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时间:2019-05-15 03:2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第一篇: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黄山学院广德函授站 郑培雷

【内容提要】: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采用了“语文素养”的概念。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就大多了,既包括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不只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要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自然展开,从而使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关键字】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素养

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不少学生说话不清楚,文章更写不通顺,甚至词不达意,逻辑颠倒,错别字、白水字连篇,读起来像“天书”一样。按新纲要的主旨,语言教育应是听、说、读、写、观察、表演、思维、想象、操作等行为的整合。目前,小学生语文水平普遍不高,语文知识又浩如烟海,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应从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入手,着重抓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一、利用课堂,重视听的训练,打好语文学习能力基本功。

南北朝学者刘勰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而我们的语文课本精选的课文文质兼美,词汇量丰富,是学生积累词汇、增强语感的第一手资料,我认为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听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先听课文磁带,再听教师及同学们的朗读,这样有利于记住课文内容。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行规定读课文的遍数,但每课上过之后,同学们绝大部分都会背,这就是认真听的效果。听的基础打好了,学生的心中就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再遇到老师提问时,心中有数就都自信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上来了。特别是对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如储全、刘楠等同学,听的能力提高后,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看到自己的成绩在逐步上升,又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班级学生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利用活动,重视说的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叶圣陶先生已语文作了最好的诠释,就是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总称。我深知“语文”来源于生活,故在教学生学“语文”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联系生活会用“语文”的能力。

1、有效阅读,积淀知识。

每大周我都会组织孩子们进行两次20分钟有效阅读。让学生将20分钟阅读收获用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说阅读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可以说印象深刻的情节;也可以说阅读带给自己的启示,总之,畅所欲言就好。从中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使他们的表述更合逻辑性。同时要求其他孩子专心听同学发言,因为听意味着心灵的沟通,意味着眼神的交流,也意味着彼此的尊重。渐渐学生明白了,能说会道是语文的工具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同学们的听说基本功越来越扎实了。

2、常规朗诵比赛和形式多样的辩论会、演讲比赛。

辩论会、演讲、朗诵比赛不但需要知识做基础,还需要自信和勇气做后盾,在这些活动中,我引导训练学生的语调、语气、语速、停顿、态势,让他们明白这些活动的重要性。如我班每大周最后一天的固定活动——朗诵比赛。主持人、参赛者和评委都是孩子们。他们可以朗诵课内自己喜欢的课文和段落,也可以朗诵课外积累的文章和诗词。朗诵比赛每次产生的6名“朗诵之星”可以上光荣榜,对孩子们来说这个比赛非常有趣,让人充满期待。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朗诵比赛让我班学生轻轻松松地解决了课文的背诵难题。语文成绩得以大幅度提高,真可谓是一石二鸟之计。经过训练,同学们说话由不太完整到完整,由不够流畅到滔滔不绝,说的能力有了质的提高。他们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意见,与人沟通能尊重和理解对方;能分对象和场合说话,也能抓住重点,简单明了。

三、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这些名言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阅读过程是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阅读给人以智慧,给人创造力。学生通过老师、家长、伙伴、电视积累的词汇毕竟有限。引导孩子通过阅读增加语言积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我采用的是教师推荐法和自我选择法,适时选取一些合乎学生心理特点,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课外读物或文章介绍给孩子们,他们在我推荐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如各类故事、中外名著、科普读物等等。另外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有序阅读,杜绝盲目阅读,真正做到既丰富孩子课余生活,又增加语言积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音文字的情感,发展个性,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

四、利用课文,重视写的训练,培养习作能力。

1、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

语文教学一贯注重写作,这是无庸质疑的,也许是因为如此,习作教学是我一直思考的比较多的问题。我觉得小学习作教学还是要从借鉴和模仿开始,使学生逐步达到创新进步、作文有成。因为孩子们连最基本的作文知识都没有,又从何谈起说写作文呢?所以我觉得应先让孩子们了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于是我要求孩子们作文一定要先列大纲,并将大纲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础上,再教孩子们如何将句子写通顺,怎样分自然段写。最后引导孩子们怎样一步一步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等等。

而借鉴和模仿的最佳对象就是课文。例:课文《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开头是:“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这里,我就教给孩子们开头可直接点题。例如《颐和园》这篇课文,结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在这时,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在写作文时,结尾处可写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又如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结尾和开头形成首尾呼应。可以说,我在上每一 篇课文时都会涉及到作文教学。

