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论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用版【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小学语文论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用版 为了适应新世纪科学技术竞争的挑战,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帮助他们建立最佳智能结构。这里,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概括介绍一些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的方法。
一、创设气氛法。
培养创造性思维素质,首先必须创设富有创造思维的情境和氛围。因此,我们必须以学生为友,引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答应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如在教学《打猎》一课时,有的同学对故事中的我提出了意见:“'闪到背后'躲着,好象不是来'打猎'的,是'看打猎'的,真没劲!”作为教师没有怪他“节外生枝”,而是因势利导:“那你说故事该怎样呢!”学生说:“让'我'先打第一枪,没打准„„”教师肯定了这个学生不迷信课本,表扬了他的创造思维活动,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二、激发喜好法。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创造喜好、强烈的创造愿望和求知欲,是培养创造思维素质和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工作。创造喜好要从小培养,求知欲望要早期激发,以便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聪明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如在教学《捞水牛》一课时,教师抓住“船装泥沙”,“绳拴铁牛”,“铲去泥沙”,“铁牛拔出”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看打捞过程,想打捞的原理,心得怀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拖船捞牛”的创造性思维,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喜好。
三、引导质疑法。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索,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
四、鼓励求异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之成为高水平,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索,寻求多种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答案,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教师抓住“大娘,停
xiaoxue.xuekeedu.com
住你送别的脚步吧”这句话,让学生多方面领会他表达的意思。有的同学说,这是志愿军战士心疼老妈妈,不让老妈妈远送了;有的同学说,这句话表明老妈妈已经送了好长一段路;有的同学说,这说明老妈妈对志愿军依依惜别。还有一个同学提出,这句话在“停住”前面假如加个“请”字,不是显得尊敬和有礼貌吗?这样,既激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质。
五、诱导想象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库存,拓展学生广阔的思路。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教师提出“小羊假如不用讲道理的方法,你能替它想出别的办法吗?”学生争先发言,想出了许多对付恶狼的办法,构成了新的童话故事。又如在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嘱咐三个小战士“一定要走出草地„„”一段话中的省略号,启发学生想象:老班长下面还可能讲一些什么?这样,引起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增强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归类比较法。
比较能帮助我们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有助于启迪思维,深化理解,不失为培养创造思维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总结出了思路比较、中心比较、线索比较、语言比较、结构比较、写法比较等方法。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东郭先生和狼》、《农民和蛇》等故事,用“救狼”、“救毒蛇”的不幸后果和课文中“不救狼”、“收拾狼”相比较,进一步熟悉了“对害人的东西不能怜悯,而要痛歼”的道理。
七、举一反三法。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必须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循理推论,以便开发智力,提高创造性思维素质。如在教学识字时,教师结合实例介绍了会意字和一些偏旁部首表义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动用规律识记生字。又如引导学生学习了一些分段方法后,教师有意识地集零为整,向学生介绍了“按时序分”、“按地序分”、“按事序分”、“按事物性质类别分”等规律,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练习运用,大大提高了预习水平和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喜好。
八、实践活动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结合语文定期展实践活
xiaoxue.xuekeedu.com
动,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如教学《皮球浮上来了》、《乌鸦喝水》等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各种证实水的浮力实验,向水里放石子木版、乒乓球肥皂盒等,让他们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脑思索、动笔记录,他们喜好很浓,思维活跃,效果很好。
九、打破定势法。
思维定势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的,它在教学中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的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而发散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或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求变异,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形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式思维,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多进行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多样性。同一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学习方法完成,以作文教学为例,例如在六年级学生写一篇《我的老师》一文。大多数学生写的是老师如何带病工作和冒雨摸黑为生病的同学补课之类的材料,而造成内容的雷同,殊不知,教师除了工作之外还有自己的情趣、爱好和业余生活,选择这些材料,同样能反映老师的品格和形象。为此,作文前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在校园里采访教过自己的老师,向他们详细询问有关生活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内容。经过引导,同学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的好作文。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成为求异思维的发展。
总体上说,教师的思维培养方法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中得来的,不同的教学模式有着不同的培养方法和教学方式,但无论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人的创造力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推陈出新的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与以往不同的、独树一帜的思想方法措施。对于教师来讲,要从本质上解决这种状况,就要在教学中打破思维定势,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教学中各个方面。教师在做这方面工作时,也要督促学生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教学计划,达到这一目的。
一、鼓励质疑,以培育思维的灵活性。
