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下面笔者就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作文创新
每个学生都想写一篇好的作文,在考试中能拿到高分数,可是却往往不如人意。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背作文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学生埋没自己的个性,话语统一,假话连篇,凭空编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致使作文不能写真情实感,不能发挥想象,使作文没有新意。鉴于此,要让学生知道作文贵在选材精,立意新,不能机械地照猫画虎,让他们解放思想,逃脱束缚。要让学生知道现在的中、高考评卷者对这种“公式化”的作文相当反感,不会打高分。鼓励学生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进行创新性写作练习。
二、鼓励扩大阅读面,拓展生活空间
现在市面上的出版物多如牛毛,网络信息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大量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籍、报刊杂志,还可以从网络中积累优美的词汇、段落丰富自己的语言。但各种信息良莠不齐,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导,引导他们浪里淘沙,增长知识,对写作提供帮益。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提倡学生拓展生活空间,多体验生活,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如:参观旅游、社会调查等都可以使学生长见识、开眼界。
学生的阅读面宽了,生活空间大了,视野开阔了,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也随之变厚。作文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又何愁没有新意呢?
三、营造氛围,鼓励大胆想象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创新的主体。想象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它凭借记忆表象,通过形象思维对头脑中储存的各种信息进行排列组合创造出新的事物。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再造想象是在已有事物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新的事物。而创造性想象则是没有依赖,凭着自己的见解,独立地创造出新的形象。创造性想象要比再造性想象复杂和困难得多。小学教材中一些作文题目就很注重学生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培养。如: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和中年级的看图编故事,以及续写故事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再造性想象。高年级的作文《二十年后回故乡》《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这些作文的选材就要靠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在写作之前,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气氛,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我来当导游,召开小记者会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写作之前围绕写作的主题,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经过交流,学生的思路开阔了,写作的时候就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了。由此可见,创新要以想象为基础,只有学生的想象丰富了,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写作水平才会不断得以提高。
四、教会学生发散思维方法
学会发散思维的方法,就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使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利于打破思维定势,从而获得创造性的结果。可以着重向学生介绍下面三种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的思维方法:
1.纵向思维。纵向思维是一种历时性的比较思维,把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对比分析,对原材料进行合理的推想和引申,从而得出新意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作文《这就是我》,题目要求充分认识自己,表现自己的个性。可引导学生将“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理想中未来的我”进行对比,分析自己独特的个性体现在哪里,它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以及对自己个性的评价等。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就不局限于“现在的我”,这样就能表达自己的心声,流露真情实感,新意自出。
2.横向思维。横向思维是一种同时性的横断思维,通过联想把材料内的已知内容要素同材料外的其它内容要素联系起来思考,从相互关系和相互比较中找出该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异同的一种思维活动。例如《感受自然》这篇作文,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理想中的自然图景,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写山的,将不同的山进行比较,找出山与山之间的树、石、溪流和林中的小径等方面的特点,将其优劣进行对比,表现自己对某种自然景色的向往之情。写海的,则将不同地方的海水颜色、海浪大小、海滩的沙白程度等多方面加以比较、评价,甚至可以和学生自己“心中的海”进行对照,以表现独特的欣赏角度和非凡的感受力。同一题材,同一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去思考。记得有一次组织学生登山后,我让学生以《登山》为题写作,有的学生写沿途看到的景色以及自己的心情,把它写成一篇记叙文;有的学生则看到途中的某些人互相帮助,感悟到“遇到困难,大家互相帮助就能解决”,写出了登山时的所见所感,把作文写成一篇议论文。作文的体裁各式各样,体现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作文自然各有新意。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横向思维,多方面训练,学生思维会更灵活。这样,学生就会用心去体会,全力表现自己的感受,全力去创造。
3.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和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相反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平时说的反过来想。其实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都有正反两个方面。逆向思维可以打破日常的思维定势,从相反的角度去寻求新的思维,是作文创新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是很有必要的。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以《班门弄斧》为题写作,由于学生的思维只局限于“班门弄斧”这个成语的本意,所以第一次学生都是选取一些反面人物来写。后来我引导学生反过来想一想:班门弄斧是有胆识、有勇气的表现,并提倡新一代青年要有班门弄斧的精神,才能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这样打破了思维定势,第二次写作的时候,学生的作文就会耳目一新。
