,激起了学生认识上的争辩并逐步深入问题以致最后问题得到解决。
还有,如设计求异性问题、想像性问题、比较性问题以及变序性设疑,无疑处设疑等,其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使学生处于欲言又止,欲罢不能的境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六、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激发学生的想像还是鼓励学生质疑、解疑,都应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尽情扩展思维的空间,对文章深钻细研揣摩品味,并适时创设交流的情境,让学生之间讨论、切磋,教师相应的诱导、点拨,最终有所发现。1.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创造性思维需要时间,教师在设计活动或提出问题时,应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不要
像“急风暴雨”似地逼迫学生做立刻的反应。若真如此,学生的回答势必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心理学家们经过实验,给提问过程增加等待的时间,得出的结论是:
(1)学生回答的时间长度和语句数量都有所增加。
(2)“我不知道”和回答不出的现象减少了。
(3)思辨性的思维事例增加了。
(4)提出了更多证据。在提出证据之后或之前都有推理性的叙述。
(5)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学生计划收集资料活动的次数都增加了。
(6)成绩差的学生的回答也增加了。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创设交流情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小组互助学习和班级交流学习、讨论,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有利于改变“喂养”式的教学格局。
七、丰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情境,努力促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发展,使学生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具体做法是: 1.开辟语文活动课。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活动课,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又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活动以其趣味性、科学性、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造精神。
(1)开展课外阅读,广蓄知识,为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2)以游戏、表演、竞赛的形式开展活动。弗洛伊德说:“游戏的时候,每个儿童都像一个想像力丰富的作者。”表演则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竞赛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更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设计一些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又能提高语文素质的游戏、表演、竞赛活动。例如:成语接龙、故事会、猜谜会、错别字医院、朗诵会、学当主持人、小记者采访活动等,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展现才华的机会。2.深入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俞吾金教授认为:“创造思维的最后源泉不是在文本中,而是在生活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他们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应用语文、学习语文、增长才干。例如,看电视、电影,收听广播,参观游览,与亲友聚会,公共交际等,只要用心去感受,动脑去思考,都可以获得最实际、最生动活泼的收益。
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
在前一篇短文中,我曾提出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认为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那么怎样才能“教给”?设计恰当的课堂讨论题,是一法;布置难易适度的课后作业题,又是一法;在课堂讨论中,在作业讲评中,根据实际需要,有意安排一些关于思维方法的点拨,由于针对性强,更是值得尝试的一法。在这里,要着重说一说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有文化的现代公民一生中经常要碰到的问题,这种习惯养成之后将终身受益。
说到阅读,人们容易误以为是说语文课的阅读教学问题。其实不然,阅读的概念,无
论内涵还是外延,比“阅读教学”要丰富得多,广泛得多。阅读是人们通过视觉对文字符号的认辨、理解和吸收,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以往阅读的对象是写(印)在纸上的意义明确连贯的文字,现在阅读的对象有些变化,除了写(印)在纸上的文字以外,还有映在各种屏幕上的文字。对象不同,阅读的特点和要求也就不完全一样。这是阅读学要研究的新课题。由此看来,阅读主体所面对的客体是很复杂的,语文课本上选读的文学的(主要的)和非文学的作品和文章,只是一个极小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决不只是语文老师的事。基础教育阶段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教科书,所以各学科的任课教师都应当成为指导学生读本学科的教科书(有时要包括参考书)的“阅读教师”。而在事实上,教政治的并不一定指导学生读政治课本,教史地的也未必指导学生读史地课本,教数理化的除了要学生读或抄录若干习题以外,更少有人去指导学生认真研读数理化原则原理的推导过程。这是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损失,由于我们太看重“讲书”,把学生“读书”的时间和权利不知不觉间给“剥夺”了(少数优秀学生,除了课堂上注意听讲外,大多数在课后、特别是完成作业练习之前要认真研读课本的)。
其实,只重“讲书”的结果岂止是“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剥夺”了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改善思维品质的权利。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人们历来这样说。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只是从它们各自的主导方面说的。要是从阅读和写作的心智活动过程来细加分析,就可以发现阅读决不仅仅是吸收,写作也决不纯粹是倾吐。阅读和写作实际上是吐和纳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过程。阅读中,为了吸收,就必须倾吐。倾吐得越充分、越活跃,吸收得也就越充分、越深切。写作中,为了倾吐,就必须吸收。吸收得越丰富、越充实,倾吐得也就越酣畅淋漓、越发人深思。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效果的检验,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只不过阅读过程中的“倾吐”,用的手段和工具不是有声言语或有形文字,而是无声的内在言语或无形的想象画面。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赵忠祥同志说:“看书的过程,实际上是用语言来思考的过程。”这个体验是真切的、深刻的。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捕捉文字信息,并用自己的思想器官倾吐出自己过去储存的信息,使二者交融起来,才能从阅读中吸收到真正有用的、有效的信息。正如人的饮食,人在吃东西的时候,决不仅仅是在吸收,他同时也在倾吐,吐出唾液、胃液以及其他消化液,使二者交融,才能消化食物,才能从被消化的食物中摄取到有效的养分。