我国宋朝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益,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这话很有道理。读书无疑,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现。常有疑点问题才能常有思考,有疑好问才能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引导他们逐步将问题提到点子上,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要在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引导的方法,一是鼓励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说说好在哪里,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二是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围绕中心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遇事好问,勇于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质疑,这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好奇心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和探索,善于提出研究性问题,从中获得了必要的知识技能。
二、运用比较,启发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有好几种好的方法为基础的,从不同的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这就要求必须涉及推测、想象、创造等方向。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哥白尼确立日心说都是求异思维结出的硕果。在教学中应注意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求异的习惯,就能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拓展新的思维空间,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
三、情景创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动力。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 xiaoxue.xuekeedu.com
一切,并且是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离开积极的丰富的想象,既难以理解教材内容,又难以发展语文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是关键论文格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四、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的左右脑协同活动。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主要处理语言信息,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脑主要主管形象记忆、图形识别和运动、音乐舞蹈等活动。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过程来看,在创造性的“火花”产生期间,主要是右脑在发挥作用。但要将创造性的“火花”加以分析和整理,就必须依赖于左脑的抽象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左右脑协同活动的结果。而以前的语文教学以课堂上的注入、分析,到课后的“题海式”的作业,使学生更多的偏重于左脑的使用训练,往往忽略了右脑功能的开发。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设法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使他们产生思维动力的良好的情感环境。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的投入、方法的选择、教具的准备、内容的准备等,就是让学生保持新鲜的感觉和新异的刺激。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
五、在问题情境中培养,注重启发引导。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法中,“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疑点、异点、插图、引文、注释等,灵活驾驭,扩充延伸,合理想象质疑,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巧妙地展开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在求异、求奇、求深中寻找灵感,点燃创造的火花。
xiaoxue.xuekeedu.com
创造性思维来自生活与现实的需要,它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为现实生活和实践服务。教师应把课堂中的语文教学向课堂外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在自然中领悟,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延伸。
教师自己也应具有创造性思维,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不断研究新方法,掌握新技术,向人所谓相,做人所谓做,让自己成为一条永远涌动的河流。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培养的学生不言而喻。
时代在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认识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同努力,尽最大力量创造出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环境。让教学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以提高全民素质,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育要在提高民族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创建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提高人的创新意识,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就让孩子得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营造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和接纳的气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以及整齐划一的军事式的管理。恰是这些观念和思想严重地阻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要创造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尊重、接纳的学习氛围就要做好以下三点。
1.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去“以人教人”。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来说,可说是无字之书,无言之教。就感情来说,没有人的感情,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人都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感情较之于成人更丰富、更纯真,也更易于被损伤,他们当然也要求成人以同样的纯真的感情来对待他们。课堂上,教师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幽默、激励的话语,生动灵活的教法„„都如同和煦的春风,明媚的阳光,清甜的甘露轻抚着、温暖着、滋润着孩子们,这无疑“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特级教师于永正语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作用;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为学生发展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相互之间存在差异,看到人的个性差异也是人群发展过程五彩缤纷的体现。
创新教育要尊重、保护个体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在性”。
3.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应鼓励学生个体之间的融洽合作和有序竞争。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班集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大家要学会在这个社会中与人相处融洽,公平有序竞争。同时,教育学生:班集体又更像一个大家庭,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应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姐妹,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合作、形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发展。
二、展开想像的翅膀
