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摘 要: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展以来,世界各国更加重视自身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科技人才的培养,面对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也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人才。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教育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如何从课堂中提出解决思路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小学课堂为中心,提出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
对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国家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现代教育在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才思维和品性的培养,所以,面对当前经济巨大的发展前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本文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之上,提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当前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现状研究
1.课堂完全以老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现代教学来说,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老师不是权威,不是中心,教育的关键应当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学生。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过度关注学生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认为学生学习缺乏自主、独立性,需要严密的监管,这种思想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同时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学生缺乏学习的创造性和批判意识,缺乏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思考方法,制约着自身的发展。我们也知道,小学是学生发挥自身特色、形成自身思维体系和创新思路的关键时期,所以老师应当将课堂还给学生。
2.老师对创造性思维培养有偏见
随着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提出,老师应当明白成功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已不再仅仅是单纯地依靠考试分数,更应当注重学生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对于早期教学体系来说,仅仅以最后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体系,大量填鸭式的教学培养出来的仅仅是缺乏创造性的学生,所以,如何改变当前的教学局面,如何改正老师错误的教学思想,让老师明白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应当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小学教学科学课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策略构建
1.提供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中心
对于小学课堂来说,应当打破老师的主导地位,老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所以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当活跃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加强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交流,创造开放、自由的环境,打破压抑的课堂氛围,通过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激发思维的创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例如,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在“服装的科学”这节课中,老师不能仅以课本为中心,按照固定的教学流程讲述服装。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发挥想象的力量,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让他们发挥头脑风暴,打破课本的局限性和束缚,在对服装体系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后能形成自己的思路,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加强思维的创新。
2.鼓励学生学会思考、敢于思考
创造的根源就是要推陈出新,勇于探索,所以,如何以正确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会思考、敢于思考,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应当关注的地方。对于小学教师来说,科学课本就是一门鼓励学生认识世界、形成自身思维观的一门学科,所以,老师应当抓住这一关键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创造不一样的思维方向。鼓励学生敢于直面思维误区,敢于克服困难,通过勇于尝试,发现自身所犯的错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例如,在“考察前的准备”这一课题中,通过这一章节我们将了解到指南针、地图等对识别方向的用处。在教学之前,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了解指南针的用处,同时在利用指南针分辨方向的同时试着了解指南针基本的结构体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通过联系实际,最后明白基本的生活常识,并能将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更多的使用前景。
3.分组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小学老师作为学生思想启蒙的奠基人,应当认识到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的重大,仅仅是依靠课堂和知识的传授,还不能达到思想启蒙的作用。老师还应当积极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通过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组,将要讲解的内容提前布置下去,通过学生能够分组讨论激发创新的热情,最终通过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例如,在“植物和我们”这一章节中,每个学生都有与植物亲密接触的机会和经验,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发现与其他同学经验不一样的地方,通过加强课堂讨论开辟新的创新思路,加强对知识学习和世界的认识度。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所谓的人才不应当仅仅是依靠知识体系,更应当依靠自身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所以,对于小学教学来说,应当抓住小学这一关键时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最终以发散、灵活的思维为国家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晓辉.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D].宁夏大学,2013.[2]周永广.结合小学生心智特点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0).[3]张月英.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小学科学课教学刍议[J].青海教育,2011(6).编辑 鲁翠红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齐河县第二实验小学
蔡秋莲
内容提要: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质疑,让学生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课堂上,小组内,小组间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同一事物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阔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更新观念,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关键词:创造
