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设计语文主题学习教案

时间:2019-05-12 16:3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设计语文主题学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设计语文主题学习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设计语文主题学习教案

人教版语文主题学习

走进自然景观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主题设计

整个单元的教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教科书教学

模块一:预习课文。导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字识词,初读感知课文内容。模块二:理解内容。熟读课文,以“奇”字为突破口,找出四处自然景观神奇的地方。

模块三:领悟表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四处自然景观的“奇”,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模块四:口语交际与习作。通过学习课文和搜集资料,同学们了解了很多自然景观,愿意进行口语交际。再加上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习作不再困难。第二部分:整本书阅读──《青少年自然百科探秘》 第三部分:语文实践活动──“走进自然景观的成语世界” 学习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相关段落。

3.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美丽、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4.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

5.养成认真默读、敢于质疑,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读书习惯。第一部分 教科书教学设计 模块一 预习教学流程

影视图片共享──确定单元主题──自主预习,感知课文内容──认识字词,书写字词 板块设计

板块一:影视图片共享 1.涨潮视频欣赏

(1)谈话:同学们,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奇花异草,高山深谷,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她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惊,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走近这些自然奇观,感受自然的魅力。

(2)先闭上眼睛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再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播放部分视频资料:涨潮。)

(3)下面我们来欣赏画面,看一看和你想到的有什么异同?说一说你此时的感受。(再次播放。)2.自然奇观图片欣赏

(1)谈话:在本组课文中还写到了大自然中更多奇妙的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图片)

(2)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幅图? 板块二:确定单元主题

1.浏览本组课文和图片内容一一对应。2.解读单元导语确定主题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单元导语,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本组课文以什么主题编排,小组讨论,汇报。

预设:自然景观、大自然美景、自然奇观等。板块三:自主预习,感知课文内容

想欣赏作家笔下的神奇景观的吗?那就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1.小组合作学习,填写预习单

附:

________________小组预习汇报单

单元主题

题目与作者

有认读困难的生字

不懂的词语

不懂或感兴趣问题

课文主要内容

你喜欢哪些景色?说说喜欢的理由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3.梳理交流中不懂的问题。(准备下节课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板块四:认识字词,书写字词

1.边读课文边认读生字,同桌交流识字方法。2.分类书写。

(1)指导学生读贴,交流写字时应注意的问题。(2)教师范写。(3)写生临帖。3.互评。

小组内交换书写的生字,提出优点与不足。模块二 理解内容 教学流程

整体回顾──探究解疑──研读“奇”景──感悟“环保”──质疑延伸 一:整体回顾

1.回顾课文单元主题及主要内容。

2.历数本单元的自然奇观。(“鸟的天堂”、钱塘江大潮、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

板块二:探究解疑 小组活动:

1.组内探究梳理后的不懂问题。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资料袋以及自己搜集的相关材料解疑。2.全班交流讨论。

交流中,鼓励小组之间智慧共享,互相解疑。对全班存在的问题,重点点拨。相机补充学生未搜集到的必要资料,丰富感知。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可以使质疑解疑成 3 为理解内化的学习过程。】

三:研读“奇”景

1.典型示教──大榕树之“奇”(1)合作探究:

①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大榕树的“奇”

②画出相关的精彩描写,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大榕树的“奇”。(2)研读感悟:

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班内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大榕树的生命之美和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两方面进行感悟。2.自主探究──景观之“奇”

(1)过渡:那棵美丽的南国的树,撑开它浓密的枝叶,给了鸟儿们一个美妙的天堂,我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杰作,现在我们走进文本,继续欣赏美丽的自然奇观。(2)回顾学法

①想想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景观的“奇”

②画出相关的精彩描写,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景观的“奇”。(3)自主探究

从其他景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自主研读。(4)小组研读。

根据景观的选择分组,小组抓住重点语句交流所选景观之“奇”。(5)班内汇报。

《观潮》景观之奇可从大潮的声音、形态和观潮者的神态、动作两方面进行感受“奇”。

《雅鲁藏布大峡谷》景观之奇可从地理位置、峡谷比较、生物多样等方面进行感受“奇”。

《火烧云》景观之奇可从色彩绚丽和形态多变两方面进行感受“奇”。四:感悟“环保”

思考: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阅读课文找出自己的依据。五:质疑延伸

1.质疑深入学习后产生的问题,合作释疑。2.交流收获。3.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以下三组不同形式的练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任选其中一项,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1)画“奇观”:根据文中描写的情景来画本组课文你喜欢的奇观,可插入简短的文字说明。

(2)结合课文,参考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卡片,设计导游词,可以小组合作实地当一回导游演习一下。

(3)搜集你游览过的自然奇观资料(包括对联)和相关图片,准备在口语交际课上交流。

4.推荐阅读:《神奇的自然景观》《青少年自然百科探秘》等。模块三 领悟表达 教学流程

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表达──赏析与背诵 板块设计

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表达 1.自主探究:

充满魅力的自然奇观是作家生动描绘出来的,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作家是怎样写出来的。请同学们画出文中写描写奇观的句子,用心读一读,仔细体会。2.小组交流。每小组选择喜欢的一篇展开交流。3.小组汇报,集体交流。预设:

(1)探究钱塘潮的“奇”

①交流描写大潮来时声音的词句。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比较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你觉得哪一句好?为什么?

评价:第一句把意思说完整了,第二句写出了颜色和数量,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2)探究雅鲁藏布大峡谷之“奇”

①作者写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运用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选出一句全班体会。②作者怎样说明大峡谷景观奇异?

