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文献检索课程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河南理工大学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
文 献 检 索 课 程
学
院:物理化学学院 专业班级:应用化学10-1 学
号:311013030102 姓
名:高凤丽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指导教师:宋文婷
[摘要] 我国高校开展的文献检索课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从信息素养含义和信息检索的含义的界定出发,提出了高校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文献检索课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检索; 信息素养; 文献检索课
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半衰期日趋缩短,大学里所学习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因此,自学能力和终身受教育的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而信息素养正是赋予了大学生这种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时,就强调了以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知识”。只有具备了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才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校文献检索课就是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方法课。然而,目前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开展现状和实际效果却与教育部提出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学信息素质教育有必要重新审视这门课程,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改进课程内容、方法和质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对高校提出的要求。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和本质
1989 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 ALA)对“信息素养” 的含义作了界定:“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 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2003年9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召开了国际信息素养专家会议, 会议发表了“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社会”。会议认为如何使人们从Internet时代的信息和通信资源及技术中受益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 宣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 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问题。同--------------------------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时指出:“信息素养正成为一个全社会的重要因素,是人们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 如果没有信息素养, 信息社会将永远不能发挥其全部潜能。”信息素养涵盖面较广, 以获取、评价、利用信息为特征,它是人类适应全球信息化需要而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我国大学图书馆界的前辈肖自力先生将信息素养的本质归纳为四个层面: 一是信息意识力, 就是对新信息的敏锐性, 时刻保持追求新知识信息的热情;二是信息思考力, 就是利用获得的知识信息进行逻辑思辨和判断的能力, 实际上也是创新知识信息的能力;三 是信息技能, 就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包括检索、提炼、组织、使用和交流的技能;四是相关的知识和道德修养。我国20世纪80年代逐步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课, 它使我们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和实践成为有本之木, 有源之水。如今, 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基础, 它需要的是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要求, 去实现它的目标, 而文献检索课是我们研究和实践信息素养的培养的一个平台。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有一系列的资料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图书馆所提供的获取信息的平台和资源来获取有用的文献信息,对于搜索引擎的利用也仅限于简单功能的查询,不能“广、快、新、全、精”地查找有价值的信息。可见当代大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有待加强;同时,电子资源和专业数据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其实这样的结果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大部分高校里对大学生开始文献检索课是在大一大二的课程里,这段时间大学生对信息需求的愿望还不是很明显。大三下学期开始信息需求才开始逐渐增加,主要体现在工作需求、毕业论文需求两方面;而此时大二所学的文献检索课知识基本已经遗忘了,好多同学查询论文资料甚至通过搜索引擎来完成,专业检索数据库基本不会使用或很少使用。在我校大三也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但是也有一些同学不重视,最后造成不太会使用文献检索。可见,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培养还需引起老师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三、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分析
在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下,师生所遵循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按照自己的--------------------------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习惯,将文献检索课的知识内容设计成只有准确结论的格式,以主宰者的身份把学生头脑作为检索工具知识记忆的储存器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去。学生学习使用检索工具知识的方式基本上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程序,靠“听、记、练”被动接受,获取文献检索工具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局限于培养学生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所需文献信息的技能,而忽略了学生从其他更广阔的途径获取信息资源记忆进行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抑制了学生学习文献检索工具知识与技能的兴趣和积极性。
大学生对文献检索课普遍感觉枯燥,原因就是理论知识部分对他们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由于文献检索课是一门系统课程,因此课程一开篇就会进入基础知识介绍,而对于信息社会这个大背景、信息在新时代所处的重要地位、信息对于现代人的重要影响等,却缺乏介绍。课程结束后,学生往往仍不明确信息对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不明确何时需要信息和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不知道什么信息是有价值的信息,也不能从信息中再发现新的信息。
“文检课”在长期的实际教学中着重于教授各种检索方法、检索策略、检索技术和检索工具,整个课程几乎都是在介绍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得这门课逐步演化为一门单纯的技能课、方法课。对于如何分析、处理与利用所检索到的信息,课程教学中很少涉及。具备信息检索的技能,没有信息分析、加工、处理的技能,得到的信息知识是零碎的、分散的,也不能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创造新的知识。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课时较少,且大多为集中授课,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做到培养检索能力与利用能力并重。
四、高校文献检索课的现状
