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浅谈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以前那种单纯以五笔打字、WPS文书编辑、WORD图文排版等技术讲解为主的教学已经不能胜任当今课堂了,那当前应该学些什么呢?我校去年建成了主干1000兆,到桌面100兆的快速以太网,学校每一部电脑均可上网并共享校园服务器的资源;学生家庭也有不少上网,据查我校各班平均30%-40%的学生家中拥有电脑,其中超过50%的电脑上网;平时上课只要能上网,学生都非常兴奋,看到学生们对网络如此痴迷,面对Internet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又复杂的信息来源和令人忘返的虚拟社区,信息素养必须重新提到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上来,怎样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学习网页制作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一个很好的教学内容,制作网页不但要求会打字,也必须会排版,还要懂得合理布局,调和颜色,而且更重要的是构思网站,会综合各科知识布局谋篇。因此要让学生制作出好的网站,不但要学好电脑技术而且是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在网页中的实践能力,尤其美术、文字处理能力。综合这些情况,我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实施了本学期的网页制作教学,本学期的大任务为以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特长作切入点,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相关的网站,网站要求立意新,主题突出,能提供有一定价值的信息给浏览者。然后把这个大任务划分成几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即是一个或几个网页,每个任务要求紧扣主题,图文并茂,布局合理,教学时每课时至少完成一个任务。制作时网页按内容量分为一级网页、二级网页、三级网页、……、首页,一级网页为文章页面,即只含文字、图片、动画等基本网页元素;二级网页引入表格布局,按主题内容以框的形式汇集二个或以上的一级网页概要内容;框越多网页级别越高,最后是首页的制作,首页可以说是多框总和,也可以是一个与本站相关的图片或一段文字。这样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要求明确,实施起来可操作性强,下面是教学实施过程与反思总结。
教学开始,针对学生已有知识和部分学生学过frontpage制作网页,于是我做了个调查: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情况写学习做网站时遇到的困难。最后统计结果主要反映如下:不知道制作怎样的网页?占调查人数的6.7 %;一个合格的网页要包括主页还有其他什么网页,最基本要有哪些栏目?占调查人数的6.7 %;网上的资料少,制作网页的材料更少!占调查人数的8.9 %;很容易忘记做网页的步骤? 占调查人数的17.8 %;上课时间少,讲课快,又重复又复杂,占调查人数的31.1 %;通过Internet找资料的范围太广,除了百度之外还有什么搜索网站,占调查人数的13.3 %;怎样做一个出色的网站?占调查人数的4.4 %。从中可以分析到学生对制作网页不易理解把握,学习网页制作主要还是学习技术,对实战能力重视不够,制作网站缺乏系统性,信息获取、处理、整理能力不强。制作网站跟写作文一样,要经过观摩、审题、构思、初稿、润色等过程,首先丰富教学素材,我收集了很多有特色的学生网站,世界顶尖网页,网站规划,网页布局理念,网页制作素材如网站logo、网站banner、网页模板等,网页色彩的搭配等文章,制作网站时首先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模仿,先规划后实施,这样学生心目中的网站就出现了,实施起来心中有数,如对整个网站的网站名是什么?制作目的是什么?有哪些栏目(导航)?网站的色彩怎样?用什么音乐等等?这样要做有特色的网站就不难了。然后具体实施,从一级网页入手,先制作只含图文的网页,逐渐引入动画,音视频等;对网页素材的网上搜索,学生更是各展身手,无论关键字搜索还是分类查找,搜索引擎除了百度、Google外,还有雅虎、搜弧等,连每个网站的内部搜索学生也经常使用,大大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对网页图形制作由于这里学生还没学过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所以不能制作复杂的、有各种效果的图形或文字,为此联系Word、Powerpoint中的艺术字、自选图形(其填充、线条可产生各种效果)及其阴影、三维效果,鼓励学生运用艺术的眼光去创作,特别要注意版面整体设计,颜色要协调,适当运用线条与效果装饰网页,创作出非常不错的页面,很好地解决了图文制作的难处,对学生艺术能力培养很有好处;在动态效果方面除了素材提供的动画gif与flash外,Frontpage中还可用字幕、横幅广告、动态HTML效果、网页过渡,Java产生的各种网页特效,这些操作简便、效果引人入胜,极大发挥学生想象空间,很多学生运用这些效果组合设计成了游戏式的界面,从中找到了动画、游戏设计师的感觉,培养了传统科目所无法得到能力。最后在学生制作好网站之后,组织开展学生间相互欣赏评价、取长补短,在课堂上让做得好的学生谈心得体会,让做得不够的学生反思,通过BBS相互提建议,教师整理同学的心得体会,用学生自己的言行指导学生的创作,同时做得好的同学亲身行动帮助同学实现各自的建议,让建议落到实处,充分挥小组协作功能,普遍提高教学效果。接下来是新一轮再学习制作,在总结前面的制作与同学、教师的建议,学生改进网页就有信心多了,改进效果也明显,对培养学生做一件事的态度素养有很大帮助。
下面是一些学生制作网站心得体会以资大家学习参考,也作为本文结束:个人网站做多了就会觉得很容易做,虽然一开始时内容相当多,觉得困难,经老师指导,就已经觉得个人网页也无非是这样,不过要内容丰富,语序好;平时上网时多留意别人网页版面设计和内容,多积累,自然就会随心应手;做网页的时候,应该先想好整个网页如何布局排版,有了想法后就往着这个方向去做,在你遇到问题应及时问老师或同学,马上把不懂的弄好,别人教你后,自己也要做一次来看,以及时巩固;一个好的网页是经过我们一点一滴的汗水凝结成的,经过这次网页制作活动,使我有了耐心对待每一件事情,做事有了认真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我觉得做网页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做网页的时候,可以使自己了解到更多的关于电脑的知识,做网页也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别人知道更多的消息;画面要清晰,动画效果要做足(如字幕、横幅广告),要有自己的主张个性;制作一个网页除了素材外,还要结合自己的排版、设计和内容,但我认为这一方面的制作丰富了我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对以后学习和发展大有帮助。
刘畅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从小学会自己在实践中去主动地收集信息、获取知识,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对学生的学习乃至终身的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何为“信息素养”?简单来说,就是学生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信息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跟上这快节奏的社会都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便有意识的让学生动手去收集信息并学会及时处理信息,下面就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粗浅的点滴感想。小学语文教学“大语文观”的提出,要引导语文教学走出课堂,注重学生课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了死扣书本、烦琐地分析课文的局面,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重视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重视学生能够有效地把已有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从而利用自己已有的课内外知识去理解课文。