运用了“从„„到„„”的排比句式,气势非凡,让人感到大峡谷的自然景观真如神来之笔。

(3)探究大榕树之“奇” ①作者怎样说明榕树奇?

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近处先写枝干,再写绿叶。②作者怎样说明鸟奇?

先写各种鸟儿的形态(大、小、花、黑),又写鸟儿的姿态(叫、飞、扑),最后专门写一只画眉鸟。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的可爱。(4)怎样写出火烧云之“奇”?

①作者连用7个“„„了”的句子,不仅展示了栩栩如生的美景,也渲染了人们欢乐的心境。

②“烧”字准确、形象,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以“着火”作喻,言其鲜艳无比,光亮耀眼。

③作者以多个不同构词形式的词语描述了颜色变化,如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④形态奇妙多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4.当堂仿写

找出课外搜集的自己嘴喜欢的一幅风景图片,抓住景物的特点练习片段的仿写。二:赏析与背诵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美读成诵。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分类整理。模块四 口语交际与习作

教学流程

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写一处自然景观 一:口语交际──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 1.课前观察、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

2.启发谈话: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了解到的自然景观吧!

3.小组交流: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4.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说一说。5.教师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6.延伸拓展:把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二:习作教学──写一处自然景观

1.作前指导:这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中旅游。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还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等。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也可以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还可以联系“我的发现”,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词句。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作文讲评。

第二部分 读整本书教学设计 《青少年自然百科探秘》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读整本书教学设计 阅读目标

1.了解更多的自然奇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培养学生概括、复述、重整的能力。3.阅读中展开想象,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

4.阅读主要采取略读的方式,锻炼学生浏览、搜集信息的能力。活动准备 1.图书准备。

2.搜集有关的自然奇观图片,感兴趣的资料。3.略读的相关知识。活动过程 1.活动设计:

(1)你知道了哪些自然奇观?(2)这些自然景观有哪些神奇之处?(3)哪一个自然景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4)你想对大自然说些什么? 2.话题交流:

(1)畅所欲言。因为本套图书有十五册,为了保护学生阅读的兴趣,每个同学选择一册自己喜欢的图书进行阅读。读同一册书的同学自成一组,交流读后感受。并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说一说哪些自然奇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2)自然奇观图片展。搜集与本书内容相关的图片,一边展示一边讲解。(3)小导游。把自己当成一个导游,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自然景观。活动拓展

外出旅游中,搜集风光图片和风土人情等资料,整理成册。第三部分 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走进自然景观的成语世界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及时总结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类整理、书写、设计以及审美等能力。活动准备

(搜集有关自然景观的文章、书籍;成语词典;写景古诗)活动过程 一:搜集资料

通过网络、书籍、古诗或向周围人询问等途径,搜集有关自然景观的成语。二:交流资料

1.小组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各自找到的成语并分类。

2.全班交流: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搜集的成语。老师结合成语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三:创办手抄报

1.出示样报,欣赏评价。2.交流创意

小组内交流设计手抄报的创意。3.交流要求。

教师总结板书。版面:符合主题,精心构思,布局合理,色彩协调,图文并茂。内容:成语配画,分类成语,成语故事。4.制作。5.师生共评。四:总结提升

1.交流本节课的收获。2.总结。

想下载全部教案请加球$群:

资源群文件免费共享

第二篇:人教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A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huǎng hū

fèng xì

yì lì

qí tóu bìng jìn

()()()()

zhèn jìng

zhào yào

huī fù

ruò yǐn ruò xiàn()()()()

二、辨字组词。(12分)

卉()涛()梢()

奔()滔()稍()

崩()茫()张()绷()芒()涨()

三、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6分)

昂()东()焦()不()久()()雨

神()莫()()()飞瀑()()细流

四、选词填空。(9分)

横贯 横卧

1.青藏铁路()羌塘草原,游客可以在火车上领略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

2.长城像一条巨龙()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

继续 连续 持续 3.我们班()三周获得流动红旗。4.大雨整整()了三个小时。5.下雨了,球赛仍在()进行。

注意 保护 遵守 爱护 保持

6.()交通秩序,()公共安全,()公共财产,()环境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五、句子加工厂。(6分)

1.火烧云的形状变换无穷。(改为带感叹号的句子,意思不变)

2.爸爸终于答应给我买电脑了,我非常高兴。(改为带问号的句子,意思不变)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扩句)

六、选择正确的答案。(6分)1.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是()A.他的作文提纲写得很好。B.我们要刻服困难,努力学习。

C.既使遇到困难,他也能想方设法解决。2.下列句子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件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B.我们要发挥成绩,改正缺点。

C.他在赛场上非常冷静,发扬了正常水平。

3.“你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不能把它作为骄傲自大的资本”。给这句话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是()A.因为„„所以„„ B.即使„„也„„ C.无论„„也„„

七、古诗人留下了许多有关钱塘江潮的著名诗句,如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把你收集的这一类有名的诗句写下来吧!(至少两句)(6分)

八、课内阅读与练习。(10分)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句话中“犹如”和“如同”都是 的意思。“浩浩荡荡”是形容浪潮。“山崩地裂”是形容浪潮。

2.这句话有 层意思。前半句是写大潮涌来时的,后半句是写大潮涌来时的。

九、课外阅读与练习。(17分)

从重庆乘船到武汉,我游览了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

三峡的山好奇啊。夔门像刀砍剑劈,笔直陡峭,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缭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个山峰一个模样!

