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远程教育中的学生信息素养分析与培养论文
论文摘要: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该文通过介绍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分析了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远程教育 信息素养 策略 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的价值日益突出,一个人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处理、利用及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即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将影响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因此,如何提高信息素养是每个学习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试从远程教育视觉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时代,通信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正使人类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人们的职业与岗位变动更加频繁,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在信息社会中获得发展与竞争的优势,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是不行的。
2.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目前,高科技知识、高素质人才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核心,这一形势要求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偏重于专业知识的灌输,导致相当一批学生缺乏创造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而素质教育不同于以往教育,注重在个人能力开发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一个人的信息素养正是未来信息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之一,是一个人能够继续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3.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需要。终身教育这种观点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信息社会里,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可以说,现代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走向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了这种素养才能在信息社会中及时地获得有效信息,从而实现广泛意义的学习活动。
二、远程教育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1.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中的各种学习资源。当今网络化社会逐渐改变了人类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导致人类阅读方式、写作方式和计算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传统的“灌输”知识,而是主动的、有针对性的建构知识。远程教育环境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完全可以使其自主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利用远程教育中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中有意识的穿插一些跟所学内容有关的有趣的内容给学生观看,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从而以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3.提高学生信息分析、信息应用的能力和加强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在信息的海洋里,既有对社会进步有利的信息,也有大量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垃圾,因此,在远程教育中,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善于从错综复杂的信息群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并依据自己积累的经验,对所使用的软件工具和信息系统做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明确它们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利用自己有限的知识,有针对性创造地完善信息系统的功能。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不仅能体现科技应用的正面效应,同时也能折射出人类道德的负面阴影,如网络病毒、网络欺诈、网络色情等,对青年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负作用。因此在远程教育环境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网络伦理、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在通过互联网交流信息的时候,对社会和他人要负有高度的责任感,使自己的行为不危害他人的利益,并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4.加强学生的信息协作
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任务驱动下的学习目标应该能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广泛交流,应该能让学生借助小组讨论协商甚至基于网络漫游,广泛接受各种意见建议,交流观点,共享集体智慧成果,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效、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学会合作。远程教育就给学生提供了这种协作学习的平台。远程教育过程中的双向交流和联系,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在更高认知层次上达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总之,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正面临着,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一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在远程教育这个主阵地上努力实践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史晓宇.试论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2]李立新.成人教育应重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
[3]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2,(3)
[4]史晓宇.试论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5]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6]文焕.论信息素养与我国的信息教育现代化[J].教育探索,2002,(8)
第二篇:有关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
[摘要]信息时代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中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中学生信息素养还存在很多欠缺,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 信息素养 信息知识 信息意识
l信息素养的概念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首先提出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的概念,并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技术与能力”。此后,信息素养的概念被不断上升和深化,有很多人对信息素养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我国华东师大毛吉庆教授认为: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一定的信息能力。