我们实际的阅读经验,也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同样的一篇文章,阅读主体的社会阅历和知识积累不同,读后所得也必然不同;同样的一部书,几年前读过,今天再读理解和感受就不一样;过几年再读,也许更有一番新的体会。其故安在?主要就是因为在吸收过程中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倾吐的量和质各不相同的缘故。
说到阅读,不能不涉及“语感”。所谓“语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这种“灵敏的感觉”,这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从何而来呢?就来自于丰富深切的生活经验(间接的或直接的),换句话说,就来自于广泛的社会阅历和深厚的知识积累。因此,叶老又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个“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倾吐自己的蓄积、倾吐自己的“消化液”的过程。可见,敏锐的语感是吸收与倾吐交互为用的结果。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除了语文课以外,其他各学科,只要是有本学科的教科书或参考书的,都负有指导学生读书的责任。这样,在阅读训练中形成合力,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逐步得到改善,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有一条成长的路叫阅读
儿童阅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学校也在小学阶段推广阅读,在推广过程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为快乐而阅读
阅读究竟能够带给学生什么?相信每一个家长,每一位老师在重视阅读的时候,都多少有些功利目的,比如开阔视野,培养思维能力,培养阅读的习惯,甚至会认为读得多就可以写得好。
从儿童的角度想一想,究竟阅读能带来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快乐。阅读带来的快乐,让学生能够进行持久的阅读。这些快乐,又是丰富多彩的,不只是高兴这么简单。阅读能让学生体会到新鲜、刺激,能让他们随着文字体会不同的人生,这就是阅读的本源性快乐。这种快乐,让很多孩子手不释卷。看看那些坐在书店的地板上,捧书阅读而心无旁骛的孩子们,我们能够看到阅读的魅力。
所以,无论是怎样的阅读指导,都不应该忽视学生的这种阅读快乐。家长不能把亲子阅读变成理论说教,老师不能把阅读指导课变成思品课,甚至也不能变成现在模式的语文课。
我原来以为亲子阅读就是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讲讲故事,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当他们识字以后,习惯养成以后,就不需要家长了。可是,有一天,上四年级的儿子,突然冒出一句,老爸,我们俩好长时间都没有一块看书了。听到这句话,我知道儿子需要的是一种阅读感觉。当我和他一起在床上阅读的时候,其实已经是他在讲给我听了。他讲的不只是情节,还有他自己的理解。我能够感觉到,这时候的儿子已经在有意识地“讨好”我,碰到不是很好笑的地方也放声大笑,然后看着我的表情。看来阅读不仅是习惯问题,也不只是读懂的问题,阅读确实是一种需要,而和父母一起读书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场景。看来,要让阅读成为孩子将来生活的一部分,就需要一直坚持,一直努力。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给一二年级的孩子们讲故事。每次下了课,总有一帮孩子围过来,拉住我的手,急切地问我,什么时候再给他们讲故事。但是因为工作的问题,给他们讲的故事越来越少,以后甚至不再讲了。那些原来像小鸟一样围着我的那些孩子们,再也不到我身边了。也许他们仍然能够记住我带领他们阅读的图画书,但是我这个人在他们眼中已经因为放弃了阅读而变得不可亲近,没有情趣了。
最爱图画书
无论小学阶段哪个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图画书。当我拿到《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以后,先是给一年级的孩子讲,后来给二年级的学生讲,再后来给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讲。没想到他们都很喜欢这个故事。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在了解了情节后,也能悟出生命的意义。虽然有二年级的学生在谈感受时说,“这只猫太傻了,白猫死了,他不会再找一只猫吗?为什么还要哭呢?”但是,多数学生还是被打动了。
爱看图画是很多人的喜好,因为图画可以涵盖丰富的意义,也可以让人产生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感受。小学生看图画能够理解得更直接也更深刻。最后留在他们记忆中的画面更持久。
好书可以反复读
很多图画书在一年级的时候看了,二年级再看的时候还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即使是同一本书,也可以让学生反复读。这需要教师有一种信念和理念。很多教师自己往往认为,这本书已经看过了,也讨论过了,没有必要再看了。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发现,学生喜爱的书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年段来阅读,有百看不厌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重复阅读,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活动。情节和人物学生可能已经了解了,有些细节还需要探寻。让学生重复阅读,发现过去不曾发现的细节。有些好书是需要一辈子进行阅读的,人为的划分阶段是可以的,但是有时候可以跨越阶段来阅读,有时候还可以在高年级拿起在低年
级曾经读过的“小儿科”。拿起这些小儿科的读物,往往能够再现美好童年,也可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给儿子买了《父与子》,我们两个已经共同读过很多遍了。但是,让他到书橱中找书共同读的时候,他往往还是会拿起这本书和我一起读,看到高兴处他无拘无束的笑声还像第一次看时那样开心。