山峡的水好急啊。长江像野马奔腾,嘶鸣吼叫。江水在山丛中七弯八拐,东闯西撞。它撕咬崖缝,拍打岩石,涛声哗哗响。

三峡的船好险啊。江水翻卷,漩涡连漩涡,波浪推波浪,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漂。有时像要碰着山壁;有时山岩又好像要掉下来„„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我更喜欢三峡中的神女峰。

那是一块细长的直立在山巅的岩石,它像个仙女,头上插簪子,身上拖绿色长裙,美极了!这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

从前,有个渔民在江中捕鱼,一天,天昏地暗,风雨交加,渔民迷失了方向,不幸被波涛卷入江中,一个好心的姑娘站在山顶上,日日夜夜盼他回家。一天天过去了,渔民没有回来,姑娘却化作了一块岩石。从此,她从早到晚,不怕雨淋日晒,为过往船只当航标。

多美的神女峰,多善良的姑娘!我们的大轮船顺江而下,平安无事,原来是她在为我们指引航向哩!

1.“山巅”的“巅”是()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除部首外还有()画。

2.这篇文章第2、3、4段的结构相同,都采用了 的结构方式,写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三是,(用两个字概括)。全文通过对 的描绘,反映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3.文中的过渡句是第 自然段,它所起的作用是。

4.作者把山比作、、,把水比作,还用、来比喻船。

十、习作。(20分)

假如你是生活在“鸟的天堂”里的一只小鸟,请你写一段话来赞美南国风光或感谢当地农民。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huǎng hū

fèng xì

yì lì

qí tóu bìng jìn

(恍 惚)(缝 隙)(屹 立)(齐 头 并 进)

zhèn jìng

zhào yào

huī

ruò yǐn ruò xiàn(镇 静)(照 耀)(恢 复)(若 隐 若 现)

二、辨字组词。

卉(花卉)涛(波涛)梢(树梢)

奔(奔跑)滔(滔滔江水)稍(稍微)

崩(山崩地裂)茫(苍茫)张(开张)绷(绷带)芒(光芒)涨(涨水)

三、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昂(首)东(望)焦(灼)不(安)久(旱)(逢)雨

神(秘)莫(测)(帘)(帘)飞瀑(涓)(涓)细流

四、选词填空。

1.青藏铁路(横贯)羌塘草原,游客可以在火车上领略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

2.长城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3.我们班(连续)三周获得流动红旗。4.大雨整整(持续)了三个小时。5.下雨了,球赛仍在(继续)进行。

6.(遵守)交通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财产,(保护)环境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五、句子加工厂。

1.火烧云的形状可真是变换无穷!

2.爸爸终于答应给我买电脑了,我能不高兴吗?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六、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是(A)2.下列句子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3.“你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不能把它作为骄傲自大的资本”。给这句话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是(B)

七、古诗人留下了许多有关钱塘江潮的著名诗句,如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把你收集的这一类有名的诗句写下来吧!(至少两句)

苏东坡: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李白: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杜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倾堆琉璃。

八、课内阅读与练习。

1.这句话中“犹如”和“如同”都是好像的意思。“浩浩荡荡”是形容浪潮规模大,气势壮。“山崩地裂”是形容浪潮声势浩大。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前半句是写大潮涌来时的形状,后半句是写大潮涌来时的声音。

九、课外阅读与练习。

1.“山巅”的“巅”是(上下)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山)部,除部首外还有(16)画。

2.这篇文章第2、3、4段的结构相同,都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写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山奇,二是水急,三是船险,(用两个字概括)。全文通过对三峡景物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喜爱三峡、赞美三峡的思想感情。3.文中的过渡句是第5自然段,它所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4.作者把山比作蘑菇、骆驼、仙女,把水比作野马,还用摇篮、竹叶来比喻船。

十、不提供答案。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教学准备

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件、备课教案 ●教学时间安排:

《观潮》……………………………………………………2课时 《雅鲁藏布大峡谷》…………………………………… 1课时 《鸟的天堂》…………………………………………… 2课时 《火烧云》 ……………………………………………… 2课时 《语文园地一》………………………………………… 3课时

1、观潮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电子教室。时间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鼎、沸、贯、恢”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罩、屹、崩”这些生字时,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1)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在文中标出)(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四、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

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附:板书设计:

1、观 潮

(钱塘江潮)天下奇观

潮来前 壮美宁静

潮来时

雄伟壮观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4.学习收集资料。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2.师制作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课件。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介绍文体 1.创设情境导入

你知道吗?在我们国家有许多的世界之最,谁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再来认识我国的一个世界之最--雅鲁藏布大峡谷。齐读课题

课前大家都搜集了资料,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课件出示:(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的峡谷河床上有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体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麋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堪称世界之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风光。2.回忆文体:说明文

说明文,主要是通过朴实、准确的语言来介绍科学知识,运用一

系列的说明方法,说明某种事物的某种特点,让人信服。

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等。3.介绍作者:

杨逸畴,江苏人,水资源专家,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主要作品有《海港寻踪》、《峡谷瀚海不了情》等等。

(二)诊断预习,排除障碍 1.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青藏 珠穆朗玛峰 咫尺 马蹄 秘鲁 科尔卡大峡谷 涓涓细流 滔滔江水 山脉 人迹罕至 美誉 纠正字音:多音字“藏”

2.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三)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给课文划分部分。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相关内容可以用笔画一画。2.讨论交流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写的,所以分成三部分。

3.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4.师生交流:

⑴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河流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长504千米,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

