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跨越式试验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附件3:
小学语文跨越式试验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黄晖* 林君芬** 何克抗** *广东省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510080)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00875)【摘要】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人材培养的核心,也是小学语文跨越式试验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本文在分析小学低、中年级段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拼音课型、识字课型和阅读课型的教学任务探讨了这一教学阶段创培养造性思维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及其支持环境。
【关键词】语文教育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
培养创新人材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标。所谓“创新人材”(也称创造性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材,而其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即创新思维)(何克抗,2000)。那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如何来实现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目标呢?下面笔者就以三年来所参与的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以下简称跨越式试验)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小学低、中年级段语文教学中贯彻落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关于语文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 为了在语文教育中落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理论作指导,并要认清语言和思维二者之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要素和系统的关系,是一对不同层次及不同内涵的范畴(何克抗,2004)。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依据上述观点指出,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语文教育中把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但这两者也不能完全等同,不能互相取代,否则既不利于语文学科的教育,也不利思维能力的培养(何克抗,2004)。按照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六岁以前的儿童只具有基于表象的形象思维,要到11或12岁以后才能具有基于命题假设的抽象逻辑思维。传统语文教学深受这种理论的影响,在小学的低、中年级段(1~4年级)一般是只讲形象化教学,而忽视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即便到了小学高年级(5~6年级),开始在语文教学中考虑逻辑思维的训练问题,也仅仅停留在基于具体事物的初级逻辑思维,而不敢涉及基于命题假设的高级抽象逻辑思维;而直觉思维能力则更是普遍受到忽视(何克抗,2004)。而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认为,一年级小学生不仅具有初步的基于表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具有初步的基于语言概念的逻辑思维能力,即使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也应该全面考虑创造性思维结构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六个要素,尤其不能忽视逻辑思维能力或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何克抗,2004)。至于六要素之一的“横纵思维”,由于主要是为高难度复杂问题的解决(即促进灵感或顿悟的发生)提供心理加工策略,它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有更直接的关系,并且要有“思维复杂性”理论的支持才易于理解,所以,就一般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而言,对这一要素可暂不考虑(何克抗,2000)。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1.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策略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观察能力、联想(包括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相关联想)能力和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来实现。当然由于拼音课型、识字课型、阅读课型的教学任务不尽相同,因此训练形象思维的具体教学策略也就有较大的差异。拼音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拼音的认读、书写(形)以及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和用电脑打写,思维能力的训练应该和这些语言教学任务结合起来。因此,在拼音教学阶段,可以采用创编有关汉语拼音的儿歌、看图说话、看图编故事等教学策略。如在教《g k h》一课时,由于运用这种策略,有的学生能把课文插图上的内容用儿歌“蝌蚪游到水草边kkk,哥哥坐在椅子上喝水hhh,鸽子在天空快乐地飞ggg”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学生则打写出“我看到了美丽的鸽子,它们在天空快乐地飞着;我还看到了可爱的蝌蚪,它们在水里开心地游着。”这些创编活动显然有助于儿童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识字课型的教学任务包括课文生字的认(形)、读(音)、书写(形)、用(义)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朗读指导和识字方法的迁移。在涉及识字(包括音、形、义)的教学任务中,通常我们用编生字谜语来促进生字的形、音、义学习,并从中渗透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我们还创设用生字编故事的活动来落实想象力的训练;而在涉及课文内容理解和朗读等方面的教学任务中,则需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来设计适当的思维训练活动,包括编谜语、仿编课文、故事续尾、故事新编、想像作文等。下例便是在第2册《识字4》的课堂上,按照“仿编课文”要求,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所写出的《夏天动物趣事多》。《夏天动物趣事》
夏天到了,让我来跟大家说一说夏天动物的趣事吧!蝉儿在树上不停地叫着,好像在说:“热死我了,热死我了!” 蜘蛛说:“要下雨了,要下雨了,兄弟们,快点织网吧!” 蜻蜓说:“太好了!我又可以来到池塘里吃小虫了。” 小鸟也要学会飞行,自己去找食物了。
蝴蝶从茧里爬了出来,并伸展开它们的翅膀,成双成对地在花间飞舞。小鱼说:“太好了!我又可以更舒畅地游泳。”
小蝌蚪的尾巴怎么都不见了呢?哦!原来它们都变成了小青蛙了,它们不只忙着捉害虫,还放声“哇!哇!哇!”地叫着跳来跳去呢!夜晚,小壁虎忙着在墙壁上、屋檐下吃飞虫。七星瓢虫正忙着帮助庄稼捉蚜虫这个大坏蛋呢!
夏天,许多动物的幼崽离开安全的家巢,开始到外面去闯荡生活了。从这篇课堂习作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想象力是何等丰富!阅读课型的教学任务包括识字(方法与前面类似)、阅读理解和朗读指导。与阅读理解过程有关的的思维能力训练则应根据课文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如在教人教版第5册的《花钟》一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某一自然现象,然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设计一样物品(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在教人教版第1册《雨点儿》一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进行相似联想(雨水能起正面作用的联想,如有利于干旱、沙漠地区)和相反联想(雨水能起负面作用的联想,如洪涝灾害),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想象“如果我是雨点儿„„”;在人教版第2册的《兰兰过桥》一课中,则让学生设计自己心目中的未来的桥;在人教版第3册《黄山奇石》一课中,则通过提供怪石、苍松、奇峰等的图片让学生发挥大胆想象为这些图片的情景分别起一个类似“仙人指路”这样富有诗意的名字,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童话在小学中、低年级段课文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对于童话类课文可以采用续编、仿编、改编童话等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
2.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的策略
美国著名的创造性研究专家帕内斯曾指出,人的创造性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脱离问题解决过程便无创造性可言。这一点在直觉思维上的体现尤为突出。因此,在直觉思维的培养上,我们尝试采用以下策略:先给学生创设问题,鼓励学生设计解决方案并预测解决的结果,再让学生应用逻辑推理方法去验证。如在教人教版第2册的《司马光》一课时,我们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救那个落水儿童并分析能否使之安全得救。有的学生提出“在水缸上放一根木棍,让落水的小孩抓住木棍”;有的学生提出用一根绳子让落水小孩抓住攀上来;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司马光的办法是最合理的,因为当时情况紧急,不让小孩被水淹死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水流出去。从这个孩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能抓住水的多少和孩子得救这两件事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这就是一种直觉思维能力,而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显然有利于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时,给学生创设几个与光的反射原理有关的情境,让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第6册《惊弓之鸟》一课时,则给学生提供很多类似的推理情境,但是我们要求学生先运用直觉思维预测结果,然后再进行逻辑分析与推理,并将推理结果与直觉思维结果加以比较。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来实现。从表面上看,这三种能力的培养似乎和逻辑思维关系不大,而实际上都离不开逻辑思维的指引与调控。如在拼音教学中,要使创编儿歌、看图写话或看图编故事等活动有效,老师们都会强调应抓住拼音字母的主要音、形特征来编;观察图片则要抓住图片场景、人物的重点和主要特征,而且还要注意观察的先后顺序。在识字教学中,创编生字故事、生字谜语同样要抓住生字的音、形、义的主要特点,编猜谜语活动中的谜面应符合一定的要求,创编的儿歌要尽量押韵,等等。上述看图写话、用生字编故事、仿编和改编童话等活动中所涉及的抓重点和抓主要特征,以及选材、布局谋篇和词语雕琢等环节,事实上都无一不与逻辑思维有关。