2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信息时代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今天的中学生将肩负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因此加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2)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学习是信息时代的教育和学习的最重要的特点。由于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学生不仅要学会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掌握信息知识,提高信息技能,才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3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1)学生信息知识缺乏。有些中学生对基本的电脑知识不掌握,对与信息获取和使用等的有关法律、规范知之甚少。
(2)信息意识淡薄。大多数中学生利用网络仅仅局限于娱乐(如聊天、玩游戏、听音乐等)的需要,而没有把它当成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的学习工具。
(3)信息能力有待提高。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分析、鉴别信息的能力差,面对良莠不齐“海量”信息常常束手无策,更不用说对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吸收有用的信息融合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4)信息道德有待加强。学生缺乏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的思想意识。所以随意篡改别人的作品并据为已有、散布不良信息、浏览不健康网站,在网络上攻击他人等情况时有发生。
4培养策略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作为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阵地,不纳入高考,不计入高考总分,使得学生和学校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极不重视。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师在高中的地位都比较低下,这显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着眼点,高度重视高中信息技术课,适当的时候,可发挥考试杠杆的作用,将它纳入高考的范围,促使其真正得到落实。
(2)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中教师信息素养欠缺,致使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起不到应有的示范和影响作用。比如,信息意识不强,不能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信息能力差,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缺位等。要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先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因此,教育部门应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通过各种讲座、培训、教研等形式,丰富教师的信息知识,增强教师的信息能力。
(3)增强中学生的信息意识。学校应以信息技术课、多媒体作品大赛、信息技术大赛、研究性学习等为载体让学生充分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高效与便捷、成功与喜悦,逐步将学生对信息的“被动”需求内化为积极地“主动”需求。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将信息意识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提高信息素养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信息社会每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
(4)丰富学生的信息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学校要认真上好信息技术课,开足课时,保证质量。信息技术教师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方法,提高信息能力,最终达到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5)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学校等相关部门要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净化网络资源,给学生提高健康、安全的信息环境。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将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学习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对信息资源进行批判性使用,抵御不良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6)加强软、硬件建设。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基层学校的资金投入,改善信息素养培养的软硬件环境。对设施相对落后学校的计算机进行升级改造,对影响学生获取信息的网络带宽加以拓宽,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建立功能齐全的电子试听阅览室、电子信息资料室、光盘检索室等,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形式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2]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电教化教育,2002(11)
第三篇:《浅谈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浅谈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以前那种单纯以五笔打字、WPS文书编辑、WORD图文排版等技术讲解为主的教学已经不能胜任当今课堂了,那当前应该学些什么呢?我校去年建成了主干1000兆,到桌面100兆的快速以太网,学校每一部电脑均可上网并共享校园服务器的资源;学生家庭也有不少上网,据查我校各班平均30%-40%的学生家中拥有电脑,其中超过50%的电脑上网;平时上课只要能上网,学生都非常兴奋,看到学生们对网络如此痴迷,面对Internet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又复杂的信息来源和令人忘返的虚拟社区,信息素养必须重新提到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上来,怎样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学习网页制作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一个很好的教学内容,制作网页不但要求会打字,也必须会排版,还要懂得合理布局,调和颜色,而且更重要的是构思网站,会综合各科知识布局谋篇。因此要让学生制作出好的网站,不但要学好电脑技术而且是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在网页中的实践能力,尤其美术、文字处理能力。综合这些情况,我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实施了本学期的网页制作教学,本学期的大任务为以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特长作切入点,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相关的网站,网站要求立意新,主题突出,能提供有一定价值的信息给浏览者。然后把这个大任务划分成几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即是一个或几个网页,每个任务要求紧扣主题,图文并茂,布局合理,教学时每课时至少完成一个任务。制作时网页按内容量分为一级网页、二级网页、三级网页、……、首页,一级网页为文章页面,即只含文字、图片、动画等基本网页元素;二级网页引入表格布局,按主题内容以框的形式汇集二个或以上的一级网页概要内容;框越多网页级别越高,最后是首页的制作,首页可以说是多框总和,也可以是一个与本站相关的图片或一段文字。这样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要求明确,实施起来可操作性强,下面是教学实施过程与反思总结。