自1984年教育部文件《 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下发以来, 全国各高校相继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有了长足发展, 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的课程。然而,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迅速发展, 文献检索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过时、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单一等现象, 严重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使文献检索课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1.对文献检索课重视不够。尽管教育部明文规定, 由图书馆在全校范围内--------------------------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广泛开设文献检索课程, 但还是有的学校因对文献检索课的作用和认识不足以及领导重视不够等原因, 尚未开设此课程, 尤其是专科院校的开课率很低, 不到 20%。而已开设此课程的许多学校尚未制订教学计划, 课时、检索工具、上课教室、实习场地也得不到满足。还有的学校开开停停, 使得教学人员无所适从, 工作被动。同时, 任课教师也没有相应的待遇, 辛勤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文献检索课的发展, 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及领导的重视。
2.教材缺乏先进性, 教学内容滞后。由于文献检索课与专业课程联系紧密, 多数高校使用自编或协编教材。这些教材内容老化, 课程多以利用印刷型文献信息为主, 大多论述的是手工检索方法, 涉及光盘检索、网上检索、多媒体运用等内容的很少。虽然近几年也出版了一些计算机检索和网络检索的教材, 但大多数只是泛泛而谈, 不够新颖和实用, 很少有完整的信息利用方面的内容, 对信息的基本知识和图书馆利用方面的知识也涉及较少。
3.教学手段落后, 实习环节薄弱。部分学校文献检索课教学还在使用传统的 “黑板+粉笔”的授课形式, 没有引进网络、计算机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没有建立计算机检索实习场所, 有的甚至连专门的手工检索实习场所都没有。学生缺乏实际检索机会,动手能力差, 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文献检索课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大部分高校文献检索课都是由图书馆承担, 教师多为图书馆馆员或非专业教师兼任, 限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层次有限, 无法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 无法运用最新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辅导。部分教师外语水平偏低、计算机检索技能欠缺, 只注重检索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的罗列, 忽视检索理论和计算机检索的教学, 关于信息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相关专业信息特点的讲授几乎为零。
五、文献检索课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中的作用分析
文献检索课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以检索工具、检索技能以及图书馆利用方面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现在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信息发展要求。文献检索课的重心必须转移到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上来。变革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是全面推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举措。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一)明确信息需求
学生通过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能够鉴别各种形式和类型的信息源,阐明自己的信息需求。文献检索课教学应把信息资源选择和鉴别能力的训练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学生应有一种把握和决策能力,从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电子资源中鉴别各类信息源找到一个准确的入口。
(二)增强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的性质、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程度,是大学生能否发挥信息素养能力的先决条件。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是文献检索课的培养目标之一。通过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领悟能力,使学生发现存在于科研、生产、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源,并能从看似平常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三)培养信息获取能力
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从检索关键词的选取到检索策略的制订,最终获得较为满意的检索结果,都是将所学文献检索理论应用于检索实践。信息的获取是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利用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信息的搜集与获取,就谈不上信息的分析与利用了,因此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尤为重要。
(四)提高信息评价能力
评价信息就是能够主动地控制信息、驾驭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轻易地获取大量信息,另一方面众多无关的、欠准确的信息也会充斥网络。学生应具备分析、整理、加工的能力,对获取的各种信息源的可靠性、有效性、权威性做出准确地判断,从中总结出主要观点。
六、对文献检索课程的优化
由于文献检索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占有重要作用,现阶段的文献检索课程大多数枯燥无味,可以通过开发文献检索辅助教学平台来改善教学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对文献检索课的兴趣。网上教学系统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由于多媒体技术 具有极强的交互功能,在技术上十分适合以多载体多方式文献检索为内容的教学要求。网上教学的课件由文本、图形、图像、动画以及声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组成,可以保证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量。在一个友好操作界面支 持下,学生只要通过点击鼠标,就可以方便地进入任一章节、任一知识点,人机交互性强,学生可以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完成课程的学习。通过该平台,授课老师可以将自己的课件进行格式转换后上传至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如 果授课老师需要,学生也可以在线上交作业,以便于老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
改革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重点转移。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紧密相连, 这一因素决定了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只有随其发展而不断更新, 以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教师素质, 改善教学条件。在文献检索课中, 学生技能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对该课程的理解, 以及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技巧的应用。
随着信息素质作为信息时代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对于他们日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术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因此,我们应不断调整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提高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的人才。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精品