五、作文批改,鼓励标新立异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也是一样,每个学生的作文虽然都不是很完美,但都有他们的闪光点。所以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应作一番理性的反思,应多方面、多角度客观地评价,只要符合写作要求的,都要给予肯定,对于那些有创造性的写作更应该给予表扬,更有必要作为范文介绍给大家。教师在作文批改时,要善于捕捉每个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优美词语,一个生动的句子,都应该表示肯定。每次习作都要让他们有成就感,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作文教学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新世纪有创新能力的主力军。
第二篇: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小学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来宾市金秀县忠良中心校 黄丽红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本文就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一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望;二要引导学生求异创新,拓开思维空间,训练敏锐的思考力;三要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运用;四是作文批改,要突破框框,鼓励创新,鼓励标新立异。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创造性思维
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文教学的改革就应从培养创新人材这视角去思考,多组织学生写假设作文、幻想作文、争论作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系统而有层次的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掌握规律等方法获取知识,提高创新思维从旧中悟新,写出内容的特色,思想有意义,立意较新颖的文章。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感到在作文中“创新”并不十分难。
在我们小学各年段的作文当中有好多命题作文可以写成同一文题而材料不同,写法不同。如《我敬佩的一个人》、《难忘的教训》、《童年趣事》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可先让同学们感受一些好学生的作文,以《童年趣事》为例:有的同学写小时候帮小鸡洗澡;有的写给小猫剃胡子;有的写小时候模仿妈妈洗 米却把盐当米来洗。大多数学生从中体会到这些新颖作文读后给人一种快感,觉得文章写得与众不同才有意思,才有成功感。从而产生了“我在作文时也要这样写”的念头。有了这种跃跃欲试的愿望后,就可以抓住时机让学生练习其他类型作文了.然后在平时讲评时将文章写得是否有新意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不断地巩固学生“创新”的兴趣和积极性,直至形成习惯。
二、引导学生求异创新,拓开思维空间,训练敏锐的思考力。
人的创造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维品质的优劣。良好的思维品质,除人脑的先天素质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外,绝大部分是后天教育训练的结果。作文教学应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1、引导学生走出“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误区,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模仿是人类好奇心理活动促发的一种行为现象,它能激发人们的思考,并通过思考去发现视野以外的事物。小学生最具模仿性,教师不仅要爱护和关心这种模仿性,更要把它引导到智力发展的轨道上去。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凡是要求写一篇新体栽新要求的文章,往往先组织学生学一两篇范文,让学生模仿着去写,经过反复练习,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掌握了、熟练了便能从中悟出规律、并充分想象,逐渐走向“创造”这一新境界。可见,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模仿—熟练—创造”的过程;从模仿、掌握、熟练到创造,是学习写作的基本规律,是作文的必经之路。如学习了《桂林山水》后,就可以写《我的家乡》。总之,在写作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空间,训练其“寻找联系”的创造性思维,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变通性的品质。
2、通过“同中求异”,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学生作文常犯的毛病是 千篇一律,题材不新颖。如:一写到妈妈,就是我半夜生病了妈妈送我上医院,下雨了妈妈到学校接我回家。这就要求指导学生“同中求异”,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就能激励学生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如写作文《我的启蒙教师》,绝大多数学生写一年级老师,经老师点拨后,同学们的思维不再局限在“一年级老师”,有的写爸爸、妈妈,有的写幼儿园老师,还有的写小伙伴、邻居的长辈,甚至有的同学写到一只小鸟、一只蚂蚁、一条小狗。总之,学生的思路广开、选材新颖,充分显示了学生创造的独特性。
三、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运用。
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真正成为一种“本领”,还应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铺平道路。
1、将大量想象创新练笔放到阅读课中。长期以来,语文课将阅读课和作文课分得十分明确,阅读课只对课文进行字、词、句、段、篇的分析,了解中心,掌握意思。但我们都应看到,大量的范文中有不少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好素材。如一个省略号、一个空白、一幅插图,都可以让学生去填补,更有好多文章可以让学生写感想、续编。
2、让学生放胆想象。很多语文老师在指导作文时,过多地强调了内容要真实,不能编造,致使好多学生只是乱七八糟地搜集到一些观察材料,就事论事地凑数。久而久之,文思枯竭、语言干瘪、无话可说。其实,这些都与忽视创造想象力的培养有关,学生的想象力强了,对一件事就想得多、想得深,作文的立意就会深刻。结晶可以说,任何一篇优秀的作文,都是作者丰富想象力的结晶。因此,在平时练习作文时,教师应放胆让学生展开想象,给其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说己之欲说、写己之欲写,只求敢想敢写,不求合情合理。由于小学生经验和知识的不足,在他们的发现和创造中往往会有缺陷,他们在想象 性习作中常有自己的设想和见解,可能不严密,但确有个性童心,我们教师应爱护引导,不要苛求,更不能讥讽“异想天开”、“胡说八道”,只要他们能用自己的眼光发现别人没注意到的问题,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认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观察,都必须应鼓励。
四、作文批改,要突破框框,鼓励创新,鼓励标新立异。
写作在本质上讲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就要求教师应以创新思想,指导影响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教师在亮出作文题后,就理应先引导学生“解放解放思想”、“拓展拓展思路”鼓励学生千方百计地写出“新意”!然后,抓住“批改”这一环节再为学生“添一把火”,毫不迟疑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予以认可鼓励。如此,学生每一次作文都会受到一次鼓舞并切实地锻炼了一次,他们又怎么会不感兴趣呢?事实证明,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思维的潜力,教师应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会反作用于他们的作文思维,促使他们思维更为活。
只要教师善于把握好转换思维的方向和角度,抓住有利时机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就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之,对于小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需要我们教师做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才能养成。
