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Lesson 7 On the school bus
Lesson 7 On the school bus 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
执教者 孙红俊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boots, umbrella, dry, wet,always, sometimes, often, never
2、能力目标:能在情景中灵活运用词汇和句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英语与人交流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词汇。
教学难点: always, sometimes, often, never频率副词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录音机,卡片。
四、教学过程: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Greeting Hello!
How are you today? Key Concepts
boots, umbrella, dry, wet,always, sometimes, often, never INTRODUCE
Demonstrate “wet and dry” with some water and some paper.T: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 Ask the Ss what they like to have on the rainy day ?Demonstrate “ boots ” and “ umbrella ” with real objects.Talk about: Do you have boots or umbrellas ?
What colour is your boots / umbrella?
Do you like your boots / umbrellas?
Talk about: Are you dry or wet if you stand in the rain with your boots and umbrella?
Are you dry or wet if you stand in the rain without your boots and umbrella?
Student book No.1 Introduce:
T: Here is a chart.This is a week.There are seven days in a week.What are they?(Say Monday, Tuesday……)
Sunday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T: Look, When do I wear dresses?
When do I eat breakfast?
Introduce Always, sometimes, often, never.Make sentences with these words.Student book No.2
Listen to the audiotape and fill in the blanks.Jenny _______ eats a sandwich for lunch.___________ she eats soup.Steven ________ wears pants.He ________ wears dresses.Introduce:
T: I go to school buy bus every day.(Picture)Look, this is a school bus.Read it.Talk about: What colour is it? Is it big?
I wait a bus at the bus stop.(Picture)Look, this is a bus stop.Read it.A bus driver drives a school bus.(Picture)Look, this is a bus driver.Read it.Student book No.3
T: How does Jenny go to school? Let's look.Talk about:
Does Jenny go to school by bus? Does Jenny go to school by bicycle? Does Jenny walk to school? Why? Make up a dialogue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or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on a rainy day? Present
五、板书设计:
Lesson 7 On the school bus
I have my boots and umbrella on a rainy day.I'm not wet, I'm dry.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第二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7-68页,圆的面积。【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渗透极限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探索和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利用已有知识并结合渗透“极限”的思想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板书:转化)
5、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补充感知、理解意义
(1)(出示圆片):那位同学来指一指圆的面积是哪一部分?(2)同学们再用手指一指自己带来的圆的面积。
(3)谁来说说什么叫做圆的面积?(板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圆的面积。)学生齐读。
2、比较猜测、探明方向
(1)提问:猜猜圆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下面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是否与半径有关:①你们想通过什么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②想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互相说说。)
(3)活动要求:折一折手中的圆片能折出什么图形?(4)把16等份圆和32等份圆分别剪开(在黑板上贴出这两个圆),拼成两个长方形,拼好后一起思考黑板上的两个问题:
①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面积相等)
②课件演示:圆16等份和32等份后,拼成什么图形?(分的份数越多就越像长方形)
(教师配合课件演示作适当说明)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并剪成2个半圆,重新拼组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2份,剪成2个半圆重新拼组成一个更接近长方形。小结:它们的面积没有改变,圆的面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
3、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a、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b、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c、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d、你能找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探究、分析,并将结果汇报。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半径(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 ∏r×r= r2 齐读公式
S= ∏r2
强调r2= r × r(表示2个r相乘)同学们太捧了,学会了把圆转化成长方形,并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三、巩固运用、形成技能
1、我们用了多种方法推导、验证了圆的面积公式,并知道了圆的面积大小与半径有关,你们能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2、求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只有知道半径才能求圆的面积?(1)课件出示例1(2)学生独立审题
(3)教师板演解答过程.3、求下面圆的面积
r=3m
d=5cm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集体核对时,强调要先算平方再算乘法。
4、判断题(课件出示)
5、拓展练习:机动题
小力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厘米。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约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深化认知: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练习十六2.4题.附:板书
圆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长
×
宽
↓
↓
↓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 ×半径
=∏r×r
=∏r2 例1:r: 20÷2=10(m)S :3.14×102=314(m2)
答:它的面积是314 m2。教学反思: 课型:实践活动课 确定起跑线 教学内容:教材80—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对跑道周长的计算,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位置的设置与什么有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播放200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决赛场面,博尔特以9秒58创新世界纪录。
师:为什么那么多人为这9秒58而欢呼不停?(与学生聊一聊比赛中公平的话题。)
2、播放200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00米决赛场面。师:看了两个比赛,你们有什么发现,又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①100米跑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400米跑运动员为什么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②400米跑的起跑线位置是怎样安排的?外面跑道的运动员站在最前,这样公平吗?
