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政治教学中学生兴趣及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一政治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一、言传身教,教师做好切身示范
身为高中政治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自己做好课堂上的政治语言专业化和标准化。学生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难免产生倦怠,教师需要适时的协调和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氛围。课堂中教师使用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战士,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教师的语言怎样„„”由此可见,语言对于课堂教学甚至于学生的兴趣培养都至关重要。高中政治课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抽象性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难以理解和领悟的。教师在课堂上如果总是一味的灌输知识,只会让学生失去对于政治的兴趣,相应的就会减少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了。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提高政治成绩,那就一定要把政治课给讲活讲透彻,讲出自己的特色和风采,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兴趣。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意见,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想,突出和强调学生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改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跟随教师一起,产生对政治课的兴趣。
在目前的教学阶段,大部分学校都已经普及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借助的媒介有很多,比如课前搜集相关的影像资料、音乐、图片等等,学生在上课伊始观看相关资料,会在脑海中将资料与自己预习的情况对应起来,形成基本的认知和理解,不至于在一上课的时候就走神。教师可以利用的形式还有多种多样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在观看或收听完影像资料以后一起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最后由一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谈谈对于资料的认识和对于本节课的期待目标,这个时候每位同学都大致浏览过课本内容,对于基本的知识点都有所了解了,就会提出自己的期待和疑惑。学生带着疑问来听课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教师要使用规范的学科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强调课本上每节课的关键词,那些出现频率极高的部分就是学生最需要掌握的部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加深对关键词的印象,更加有利于课下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师鼓励学生使用政治语言
学生有了对于政治基本的兴趣之后,就该学会使用政治语言了。学生在课堂上,课堂下,考试中,练习中都需要使用专业的政治语言。政治语言不仅仅帮助学生理解政治,贴近政治,更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政治的基础。政治的时代感非常强,十分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或者最近的新闻,并将其与我们课本上的知识点连接起来,使用政治语言把事情的始末叙述出来。比如身边看到的广告,电视上的新闻,课外阅读的文章等等都能体现出政治语言的使用,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政治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设计教学导语,导语与政治学科语言相结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语的形式有多种多样的,比如,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作为教学导语,讲故事是任何学生都不会抗拒的方式,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使用悬念式的导语,给学生留出自己想象的空间,使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思维。教师选择的事例也十分重要,既要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又要保证使用政治语言叙述出来,教师要暗示学生可以就地取材,通过教材上的原理解释这件事情。
在课下的时候,教师也要监督学生在随堂练习与训练中注意政治语言的规范性、合理性。不能过度的使用政治语言造成语言的赘余,也不能太过于缺乏政治语言,学生要做到张弛有度的使用和应用。只有把理论上学到的知识点落实到练习当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掌握政治语言的应用,才能真正的深入学好政治这门课程。
三、学生要多观察生活,强化训练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多多观察生活,生活中有很多政治现象是可以与我们的知识点密切结合的。学生只有在平时多练、多想,才能将其变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政治思维。
具体来说,教师要监督和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平日里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明白政治语言和政治思维的使用一点也不能放松。引导学生了解面对困难不能轻易放弃,因为总是有解决的方法的。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相关的解决思路,比如说是不是思路的问题,可否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或者是否有漏掉的知识点导致我们对答案产生了偏差等等。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时间,多让学生思考和发言,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反应,了解每个人的优势所在和薄弱环节,才能够对症下药,针对每位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调整和帮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发组织类似辩论、演讲等小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帮助学生熟练政治语言和政治思路,是学生的政治语言保证准确、规范。在这样的训练下,学生就能熟练的运用政治语言,从而对政治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进而学习的自信心就会大大的增加,形成一个学习政治的良性循环。
四、遇到问题教师及时解决和反馈
高中时期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关键的,这个时期的学生对许多事物都很好奇,个性化很强,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身为高中政治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协调好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还要注意多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实际的教学安排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疑惑。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互动,鼓励学生自己发表想法和意见,遇到讨论激烈的问题,教师可以适时的进行指导,从而形成高效的政治课堂。教师必须做到及时反馈,当堂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发言,每节课都抽出最后的时间来做个小结,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遇到的问题和接下来的学习目标,使教学有方,学习有用,学生有为。