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老师时刻不要忘记的就是“幽默”,孩子们太需要快乐,快乐的事情让他们铭记。而老师的幽默恰恰能够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新鲜刺激的情节,喜欢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但是作为教学中的阅读指导,不能只停留在这些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以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读到深处方能有真正的兴趣,只是看皮毛不利于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也没有办法培养出阅读能力。反复阅读是能够把阅读引向深入的一个好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不仅是阅读量的问题,在阅读中的思考是重要的。
阅读是一个阶梯
阅读是人生的阶梯,顺着这个阶梯能够到达一定的高度。阅读本身也是有阶梯的,不同的书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读。目前很多儿童阅读推广人也在做推荐书目的工作。从这些书目来看,多数情况下是适合的。但是往往因为个人经验的限制,很多推荐的书在某个年龄阶段并不受欢迎。所以,我们学校是采用教师推荐与学生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教师推荐图书,先结合专家推荐的书目,自己阅读,教师能够读得有感觉了,再推荐给学生。在班级内,开展学生推荐图书的活动,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书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现在有一个比较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儿童畅销书的问题。很多儿童畅销书因为投儿童之所好,所以好容易流行,有时真的可以说是一夜之间就遍地都是了。有时侯老师也很苦恼,那些搞笑搞怪的东西,在老师看来肯定不如正规的儿童文学读物有营养,但是学生就是喜欢那些东西,如果管得太紧吧,又怕打消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行业问题,让孩子看到最好的书应该是儿童读物出版界的良心。但是,因为利益的驱动,很多出版人是昧着良心出书,很多推荐者是昧着良心推荐。这给本来就缺少一定鉴别力的小学语文教师和家长带来困扰。很多家长买书都有跟风的现象,到书店就问,最近哪些书卖得快,卖得好,然后就给孩子买。
就我了解的情形来看,现在大陆地区还缺少儿童读物评价推荐的权威机构。台湾地区因为推广儿童阅读比较早,有一批人在做儿童读物的评价和推荐工作。他们的推荐是先由一些工作人员对一年内出版的儿童读物进行筛选,挑出几百本,再组织相关专家在一起评议。专家在评议前要认真阅读,阅读后大家在一起讨论,讨论完毕,共同挑出几十本,写出推荐语。这样的评价虽然也难免主观,但是从操作程序和评价来看,能够精选出优秀图书供学生阅读。
有些人总认为阅读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是要完全照顾到阅读者的喜好的。作为生活中的消遣阅读来说,可能是如此的。作为学校内的阅读指导就不能全凭学生个人的喜好。阅读是需要指导的,除了按照读物特点进行年龄阶段的划分外,在一定的年龄阶段要让他们能够获得阅读能力。台湾出版的一套《童书三百聊书手册》。把一到六年级的阅读分为300个话题,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了教学设计,对语文教师有很大的帮助。他们非常细致地设计出一些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低年级结合作品联系生活话题:“从书里找生活的影子”、“从书里找自己或别人的喜好”、“找出书中人物特别的地方”、“聊一聊送礼物的想法”);进行语文学习延伸话题:“把故事加长”、“从阅读中学习了哪些新字词”、“找出书的特点”、“好书介绍”等。中年级讨论的重点在于细节和从中体会到的情感,如:“聊故事里好笑的情节”、“谈一些与众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书中的人物”等。可以谈论语文学习,比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一本书”、“了解自己的阅读策略和阅读困难”、“谈描写声音和色彩的语词和比喻”、“谈两种不同的拟人
法”、“谈论描写老人或特别人的方法”、“讨论描写做事过程的写法”、“谈作者特别的语气”等。让讨论变得角度多样,使阅读活动丰富多彩。高年级的阅读,对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比较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探讨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比较自己童年和作者的童年”、“谈饮食文化以及相关的语词”、“谈老人与小孩的关系”、“探讨奇幻小说和魔法小说的特色”等。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异同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内容上来区分,教案是原来我们老师备课结果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教案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备学生部分,教材部分,教法部分。教学设计则不同,它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不同还在于内涵上,教案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通常上课使用的教学过程安排计划,一个教案就是一节课的教学计划具体的实施方案,应写得较为具体详细。特别对新教师来说,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开头语、各教学层次衔接语、结束语等都要用文字表达好,以免上课时因心理紧张而词不达意。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教师学习进行教学设计除了了解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般来说,教师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教案的理性反映,如果说教案着重于写“教什么”,“如何教”的话,则教学设计应该是着重于从教学理论上去叙述“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语文教学教什么
一、教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热爱语文。让学生在读书积累中热爱语文。
“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读书积累,读书积累既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够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读书积累,能够使学生获得感动,从而转化成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二、教学生掌握语文的知识 1.教学生识字
识字教学应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有责任把汉字传承下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认识并熟练运用这些常用汉字。
2.教学生写字
教学生写字是语文教学的的基本任务之一。不仅要教学生们写字,还要教学生们写好字,写规范字,写漂亮字。