而对于直觉思维来说,瞬间作出直觉判断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基础之上,而知识积累显然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而且,为了使直觉判断不停留在主观臆断层面,还需要对直觉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作认真的逻辑分析与推理,才能够对直觉思维成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作出正确的判定。
至于写读后感、写评论等以分析、比较、判断、推理为主的活动,其本身就是典型的逻辑思维过程。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应该贯穿于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的始终,具体的方法包括:教师提问启发、提供分析和推理的背景资料、以扩展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经验与知识,以及提供范文并尽可能要求通过写作表达来反映思维的成果等。4.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策略
发散思维对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策略很简单,只有八个字:求异、逆向、多向辐射。只要能沿着这八个字指引的方向去培养发散思维,就能速见成效。如在教人教版第5册《秋天的雨》一课时,课文描写的是积极向上的秋,为了使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在让学生阅读各种不同风格的写秋文章(古诗词、散文等)之后,鼓励他们自己去感受秋天,并努力用求异、逆向、多向思维从新的角度、新的观点去写出《我眼中的秋》。从最后完成的习作来看,很多学生所写的秋都大不相同:有的写秋天的声音、颜色、气候,有的写秋天给人的感受,有的甚至从四季想到了不同人的性格。这显然是发散思维在起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张扬个性,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有效策略。例如在一次三年级的语文活动课上,教师要求学生提前一星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录制自己喜欢的几种声音,然后根据这些声音编个故事,并通过网络配上贴画、插图,再用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结果在汇报课上,各组的表演异彩纷呈:有的以小组形式说唱《交响乐团的故事》,有的用课本剧表演《森林运动会》,有的以配乐诗朗诵《听,秋虫在呢哝》;有的更是异想天开——实地演奏《厨房里的锅碗瓢盆》„„ 5.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策略
辩证思维是使人类认知具有全面性、深刻性和洞察力的根本保证,因此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彻在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的始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重视实践研究的科学态度:如在教学《蜜蜂》一课中,教师先让学生填写法布尔的实验假设、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实验推测,使学生从中体会并学习科学家准确完整记录数据、处事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然后教师再带领孩子们走入昆虫世界,指导他们深入生活,学会观察与发现;要求他们仿照课文提出自己新的试验假设,并通过小组合作,用科学态度,对自己的试验假设进行尝试与验证。许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看了大量的课外书籍(包括中国李盛源和法国法布尔的两种版本的《昆虫记》)而且纷纷写出思维较为严密的试验研究方案及科学小论文。
(2)鼓励学生运用辩证观点看问题:在教第五册《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孩子们提出:“为什么铁罐会随着年代而消失呢?”“铁罐的消失与他傲慢的性格有必然联系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并没有急于正面回答,而是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主要通过自主探究和讨论进行学习),并鼓励学生要辩证地看问题。与此同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有关陶铁科普知识的介绍以及和课文寓意相关的若干文章。结果,不仅在两个课时内按时、高效地完成了课标的要求,还使学生们自己圆满地回答了上述问题——“铁罐是因年代久远而氧化,而作者是抓住陶铁罐的本质特性,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他们相应的人物性格,编写了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的寓言”。学生们没有将课文寓意表面化,而是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使科学性和人文性达到统一。(3)帮助学生分析发散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与不合理因素:很多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往往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对学生的任何不同想法全都加以肯定。我们认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并没有错,但教师要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适当的引导,要帮助他们看到其中的合理与不合理因素。如上述《司马光》一课中,学生所提出的利用木棍和绳子的两个办法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认识到这两种办法在别的情境中也许能救人而在当前情境下是行不通的,因为其前提是要能找到这些工具,而且落水的人要能够抓住这些工具。
三、支持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想教学环境 1.扩展阅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经验和表象积累 帕内斯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能离开预先的知识储备,否则培养便不会成功。没有积累,没有基础,学生视野狭窄,必然影响思维的敏捷性和广阔性。由此可见,无论是形象思维所需的表象积累、直觉判断赖以形成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还是为培养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所需的背景知识、多角度和正反面的资料,都需要扩展阅读材料的支持。2.新型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为创造性思维培养创设良好的心理空间 著名特级教师徐鹄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只有松软的泥土里,才能长出智慧的幼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指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可见,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心理空间才能孕育、诞生。而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则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为这种教学结构特别支持能创设上述良好心理空间的教与学方式。
3.现代信息技术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现代信息技术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体现在:
(1)网络资源所提供的大量扩展阅读材料有利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2)基于网络资源和工具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对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3)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图片、视频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可以大大丰富形象思维所需的属性表象积累,并提供大量有关各种联想和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的优秀范例,从而有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4)多媒体课件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扎实的双基训练是创新的土壤,教师应发扬传统中的合理、积极因素,同时摒弃传统中封闭、守旧的东西,这样才能既打好坚实的基础,又能实现大胆的创新。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育要在提高民族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创建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提高人的创新意识,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就让孩子得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营造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和接纳的气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以及整齐划一的军事式的管理。恰是这些观念和思想严重地阻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要创造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尊重、接纳的学习氛围就要做好以下三点。
1.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去“以人教人”。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来说,可说是无字之书,无言之教。就感情来说,没有人的感情,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人都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感情较之于成人更丰富、更纯真,也更易于被损伤,他们当然也要求成人以同样的纯真的感情来对待他们。课堂上,教师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幽默、激励的话语,生动灵活的教法„„都如同和煦的春风,明媚的阳光,清甜的甘露轻抚着、温暖着、滋润着孩子们,这无疑“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特级教师于永正语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作用;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为学生发展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相互之间存在差异,看到人的个性差异也是人群发展过程五彩缤纷的体现。
创新教育要尊重、保护个体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在性”。
3.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应鼓励学生个体之间的融洽合作和有序竞争。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班集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大家要学会在这个社会中与人相处融洽,公平有序竞争。同时,教育学生:班集体又更像一个大家庭,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应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姐妹,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合作、形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发展。