第三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介休二中武金娥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据,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不断创新为灵魂,以教育为本源,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经济。知识经济需要创造性人才,国家经济增长取决于知识的创新水平,而创造型人才是济济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拥有较多的创造性人才,才有高水平知识创新和经济增长,才能使我们的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创造性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善于将创造能力转化为产品成果的人才,研究表明,接受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生,与没有接受创造思维能力的学生相比,在做创造性工作时,前面的成功率要高出3倍,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显的十分必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大家知道,思维是素质的核心,创新是思维的核心,而数学则是思维的体操,如何真正发挥数学体操之功能,去发挥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性人才,也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的责任。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所获得的信息和以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的运用各种思维方式,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 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方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过程。它具有独立性、新颖性、突破性、真理性等特征。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维等。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也是最为积极最有价值的思维形式,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下面着重讲一下怎样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设思维氛围
一个人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环境的熏陶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健康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据此,教师必须实行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改变传统的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东西教给学生,对学生的奖励也往往是一学生对课本知识的顺从为条件的课堂教育模式,同时,教师还必须抓住机会进行正确引导,大胆尝试,允许每一个学生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来进行分析、判断、推测,允许他们展开争议讨论,允许他们独立的发出各种设想和见解,特别是对那些爱顽皮,爱争辩学生的超常规异想天开的设想,方法和推断,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充分的肯定表扬,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保护他们创新思维的萌芽,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二,激发思维兴趣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避免人云也云,以优生的思维来代替整体的思维,教师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的倾向,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设计运用一些生动的知识小故事,有趣味性较浓的例题,善于激发并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积极开展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无疑之处生疑”的良好思维品质.通过设疑,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的火花和求知欲望的思维创新欲望,激发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兴趣.三,直觉思维的培养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将培养学生的三 大能力之一的“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虽然只是去掉两个字,概念的内涵却更加丰富,人们在教育的实践中实现了认识上的转变.在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观察能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特别是知觉
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的本质容易造成误解,认为
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同时对数学的学习也缺乏取得成功的必要的信心,从而丧失了数学学习兴
趣。过分的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培养知觉思维能力是社会
发展的需要,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a.数学直觉概念的界定.简单的说,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
洞察.b.对于直觉做以下说明
(1).直觉与直观、直感的区别
直观与直感都是以真实的事物为对象,通过对各种感觉器官直接获得感觉或感知,例如: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概念性质的界定并没有一
个严格的证明,只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感知,而直觉的研究对象则是抽象数学结构及其关系,直
觉是一种深层次的活动,没有具体的直观形象和可操作的逻辑顺序作思考的背景。
(2).直觉与逻辑的关系
从思维形式上来看,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长期以来,人们可以把两者分
离开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从来就不是分离的,有一种观点认为逻辑重
于演绎,而直觉重于分析,从侧重角度来看此话不无道理,但侧重不等于完全,数学逻辑中是否
会有直觉成分?数学直觉是否具有逻辑性?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人
们对各种事件做出判断和猜想都离不开直觉,甚至可以说直觉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数学也是
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它是人们对生活现象与世界运行的秩序直觉得体现,再以数学的形式将思考的理性过程格式化, 下面我们就以数学的证明题为例,来考察直觉在证明过程中的作用。
一个数学证明可以分解为许多基本运算或许多“演绎推理元素”,一个成功的数学证明
是这些基本运算或“演绎推理元素”的一个成功组合,仿佛是一条出发点到目的地的信道,一个个基本运算和“演绎推理元素”就是这条信道的一个个路段,当一个成功地证明摆在我们面前时,逻辑可以帮助我们确信沿着这条路必能顺利到达目的地,但逻辑却不能告诉我们
为什幺这些路径的选区与这样的组合可以构成一条通道,迪卡尔认为在数学推理的每一步,直觉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就好似我们平时打篮球,要靠手感一样,在快速运动中来不及做逻
辑判断,动作只是下意识的,而下意识的动作正是在平时训练产生的一种直觉。
在教育过程中,老师由于把证明过程过分格式化,程序化,学生只是见到一具僵硬的逻
辑外壳,直觉的光环被掩盖住了而把成功往往归功于逻辑,对自己的直觉反而不觉得,学