高一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
1.挖掘教材资源
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是学生素质培养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依靠于教材课本,所以说,高中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宝贵财富。这主要表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概括了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在社会生活和学校学习中应当遵守的社会准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日渐成熟的道德规范、法律条文、八荣八耻、公民义务,学习知法、守法和依法办事等观念思想,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责任感,热爱祖国、珍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的观念等等。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优势,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程内涵,向学生们传授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的义务和责任,需要遵守的道德、法规和纪律以及行为规范。
2.加强思维逻辑的培养和引导
思想政治课堂主要就是为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思维逻辑进行培养,学生是否能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十分重要,同样是否能具备一定的思维逻辑也很重要,因为思维逻辑是各项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决定者,加强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和引导工作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基本途径之一。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主要對学生进行教育、监督和管理,从思想到行为重在引导,传统的教育形式主张一切听从教育工作者的安排和教学,教师的作用就是领导学生进入学习内容,传授给学生知识。而现在的引导与传统模式中所谓的引导大不相同,教师秉持着一些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行为者,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即是一个培养和引导其思维逻辑的过程,比如教师向学生呈现案例,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加之教师的多次引导,学生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其思维。所以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要发挥其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帮助学生解决困惑的作用,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这样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也是核心素养不断提高的重要条件。3.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可以是通过练习完成,而练习其实是对教材知识的运用与延伸。教师在给学生布置练习时,一定要选取能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核心素养的题目,并且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案,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无形之中把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4.联系社会实践
许多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学是一种知识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仍旧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说教法、灌输法,大而空的理论说教,容易使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枯燥、厌倦情绪,丧失课堂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提升学生公民素养了。思想政治教学并不是一门理论教学课程,如果留心观察,会发现思想政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思想政治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学习中,培养学生公民素养,在强化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需要联系社会实际,实施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从社会实际中进行自我教育去提高思想认知,形成思想政治觉悟和素养。
第二篇: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陈华伟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等;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能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一)选题背景1.政策需求《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就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等基本理念,这些都与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相契合,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差异,要将这些理念贯穿进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每个课程的目标,对现有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变革。2.现实意义现阶段的教学方式更多注重的是应试能力,对于国外思维、国外文化的教学较少,对于语言的输出、学习方法的培养力度不够。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试能力强,可是却忽略了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交流,以致最终学习的成果尴尬。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与现实社会是脱节的,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观的形成,也失去了语言学习的初衷。因此教学方式的变革尤为重要。
(二)研究意义教学方式变革是现在教育大环境下的必然,现在教育呼吁改革,尤其是课堂改革,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真正将教育的意义体现出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进来,这将极大的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课堂效果,提高教师本身的核心竞争力1.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学生能够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并且输出,能极好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2.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每个国家的历史、社会、秩序、人文关系都是不一样的,这样直接决定每个国家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学生多接触外国思维,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一门语言。3.形成优秀的文化品格,各地文化差异不同,为人处事、接待事物的方式就会有所差异,所以在小学阶段,多介绍国外文化,扩宽学生的眼界,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一门语言的理解。4.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方式的培养远远比死学知识来的重要,提高学习能力,学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这些可能会比学校学习的知识更加实用。优秀的学习成绩应该是良好的核心素养培养下的产品,而不是应试教育枷锁下痛苦的产物。