二、展开想像的翅膀
康德在谈到想像时说过:“想像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像的自然界。”想像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积累的表象加以综合、改造,创造出比生活更丰富、更完美的艺术形象。儿童时期是想像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像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离开积极丰富的想像,就难以更好地理解课文,难以提高语文的素质,难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1.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像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培养学生想像的素材。如教《穷人》时,文中有一段话写桑娜把西蒙的两个遗子抱回自己家里以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段话写得断断续续,当中省略了一些内容。当学生们进入情境,内心情感与桑娜的心紧紧相连的时候,我让他们充分地发挥想像,把空缺的内容添上去,学生们有的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入手,有的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入手,有的从环境入手把桑
娜当时矛盾、担心、害怕的心情描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训练获得良好的效果。2.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作文本质上就是创造,是一种独创性极强的脑力劳动。在作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力求选材新颖,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另外,可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想像性写作练习。如学了《穷人》,让学生续写,想像西蒙的两个遗子是怎样在桑娜家中长大的。再者,可以适当地进行想像性作文。如孩子们都喜欢看《西游记》,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险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挥想像,也来编一回师徒四人历险的故事。类似这点的还有编童话故事、写科幻小小说等,让学生的思维在训练中放飞。
想像的产生往往是被情感激起的。无动于衷、漫不经心的情绪是很难展开想像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想办法通过各种手段去激发儿童的情感,例如利用图画、音乐、语言、表演、实物等创设情境,激荡孩子们的内心情感,激起他们的情绪,丰富他们的想像,开拓他们创造思维的广阔天地。
三、引进求异思维的火花
所谓“求异思维”是指不满足已知的结论、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而是沿着多种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重组眼前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导致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应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这有助于帮助学生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摆脱思维的僵化、呆滞及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下面从几个不同的方面举例加以说明。1.在识字教学中训练求异思维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生字音、形、义的特点,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去学习、记忆生字,切忌经常性地单一地进行整齐划一的笔画唱读。学生可以用熟字去学生字,如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去偏旁、加笔画、减笔画、换笔画等方法去学;可以借助汉字表形的方法,把生字与具体形象的事物联系起来记忆;可以自编儿歌、绕口令等去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而且培养了思维的独创性。2.配合教材设计拓展性训练
在学生理解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计拓展性的练习。变换文体改写,变换叙述的顺序,变换人称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如一年级教材中有《春风》一课,当学生学习完课文以后,我让他们尝试把这首儿歌句中词语的顺序变换一下,意思不变,同学们觉得很有趣,作了多种变换,练习使同学们初步懂得了同一句子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形式来表达。孩子们有了创作的欲望后,我因势利导,说:“这是一首儿歌,谁能也来当一回小作家,用自己的话也把春风写一写。”他们积极地展开想像,有的写道:“春风像妈妈的手抚摸着大地,柳树弯着腰蹲在河边,长长的柳枝垂到河水中,真像一个钓鱼的老公公。”有的写道:“柳枝像小姑娘的长发随春风飘扬。”有的写道:“那青蛙就像歌星一样在舞台上唱歌。”孩子们用他们的童真、稚气写出一首首春天的歌,极大地发挥了创造性。3.在练习中启发儿童的求异思维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往往注重的是趋同性的逻辑思维,以追求获得唯一的标准答案,以便教师易于教学,批改作业省时方便。殊不知,这种“求同型”的教学方法和作业要求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致使有创造力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教师在布置各种练习时,如组词、造句、说话、作文、回答课后问题等,应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他们力争从不同角度构思、解决问题,强调“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动动脑筋,看能不能说的和别的同学不一样”。长久训练下去,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迅捷的判断力,有利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与创造性。
四、播种质疑的种子
质疑是创造思维的起点,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们要把学会思考、大胆质疑作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1.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从题目上质疑,从内容上质疑,从写法上质疑,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质疑,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质疑等。要注意的是,学生质疑水平的提高是有一个过程的,由“多而杂”到“少而精”。这需要教师有耐心,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学生提问的质量会逐渐提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达到更高一级的水平。2.鼓励质疑,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一个学生学得比较好、比较深,不是指他已经什么都懂了,没有问题了,而是说他充分地发展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善于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深入地研究,掌握知识。相反,若读书提不出问题或不会提问题,则说明他没有认真思考或思考得不够深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不断诱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对儿童的发问,不管是高质量的还是低水平的,都应认真对待,对一些跟课文没有关或关系不大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在课后解答,千万不要束之高阁,不予理睬,不加重视。保护儿童旺盛的求知欲是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前提。
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除了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外,总是辅之以必要的提问,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呢?关键是要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1.触动情感,激发探索。
当问题能触动人的情感的时候,往往容易唤起人们去主动探索的欲望。在教《灰雀》一课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的。我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感受灰雀的可爱及列宁爱鸟的感情后,忽然皱着眉,着急地说:“可是,有一天,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你想列宁心里急不急?他会怎么做呢?”情节的突然变化,泛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掀动了他们对灰雀下落的担心以及急列宁所急的情感,从而唤起他们学习下文的欲望。2.设置矛盾情境,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辩。
学生对矛盾性的问题感兴趣,当问题产生矛盾时,方能使他们出现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而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他们努力思考问题。因此,教师的提问可设置对立的设想,使之产生选择的困难,吸引学生认真思考,激发认识兴趣。例如《灰雀》一课,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后,我问:“大家知道灰雀哪去了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男孩捉走了。”我故作不解地问:“不对呀,小男孩不是明明说他没看见过灰雀吗?”“他撒谎!”“他没说实话!”“他骗人!”孩子们又按捺不住地叫起来。“你们都认为灰雀让男孩捉走了,有根据吗?”我再次追问。就在这样层层设疑中,在问题引起的矛盾冲突中,激起了学生认识上的争辩并逐步深入问题以致最后问题得到解决。
还有,如设计求异性问题、想像性问题、比较性问题以及变序性设疑,无疑处设疑等,其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使学生处于欲言又止,欲罢不能的境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六、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激发学生的想像还是鼓励学生质疑、解疑,都应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尽情扩展思维的空间,对文章深钻细研揣摩品味,并适时创设交流的情境,让学生之间讨论、切磋,教师相应的诱导、点拨,最终有所发现。1.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创造性思维需要时间,教师在设计活动或提出问题时,应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不要