生的内在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得不到思维的正确乐趣。《中
国青年报》曾报道“约30%的初中生学习了平面几何推理之后,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数学教育者的重视与反思。
2,怎样培养直觉思维
取决于直觉思维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
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有偶然,但绝不
是无缘无故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设置直觉思维的意境和动机诱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权换给学生,对于
学生大胆的设想给与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随时给于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
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的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教师应把直觉思维上升到理论层次把直觉思维冠冕堂皇的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出,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
四,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又成辐射性思维,他的特点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新信息,起着重点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并由此导致思路的转移和思想的跃进,这种思维的过程是:.解决某一问题如有很多答案,所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维的方向象辐射一样向外发散,找出的答案越多越好,然后,从诸多的答案中,寻找出最佳的一种,以便最有效的解决问题.如果用一个形象的图示来说明的话,这种就像自行车的轮子一样,许多辐条以车轴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流畅性是指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思维反应的灵敏迅速,畅通无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许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变通形是指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能够随机应变,不受现有知识和常规定式的束缚,敢于提出新奇的构想。独特性是指发散思维的种类要新颖独特,能够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念去认识事物,思维的结果有新异、独特的特点,因而培养发散思维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1)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式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的活动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以习惯的思维定向,从而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又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能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变为乘法,所有乘法都可以转变为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有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步归纳出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
(3)一题多解,变式引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讨论,启迪学生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的思维境界。
(4)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
维可达一定的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却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洁,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维转化的思想。例如:钟表指针的运动重合问题,看似不是行程问题,实际上是行程问题中的追击问题的解法。“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的联想思维训练。总之,在数学教学多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不仅要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
总而言之,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呼唤创新教育,无论在授课中还是解体过程中都应培养创新思维,只要我们能在数学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又目的的展开分层教学,因生而宜去培养教育,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能得到发掘与开发,我们必将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性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第四篇:创造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培养
创造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培养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日本学者曾强调:“独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创新决定国家的命运,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如果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我不会认为只有成人才有创造性思维,相反,在我看来小学生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有关专家认为,任何一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力,而且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开始于婴幼儿时期,幼儿期和学龄期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因为这是孩子们渴望自己能主动地去创造和发现的时期,此时所奠定的基础可能会影响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如果我是一名中学教师,我不会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太迟,我认为不管什么时候,教学中都不应该忽视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培养其创造能力。掌握和利用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能动性,培养其创造能力。掌握和利用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将知识学活学牢,而且将转化为能力。至关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
