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初探论文

时间:2019-05-15 12:2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初探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初探论文》。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初探论文

信息素养,是指一个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认识到精确完整的信息,通过确定对信息要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明确信息源,采取成功的检索方式,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运用信息,从而将新信息与原由的知识体系相融合,强化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活动机,引发兴趣,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指学生呢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意识。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激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学习动机,引发对信息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例如学习了《赵州桥》后,学生对桥的结构与力的关系领会不了,我就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同学们丛刻外资料上查到了斜拉桥、吊桥、架桥等许许多多桥的知识,通过查找学生大体知道了桥的设计原理和成立的条件,各个成了小小的“桥梁行家”,有的还说长大要造一座桥呢?对于引力、拉力、承载力等,有了最初的想学的欲望,为以后学习集合学与物理学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基础和兴趣基础。学了书信以后,我给全班的同学发了信,并要求他们回信,全班同学为了和老师通信一下子掀起了写信的热潮,而书信的写法在写信的过程中也逐步掌握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信息产生了兴趣,才能初步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

二、强化训练,注重时间,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信息源,并根据信息需求选择最佳信息源,查找信息资料,完成一定信息任务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得以解决。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每一步活动有目的性,针对性和方向性。比如《黄山奇松》一课,可通过师生群议确定信息任务为:黄山松究竟有哪些奇特的姿态?除了文中介绍的几中奇松外,还有哪些奇松呢?迎客松为什么会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及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体明确了,我门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黄山松的奇特姿态可以查找相关图片以及古今赞美黄山松的诗词文章;迎客松为什么是黄山的象征,可以查找有关迎客松的生长位置、生长特点和相关图片介绍。信息来源有了,许解决技术问题,我门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查找,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有关黄山奇松的知识。

三、引导积累,知道运用,培养分析信息的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伦理素养。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目的的整理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把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以及望站地址灯油关信息,有选择有重点地摘抄,并知道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排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储处理,使摘录的信息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

四、合作交流,培养学生集成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这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我培养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把学生集成的信息用各种途径发表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实践证明,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学生就能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积累、运用、处理信息,实现课本内容、课外知识与现代信息的有机融合,提高学习效率,将“实现学生好曾为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目标执行到底。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信息素养

作 者:张德锋 都培江 王道栋

作者单位:沂水县高庄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2441187 ***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信息素养

张德锋

都培江

王道栋

【内容摘要】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中最具活力的,也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及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运用等,日益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它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信息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小学生语文信息素养的培养,更是值得关注的一大问题,小学生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中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加工、处理、评价和运用信息,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我们通过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并结合我们自己的观点与做法,总结了一些收获和体会。

【关键词】

信息素养

语文信息素养

培养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不同的学段也提出了搜集信息和资料,扩大阅读面的要求。许许多多的教师都在努力的实践着。可是,有一种现象:一些阅读课上,信息资料一窝蜂的充塞课堂,甚至学生连下载的资料都读不成句,更不用谈理解、谈资料与课文的关系。”这个另人深思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于是,在各种教学理念和中心组教研活动的指导下,我们也在语文教学中大胆的实践着。下面,就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正确把握信息素养的内涵,潜移默化地渗透信息意识

信息素养大致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及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才是全面的信息素养,而并不是在一些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搜索引擎找到某一篇相关的文章”,就说能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的。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应注意训练他们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的快速浏览能力、把握文章重点的能力、提炼主要观点的能力、评价分析综合表述的能力、下载发布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同样十分关注学生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查阅资料、浏览网络、收集信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个别化教学,进行探索性学习等。因此,只有全面正确理解信息素养的含义,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潜移默化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信息意识。

二、找准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要求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这一情况出发,找准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自主收集,开阔视野

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更高的主动性与更高的独立思考水平,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知识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个体的发展也必须在终身教育下考虑,要求更为主动。高效的学习来发展自我,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信息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利用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先教给学生在图书室、图书馆及网上阅读的方法,并亲身带着学生去实践。初步学会搜集信息的方法。然后,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我都会解放孩子的手脚,让他们自主的、多渠道的去搜集。校图书室里去阅读摘抄;自己的课外书上阅读查询,登上网络搜集积累……例如学习《白杨》一课,我要求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搜集内容,形成不同的搜集小组:(1)关于新疆过去的文字资料及图片。(2)关于新疆现在的文字资料及图片。(3)关于新疆建设者的资料。对如此自主开放的作业,学生兴趣盎然,都积极主动的行动起来,几天以后,上千字的文字资料、几十张的图片带到了课堂,内容广泛、图片新颖……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们各个洋洋得意,都有一种成就感,对此,我也大加表扬他们,孩子们更加开心得不得了。每篇课文都这样坚持搜集,可多可少,只要孩子们主动搜集,就会得到老师的赞扬。天长地久,孩子们已经养成了收集资料的习惯。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收集资料的习惯,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二)引导筛选、去粗取精