教学开始,针对学生已有知识和部分学生学过frontpage制作网页,于是我做了个调查: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情况写学习做网站时遇到的困难。最后统计结果主要反映如下:不知道制作怎样的网页?占调查人数的6.7 %;一个合格的网页要包括主页还有其他什么网页,最基本要有哪些栏目?占调查人数的6.7 %;网上的资料少,制作网页的材料更少!占调查人数的8.9 %;很容易忘记做网页的步骤? 占调查人数的17.8 %;上课时间少,讲课快,又重复又复杂,占调查人数的31.1 %;通过Internet找资料的范围太广,除了百度之外还有什么搜索网站,占调查人数的13.3 %;怎样做一个出色的网站?占调查人数的4.4 %。从中可以分析到学生对制作网页不易理解把握,学习网页制作主要还是学习技术,对实战能力重视不够,制作网站缺乏系统性,信息获取、处理、整理能力不强。制作网站跟写作文一样,要经过观摩、审题、构思、初稿、润色等过程,首先丰富教学素材,我收集了很多有特色的学生网站,世界顶尖网页,网站规划,网页布局理念,网页制作素材如网站logo、网站banner、网页模板等,网页色彩的搭配等文章,制作网站时首先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模仿,先规划后实施,这样学生心目中的网站就出现了,实施起来心中有数,如对整个网站的网站名是什么?制作目的是什么?有哪些栏目(导航)?网站的色彩怎样?用什么音乐等等?这样要做有特色的网站就不难了。然后具体实施,从一级网页入手,先制作只含图文的网页,逐渐引入动画,音视频等;对网页素材的网上搜索,学生更是各展身手,无论关键字搜索还是分类查找,搜索引擎除了百度、Google外,还有雅虎、搜弧等,连每个网站的内部搜索学生也经常使用,大大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对网页图形制作由于这里学生还没学过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所以不能制作复杂的、有各种效果的图形或文字,为此联系Word、Powerpoint中的艺术字、自选图形(其填充、线条可产生各种效果)及其阴影、三维效果,鼓励学生运用艺术的眼光去创作,特别要注意版面整体设计,颜色要协调,适当运用线条与效果装饰网页,创作出非常不错的页面,很好地解决了图文制作的难处,对学生艺术能力培养很有好处;在动态效果方面除了素材提供的动画gif与flash外,Frontpage中还可用字幕、横幅广告、动态HTML效果、网页过渡,Java产生的各种网页特效,这些操作简便、效果引人入胜,极大发挥学生想象空间,很多学生运用这些效果组合设计成了游戏式的界面,从中找到了动画、游戏设计师的感觉,培养了传统科目所无法得到能力。最后在学生制作好网站之后,组织开展学生间相互欣赏评价、取长补短,在课堂上让做得好的学生谈心得体会,让做得不够的学生反思,通过BBS相互提建议,教师整理同学的心得体会,用学生自己的言行指导学生的创作,同时做得好的同学亲身行动帮助同学实现各自的建议,让建议落到实处,充分挥小组协作功能,普遍提高教学效果。接下来是新一轮再学习制作,在总结前面的制作与同学、教师的建议,学生改进网页就有信心多了,改进效果也明显,对培养学生做一件事的态度素养有很大帮助。
下面是一些学生制作网站心得体会以资大家学习参考,也作为本文结束:个人网站做多了就会觉得很容易做,虽然一开始时内容相当多,觉得困难,经老师指导,就已经觉得个人网页也无非是这样,不过要内容丰富,语序好;平时上网时多留意别人网页版面设计和内容,多积累,自然就会随心应手;做网页的时候,应该先想好整个网页如何布局排版,有了想法后就往着这个方向去做,在你遇到问题应及时问老师或同学,马上把不懂的弄好,别人教你后,自己也要做一次来看,以及时巩固;一个好的网页是经过我们一点一滴的汗水凝结成的,经过这次网页制作活动,使我有了耐心对待每一件事情,做事有了认真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我觉得做网页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做网页的时候,可以使自己了解到更多的关于电脑的知识,做网页也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别人知道更多的消息;画面要清晰,动画效果要做足(如字幕、横幅广告),要有自己的主张个性;制作一个网页除了素材外,还要结合自己的排版、设计和内容,但我认为这一方面的制作丰富了我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对以后学习和发展大有帮助。
刘畅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素养论文
[摘要] 迅速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有力地推动着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发展,也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为加快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使教育能更好发挥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教师必须尽快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信息素养,使我国的教育更快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关键词] 教育技术 教育信息化 信息素养
21世纪是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为了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使教育更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急需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的教育真正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点
从技术层面考察,现代教育技术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是:
1.快捷性。现代教育技术能使信息的存储、传递和呈现方式及时迅速。网络能使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和广度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使地球在网络的联结下变成了“地球村”,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共享同一信息。网终教育的快捷和信息交流的及时性,不仅为学习者和研究人员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学习和研究的效率。
2.丰富性。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与途径。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老师、课本、借阅或购买图书、实验室实验等几种途径获取信息,而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教育的兴起,教育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有支持教师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有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的课程,有用电子作品创作的各类素材库,有供进行学习评价的试题库反馈系统等。还可以将被感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现实化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学习者既能见到原子、分子结构、生物细胞、基因等微观世界,也能见到宇宙、大洋、原子弹爆炸等宏观过程。使难懂深奥的原理、定理等变得具体、生动、易懂。
3.自主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知识论观点。教师角色和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原来知识容器变为学习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
4.开放性。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使教育变得更为开放。学习者不再受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甚至生理缺限的影响,只要具有操作信息技术技能的人,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对象,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师生可以进行实时的研讨,交流和对话,有疑难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师进行辅导。在网上,既可以根据专业需要调阅有关教材,又可以自由调阅相关的参考资料,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二、学校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信息良莠不齐。信息化社会,每个人都有参与教育信息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权利,致使教育信息难以得到质量保证。各种陈旧、有害、粗制滥造的信息泛滥成灾,这对一些好奇性强、鉴别难力不足的青少年学生造成极大的危害。
2.教育信息交流的即时性与信息内容陈旧性反差极大。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迅速,但在互联网上和一些媒体上却仍然存在着大量陈旧过时无用的甚至已经成为垃圾的信息仍然存在着,这与教育信息快捷与信息交流的及时性是背道而弛的,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优势的发展和信息的质量。
3.一些老师和学生缺乏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不仅挫伤了他们学习的信心,而且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活动。
4.投入教育信息技术的资金不足。我国政府教育资金的投入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仍然不足。而教育信息技术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价格极为昂贵,而且升级和更新换代也非常快。尤其是贫困落后的乡村学校和边远地区的学校,要购置信息技术的各种装备确实是难以办到的,这是制约我国学校信息技术发展与普及的一大瓶径。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永远不可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不仅仍然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而且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地位更为重要、任务更繁重、要求更高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所指出的“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