3、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运动场。(板书课题)
二、观察跑道、探究问题:
(一)观察思考,找出问题关键。
师:观察跑道图,每条跑道一圈的长度相等吗?差别在哪里?比赛的时候,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怎样才能做到公平?
(二)分析比较,确定解决问题思路。
1、小组交流:观察跑道图,说一说,每一条跑道具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内外跑道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
①跑道一圈长度=2条直道长度+一个圆的周长 ②内外跑道的长度不一样是因为圆的周长不一样。
2、小组讨论:怎样找出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距?
①分别把每条跑道的长度算出来,也就是计算2个直道长度与一个圆周长的总和,再相减,就是相邻两条跑道的差距。
②因为跑道的长度与直道无关,只要计算出各圆的周长,再算出相邻两圆的周长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距。
(三)计算验证,解决问题: 师:计算圆的周长要知道什么? 生:直径 师:第一道的直径为72.6米,第二道是多少?第三道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方法一:计算完成下表。
方法二:
75.1×3.14-72.6×3.14=7.85(m)
77.6×3.14-75.1×3.14=7.85(m)…… 师:刚才大家通过计算已经知道了400米跑相邻两个跑道长度大约相差7.85米,也就是相邻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7.85米。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呢? 生:第二种方法更简便。
师:如果我们计算圆的周长时直接用π表示,你有什么发现?(72.6+1.25×2)π-72.6π =72.6π-72.6π+1.25×2×π =1.25×2×π
(75.1+1.25×2)π-75.1π =75.1π-75.1π+1.25×2×π =1.25×2×π ……
(相邻跑道起跑线相差都是“跑道宽×2×π”)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起跑线的确定与什么关系最为密切? 生:与跑道的宽度关系最为密切。
小结:同学们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确定起跑线的秘密!其实只要知道了跑道的宽度,就能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三、巩固应用,形成技能:
小学生运动会的跑道宽比成人比赛的跑道宽要窄些,要开小学生运动会,你能帮裁判计算出相邻两条跑道的起跑线又该相差多少米吗?400米的跑步比赛,跑道宽为1米,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如果跑道宽是1.2米呢?