2、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得,我第一次写作就受到老师表扬的作文是《第一次做饭》。老师不仅一分没扣,还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而这篇文章就出至于我心中最真实的感受。现在想想,这也许就是关键,只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你的文章才可以成为受人观注的文章。因此我要求孩子们写作文时尽量写自己身边最真实的事来写,而除此,我还有一个要求:每篇作文的结尾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和观点。

3、多练

要想写好作文,无外乎多练。如果没有足够的写作训练,要想写一篇很好的作文是不可能的。所以每天都让学生写日记,多训练。我布置小练笔是很频繁的,内容大多取之于生活中的小事,例:大礼拜回家的日记必须要有一篇是关于新闻的,一篇是关于身边的发现的。因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教会他们学会观察。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及时地记下观察结果,不仅能积累大量素材,还能增强综合分析能力。或班级中出现的事写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为班级建设献言献策,增强班集体凝聚力。或学习了一篇课文后写课后小练笔。例:学了《鲸》一文后,我便布置孩子们写《鲸的自述》。这样既练了笔,又让孩子们仿佛面对面地和鲸对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语文,提高学生兴趣很重要,语文素养的提高要积以时日,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首先要从培养兴趣入手,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构建一种语文学习的气氛,为了引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解决精神食粮的不足,语文学习环境不佳的状况,利用各种优秀书籍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且注意引导示范,把精彩内容介绍给学生,以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为一名处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深感一定要应认真总结自己的做法,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努力探索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形成科学有序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紧密结合实际情况,让听说读写齐头并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孩子终身受益。

第二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穷人》教学反思

棠溪小学陶牡青

摘 要:21世纪的孩子是聪明能干的,他们不缺物质,却缺精神——人文素养的匮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我们应“以人为本”,从小学抓起。本文以反思《穷人》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剖析教材、发掘人文素养的因素,课堂讲究艺术实施人文教育,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以达到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本学期,我教学《穷人》一文,深深体会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21世纪的孩子是聪明能干的,他们不缺物质,却缺人文素养。这成为语文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语文学科教育,既教书,又育人。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新课标》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可见,“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的第一个特点。

人文素养是一个广义的说法,其内涵十分丰富。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之后,语文知识内化在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如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语文教学的存在问题之一,就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匮乏,具体表现在目光短浅、自私自利、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等。可是,平白的说教,学生是听不进去的,不如以教材中的人物事件为切入口。我们的语文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优秀篇章,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大千世界,有血有肉的社会人生。所以我们应该在语文教材中发掘一切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因素来有目的地进行教育。

反思我教学《穷人》一文,注意利用文章中的桑娜这个至今仍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下面谈谈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教学方法上贯彻人文精神,教学评价倾注人文关怀。以期达到《新课标》中“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要求。

一、剖析教材,发掘人文素养的因素

教材中很多课文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感染人,渗透到读者的心灵,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这里面负载的人类文明的成果,显示出了丰富的情感及深邃的思想,有其鲜明的人文色彩。深入挖掘文本中蕴涵的人文美,对学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会有较大的启发,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精神成长将有重要的作用。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

“穷”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而正是因为“穷”,才更能显示出穷人的高尚品质。文章中运用多种形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描写法、幻觉描写法、景 1

物衬托法,表现了桑娜崇高的品德。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课文以故事的发展为顺序,以桑娜的活动为线索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这篇文章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桑娜夫妇乐于助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有些学生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不乐于助人,桑娜夫妇身上的这些精神正是有些学生所缺乏的,需要学习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和感召学生向桑娜夫妇学习。备课时我预设教学的亮点:运用动画、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二、课堂讲究艺术实施人文教育

新课程的改革凸显了人文主义精神,注重生活体验,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情唤情,意图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美好情感,从而熏陶学生性情,“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朱绍禹先生说过,“教材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中接触的最重要的读物,它的力量可能影响着受教育者一生的思想和行动”。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在课堂上实施人文教育,一步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上出了一点“语文味”来。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彰显人性善良美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只有把生活引入课堂,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大的课文,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呢?就是要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教学时,学生对穷人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对那不合理的制度充满了憎恨,怎样能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呢?我设计了一个小法庭,让学生们充当穷人们的律师以及法庭的法官,还穷人们一个公道,对那些残害扬科的人给与公正的判决。这样同学们不仅正确的表达了对穷人们的同情,对沙俄社会的憎恨,对桑娜夫妇善良品质和助人的精神的赞叹,同时受到了符合当代社会的法制教育。