⑵雅鲁藏布大峡谷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主要体现在雪山冰川、原始森林神秘莫测;水不同形态的美;山的美

⑶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以读代讲)

5.围绕课文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或段落回答。

⑴独立编题。⑵小组提问题,抢答。⑶集体提问题,抢答。

(五)课堂小结

雅鲁藏布大峡谷多么令我们骄傲和自豪呀!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它吗?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和文中的好词佳句,制作一期手抄报。

附:板书设计

32.雅鲁藏布大峡谷

世界闻名 景色奇异

最长河流峡谷

神来之笔 生物多样 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留恋、应接不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5、找出描写榕树的部分,读一读,想一想:这株榕树有什么特点?划出有关的语句。

6、榕树有什么特点?你找到了那些语句?读给大家听听

7、你找到了那些句子?(出示句子)从中能看出什么?(板书:榕树大)谁能再读给大家听听?(2人)全班一起来读读,读出榕树的大来!

8、还有什么?(出示课件)谁来读一读?(2人)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板书:充满生机)(学生谈)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多美的画面呀!同学们,看来我们每个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也许风吹,也许是鸟动,也许是阳光照耀,也许是新发的嫩芽,也许是那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才让作者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感受。让我们融入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9、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榕树,欣赏一下这迷人的风光吧!(播放录像)

10、现在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1-2人)

11、多么奇妙的景色呀!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是赞美榕树,赞美南国,更是赞美这神奇的大自然。

12、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这独木成林的美景吧!让我们怀着对榕树的赞美之情,一起再来读一下文章的七、八字然段!(齐读)

13、多么美丽的榕树呀!朋友说这里被称作”鸟的天堂”,可是呢?--在这里作者没有看见一只鸟!如果是你,这时会想什么呢?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接下来要跟随作者前往“鸟的天堂”,那儿是什么样儿的?有多美?让我们共同前往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见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所见所闻会不一样?(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去了“鸟的天堂”。

2、鸟的天堂

4*

火烧云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自由读课文

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

霞光:映红万物总述天上的云:像着了火4 火烧云颜色:丰富多彩分述形状:变幻万千*



五光十色千姿百态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着重留意:

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 美丽的自然景观

单元内容:

1、观潮

2、雅鲁藏布大峡谷

3、鸟的天堂

4、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感悟.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单元教学时数: 13课时

1、观 潮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三、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四、教学时间:3课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设计意图: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图: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设计意图: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利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

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潮来时的录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播放潮来时的录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的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小黑板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

(5)拓展: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设计意图:课文的优美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震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设计意图: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读完课文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附一: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观潮

潮来时: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远—近)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附二:钱塘潮的形成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xī)。

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由于杭州湾的地形特殊。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狭,出海处宽达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三公里宽。潮水刚进杭州湾,水面宽阔,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象门坎(kǎn)一样的“沙坎”。当海水推着江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的时候,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高达八米到九米。潮水到来的时候,汹涌澎(pãng)湃(pài),像千军万马。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潮。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课前查找有关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挂图)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46、3千米„„”(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可不可以换成“非常”?为什么?

五、拓展实践

教师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图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六、作业布置:

1、掌握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一、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师再次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图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二、学写提纲

三、教师总结(略)

版书设计

大拐弯的神奇(传说)

雅鲁藏布大峡谷 长、深、窄(世界之最)奇

自然博物馆

最后一块秘境

3、鸟的 天 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留恋、目不暇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设计理念:

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智慧。

教学重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

1、什么是天堂?(指名回答)

2、板书“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按照要求读书。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想想自己读了课文后感觉是什么?在旁边写上批注。

3、把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在有生字、词语的地方注意纠正读法。

2、谈自己读的感受。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互相交流。

四、简介本文作者及课文有关知识:

“鸟的天堂”实际是写什么呢?

“鸟的天堂”实际是指大约有500年树龄的一株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

五、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作者是怎么去“鸟的天堂”的?去了几次?每次去的时间有什么不同?第几次才真正见到“鸟的天堂”?

2、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用笔画下来。并说说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学习生字

1、指名读词读字。

2、指导书写难写的字。

3、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

18、鸟的天堂

第一次: 大榕树

第二次: 鸟的天堂

第二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个个都变成快乐的鸟,一起来学习《鸟的天堂》。

这节课我们就从鸟的角度来感受“鸟的天堂”。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金先生去了几次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了什么?第二次看到了什么?

(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真正的“鸟的天堂”)

二、首先我们进入到真正的鸟的天堂,也就是你们的天堂去看一下:

1、自由读12-13自然段,看看这一部分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活泼可爱、鸟多)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的?(自由发言)

2、当学生读到“应接不暇”一词时,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平时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境?

3、这一段主要应读出它的什么特点来呢?(热闹)对,这就是它的动态美,这一段主要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动态美。

(引导读“有的„有的„有的„”和“一只画眉鸟„那歌声真好听„”读出鸟的可爱;引导读“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和“眼睛应接不暇„”读出鸟的多。)

4、学生读完后问:这一只小鸟在兴奋地叫着,它可能在说什么呢?假如你就是这只小鸟,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呢?让我们将自己的视角往小鸟生活的环境——大榕树身上聚集。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7-8自然段的内容)

1、自由读这部分,找出小鸟会喜欢这个地方的理由。(在7-8自然段有关句子旁边写上批注)。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小鸟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班级交流。(树大、美)

A、当学生讲到树大、美的特点时,出示挂图帮助学生理解。

B、引导理解“不可计数”和“卧”字。

C、你还有哪些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说出来讨论讨论。

D、假如你没有,那老师想提出一个问题,出示:“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不明白“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呢?