学生搜集来了大量的信息,只是完成了信息搜集的第一步。面对学生大量而杂乱无序的信息资料时,最重要的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从而发展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一般能力。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将相关文字、图片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进行筛选,去粗取精,并制成读书卡片;遇到与文中的内容不相符的做好标记,共同探讨;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暂且不加考虑。例如:我在教学《趵突泉》这一课时,教学的重难点 是理解趵突泉的美和老舍先生对趵突泉细致传神的描写。但是小学生很难从课本图片和字里行间了解到趵突泉的真正魅力。于是,课前我按照教学设计,帮助学生选择适合本次教学的书籍、网站,搜集趵突泉和作者的有关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将资料按(1)趵突泉的地位和作用;(2)趵突泉的旅游文化;(3)趵突泉的图片;(4)趵突泉的形成。进行分类整理,制成读书卡片。讲授课文时可浏览老师制作的网页上对济南趵突泉的介绍、图片,点播有关趵突泉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浏览一次泉池。切身感受一下“泉中冒出的气泡”、“泉中涌起的三个水柱”,学生接受来自教师和课本的信息,同时接受来自计算机的信息。学生自然异常兴奋,接着,教师生情并茂的说:“面对永不疲乏的趵突泉,你们有什么感受呢?顿时,教室内发言此起彼伏,这正是主体高度参与、学生智慧发展高潮的表现。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自主参与,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也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在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使问题在广泛发表意见和争论的基础上达到统一,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三)展示观点、深入认识

通过自主收集、引导筛选后,学生的信息,则变得有条理。这时,再让学生将信息资料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细细阅读。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定会有所加深,真正达到课内外结合,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展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通过不同观点的相互补充,完善,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是信息资料深度加工阶段。例如:教学《白杨》一课时,文中描述的茫茫戈壁和那些默默无闻的建设者离学生太遥远,光通过教材中单调的文字,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课前,我就让学生去搜集关于新疆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建设者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通过搜集阅读,再加上课上教师的点播,同学的讨论,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真正的理解。学文结束,学生对白杨的喜爱,对建设者的崇敬都是有感而发。

三、找准评价杠杆,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实践中,我首先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如公开答辩、分组辩论等,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我往往不光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从而加深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还要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例如,可让同学们说说,哪些同学在信息的收集、加工等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因为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带领学生不断重新回顾信息运用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分析查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与表达能力,还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利用图书室、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归根到底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会应用深入了解语言文字,提高阅读水平和人文修养,从而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小学生语文信息素养的相对低弱目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作为我们小学的一线教师,在信息应用或传播指导中,更需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注意目标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尽可能的多一些信息资源充分地利用到语文教学中去。【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 《教育学》

《小学语文教育新视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习论》 施良方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6

第三篇: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论文3篇

【篇一】

【摘要】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模式中,严重地影响儿童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力,需要具备基本的文学理论素养,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儿童文学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文学理论素养;文学鉴赏能力

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被选进小学语文教材,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还停留在过去首先对“字”、“词”、“句”“意”的理解,接着进一步教学生简单地划分段落层次,最后理解文章中心大意的话,学生就很难感受到儿童文学作品的文学内涵,体会不到文学作品的真正魅力。

以下是两位教师教学“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片段

案例一: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读生字、生词,紧接着学生齐读课文,读完课文后,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思路分析课文,师:小蝌蚪为什么认错了妈妈?

生:小蝌蚪误把鲤鱼认作妈妈了。

师:好,请一位同学来读小蝌蚪误认鲤鱼做妈妈的这一段,然后全班齐读。

师:小蝌蚪又为何把乌龟当做了妈妈呢?请一位同学读读这一段,然后全班齐读。

之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和上面一样。

最后:老师讲解小蝌蚪变为青蛙的生长过程,概括本文的中心大意,复习生字、生词,很轻松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

案例二: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教学ppt,结合ppt课件,给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故事,同学们都听得很入神,强烈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紧接着,教师带领同学们复述故事,再现童话形象。在复述故事的故事中,让同学们认读生字、生词,辨析字形、揣摩字的意义。

接着,老师让同学们戴上事先准备好的动物的头饰,进行角色表演,不知不觉地在表演中体会了文章的中心大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虽然两位老师都完成了教学任务,案例一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从字、词、意出发,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课文,最后概括文章的中心大意。生硬的说教达不到文学审美的效果。相对案例二更为精彩,教师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运用丰富的文学知识,结合自己的讲述技巧,给同学们讲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还利用了童话中的“游戏”精神,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满足学生的游戏的天性,让学生和文本更接近,和文本正面交流,令同学们终身难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案例我们应该反思,在教学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应当抓住文学作品本身的体裁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儿童诗时,声情并茂地朗读是关键,讲解儿童故事时,需要一定的讲述技巧,把握好语音语调、节奏、表情、动作等是核心。对于童话故事,我们要利用它独有的幻想性和游戏性来进行教学,更多地采用分角色表演。

除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外,小学语文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力的话,还需要做到以下二点: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必备基本的文学理论素养

教师要想教好儿童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儿童文学这门课,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系统地学习《儿童文学》这门课程。如果以前讀师范时,没有学习过这门课程,现在应该通过网络或继续教育专门学习这门课程。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对儿童文学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儿童文学是独立的文学门类,有自己的文学创作理论和审美特征。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应以儿童文学发展史和现状研究为指导,广泛阅读各个时期国内和国外优秀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时常走访有特色的儿童书店和儿童图书馆。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儿童文学鉴赏能力