文档-------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摘要:信息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信息素养逐渐被人们重视,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大学生走向社会,对于信息时代的适应性。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1.信息素养的提出
信息素养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他认为信息素养就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的信息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与技能。
2.信息素养的定义
自1974年信息素养概念提出之后,美国先后有信息学专家帕特里亚·布里维克,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道伊尔等对信息素养做了深入的研究。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将其定义为“信息素养是指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信息素养的界定仍有多种观点,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
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阐述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
1)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2)能够熟练地和批判地评价信息
3)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4)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5)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6)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7)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8)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
9)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探求和创建信息
还有专家提出,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次(技术层面的信息技能,知识层面的文化素养和意识层面的信息意识)和八大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
由上述的不断变化的定义和标准,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并且它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也就是说,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就是一个具有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能够较好的适应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人。
二.大学生信息素要培养的必要性
1.是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英国技术预测专家 姆士·马丁的预算结果表明: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
纪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则为每3年增加一倍。这样快的速度对于每一个社会中的人的素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信息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因此具备信息素养能力就被认为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是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21世纪的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与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所不同。教育承担了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时代对教育也相应的提出了种种要求,概括主要有三点:
1)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新型人才;2)培养内容应着重使学生学会查找,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使其成为独立的终生学习者;3)培养方法灵活多样,不强调一味的灌输,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空间,并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3.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更好的适应社会,并且,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21世纪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影响着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也影响了学生对自身素质的要求。在时代和社会的潮流中,各国都在奋力追求人才,谁能在这方面领先,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具备优秀的信息素养,成为各个行业的需要;而具备优秀的信息素养,才能在人才的大潮中脱颖而出。
三.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
许多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把信息素养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且开设相关课程,对信息素养教育尤为重视。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在近几年才提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今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经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1.信息意识缺乏,不善于捕捉信息。
主要表现为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淡薄,缺乏对信息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对信息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没有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不善于捕捉信息,对图书馆及其他课外学习资源不能充分的重视和利用,甚至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使用图书馆资源;经常去上网,却仅限于娱乐,聊天,浏览学校主页,却很少关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另外,对信息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导致或缺信息的片面性和不专业性,从而影响了判断和决策。
2.信息组织和信息检索知识贫乏,信息检索效率低。
完整的信息检索概念应包括信息的组织存贮和文献的查检。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忽略前者,对文献信息检索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不够,缺乏多途径查检文献的意识和能力。很多学生能很熟练地使用电脑,但是由于缺乏图书分类,缺乏把专业知识与信息检索方法和途径相结合进行高效的获取信息所必须的技能,无法实现通过计算机获取所需信息,表现在信息接收过程中的盲目和低效,导致检索结果不理想。
3.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不够。
信息技术还只是别的学科的辅助工具,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学生还没有达到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在学科中发挥作用。
4.信息道德和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根据调查,在信息道德和法规方面,诸如对“计算机犯罪”,“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的侵犯”,“网上的认为恶习”的认识,有许多学生仅认为计算机犯罪属于违法问题,只有少数学生了解其他三种行为也属于违法或不道德的范畴。总之,上述分析从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道德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迫切需要信息素养教育来提高个人信息素养道德。