1)、学生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原因可能是:①树叶多,小鸟扑翅膀时动;②“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③有风吹过。)

2)、交流并说明理由。

E、这么美,这么大的树!我们怎么才能用读来表现出树的这些特点呢?

指名读7-8自然段。评价:读得怎么样?想不想听老师读。

教师读,读得怎样?读第12-13自然段时我们要求读出鸟的天堂的动态美,这两个自然段应该怎样读呢?(读出它的静态美)

齐读。

四、同学们读得很好,假如你是一只小鸟,看到这么美的一棵大榕树,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不想把这种感受告诉给你的同伴呢?

现在,老师想让你以小鸟的身份,给大榕树写一句或几句广告词,让你的同伴知道这里很美。

学生写广告词。

互相交流。

七、同学们写的广告词真美,让老师有一种成功的幸福感。但是,你们看,老师这节课黑

板上忘记写什么了?

如果你们不想让老师的这节课留下遗憾的话,出示《桂林山水》一课的板书,根据这个请大家为老师设计板书。

学生设计,组织交流。

八、这里为什么会有这么美呢?

1、学生自由发言。联系环保意识谈。

2、小结课文。

附:板书设计

树干 根

鸟的天堂

第一次

大榕树 树枝 叶(静态)

第二次

群鸟

纷飞 多欢(动态)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4、火烧 云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5、背诵课文第4——7节。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板书:上来了(1-2)

变化极多(3-6)

下去了(7)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紫檀色”

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小黑板出示: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找出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语句,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配合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10.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集体朗读4-6节。

11.试着背诵4-6节: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七、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3.背诵这段。

八、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板书:

变化(多):红彤彤 金灿灿„„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白 百合色„„

颜色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火烧云

变化(快):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变化(多):马 狗 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形状

变化(快):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 接着 转眼

语 文 园 地 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

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地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请小作者朗读。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

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各组选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指名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单元教材简说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单元设计理想

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2.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西林壁》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

(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

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题西岭壁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远近/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3.交流学习所获。

(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看到庐山像()。”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

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放课件)

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

2.学生自己建立“苏轼小档案”,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还可以写成前言、后记等。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编写“苏轼小档案”,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

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2.(师吟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游山西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游山西村

莫笑 / 农家 / 腊酒浑,丰年 / 留客 / 足鸡豚。

山重 / 水复 / 疑无路,柳暗 / 花明 / 又一村。

(注意纠正“浑”、“豚”、“疑”的读音。)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古诗大家都能读了,还不行,还有四个生字要求大家会写。请自己看看这几个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记住它。

(5)全班交流,识记生字并区别同音、形近字。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师:这首诗大家已经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诗句的意思吗?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

1.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

2.了解作者: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

师总结:(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3.理解诗句。

A.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B.交流学习所获。(教师主导,集体交流)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家的腊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反复读这两句诗,想: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从哪看出的?

(心情沮丧,从“疑无路”看出。)

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呢?从哪儿看出的?

(惊喜,从“又一村”看出。)

指导学生打着手势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感受诗句语言的韵律节奏美。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

5.领悟意境。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

三、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继续读诗,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2.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并编写“陆游小档案”。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突破方法: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没有过直观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爬山虎实物,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观赏一种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

②爬山虎有脚。

③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

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师生共同纠正易读错的字音:“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

②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组讨论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

④交流讨论结果:“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隙”字右边上面的小字没有勾。

2。出示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①抽生读

②开火车读

③齐读

(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1.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生自读课文,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美)

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6.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

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

8.再放刚才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节课再解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风一吹过美丽极了,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认识爬山虎的脚

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状,色三个方面去观察。1.交流观察的结果。(只要学生认真观察,这个结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为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

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

(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 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

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生分组学习讨论,师指导)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板书)

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

汇报自读情况:

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谈(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③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写作方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的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课文出现的部分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蟋蟀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昆虫记》这本书或观察蟋蟀及它的巢穴。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对于蟋蟀,你了解多少?师生交流,汇报搜集资料情况。(大屏幕展示蟋蟀图片)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中爬山虎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课时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会读的字作标记,查字典自学)

2、检查字词认读及朗读情况。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

(2)师生相互强调难写字,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特点、建造)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出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合理有效的衔接下一个环节,同时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达到在语境中认读字词的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三、小组合作,梳理课文。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经过整理后汇报上来。

1、交流、梳理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多,能在组内解决的尽量解决。整体上围绕上个环节的两方面提出。)

2、小组合作讨论: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板书:慎重选择、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卫生;加深加阔、不断修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使之能驾驭课文,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基础。)

四、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1、抄写生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随机指导“搜、抛„„

2、选择正确读音。

洞穴(xuã xuâ)

粗糙(zào c?o)

慎(shân sân)

重即(jí jì)使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隐蔽——柔弱——简朴——慎重——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出悬念,衔接下课;巩固基础,使学生学有所得)

五、作业布置:

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

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词,同位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

住宅、隐蔽、毫不可惜、弃去、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挖掘、搜索、倾斜、扒土、抛出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为下一课学习打下基础,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动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第二课时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随机板书;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师: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默读文中相关段落,想一想为什么?(学生可能会结合蟋蟀的弱小及住宅建造方面来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修建时的动作词来理解)

5、你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怎样评价呢?(学生可能发出赞叹或发表自己的感受)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指导读)