四、回顾小结,体验收获: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确定起跑线
75.1×3.14-72.6×3.14=7.85(m)
77.6×3.14-75.1×3.14=7.85(m)……(72.6+1.25×2)π-72.6π =72.6π-72.6π+1.25×2×π =1.25×2×π
(75.1+1.25×2)π-75.1π =75.1π-75.1π+1.25×2×π =1.25×2×π ……
(相邻跑道起跑线相差都是“跑道宽×2×π”)教学反思: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
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老人与海鸥》
西土山乡河渠小学
胡倩
教材分析
《老人与海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主要内容: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吴庆恒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来临,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食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食海鸥、呼唤海鸥、与海鸥交谈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2.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教学难点: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激发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1.教师:在昆明翠湖公园湖畔有一位老人和海鸥的雕塑,关于这座雕像有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家想知道吗?想。下面我们共同走进21《老人与海鸥》。
2.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老人。(课件出示)
二、查字词认读情况。
课件出示本课字词。学生开火车读。强调多音字。
三、浏览课文,把握大意。
这篇课文描写了每逢冬季来临,一位老人便每天徒步二十余里路去____、____、____等事例,以及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___、___、___等悲壮画面。
学生完成填空,教师板书主要事件。
四、抓住重点语句,品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人喂食海鸥,呼唤海鸥的语句。(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2)、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读感悟。3.找小组代表汇报结果。4.找同学读出感悟。
5.后来老人十多天没有来,我和友人把老人的遗像放在湖边,发生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3)、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4)、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6.让学生结合重点词语来品读感悟。
7.课文最感人的部分15-19自然段。男女生分组配乐感情朗读。
五、情感升华。
1.海鸥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源于老人对它们深沉的爱,让我们怀着尊敬的心情来追悼老人。请同学们为老人的遗像题词。
2.用诗一样的语言对老人,海鸥说几句话。看课件。
3.老师小结:老人与海鸥,真心换真意,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让我们猛然醒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此美好,如此动人。让我们明白,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六、课下作业。
1、推荐大家看一部电影《狼图腾》。
2、课文通过抓住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细致刻画,表现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请你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个你与小动物之间的精彩片断。
3、写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议。
七、板书
21老人与海鸥
喂食海鸥
相伴
呼唤海鸥
无私的爱
与海鸥交谈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翻飞盘旋
吊唁
连声鸣叫
震撼的情
肃立不动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背诵课文第1 自然段。
2.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4.能找出描写草原的优美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比较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法揣摩优美的语句,领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者情景交融表达方法。
5.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察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陈巴尔虎旗
我们一起跟随作者,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独特吧!
2.助读资料:
走进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主要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背诵课文第1 自然段。
2.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了解字音识记。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写了美丽的草原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毯:毛字首笔是短撇,下面两横稍向上拉,竖弯钩的弯要长,两个火字要小。
裳:上边要扁、中间是一短竖,秃宝盖的横要长,最后一笔捺要舒展长。
蹄:足旁要窄小,立字下横与冖的横是一笔、要长,巾字下框要窄、不封闭。
微:整体要写紧凑,左边是双人旁,中间山和几字要扁小、两字中间有一横。
8.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四、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能找出描写草原的优美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比较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法揣摩优美的语句,领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者情景交融表达方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二、品读释疑
1.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草原的美?(核心问题)
课文从草原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远迎款待汉族同胞的人情美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美。
2.阅读方法解密:找中心句
(1)概念:中心句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说明自己的态度,抒发自己情感的句子。
(2)位置: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3.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串珠问题1)
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天空、草原、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羊群多而自由,骏马、大牛有时静立不动,像陶醉在这美景中一样。
4.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写出了草原上天空、空气的特点。
5.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概括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2)一碧千里: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的,一眼望不到边。
6.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7.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
8.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颜色非常苍翠郁郁葱葱像水一样要流出来一般。
9.练一练: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绿草如茵 绿意盎然 绿意葱茏
青山绿水 披红挂绿 绿盖叠翠
10.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并背诵。(课后第1题)
朗读时通过轻快的语速就能表现出喜爱之情。背诵可以通过抓主干(重点景物)的方法进行,也就是抓住“明朗的天空、一碧千里、白色的羊群、柔美的小丘、静立不动的牛羊”等背诵。
11.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12.蒙古族人民是怎样迎接、款待、送别客人的?(串珠问题2)
从蒙古族人民跑几十里去迎接客人、盛情款待远客、敬酒联欢、深情话别等可以看出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深情厚谊,体现了一种人情美。
13.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两个“一百五十里”的反复,既表现了草原的辽阔,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2)“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1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把迎接的人群比作彩虹呢?