这些都是在明确地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当然,小学语文教学提倡学生查找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特别是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于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还不太熟悉。比如,一些学生不知去哪查找资料,不知查哪些方面的资料;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常见学生能够选出相应的资料,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等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结合我平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做法,我认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信息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并对于积极查找信息资料的学生进行鼓励,经常这样,会在班级内形成主动去查找信息资料的氛围和良好的意识。当我们学会了《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但是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中国,也有一座城市被人们称为东方的威尼斯,你们想知道这座城市叫什么名字吗?那它为什么会被称为东方的威尼斯呢?去查查资料吧,下节课告诉我们大家好吗,看谁知道的最多。”短短的几句话,明确了查找资料的内容,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二)、信息的获取我们提出了这些问题,那学生到哪些地方去查找信息资料呢?这一步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有:(1)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资料;(2)在家庭藏书中寻找;(3)到书店查阅;(4)从报刊杂志上了解;(5)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6)向他人咨询等等。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还可以去网上浏览查找信息。
(三)信息的加工和表达 当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到信息之后,还需要把各种信息进行有效及时的加工,并把它表达出来。这时,我经常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的时候,学生收集到了很多的资料,但不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这些资料一一地全部读出来,那就必须选择一些最有价值的资料,那就要引导学生去认识本课主要是歌颂五位壮士的壮烈伟大,所以能够有效体现五壮士伟大壮烈的信息资料我们就把它选出来,有位学生选择的是介绍追击五壮士的日军部队爬上狼牙山后,也被五壮士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的精神所感动,于是日军指挥官命令全体战士向五壮士跳崖的地方致敬这段内容,你看,选择的非常好,充分体现了五壮士的壮烈英勇,从而也说明能够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选择加工了。另外,有些学生对于收集来的信息资料只能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这是不行的,必须让学生学会对资料进行表达,让这些资料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有次在教学<<新型玻璃>>的时候,发动学生课外去找找还有哪些新型玻璃的时候,不少学生找到了好多的资料,于是他们在课堂上纷纷读了自己找到的有关其它的新型玻璃的介绍,但有些资料里的专业术语特别多,其它学生可能不太容易听懂,这是我就鼓励学生试着把这些资料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准备一会儿以后,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通俗易懂地进行新型玻璃的介绍,这就是对信息资料的加工与表达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信息的机会,这样会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素养必将是现代人的另一个重要能力,让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吧!江苏省江都市东汇中心小学225254潘元松 《》
第三篇:有关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
[摘要]信息时代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中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中学生信息素养还存在很多欠缺,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 信息素养 信息知识 信息意识
l信息素养的概念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首先提出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的概念,并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技术与能力”。此后,信息素养的概念被不断上升和深化,有很多人对信息素养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我国华东师大毛吉庆教授认为: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一定的信息能力。
2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信息时代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今天的中学生将肩负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因此加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2)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学习是信息时代的教育和学习的最重要的特点。由于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学生不仅要学会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掌握信息知识,提高信息技能,才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3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1)学生信息知识缺乏。有些中学生对基本的电脑知识不掌握,对与信息获取和使用等的有关法律、规范知之甚少。
(2)信息意识淡薄。大多数中学生利用网络仅仅局限于娱乐(如聊天、玩游戏、听音乐等)的需要,而没有把它当成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的学习工具。
(3)信息能力有待提高。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分析、鉴别信息的能力差,面对良莠不齐“海量”信息常常束手无策,更不用说对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吸收有用的信息融合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4)信息道德有待加强。学生缺乏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的思想意识。所以随意篡改别人的作品并据为已有、散布不良信息、浏览不健康网站,在网络上攻击他人等情况时有发生。