(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有问题可想,在上一节整合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问题,达到精读的目的。)

三、积累佳句,感悟写法

1、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蟋蟀的住宅,这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文中哪些地方讲述他是怎样观察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2、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写法,说明了什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好的文章是与作者细心观察分不开的,文中作者对自己是如何观察蟋蟀做了简要叙述,在此让学生找出来,品味写法,达到积累与感悟写法想结合)

四、总结布置,拓展延伸

1、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2、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大屏幕出示或出示小黑板)

(设计意图:再一次从整体上感悟课文,达到读悟共鸣,读写延伸,使读能为今后的用服务,让学生选择性延伸学习,激发求知欲及好奇心。)

附板书:

蟋蟀的住宅

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

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

要。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

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小组学习课文

⑴ 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

知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⑵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泛读动画,让学生听范读,更

正生字读音,感知课文内容:

⑶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读一读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⑷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

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教师提示:他住院时,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结果发现地图上一块块陆地的比较中,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很好地吻合在一起,于是请教教授,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做了很多考

证工作。)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

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

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怎样得出来的。

(教师提示: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教师提示: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4、教师通过课文中词句解析,帮助学生学习生词,同时更深

入的了解课文:

⑴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解释:“静谧”是宁静的意思。

分析: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

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⑵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解释:“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分析: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⑶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解释:“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分析: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

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

与挫折。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

交流。

(教师提示: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利用媒体资源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视频内容,让学生进

一步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知识。

3、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

望。

语文园地二 口语交际《我看到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画的多次观察,总结观察的方法: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2.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有一定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3.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4.在有趣的观察活动中,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难点: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突破方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

教学准备

课件、课文插图中的“少女和老妇”图与另一张课外搜集的“少女和老妇图”(见文后附1)各五张(每小组一张),小奖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观察图片──酒杯与人像,同桌互助,探索观察方法。

1.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一、三、五、七小组同学闭眼,(师用大屏出示右边第一幅图片)其余同学用两秒时间观察图片,然后把观察结果告诉同桌。

生:学生观察图片后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尽可能清楚地告诉同桌。同桌可以就不清楚的问题发问。

2.师:刚才没有观察的同学谁愿意说一说自己从同桌那里听到的内容?

指名转述从同桌那里听到的内容,其他同学评价是否表达得清楚流畅。同桌评价倾听是否准确。

[教学预设:①(学生观察的结果可能发生分歧,有人认为是酒杯,有人认为是两个人的侧影)师:大家同时看了同一幅图,怎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谁看到的是正确的呢?可以说说自己的理由。同学们可以猜测谁观察得准确。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由,据理力争,双方争辩。

②(如果观察的结果一致)师:你们确信自己的眼力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再出示图片)师:请大家一起仔细看看图,你一定会有令人惊奇的发现。请刚才观察过一遍的同学先告诉同桌刚才你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现在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说出观察的感受或启示。(将划线部分的要求展示在大屏上)

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再将新的观察结果和感受说给同桌听。同桌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清楚,同桌互相交换意见。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指名在全班交流。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补充,并做重点板书(仔细看反复看 从多个角度看)

师小结:对,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要想练就一双慧眼,就必须得非常仔细地看,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要反复地看,不错过每一个新的发现;还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发现事物的另一个全新的面貌。

二、观察图片──少女和老妇,小组合作,运用观察方法。

1.(师将准备好的少女与老妇图分发给每个小组)师:每个小组都有一幅奇妙的图画,大家能用所学的观察方法仔细寻找到图画的奥妙之处吗?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观察得最仔细,思维最敏捷,表达的意思最清楚,最有条理,小组成员合作得最好。

生:小组内成员积极观察、思考、发言,最后统一意见。

2.师:提示学生寻找与自己的小组不同图片的另一个小组,互相交流观察所得。3.生:推荐一名组员在全班汇报观察的结果。4.其他小组同学补充纠正,也可质疑。

5.师生对发言同学及所代表的小组成员的观察力及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星级评价。(最高五星级)

6.看到这幅图片,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给它取个题目吗?

三、观察图片──枯树老人头,考眼力,比口才。

1.师:通过刚才的锻炼,相信大家的观察能力一定得到了提高,(教师出示“枯树老人头”的图片,)现在到了“考眼力,比口才”的时间了,请观察这幅图,说一说自己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仔细看时看到了什么,再反复看,多角度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看得仔细、发现最多、最有趣、讲得清楚、讲得精彩、听得仔细者都有奖。单设:眼力奖,口才奖

2.学生先在小组里比赛,再推选出优秀代表参加全班的竞赛。3.师颁发奖项,布置作业:将今天有趣的图片讲给家人听。

板书:

我看到了„„

学会观察

仔细看

反复看

多角度看

习作《观察日记》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4.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

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观察,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的事物的特征,及准备采用什么样的句子,来使所观察到的事物显得生动、具体。

学具准备

让学生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事物,如水果、植物、玩具、动物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本组课文我们学习了四篇文章,《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它们都写得具体、生动、有趣,同学们知道这些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有趣吗?