因为写马群,突出一个“快”。“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马疾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些都说明迎接着心情的急迫和愉悦,体现出了蒙汉情深。
15.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让人体会到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进而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热烈、浑厚的感情。
16.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倒上了、摆上了、不大一会儿”写出了蒙古族同胞早有准备。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客人,这充分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7.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
18.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怎样来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三、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串珠问题3)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款待的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3.写作方法:运用情景交融法进行描写
(1)这篇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先景后情,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2)举例:
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草滩上,镶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这段文字抓住草原的广阔、美丽描写,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3)练一练:
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物?动手写一写,注意运用情景交融法进行描写。(课后小练笔)
4.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学习了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
四、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藏北草原》、《夏日草原》(节选)
五、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丁香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3个生字,理解“幽雅、伏案、恍然”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4.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5.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13 个生字,理解“幽雅、伏案、恍然”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教学难点】
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观察图片:同学们,你知道这些花有什么寓意吗?
梅花象征高洁 牡丹代表富贵 菊花寓意坚贞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13 个生字,理解“幽雅、伏案、恍然”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了解字音识记。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主要写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缀:四个又字要紧凑、都是横短撇长,前三个是点、与横分开,最后一个是捺。
雅:牙字要窄、首横要短、第二笔撇折与上横不相接、竖钩与下横交叉,亻竖要长。
薄:笔画多要写紧凑,上下结构、氵在艹下边,甫字扁窄,寸稍宽横长竖要短。
媚:“女”窄小,横笔右端不出头;“眉”上框要扁,内有一短竖,撇要长,“ 目” 宽度与上框相当。
襟:左窄右宽。左边是“衤”;“禁”上下都要扁宽,左边的“木”末笔捺改点。
怨:三部分要写紧凑,米字窄长,古字窄小、横短竖长稍向左拉,月字稍靠下。
8.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知道了作者描写的是丁香的不同形态,表现出作者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3.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二、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丁香结》。
三、品读释疑
1.自读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怎样的情感?(串珠问题2)
作者从丁香的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颜色、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方面描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情感。
2.默读1至3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了哪里的丁香花?(串珠问题1)
作者写了城里、城外、斗室外以及雨中的丁香。
3.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在这些丁香花身上的?
作者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4.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这段话主要写了丁香的哪些方面?
这段话主要写了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它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5.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1)“檐前积雪”指的是丁香花。
(2)“香气直透毫端”说明香气非常浓郁。
6.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7.阅读方法解密:借景抒情
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与读者中有我的感受。
8.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9.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串珠问题3)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10.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1)城里丁香花
(2)城外丁香花
(3)斗室外三棵白丁香
(4)雨中丁香图
11.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作者为什么将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12.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核心问题)
“丁香结”的本义是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象征意义是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四、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作者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后写到丁香结是每个人一辈子中都有的不顺心的事,而我们能做的是采取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
3.写作方法: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1)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本文中从丁香的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颜色、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方面描写,赋0予丁香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情感。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课文寥寥数百个字,丁香的魅力跃然纸上,作者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后写到丁香结是每个人一辈子中都有的不顺心的事,而我们能做的是采取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自然能够解开这个结,由物及人,结构清晰精致。
(2)举例: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都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3)练一练:
体会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五、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我的小桃树》、《雨巷》
六、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 物的特点。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4.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5.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期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3.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2.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期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
2.助读资料:
走进作者: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宿建德江》。
2.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3.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了解字音识记。
5.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德:左边是彳不是亻,右上边十字的竖稍向左拉,四字要扁,下边一横不能丢。
鹊:昔字上边扁宽、第二横和竖都稍长、日字窄小,鸟字窄长、上框内有一点。
蝉:“虫”要写得窄一些,第五笔是提。
四、品读释疑
1.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1)解释
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
②泊停:船靠岸。
③日暮:傍晚。
④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⑤客:指诗人自己
(2)释义: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解释
①野旷:原野空旷辽阔。
②天低树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
(2)释义: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3.《宿建德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发现的?(串珠问题1)
《宿建德江》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了寒江、小舟、孤月、独客、老树、旷野,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4.《宿建德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核心问题)