(二)抓关键词,把握文本主旨

教学这一课,可以采用“理盾线索,品词析句,入情悟理”的教学路子,把认识物同发展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与进行语言训练相结合,实现文道统一,既教书又育人。理清线索 教师在提示课题、交代时代背景之后,用十分投入的范读把学生带入《穷人》所描写的异国海边即渔家小屋的情境之中,去聆听海风的呼啸和波涛的轰鸣,去了解那发生在穷人们中间的感人故事。而后提问学生:“《穷人》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重点写了哪几个穷人?故事的大致内容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等夫——看夫——夫回”的叙述顺序。继而,教师提出如下一些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桑娜是怎样等待自己出海打鱼的丈夫的?在她点亮马灯出门看望出海打鱼的丈夫是否归来时,她又想起了谁?结果发生了怎样的事?她又是怎样处理那意外发生的事情的?她的丈夫回来以后对此又持怎样的态度?”这样,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入分析课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折射出人的灵气和智慧。其实文章也有眼睛,如果你能找到课文的眼睛,教学效果能事半功倍。如《穷人》一文,课文很长,就得找个文眼。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复杂心情的词。学生找到“忐忑不安”一词,其实,这个词就是那双关键的眼睛。接着,学生自由读“忐忑不安”这个词,再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然后通过“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为什么忐忑不安?”两个问题,让学生朗读课文;紧接着又让学生进入角色再读……步步深入,学生就能逐渐体会到“忐忑不安”一词的内涵,体会到桑娜善良、美好的心灵。

(三)感情朗读,走进桑娜的心灵

通过理解课文,我们知道桑娜是多么的了不起啊!感情朗读是最能带动学生入情入境。朗读的形式很多的,如开课时的自由朗读、思考问题时的默读、感悟文本时的个别读、感情升华时的齐读等等,都给了学生比较充足的读书时间。这篇文章心理描写很细腻,指导朗读方面我做新的尝试。就是往评价朗读方面去想。“读得还可以”“读得不错”这一类的评价,令我们只见其表,不见其里,而至于“为什么不错”“哪里不错”学生是没有办法得知的。这种简单而笼统的评价模式,对于每一次接下来的朗读者来说是模棱两可的概念,学生无从“发力”,自然也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前一个同学的朗读语调、语气、节奏、感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于是,在指导朗读句子时,学生反复阅读,逐渐被桑娜独特的善良所打动。

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容到中心的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迸发了智慧,同时情感受到了熏陶。

三、以点到面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叶老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每一篇课文不过是一扇扇窗子,好教师经由这扇窗,擦亮学生的双眼,让他们看到窗外更美的风景。在这节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渗透两个方面“人文性”:

1、克服压力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人性光辉。

2、桑娜的勤劳善良。与桑娜对比,你有那些地方要学习的?让学生谈收获,把桑娜的精神迁移到自己的身上。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裨益。

四、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内化人文素养

理论要结合实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把在书本上学到别人的精神内化成自己的素养,在日常行为作风上表现出来。

(一)课外延伸活动

学习课文后,我不敢怠慢,马上举行“我和桑娜比一比”活动。让学生把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和助人的精神在生活中体现出来。要求学生最少学习一种桑娜的精神放在学习、生活上来比较,一周后写学习总结,在班会课上把自己的事例展示出来。

(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是为了不教,授给了学生“渔”的本领,就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领悟。教材中课文的数量始终是有限的。如果语文学习只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肚子”还不够“饱”的。新课标要求小学生的阅读量达一百万字。诵读经典诗文、名家名篇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篇章,往往倾注着作者深厚的的感情:或热爱祖国,或感悟人生,或歌功颂德„„应该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的精神

3世界,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受到人文素养的教育。另外,号时代脉搏,不与时代脱节,值得关注一些紧贴时代的报刊杂志和名人传记,如《读者》《意林》《小学生之友》等。

(三)生活实践 内化人文素养

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更能折射出人文精神的光辉。教师要精心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如“学会感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文明之星照我前进”、“敬老爱幼”、“吃苦算什么”等,然后以口语交际、习作、表演等的形式将具体情况汇报交流,及时鼓励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环保,学会吃苦。学生从一个个生活的实践中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自己的责任,也因此在这些活动中得到成长。