二、现阶段核心素养要求下小学英语的现状
(一)学生口语能力不够在小学英语新课标中明确,强调对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培养。但是目前体制下的英语教学强调了听与写,而忽略了对口语的培养,学生对于口语交际的意识也很薄弱。殊不知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已经进行了一个梳理和整合,这是对于语言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另外,目前英语的教学缺少口语训练的环境。语言的交际能力是在不断的运用过程中提高的,仅仅靠老师课堂上的互动是不够的,家庭、社会等环境也是很关键的。
(二)忽略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每一种语言的形成都跟这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历史有关,语言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依靠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了解国外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理解知识点,以及提高学生的阅读与交际能力。小学生对国外文化的了解很大程度来源于老师的教学,而且这些知识在课本上呈现的较少,这就很容易造成忽略文化的现状。
(三)忽略英汉思维的差异性汉语与英语在表达方式、思维方式上是有很大差异的。最直观的一个反映就是句子的基本构造不同,汉语一般从人的角度出发,而英语的出发角度一般比较客观。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学生会用定向思维去学习知识点,这都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流能力。
(四)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中国传统教育更多的偏向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习无形之中就处于被动地位了。很多学校会因为学生年龄小的缘故而不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做法是有失妥当的。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中心都应该是学生,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愿想就难以实现。
三、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及方法
(一)尊重语言的双向性,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因此老师特别要注意输出的过程。1.老师实用恰当的课堂用语。教师用好课堂用语,无形之中就给学创设了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如何用语言进行交际、体会语言交际的趣味性和意义性,对语言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2.多鼓励学生开口交流,消除他们学习英语口语学习的胆怯情绪,帮助形成敢说、爱说的英语学习局面。尤其是对那些胆小内向的学生,教师更要多鼓励,帮助建立英语交流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3.利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质,让他们多看国外电影,模仿经典片段并进行交流展示。也可以给学生录音让学生听自己的发音,对比音源不断纠正自己的发音。增强口语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口语学习的兴趣,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口语交流的勇气。4.创设有利于口语交流的情境,延伸课堂教学。可以根据课本提供的场景,也可以设计一些比较实用的场景,让学生多接触不同场景之下,口语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交流活动。激发学生交流的热情,培养学生交流的兴趣。5.在班级内可适当开展朗读、背书比赛、或者简单的演讲比赛。通过朗读和背诵积累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预感。通过简单的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胆量。
(二)将文化熏陶融入课堂教学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是学好一门外语的必要元素,了解学习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和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才能更好地达到国际间互相了解和信息交流的目的。1.从细节出发,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文化的差异。如国外的聊天习惯性谈论天气而不谈论年级或者吃饭与否。以及称赞、道歉、感谢的方式,让学生在切实的知识点对国外文化有更进一步的理解。2.对比国内外的节假日学习不同的国外文化。由于跟生活的贴近度,学生对这个话题有很浓厚的兴趣,比如国外特有的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都是非常好的文化素材,对此进行适当的补充扩展,能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外文化。3.利用好课本的阅读写作章节以及故事章节。这些章节设计国内外文化差异的很多,学生在对本单元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再学习这些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知识点。
(三)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在当下的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极其重要,即在使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时,第一思维是用英语,而并非先用母语理解再进行思维的转化。1.利用课相关图片,创设语言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对图片兴趣要远高于文字的兴趣。从这个现状出发,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可以增加看图说话的环节,鼓励学生尽量用英语描绘自己看到的图片,不管最终描述的正确与否这都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2.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强化英语思维。单元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听、读能力的训练,输入越多,越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对语言掌握就越全面,运用也会自然而然顺畅很多。在听的方面,除用教师用英语组织教学外,课堂上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模仿,小学上能的模仿能力都很强,多进行这项工作能能够对培养语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从小学生英语的知识面较窄,思维转化较困难的情况下,问题的设计必须从实际出发,要够精细。同时在教学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进行思考,这样也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思维的创造性充分展现。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比赛心理,充分挖掘我们的英语教材,扩展教材内容,细化活动步骤,在不同阶段抛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听取他们的思维成果。同时给机会让学生提问题,不管是什么角度什么方向,只要源于实际都应给予肯定。提出问题之后大家一起商议解决,只要是正确的解决思路都应该充分展示,这样才能不断激发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1.做好课堂“导”环节。