尝试
思维
质疑
合作
现代社会建设急需学校培养一批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树立创造志向,增强创新意识之外,还需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无疑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
创造能力人皆有之。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沉睡着一位创造大师,要想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想法设法唤醒他。在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重担的束缚下,不少教师力求把“听话”、“守规矩”的“好学生”灌满填饱,不允许有“提问”或“好提不同意见”的行为。这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缺乏创新意识的做法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意识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内在动力,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些中外科学家、发明家创造发明的故事,激励学生从小立志于尝试创造,不要错误地认为创造仅仅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品,其实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创造者,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准备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三角形图片(其中也包括两个完全相同的),找出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针对学生标新立异的特点,鼓励学生不断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完全是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推导出来的面积公式,学生参与整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他们积极探求,努力进取,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长期这样坚持,不断地使学生迸发出强烈的创造激情,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己去创造成就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催化学生想试、爱试、乐试的胚芽,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提供必需的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激发学生勇于质疑,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经常这样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是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探讨思考,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在“比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在学习新课结束时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你有没有不懂或疑惑的问题,现在可以质疑”,这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比的后项既然不能为O,为什么在一些体育比赛中,比如足球比赛中,得分有时会出现3:0或2:0等情况呢?这是不是说比的后项可以为0呢?”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问题啊!这不体现了学生正在进行创造思维吗?这个问题我没有急于回答,而是把探求知识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利用星期天查阅各种资料,和父母同学进行探讨来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得出明确答案,领略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大力提倡学生多发问,培养他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启迪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训练发散思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活动的。
一题多解。如列方程解分数应用题“光明小学航模组人数是生物组的4/5,生物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1/3,航模组有8人,美术组有多少人?”通过对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先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当学生感到困难时,老师引导“这三个小组人数中哪两个数量都和另一个有关系?”学生自然想到航模组和美术组人数都和生物组人数有关系,让学生写出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接下来再引导“根据第一个已知条件求4/5怎样列式?”,学生很快想到航模组人数除以生物组人数就等于4/5,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老师再引导,怎样求1/3?怎样求8?这样又列出两个方程。一道题学生说出七、八种甚至更多种解法。最后把第一个条件中的4/5变成2倍,让学生自己分析列出方程。再让学生先以生物组人数为单位“1”思考这道题,再用美术组的人数为单位“1”,又如何分析。通过对一道题的反复分析,学生已不再局限于解出一道题,而是掌握了多种解题思路。从作业中发现有同学一道题最多可列出十四、五种方程,最少也有三、四种。
一题多变。进行应用题的多种变换,可将一道题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从一步扩展到四、五步,也可以把一道多步的应用题最后复合为一道一步应用题。这样经过多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引导学生善于合作,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开阔性
一个人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外,还要具有真诚开朗的性格以及善于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协作关系,搜集群众智慧取长补短,现在提倡的小组合作教学正是基于此提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上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如“圆的面积”一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新知学习的。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能利用旧知,自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由学习回忆、思考,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类推出圆的面积公式是否也可以将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呢?通过设疑,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在明确学习任务后,各小组经过初步考虑,对问题进行逐个分解,首先提出了三个需解决的子问题。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转化?解决化曲为直的问题。第二个难题是转化成哪个平面图形?第三个需解决的问题是圆和转化成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各小组就着手展开了第二次讨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动手动脑,参与面广。通过剪剪拼拼,有的拼出了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有的拼出了近似于三角形的图形„„有的发现平均分的分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形或三角形。思维体现出了有序性、互补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表现了协调的专长,有的表现出了决策的才能,有的表现出较好的钻研精神,小组合作使学生在思维的比较中取得了对问题的圆满解决,萌发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随后各小组进行交流反馈。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深化,不仅认真聆听同学的发言,还不断地提出疑问或补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反馈,学生意识到集体的智慧远远超过了个人的聪明,合作使问题得到了最优化解决。最后,当同学们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兴趣盎然。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方法,选择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每一个“创造之人”,不断推出创造教育,让创造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绽放光彩,造就一大批创造型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科学知识迅速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齐佩尔说:“人类需要科学表达外界,也需要艺术表现内心的感情,音乐是最能直接表达人类的感情的,它不需要任何媒介,比语言更为直观。