另外,厚积薄发,我们也应该重视语文教师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个人品德素养方面注重自我学习和提升。有了这个前提,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能够洋溢着人文气息,并能在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作品浩瀚如海,是巨大宝库,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源泉,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提高。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课堂联系社会生活,语文的人文教育就会无处不在。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着眼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潜伏学生心底的人文素养闪亮起来,更好的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学科真正为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服务,使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进取,从而创造更美好人生,建设更和谐美好的文明社会。

五、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催化人文之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育是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与人文精神陶冶的综合。语言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是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听”与“读”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对外在信息、知识、文化等的吸收,是内敛的指向人内心的思维过程,是自我精神生活逐渐丰厚与升华的过程。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开阔的阅读视野与倾听、容纳一切声音的博大情怀。教师应多为他们提供、创造多来源的语言信息,让学生充分地倾听与阅读。

“说”与“写”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学生的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首先,教师为学生营造真实、生活化的环境,让他们说真话、说心理话,并且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教学《穷人》一文时,引领学生感悟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给予别人帮助,人应该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最后,问学生:“学了课文,你最想对桑娜说什么呢?”有的谈思想上的收获,有的联系实际谈感受,接着又顺水推舟,让学生以《桑娜,我想对你说》为题,学生写出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这样,学生便在说写训练中自觉地完成了一次情感的升华与人格的塑造。

第三篇: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浅谈小学语文毕业复习

【内容提要】

小学语文复习注重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还课与学生,建立高效课堂,让复习成为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捷径。复习时,教师应做到对生负责,系统复习;还课与生,宏观调控;寓教于乐,激发潜能;重学困生,重拾自信。

【关 键 词】

语文核心素养 系统复习宏观调控 寓教于乐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标》的基本理念。让小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既比较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化底蕴。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所以,复习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还课与学生,建立高效课堂,让复习成为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捷径,致力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对生负责,系统复习

在当前“分数就是学生的命根”的谬论影响下,许多老师只注重指导学生复习考试的重点,而忘了小学是奠定基础的阶段,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才能让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的学生,没有后顾之忧。所以在毕业前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巩固小学语文知识,是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负责。

1、“学而时习之”,提前复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醒世人,学过的知识,应常常温习,教师每学完一课,一个单元和学期中段,都应对知识点进行梳理,这也运用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期末复习时,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了,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古诗词,日积月累的名言警句都是复习的难点,应该组织学习提前复习,要求学生自己拟定计划,在小学最后一学年,分阶段复习古诗词,名言警句,平时小组内互查评比,毕业复习时,进行统一的检测,这样更有效地分配复习内容,时间,学生不会在总复习时手忙脚乱,因为已经把大量的复习任务提前完成了。

2、“温故而知新”,综合复习

毕业复习应扣紧《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充分落实所要达标的系统知识,学习水平和基本能力,做到心中有标,复习有序,训练有法,教学有序。

到了六年级,大部分学生已经把小学低段学习的知识“物归原主”,忘得所剩无几,所以,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从拼音到字、词、句、篇温习一次,“温故而知新”边系统复习,边分类整理,举一反三,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二、还课与生,宏观调控 毕业复习,不仅复习知识点,还要复习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六年的学习经验,分析、整理、汇总复习重点,发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如复习生字,“请你看看听写本,检测卷等资料,整理出自己的易错的字词,包括多音字、形近字等难点”;复习课文,“如果你是出题人,你会抓住哪些重点来出题?你觉得这个单元的难点是什么?”;复习作文,“你最欣赏自己哪篇习作?觉得哪篇习作需如何改进?请修改习作后,制作自己的毕业习作集,与同学们共赏”……这样的复习课,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查缺补漏,学生合作探究时,可以“取人所长,补己所短。”

教师的任务在于“宏观调控”,把握复习的方向和进度,重点和难点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给学生以“开放的课堂、交流的课堂、感悟的课堂”这样,学生有充分、自立的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复习的主体,因而愿学、会学、乐学,体会到探究知识,收获学法的乐趣。

三、寓教于乐,激发潜能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精彩的,老师用有趣幽默的语言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丰富多彩的语文复习性的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激活学生的潜能。

例如,我们复习了字词部分,可以让学生针对实际情况,找出较为薄弱的环节,选出感兴趣的内容,设计一份“宝物”——检测题,进行一场“寻宝闯关”的游戏,当学生在书包、课本或资料袋等处找出“宝物”时,就迫不及待地投身于“闯关”之中,哪还有一丝的厌倦,连平时最“懒羊羊”的学困生,都饶有兴味地闯关,想成功地解开宝藏。

毕业复习到中后段,学生常会显露疲态,课堂上昏昏欲睡。这时,老师可以来一场“最强大脑”的游戏,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记住知识点,随着老是翻动书页,学生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脑子快速地旋转,都想以最快的速度记牢,成为最强者。当有些并不显山露水的学生,准确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时,同学们给予热烈的掌声,那种自豪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常会有学生关:“老师,再玩一次‘最强大脑’,好吗?”