生:与作者的认真观察分不开。

生:与作者的长期、连续的观察分不开。2.师小结后导入。

对,同学们说得很好。它们都与作者平时的认真、连续的观察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这些文章才显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把它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的习作也显得生动有趣。

二、引导学生观察

1.让学生确定自己要观察的事物。

让学生各自拿出自己准备观察的事物,水果、玩具„„ 2.激发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兴趣。

过渡:小朋友,你将怎样观察你手中的事物,能说说吗?让学生畅所欲言。3.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观察的方法。

师:请观察同类事物(如水果类、植物类、动物类)的小朋友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大家一起讨论、探究观察这一类事物的方法。

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观察,讨论、探究观察方法并将自己小组探究到的该类事物的方法写在纸上。

师: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学习的结果贴在黑板上或用投影仪把结果展示出来,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

4.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想──发挥联想和想象,并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生动、具体。

如是水果类,指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并说说每步自己观察的结果。同时,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观去认识事物、感知事物,可以闻,可以吃,可以发挥想象等。

如是观察植物,引导学生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

要用眼睛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这株植物的各个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的了解。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

如观察动物,就要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三、教师交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1.认真观察手中的事物,看它有哪些特征或是有趣的地方。

2.认真思考,看怎样才能清楚地把手中的事物写下来,并写得具体生动。3.题目自拟,字数在300字以上。

四、学生交流各自打算写的内容,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全班学生相互启发。

五、教师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

第二课时

一、学生写作,师来回巡视,给予差生适当的指导。

二、选出典型的习作(好的和差的)进行作中讲解,让学生评价好的好在哪里,差的有哪些不足,以指导自己的习作。

三、师提出修改的要求。

1.师提出修改的方法──朗读法。2.师提出修改作文的要求:

① 句子是否通顺;

② 写作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

③ 有无错别字;

④ 是否写出了手中事物的特点;

⑤ 文章是否写得生动、具体。

四、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评,也可以自己修改。

五、在修改的基础上,将习作写好。

《语文园地二》之“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

3.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掌握其用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

2.师小结并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38页。

二、初读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三、再读成语故事,理解它的内涵 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

①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①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因为文与可经常去观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总之,文与可对竹子非常熟悉。)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第三段话中,猫把那幅当成真的了,并把它抓着玩)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

(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画画时,胸中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运用。

1.过渡:刚才同学们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①师举例:小明平常学习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认真地复习了,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小明是胸有成竹。

②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业:

1.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1—2句话。

2.课后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积累下来,写在积累本上。

《语文园地二》之“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2.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生仿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前让学生从课文或其他阅读材料中搜集作者认真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语句,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2.搜集各个季节所开花卉的图片及相关知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自读三个句子,谈谈自己的发现。

1.读一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简单谈谈理由。

[教学预设:生:我发现这几句话都写得很具体,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师:你能找到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特仔细的词语来吗?谈谈理由(生找词)对,作者连那么细的爬山虎的细丝都数得那么清楚,细丝头上跟芝麻差不多大小的圆片都观察到了,确实是细致入微呀!

生:从这些句子中还可以看出作者观察时不怕吃苦,观察的时间很长。

师:谈谈你从哪儿看出来?] 2.同学们观察力还不错,下面我们看看小林和小东的发现和我们一样吗?读他们俩的对话,将重点词做上记号。(如:观察认真仔细 长期观察)

3.拿出自己搜集的好句子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想象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要观察事物还应做到哪几点?

4.师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观察不仅要有敏锐的眼光,还要有认真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师相机板书:敏锐的眼光认真的态度 不懈的精神

二、日积月累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1、观潮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感受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拼读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

3、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清课文顺序,体会潮来时人们的心情,了解江面景色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吗?有没有见过浪潮呢?你所了解到潮是怎样的呢?(学生展示所收集的关于潮的资料)

那和作者所写的潮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观潮》(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解读课题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情况,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指名读,正音)

说说哪些生字词需要提醒(注意平翘舌音及难辨字和易混字)四字词语的积累。

思考第一自然段和后面几个自然段的关系。二到五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指名回答)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时间顺序)

三、再读课文,感悟特点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用横线画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的句子。(平静)

2、用~~~画出人们的心情的句子。用一个词语概括(急切)

3、欣赏盐官镇潮来时的图片(出示课件图片)

4、理解若隐若现、昂首东望、人山人海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第二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潮来前江面平静,人们激动。下节课我们将一起看看潮来时和潮过后的情景,想想为什么钱塘江的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雄伟壮观。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句子。

3、背诵三四自然段,积累语言,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潮来前的情景,江面平静,人们心情急切。这节课我们将解答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钱塘江的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二、品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找出描写潮声和潮形的句子。(学生讨论交流)知潮声:(出示课件,品味句子)

①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板书:潮来时:闷雷滚动)②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③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板书:山崩地裂)知潮形:

①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板书:一条白线)②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比喻)

④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比喻)

2、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观看钱塘江视频。

3、分小组朗读;指名读;老师点评。

4、轻声读第4段,思考:

潮水过后江面景象是什么样的?你又体会出什么?(漫天卷地、山崩地裂)

5、让我们一起来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在交流读后的感受。(学生小组交流,代表发言,老师点评)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释疑:钱塘江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赞潮:读出你的赞美之情,如何读第一段?(指名读,老师点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三四自然段,积累好词好句。

2、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文章的,同时还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来描写。请同学们观察一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下来。

板书:

观潮

潮来前: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闷雷滚动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头过后:漫天卷地

风号怒吼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大峡谷壮丽、奇异的景观,感受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观潮》一课让我们仿佛看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感受到祖国壮丽的美。今天学习的课文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她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播放音乐《喜马拉雅山》,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呢?(播放幻灯片图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出四字词语。