像“急风暴雨”似地逼迫学生做立刻的反应。若真如此,学生的回答势必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心理学家们经过实验,给提问过程增加等待的时间,得出的结论是:
(1)学生回答的时间长度和语句数量都有所增加。
(2)“我不知道”和回答不出的现象减少了。
(3)思辨性的思维事例增加了。
(4)提出了更多证据。在提出证据之后或之前都有推理性的叙述。
(5)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学生计划收集资料活动的次数都增加了。
(6)成绩差的学生的回答也增加了。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创设交流情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小组互助学习和班级交流学习、讨论,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有利于改变“喂养”式的教学格局。
七、丰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情境,努力促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发展,使学生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具体做法是: 1.开辟语文活动课。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活动课,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又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活动以其趣味性、科学性、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造精神。
(1)开展课外阅读,广蓄知识,为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2)以游戏、表演、竞赛的形式开展活动。弗洛伊德说:“游戏的时候,每个儿童都像一个想像力丰富的作者。”表演则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竞赛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更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设计一些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又能提高语文素质的游戏、表演、竞赛活动。例如:成语接龙、故事会、猜谜会、错别字医院、朗诵会、学当主持人、小记者采访活动等,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展现才华的机会。2.深入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俞吾金教授认为:“创造思维的最后源泉不是在文本中,而是在生活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他们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应用语文、学习语文、增长才干。例如,看电视、电影,收听广播,参观游览,与亲友聚会,公共交际等,只要用心去感受,动脑去思考,都可以获得最实际、最生动活泼的收益。
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
在前一篇短文中,我曾提出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认为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那么怎样才能“教给”?设计恰当的课堂讨论题,是一法;布置难易适度的课后作业题,又是一法;在课堂讨论中,在作业讲评中,根据实际需要,有意安排一些关于思维方法的点拨,由于针对性强,更是值得尝试的一法。在这里,要着重说一说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有文化的现代公民一生中经常要碰到的问题,这种习惯养成之后将终身受益。
说到阅读,人们容易误以为是说语文课的阅读教学问题。其实不然,阅读的概念,无
论内涵还是外延,比“阅读教学”要丰富得多,广泛得多。阅读是人们通过视觉对文字符号的认辨、理解和吸收,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以往阅读的对象是写(印)在纸上的意义明确连贯的文字,现在阅读的对象有些变化,除了写(印)在纸上的文字以外,还有映在各种屏幕上的文字。对象不同,阅读的特点和要求也就不完全一样。这是阅读学要研究的新课题。由此看来,阅读主体所面对的客体是很复杂的,语文课本上选读的文学的(主要的)和非文学的作品和文章,只是一个极小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决不只是语文老师的事。基础教育阶段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教科书,所以各学科的任课教师都应当成为指导学生读本学科的教科书(有时要包括参考书)的“阅读教师”。而在事实上,教政治的并不一定指导学生读政治课本,教史地的也未必指导学生读史地课本,教数理化的除了要学生读或抄录若干习题以外,更少有人去指导学生认真研读数理化原则原理的推导过程。这是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损失,由于我们太看重“讲书”,把学生“读书”的时间和权利不知不觉间给“剥夺”了(少数优秀学生,除了课堂上注意听讲外,大多数在课后、特别是完成作业练习之前要认真研读课本的)。
其实,只重“讲书”的结果岂止是“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剥夺”了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改善思维品质的权利。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人们历来这样说。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只是从它们各自的主导方面说的。要是从阅读和写作的心智活动过程来细加分析,就可以发现阅读决不仅仅是吸收,写作也决不纯粹是倾吐。阅读和写作实际上是吐和纳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过程。阅读中,为了吸收,就必须倾吐。倾吐得越充分、越活跃,吸收得也就越充分、越深切。写作中,为了倾吐,就必须吸收。吸收得越丰富、越充实,倾吐得也就越酣畅淋漓、越发人深思。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效果的检验,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只不过阅读过程中的“倾吐”,用的手段和工具不是有声言语或有形文字,而是无声的内在言语或无形的想象画面。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赵忠祥同志说:“看书的过程,实际上是用语言来思考的过程。”这个体验是真切的、深刻的。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捕捉文字信息,并用自己的思想器官倾吐出自己过去储存的信息,使二者交融起来,才能从阅读中吸收到真正有用的、有效的信息。正如人的饮食,人在吃东西的时候,决不仅仅是在吸收,他同时也在倾吐,吐出唾液、胃液以及其他消化液,使二者交融,才能消化食物,才能从被消化的食物中摄取到有效的养分。
我们实际的阅读经验,也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同样的一篇文章,阅读主体的社会阅历和知识积累不同,读后所得也必然不同;同样的一部书,几年前读过,今天再读理解和感受就不一样;过几年再读,也许更有一番新的体会。其故安在?主要就是因为在吸收过程中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倾吐的量和质各不相同的缘故。
说到阅读,不能不涉及“语感”。所谓“语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这种“灵敏的感觉”,这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从何而来呢?就来自于丰富深切的生活经验(间接的或直接的),换句话说,就来自于广泛的社会阅历和深厚的知识积累。因此,叶老又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个“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倾吐自己的蓄积、倾吐自己的“消化液”的过程。可见,敏锐的语感是吸收与倾吐交互为用的结果。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除了语文课以外,其他各学科,只要是有本学科的教科书或参考书的,都负有指导学生读书的责任。这样,在阅读训练中形成合力,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逐步得到改善,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有一条成长的路叫阅读
儿童阅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学校也在小学阶段推广阅读,在推广过程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为快乐而阅读
阅读究竟能够带给学生什么?相信每一个家长,每一位老师在重视阅读的时候,都多少有些功利目的,比如开阔视野,培养思维能力,培养阅读的习惯,甚至会认为读得多就可以写得好。
从儿童的角度想一想,究竟阅读能带来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快乐。阅读带来的快乐,让学生能够进行持久的阅读。这些快乐,又是丰富多彩的,不只是高兴这么简单。阅读能让学生体会到新鲜、刺激,能让他们随着文字体会不同的人生,这就是阅读的本源性快乐。这种快乐,让很多孩子手不释卷。看看那些坐在书店的地板上,捧书阅读而心无旁骛的孩子们,我们能够看到阅读的魅力。
所以,无论是怎样的阅读指导,都不应该忽视学生的这种阅读快乐。家长不能把亲子阅读变成理论说教,老师不能把阅读指导课变成思品课,甚至也不能变成现在模式的语文课。
我原来以为亲子阅读就是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讲讲故事,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当他们识字以后,习惯养成以后,就不需要家长了。可是,有一天,上四年级的儿子,突然冒出一句,老爸,我们俩好长时间都没有一块看书了。听到这句话,我知道儿子需要的是一种阅读感觉。当我和他一起在床上阅读的时候,其实已经是他在讲给我听了。他讲的不只是情节,还有他自己的理解。我能够感觉到,这时候的儿子已经在有意识地“讨好”我,碰到不是很好笑的地方也放声大笑,然后看着我的表情。看来阅读不仅是习惯问题,也不只是读懂的问题,阅读确实是一种需要,而和父母一起读书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场景。看来,要让阅读成为孩子将来生活的一部分,就需要一直坚持,一直努力。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给一二年级的孩子们讲故事。每次下了课,总有一帮孩子围过来,拉住我的手,急切地问我,什么时候再给他们讲故事。但是因为工作的问题,给他们讲的故事越来越少,以后甚至不再讲了。那些原来像小鸟一样围着我的那些孩子们,再也不到我身边了。也许他们仍然能够记住我带领他们阅读的图画书,但是我这个人在他们眼中已经因为放弃了阅读而变得不可亲近,没有情趣了。
最爱图画书
无论小学阶段哪个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图画书。当我拿到《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以后,先是给一年级的孩子讲,后来给二年级的学生讲,再后来给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讲。没想到他们都很喜欢这个故事。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在了解了情节后,也能悟出生命的意义。虽然有二年级的学生在谈感受时说,“这只猫太傻了,白猫死了,他不会再找一只猫吗?为什么还要哭呢?”但是,多数学生还是被打动了。
爱看图画是很多人的喜好,因为图画可以涵盖丰富的意义,也可以让人产生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感受。小学生看图画能够理解得更直接也更深刻。最后留在他们记忆中的画面更持久。
好书可以反复读