3.教学生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写作能力,更没有很强的分析理解能力。
4.教学生感悟
学语文绝不仅仅是为了做阅读题,更主要是为了养成一种对祖国语言文字真挚的热爱之情。
5.教学生朗读
朗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形式,语文课要以读为本,在课堂上要加强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读出语言的形象,读出语言的情味,读出丰富细腻的语感,最终因语言的美丽而感动。
三、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1.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一经形成习惯,这种行为方式就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倾向与需要。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读的方面应该关注精读、泛读,默读、朗读、细读、速读的技巧指导。
四、教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1.倾听的能力
教师应该为学生倾听能力的发展做好规划,立足学生发展,多种方法相结合,反思中实践,实践中提高,让学生的倾听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2.写作的能力
写文章是一个人语文能力最好的检验和体现。3.表达的能力
依托出色的语言表达,人与人之间才能够彼此顺畅沟通。4.沟通的能力
沟通能力需要多方的配合才能完成,它更像一个综合体,是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口齿清楚、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5.实践的能力
语文学习的学习资源应该融合在生活的实践中,并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进而建立大的语文教育观。要结合课程安排,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并充分挖掘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6.创新的能力
时代的发展呼唤人才,今天的教育要为明天的创新服务。
关于“语文教学教什么”
语文教学教什么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教什么,才能知道怎么教。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用教材进行教学,只有把教材教好了,才能做到用教材教。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教学中一个事物相统一的两个方面,而非对立的矛盾。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材教好,就必须正确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大处着眼。大处着眼就是依据课标所规定的学段目标。课标给每个学段都制定了不同的标高,这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据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才能做到既不降低要求,也不越位。
第二,从具体入手。即依据教材中所要求完成的具体的教学任务。教材在每一个单元都提示了教学的内容,每篇课文的后面都设计了不同的练习和学习内容,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形成与习惯的培养要求,这些都是对课标所规定的学段目标的具体体现,每一项内容都必须认真完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每项任务认真完成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就达到了,对于课标规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也就自在其中了。
第三,从学生实际出发。即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实际和习惯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任务,让他们在已有的知识层面、能力基础上再上一层楼,再向前迈进一大步。
第四篇:创造性思维与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与语文教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课堂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阵地,特别是语文课堂,希望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不要错过。扩大知识,模拟物的形状或人的外貌特征,知识能以不同形式组合,联想想象与创造性思维,边缘学科与他山之石。
关键词:扩大知识的功能;模拟物的形状或人的外貌特征;知识能以不同形式组合;联想想象与创造性思维;边缘学科与他山之石。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当局者的身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教学的无边海洋中,找到一些五颜六色的小小贝壳,略加整理,献给同仁,以期进一步修饰。
(一)扩大知识的功能。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习惯心向,仿佛每一种知识只有一种功能,只能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其实不然,每一种知识都不仅仅具有一种功能,需要时,完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原来仅用于一个特定范围的知识,借用来解决另外一个同质不同类的问题。下面以汉字字形的功能为例,具体解说。
汉字,由音、形、义三要素构成。“音”表示读音,“形”表示意义、结构,“义”表示字的意义。可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由于需要,人们扩大了汉字音、形、义的功能。如字音,用来模拟自然界动物的声音.如:哗哗,啾啾,溜溜等。字形,也是这样,其功能也可以扩。,根据字的音形义,编成顺口溜,既便于记忆,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经常利用课本或其它材料中的例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能够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模拟物的形状或人的外貌特征
用字形描模,比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描述,更简洁、更生动、更形象。如《草地晚餐》中写红军在草地做饭时,有这样一句:“几口行军锅成‘一’字形排列着”,模拟出锅一口挨着一口横着排列的形状”;《老山界》中写红军夜晚过老山界的情景:“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直到天上”,这一描述,令人可以想见山路的曲折艰险。在平时的阅读中,还常常可以见到对街道形状的描写用“十”字、“丁”字,对建筑物的描写用“品”字,对人的脸部特征用“国”字描写等。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类似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以后需要时就懂得运用了。