4培养策略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作为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阵地,不纳入高考,不计入高考总分,使得学生和学校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极不重视。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师在高中的地位都比较低下,这显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着眼点,高度重视高中信息技术课,适当的时候,可发挥考试杠杆的作用,将它纳入高考的范围,促使其真正得到落实。
(2)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中教师信息素养欠缺,致使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起不到应有的示范和影响作用。比如,信息意识不强,不能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信息能力差,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缺位等。要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先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因此,教育部门应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通过各种讲座、培训、教研等形式,丰富教师的信息知识,增强教师的信息能力。
(3)增强中学生的信息意识。学校应以信息技术课、多媒体作品大赛、信息技术大赛、研究性学习等为载体让学生充分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高效与便捷、成功与喜悦,逐步将学生对信息的“被动”需求内化为积极地“主动”需求。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将信息意识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提高信息素养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信息社会每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
(4)丰富学生的信息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学校要认真上好信息技术课,开足课时,保证质量。信息技术教师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方法,提高信息能力,最终达到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5)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学校等相关部门要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净化网络资源,给学生提高健康、安全的信息环境。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将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学习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对信息资源进行批判性使用,抵御不良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6)加强软、硬件建设。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基层学校的资金投入,改善信息素养培养的软硬件环境。对设施相对落后学校的计算机进行升级改造,对影响学生获取信息的网络带宽加以拓宽,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建立功能齐全的电子试听阅览室、电子信息资料室、光盘检索室等,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形式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2]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电教化教育,2002(11)
第四篇:依托教学设计 培养信息素养
依托教学设计 培养信息素养
——浅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几点想法
海拉尔区向阳学校 张 婧
[摘要]: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否精彩是其课堂秩序是否井然的很关键的因素,尤其在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的魅力远不及网络、游戏带给学生的魅力,此时的教学设计更为重要一些。本文就以如何设计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来谈谈若干想法。
[关键词]:课堂 教学内容 课程兼容 情感教育 以评促学
课堂是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指学生全部的生活,得以展开的背景和种种可能性。“生活世界”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多种品质生成的奥妙蕴藏的处所。课堂是给予学生先进文化浸染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所以要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问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他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相对小学生来说一星期一次的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而作为教师,则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进行一次信息技术游,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教学设计前,先要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什么是教学艺术?简单地说就是高明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乐学、易学,使知识得以掌握,能力得以培养,智慧得以启迪,情操得以陶冶,等等,总之让学生能有所得。
教学艺术来自于每个方面。一个老师首先要熟悉所教的教材,即教学内容,教学艺术来自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因为没有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不是首先来自执教者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上的。把握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对教学内容良好的把握,便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着力难点,阐释疑点。从某 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把教材规定的内容有条理地让学生掌握熟练了,学会应用了。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知道哪些知识点是必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的,哪些知识点是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的,还有哪些知识点是应该让学生基本了解的,只有底码清楚,才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从而实现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收获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怎样去做呢?