四.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1.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规划。
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式越来越严峻,学校课程的开设和学生管理等工作都将围绕就业这个“指挥棒”来运作。而在用人单位,首先考察的也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取和素质的提高仅靠专业课是不够的,高校应该根据专业设置,培养方向等具体情况,进行系统,科学,合理的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
2.培养信息意识,确认信息需求。
信息意识的强弱,关系到个人的生存,企业,行业乃至社会的兴衰。为此课程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定的基础;帮助学生确认一个对信息的需求,并形成基于信息的若干问题,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要求学生长期的,持续的收集有关信息,以达到培养信息意思的目的。
3.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4.拓宽信息检索空间,强化检索能力训练。
5.创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氛围。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在耳濡目染中慢慢培养的,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资源进行教学,并有意识地提倡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来获得和利用信息。
6.采取多元评价标准,督促学生自觉提高信息素养。
7.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要求各学科教师都要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这种应用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8.规范信息行为,培养信息道德。
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道德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信息伦理和道德准则,是信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保障。加强信息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非常重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做非法活动,并懂得采取合法手段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浅谈对信息素养的认识2010年12月20日
2.尹志清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3.董俊梅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第五卷第五期2006(000034)
第三篇: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范文模版]
谈大学生如何加强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青年大学生更是每天与海量的信息接触着。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学生当中进行信息教育,培养学生了解信息知识、识别信息需求、检索信息资源、分析评价信息、有效利用信息、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这既是信息社会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又是现代信息社会人的精神诉求。因此,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也将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我看来,应当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课程的保证
目前,学生缺乏的文献信息知识教育,缺乏有关文献信息检索、识别、归类、整理的技能训练。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们系统地传授有关文献信息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熟悉各种信息源(包括图书馆、因特网等)的使用规则和方法,使他们的信息素养逐步得到提高。
二.加强学校电子图书馆建设,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信息资源的保证
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中的一场革命,它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图书馆读者教育的作用和范围,是传统的图书馆读者教育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高校图书馆如何才能有效实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三.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老师是学生的导向,保证师资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老师应当从传统的围绕课本转圈的教学方式走出来,大力倡导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勇于实践。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学习、探讨知识的活跃场所,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愉快地获取知识信息。
四.构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构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协作的空间,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控制,达到信息过滤、资源共享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管理和协作的技能,提高信息素养。从以下几个部分构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用户信息库, 公告栏,作业专区, 站内邮件及E-mail的通信方式, 我们的书架, BBS, 查询功能。
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强交互性和非同步性等特征,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观点的权利和机会。平台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可以方便、高效地进行信息的统计和查询浏览,方便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通过管理教师的组织,给学习者一个共同交流、学习的空间,能够使学习者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这样,他们的信息协作能力和信息共享意识就会得到提高。通过教学信息管理平台,还可以开发和管理教学信息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四篇: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文献检索课改革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文献检索课改革
摘 要:通过对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现状的分析,提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思路,构建以文献检索课程教育为核心,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相整合的课程体系。关键词: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信息素质教育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是社会成员
必备的素质。在竞争 日趋激烈的现代信息社会,加强信息素
质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