【正文】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占主流的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闪亮出台,使得人类拥有创造性思维是十分的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创造性思维将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符合时代的需求,同时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育现实。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创造性作为民族自主之本,人类最有活力的行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和生命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起到了灵魂的作用。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尤为重要。
一、何为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带有创见的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综合性思维,是思维素质、思维心理、思维形式和思维效果的系统综合反映。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从广义上说,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形式思维活动之总和。从狭义上说,创造性思维是指创造主体在创造实践中由已知探求未知,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思维活动。更具体的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教师应该注意发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应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小学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高尚的、完美的人才。新课标确立了新世纪的教育观,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而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进而培养开发学生们的动手能力。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对我国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地考察后曾发出一段感慨:在中国的中小学里,音乐教育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学生对音乐技巧的掌握超过了他们对于文化范畴的学习和理解。音乐教学无例外地集中在技巧的训练上,并视方法论为最高准则。中国的孩子很少表现出独立性,他们没有自主的观念,没有想到自己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在音乐上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但无疑让我们感到痛心的是他们失去的太多,代价太大,他们的兴趣受到压抑。我们的社会是越来越发达了,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然而,问问每一个现代人,看看他们的生活是否轻松愉快,回答往往是否定的。物质生活追求的越多,人们就越感到失去了什么,或者还缺少什么。我们不应该忘记,人的全部不是物质,还有精神。在人的天性中还有一种东西,那就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音乐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
三、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在唱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在导入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唱歌本身就是“二度创作”,创作离不开想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动机,我经常采用情境导入法去实现教学目的。例如教唱《过新年》时,我从电脑中调出各地喜庆新年的热闹、欢歌画面,学生立即被生动、活泼、色彩鲜明的画面吸引住了。音乐一停,我马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手,有的说:“我看见了家家门前悬挂着一串串红灯笼,有的是一个个的,我还看到了人家的门前张贴着一个个倒着的福字。”“我看到了舞龙舞狮,还看到人们在踩高跷。”“我看到了人们在跳秧歌舞。”“我看到了人们在敲锣打鼓,还在噼里啪啦的放鞭炮呢!男女老少过年真开心!”“老师,还有,还有、、、”。学生们踊跃的发言使我想起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欢快热烈的音乐和生动真实的画面正是满足了孩子们精神世界的这一强烈需求。这种情景导入法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而且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望,使课堂充满了创造性的学习氛围,也为教唱歌曲做了良好的铺垫。
2.在想象中引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音乐总是离不开想象。我们就是要像保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保护学生的想象。在低年级的歌曲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展开想象,将音乐形象在脑海中描绘成一幅幅画面,有时甚至拿出纸笔描绘出来。这样的想象、创作过程对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形象,从而准确地表现歌曲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教授《小宝宝睡着了》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歌词自己创设一幅画面,用以表现音乐形象。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了创作,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出现在他们稚嫩的笔下。更重要是学生从图画所创设的意境中感受了一个“静”字,体会出歌应用“轻”、“美”、“柔”的声音来演唱。这样采用音画结合的方法,启迪了学生创造性想象,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音乐形象,创设了歌曲意境,训练了学生对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再如教唱《海》这首歌曲时候,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把月亮从广阔的大海升起来,把浪花轻轻涌动的感觉找出来。当我唱完《海》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绝伦、色彩斑斓的画面。有的说:“蓝蓝的海面上,升起一轮弯弯的月亮,银色的月光洒在海面上。小鱼小虾睡了,海草贝壳睡了,晚风轻轻的吹着,只有调皮的浪花还在跳跃滚动。你听,大海妈妈正在呼唤他们呢!浪花听到妈妈的呼唤,轻轻地走着,慢慢远去,生怕吵醒了熟睡的朋友们。因此在演唱到结束时,就会越来越轻,越来越慢,似乎渐渐走远。”有的说:“夜深了,大海睡了,一切都安静下来。所以一开始歌曲可以唱活泼一些,结尾可以唱轻一些慢一些,好像大海妈妈和她的孩子都甜甜得睡着了。”
再譬如学唱《歌唱少年英雄赖宁》时,教师为使学生在演唱时能够正确表达情感,要求学生找出歌曲高潮部分。正常的歌曲创作,高潮部分为歌曲的高音处,而这首歌则不同。一位同学说:“歌曲是悲哀的,而且带有怀念与歌颂的情感,歌曲最高音处并不能完全表达这种情感,和声部分也只能唱出对赖宁的歌颂,然而,这部分则唱出我的全部情感。”接着她指着一句带有几个连续休止符的地方说:“此时,我好像真的在哭泣,很悲哀、很伤心,连续的休止符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她的发言引起全班同学的一片掌声。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对歌曲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合唱教学中得到培养。再就是为歌曲创编歌词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给唱会的歌曲增编新词或改变部分歌词,大大提高了学
生的演唱兴趣,同时也发展了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学会了歌曲《小青蛙找家》后,启发学生“你愿意为别的小动物找到家吗?”学生们经过讨论,很快创编出“几只小花猫,要呀要回家”、“几只小山羊,要呀要回家”、“几只小花狗,要呀要回家”等等新的歌词。学生的创造热情被大大激发,唱啊跳啊,直到下了课还意犹未尽。