儿童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一种精神活动,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对象所产生的艺术思维活动和审美活动。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美的鉴赏力。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根据原著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感受原著作者的思想情感,从原著作者那里挖掘作品的价值。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分析,让学生感同身受,身临其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具备儿童文学批判家的素质。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看到儿童文学作品是否对学生感兴趣,还要看到儿童文学作品是否对学生有益处,要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正确地评价作品的价值。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基本的儿童文学理论素养。需要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作品审美鉴赏能力,弥补儿童文学作品存在的缺陷。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需要阅读优秀和经典的文学作品。了解儿童文学批判的标准,以此来提高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和指导儿童阅读文学作品。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篇二】

【内容提要】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词语教学中,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词语教学呆滞而缺乏生命活力。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理解词语、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词语教学应通过点激想象,感受词语的形象;通过比较碰撞,挖掘词语的内涵;通过突破表面,走近词语的意蕴;通过拓展引领,漫生词语的意趣;通过品味感读,展示词语的音韵。让词语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从而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领略词语的魅力。

【关键词】词语感性内涵意蕴音韵

一位教育家说过:“不要把‘祖国’这样一些词像廉价的钱币那样塞给学生。”审视当前的词语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是许多老师尽力回避或“浮光掠影”地处理的一个环节,通常是老师带领学生认读之后,让他们谈对词语的初步理解,然后就进入课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质地和芳香来不及品味,尤其是像‘祖国’这样一些美好而意蕴深厚的词语,这样的词语教学,呆滞而缺乏生命活力。

其实,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记得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诚然,小学生学习词语,多半是从感性化、形象化入手,逐步走向概念化、理性化,这是由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所决定的。词语教学要从这点出发,让学生在感性化、形象化的教学过程中发掘词语的内涵,实现理性提升。

一、想像,词语形象的感性显现

有些词语经过解释,意义不成问题了,但词语本身所包孕的形象也丧失了,这些词语不能解释了事,要引导学生去通过联想、想象去体味词语的形象性。教学中,教师可经常引领孩子们激活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这样,词语也就越来越难以遗忘,越容易被提取,再生功能也越来越强。是的,词语只有与精神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这不由得让我想起王崧舟校长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二泉映月》中的一幕精彩片断。

教学片断1:《二泉映月》片断

(课文中有这样的三句话: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谁能把你们刚才读到的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读成一个词语,而这个词语最能概括三句话。

生:我觉得是坎坷。(教师板书:坎坷)

师:闭上眼睛,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让自己走进70年之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卖完艺以后,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阿炳在卖艺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筐水果,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就在阿炳自己那间破旧不堪的茅屋里边,又饥又渴,阿炳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来,睁开眼,睁开眼,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画面写下来,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个坎坷的场面写下来。

(学生反馈)

生1:阿炳顶着大风雪来到街道的一个小角落里,拉起了二胡,他拉得那样认真,那样专心,但是,没有一个人走过来听他,甚至有一个人说阿炳是傻子,但是他们永远也不知道,也不可能体会阿炳内心苦闷。

生2:一年四季,阿炳不管严寒酷暑,他都要去街头卖艺,有几天,连口水都喝不上,他是那样的饿,那样的渴,那样的冷,这就是坎坷。

生3:阿炳住在破旧不堪的茅屋中,他已不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夜,四周静得可怕,唯有轰隆隆的打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还有猛烈的台风吹着他那破旧的衣裳,他又饥又渴,因为雨水经过,打湿了茅草屋地板,传来了阵阵打喷嚏的声音,这就叫坎坷。

……

在这个片段中,王老师以“坎坷”为支点,通过想象等手段带领学生沉入文本,在多重语境之间实现了词语理解,使本来相对静止的、凝固的“坎坷”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赋予了词语强烈的、深刻的、高妙的生命活力,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洞察、联想力和深度思维。

二、碰撞,词语内涵的感性灵动

有的词语用同义去代替(即所谓换词),也可以使意思完整,前后畅贯,但表现力会因之而大大削弱。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飞来飞去”。但仅仅通过“换词”来达到对词义的理解,却又显得肤浅,不够全面、生动,缺乏美感的体现。此时,若辅之以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就能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多种方法层层递进式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领会词义。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不同的词语表现力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的同时,感悟祖国语言的精妙!

三、突破,词语意蕴的感性放射

有些词,从词语解释上看是很理性的,这相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怎么办?其实,我们老师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式去突破这种客观限制,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如:人教版第十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到鲁迅救助一位受伤的车夫时,对车夫的外貌描写用到了“饱经风霜”这个词。学生是怎样掌握这个词的呢?靠背词语解释“饱经风霜是形容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显然不行。老师先请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脸,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位车夫的脸。对此,学生的反应相当活跃。有的说:车夫的额头上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眶深深地陷进去,颧骨高高地突出来。有的说:车夫的脸蜡黄腊黄,他实际上只有三十来岁,但是看上去却已经五十开外了。有的说:车夫的头发乱得像一堆稻草,脸色灰黑、脸颊精瘦,明显的营养不良。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还能看出些别的什么来?学生反应更热烈了,有的说:“我看出车夫干活肯定非常累,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暴风骤雨,为了家庭生活,他都要拼命地拉车。”有的说:“我看出车夫的家里肯定很穷,吃了上顿就没了下顿。”有的说:“我看出车夫的身体肯定不好,他因为身体有病、营养不良、干活又累,所以他的健康肯定很糟糕。”这时候,老师动情地说:“是呀!就是这样一个车夫,那么冷的天,还赤着脚在拉黄包车。现在,他的脚被玻璃片刺破了,深深地嵌入了脚掌,地上淌了一滩血,他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他想站起来但又起不来。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学生也跟着动了感情。一个说:“我一定会用黄包车把他拉到医院去。”一个说:“我一定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给他。”一个说:“我一定马上打电话给我爸爸,我爸爸是个医生。”