康德在谈到想像时说过:“想像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像的自然界。”想像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积累的表象加以综合、改造,创造出比生活更丰富、更完美的艺术形象。儿童时期是想像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像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离开积极丰富的想像,就难以更好地理解课文,难以提高语文的素质,难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1.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像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培养学生想像的素材。如教《穷人》时,文中有一段话写桑娜把西蒙的两个遗子抱回自己家里以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段话写得断断续续,当中省略了一些内容。当学生们进入情境,内心情感与桑娜的心紧紧相连的时候,我让他们充分地发挥想像,把空缺的内容添上去,学生们有的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入手,有的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入手,有的从环境入手把桑
娜当时矛盾、担心、害怕的心情描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训练获得良好的效果。2.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作文本质上就是创造,是一种独创性极强的脑力劳动。在作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力求选材新颖,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另外,可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想像性写作练习。如学了《穷人》,让学生续写,想像西蒙的两个遗子是怎样在桑娜家中长大的。再者,可以适当地进行想像性作文。如孩子们都喜欢看《西游记》,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险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挥想像,也来编一回师徒四人历险的故事。类似这点的还有编童话故事、写科幻小小说等,让学生的思维在训练中放飞。
想像的产生往往是被情感激起的。无动于衷、漫不经心的情绪是很难展开想像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想办法通过各种手段去激发儿童的情感,例如利用图画、音乐、语言、表演、实物等创设情境,激荡孩子们的内心情感,激起他们的情绪,丰富他们的想像,开拓他们创造思维的广阔天地。
三、引进求异思维的火花
所谓“求异思维”是指不满足已知的结论、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而是沿着多种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重组眼前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导致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应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这有助于帮助学生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摆脱思维的僵化、呆滞及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下面从几个不同的方面举例加以说明。1.在识字教学中训练求异思维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生字音、形、义的特点,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去学习、记忆生字,切忌经常性地单一地进行整齐划一的笔画唱读。学生可以用熟字去学生字,如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去偏旁、加笔画、减笔画、换笔画等方法去学;可以借助汉字表形的方法,把生字与具体形象的事物联系起来记忆;可以自编儿歌、绕口令等去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而且培养了思维的独创性。2.配合教材设计拓展性训练
在学生理解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计拓展性的练习。变换文体改写,变换叙述的顺序,变换人称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如一年级教材中有《春风》一课,当学生学习完课文以后,我让他们尝试把这首儿歌句中词语的顺序变换一下,意思不变,同学们觉得很有趣,作了多种变换,练习使同学们初步懂得了同一句子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形式来表达。孩子们有了创作的欲望后,我因势利导,说:“这是一首儿歌,谁能也来当一回小作家,用自己的话也把春风写一写。”他们积极地展开想像,有的写道:“春风像妈妈的手抚摸着大地,柳树弯着腰蹲在河边,长长的柳枝垂到河水中,真像一个钓鱼的老公公。”有的写道:“柳枝像小姑娘的长发随春风飘扬。”有的写道:“那青蛙就像歌星一样在舞台上唱歌。”孩子们用他们的童真、稚气写出一首首春天的歌,极大地发挥了创造性。3.在练习中启发儿童的求异思维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往往注重的是趋同性的逻辑思维,以追求获得唯一的标准答案,以便教师易于教学,批改作业省时方便。殊不知,这种“求同型”的教学方法和作业要求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致使有创造力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教师在布置各种练习时,如组词、造句、说话、作文、回答课后问题等,应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他们力争从不同角度构思、解决问题,强调“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动动脑筋,看能不能说的和别的同学不一样”。长久训练下去,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迅捷的判断力,有利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与创造性。
四、播种质疑的种子
质疑是创造思维的起点,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们要把学会思考、大胆质疑作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1.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从题目上质疑,从内容上质疑,从写法上质疑,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质疑,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质疑等。要注意的是,学生质疑水平的提高是有一个过程的,由“多而杂”到“少而精”。这需要教师有耐心,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学生提问的质量会逐渐提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达到更高一级的水平。2.鼓励质疑,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一个学生学得比较好、比较深,不是指他已经什么都懂了,没有问题了,而是说他充分地发展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善于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深入地研究,掌握知识。相反,若读书提不出问题或不会提问题,则说明他没有认真思考或思考得不够深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不断诱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对儿童的发问,不管是高质量的还是低水平的,都应认真对待,对一些跟课文没有关或关系不大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在课后解答,千万不要束之高阁,不予理睬,不加重视。保护儿童旺盛的求知欲是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前提。
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除了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外,总是辅之以必要的提问,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呢?关键是要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1.触动情感,激发探索。
当问题能触动人的情感的时候,往往容易唤起人们去主动探索的欲望。在教《灰雀》一课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的。我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感受灰雀的可爱及列宁爱鸟的感情后,忽然皱着眉,着急地说:“可是,有一天,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你想列宁心里急不急?他会怎么做呢?”情节的突然变化,泛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掀动了他们对灰雀下落的担心以及急列宁所急的情感,从而唤起他们学习下文的欲望。2.设置矛盾情境,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辩。