3.在自身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教育中,只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最大限度的表现机会,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表现欲。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体验成功。例如在上《嘀哩嘀哩》这一课时,我说老师发现了春天的颜色,今天大家就穿着“春天”,有桃红色、青草绿、菜花黄等,原来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鼓励学生也来找一找春天的脚步。有的说:我发现了春天的声音,你听“布谷布谷”;有的说:我发现了春天的味道,你们闻一闻,空气里有桃花和油菜花的香味;还有位学生思维更活跃,创意更新:“老师,我想改一改歌词,可以吗?”我欣喜的笑了:“当然可以,大家都可以改一改”。他小脸兴奋得通红,高兴地把自己改好的歌词读给大家听: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清清的池塘里,小鱼在游戏呀,蝌蚪在玩耍,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青蛙。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兴奋高昂,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队,兴奋地讨论着,快乐的创作,整个教室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同样,在教唱《快乐的节目》时,学生们也尝到了创编自己写歌的乐趣。这些歌词在我看来,一点也不比原词逊色。
(二)在节奏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万物之始,先有节奏”。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观点。当学生有了节奏意识和一定的节奏训练基础后,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节奏的创作。我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节奏问答用一个节奏作为上句进行一问一答的简单创作。先在师生之间进行,可将上句稍作变化作答,亦可自由式作答。熟练实施后还可在学生之间进行。如由一位学生作小老师设计上句,其余学生创作下句作答,还可以在四人小组之间、同座之间。随着年级的逐步升高,所设计创作的节奏难度逐渐加大。
(三)在舞蹈编创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舞蹈编创包含有大量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因素,舞蹈是训练学生创造力的较好载体,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舞蹈教育是紧抓住新世项塑造人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其主旨。
1. 在编舞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舞蹈创编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谓编舞,就是对知识技能的重组,这是一个建构和解构的过程,因此从舞蹈形态捕捉,主题动作的提炼到舞蹈画面构图处理等环节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编舞的选材与结构方面,应注意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考虑,追求新颖、独特、构思巧妙。如从少儿生活中选材,应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中去择取、提炼,鼓励学生用敏锐的视角反映现代儿童生活中的新事物。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在生活中捉捕到的各类典型事件及各种多彩的生活升华到舞蹈艺术的境界,用舞蹈的思维方式去筛选、设计。又如近年来有关环境保护问题,受到全民的关注,启发学生运用敏锐、独特的眼光和舞蹈形式反映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的理念。舞蹈的表现形式与众不同,善于找出巧妙的形式,这是舞蹈构思的关键所在。选择一些优美的舞蹈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舞蹈的构思。教学过程中,学生妙思纷呈,创造力大为释放。有个学生想出儿童荡秋千的美丽场景,设计从舞台上吊下无数的秋千绳,化成一条条绿色的枝条,随着秋千荡呀荡,枝条与孩子构成种种图形、画面;另一位学生则是构想出放风筝的生动场面,由一群演员通过双手持扇来表现,随着放风筝的领舞动作,队形一会儿分,一会儿合,组成
各种各样的美丽画面。有的从服装色彩方面来构思有的从舞蹈意境方面构思,也有从舞蹈基本动作和舞蹈的情节等方面构思。通过训练,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主动观察、思考,善于分析综合的好习惯,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2.在即兴舞蹈编创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十分重要。在教学中给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让他们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示个性的魅力。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为了增强学生的表现力,在教学中采用即兴舞蹈创造教学。即兴的舞蹈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肢体反应和思考的能力,是学习积累舞蹈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意识的手段。在教学中,可应用风格不同、节奏与旋律各异的歌曲和音乐伴奏,让学生们在音乐的启迪下,用形象化的舞蹈动作表达出来,这实际上是对学生舞蹈表演、创作灵感、音乐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测试,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快速反应、思考能力探索和创造精神。例如“秋天的落叶”这首音乐中有风声、雨声等天籁之声,让学生欣赏音乐,在后讲述自己所感受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即兴表演。当学生投入音乐当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如地舒展自己的肢体时,有的随风飘舞,有的随雨水的流淌行云流水般地缓慢移动,有的几个人组合在一起做旋转的动作,时聚时散,勾勒着流动变化的队形构图,将“秋天的落叶”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束语: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国要紧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在人才,关键在科技,学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同时,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高素质,富有创造力,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摆在教育面前的一件大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体现尤为明显,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开发每个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考验。面对当今诸多的挑战,我们要加倍努力,携手共进,借助课程改革的大好时机,提升理念,扩展思路,寻求方法,推动音乐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打开音乐教育教学新局面而不断努力。
第四篇:创造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培养
创造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培养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日本学者曾强调:“独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创新决定国家的命运,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如果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我不会认为只有成人才有创造性思维,相反,在我看来小学生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有关专家认为,任何一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力,而且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开始于婴幼儿时期,幼儿期和学龄期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因为这是孩子们渴望自己能主动地去创造和发现的时期,此时所奠定的基础可能会影响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如果我是一名中学教师,我不会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太迟,我认为不管什么时候,教学中都不应该忽视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培养其创造能力。掌握和利用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能动性,培养其创造能力。掌握和利用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将知识学活学牢,而且将转化为能力。至关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