(三)知识能以不同形式组合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玩扑克牌时,同样的一手牌,可以根据需要按不同方式进行组合,可按红桃、黑桃、梅花、方块组合而成,也可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还可按主副分开,可横排也可竖排。其结果将会因组合方式的不同而迥然相异。玩扑克牌是这样,知识的运用又何尝不是如此?学生头脑中,储存了一定量的知识,如果教师从头脑的仓库里提取所需的知识,灵活组合、运用,是完全可能的。古人云:“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在“引导”“转化”“开窍”上下功夫。可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结果与这一目标尚有一段距离。虽然积累了一定知识,但他们不会运用,尤其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很多学生充其量只知道按一个固定方式,对知识进行组合,情况变了,组合方式不会跟着变。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积累,轻运用,特别是轻灵活运用。比如:将“要”“认真”‘文件’“学习”四个词,组合成一个句子,每一个词在句子中只能出现一次,并且每个句子都必须用上这些词。这样,在符合语法规则的条件下,至少可以按三种方式组合成:“学习文件要认真”文件要认真学习”“要认真学习文件”,组合一次,学生思维就得到一次锻炼。
(四)联想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会学到很多优美的文章。文章不仅需要反复阅读,而且需要欣赏品味,更需要联想想象。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意图,得到身临其境的享受。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学过以后,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展开翅膀,尽情想象,在脑海中浮现柳宗元游小石潭的情景,思考作者为什么把小石潭的环境写的如此凄寒清冷,通过环境描写体会柳宗元被贬后孤独寂寞、悲伤凄苦的心情,同时也体现作者寄情山水、写文赋诗的情趣。学生在联想想象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锻炼了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五)边缘学科与他山之石。
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边缘学科又是语文学科的“催化剂”,利用他山之石,同样可以建造起高楼大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深受学生的喜爱。大家知道,古代的词曲是和着音乐唱地,不仅如此,笔者认为,还可以加入绘画。学过《天净沙*秋思》以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元曲的理解,绘成一幅画,有的学生按照内容画了一幅晚秋图,有的加入作者的情感,着力体现思乡之情思。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游子对家的渴望。而且领略到绘画的情趣,还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词曲的无穷魅力。
课堂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阵地,特别是语文课堂,希望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不要错过。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齐河县第二实验小学
蔡秋莲
内容提要: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质疑,让学生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课堂上,小组内,小组间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同一事物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阔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更新观念,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关键词:创造
尝试
思维
质疑
合作
现代社会建设急需学校培养一批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树立创造志向,增强创新意识之外,还需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无疑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
创造能力人皆有之。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沉睡着一位创造大师,要想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想法设法唤醒他。在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重担的束缚下,不少教师力求把“听话”、“守规矩”的“好学生”灌满填饱,不允许有“提问”或“好提不同意见”的行为。这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缺乏创新意识的做法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意识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内在动力,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些中外科学家、发明家创造发明的故事,激励学生从小立志于尝试创造,不要错误地认为创造仅仅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品,其实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创造者,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准备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三角形图片(其中也包括两个完全相同的),找出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针对学生标新立异的特点,鼓励学生不断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完全是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推导出来的面积公式,学生参与整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他们积极探求,努力进取,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长期这样坚持,不断地使学生迸发出强烈的创造激情,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己去创造成就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催化学生想试、爱试、乐试的胚芽,