学生对矛盾性的问题感兴趣,当问题产生矛盾时,方能使他们出现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而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他们努力思考问题。因此,教师的提问可设置对立的设想,使之产生选择的困难,吸引学生认真思考,激发认识兴趣。例如《灰雀》一课,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后,我问:“大家知道灰雀哪去了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男孩捉走了。”我故作不解地问:“不对呀,小男孩不是明明说他没看见过灰雀吗?”“他撒谎!”“他没说实话!”“他骗人!”孩子们又按捺不住地叫起来。“你们都认为灰雀让男孩捉走了,有根据吗?”我再次追问。就在这样层层设疑中,在问题引起的矛盾冲突中,激起了学生认识上的争辩并逐步深入问题以致最后问题得到解决。
还有,如设计求异性问题、想像性问题、比较性问题以及变序性设疑,无疑处设疑等,其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使学生处于欲言又止,欲罢不能的境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六、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激发学生的想像还是鼓励学生质疑、解疑,都应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尽情扩展思维的空间,对文章深钻细研揣摩品味,并适时创设交流的情境,让学生之间讨论、切磋,教师相应的诱导、点拨,最终有所发现。1.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创造性思维需要时间,教师在设计活动或提出问题时,应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不要
像“急风暴雨”似地逼迫学生做立刻的反应。若真如此,学生的回答势必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心理学家们经过实验,给提问过程增加等待的时间,得出的结论是:
(1)学生回答的时间长度和语句数量都有所增加。
(2)“我不知道”和回答不出的现象减少了。
(3)思辨性的思维事例增加了。
(4)提出了更多证据。在提出证据之后或之前都有推理性的叙述。
(5)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学生计划收集资料活动的次数都增加了。
(6)成绩差的学生的回答也增加了。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创设交流情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小组互助学习和班级交流学习、讨论,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有利于改变“喂养”式的教学格局。
七、丰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情境,努力促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发展,使学生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具体做法是: 1.开辟语文活动课。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活动课,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又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活动以其趣味性、科学性、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造精神。
(1)开展课外阅读,广蓄知识,为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2)以游戏、表演、竞赛的形式开展活动。弗洛伊德说:“游戏的时候,每个儿童都像一个想像力丰富的作者。”表演则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竞赛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更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设计一些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又能提高语文素质的游戏、表演、竞赛活动。例如:成语接龙、故事会、猜谜会、错别字医院、朗诵会、学当主持人、小记者采访活动等,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展现才华的机会。2.深入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俞吾金教授认为:“创造思维的最后源泉不是在文本中,而是在生活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他们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应用语文、学习语文、增长才干。例如,看电视、电影,收听广播,参观游览,与亲友聚会,公共交际等,只要用心去感受,动脑去思考,都可以获得最实际、最生动活泼的收益。
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
在前一篇短文中,我曾提出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认为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那么怎样才能“教给”?设计恰当的课堂讨论题,是一法;布置难易适度的课后作业题,又是一法;在课堂讨论中,在作业讲评中,根据实际需要,有意安排一些关于思维方法的点拨,由于针对性强,更是值得尝试的一法。在这里,要着重说一说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有文化的现代公民一生中经常要碰到的问题,这种习惯养成之后将终身受益。
说到阅读,人们容易误以为是说语文课的阅读教学问题。其实不然,阅读的概念,无
论内涵还是外延,比“阅读教学”要丰富得多,广泛得多。阅读是人们通过视觉对文字符号的认辨、理解和吸收,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以往阅读的对象是写(印)在纸上的意义明确连贯的文字,现在阅读的对象有些变化,除了写(印)在纸上的文字以外,还有映在各种屏幕上的文字。对象不同,阅读的特点和要求也就不完全一样。这是阅读学要研究的新课题。由此看来,阅读主体所面对的客体是很复杂的,语文课本上选读的文学的(主要的)和非文学的作品和文章,只是一个极小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决不只是语文老师的事。基础教育阶段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教科书,所以各学科的任课教师都应当成为指导学生读本学科的教科书(有时要包括参考书)的“阅读教师”。而在事实上,教政治的并不一定指导学生读政治课本,教史地的也未必指导学生读史地课本,教数理化的除了要学生读或抄录若干习题以外,更少有人去指导学生认真研读数理化原则原理的推导过程。这是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损失,由于我们太看重“讲书”,把学生“读书”的时间和权利不知不觉间给“剥夺”了(少数优秀学生,除了课堂上注意听讲外,大多数在课后、特别是完成作业练习之前要认真研读课本的)。
其实,只重“讲书”的结果岂止是“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剥夺”了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改善思维品质的权利。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人们历来这样说。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只是从它们各自的主导方面说的。要是从阅读和写作的心智活动过程来细加分析,就可以发现阅读决不仅仅是吸收,写作也决不纯粹是倾吐。阅读和写作实际上是吐和纳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过程。阅读中,为了吸收,就必须倾吐。倾吐得越充分、越活跃,吸收得也就越充分、越深切。写作中,为了倾吐,就必须吸收。吸收得越丰富、越充实,倾吐得也就越酣畅淋漓、越发人深思。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效果的检验,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只不过阅读过程中的“倾吐”,用的手段和工具不是有声言语或有形文字,而是无声的内在言语或无形的想象画面。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赵忠祥同志说:“看书的过程,实际上是用语言来思考的过程。”这个体验是真切的、深刻的。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捕捉文字信息,并用自己的思想器官倾吐出自己过去储存的信息,使二者交融起来,才能从阅读中吸收到真正有用的、有效的信息。正如人的饮食,人在吃东西的时候,决不仅仅是在吸收,他同时也在倾吐,吐出唾液、胃液以及其他消化液,使二者交融,才能消化食物,才能从被消化的食物中摄取到有效的养分。
我们实际的阅读经验,也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同样的一篇文章,阅读主体的社会阅历和知识积累不同,读后所得也必然不同;同样的一部书,几年前读过,今天再读理解和感受就不一样;过几年再读,也许更有一番新的体会。其故安在?主要就是因为在吸收过程中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倾吐的量和质各不相同的缘故。
说到阅读,不能不涉及“语感”。所谓“语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这种“灵敏的感觉”,这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从何而来呢?就来自于丰富深切的生活经验(间接的或直接的),换句话说,就来自于广泛的社会阅历和深厚的知识积累。因此,叶老又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个“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倾吐自己的蓄积、倾吐自己的“消化液”的过程。可见,敏锐的语感是吸收与倾吐交互为用的结果。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除了语文课以外,其他各学科,只要是有本学科的教科书或参考书的,都负有指导学生读书的责任。这样,在阅读训练中形成合力,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逐步得到改善,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有一条成长的路叫阅读