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形象、情味和意蕴得到感性放射,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性方式,“饱经风霜”这个词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个鲜活的元素。

四、拓展,词语意趣的感性漫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今的词语教学方法千姿百态,但教师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及文本的把握,以及教师本身的文化底蕴,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吸收。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意象生动,意蕴无限的词汇,这些词汇一经运用便意趣横生,如果以它的意思平实地去表达,那趣味便失去大半。诸如此类词语,容易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教学时,除了教师本身对词语内涵的正确解读之外,还要选择恰当的教法,适当拓展词语的外延。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托学生课内外知识和他们丰富的联想能力展开教学,定然妙趣横生,同时,又夯实了文本教学。

教学片断3:苏教版第十二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师:课文说白骨精“诡计多端”。请大家想想,这白骨精,究竟施了哪些诡计?听你们老师说,你们前不久刚好上了节“感悟三十六计”的综合实践课。请大家拥“三十六计”分析一下,白骨精施了哪些诡计?

生:我看出了她的“金蝉脱壳”计。“‘啪’的一声村姑倒地死去,可是倒地的只是白骨精的化身,她的真身却化为一缕轻烟逃跑了”。

生:我发现了“美人计”。“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变成一个村姑,提着一篮馒头,笑着向唐僧走来。”

生:我发现了“连环计”。“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差点丢了性命,她知道有孙悟空在,是吃不到唐僧肉的,决定再施诡计,让唐僧把孙悟空赶走”。

生:他还用了离间计和苦肉计。“孙悟空扮成老头……我这条老命也和你拼了”。他用自己拼命的方式来离间师徒的方式。

生:他还用了调虎离山计。

师:这里的“虎”是谁?

生:孙悟空。

生:使用了“激将法”。白骨精把孙悟空激怒,让唐僧责怪孙悟空滥杀无辜,进而把孙悟空赶走。

师:大家感悟得真好!请看大屏幕,老师将白骨精施的诡计归纳出来了。

变村姑——美人计借尸还魂

化身逃——金蝉脱壳以假乱真

变婆子——连还计

变老儿——离间计调虎离山

喊救命——声东击西

说拼命——激将法苦肉计

师:真是计中有计,环环相扣,计计相连,阴险之至。这就叫做——

生:诡计多端。

师:白骨精肯定没有读过《三十六计》,但是她的计策却暗合了《三十六计》,为了吃唐僧肉,她是费尽心机,绞尽脑汁啊,这就是——

生:诡计多端。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让学生用“三十六计”来解读“诡计多端”,以“诡计多端”为支点,带领学生沉入多重文本,在多重语境中感悟词语的意趣,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洞察力、联想力,拓展了词语的深度思维。

五、品读,词语音韵的感性展示

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大师都十分重视词语的语言美。我们所说的语言美,主要是指如何使声、韵、调等方面配合协调的问题。而一首作品中押韵、叠音词和反复三种手法运用,无疑增强了作品的节奏,让作品带上一种浓郁的音乐感。叠音词的使用是语言音乐美的一大特色。在小学课本中常见的,有“AABB”式的“噼噼啪啪”、“絮絮叨叨”、“风风火火”、“嘻嘻哈哈”、“高高兴兴”、“飘飘荡荡”,有“AA”式的“淡淡”。有“ABB”式的“一群群”、“一颗颗”。据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叠字可以增强循环往复的美感,促进语调的和谐。面对这一宝贵资源,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体会祖国汉字的这一精妙之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呢?在浙教版第九册《在大熊猫的故乡》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教学片断4:浙教版第九册《在大熊猫的故乡》

师:课文中有很多词语非常美,我们来欣赏一下,请看屏幕——(出示一组词语)

苍绿幽静鸟鸣声声

郁郁葱葱泉水清清

箭竹茂密流水涓涓

师:谁来读一读这两组词语?(一生读词语,教师正音:幽,涓)

师:现在请大家依次读词语。(学生读,语气平淡)

师: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再去读读其中的某个词语,想象一下,你的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自由读词语,不一会儿,纷纷举手)

师:读着某个词语,你脑海里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生:读着“苍绿幽静”,我好像来到了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树枝相互遮掩,看不见天空,里边很静,很静,偶尔传来几声悦耳的鸟鸣声。

师:真美!来,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生:苍绿幽静。(读得抑扬顿挫,很有绿意浓浓的感觉)

生:我读“流水涓涓”,仿佛看到了清澈见底的流水。

生:我读着“鸟鸣声声”这个词语,仿佛看到了许多美丽的小鸟在树林里边飞边叫,周围满是清脆的鸟鸣。

师:老师给你们配音,我们一起读,好吗?