由于小学学习英语的特性,自学的难度较大,这就需要老师设计好导入环节,导入的节奏要把控好,层层递进,在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将难度大的新知障碍解决,这不仅能降低自学的难度,也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2.立足自主学习的起点。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自主学习宜限定时间、给定明确的学习目标,问题的设置难易适中。设置的问题不宜过于简单,太容易得到答案的问题容易会让大多数 学生无法从学习中体会满足感,反而降低了学习的兴趣。设置的问题不宜太复杂,百思不得其解会打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自主地学习。所以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自己班上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群体的学生提出有阶梯意义的问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3.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教师的态度要以激励为主。我们作为教师要知道,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是独一无二,这才是思维的独特性,也是思维能有创造性的先天条件。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看法,热情地鼓励进行思考,学生才能放心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一一呈现出来,才能更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习的自信心。4.设置科学的自主学习奖评机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建立起一套有效、长效、高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需要。运用科学的奖评机制,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能够极大的激励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
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遵循小学生教育教学规律小学生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只有顺应其发展,潜能才能得以挖掘。《学记》中记载过:“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因此顺应规律的发展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学生的发展亦是如此,如果违背了学生的发展其教学效果只会浮在表面,而没有看到根源,必定不能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因此教师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一个个体发展都有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作为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积极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充分的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这样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才是有利的。
(三)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每一个地方的情况不一致,很多教法、模式适应一个地区的学生却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地区的学生,老师在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和进行课堂改革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贴合实际的才是最实用的。
第三篇: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能力,注重情感体念,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因此,?Z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简言之,语文核心素养就是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要在语文素养的诸多要素及其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中,排出主从关系,找到一个可以统领全局的“总扼点”或“切入点”,这便是阅读力。而阅读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阅读夯实语言文字运用基础,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表达力,以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基本素养。问题是,如何发挥阅读教学的重要功用,并使之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上有所作为呢?
一、发挥文本的导向功能
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说,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过程应该是对作者创作过程的“高速重演”,一定要强化阅读教学为培养写作能力服务的意识。但文本只有导向功能,没有规定功能,只能指出一条路来。作为阅读教学,应用问题是不能包的,只能帮助学生“布好云彩”,至于什么时候落雨是阅读教学无法解决的。不是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写出几篇文章来。它只能提供发展的方向、应用的渠道空间,或者提供运用的案例模式作为示范,如此而已。不是说要画个葫芦了马上开个瓢,这是不科学的。
课文的教学,关键要看文本在学习读写方面能否给学生当“样子”,即文本阅读能为写作提供哪些条件、打下什么基础;写作能借力于文本中哪些典型性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知识和技巧。
二、实现读写一体化
阅读课需要强化“为写而读”的理念,但在处理“读”与“写”问题上,我们要谨防“以写作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极端做法。“为写而读”不是用“写”取代“读”,而是为“写”来选择“读”、改造“读”,本质还是“读写结合”。“读”与“写”相辅相成,实在不能分出个高低贵贱。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强调“写”而忽视了“读”,“写”就会机械盲目、为写而写,写者最终只会江郎才尽;如果强调“读”而忽视了“写”,“读”也会失去巩固运用的实践,读者最终也只能纸上谈兵。
“读”与“写”没法分清楚,任何解读都是表达,所谓解词,就是寻找熟悉的意思来解释不熟悉的意思,分不清是解读还是表达,读和表达是融为一体的,是分不开的。阅读就是用已有的经验与文本对话,这本身既是阅读行为,也是表达行为。不能说纯阅读就没有表达,除非死读书。死读书,读的是别人的书,抄的是老师给的词解,背的是老师给的中心思想……这是失掉自我的阅读,学生始终是被阅读、被表达的工具,而不是主体。
阅读教学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向前走一步――研究怎么写。关注怎么写,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奥秘,掌握表达的技巧,提高表达的能力。
三、课内外阅读并轨
语文教学既要“势大”,也要“力沉”。小学生无论从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心理特点、思维能力都不具备可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而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主体当然是课内,经由教师组织、启发、指导的课内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享受得鱼之乐,更是教师授之以渔的过程。语文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引领学生学习语文教材及相关的读写听说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指点门径。
低年级阅读要指向朗读和写字;中年级阅读要指向朗读和理解;高年级阅读要指向朗读和表达。