首先要深刻领会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析理解,建立起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每一章节、每一课时的具体知识点。
其次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具体内容。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准确把握本章节、课时的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应用要求,从而确定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这些知识点中再分析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如何去突破它。
以上的两个个方面主要是指在备课过程中准确把握知识点的方法,要想使每一节课都做到知识点明确,并且紧紧围绕知识点设计教学过程,启发学生在攻克一个个知识点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学会学习,持之以恒,学习效率就会不断提高。
如我们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幻灯片的一些工具栏按钮的基本运用时,其实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接触WORD时,大部分都已经学会了。所以我们没必要讲解得太透彻,否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假如我们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在记忆的海洋中找寻相似的模块,反而更能激发起他们“用”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中,可以兼容各学科特色
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谁掌握信息越及时、越全、越广,谁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现在信息技术课越来越被重视,地位不次于数学、语文、英语这三门工具性学科。我们怎样才能最优的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能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的现代人呢?对各学科进行科学的分析、筛选、综合等,找出其内在联系,从而实施信息技术最优化教学,也即今所说的课程整合。整合就是一个系统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系统或事物之间,根据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通过相互的兼容、渗透,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 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信息技术的整合可分为本学科内部的整合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种方式。
1、本学科内部的兼容
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运用到本学科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对信息技术有较深一部的认识。
借助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辅助本学科教学。这种情况多为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对课件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课件接受学习任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如在五年级上册《名片DIY》教学生制作名片时,我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能够吸引小学生心里的名片,然后利用课件演示一两种名片的制作方法和过程,再教授制作名片的技能、技巧,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更感兴趣,同时教学任务也能够很好的完成。这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自学,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只对个别学生进行讲解、辅导,更多的是扮演一名教学组织者的角色。如在教授画图中的一些简单工具时,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课件的热区功能来制作教学课件,当学生把鼠标指针放在一个工具上或在这个工具上单击鼠标时,工具的旁边就会出现这个工具的作用及用法等相关资料,学生通过看资料来自学这些工具。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效,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使用。
第三种方法是利用网络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以网页的形势放在internet网上(也可以是局域网上)由学习者点击相应的网页进行浏览,浏览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动画,也可以是交互功能很强的课件(flash就可以实现)。
2、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兼容
课程整合是使各学科分化了的各要素形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的过程。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 的技能,并利用计算机查询信息、处理信息,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用”这个字上来。
例如在学习艺术字的过程中,给学生几篇短文,让学生掌握方法后去给这些文字归纳标题,并把标题用艺术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修饰短文。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归纳、总结、审美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例如数学课上经常要求学生一题多解,多方法解决问题,同样,信息技术也可以要求学生多方法、多途径去完成某一任务。如插入艺术字,可以让学生利用绘图工具栏来实现艺术字的插入,也可以利用插入→图片→艺术字,来实现艺术字的插入。又如在教学多张幻灯片的插入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多途径来尝试,如在大纲视图中单击右键,实现新幻灯片的插入,或单击插入→新幻灯片,等等。