生:(热切地)好。

(教师用口哨模拟出了清亮的鸟鸣,学生读“鸟鸣声声”,声音里包含喜悦,读完学生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

师:谢谢鼓励。

生:老师,我来读!“泉水清清”(学生充满深情,“清清”两个字读得很舒缓)我仿佛来到了清澈澄净的泉水边,里面有很多鱼儿在嬉戏玩耍,还可以望见溪底的沙石,树木的倒影在水中格外清晰。

师:好一面天然的镜子啊!你读得真美!

师:读着不同的词语,你的脑子里一定会出现不同的景象。孩子们,学词语就要学会联想,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请你把觉得最有味道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学生读其余的词语,都读得绘声绘色)

师:谁能用这些词语来介绍大熊猫故乡的环境?先自己准备一下。

生(在位置上自言自语)

师:好,请一个同学来说说,让他把我们带到大熊猫的故乡。

生;同学们,我们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来到了苍绿幽静的原始森林。这里,树木郁郁葱葱,箭竹茂密,泉水清清;鸟鸣声声应和着流水涓涓,咱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天堂!(热烈鼓掌)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婉转的诗,在如诗似画的品读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语言的魅力泼泼洒洒地散发着。在这样的教学境界里,词语的魅力就这样牢牢地在学生心里生根了。

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这样,就一定能让文本中丰富的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扎根,使学生成为词语的“富翁”。

【篇三】

【内容提要】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问题却越来越少,甚至出现无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教师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适时引导,在分析好生问题意识成因基础上,进行“提问能力”要素分析,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

【关键词】问题意识心理机制提问要素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而笔者发现,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问题却越来越少,甚至出现无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面对事物时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要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意识。它是创新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不敢质疑,就不可能有突破和创新。语文课堂中无问题意识让老师们越来越担心,尤其是三、四年级是学生问题意识刚开始衰退时期,及时采取措施扼止这种情况的进一步恶化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分别于2010年12月和2011年2月对三、四年级几个班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围绕教、学、环境、学生心理及学习状态等五大方面内容,让学生以不署名方式对20个选择题进行了选答,旨在了解学生语文课堂中无问题意识的原因,寻求教师教学对策。调查发现学生“问题”越来越少甚至没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学习方式被动等方面,而课堂中教师因为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这也是造成学生问题意识逐渐缺失的原因。同时,我国传统的教育是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目标,我们的着眼点在教“学”上,在解决问题上,从而导致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反而越少。另外当今的中、高考制度以及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等原因,使我们的教学也不知不觉染上了功利的色彩,从而忽视对问题意识的培养。这种现象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我们从学生心理现状出发,抓住其兴趣萌发点,促进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地发展。改变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促使学生有“疑”可质,有“问”可寻,从而促使其创新精神逐渐增强。

一、激发兴趣——爱问——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旧知识中,在他们心理造成一种悬念,置学生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就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和思考,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教师的语气、态度要诚恳,用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话语、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用注视、微笑、点头、手势等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发表见解,提出疑问;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质量高与低,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告诉他们能站起来提问是有勇气的表现,是积极参与新知学习的表现,值得肯定。对于学困生,如果他们愿意提问,更应积极鼓励、耐心倾听,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

有一次,我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一个不爱说话的学生问:“‘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是指作者的心像刀割一样痛吗?”班里的一些学生哄笑了起来,导致这个同学好长时间不敢举手。这种情况在胆小孩子身上表现尤其明显。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但课堂上,学生往往不敢举手提出问题。其一是怕说错了同学笑话他(她)(如上例)。其二是长期的被动式学习使他(她)已逐渐变得无问题意识;其三,惰性心理作祟,想坐享其成;其四,唯标准答案是从,不敢藐视权威。如此等等原因使学生逐渐养成了提问仅从最简单的入手,如质疑课题;质疑字词意思;根据课后题内容质疑等等。他(她)们也从长期的课堂学习中找到规律,找到质疑的切入口。每次教师让其质疑,便自然而然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这还是好的表现,有些甚至懒得去思考),长此以往,学生逐渐缺乏观察思考的能力,缺乏个性阅读的能力,缺乏真正质疑的能力,从而根本上影响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了解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我们的教育就可以有的放矢。首先,我们要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其次对其行为有个正确的引导,使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还是教《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当这个不爱说话的学生问:“‘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是指作者的心像刀割一样痛吗?”班里的一些学生哄笑起来时,我们首先肯定该生的提问,肯定这种理解是对的。然后,让学生想想,就这句话,我们可以提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为什么心如刀绞?”“心如刀绞是一种什么心情?”于是,我让学生再读第七自然段。学生读后纷纷回答:有说痛苦、无奈、绝望,有说感动、敬佩。这种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作者“心如刀绞”。如此质疑、读书、思考、回答,学生真切体验到作者当时百感交集的心情,对邱少云的敬佩之情由然而生。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做到保护好孩子那颗稚嫩的、敏感的、好学的心灵时,别急着寻找我们心中的答案。先让孩子内心感到安全、快乐,其次再对其进行质疑方向的引导,就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学生会始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敢问——一石激起千层浪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外在环境,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其中,师生平等交流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环节,只有师生平等,学生才能克服畏惧心理,大胆提问。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敢于突破常规定型模式,敢于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敢于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但我们学生往往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但我们教师却偏偏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当然,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指导文章写作顺序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采用“变式”以及问题的前后联系来消除学生思维中的定向思维。总之,批判性意识人人具有,只要注意巧妙引导,批判性思维就可形成,而这种思维正是问题意识形成的核心要素。如果我们有意识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反思与批判,那么,学生就敢大胆质疑,随时质疑,随处质疑。