作为一名老师,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应该了解到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发展特点:学龄前儿童(6~12岁)心理发展主要体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发展方面,以游戏为主导转向为以学习为主导,思维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而且,学龄期也正是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开拓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期。因此,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评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它能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况与新问题之中,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作为老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坚持每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我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改变旧有的教学思想。300年前,在古希腊普鲁塔戈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打破学生由接受知识的容器或者存储知识的口袋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我会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使其成为主体。具体方法如下:
①.激发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设
疑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为宗旨,给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冲破凝固性的思维障碍。使学生不仅得到成功的快感,而且创造能力也得到培养。
②.设计具有针对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是对教学疑点具有思考价值,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难易适中,适应多数学生,兼顾优、差生。
③.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不干涉太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④.教学活动灵活掌握,不拘泥于公式化。
第二,诱发创造兴趣,启发创造想象。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密在于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喜欢在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情境中学习,情绪越好学习效率越佳。一般而言,学生的情绪的好坏与学习成绩成下比,如果学生的情绪好,爱学习,其大脑皮层就处于兴奋状态,脑子就灵活,应变能力、想象能力就越强。一个人作他感兴趣的工作,他全部才能发挥80%,不感兴趣的工作,才能发挥20%。学习也如此,如果学生对某一课程不感兴趣,会抑制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哪会有创新呢?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广泛积累资料,设计形象的生动的教学情境,轻松教学气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巧于设计问题,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饶有兴趣的民谣、美妙动听音乐、富有情趣的漫画等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歌曲找哲理,即对旧知识的回顾,也为学习本课埋下伏笔,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萌动的创新意识。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因此,我平时会引导学生多走出课堂,到自然界去观察,然后应道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通过安排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如“畅想课”、“欣赏课”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在教学环节我也会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采用智力游戏启发学生思维。
启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用几根火柴组成6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取走一根火柴,是否能组成6个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图形呢?(火柴不能折断,也不能弄弯)
此外,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堆不规则图形,考验学生的想象力。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学生良好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包括:强烈的好奇心和事业心,个性的独立,坚定的自信心,具有冒险精神等。不仅是我们老师要注重培养,家长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会鼓励家长们改变把孩子一切交给学校,交给老师,不理不管的思想。为了鼓励和培养儿童进行独立操作的能力,我会为孩子们建立一体“成果登记薄”,把儿童自己在一定时间里完成的事情全部记录下来。记录时不过分考虑孩子做得是否很好,不太强调质量。即使是一些做得不太好的甚至是做糟了的事情,也应该记录下来,但不作什么批评。这份记录将成为儿童从事创造性尝试的完全记录。它不仅可以帮助家长和老师检查和识别儿童创造性活动的活跃时期和创造性活动进行的条件,而且也可以使家长和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其创造力。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长应该为孩子准备形式多样的材料,这些材料不必是昂贵的。事实上,一些旧杂志、书籍、旧物、旧钟表、旧电器和旧家具等东西更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施展和发挥。家长也还要注意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为孩子提供一个能进行自由阅读和探索的空间。还要注意经常给孩子提供表现的机会,使孩子的劳动成果有展示的机会。儿童的各种想法和行为应该常能得到家长积极反应。来自家长的鼓励、支持和赞赏,或者来自家长的有益的建议和帮助,对于儿童积极从事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高邮市城北小学 朱德鹏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新世纪最渴求的是什么呢?正如国家教育部副主任应俊峰先生所指出的: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最大的需求是对人才的需求,是对具有“创新,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即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研成果实践转化能力” 的人才需求。
在这里我仅就现代信息技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掌握学习计算机方法,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一、利用外界诱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学就要从激发培养学生兴趣入手。那么,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呢?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尝试利用学生自己的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即把优秀的学生作品引入到其他年级或其他班级的实际教学中,学生作品的展示激励他们产生超越同伴的愿望和需要增强学习动机。