儿童阅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学校也在小学阶段推广阅读,在推广过程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为快乐而阅读
阅读究竟能够带给学生什么?相信每一个家长,每一位老师在重视阅读的时候,都多少有些功利目的,比如开阔视野,培养思维能力,培养阅读的习惯,甚至会认为读得多就可以写得好。
从儿童的角度想一想,究竟阅读能带来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快乐。阅读带来的快乐,让学生能够进行持久的阅读。这些快乐,又是丰富多彩的,不只是高兴这么简单。阅读能让学生体会到新鲜、刺激,能让他们随着文字体会不同的人生,这就是阅读的本源性快乐。这种快乐,让很多孩子手不释卷。看看那些坐在书店的地板上,捧书阅读而心无旁骛的孩子们,我们能够看到阅读的魅力。
所以,无论是怎样的阅读指导,都不应该忽视学生的这种阅读快乐。家长不能把亲子阅读变成理论说教,老师不能把阅读指导课变成思品课,甚至也不能变成现在模式的语文课。
我原来以为亲子阅读就是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讲讲故事,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当他们识字以后,习惯养成以后,就不需要家长了。可是,有一天,上四年级的儿子,突然冒出一句,老爸,我们俩好长时间都没有一块看书了。听到这句话,我知道儿子需要的是一种阅读感觉。当我和他一起在床上阅读的时候,其实已经是他在讲给我听了。他讲的不只是情节,还有他自己的理解。我能够感觉到,这时候的儿子已经在有意识地“讨好”我,碰到不是很好笑的地方也放声大笑,然后看着我的表情。看来阅读不仅是习惯问题,也不只是读懂的问题,阅读确实是一种需要,而和父母一起读书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场景。看来,要让阅读成为孩子将来生活的一部分,就需要一直坚持,一直努力。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给一二年级的孩子们讲故事。每次下了课,总有一帮孩子围过来,拉住我的手,急切地问我,什么时候再给他们讲故事。但是因为工作的问题,给他们讲的故事越来越少,以后甚至不再讲了。那些原来像小鸟一样围着我的那些孩子们,再也不到我身边了。也许他们仍然能够记住我带领他们阅读的图画书,但是我这个人在他们眼中已经因为放弃了阅读而变得不可亲近,没有情趣了。
最爱图画书
无论小学阶段哪个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图画书。当我拿到《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以后,先是给一年级的孩子讲,后来给二年级的学生讲,再后来给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讲。没想到他们都很喜欢这个故事。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在了解了情节后,也能悟出生命的意义。虽然有二年级的学生在谈感受时说,“这只猫太傻了,白猫死了,他不会再找一只猫吗?为什么还要哭呢?”但是,多数学生还是被打动了。
爱看图画是很多人的喜好,因为图画可以涵盖丰富的意义,也可以让人产生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感受。小学生看图画能够理解得更直接也更深刻。最后留在他们记忆中的画面更持久。
好书可以反复读
很多图画书在一年级的时候看了,二年级再看的时候还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即使是同一本书,也可以让学生反复读。这需要教师有一种信念和理念。很多教师自己往往认为,这本书已经看过了,也讨论过了,没有必要再看了。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发现,学生喜爱的书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年段来阅读,有百看不厌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重复阅读,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活动。情节和人物学生可能已经了解了,有些细节还需要探寻。让学生重复阅读,发现过去不曾发现的细节。有些好书是需要一辈子进行阅读的,人为的划分阶段是可以的,但是有时候可以跨越阶段来阅读,有时候还可以在高年级拿起在低年
级曾经读过的“小儿科”。拿起这些小儿科的读物,往往能够再现美好童年,也可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给儿子买了《父与子》,我们两个已经共同读过很多遍了。但是,让他到书橱中找书共同读的时候,他往往还是会拿起这本书和我一起读,看到高兴处他无拘无束的笑声还像第一次看时那样开心。
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老师时刻不要忘记的就是“幽默”,孩子们太需要快乐,快乐的事情让他们铭记。而老师的幽默恰恰能够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新鲜刺激的情节,喜欢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但是作为教学中的阅读指导,不能只停留在这些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以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读到深处方能有真正的兴趣,只是看皮毛不利于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也没有办法培养出阅读能力。反复阅读是能够把阅读引向深入的一个好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不仅是阅读量的问题,在阅读中的思考是重要的。
阅读是一个阶梯
阅读是人生的阶梯,顺着这个阶梯能够到达一定的高度。阅读本身也是有阶梯的,不同的书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读。目前很多儿童阅读推广人也在做推荐书目的工作。从这些书目来看,多数情况下是适合的。但是往往因为个人经验的限制,很多推荐的书在某个年龄阶段并不受欢迎。所以,我们学校是采用教师推荐与学生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教师推荐图书,先结合专家推荐的书目,自己阅读,教师能够读得有感觉了,再推荐给学生。在班级内,开展学生推荐图书的活动,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书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现在有一个比较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儿童畅销书的问题。很多儿童畅销书因为投儿童之所好,所以好容易流行,有时真的可以说是一夜之间就遍地都是了。有时侯老师也很苦恼,那些搞笑搞怪的东西,在老师看来肯定不如正规的儿童文学读物有营养,但是学生就是喜欢那些东西,如果管得太紧吧,又怕打消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行业问题,让孩子看到最好的书应该是儿童读物出版界的良心。但是,因为利益的驱动,很多出版人是昧着良心出书,很多推荐者是昧着良心推荐。这给本来就缺少一定鉴别力的小学语文教师和家长带来困扰。很多家长买书都有跟风的现象,到书店就问,最近哪些书卖得快,卖得好,然后就给孩子买。
就我了解的情形来看,现在大陆地区还缺少儿童读物评价推荐的权威机构。台湾地区因为推广儿童阅读比较早,有一批人在做儿童读物的评价和推荐工作。他们的推荐是先由一些工作人员对一年内出版的儿童读物进行筛选,挑出几百本,再组织相关专家在一起评议。专家在评议前要认真阅读,阅读后大家在一起讨论,讨论完毕,共同挑出几十本,写出推荐语。这样的评价虽然也难免主观,但是从操作程序和评价来看,能够精选出优秀图书供学生阅读。
有些人总认为阅读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是要完全照顾到阅读者的喜好的。作为生活中的消遣阅读来说,可能是如此的。作为学校内的阅读指导就不能全凭学生个人的喜好。阅读是需要指导的,除了按照读物特点进行年龄阶段的划分外,在一定的年龄阶段要让他们能够获得阅读能力。台湾出版的一套《童书三百聊书手册》。把一到六年级的阅读分为300个话题,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了教学设计,对语文教师有很大的帮助。他们非常细致地设计出一些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低年级结合作品联系生活话题:“从书里找生活的影子”、“从书里找自己或别人的喜好”、“找出书中人物特别的地方”、“聊一聊送礼物的想法”);进行语文学习延伸话题:“把故事加长”、“从阅读中学习了哪些新字词”、“找出书的特点”、“好书介绍”等。中年级讨论的重点在于细节和从中体会到的情感,如:“聊故事里好笑的情节”、“谈一些与众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书中的人物”等。可以谈论语文学习,比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一本书”、“了解自己的阅读策略和阅读困难”、“谈描写声音和色彩的语词和比喻”、“谈两种不同的拟人