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提供必需的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激发学生勇于质疑,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经常这样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是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探讨思考,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在“比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在学习新课结束时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你有没有不懂或疑惑的问题,现在可以质疑”,这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比的后项既然不能为O,为什么在一些体育比赛中,比如足球比赛中,得分有时会出现3:0或2:0等情况呢?这是不是说比的后项可以为0呢?”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问题啊!这不体现了学生正在进行创造思维吗?这个问题我没有急于回答,而是把探求知识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利用星期天查阅各种资料,和父母同学进行探讨来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得出明确答案,领略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大力提倡学生多发问,培养他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启迪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训练发散思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活动的。
一题多解。如列方程解分数应用题“光明小学航模组人数是生物组的4/5,生物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1/3,航模组有8人,美术组有多少人?”通过对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先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当学生感到困难时,老师引导“这三个小组人数中哪两个数量都和另一个有关系?”学生自然想到航模组和美术组人数都和生物组人数有关系,让学生写出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接下来再引导“根据第一个已知条件求4/5怎样列式?”,学生很快想到航模组人数除以生物组人数就等于4/5,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老师再引导,怎样求1/3?怎样求8?这样又列出两个方程。一道题学生说出七、八种甚至更多种解法。最后把第一个条件中的4/5变成2倍,让学生自己分析列出方程。再让学生先以生物组人数为单位“1”思考这道题,再用美术组的人数为单位“1”,又如何分析。通过对一道题的反复分析,学生已不再局限于解出一道题,而是掌握了多种解题思路。从作业中发现有同学一道题最多可列出十四、五种方程,最少也有三、四种。
一题多变。进行应用题的多种变换,可将一道题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从一步扩展到四、五步,也可以把一道多步的应用题最后复合为一道一步应用题。这样经过多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引导学生善于合作,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开阔性
一个人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外,还要具有真诚开朗的性格以及善于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协作关系,搜集群众智慧取长补短,现在提倡的小组合作教学正是基于此提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上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如“圆的面积”一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新知学习的。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能利用旧知,自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由学习回忆、思考,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类推出圆的面积公式是否也可以将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呢?通过设疑,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在明确学习任务后,各小组经过初步考虑,对问题进行逐个分解,首先提出了三个需解决的子问题。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转化?解决化曲为直的问题。第二个难题是转化成哪个平面图形?第三个需解决的问题是圆和转化成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各小组就着手展开了第二次讨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动手动脑,参与面广。通过剪剪拼拼,有的拼出了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有的拼出了近似于三角形的图形„„有的发现平均分的分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形或三角形。思维体现出了有序性、互补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表现了协调的专长,有的表现出了决策的才能,有的表现出较好的钻研精神,小组合作使学生在思维的比较中取得了对问题的圆满解决,萌发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随后各小组进行交流反馈。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深化,不仅认真聆听同学的发言,还不断地提出疑问或补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反馈,学生意识到集体的智慧远远超过了个人的聪明,合作使问题得到了最优化解决。最后,当同学们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兴趣盎然。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方法,选择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每一个“创造之人”,不断推出创造教育,让创造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绽放光彩,造就一大批创造型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科学知识迅速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