很多图画书在一年级的时候看了,二年级再看的时候还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即使是同一本书,也可以让学生反复读。这需要教师有一种信念和理念。很多教师自己往往认为,这本书已经看过了,也讨论过了,没有必要再看了。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发现,学生喜爱的书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年段来阅读,有百看不厌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重复阅读,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活动。情节和人物学生可能已经了解了,有些细节还需要探寻。让学生重复阅读,发现过去不曾发现的细节。有些好书是需要一辈子进行阅读的,人为的划分阶段是可以的,但是有时候可以跨越阶段来阅读,有时候还可以在高年级拿起在低年
级曾经读过的“小儿科”。拿起这些小儿科的读物,往往能够再现美好童年,也可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给儿子买了《父与子》,我们两个已经共同读过很多遍了。但是,让他到书橱中找书共同读的时候,他往往还是会拿起这本书和我一起读,看到高兴处他无拘无束的笑声还像第一次看时那样开心。
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老师时刻不要忘记的就是“幽默”,孩子们太需要快乐,快乐的事情让他们铭记。而老师的幽默恰恰能够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新鲜刺激的情节,喜欢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但是作为教学中的阅读指导,不能只停留在这些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以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读到深处方能有真正的兴趣,只是看皮毛不利于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也没有办法培养出阅读能力。反复阅读是能够把阅读引向深入的一个好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不仅是阅读量的问题,在阅读中的思考是重要的。
阅读是一个阶梯
阅读是人生的阶梯,顺着这个阶梯能够到达一定的高度。阅读本身也是有阶梯的,不同的书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读。目前很多儿童阅读推广人也在做推荐书目的工作。从这些书目来看,多数情况下是适合的。但是往往因为个人经验的限制,很多推荐的书在某个年龄阶段并不受欢迎。所以,我们学校是采用教师推荐与学生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教师推荐图书,先结合专家推荐的书目,自己阅读,教师能够读得有感觉了,再推荐给学生。在班级内,开展学生推荐图书的活动,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书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现在有一个比较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儿童畅销书的问题。很多儿童畅销书因为投儿童之所好,所以好容易流行,有时真的可以说是一夜之间就遍地都是了。有时侯老师也很苦恼,那些搞笑搞怪的东西,在老师看来肯定不如正规的儿童文学读物有营养,但是学生就是喜欢那些东西,如果管得太紧吧,又怕打消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行业问题,让孩子看到最好的书应该是儿童读物出版界的良心。但是,因为利益的驱动,很多出版人是昧着良心出书,很多推荐者是昧着良心推荐。这给本来就缺少一定鉴别力的小学语文教师和家长带来困扰。很多家长买书都有跟风的现象,到书店就问,最近哪些书卖得快,卖得好,然后就给孩子买。
就我了解的情形来看,现在大陆地区还缺少儿童读物评价推荐的权威机构。台湾地区因为推广儿童阅读比较早,有一批人在做儿童读物的评价和推荐工作。他们的推荐是先由一些工作人员对一年内出版的儿童读物进行筛选,挑出几百本,再组织相关专家在一起评议。专家在评议前要认真阅读,阅读后大家在一起讨论,讨论完毕,共同挑出几十本,写出推荐语。这样的评价虽然也难免主观,但是从操作程序和评价来看,能够精选出优秀图书供学生阅读。
有些人总认为阅读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是要完全照顾到阅读者的喜好的。作为生活中的消遣阅读来说,可能是如此的。作为学校内的阅读指导就不能全凭学生个人的喜好。阅读是需要指导的,除了按照读物特点进行年龄阶段的划分外,在一定的年龄阶段要让他们能够获得阅读能力。台湾出版的一套《童书三百聊书手册》。把一到六年级的阅读分为300个话题,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了教学设计,对语文教师有很大的帮助。他们非常细致地设计出一些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低年级结合作品联系生活话题:“从书里找生活的影子”、“从书里找自己或别人的喜好”、“找出书中人物特别的地方”、“聊一聊送礼物的想法”);进行语文学习延伸话题:“把故事加长”、“从阅读中学习了哪些新字词”、“找出书的特点”、“好书介绍”等。中年级讨论的重点在于细节和从中体会到的情感,如:“聊故事里好笑的情节”、“谈一些与众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书中的人物”等。可以谈论语文学习,比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一本书”、“了解自己的阅读策略和阅读困难”、“谈描写声音和色彩的语词和比喻”、“谈两种不同的拟人
法”、“谈论描写老人或特别人的方法”、“讨论描写做事过程的写法”、“谈作者特别的语气”等。让讨论变得角度多样,使阅读活动丰富多彩。高年级的阅读,对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比较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探讨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比较自己童年和作者的童年”、“谈饮食文化以及相关的语词”、“谈老人与小孩的关系”、“探讨奇幻小说和魔法小说的特色”等。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异同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内容上来区分,教案是原来我们老师备课结果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教案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备学生部分,教材部分,教法部分。教学设计则不同,它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不同还在于内涵上,教案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通常上课使用的教学过程安排计划,一个教案就是一节课的教学计划具体的实施方案,应写得较为具体详细。特别对新教师来说,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开头语、各教学层次衔接语、结束语等都要用文字表达好,以免上课时因心理紧张而词不达意。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教师学习进行教学设计除了了解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般来说,教师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教案的理性反映,如果说教案着重于写“教什么”,“如何教”的话,则教学设计应该是着重于从教学理论上去叙述“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语文教学教什么
一、教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热爱语文。让学生在读书积累中热爱语文。
“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读书积累,读书积累既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够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读书积累,能够使学生获得感动,从而转化成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二、教学生掌握语文的知识 1.教学生识字
识字教学应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有责任把汉字传承下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认识并熟练运用这些常用汉字。
2.教学生写字
教学生写字是语文教学的的基本任务之一。不仅要教学生们写字,还要教学生们写好字,写规范字,写漂亮字。
3.教学生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写作能力,更没有很强的分析理解能力。
4.教学生感悟
学语文绝不仅仅是为了做阅读题,更主要是为了养成一种对祖国语言文字真挚的热爱之情。
5.教学生朗读
朗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形式,语文课要以读为本,在课堂上要加强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读出语言的形象,读出语言的情味,读出丰富细腻的语感,最终因语言的美丽而感动。
三、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1.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一经形成习惯,这种行为方式就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倾向与需要。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读的方面应该关注精读、泛读,默读、朗读、细读、速读的技巧指导。
四、教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1.倾听的能力
教师应该为学生倾听能力的发展做好规划,立足学生发展,多种方法相结合,反思中实践,实践中提高,让学生的倾听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2.写作的能力
写文章是一个人语文能力最好的检验和体现。3.表达的能力
依托出色的语言表达,人与人之间才能够彼此顺畅沟通。4.沟通的能力
沟通能力需要多方的配合才能完成,它更像一个综合体,是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口齿清楚、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5.实践的能力
语文学习的学习资源应该融合在生活的实践中,并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进而建立大的语文教育观。要结合课程安排,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并充分挖掘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6.创新的能力
时代的发展呼唤人才,今天的教育要为明天的创新服务。
关于“语文教学教什么”
语文教学教什么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教什么,才能知道怎么教。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用教材进行教学,只有把教材教好了,才能做到用教材教。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教学中一个事物相统一的两个方面,而非对立的矛盾。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材教好,就必须正确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大处着眼。大处着眼就是依据课标所规定的学段目标。课标给每个学段都制定了不同的标高,这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据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才能做到既不降低要求,也不越位。
第二,从具体入手。即依据教材中所要求完成的具体的教学任务。教材在每一个单元都提示了教学的内容,每篇课文的后面都设计了不同的练习和学习内容,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形成与习惯的培养要求,这些都是对课标所规定的学段目标的具体体现,每一项内容都必须认真完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每项任务认真完成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就达到了,对于课标规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也就自在其中了。