作为一名老师,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应该了解到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发展特点:学龄前儿童(6~12岁)心理发展主要体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发展方面,以游戏为主导转向为以学习为主导,思维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而且,学龄期也正是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开拓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期。因此,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评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它能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况与新问题之中,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作为老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坚持每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我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改变旧有的教学思想。300年前,在古希腊普鲁塔戈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打破学生由接受知识的容器或者存储知识的口袋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我会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使其成为主体。具体方法如下:
①.激发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设
疑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为宗旨,给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冲破凝固性的思维障碍。使学生不仅得到成功的快感,而且创造能力也得到培养。
②.设计具有针对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是对教学疑点具有思考价值,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难易适中,适应多数学生,兼顾优、差生。
③.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不干涉太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④.教学活动灵活掌握,不拘泥于公式化。
第二,诱发创造兴趣,启发创造想象。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密在于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喜欢在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情境中学习,情绪越好学习效率越佳。一般而言,学生的情绪的好坏与学习成绩成下比,如果学生的情绪好,爱学习,其大脑皮层就处于兴奋状态,脑子就灵活,应变能力、想象能力就越强。一个人作他感兴趣的工作,他全部才能发挥80%,不感兴趣的工作,才能发挥20%。学习也如此,如果学生对某一课程不感兴趣,会抑制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哪会有创新呢?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广泛积累资料,设计形象的生动的教学情境,轻松教学气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巧于设计问题,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饶有兴趣的民谣、美妙动听音乐、富有情趣的漫画等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歌曲找哲理,即对旧知识的回顾,也为学习本课埋下伏笔,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萌动的创新意识。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因此,我平时会引导学生多走出课堂,到自然界去观察,然后应道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通过安排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如“畅想课”、“欣赏课”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在教学环节我也会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采用智力游戏启发学生思维。
启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用几根火柴组成6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取走一根火柴,是否能组成6个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图形呢?(火柴不能折断,也不能弄弯)
此外,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堆不规则图形,考验学生的想象力。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学生良好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包括:强烈的好奇心和事业心,个性的独立,坚定的自信心,具有冒险精神等。不仅是我们老师要注重培养,家长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会鼓励家长们改变把孩子一切交给学校,交给老师,不理不管的思想。为了鼓励和培养儿童进行独立操作的能力,我会为孩子们建立一体“成果登记薄”,把儿童自己在一定时间里完成的事情全部记录下来。记录时不过分考虑孩子做得是否很好,不太强调质量。即使是一些做得不太好的甚至是做糟了的事情,也应该记录下来,但不作什么批评。这份记录将成为儿童从事创造性尝试的完全记录。它不仅可以帮助家长和老师检查和识别儿童创造性活动的活跃时期和创造性活动进行的条件,而且也可以使家长和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其创造力。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长应该为孩子准备形式多样的材料,这些材料不必是昂贵的。事实上,一些旧杂志、书籍、旧物、旧钟表、旧电器和旧家具等东西更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施展和发挥。家长也还要注意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为孩子提供一个能进行自由阅读和探索的空间。还要注意经常给孩子提供表现的机会,使孩子的劳动成果有展示的机会。儿童的各种想法和行为应该常能得到家长积极反应。来自家长的鼓励、支持和赞赏,或者来自家长的有益的建议和帮助,对于儿童积极从事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五篇: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下面笔者就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作文创新
每个学生都想写一篇好的作文,在考试中能拿到高分数,可是却往往不如人意。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背作文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学生埋没自己的个性,话语统一,假话连篇,凭空编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致使作文不能写真情实感,不能发挥想象,使作文没有新意。鉴于此,要让学生知道作文贵在选材精,立意新,不能机械地照猫画虎,让他们解放思想,逃脱束缚。要让学生知道现在的中、高考评卷者对这种“公式化”的作文相当反感,不会打高分。鼓励学生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进行创新性写作练习。
二、鼓励扩大阅读面,拓展生活空间
现在市面上的出版物多如牛毛,网络信息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大量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籍、报刊杂志,还可以从网络中积累优美的词汇、段落丰富自己的语言。但各种信息良莠不齐,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导,引导他们浪里淘沙,增长知识,对写作提供帮益。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提倡学生拓展生活空间,多体验生活,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如:参观旅游、社会调查等都可以使学生长见识、开眼界。
学生的阅读面宽了,生活空间大了,视野开阔了,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也随之变厚。作文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又何愁没有新意呢?