学生在玩中学,学玩同步,适应孩子的天性,还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加强了学生的认知需要,唤起内部的智力潜能。

四、重学困生,重拾自信

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背景、能力及知识水平不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是富有个性的过程,他们对教师传授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都是有差异性的。教师更要关注是学困生,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与同学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自信心,容易自暴自弃。所以,老师首先应从生活、学习上关心他们,多鼓励他们,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知识训练,不断地肯定、表扬,让他们重拾信息。

我们班有个孩子,是五年级时的插班生,由于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多由老人照顾,性格叛逆,学习态度散漫,各科常亮红灯,我先细心地观察他,了解他的兴趣爱好,然后,从他的喜好入手,取得他信任之后,再激励他好好学习,只要他有点滴进步,就立即赞许。他上课渐渐专注起来,还能积极举手,成绩也有了起色,到了毕业复习,我专门为他“私人订制”复习大餐。从生字词到阅读、习作,一步步地耐心辅导,当他毕业模拟考成绩不理想很沮丧时,我还是继续鼓励他不要放弃,相信他一定能行,与他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根据他的弱项再加以训练,毕业考,他取得了八十分的好成绩,他在毕业留言中写道:“老师,谢谢您对我的不离不弃,让我重拾自信。”所以,核心素养,最终仍然要回归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原点上,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素养”就是平常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样的毕业复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采取多形式的学习,促进学生习得高效的复习方法,为初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次毕业考,我班的学生以全区语文统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为小学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正是以生为本,高效复习的成功体现。

【参考文献】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维主编 《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邵瑞珍主编

第四篇:浅谈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浅谈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正文】

【摘 要】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立足课堂;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还需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真正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就必须突破现代语文教学的约束,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需要以现代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同时也需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积累经验,大胆地进行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最适合现代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质疑是激活思维的最佳方法。

巴尔扎克对世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无独有偶,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愿望,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在教学《迟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总起句,“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在品读了描写小海音和父亲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语句后,引导学生自行讨论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明确是海音激怒了父亲,才会挨打,之后又引导学生练习多角度提问,深入思考父亲是为什么打我,如果不打会有什么后果?进一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最后抓住父亲送给我花夹袄和铜板这个细节的描写,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质疑,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了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感受到一个既疼爱孩子,有严格管教孩子的父亲的形象。从学生的表现看,基本达到高学段“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一次次质疑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我的故乡在北京》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我抓住文中优美语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后,再让学生通过“读”把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语言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教学中,通过采用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不需要教师做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引领学生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再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教学《二泉映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从“阿炳双目失明,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买艺度日……”这一段描写中去想象阿炳的生活,进而体会他坎坷的命运,体会到阿炳通过琴声表达悲愤之情和人生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人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心中流动的情感。

四、厚积薄发,提高学生的运用与创造。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北师大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范例,适时地引导,在一年级学生学完诗歌《我很快乐》后进行写话练习:小朋友想一想,还有谁很快乐?,孩子们说出:“我是小乌龟,我会在水里游,我很快乐.我是小树,我会结果,我很快乐”等等很童真的句子。在学习了《清明上河图》中描写繁华街市的部分,让学生仿写旧街花朝节的热闹场面,在学习了《爷爷的芦笛》一课后,布置学生写一写晚上自己独自一人在家的情景,学生从文中悟得写法,有话可写,往往出现神来之笔。在一次次练笔中,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创造了精妙的语言。

总之,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

第五篇:在儿童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档

在儿童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户涯完小

刘伯锦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形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其作为文学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发现与认可。儿童文学的作用是依靠儿童对作品的阅读、欣赏、接受在心理上得到愉快的满足,精神上受到美的熏陶,对其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化为物质力量的一中作用。