法”、“谈论描写老人或特别人的方法”、“讨论描写做事过程的写法”、“谈作者特别的语气”等。让讨论变得角度多样,使阅读活动丰富多彩。高年级的阅读,对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比较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探讨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比较自己童年和作者的童年”、“谈饮食文化以及相关的语词”、“谈老人与小孩的关系”、“探讨奇幻小说和魔法小说的特色”等。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异同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内容上来区分,教案是原来我们老师备课结果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教案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备学生部分,教材部分,教法部分。教学设计则不同,它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不同还在于内涵上,教案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通常上课使用的教学过程安排计划,一个教案就是一节课的教学计划具体的实施方案,应写得较为具体详细。特别对新教师来说,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开头语、各教学层次衔接语、结束语等都要用文字表达好,以免上课时因心理紧张而词不达意。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教师学习进行教学设计除了了解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般来说,教师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教案的理性反映,如果说教案着重于写“教什么”,“如何教”的话,则教学设计应该是着重于从教学理论上去叙述“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语文教学教什么
一、教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热爱语文。让学生在读书积累中热爱语文。
“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读书积累,读书积累既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够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读书积累,能够使学生获得感动,从而转化成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二、教学生掌握语文的知识 1.教学生识字
识字教学应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有责任把汉字传承下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认识并熟练运用这些常用汉字。
2.教学生写字
教学生写字是语文教学的的基本任务之一。不仅要教学生们写字,还要教学生们写好字,写规范字,写漂亮字。
3.教学生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写作能力,更没有很强的分析理解能力。
4.教学生感悟
学语文绝不仅仅是为了做阅读题,更主要是为了养成一种对祖国语言文字真挚的热爱之情。
5.教学生朗读
朗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形式,语文课要以读为本,在课堂上要加强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读出语言的形象,读出语言的情味,读出丰富细腻的语感,最终因语言的美丽而感动。
三、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1.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一经形成习惯,这种行为方式就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倾向与需要。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读的方面应该关注精读、泛读,默读、朗读、细读、速读的技巧指导。
四、教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1.倾听的能力
教师应该为学生倾听能力的发展做好规划,立足学生发展,多种方法相结合,反思中实践,实践中提高,让学生的倾听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2.写作的能力
写文章是一个人语文能力最好的检验和体现。3.表达的能力
依托出色的语言表达,人与人之间才能够彼此顺畅沟通。4.沟通的能力
沟通能力需要多方的配合才能完成,它更像一个综合体,是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口齿清楚、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5.实践的能力
语文学习的学习资源应该融合在生活的实践中,并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进而建立大的语文教育观。要结合课程安排,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并充分挖掘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6.创新的能力
时代的发展呼唤人才,今天的教育要为明天的创新服务。
关于“语文教学教什么”
语文教学教什么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教什么,才能知道怎么教。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用教材进行教学,只有把教材教好了,才能做到用教材教。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教学中一个事物相统一的两个方面,而非对立的矛盾。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材教好,就必须正确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大处着眼。大处着眼就是依据课标所规定的学段目标。课标给每个学段都制定了不同的标高,这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据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才能做到既不降低要求,也不越位。
第二,从具体入手。即依据教材中所要求完成的具体的教学任务。教材在每一个单元都提示了教学的内容,每篇课文的后面都设计了不同的练习和学习内容,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形成与习惯的培养要求,这些都是对课标所规定的学段目标的具体体现,每一项内容都必须认真完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每项任务认真完成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就达到了,对于课标规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也就自在其中了。
第三,从学生实际出发。即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实际和习惯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任务,让他们在已有的知识层面、能力基础上再上一层楼,再向前迈进一大步。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论文
前言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应始终坚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而教导学生,以更好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终身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十分被动,思维方式受禁锢和束缚,不利于学生的更好发展。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课堂教学中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并且能够为他们敢于质疑提供有利条件。传统教学中,教师为维护课堂纪律而表现出较为严厉的态度,使学生心生恐惧,不利于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提出质疑问题。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环境,在维持课堂纪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利于树立教师的亲切和蔼形象,又能为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有效问题提供良好条件,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欲望,对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探索欲望可以促使他们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其次,在寻求答案时,必然为得到结果而发散思维,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在学生探索中,其创造性思维得以有效培养。例如在《杠杆》教学中,教师将课堂教学基地转移至校园一角中,选择一块较重的石头,问学生能否将石头移动。许多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都失败了,或者无法移动,或者移动过于吃力。此时,教师找到一根粗细程度合适的木头和大小合适的石头,利用杠杆原理轻松移动石头。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欲望不仅得以激发,而且在求知中明确杠杆原理。