因此在广泛推广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今天,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在信息时代,一个不懂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的人是无法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更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的完美整合。时代赋予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更难以完成。因此,只有当教师能娴熟运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时,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效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合格人才的培养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合格人才的培养才能得到实现。由此可见,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育行为,主要受其教育思想、理念所支配,只有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和创新,从而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以软件和多媒体方式给学生提供各种知识信息,以交互式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了进行探索式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环境。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更新观念、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习的教学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建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师观。
2.提高信息素养,增强信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教育正处于向现代化发展的转型期。信息技术正在为教育构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有机结合的教育平台,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开创了一个更为开放、更为自由、更为灵活的教育环境。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增强信息的应用能力。
所谓信息素养是人们对这一社会现象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人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有全新的信息观念和信息知识。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全球优质信息资源;能用信息工具检索信息、编制课件,并能高效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要具有高效准确地获取、加工、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并要具有自行研制、开发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新的资源。只有从多层面和多角度努力,才能构建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灵活性的综合能力素质体系。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出有益的贡献。
信息社会是学习化社会。教师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应该尽快提高信息素养,努力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培训的形式可根据我国教育和教师实际情况要灵活多样。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采用“面授+自学+远程教学”的培训方式是最好的组合.这既能解决教师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更多时间集中学习的矛盾,又能为学校节约一部分培训资金。
然而,培训目标的实现并非轻而易举的,而是一项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信息技术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尤其是西部地区老师的信息素养更令人堪忧。绝大多数教师都不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即使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真正掌握并能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也为数不多。面临教师信息素养普遍较低的严峻形势,迅速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迫在眉睫。其次,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培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和前提,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培训教师的主要渠道,是实现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育和教学的重要保障。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不能掉以轻习,要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把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好,使教师能尽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和教学,为教育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科学出版社,1996
[2]吴晓波:略论信息素质培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2,(1)
第五篇: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论文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目前高职理工科专业“重技能轻内涵”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如何利用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优势,培养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化工专业团队每个成员必须深思的问题,也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职业素养;化工专业
一、职业素养及其在人才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职业素养的涵义
职业素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职业素养除了专业外,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在职场上就是职业素养。其核心内容就是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信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它由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合作等构成;职业知识技能,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包涵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职场礼仪、时间管理及情绪控制等能力;职场习惯,是属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范畴,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
(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职业知识和技能容易获得,职业信念和职业习惯却难以实现,而企业往往更看重后两种因素,人们称之为“职商”。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某高职院校毕业生“双选会”的调查问卷分析中也找到了相同的答案。2015年11月,某职业学院举办了两场2015届毕业生双选会。参加本次双选会的用人单位共计227家,有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常发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滁州百川汇龙电子开关设备有限公司、芜湖美的等,涵盖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与制造、会计、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技术、应用电子、高分子材料、园林园艺、模具设计、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等众多领域,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本次发出问卷176份,收回有效问卷143份。