第三,从学生实际出发。即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实际和习惯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任务,让他们在已有的知识层面、能力基础上再上一层楼,再向前迈进一大步。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齐河县第二实验小学
蔡秋莲
内容提要: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质疑,让学生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课堂上,小组内,小组间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同一事物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阔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更新观念,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关键词:创造
尝试
思维
质疑
合作
现代社会建设急需学校培养一批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树立创造志向,增强创新意识之外,还需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无疑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
创造能力人皆有之。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沉睡着一位创造大师,要想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想法设法唤醒他。在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重担的束缚下,不少教师力求把“听话”、“守规矩”的“好学生”灌满填饱,不允许有“提问”或“好提不同意见”的行为。这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缺乏创新意识的做法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意识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内在动力,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些中外科学家、发明家创造发明的故事,激励学生从小立志于尝试创造,不要错误地认为创造仅仅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品,其实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创造者,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准备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三角形图片(其中也包括两个完全相同的),找出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针对学生标新立异的特点,鼓励学生不断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完全是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推导出来的面积公式,学生参与整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他们积极探求,努力进取,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长期这样坚持,不断地使学生迸发出强烈的创造激情,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己去创造成就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催化学生想试、爱试、乐试的胚芽,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提供必需的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激发学生勇于质疑,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经常这样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是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探讨思考,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在“比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在学习新课结束时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你有没有不懂或疑惑的问题,现在可以质疑”,这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比的后项既然不能为O,为什么在一些体育比赛中,比如足球比赛中,得分有时会出现3:0或2:0等情况呢?这是不是说比的后项可以为0呢?”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问题啊!这不体现了学生正在进行创造思维吗?这个问题我没有急于回答,而是把探求知识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利用星期天查阅各种资料,和父母同学进行探讨来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得出明确答案,领略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大力提倡学生多发问,培养他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启迪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训练发散思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活动的。
一题多解。如列方程解分数应用题“光明小学航模组人数是生物组的4/5,生物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1/3,航模组有8人,美术组有多少人?”通过对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先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当学生感到困难时,老师引导“这三个小组人数中哪两个数量都和另一个有关系?”学生自然想到航模组和美术组人数都和生物组人数有关系,让学生写出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接下来再引导“根据第一个已知条件求4/5怎样列式?”,学生很快想到航模组人数除以生物组人数就等于4/5,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老师再引导,怎样求1/3?怎样求8?这样又列出两个方程。一道题学生说出七、八种甚至更多种解法。最后把第一个条件中的4/5变成2倍,让学生自己分析列出方程。再让学生先以生物组人数为单位“1”思考这道题,再用美术组的人数为单位“1”,又如何分析。通过对一道题的反复分析,学生已不再局限于解出一道题,而是掌握了多种解题思路。从作业中发现有同学一道题最多可列出十四、五种方程,最少也有三、四种。
一题多变。进行应用题的多种变换,可将一道题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从一步扩展到四、五步,也可以把一道多步的应用题最后复合为一道一步应用题。这样经过多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引导学生善于合作,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开阔性
一个人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外,还要具有真诚开朗的性格以及善于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协作关系,搜集群众智慧取长补短,现在提倡的小组合作教学正是基于此提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上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如“圆的面积”一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新知学习的。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能利用旧知,自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由学习回忆、思考,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类推出圆的面积公式是否也可以将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呢?通过设疑,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在明确学习任务后,各小组经过初步考虑,对问题进行逐个分解,首先提出了三个需解决的子问题。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转化?解决化曲为直的问题。第二个难题是转化成哪个平面图形?第三个需解决的问题是圆和转化成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各小组就着手展开了第二次讨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动手动脑,参与面广。通过剪剪拼拼,有的拼出了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有的拼出了近似于三角形的图形„„有的发现平均分的分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形或三角形。思维体现出了有序性、互补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表现了协调的专长,有的表现出了决策的才能,有的表现出较好的钻研精神,小组合作使学生在思维的比较中取得了对问题的圆满解决,萌发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随后各小组进行交流反馈。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深化,不仅认真聆听同学的发言,还不断地提出疑问或补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反馈,学生意识到集体的智慧远远超过了个人的聪明,合作使问题得到了最优化解决。最后,当同学们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兴趣盎然。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方法,选择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每一个“创造之人”,不断推出创造教育,让创造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绽放光彩,造就一大批创造型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科学知识迅速发展的需要。
第四篇: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齐佩尔说:“人类需要科学表达外界,也需要艺术表现内心的感情,音乐是最能直接表达人类的感情的,它不需要任何媒介,比语言更为直观。
【正文】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占主流的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闪亮出台,使得人类拥有创造性思维是十分的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创造性思维将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符合时代的需求,同时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育现实。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创造性作为民族自主之本,人类最有活力的行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和生命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起到了灵魂的作用。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尤为重要。