信息技术课上的画图程序、金山画王等哪一个不是与美术学科息息相关的。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画图有关内容,在我们教学完画图中的有关工具的使用之后,在讲到综合方面,我们可以将美术课上的一些教学内容利用过来。比如《缤纷花布》这是低年级美术教程中的一课,但也可以利用到计算机画图课程中。而且通过画花布的过程中,把画图中的所有工具都综合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综合利用画图进行创作的能力。又如在金山画王中,缩放图片时要根据远小近大的透视原理来进行创作。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键盘指法时,可以结合英语学科的有关知识。小学生对英语这第二语言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因为四年级的他们是刚接触,而且小学的英语对他们要求并不高,相对而言学习兴趣非常浓烈。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一些素材,再添加一些他们熟悉的一些小动物的英文名称,让他们在快乐学习英语的同时自然把指法的规则了解清楚,并能熟悉每个键所在的位置。
三、教学设计实施中可以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与现实界的多种事物发生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这样,人们根据现实事物的特点及其与人的关系的不同,常常产生不同的态度,并以带有某种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
心理学家把学习过程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前者包括感觉,知觉和分析信息,以便理解。后者包括感觉,知觉和驾驭情绪,以便获得感受与评价。只有当这两个过程相互联合 又相互促进时学习才臻于完善,因此情感教育涉及到一个人的心理存在的各个方面,包括他的感觉,知觉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感情,他的价值定向,态度,情绪,利他主义和道德观。通过情感教育调节和协调人的粗暴不满失落等情绪,塑造出一个健康的并能发挥指挥功能的人格。而作为教育受体——学生的积极情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实施教育和定向培养。
学生的情感领域是丰富而复杂的,还会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时,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坐立不安、睡觉等情况,自制力弱的学生还可能发出怪声、扮鬼脸或做其他调皮动作。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情感需要上去作考虑,则易于一味地责怪学生不听话,简单草率地认为他们是不守纪律的孩子。如果是学生喜爱的活动,他们乐此不疲,能够自发地进行行为调试,协商解决矛盾,想办法克服困难,活动结束时还恋恋不舍。所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重视学生的积极情感教育。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精彩照片剪辑》时,我给了学生好多张校园的照片,照片上有一些缺陷的地方(如有些角落有垃圾、有些地方被小朋友画上了画等)让学生自己观察照片,需要裁剪哪些部位,然后提问为什么要裁掉这些地方,引起学生的思考,最后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达到教育学生要好好保护自己的校园,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变得非常的美丽。这就对学生起到了爱护公物的情感教育。
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身边的礼仪》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礼仪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礼仪,我们小学生要懂得哪些礼仪,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来找寻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这样子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都得到一次礼仪的大洗涤。把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再者,就如我们平常上计算机课时,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如不能随便移动显示器,不能非法关机等等;为了让计算机教室看上去整洁,离开之后要记得做什么事,如把键盘、鼠标归位,把凳子整齐的放好。
还有,我们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现在blog很流行,学生也对此非常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这点教学学生如何申请博客,如何利用博客来记录平时的一些生活感悟,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来浏览别人的博客,并进行发表评论或留言。这时我们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品德的教育,不能在网络上中伤别人,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小网民。
四、教学设计落实后应做到以评促学
新课程实验强调和落实“以学论教”的管理思路,即以学生的学业表现和能力发展,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工作业绩。按照这种思路,我也实践了“以评促学”的教学思路,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把教学工作和学习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习效率、作业质量和特色展示等方面的具体表现,采用等级量化的办法给每位学生评定每节课的得分。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学习变化及其进步情况。我还发动骨干学生参与到这种学习评价中来,使他们逐渐认同并在乎自己每节课上的评价表现,并把进入典范水平、奖励加分当作努力目标。在此基础上,我按章节单元、阶段复习、期末统测进行了若干次测验和考核。平时则根据每个单元的基本要求进行简单的重于了解的上机测试,期末则侧重综合各种操作技能进行一次比较系统的上机测试。并根据学校的课程管理制度和要求,我采用了课堂表现(10%)、出勤情况(10%)、平时成绩(10%)、努力程度(10%)期末考试成绩(60%)的评分方法,综合评定学生的模块学业成绩,用作学生的模块学分认定。平时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得分也就成为评定学生综合成绩的重要依据。