《宿建德江》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5.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 泊烟渚,日暮 客愁新。
野旷 天低树,江清 月近人。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宿建德江》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全诗的艺术特色: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感受作者对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赞美之意。
3.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二、激趣导入
助读资料:
走近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品读释疑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解释
①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
②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③遮:遮盖,遮挡。
④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2)释义: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解释
①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②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2)释义: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
4.诗中的比喻有什么作用?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翻墨”与“跳珠”的比喻新颖而生动,绘色绘声绘形,极为传神。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 翻墨 未遮山,白雨 跳珠 乱入船。
卷地 风来 忽吹散,望湖 楼下 水如天。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闲适开朗的思想感情。
(2)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期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激趣导入
助读资料:
走近作者: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品读释疑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解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鸣蝉:蝉叫声。
(2)释义: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解释
①旧时:往日。
②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③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④见:同“现”,显现,出现。
(2)释义: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人在黄沙岭道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突出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3.写作方法:读词语想画面
(1)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画面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通篇写景,好象没有抒情,其实心情的变化已在其中。特别是 “天外”“山前”这两个词语,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通过描写景物和动作,把心理活动给表现出来了,俨然一个夏夜的山村风光纪录短片。
(2)举例:
比如读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看到“翻墨”“跳珠”“乱”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诗人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3)练一练:
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说丰年”“听蛙声”会想到什么景象?
六、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月夜》。
七、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花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理解课文,了解以象征的方法展现奇特想象的表现形式。
3.阅读课文,关注奇特的想象,感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借助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理解课文,了解以象征的方法展现奇特想象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
阅读课文,关注奇特的想象,感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观察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
2.助读资料:走进作者: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主要作品:《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一朵朵娇艳美丽的花朵,带给人们的是美的享受,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感受花的美好,花的灵性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理解课文,了解以象征的方法展现奇特想象的表现形式。
3.阅读课文,关注奇特的想象,感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写了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5.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请将有关句子画下来。(核心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诸元素之女”、“亲友间的礼品”、“原野上摇曳、清风中呼吸、星星陪伴微睡、太阳凝视中醒来”“饮朝露、听鸟鸣”等等,都是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花的形象,渗透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品读释疑
1.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两个“又”写出了花儿们周而复始、四季轮回的生命旅程。
2.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有什么体会?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比作星星,绿茵中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苍穹坠落。精灵般的花的形象跃然纸上。
3.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这句话?
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暗示了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既展示出了诗意的浪漫,也写出了现实的情景。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交往的“礼品”是什么呢?
在之后的句子中做出了解释:“婚礼的冠冕”“最后的祭献”,以清新的笔触写出了花在生活中的用途。
4.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体会到了什么?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原野上摇曳、清风中呼吸、星星陪伴微睡、太阳凝视中醒来”写出了花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表面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
5.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体会到了什么?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饮朝露、听鸟鸣、舞婆娑”,花的生活精彩纷呈。人生有开花就有结果,写出了花的积极乐观态度。诗人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这就是诗人的真正意图。
6.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说一说。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以象征的手法,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诗人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积极乐观的人生。
3.课堂小结
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诗人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六、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紫藤萝瀑布》、《雨之歌》
板书设计:
习作:变形记
【教学目标】
1.发挥想象,激发写作兴趣。
2.结合课本上的示例文字及题目引导,打开思路,确定写作对象。
3.写作时,要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点,学生间交换习作,互评互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变形的经历写得详略得当,要写得形象生动、写出特点。
2.学会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把变形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花之歌》是花的自述,想象奇特,读来很有趣味性。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会发生什么呢?
同学们想不想向《花之歌》的作者一样去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二、习作内容
1.选择下列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地球的自述 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
飘在天上的日子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2.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吧。
3.写完后,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审题指导
说说本次习作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变形记”要求我们发挥想象,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将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写完后,和同学交换习作,看看他们对你的“世界”是否感兴趣,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要想让其他同学感兴趣,我们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本次习作的重点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变形世界的奇趣。
四、思路导航
怎样才能让其他同学感兴趣?