学生由质疑问难所享受到的成功体验,往往来源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所给出的合理评价。如学生提问出现问题或错误,教师不宜加以嘲笑,应肯定其大胆行为,发现其发光点。学生最渴望得到的是老师的欣赏和赞美,尤其是后进生,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美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则会丧失提问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可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会更好地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因此,我们乐于对每一位学生的质疑能力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的质疑能力,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借以发现并发展学生的质疑潜能。学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恰当或不明确的问题,我们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并投以信任、赞许的目光,要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或者,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对学生提出的,应采用与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处提问。例如教学《秋天的怀念》这课时,母亲的四句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些话若放在平时,意思就很平常,但在这儿却饱含着母亲怜爱儿子的深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母爱的无私、理解与伟大。同时也是将教学过程向纵深推进的突破口。学生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明白”这个层次上。这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母亲有哪些不放心的事情让她这样做、这样叮嘱?②儿子已经二十多岁了,她的话是否多余?③母亲的话跟她的心境有什么关系?当提出了问题之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深入地钻研课文,解决问题。就这样,在教师的相伴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又能自己解决问题,他(她)们往往会因此而感到无比自豪。而这种自豪与战胜自我的成功感则又往往能让他(她)们坚定对自我质疑能力的肯定与欣赏。

这正是新课程对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以及评价给学生身心带来的成功体验。

三、授之以渔——会问——万紫千红总是春

会问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信心来源。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问题。只有培养起学生问问题能力,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真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促其得法善问,必须经常性地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质疑。

1.借题质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课题的质疑是第一步。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题目的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分析文章的窗户,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2.初读质疑。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愤”、“悱”之际是引导质疑的最佳时机,只要抓住了时机随时都可以质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初次接触一个新的文本后,会遇到许多问题,所以在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生字新词,难句,课文的内容等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很有必要。一方面教师可以从问题的难易程度了解学情;另一方面,根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围绕质疑问难中的问题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有着传统课堂所没有的生成性。

3.深读质疑。初读课文时的质疑,纵观全文,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浅显,难以涉及到重难点,在深入阅读时,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在解疑中再质疑。

4.赏读质疑。教学永远没有句号,只有省略号。质疑问难的过程也是如此,当我们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就是成功。在赏读文本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文本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辞运用等方面去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从课题、文章的中心词语、重点句段、文章的表达特点等方面入手展开质疑,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例如,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阶段,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上《少年闰土》一课,一学生问:“鲁迅是富家弟子,有书读,为什么却说他的同伴和他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我们首先自然肯定这位同学善于读书,能抓住重点词句质疑。接着,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知道“我”的知识仅限于书本知识,这些知识远离生活,而闰土虽然未读过书,却有着丰富的生活知识,相比之下,“我”就如井底之蛙了。三十年后,“我”对闰土记忆犹新也缘于此。

此外,我们还可对矛盾处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可挑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能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如《中彩那天》中,父亲中奖了,本应是高兴的事,为什么父亲却不高兴?

当然,我们还可从创设问题情景上质疑,从问题证明推理上质疑,从知识应用上质疑……还可对文章的标准、标点、表达方法等进行质疑,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启发诱导——真问——柳暗花明又一村

除了会质疑,我们还要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比较、归纳、筛选,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有效提问,什么是无效提问,什么是肤浅的问题,什么是深刻的问题,从而影响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说明文一般介绍的都是常识性的知识,拓展空间特别大,这一特点决定了开展拓展阅读培养探究能力的优势,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合理运用。所以,当学生学完《太阳》一课之后,结合教学中产生的疑问诱导学生还想了解、探索哪些知识,我引导学生提出了以下富有思考探究价值的问题:(1)太阳是怎样诞生的?(2)太阳还可稳定燃烧多长时间?它会熄灭吗?(3)太阳的热量是怎样到达地球的?(4)太阳那么热,为什么会有黑子?(5)为什么太阳黑子与人类健康有关?(6)太阳是什么样的天体?它的结构是怎样的?(7)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8)太阳的温度是怎样测定的?......在学生明确了所要探究问题的基础上,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选择自己最想探讨的一两个问题,并制定阅读探究计划。然后让学生广泛阅读,收集、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这一环节尽管主要在课外进行,为了保证质量,我们还是要加强指导,必要时应举办文献查阅、网上检索、做文摘卡等技能方面的培训。同时,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拓展阅读的效率,可提供必要的资料。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这样的质疑,与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相结合,与学生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水平,促使其创新思维得到激发,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质疑能力。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爱问、敢问、会问、善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仅供参考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