新课程教学关注学生对技术与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技术应用思想方法的渗透,着力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提升。目前很多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策略性思维以及良好品质行为的关注和培养,这些恰恰是现代人极需具备的核心内涵。在新课程推进期间,师生发展应当受到高度重视,在各种操作层面上应予以充分关注。只有借助丰富生动的教学设计、精细实施的课堂教学和高效和谐的研修活动,才能更好地帮助师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高级中学.许文莉.浅谈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 【2】网上参考.钟慧.浅谈情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3】网上参考.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习过程评价初探 【4】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颜承元.用心经营课堂教学
第五篇:新课程教学中学生环境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教学中学生环境素养的培养
摘要: 本文研究、讨论的是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环境素养的培养。文章将从在课堂教学中、在实验室中、在学生课外实践中等几个方面阐述怎样渗透环境教育,怎样才能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从而自觉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现代化学从过去单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发展为不仅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要保护世界。化学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学科,还是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极为密切的一门自然学科,因此在化学课的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当前的环境现状,并自觉地投入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中去。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新课程教材中涉及的一些环境问题以及对学生环境素养的培养。
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环境素养的培养
在中学化学的教学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此外,还包括固体废弃物、放射性、噪声等污染。环境污染造成的恶果直接影响到每一个人,还关系到人类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重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常见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如下:
(一)酸雨
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它主要由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在空气中和雨水一起生成硫酸及硝酸所致。酸雨会使湖泊水质酸化,还会腐蚀金属建筑物。大量的二氧化硫的排放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金属矿石的冶炼、硫酸厂的废气等。氮氧化物主要来自飞机、汽车的尾气。我国产煤量居世界首位,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矛,酸雨已危及到我国近1/3土地。
(二)光化学烟雾
汽车尾气的主要成份是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及醛类等二次污染物,可以形成光化学烟雾,有时为淡黄色,有时为白色。对眼睛和呼吸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由此引发多种病症。解决的方法是使用新能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或者采用催化转化的方法。
(三)臭氧层空洞
臭氧对人类来说是“亦正亦邪”。一方面臭氧会与碳氢化合物作用产生光化学烟雾,刺激我们的眼睛和呼吸系统。另一方面,臭氧在距离地球表面25km至45km的范围内形成一层高达20km的臭氧层,它可以吸收太阳光里的紫外线,使地球生物免受伤害。但是在我们经常使用的某些冷却系统中有一种氟氯代烃,会破坏臭氧层,使臭氧层变得稀薄,有些地区甚至形成空洞,从而使人患上皮肤癌。为了保护臭氧层,世界各国目前已禁止使用含氟利昂的冷却系统。
(四)温室效应
太阳光的照射使海洋、陆地变暖,然后地面又把热辐射返回太空。地面的热在辐射的过程中,部分红外辐射能被CO2、CH4、N2O和H2O 等温室气体吸收。当大气中的这类温室气体浓度过高时,会使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大于地面向太空反射回去的辐射热,从而使地面气温逐渐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它会使全球变暖,还会使极地的冰帽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影响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所以很多国家制定公约,希望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降低温室效应对地球的影响。
(五)白色污染