三、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更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小学生积极思考,以提出有效的质疑问题,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大气压力》的教学中,作者提问:“一杯水和一张纸,哪个更重?”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为水重。作者继续问学生,“相信一张纸能托起一杯水吗?”班级学生全部摇头表示不相信。与此同时,许多学生纷纷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于是,作者将大气压力的知识内容直接讲解,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且了解大气压力原理和明确问题的答案,对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传统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将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中,虽然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注重实验步骤讲解和操作,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程过渡到理性认知,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讲解人类呼吸时身体发生变化教学内容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互相对呼吸时胸围变化情况进行测量和记录,通过学生们的互动和交流,能够自主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
五、加强教学评价环节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积极进行有效评价,包括师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对更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使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评价。其次,如果学生在评价环节中的表达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则不应指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补充,并期待下次表现。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可以为学生布置具有合作探究性的作业任务,鼓励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探究,以充分培养创造性思维。
六、结论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培养不应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大胆质疑,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科学探索欲望,引导其积极发现问题、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效落实教学评价环节,逐渐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
第五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放飞舞动的思维,让课堂动起来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是知识的乐园,学生在里面自由地遨游。课堂上老师是放松的,像经典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学生是轻松的,可以笑、可以闹、可以激昂、可以愤怒,甚至可以游戏、可以比赛。营造如此快乐、活泼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追求的。闻一多先生在诗歌《死水》中写道:“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课堂如成了死水,在我看来那是老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不经过激碰,思维何以活跃?没有思维的课堂,老师的价值在哪里?上课的意义又在哪里?何不让思维舞起来,让课堂动起来!
一、如何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1、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强大的动力。只有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借助一切教学工具,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肤觉„„让他们的每个感官都能活起来。如《尊严》一课,在十一二岁这个年龄层,他们还看不清人生百态、世态炎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无奈对他们来说仅是文字,更别说体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所以在上这堂课之前我利用周五的班队课搞了一个自由辩论会,由学生自行选择正方和反方,辩题是——哈默有没有必要这么做。当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不用我布置早把课文看得滚瓜烂熟,有个别同学甚至已倒背如流了。大家从报纸、电视、身边等找事例,连班上那几个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也积极行动了起来。“我觉得不必要,如果连生命都没了,尊严又怎么留下来?”“我也同意,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没有尊严的活着,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班上群情激昂,大家纷纷畅谈自己的看法,悄悄然中何为尊严何为人格的已深入人心,我想即使不上这堂课,《尊严》的教学目标也已基本完成了。
2、利用“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故不少挪威人都以捕捞沙丁鱼为生。活的沙丁鱼鲜嫩可口,卖价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时间又长,因此最后抵港的沙丁鱼除了死的就是奄奄一息的,怎么办呢?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渔民惊奇的发现以前都会死的沙丁鱼竟然都活蹦乱跳地活着。原来误将鲶鱼放进了装沙丁鱼的鱼舱,由于环境陌生,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则因发现异己分子而紧张,加速游动,带动了水面的不断波动,从而使氧气充分,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
—— “鲶鱼效应”。
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精神不饱满,劲头不足,整天耷拉着脑袋,千金难买一举手,以致于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其实,任何一个班,无论整体素质如何,总有那么几个思维敏捷、表现欲强的“活跃分子”。不要总认为他们的存在影响了课堂纪律,我们完全可以学习一下聪明的渔夫,鼓励他们、发掘他们,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鲶鱼”,以此刺激周围那些懒于动口、懒于动手的“沙丁鱼”,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试想,一堂课上,学生们竞相举手、踊跃发言、对答如流、凝神静听、下笔成文„„有了这样的学习状态,我们何愁上不好课,何愁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课堂上,我经常利用“鲶鱼”来抛砖引玉。如《孔子拜师》一课中,“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对许多学生来说都难度。当时,我观察了一下全班学生的反应,“水面”比较平静。为了让水面泛起“涟漪”,我找了一条“鲶鱼”。这条“鲶鱼”的特点是,知道的敢说,不知道的也敢说。“人们敬重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我从‘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这句话中看出来。”她的回答引来一大群“沙丁鱼”的参与。这些沙丁鱼顺着鲶鱼的思路踊跃举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接下来,我的任务是继续寻找新的“鲶鱼”来改变思维方向,因为“鲶鱼”思维敏捷,善于从不同的方向寻找答案。第二条“鲶鱼”的回答又把“沙丁鱼”的思维引到孔子不怕吃苦的品行之中。这样的设计自然、热烈,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
同样,除了学生可以成为鲶鱼,我们老师也可以。初为人师那会,我经常在课堂上发现一个很令人郁闷的现象: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或神游万里,连题目都不清楚;或冷眼旁观,一副恹恹欲睡之态;或答非所云,相关甚远„„因此长吁短叹,叹自己如何的运气差教了这么一班素质差,脑子笨,不专心的学生。现在经过多年来的学习和摸索,才发现其实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老师本身。偶尔把自己当成是一条“鲶鱼”也不是一件坏事。写板书的时候,我会故意“出错”,当然频率不能太高,否则学生得怀疑老师底子了。比如说一些学生会经常性犯错的字,我也会故意的多一笔少一画,“老师,老师您写错了,那字不应该是这么写的!”马上就会有学生兴奋的提出来,小脸红通通的为能发现的老师的错误而自豪开心;在解读文本时,尽量的鼓励学生跟我形成“辩论”的态势,将“误解”变为“多解”和“正解”;提问时把自己当成是猎人,习惯设计一些“问题陷阱”„„让学生随时待命,处在警觉和发现状态,老师就如同鲶鱼一样时时来“搅活”课堂氛围。把学生由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主角,师生形成积极的互动。这样的课堂何愁效率不高!