【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基于这个目标,本文阐述了现存的信息素养考试网上报名填个人信息时,只要根据括号内的例子在前面的文本框填好个人信息就行了,但许多同学对这个例子视而不见,甚至认为这个例子多余的,当它不存在,有的干脆坐着等老师来解决。其实他们只要动动鼠标在空文本框上点击一下,下拉菜单中也已有提示。所以说培养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势在必行的。下面,我结合自己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谈一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一、充分利用教学常规管理,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要求学生养成最基本的信息素养习惯。第一:要求学生遵守机房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上课时应对号入座,操作时要规范,不浏览不良网站,不沉溺虚拟游戏,不要为了躲避老师,乱拔网线或是破坏键盘等,要爱护设备。第二:保持机房整洁美观。学生进入机房要穿布鞋套,除跟上课有关的都不允许带入。第三: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在必修教材最后一章中我们也讲到信息资源的管理:如何有序管理好信息资源,使之井井有条。比如电脑中文件夹的管理、桌面的管理等等。通过信息资源管理来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更好地实现了信息的价值。生活中处处包含信息素养的影子。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材,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模块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发现教材中有用的信息素养内容,运用到教学中去。

例如我们在教学选修教材中“网页设计”这一节中,以绿色和地球为方向,让学生找有关绿色和地球相关方面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制作和加工,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自己动手,分工合作,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网页制作中图片、文字的应用和选题立意规划,还提高了学生信息获取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处理能力,而且对学生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环保意识的培养,同时这种教育也得到了升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做为地球主人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再比如,在讲计算机病毒这一章节时,可同时进行加强道德法律教育。

我校竟然有学生在百度贴吧里创设东南中学吧,然后对老师进行言语攻击,此外还公布老师生活中的私人照片等等,这给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也给学校造成了不良影响。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和益友,怎么会有那么多恨和怨,有什么不能好好说的,这恰恰说明了学生缺乏信息伦理道德,所以加强道德法律教育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计算机病毒、网络上不健康的、反动的内容,还有版权问题、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需要老师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做个社会和网络文明人。

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信息素养

学生填鸭式教育,让他们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不能自我解决。信息技术教学是以操作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比如,在学生上机练习时发现,有的学生操作时对话框中已提示出错,但他们还是按照错误的操作继续重复或等老师来解决。对于这种情况,不能让他们等待老师来告知结果,应该让学生根据信息提示和帮助菜单尝试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在模拟试题库做习题时,最后显示的评分窗口应直接点击“关闭”按钮,才能一次性关掉这一套试题,这样才能进行下一套练习,而有的同学根据以往经验,直接点击窗口右上角的“x”,结果只是关闭当前的评分窗口,并未关掉整套试题。等做同一题库中另外一套试题时怎么也打不开。这时候我们应该要考虑,一般打开的窗口在任务栏上都有显示,万一操作不当,我们可以直接关闭任务栏上最小化窗口,而不是定向思维式重复打开试题库但却怎么也打不开。所以教学最终目标的不是会一个问题,而是要获得处理、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最终目标信息素养。

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教师是信息的传播者,所以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信息素养。老师们不仅仅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和网络知识,而且要培养和强化自己的信息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用自己的榜样力量教育学生,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去。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中心,使学生的信息素养真正成为有用的基本技能,这就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把信息素养作为一个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2]张晓如、张再跃《中学计算机教育学》.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3]俞晓.在学校教育中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贵州教育.2005年第24期

第五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类信息层出不穷,而对于信息的处理与判断成为信息化时代必备的素养。而大部分初中生并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与信息知识相关素养尤为重要。为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着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意识,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构建实践活动体系,加强学生文化素养,将对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起到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培养路径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着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使学生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能主动解决信息问题。同时,在实践活动课程中,也应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信息分辨能力,最终提高其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概况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化应用,信息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虽其对信息素养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将其综合来看可知信息素养的来源主要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信息意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在处理信息时面临道德问题的做法。而对初中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主要指学生在接触网络信息时是否具有一定的敏感程度,并在接受信息时做出正确的反应。因此,在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前,需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一个具有优秀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意识到信息的优良,从而做出合理决策,也能对信息需求及潜在的信息问题做出甄别,并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主动从信息库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加以评价、组织,从而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信息素养作为一个广义概念而言,需要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并在信息环境中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

二、中学生需具备信息素养基础能力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主要指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与注意力,学生可通过浏览信息了解信息的作用,从而生成积极的信息需求。可以说信息意识决定着学生使用信息的效果与程度。学生只有具备信息意识才能结合需求去主动寻找信息,并主动学习相关技术。信息意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意识信息的重要作用、确定信息时代创新观念、对信息具有积极的需求。此外,学生还应将社会需求自觉转化为个人需求,对信息具有一定敏感性与敏锐的观察力,从而迅速发展具有价值的信息。