三、营造氛围,鼓励大胆想象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创新的主体。想象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它凭借记忆表象,通过形象思维对头脑中储存的各种信息进行排列组合创造出新的事物。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再造想象是在已有事物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新的事物。而创造性想象则是没有依赖,凭着自己的见解,独立地创造出新的形象。创造性想象要比再造性想象复杂和困难得多。小学教材中一些作文题目就很注重学生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培养。如: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和中年级的看图编故事,以及续写故事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再造性想象。高年级的作文《二十年后回故乡》《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这些作文的选材就要靠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在写作之前,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气氛,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我来当导游,召开小记者会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写作之前围绕写作的主题,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经过交流,学生的思路开阔了,写作的时候就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了。由此可见,创新要以想象为基础,只有学生的想象丰富了,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写作水平才会不断得以提高。
四、教会学生发散思维方法
学会发散思维的方法,就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使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利于打破思维定势,从而获得创造性的结果。可以着重向学生介绍下面三种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的思维方法:
1.纵向思维。纵向思维是一种历时性的比较思维,把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对比分析,对原材料进行合理的推想和引申,从而得出新意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作文《这就是我》,题目要求充分认识自己,表现自己的个性。可引导学生将“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理想中未来的我”进行对比,分析自己独特的个性体现在哪里,它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以及对自己个性的评价等。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就不局限于“现在的我”,这样就能表达自己的心声,流露真情实感,新意自出。
2.横向思维。横向思维是一种同时性的横断思维,通过联想把材料内的已知内容要素同材料外的其它内容要素联系起来思考,从相互关系和相互比较中找出该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异同的一种思维活动。例如《感受自然》这篇作文,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理想中的自然图景,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写山的,将不同的山进行比较,找出山与山之间的树、石、溪流和林中的小径等方面的特点,将其优劣进行对比,表现自己对某种自然景色的向往之情。写海的,则将不同地方的海水颜色、海浪大小、海滩的沙白程度等多方面加以比较、评价,甚至可以和学生自己“心中的海”进行对照,以表现独特的欣赏角度和非凡的感受力。同一题材,同一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去思考。记得有一次组织学生登山后,我让学生以《登山》为题写作,有的学生写沿途看到的景色以及自己的心情,把它写成一篇记叙文;有的学生则看到途中的某些人互相帮助,感悟到“遇到困难,大家互相帮助就能解决”,写出了登山时的所见所感,把作文写成一篇议论文。作文的体裁各式各样,体现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作文自然各有新意。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横向思维,多方面训练,学生思维会更灵活。这样,学生就会用心去体会,全力表现自己的感受,全力去创造。
3.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和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相反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平时说的反过来想。其实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都有正反两个方面。逆向思维可以打破日常的思维定势,从相反的角度去寻求新的思维,是作文创新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是很有必要的。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以《班门弄斧》为题写作,由于学生的思维只局限于“班门弄斧”这个成语的本意,所以第一次学生都是选取一些反面人物来写。后来我引导学生反过来想一想:班门弄斧是有胆识、有勇气的表现,并提倡新一代青年要有班门弄斧的精神,才能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这样打破了思维定势,第二次写作的时候,学生的作文就会耳目一新。
五、作文批改,鼓励标新立异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也是一样,每个学生的作文虽然都不是很完美,但都有他们的闪光点。所以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应作一番理性的反思,应多方面、多角度客观地评价,只要符合写作要求的,都要给予肯定,对于那些有创造性的写作更应该给予表扬,更有必要作为范文介绍给大家。教师在作文批改时,要善于捕捉每个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优美词语,一个生动的句子,都应该表示肯定。每次习作都要让他们有成就感,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作文教学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新世纪有创新能力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