二、化工专业职业素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化工专业职业素养的现状
1、化工专业职业素养的涵义
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是以培养适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化工企业一线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归纳、整理、分析结果的能力及撰写实验报告(论文)的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工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还应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快速适应企业、适应社会,较好地完成学生角色的转变,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2、化工专业职业素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们以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是安徽省首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以服务地方、服务社会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型、应用型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为己任。专业设置主要面向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专业。[1]以化工专业为例,从2015年该校的麦克斯报告中看,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等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既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业务素质的要求,又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2]这一点从相关企业对化工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尚有差距,尤其是学生的职业素养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表现为毕业生适应环境能力差,责任意识薄弱,独立担当意识差,敬业精神不足,吃苦精神不够,合作奉献精神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意识不强,片面追求近期效益--招生人数和毕业生的就业率,而忽略了学生的根基--职业素养的教育,淡化了纪律管理;二是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三是生源差。现有的化工专业有普招生、中招生,还有文理兼招生,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学生压根就不知道。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
(一)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基本功能
大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最具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这就要求大学语文在“教育学生规范、熟练地掌握语言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同时,应该是一种人性教育、精神品格教育、民族文化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同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3]爱因斯坦在《教育的神圣职责》中指出:“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得学生对人类价值有所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否则,他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只能像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4]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自然地享受到语言沟通、文化精髓和审美情趣的无穷快乐,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可以使大学生具备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具备明晰的科学理论和创新能力。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
1、我们利用现有的教材[5]“第二篇口语技能训练”中的范例,循序渐进,由张开口-说出来-听得懂-词由意出-说话流畅-说话有节奏富情感-到逐步掌握说话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在教学中也可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同学们感兴趣又都人人可说的话题,如,自我介绍、家乡风物介绍等,这既可以消除新同学之间的陌生感,又可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还可扩大知识面,了解各地的景物风貌和地域传统文化。
2、走入作品,走进大师,聆听心灵的呼唤,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与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如,《诗经》二首《关雎》和《蒹葭》,对纯情真爱的赞美,对坚贞不渝的颂扬,对人性美的追求,不仅能启迪同学们的心智,增强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而且使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再如,胡适的《赠与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文中有许多谆谆告诫而又励志的警句箴言:“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仓的收”、“应该使我们明白今日的中国社会已不是一张大学文凭就能骗得饭吃的了”、“没有别的法子,只有格外的努力,自己多学一点可靠的本事。”[5]203-2043、在名家的简介中和作品的人物塑造中,学习大师和主人公身上宝贵的品格,培养正直善良、坚毅勇敢的品格。如,罗素的《我为何而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人类的苦难”。[5]234-235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洋溢着熠熠生辉的博爱精深。
4、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注重审美情操开发,提升学生的品鉴欣赏水平和创新能力。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教学中,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既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象,又通过配乐朗诵的反复吟咏,使同学们领略到了诗文的音节和谐之美,陶醉于诗人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诗境中,从而感悟出诗人浸润其中的深沉的人生感慨。
5、树立理性思维。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要对其加强理性思维的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浓缩了中外古今文化的精华,不仅让同学们通过课内教学获取,教师更应把同学们引领到社会大课堂,拓宽视野,拓展知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具体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探求作者的创作思路、看问题的角度和描摹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理性思维的方式。
参考文献:
[1]续宗成.独立学院大学文科物理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教育,2010,(07).[2]兰继红等.浅谈文科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467-1468.[3]陈德三.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与教学建议[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4,(04).[4]张松林.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管理的困境与发展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3.[5]苗岩.大学语文[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