2、边读边想象画面,结合图片结合谈谈你的感受。

3、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文中哪些词最能体现雅鲁藏布江的特点?(板书:壮丽、奇异)分别是在哪个自然段体现?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默读第2自然段,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或自己的问题,四人小组交流问题,互相探讨、解答;如果没有问题,要谈谈自己对本自然段描写的看法和大家分享。

(作者用什么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

2、默读第三自然段,课文中一连几处用了“从„„到„„”的句式,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3、默读第四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把九个垂直自然带比作“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展示图片)

4、哪些景象最能体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同桌交流)

5、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呢?(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发现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太壮美奇异了,那一部分给你印象深刻呢?(指名回答)

2、学生再读课文,交流体会。

五、布置作业

收集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相关的资料,当一名小导游,把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大家;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的生字词,会读会认;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层次和写作顺序。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2、那这个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在哪呢?(一棵大榕树,出示课件)

3、今天我们就跟着巴金老爷爷的步伐去看看那“鸟的天堂”。(板书课题)

4、介绍作者巴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出示课件考察)

2、默读课文,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两次)

3、理清课文写作顺序,找出第一次和第二次出游的段落。(学生讨论交流)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指名回答,老师补充点评)

三、再读课文,深入文意

1、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找出我们第一次是什么时候出游的?(傍晚)

2、“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这个句子如何理解?

四、分小组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我们今天学的生字及词语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复习一下!

2.请同学们回家后将本篇课文多读几遍,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对其景象描写的重点语句画出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特点以及众鸟自由欢乐的场面,感受南国风光的美;

3、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生字词听写;

2、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巴金爷爷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色。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第二次看到(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次情景有什么特别之处。二重点体悟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大榕树有什么特点?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小组讨论交流,代表汇报,老师点评)

大:(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体会不可计数和真)

(2)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重点体会又字)

(3)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重点体会卧字)

茂盛:(1)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

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总结:不由得惊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2、阅读第三四部分,思考12至13自然段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多、活泼可爱)请找出相关的句子。(到处···到处···说明鸟多)(有的···有的···说明姿态和种类多)指名回答。

3、体会词语“应接不暇”。

4、我们从中体会到鸟的欢乐自由,那么作者发出怎样的感叹呢?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理解作者发出这样感叹的缘由。为什么有的“鸟的天堂”加引号,而有的没加?

5、总结:比较作者笔下的大榕树和鸟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动态、静态)给人什么感觉?(宁静和欢快)三总结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名回答)四拓展延伸

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联系上下文找出原因。(学生讨论交流)五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背诵7、8自然段。

2、用“陆续”和“应接不暇”造句。

3、完成练习册《鸟的天堂》。

4、预习《火烧云》 六板书设计

4*火烧云

一、课前准备:

1、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2、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或词组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有留意过早晨或是傍晚的云霞吗?那就是火烧云。(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这美丽的大自然景象。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拼读。(2)读过课文后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品读体会

① 请同学们再读一到三自然段,体会火烧云颜色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板书颜色多、变化快)

② 找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的句子: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排比)

找出第三自然段火烧云还有那些颜色?(红彤彤、金灿灿、紫半黄···)④ 请用不同的形式填写表示颜色的词语:

红彤彤

__ __ __

__ __ __

半紫半黄

__ __ __

__ __ __

葡萄灰

__ __ __

__ __ __ ⑤ 用“一会儿···一会儿···”造句。⑥ 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指名读,老师点评)欣赏火烧云画面。⑦ 自由朗读4—6自然段,找一找描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特点的词句。找一找4---6段写了哪些动物?想象一下,火烧云还能变成什么?(指名回答)

⑧ 请你用一个词概括火烧云的形状。(千姿百态、变化多端···)⑨ 引读第七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火烧云的喜爱赞美之情。

4、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美丽的火烧云吗?真的是太美了!让这美丽的景色永远都留在我们心中吧。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搜集、整理表示颜色的词语。

3)完成练习册3、4课。

4)观察朝霞、晚霞,写一篇观察日记,不低于200字。

6、板书:颜色多

变化快

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

语文园地一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

二、重点难点

完成口语交际和习作

三、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完成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1、导入启发

师:在放学的路上,在公园里,在家里的庭院中,你有没有发现奇特的花草树木?夜晚的星空、日出日落的景象、下雨下雪的景象等等,这些你都留意过吗?我们的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你的生活和经历中,肯定有让你难忘的景象,谁来和大家分享呢?(鼓励学生说话,引导学生语言的组织)

2、根据老师的提示,学生先自己回忆画面,做好交流准备,也可以简单写下来。

3、小组讨论交流,相互启发评价,推荐代表发言。

4、指名说话,教师点评。根据各小组的推荐让学生说,然后进行引导补充。

5、全班同学交流,听的同学提出疑问,说的同学回答,全班互动。

6、最后评出一名讲得最好的学生。

7、老师总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习作指导(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哪一处景观美不胜收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指名回答)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指名回答)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下载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设计语文主题学习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设计语文主题学习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第一课诗人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9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伶牙俐齿、呈现、真谛”等词的意思。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结合......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秦兵马俑教案(定稿)

    秦兵马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8个,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思考,联系课文内容领会本文主旨。......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7)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记籍要有选择和如何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择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2、指导......

    四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全集)

    0 单元主题教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 学校 教师 西宁市李积雄名师工作室2017.9 1 编者的话: 单元主题教学在工作室三批成员中得以扎实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其思想理念已经通过多......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山雨》教案

    《山雨》教案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处处洋溢......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第一单元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单元主题分析: 大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根,智慧的根。从古至今,无论人类......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冀教版) 4、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古诗两首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