一、何为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带有创见的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综合性思维,是思维素质、思维心理、思维形式和思维效果的系统综合反映。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从广义上说,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形式思维活动之总和。从狭义上说,创造性思维是指创造主体在创造实践中由已知探求未知,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思维活动。更具体的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教师应该注意发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应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小学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高尚的、完美的人才。新课标确立了新世纪的教育观,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而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进而培养开发学生们的动手能力。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对我国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地考察后曾发出一段感慨:在中国的中小学里,音乐教育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学生对音乐技巧的掌握超过了他们对于文化范畴的学习和理解。音乐教学无例外地集中在技巧的训练上,并视方法论为最高准则。中国的孩子很少表现出独立性,他们没有自主的观念,没有想到自己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在音乐上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但无疑让我们感到痛心的是他们失去的太多,代价太大,他们的兴趣受到压抑。我们的社会是越来越发达了,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然而,问问每一个现代人,看看他们的生活是否轻松愉快,回答往往是否定的。物质生活追求的越多,人们就越感到失去了什么,或者还缺少什么。我们不应该忘记,人的全部不是物质,还有精神。在人的天性中还有一种东西,那就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音乐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
三、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在唱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在导入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唱歌本身就是“二度创作”,创作离不开想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动机,我经常采用情境导入法去实现教学目的。例如教唱《过新年》时,我从电脑中调出各地喜庆新年的热闹、欢歌画面,学生立即被生动、活泼、色彩鲜明的画面吸引住了。音乐一停,我马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手,有的说:“我看见了家家门前悬挂着一串串红灯笼,有的是一个个的,我还看到了人家的门前张贴着一个个倒着的福字。”“我看到了舞龙舞狮,还看到人们在踩高跷。”“我看到了人们在跳秧歌舞。”“我看到了人们在敲锣打鼓,还在噼里啪啦的放鞭炮呢!男女老少过年真开心!”“老师,还有,还有、、、”。学生们踊跃的发言使我想起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欢快热烈的音乐和生动真实的画面正是满足了孩子们精神世界的这一强烈需求。这种情景导入法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而且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望,使课堂充满了创造性的学习氛围,也为教唱歌曲做了良好的铺垫。
2.在想象中引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音乐总是离不开想象。我们就是要像保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保护学生的想象。在低年级的歌曲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展开想象,将音乐形象在脑海中描绘成一幅幅画面,有时甚至拿出纸笔描绘出来。这样的想象、创作过程对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形象,从而准确地表现歌曲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教授《小宝宝睡着了》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歌词自己创设一幅画面,用以表现音乐形象。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了创作,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出现在他们稚嫩的笔下。更重要是学生从图画所创设的意境中感受了一个“静”字,体会出歌应用“轻”、“美”、“柔”的声音来演唱。这样采用音画结合的方法,启迪了学生创造性想象,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音乐形象,创设了歌曲意境,训练了学生对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再如教唱《海》这首歌曲时候,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把月亮从广阔的大海升起来,把浪花轻轻涌动的感觉找出来。当我唱完《海》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绝伦、色彩斑斓的画面。有的说:“蓝蓝的海面上,升起一轮弯弯的月亮,银色的月光洒在海面上。小鱼小虾睡了,海草贝壳睡了,晚风轻轻的吹着,只有调皮的浪花还在跳跃滚动。你听,大海妈妈正在呼唤他们呢!浪花听到妈妈的呼唤,轻轻地走着,慢慢远去,生怕吵醒了熟睡的朋友们。因此在演唱到结束时,就会越来越轻,越来越慢,似乎渐渐走远。”有的说:“夜深了,大海睡了,一切都安静下来。所以一开始歌曲可以唱活泼一些,结尾可以唱轻一些慢一些,好像大海妈妈和她的孩子都甜甜得睡着了。”
再譬如学唱《歌唱少年英雄赖宁》时,教师为使学生在演唱时能够正确表达情感,要求学生找出歌曲高潮部分。正常的歌曲创作,高潮部分为歌曲的高音处,而这首歌则不同。一位同学说:“歌曲是悲哀的,而且带有怀念与歌颂的情感,歌曲最高音处并不能完全表达这种情感,和声部分也只能唱出对赖宁的歌颂,然而,这部分则唱出我的全部情感。”接着她指着一句带有几个连续休止符的地方说:“此时,我好像真的在哭泣,很悲哀、很伤心,连续的休止符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她的发言引起全班同学的一片掌声。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对歌曲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合唱教学中得到培养。再就是为歌曲创编歌词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给唱会的歌曲增编新词或改变部分歌词,大大提高了学
生的演唱兴趣,同时也发展了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学会了歌曲《小青蛙找家》后,启发学生“你愿意为别的小动物找到家吗?”学生们经过讨论,很快创编出“几只小花猫,要呀要回家”、“几只小山羊,要呀要回家”、“几只小花狗,要呀要回家”等等新的歌词。学生的创造热情被大大激发,唱啊跳啊,直到下了课还意犹未尽。
3.在自身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教育中,只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最大限度的表现机会,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表现欲。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体验成功。例如在上《嘀哩嘀哩》这一课时,我说老师发现了春天的颜色,今天大家就穿着“春天”,有桃红色、青草绿、菜花黄等,原来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鼓励学生也来找一找春天的脚步。有的说:我发现了春天的声音,你听“布谷布谷”;有的说:我发现了春天的味道,你们闻一闻,空气里有桃花和油菜花的香味;还有位学生思维更活跃,创意更新:“老师,我想改一改歌词,可以吗?”我欣喜的笑了:“当然可以,大家都可以改一改”。他小脸兴奋得通红,高兴地把自己改好的歌词读给大家听: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清清的池塘里,小鱼在游戏呀,蝌蚪在玩耍,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青蛙。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兴奋高昂,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队,兴奋地讨论着,快乐的创作,整个教室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同样,在教唱《快乐的节目》时,学生们也尝到了创编自己写歌的乐趣。这些歌词在我看来,一点也不比原词逊色。
(二)在节奏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万物之始,先有节奏”。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观点。当学生有了节奏意识和一定的节奏训练基础后,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节奏的创作。我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节奏问答用一个节奏作为上句进行一问一答的简单创作。先在师生之间进行,可将上句稍作变化作答,亦可自由式作答。熟练实施后还可在学生之间进行。如由一位学生作小老师设计上句,其余学生创作下句作答,还可以在四人小组之间、同座之间。随着年级的逐步升高,所设计创作的节奏难度逐渐加大。
(三)在舞蹈编创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舞蹈编创包含有大量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因素,舞蹈是训练学生创造力的较好载体,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舞蹈教育是紧抓住新世项塑造人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其主旨。
1. 在编舞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舞蹈创编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谓编舞,就是对知识技能的重组,这是一个建构和解构的过程,因此从舞蹈形态捕捉,主题动作的提炼到舞蹈画面构图处理等环节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编舞的选材与结构方面,应注意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考虑,追求新颖、独特、构思巧妙。如从少儿生活中选材,应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中去择取、提炼,鼓励学生用敏锐的视角反映现代儿童生活中的新事物。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在生活中捉捕到的各类典型事件及各种多彩的生活升华到舞蹈艺术的境界,用舞蹈的思维方式去筛选、设计。又如近年来有关环境保护问题,受到全民的关注,启发学生运用敏锐、独特的眼光和舞蹈形式反映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的理念。舞蹈的表现形式与众不同,善于找出巧妙的形式,这是舞蹈构思的关键所在。选择一些优美的舞蹈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舞蹈的构思。教学过程中,学生妙思纷呈,创造力大为释放。有个学生想出儿童荡秋千的美丽场景,设计从舞台上吊下无数的秋千绳,化成一条条绿色的枝条,随着秋千荡呀荡,枝条与孩子构成种种图形、画面;另一位学生则是构想出放风筝的生动场面,由一群演员通过双手持扇来表现,随着放风筝的领舞动作,队形一会儿分,一会儿合,组成