阅读力包括:理解的核心、概括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找关键词关键句的能力、读懂言外之意的能力、联系生活经验谈感受的能力、自己搜集背景知识读懂文意的能力。
我们不否定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大量阅读肯定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我们反对的是以自主阅读之名而心安理得地放弃语文课的责任,放弃学生的工作,放弃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的研究。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在语文学习中,充分的阅读非常重要,但不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全部,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在于高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技能,语文教育研究者和学生必须肩负起各自的责任,合理开发语文技能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术业有专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有所获。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文以背诵和记忆的内容为主,但是,对于理解和应用也是十分关注的。去年,《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选手积累了大量的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明白在什么地方能够运用什么样的诗词,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理论和实践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要着力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只有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达到培养上述六种素养的目的。所以,学与用同样重要,教师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摘 要:如果要让孩子热爱阅读,并在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陶冶情操,就必须要为学生插上遨游书海的翅膀。作为语文老师,责无旁贷。为此从以下五点去做:搭建亲子阅读平台,培养阅读意识;培养阅读兴趣,诱发阅读动机;创设阅读环境,激发阅读欲望;教给阅读方法,挖掘阅读动力;推荐课外读物,推动阅读愿望。
关键词:课外阅读;搭建平台;创设环境;阅读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进行课外阅读不是为了背记什么,而是为了磨炼意志,开阔眼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最终获得一种惊喜。”语文课标中也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课外阅读的好处是非常多的,首先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知识,扩大阅读量,提高写作水平,陶冶情操,推动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一、搭建亲子阅读平台,培养阅读意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最初的牙牙学语到识字、读书都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增长见识、增强本领的重要积累过程。亲子阅读,就是父母与孩子共同读书,一起学习,这样孩子与父母就会一同进步,通过亲子共读,可以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条件,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因为互动双方是自己的亲人,其亲密程度和安全感决定了阅读的效果。孩子在家长面前愿意质疑,愿意互动,并敢于提问。但是,我们的父母对亲子阅读的理解存在偏差,对阅读和子女教育关系的把握和理解不正确,忽视了对孩子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只有改变这样的认识,才能在孩子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意识。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诱发阅读动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因此,语文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特点,想尽办法来调动小学生读书的能动性。作为小学老师,还要想办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老师可以用美好的语言给学生介绍文章内容,以激发阅读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好奇心。其次,要积极主动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老师就要采取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对学生的读书给予一定的关注。再次,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读后感交流讨论中,让学生把课外读过书籍的内容“借题发挥”,发自内心地去讨论、交流,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Z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读书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在班级中经常开展一些课外阅读优秀片段赏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读到优美的、感人的、精彩的句段,把它摘抄下来,然后在学校中与全班同学交流,使他们彼此产生共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舒适阅读环境,激发阅读欲望
在阅读中,如果对学生不进行指导,就不会收到实效。首先,我们从布置温馨的读书角开始,给学生创造一个小天地,摆上舒适的桌椅,让学生感受到读书也是一种享受。其次,在教室张贴一些有关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用名人激励他们读书,使孩子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中,感受读书的乐趣。再次,师生可以为班级图书角捐献图书,还可以向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让学生能时时看到新书,有更多的书与大家共享。最后,在班级中经常开展一些“读书讲故事”“读书心得汇报会”“诗歌朗诵”“优秀读书笔记竞赛”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四、要教给学生如何阅读,激发阅读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就要让学生从内心喜欢阅读,对阅读产生兴趣。首先,依靠语文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感悟到语文的美好。其次,帮助学生制订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在阅读中,不但要给学生定时定量,还要指导他们选择性地读书,还可以根据性别特点推荐适合他们的书。接着,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把文中的好词佳句分门别类地摘抄积累下来。对于感受较深的句子或片段可以做上批注,也可以写下对整篇文章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最后,学生可以为自己制作一本课外阅读成长记录本,每读完一篇文章或读完一本书,可以记录在本上,记下阅读日期、篇名,这样学生自然会从课外阅读中受益匪浅。
五、推荐优质课外读物,推动阅读愿望