指废弃的塑料制品垃圾,如塑料袋、一次性使用的塑料饭盒等。它们很难降解,会破坏土壤的结构。目前一次性塑料制品逐步被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代替。
(六)赤潮、水华
大量使用磷肥、含磷洗涤剂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如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使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海洋中的甲藻大量繁殖时,会导致大面积海水变成红色或灰褐色,即“赤潮”。红色是由于某些甲藻产生了红色素所致。赤潮危害严重,甲藻大量集中与其他海洋生物真争夺氧气,并分泌毒素,杀死水中的鱼类、哈蚧等水中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甲藻生存的水中还带有讨厌的气味,因为死亡的甲藻分解时会放出CH4、H2S等气体。湖泊或池塘中,即淡水中,水体富营养化时,蓝藻会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即在水面形成一层具有腥味的浮沫。其危害是将水中溶解氧耗尽,某些种类还会放出毒素,使鱼和其他水生生物窒息或中毒而死。为了保护水质,提倡大家使用无磷洗涤剂。实验证明,无磷洗涤剂效果也非常好。
二、在实验室中对学生环境素养的培养
化学教学实验绿色化是化学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将绿色化学纳入化学教学内容是一个重要课题。要实现化学教学实验绿色化,开展绿色化学实验,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是重要一环。
(一)固体
此类废弃物应独立装入塑料容器并密封,再放入纸箱里,分隔并封箱。这些固体废弃物先放入学习垃圾桶,埋入被批准专门为处理化学和危险废弃物的掩埋式垃圾场内。
(二)不溶于水的液体废弃物
将水层转入烧杯,倒入下水道,不溶于水的液体标明名称,按正确存贮方式保存,以备将来实验再次使用。
(三)酸性或碱性废弃物
液态酸性或碱性废弃物用比溶液体积多至少100倍的水稀释,倒入下水道;对于固体酸性或碱性废弃物,首先将固体在烧杯中溶解,用大量水稀释后倒入下水道。如果学校的下水道通向已被腐蚀坏的管网系统,就不要将废液倒入下水道。一些打算把废液排向污水处理厂的学校,必须看看当地的土壤和水源情况是否允许这种处理方式。
(四)浓酸性溶液
把浓酸性废液边搅拌边慢慢加入一个盛有冷水的大烧杯中,然后溶解143g Na2CO3.10H2O在500mL水中,得一份1mol/LNa 2 CO3溶液,慢慢地加入Na2 CO3溶液到被稀释的酸中,直到不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并用PH试纸测试直到中性,然后用大量水洗涤该中性溶液,倒入下水道。
在上学生实验课时,中学化学教师可安排学生对实验废弃物进行规范的、科学的绿色化处理,这不仅把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而且增加了绿色化实验的教学实践内容,培养了学生对社会及人类的责任感,同时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学生实验中增加废弃物处理环节,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保证了实验的科学性、严谨性,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结合当地环保状态在实践中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
通过调查、分析、展览等手段,学生不仅运用、深化了所学知识,而且充分认识到普及绿色科技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撰写环保小论文
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如调查一些污染较严重的化肥厂、造纸厂、金属冶炼厂,走访果农、渔夫、附近的居民等,在此基础上查阅、搜集有关资料,撰写小论文。例如可根据个别村组领导把造纸厂排污渠道当作摇钱树,致使村民癌症发病率巨增的事实撰写《愚昧——恶魔》,通过大量的资料、数据,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再如,让学生到社区中调查居民对绿色科技的态度(如是否购买无磷洗衣粉等无公害生活用品、是否使用布制购物袋以减少白色污染等),在调查中发现,当地居民在购买和使用生活用品时,主要考虑性能和价格,对环境因素基本不理会,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急需唤醒,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普及活动,收效较好。
(二)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树立环保意识,意义深远
日本在1999年就提出了“环境立国”的战略思想,并将21世纪称为“环境世纪”。环境的恶化主要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造成的,而这种损害环境的行为又是同人类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青少年是世界的未来,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更需要加强环境教育。通过课外活动课,使学生认识到讲环保的重要性,极大地调动起他们作为地球人的主人翁精神。
(三)成立环保小组,定期以报栏形式发布环保消息
让学生成立环保小组,调查本地校园被污染的情况,还拍成照片在校园报栏公布,并发出倡议:“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倡导每一个同学都要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尽一分心。另外,可通过开设绿色化学系列讲座,举办环保竞赛等,强化学生的绿色意识,普及绿色化学知识。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丰富人类知识宝库和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在化学活动过程中使用对人类健康和对环境有害的原料和溶剂以及污染性废物的大量排放,一些化学过程也给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为此,人们相继提出了绿色化学理念,使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本身就具有生态价值,包含绿色化学在内的绿色科技将使人类与自然在高层次上和谐相处,我们期待着通过绿色化学课程所播下的绿色文明的种子及早生根、发芽、繁殖,为地球增添一片绿色。
参考文献:
[1].陈勇刚.中学化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出版社。[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