要特征,也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的概念是从图书馆素质等概念发展演化而来。它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可斯基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质就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同时认为在全社会的信息意识普遍得到提高后,用户信息素质的高低将主要表现在信息能力的不同上。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进一步提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能够敏锐地洞察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信息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完成,信息素质教育就是人们在信息化社会中为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而接受的系统教育。高校文献检索课就是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为 目的的方法课。然而,目前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开展现状和实际效果却与教育部提出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学信息素质教育有必要重新审视这门课程,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改进课程 内容、方法和质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对高校提出的要求。
二、高校文献检索课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高校对文献检索课重视程度不够。文献检索课在各高校中发展很不平衡,受重视程度有较大差异。尽管国家教委先后j次下文,以行政手段推动课程建设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得到部分高校领导的真正重视,课程地位偏低,主要表现为:课程安排不合理,选修课仍然是主要的开课方式,且课时安排不多。因高校专业课程安排紧张,该课程出现停滞不前或滑坡现象。教学机构不健全,有的高校至今仍未成立教研室,教学所需的设备得不到保证,导致其教学手段落后,严重影响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2.信息素质教育手段落后。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唯一的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方式。文献检索课课程设置大多为选修课,课时多的为一个学期,少的仅几节课时,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落后。实习环节薄弱。教学设备落后,工具书不全,且以手工检索方式为主导,仅局限于馆藏资源的检索利用为目标,致使文献检索课的理论与实践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缺少系统化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
3.文献检索课师资力量薄弱。部分高校检索课任课教师主要是由本校图书馆具有图书馆学或情报学学位的教师,或长期从事情报检索的工作人员兼职担任,他们不归属于专职教师编制,除了担任此门课程教学任务,还要做大量的图书馆业务方面的工作,难以有充足的时间认真备课和进行文献检索课教学水平的自我提高和理论研究。
三、加强高校文献检 索教育的几点建议
1.更新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理念。文献检索课不仅是一门知识课和技术课,而且是一门方法课。信息意识教育是基础,文献检索课是主干,媒体教育和网络在线教学是辅助。加大
计算机检索和网络检索内容,编写以计算机检索和网络检索为主体内容的教材,简化和压缩手工检索的内容,涵盖新生、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知识需求。增加网络信息检索基本原理、网络资源的分布、类型及服务方式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利用等实际操作技术的介绍,正确处理手检和机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合理制定学时和内容。要突出最新、联系实际、注重实用、增强能力的原则,符合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三个要求。
2.改革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现在的文献检索课内容上仍局限于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而信息素质教育还包括信息道德 的教育。只有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的教育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信息素质教育。因此,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扩展。现在学生主要使用网络信息资源,有必要加强信息道德的教育。如保护知识产权,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等。从学生的信息需求来看需要进一步丰富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信息评价与利用方面的内容。
3.力口强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通过文献检索课来实现。因此,要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低年级学生着重加强图书馆知识、文献知识等的教育,初步建立信息接受意识。对高年级学生,主要讲授联机检索、光盘数据库检索和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等现代化信息检索技术,可以通过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其获得与专业相关的信息检索的技巧和方法。
4.加强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促进信息检索课与专业课程的整合。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是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美国大学图书馆提倡与专业教师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根据美国大学与图书馆研究协会(ACRL)的界定,与学科整合式教学是指把图书馆及其资源的利用的教学纳入学科体系,其基本要求是既要教授学科内容,又要培养成功完成与图书馆有关作业的能力,二者相互交叉、融合。国内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与媒体设计学院、数学系、高等教育研究院、机动学院合作,对多门课程实行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受到授课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5.力强对文献检索课教学效果的检验。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应该是“精讲多练”。上机、上网实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只有加强网络实习,才能保证高校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质量。在开展文献检索课后,要及时地进行总结,注意搜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加强对大学生的检查、评估,把教学效果作为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加强教学管理,开展教学评估,建立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及有效的监督机制,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补充监督评价的内容,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课程 的教学形式、组织方法、教学内容进行规范,并进行监督评估。通过评估既能肯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成绩,也可以找出不足,利于下一步进行改进,同时也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规范。只有加强了对文献检索课教学效果的检验,才能检验教学水平,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和熏陶。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资源与技术的飞速发展,文献检索课在提高大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将文献检索课教学提升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高度,在新形势下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模式,才能全面推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开拓信息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
[1】许建萍.浅析信息素养与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10).
[2】党玉梅.高校文献检索教育现状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1):210—211.
[3】孟桂荣.文献检索课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途径探究『J】.现代情报,2009,(5).
【4]王玲艳,张文德.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婧 报探 索,2010,(4):74—76.