2.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主要指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表现出的思想道德素养,准确来说是指对信息生产、加工、传播与使用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解、规范的准则。是每名网络使用者需要遵循的信息道德标准。作为信息社会的新生力量,初中生需要具有信息道德责任感,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与人生观,从而自觉避免不良信息,提高信息甄别能力,遵循信息思想道德,规范自身网络行为活动,积极参与信息社会创建。例如,学生需要文明上网、不主动制造并传播病毒、不散播不良信息等。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培养的根本,主要指学生可利用信息资源对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并主动创造具有积极作用的信息。只有学生掌握有效的信息能力,才能更好的开展信息活动,并利用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环境下网络信息的作用与价值,将信息作为学习动力进行传播。通常情况下,学生应具备信息工具使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与创造能力、信息表达与发挥能力、信息合作能力等。

4.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基础,主要指学生对信息相关概念的了解,并对信息传播源的掌握与利用。通常来说,信息知识包含传统文化知识,例如信息技术读写、计算的能力;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信息化社会、环境的理解与认识、信息技术应用方法、信息技术应用准则等。同时,信息知识还需包含信息技术应用原理、作用、发展等知识。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路径

1.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意识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大多仅教导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基础金恩,而没有对学生实际技能运用、生活与信息环境的关系等知识进行讲解,这样的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初中生而言,无法使其具备优秀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按照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为此,教师需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意识作为工作目标之一,并利用自身教学经验,为学生解答信息技术实践难题,向学生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时要遵守网络道德与社会伦理,从而为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奠定基础。此外,教师无法有效避免网络不良信息的出现,此时,可将网络不良信息作为反面教材,向学生展示错误例子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教师还需对不良信息加以了解,寻找相关示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地向学生展现。教师亦可对不良信息加以评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告知学生正确做法,久而久之,学生会对网络不良信息有所甄别,并有效知晓处理不良信息的方法。学生不仅具有信息素养意识,也能在技术上有所进步,在思想道德上有所提升。

2.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可充分运用校内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严谨的教学环境,从而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能力,为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需提升自身教学技能,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工作。为此,教师需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且初中生思维较为跳脱,不够稳定,只有教师技能稳步提升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起到促进作用。然后,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并鼓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充当辅助人员,在学生出现困难时加以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也可有效挖掘出信息技术教材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专题知识后,可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网络环境互相讨论,从而感受到网络环境中各类信息带来的冲击,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3.构建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表明,提升初中生信息素养最重要的有效突进便是开展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活动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利用“word”软件编写文档时,可用此主题举办活动,组织研究性学习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对信息技术进行研究与讨论,不仅有效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还通过课外延伸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同时,教师还可创建动手操作累课程,使学生主动对信息进行处理,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形成,亦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相较于传统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实践活动是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为此,教师需创造条件,让学生实际对信息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解与实践,从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例如,教师可在讲解“E-mail的用法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创建邮箱,并收发文件,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可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此外,初中生思想跳脱,思维较为躁动,教师需要提前对学生加以了解,并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及对信息接受特点,从而制定针对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并能有效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同时,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需对学生道德素养加以引导,发现学生遇到道德事件时,需要明确指出学生不当做法,引导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教师亦可让学生自主处理信息问题,观察学生道德情况,并为学生提供帮助。

4.加强学生文化素养提升

教师首先需对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并构建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信息技术教师要将提升学生信息技术、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将任务驱动作为主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真实情景。同时,还需将课程目标进行细化,分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问题解决、道德素养等模块,为信息素养的提升指引教学方向,教学过程清新明了,具有较强的明确性。究其根本需要加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具有基本信息知识,还要掌握信息加工、表达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外,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以学习基础为根本,教师亦需注重学生各方面知识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增强学生信息技能,并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信息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道德责任感,从而有效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5.建立科学评判标准

一个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可促使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加以掌握,并及时给予学生学习建议,从而改变不良行为,提升自我。教师亦可充分了解自身教学过程的不足,从而及时纠正,为学生营造健康、有趣的教学环境。传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判标准皆以考试分出为主,应试教育的原则限制学生的发展,若要建立一个合理化评判标准,需要转变传统教学原则,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判,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实践性较强,若像其他科目一样根据教材理论进行评判,无法有效得知学生实践技能的优劣。因此,教师还需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将学生学习过程、实践过程、网络应用过程纳入到评判标准中,在基础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走入人们生活中,作为新生力量的初中生,其思维较为跳脱、活跃,在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时,学生无法有效进行甄别与处理。因此,针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意识、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加强文化素养提升,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从而有效提升初中生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杜艳霞.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3,(42):109-110.

[2]黄相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01):31-32.

[3]赵虞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J].新课程,2010,(02):145-146.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初探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初探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的逐步普及,各级各类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探讨和研究逐渐增多,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成为一个热点。本文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以培养......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历来在小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将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从教学目标的定位来看,阅读与写作方面的能力似乎涵盖了......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苏妙云 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 摘要:信息素养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信息......

    远程教育中的学生信息素养分析与培养论文

    论文摘要: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该文通过介绍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分析了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论......

    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职业素养教学论文

    摘要:当前在职业教育中,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也是主要的。特别是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而这种渗透需要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与人合......

    [信息技术论文]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_信息论文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信息素养也成为......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论文

    教育是强国之本,只有一个国家把教育放在发展的首位,才能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取得长远优势。在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学是重中之重,因为其潜移默化中培养的人文素养,可......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使得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品德的发展。这是当前教育追求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