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低年级语文教材有80%属于儿童文学作品(四册中课文、课后阅读课文中共136篇,其中儿童文学作品116篇,约占85%),可以说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明显,特别在小学低年级,它的作用更为突出。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即有儿童因素加上文学因素糅合而成,他最大的特点是有儿童情趣。它与小学语文教学有什么重要的联系?在新课程改革中,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深了儿童文学在校学生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新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城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的意思”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的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文学作品的熏陶是构成语文素养的原段,对今后的语文能力发展有很大影响,小学低年级语文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是文学、词汇的积累和学生预感的形成。儿童基于各方面发展的特点,对外界事物的注意和认识主要取决于他对食物本身的兴趣。儿文学作品比较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因此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形的比较重要。在低年级选入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儿歌,寓言、故事、通话等。这些儿童作品语句通俗易懂、规范优美、生动有趣,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引起儿童的求知欲。对于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语文素养的培养。那么,儿童文学作品是怎样体现在语文素养的培养呢

一、儿童文学教学能增强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表现各方面的特点让儿童比较容易接受。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等方面还处于表面表面浅显阶段,语言如果过于繁芫,艺术表现深奥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极大程度引起学生产生文学的兴趣。所谓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这些儿童文学作品时,深深的被这些文学作品生动地故事情节,优美的语言所吸引,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产生热爱文学,从小培养了他们的文学修养。

二、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文学和词汇的积累训练

儿童文学作品中儿歌、儿童诗读起来琅琅上口,童话、语言、故事的生动情节能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就积极性,使他们很快就能把里面的字词牢牢记下来,从而积累丰富了文字和词汇。以叶圣陶先生所写的《 小小的船 》为例,这首儿歌语言规范优美,字词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能在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把这些优美的词汇记住,库存在大脑中,很快就能达到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效果。

三、儿童文学有利于小学生语感的形成

儿童文学作品语言语言丰富多彩,表现于音乐色彩意愿、情境之美。儿童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时,在进行阅读过程中,随着儿童文学作品优美语句表现的不断变化,需要运用合适的语感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将它运用自如,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感。

四、儿童文学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发展

学作品本身是为了表现美,讴歌大自然的奇情美景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以优美的语言传达出它的内容美。小学语文中加入儿童文学教学,儿童从小就受到这种美的熏陶,对小学儿童身心的良好品质的形成及审美能力产生积极作用。审美具有情感的特质,情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指标。旧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中已有不少人患有心理疾病,缺乏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爱,情感冷漠,特别是青少年,更是产生了不少心里逆行的人。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表明了人文教育的迫切性。所以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培养的人才想文学本质一样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情感的作用是巨大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很多儿童文学作品就是达到培养人文素养的目的。如 《失物招领》,通过这篇儿童故事教育学生从小应该爱护环境卫生,保护我们的环境。《 假如》,这手儿童诗中,作者以一连串的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

通过用这支笔来做很多对人类、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来引导学生将来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儿童文学作品比较适合低年级儿童学习,因此如何利用这种优势进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语文教学过程是形式多样而又富有个性色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师生双方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智能时还应努力使儿童感受到语文是乐趣的源泉,在教学儿童文学作品时教师应根据文学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并尽可能地在教学中文学之美充分表现出来。在教学中,不能以简单的课文阅读分析,生字讲解,这样容易忽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儿童文学形象的感知、领悟和理解,明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征,具体方法应在朗读中体会儿童文学的语言美;在思考中领悟儿童文学的意蕴美;在讨论交流中体会儿童文学表达美。

总之,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学体裁。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它作为文学本质的特点,同时要联系它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交好儿童文学作品,使其更好地为儿童健康发展服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012、7、12

下载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怎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澧县小渡口镇中学曹杰语文的教学任务,一般的看法是:掌握语文工具,培养读、写、听、说的能力,这是无可争辩的。从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写了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当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接着从充分利用教材,实施人......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摘要 首先明确指出高中生核心素养内涵,进而结合高中生核心素养现状,提出四点高中信息课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即:加强硬件建设,提高......

    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审美素养

    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审美素养 沭阳县广州路小学彭洁 [内容摘要] 我国数学美的研究是在徐利治教授的倡导下开始的,到现在为止有许多数学学者已经开展了数学美的多方面研究,......

    从仿写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仿写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唐丽艳 仿写是我们近几年考试中屡屡出现的一种题型,对这种综合考察学生的语感,思维,写作能力的一种题型,是我们必须引起重视的。根据《课标》......

    版1A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包括着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代表着中国的软实力,体现着仁义礼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学。而小学语文是国语的前言,......

    有声有色有味有趣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

    有声有色有味有趣 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摘要: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要使听说读写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素养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张庄联校宁艾小学 李瑞梅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我国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