[5】李霞.信息检索课程现代教学方法试析[J].新世纪图书馆,2008,(6):41—43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苏妙云 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
摘要:信息素养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上与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具备一致性,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认为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 任务驱动法 自主学习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认为,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信息技术课是提高学生信息技能的最主要途径,但信息技术课不能单纯地培养机器的操作者,而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其他方面培养。
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指出 “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课如何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上与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具备一致性,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教给学生什么?难道就是教学生练练打字,制作网页、画画图吗?果真如此,那么只要参加电脑培训班好了,又何必从中小学开始就开设信息技术课呢?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法,上课时一再强调重点、难点,一再叮嘱学生哪些知识要记等等,却忽视学生信息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等的培养。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要创设实践环境,让学习者自主在去探究、去发现,教师应该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和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课不同于其它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调整和开放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的兴趣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作用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设置适当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因此,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它的指向应是学习者成就动机的形成,即任务是一个由外向内的演化过程,是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的。任务驱动教学强调以活动为中心,因此,我们在课前要认真设计活动,老师的角色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要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教师应首先设置情景,提出一个主题,当学生探索欲望被激发后,老师提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研究,然后围绕主题布置任务,对于任务目标的设计尤其重要,任务目标应该尽可能与日常学习生活或其他学科内容密切联系,那些仅仅是为了训练某项操作而设计的任务,学生的兴趣往往不大,只有任务设计合理了,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研究。提出任务后,再就应该引导学生围绕该任务展开思考,该任务主要讲的什么?完成该任务必须具备什么知识和技能,自己准备从哪些途径来获得这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该怎样办?这样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学生弄清任务含义,并按照一条正确的思路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要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纠正错误的理解和思路,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坚持这样,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有很大的益处。
比如学习“Word 2003的综合应用”时,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每一位同学要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电子板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
1、Word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
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
3、视图、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
4、Word的图形功能。
5、Word的制作表格功能。把这5个知识点又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中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更小的任务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甚至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点。总之,真正的“任务驱动”,并不是死板的、照搬照抄式的,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完成任务是为了驱动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学习知识,进而活用知识、创新知识。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学习的主动性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钻研、自主学习,且鼓励学生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这样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老师也应该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资源方式进行学习。例如自学课本,阅读电子教材,观看CAI辅助教学软件,或访问相关网站等,让学生自己选,自己看,自己学,自己试。学生对于需要完成任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主动阅读、认真思考,分析研究,初步理解和实践验证,从而形成知识表象和动作技能。
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教学在Word2003中如何改变改变字体和字号时,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两个字体字号和颜色不同,但文字内容相同的文件,让学生比较两个文件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然说出字的字体和字号及颜色不同,然后让学生在软件中进行实践操作,学生根据课本上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了任务,但他们的方法都一样,这时时侯老师适时引导,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自主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于是,学生们象寻宝一样在软件中找其它的方法,结果学生找到了很多种方法,甚至个别学生还会使用文字效果,做出了更精彩的文字。这时侯,我再让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们评价他们的操作各有什么优点,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与失败,学生兴趣盎然。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创新,寻求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设计。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知识之后,教师还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之更加深刻,更加灵活。
3、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些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4、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能独立地思考、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件事情通常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
5、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在信息的海洋里,既有对社会进步有利的信息,也有大量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信息“垃圾”;既有真实有效的信息,也有虚假骗人的内容。所以,面对大海一样的信息,学习者必须学会如何评价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应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上强调:“同学们,你们在网上查寻资料的同时,不要因为贪玩和好奇进入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你们应该有一双‘火眼金星’来识别网上这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我还打电话到一些同学家里,告诉他们家长,让他们配合做好工作,如注意别让孩子进黄色、暴力网站,教育孩子不要通过QQ盲目与人交朋友等。除此,学校还经常召开大会,邀请有关人士来校作报告,通过一些逼真的画面和有声有色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提高他们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我平时还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或利用计算机进行非法活动是一种不道德、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
总之,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是新生事物,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2000.11
2、王吉庆编著,《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1.2
4、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