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不能盲目,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小学生选好课外读物。首先从年龄特点上来说,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小,加上心理特点,可以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如《中华歌谣100首》《少儿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等书。高年级学生容易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追求美好的理想,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名人故事、历史故事、散文等,如《爱的教育》《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学生通过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年龄特点,读适合自己的书,从而让他们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够对书的内容易于吸收、消化。其次,还要注意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根据课内课文的单元主题,向课外延伸,推荐同一主题的课外文章,如学到以“观察和发现”为主题的单元教学时,我们就向学生推荐了《昆虫记》,这样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越来越高。
总之,课外阅读是从兴趣开始的,课外阅读又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我们作为小学语文老师,不但要教好课本上的内容,更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学生课外阅读渠道,提升课外阅读能力,给学生课外阅读插上翅膀,让他们遨游在书海,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语文,陶冶情操。
编辑 张珍珍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部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物理观念。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初步形成物理观念,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是指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通过实验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实验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和处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态度与责任指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英文简称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从传统物理教学到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的转变
第一,从物理教学到物理教育。物理教学通常是以知识为线索展开的,这就容易导致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讲授上,而忽视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为了防止这种倾向,设计和开展教学时必须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导向,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要求,自始至终贯穿在教学活动之中,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
例如,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流程为:教师列举实例,说明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演示两个弹簧秤对拉实验,讲解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关系;总结得出牛顿第三定律。这样单靠教师的讲授教学,缺少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建构,学生对知识难以深入理解、切实掌握。这种一步到位的教法有悖于科学的本质,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对科学形成错误认知,认为科学发现总是一帆风顺的,甚至会以偏概全,有碍科学思维的培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流程应为:
首先,解决物体作用的相互性问题。实验观察:1.两个同学拔河;2.玩具车在桌面上行驶;3.螺旋桨在空中旋转;4.放在玩具车上的蹄形磁铁与导线间的作用。分析归纳:无论是不同种类的物体(固体、液体、气体等),还是不同性质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等),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其次,解决相互作用力的关系问题。可分为以下步骤。一是猜想假设:学生提出,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方向相反,大小可能相同。二是实验探究:学生设计方案,交流后决定用两只弹簧秤对拉进行研究。多数学生是将弹簧秤水平放置的,也有学生做了弹簧秤竖直或斜向摆放的实验,结果两个力的大小都是相等的。教师肯定他们的做法,问学生:“至此可以得出结论了吗?”学生提出上述实验都是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做的,他们试图做非平衡状态(如加速运动)时的实验,但读数困难。教师采用传感器演示,发现相互作用关系与运动状态无关。三是归纳结论:学生尝试总结规律,并进行交流。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利用科学方法获取和处理信息,形成结论。
第二,从重学术形态到学术、教育形态并重。中学物理教学具有作为科学的物理和作为教育的物理的两重性。相应地,物理知识也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外显的学术形态,另一种是内隐的教育形态。前者揭示的是知识的表层意义,即对物理世界的描述或解释;后者折射的是知识的深层意义,即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例如,关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电磁感应的现象、条件、规律为学术形态;猜想假设、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电磁互变、世界多样统一的科学观念,锲而不舍、十年磨一剑的科学精神为教育形态。教学中在重视学术形态的同时,应重视教育形态,形成学生对科学的正确态度及责任心,使其具有学习物理和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反思的创新精神。
第三,从重结论应用到重科学思维过程。科学思维是物理核心素养,中学物理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传统教学重视结论应用,轻视思维过程。例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很多教师只关注定律应用,因为这样学生可以得高分,而将电磁感应发现过程中的思维方法丢掉不讲,失去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机会。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情境能唤起认知思维,激发内驱力,使学生进入探索者角色,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引入相关的物理问题,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时间”与“时刻”的区别、“路程”与“位移”的区别时,从上课、下课以及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到同一地点这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出发,逐渐展开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以生产中的实例来分析物理问题,尽量避免用抽象的分析来阐述问题,这样既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注意选取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展示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展示应用物理知识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有亲切感。例如,以百米运动员的赛跑为例得出“速度”的概念;分析飞机起跑的过程,体会“加速度”的概念;简单介绍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