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首先利用学生作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曲线的画法》时先找出其他同学在画曲线时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学生看到这些美丽的作品都非常羡慕,并流露出自己也想尽快参与到活动中的感情,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有了兴趣就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欲望,在开始讲课时,我总是很明确的告诉学生这 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工具,并且展示用这个工具完成的作品,使学生在感官上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整体感知,有时先给出作品,让学生讨论,这幅作品中老师用了什么工具,学过的工具学生一经讨论就能很全面的找出,没学过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根据学生的回答与学生提出的疑问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效果也是很好的。
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学生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才会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课。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说、去想,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利用学生作品激发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以学生作品中的情境、情理、情趣、情态作为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并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撞击出想象力的火花。
二、激发灵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是小学生的天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则成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平时的上课中,我们常常先打开校园网,把我校学生在网上参加比赛的多份作品进行展示,当学生们看到自己学校同学美丽的作品在网上展示时,都感到了无比新奇、惊讶、羡慕,同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学生迫切学习新知的心态下,教师讲授了各种绘图工具的功能,然后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工具进行绘画,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绘出各种美丽画面。兴趣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不但画出了人物、大树、房子、鲜花等物品,还画出了一些科幻的极具想象力的作品,可以说兴趣培养了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谈起创新,往往有一种神秘和渴望而不可及的惧怕心理。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虑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集中比较选择最优,最新的想法和做法。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我们都把它分为基本题和拓展题两部分,基本题由教师指定,而拓展题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思考。如让学生设计“运动衣”时我们只给出基本形状,而具体的样式、颜色等由学生自己来考虑,在画图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学生认真地对运动衣进行钩线、添加颜色、设计图案或根据需要自己选定文字、效果等操作,最后作品有足球服、篮球服及卡通式样等多种多样的款式,这种多面向、多角度的练习,不仅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创造能力。
设计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时都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讨论并享受成功的快乐。如学生完成绘画任务后,进行作品展示、学生自己讲解创作构想、意图及达到的预期效果,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建议,创设一种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能力。我们让学生以《你心中的美丽校园》为题进行绘画,本课教学意图在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的同时,还让学生幻想你心中校园是什么样子,发挥其创造能力,大胆设计。学生们任意想像,作品多种多样,有为学校添加喷泉、足球场、草地,有的甚至画出童话般色彩。最后评出好的作品,由学生相互交流,这样进行一题多画的训练,学生的发散型自由联想能力必然得到提高。在利用学生作品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究:如少数学生缺少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或同伴的见解,缺少积极动脑独立钻研的习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常以模仿他人的方式逃避,不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学生我们在思想上鼓励他们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积极尝试、大胆创新。我们认为只要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尝试,学生都会从中获取知识、增加实践经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都能得到发展。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使学生在团体中成长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人均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这个比喻很形象的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几个人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就会使每个人都多学一点知识。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都有可能得到一个、甚至几个金苹果。学生协作学习的含义也在于此,这是一种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在平时上课时,我把大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选一个有组织能力并且技高一筹的学生做组长,协调本组的具体事务。以前讲授新课时总有很多同学举手提问题,教师总是顾东顾不到西,急得满头大汗,而学生急 得大吵大叫,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整个教室里乱哄哄的。现在每组中由各个小组长牵头负责,同学们互相帮助很快就能把问题解决了。此举不但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协作,更重要的是同学之间多少想法汇集到一起总能创作出意想不到的优秀作品来,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体意识。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小小的体会,到底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也还在思考之中。但我深信,只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健康成长,比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当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成长以后,他们的创造力无疑会得到充分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