3、放下架子
所谓放下架子,放下的是老师自己的架子,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是领导,用不着整天板着脸,让学生全怕你,然后用命令式语气告诉学生做什么。90后的一代是很有个性的一代,也是聪明的一代,他们所知道的东西有时远远超越他们的实际年龄。老师应学会适时的“放”。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主宰课堂,让学生读这段、读那段,然后我们提问、学生回答。“老师讲、学生听”成为了一种固定模式。我们没有经历他们的成长,也代替不了他们的感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成为“讲”的主题,把感动的、领悟的统统讲出来,把不懂不会的,没把握的全拿出来交流,几十个人的课堂不可能同一思维、同一智力。如此,老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相信给他们一方太阳,他们必将还我们一片灿烂的课堂。
二、1、如何让思维“舞”起来? 答案,求同存异
一千个“莎士比亚”就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魅力就在于答案的不单一性,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成为答案。不要小看了他们,他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的东西未必比成年人少。因而老师要根据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给他们以绝对的赞同,促使学生用积极的思维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去,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汲取老师所要传授的知识。
作为老师,首先应吃透教材,掌握整体,把握每篇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多求异,少求同,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老师自己的,对于没有自己预期的答案,会很生气,即使是对的,也要驳回,然后死拉硬扯把学生思维拨回到原定轨道。其实那样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不必说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相信学生也会很受打击,他们的思维会受到最大限度的束缚,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从此扼杀了学生舞动的思维。比如《尊严》教学基调是要老师让学生懂得何谓尊严何谓人格,懂得去尊重别人。把握了这个大方向,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学生的这样的看法:如果因为要尊严而饿死了,那么尊严的意义又在哪里,所以把劳动放在吃饭前或后不会影响其尊严的,哈默都是有偿所得。
天空不都是蔚蓝的,小溪也不尽清澈,眼睛不必一定像两颗黑葡萄。不同时间的天是变幻多样的,不同季节的小溪有着不同的色彩。眼睛更是心灵的窗户,深浅、形状、光泽、神韵更是复杂得多。正因为有了独特的观察角度,才会闪现出学生丰富的答案。语文不是数学,一加一只能等于二。只要言之有理,在语文的殿堂一加一可以不是零或者任何一个数。语文的魅力本就在于其不可确定性与多样性,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轻舞飞扬的思维,而不是将其扼杀在摇篮。
2、学生,学会质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有疑才有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思维探索的火种。人类的发明也好文明也罢,其演进源于思维,而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故想要舞动学生的思维,势必让学生学会质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鱼只能供一日之食,而渔则是终身受用无穷。课堂上老师应用尽一切手段,促使学生有质疑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在40分钟内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如何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呢?
首先,设计问题要有价值。一个问题出来,提得好不好,不但能很好的展现课堂中的轻重疏密关系,更能让课堂气氛跌宕起伏,抑扬有序,从而扬起学生想象的风帆,搭起思维的跳板,即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上课伊始,我讲了诸多关于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然后在品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先引导学生理解“碧空尽”、“唯”的含义,这样便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基调感悟了李、孟之间至情至深的友谊。
其次,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除了需要空间还需要时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所以,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应当善于运用多样的设疑方法,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思想火花。对于难度较大、特别是容易遗漏的内容,如果从正面切入难以奏效,教师应旁敲侧击,问此及彼,给学生指明方向,进而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下,如此思维下的课堂必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3、教学,取境生活
教学源于生活,生活既是教学。生活是知识之源,感知之始,把教学和学生熟悉的整个生活,整个社会相联系以来,做到陶行知老人曾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相信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生活即教材。生活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老师在课堂中适时地引入生活情景,既可以解决学生由于地域、家境、经历等不同而来带对课文感知能力不同的问题,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甚至还可以反过来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桂林山水》、《记金华双龙洞》让学生自己分角色做导游和游客,自己来讲解。《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谈的学生的自己或者身边的例子,在自己的讲说中感知老师所要他们明白的道理。《乡下人家》、《麦哨》每个人都谈谈童年,谈谈在老家的生活。整堂课的学生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舞动。
课堂即生活。在四年级上学期中《白鹅》、《猫》、《母鸡》这个单元的课文时,我给学生的作业就是每天回家观察自家的牲畜去,然后记录第二天在课上相互交流,如此对课文的学习,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帮助甚大。
如此,还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允许他们自由的畅谈自己的想法。让课堂动起来,让思维舞起来,师生水乳交融的课堂才是成功的教学,才真正能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