各种各样的美丽画面。有的从服装色彩方面来构思有的从舞蹈意境方面构思,也有从舞蹈基本动作和舞蹈的情节等方面构思。通过训练,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主动观察、思考,善于分析综合的好习惯,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2.在即兴舞蹈编创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十分重要。在教学中给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让他们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示个性的魅力。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为了增强学生的表现力,在教学中采用即兴舞蹈创造教学。即兴的舞蹈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肢体反应和思考的能力,是学习积累舞蹈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意识的手段。在教学中,可应用风格不同、节奏与旋律各异的歌曲和音乐伴奏,让学生们在音乐的启迪下,用形象化的舞蹈动作表达出来,这实际上是对学生舞蹈表演、创作灵感、音乐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测试,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快速反应、思考能力探索和创造精神。例如“秋天的落叶”这首音乐中有风声、雨声等天籁之声,让学生欣赏音乐,在后讲述自己所感受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即兴表演。当学生投入音乐当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如地舒展自己的肢体时,有的随风飘舞,有的随雨水的流淌行云流水般地缓慢移动,有的几个人组合在一起做旋转的动作,时聚时散,勾勒着流动变化的队形构图,将“秋天的落叶”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束语: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国要紧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在人才,关键在科技,学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同时,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高素质,富有创造力,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摆在教育面前的一件大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体现尤为明显,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开发每个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考验。面对当今诸多的挑战,我们要加倍努力,携手共进,借助课程改革的大好时机,提升理念,扩展思路,寻求方法,推动音乐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打开音乐教育教学新局面而不断努力。
第五篇: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小学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来宾市金秀县忠良中心校 黄丽红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本文就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一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望;二要引导学生求异创新,拓开思维空间,训练敏锐的思考力;三要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运用;四是作文批改,要突破框框,鼓励创新,鼓励标新立异。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创造性思维
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文教学的改革就应从培养创新人材这视角去思考,多组织学生写假设作文、幻想作文、争论作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系统而有层次的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掌握规律等方法获取知识,提高创新思维从旧中悟新,写出内容的特色,思想有意义,立意较新颖的文章。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感到在作文中“创新”并不十分难。
在我们小学各年段的作文当中有好多命题作文可以写成同一文题而材料不同,写法不同。如《我敬佩的一个人》、《难忘的教训》、《童年趣事》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可先让同学们感受一些好学生的作文,以《童年趣事》为例:有的同学写小时候帮小鸡洗澡;有的写给小猫剃胡子;有的写小时候模仿妈妈洗 米却把盐当米来洗。大多数学生从中体会到这些新颖作文读后给人一种快感,觉得文章写得与众不同才有意思,才有成功感。从而产生了“我在作文时也要这样写”的念头。有了这种跃跃欲试的愿望后,就可以抓住时机让学生练习其他类型作文了.然后在平时讲评时将文章写得是否有新意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不断地巩固学生“创新”的兴趣和积极性,直至形成习惯。
二、引导学生求异创新,拓开思维空间,训练敏锐的思考力。
人的创造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维品质的优劣。良好的思维品质,除人脑的先天素质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外,绝大部分是后天教育训练的结果。作文教学应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1、引导学生走出“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误区,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模仿是人类好奇心理活动促发的一种行为现象,它能激发人们的思考,并通过思考去发现视野以外的事物。小学生最具模仿性,教师不仅要爱护和关心这种模仿性,更要把它引导到智力发展的轨道上去。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凡是要求写一篇新体栽新要求的文章,往往先组织学生学一两篇范文,让学生模仿着去写,经过反复练习,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掌握了、熟练了便能从中悟出规律、并充分想象,逐渐走向“创造”这一新境界。可见,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模仿—熟练—创造”的过程;从模仿、掌握、熟练到创造,是学习写作的基本规律,是作文的必经之路。如学习了《桂林山水》后,就可以写《我的家乡》。总之,在写作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空间,训练其“寻找联系”的创造性思维,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变通性的品质。
2、通过“同中求异”,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学生作文常犯的毛病是 千篇一律,题材不新颖。如:一写到妈妈,就是我半夜生病了妈妈送我上医院,下雨了妈妈到学校接我回家。这就要求指导学生“同中求异”,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就能激励学生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如写作文《我的启蒙教师》,绝大多数学生写一年级老师,经老师点拨后,同学们的思维不再局限在“一年级老师”,有的写爸爸、妈妈,有的写幼儿园老师,还有的写小伙伴、邻居的长辈,甚至有的同学写到一只小鸟、一只蚂蚁、一条小狗。总之,学生的思路广开、选材新颖,充分显示了学生创造的独特性。
三、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运用。
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真正成为一种“本领”,还应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铺平道路。
1、将大量想象创新练笔放到阅读课中。长期以来,语文课将阅读课和作文课分得十分明确,阅读课只对课文进行字、词、句、段、篇的分析,了解中心,掌握意思。但我们都应看到,大量的范文中有不少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好素材。如一个省略号、一个空白、一幅插图,都可以让学生去填补,更有好多文章可以让学生写感想、续编。
2、让学生放胆想象。很多语文老师在指导作文时,过多地强调了内容要真实,不能编造,致使好多学生只是乱七八糟地搜集到一些观察材料,就事论事地凑数。久而久之,文思枯竭、语言干瘪、无话可说。其实,这些都与忽视创造想象力的培养有关,学生的想象力强了,对一件事就想得多、想得深,作文的立意就会深刻。结晶可以说,任何一篇优秀的作文,都是作者丰富想象力的结晶。因此,在平时练习作文时,教师应放胆让学生展开想象,给其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说己之欲说、写己之欲写,只求敢想敢写,不求合情合理。由于小学生经验和知识的不足,在他们的发现和创造中往往会有缺陷,他们在想象 性习作中常有自己的设想和见解,可能不严密,但确有个性童心,我们教师应爱护引导,不要苛求,更不能讥讽“异想天开”、“胡说八道”,只要他们能用自己的眼光发现别人没注意到的问题,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认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观察,都必须应鼓励。
四、作文批改,要突破框框,鼓励创新,鼓励标新立异。
写作在本质上讲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就要求教师应以创新思想,指导影响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教师在亮出作文题后,就理应先引导学生“解放解放思想”、“拓展拓展思路”鼓励学生千方百计地写出“新意”!然后,抓住“批改”这一环节再为学生“添一把火”,毫不迟疑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予以认可鼓励。如此,学生每一次作文都会受到一次鼓舞并切实地锻炼了一次,他们又怎么会不感兴趣呢?事实证明,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思维的潜力,教师应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会反作用于他们的作文思维,促使他们思维更为活。
只要教师善于把握好转换思维的方向和角度,抓住有利时机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就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之,对于小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需要我们教师做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才能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