1.写出奇趣来,就要用情感搭建想象的空间,想象是被情感激起,又受情感支配的。
2.变形的事物必须是自己熟知的,要根据已有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哦!注意要运用联想的手段: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
3.让变形的事物成为自己所看、所听、所闻、所感的生活体验的宣泄口,用情感搭建想象的空间,用感悟充实想象的空间。思路导航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五、技法点拨
1.运用联想的手段。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利用事物间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抓住事物的相似性进行联想,由一件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任何事物或者它的反面,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或本质特点,并进行推测想象,大胆虚构,超越时空,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这样才能展现奇特的想象。
2.这样展开想象:
(1)想象是被情感激起,又受情感支配的。情愈浓,想象的空间就愈膨胀而愈令人心驰神往。在变形的写作中,只有将自己融进去,感同身受,赋予变形对象以自己的情感,你才能触摸情感血脉里的热流,才能感知生命张力的膨胀,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变形对象。用感悟充实想象的空间,要将自己的变形与生命感悟融为一体,无“感”则无“悟”,无“悟”则想象毫无价值,想象的价值,在于化“感”为“悟”,化情为理。
(2)注意:①不可胡思乱想,要符合事物特征。
②要符合生活逻辑。
③所写的内容要新颖独特。
④要写有意义的内容,使文章有一定社会效果。
六、佳作引路
例文:分析《地球的自述》
总评:“地球”面临着什么灾难?如何保护地球?这是当前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小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变形的手法生动地讲述了地球所面临的灾难的原因,使人们充分地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作者还运用了对话的方法,把枯燥无味的道理生动形象化了,使人仿佛感觉到了一个童话世界。同时能用一些通俗易懂的道理,激起人们对保护地球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
语文园地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了解分号的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点拨:阅读文章第一步要做到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二步就是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首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其次是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既读进去,又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2.练一练,学运用。
比较《草原》和《牧场之国》,列出它们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描写草原上的景色,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及一碧千里的特点,都运用到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动静结合,既有静景,也有活动的牛羊的描写。尤其是静立的牛羊的描写,都是在“思考”“回味”都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2)不同点:
白描写法是《牧场之国》写作上的一个特点,主要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描写草原及牛羊,尤其是牛羊的描写比较传神,表达喜爱之情。
《草原》描景、抒情合一:直抒胸臆抒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精笔细描写景,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体会排比句的特点,说说这这样写的好处。
①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②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③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2.读一读,找规律
点拨:读一读这几个句子,我们发现这些句子都是排比句。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3.(1)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表达效果:从排比句中的“礼品、冠冕、祭献”就可以看出,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2)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表达效果:将桂林山水中的静清绿的特点描写得细致入微,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3)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表达效果:运用排比,从自身看到的、感觉到的、想到的这三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野花“五彩缤纷”的特点,使景物的描写更生动更具体,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4.练一练,学运用。
仿照教材例句写两个排比句。
示例:(1)太湖的水真蓝啊,蓝得让你分不出哪是天,哪是水;太湖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游动的鱼儿;太湖的水真美啊,美得让人觉得那是一颗闪亮的明珠。
(2)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风和日丽,爱她的花红柳绿,爱她的雨润万物。我拓展,我积累。
5.名家名篇中的排比句:
(1)朱自清《春》: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郭风《松坊溪的冬天》: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3)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6.读下面的句子,再说说分号的用法。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又冷又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7.读一读,找规律
点拨: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或者是大句中的并列部分。分号一般有四种用法:①明显的并列分句;②一正一反的并列分句;③两个互相补充的并列分句,结构虽然不平行,但意思是并列的;④论结构,论意思,都不并列,但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停顿;用逗号不足以区分上下两个段落,用句号又嫌把意思连贯的一句拆成两句,最适当的使用分号。下面句子中双竖线‖的地方就是表示并列关系。
8.(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用法:这是比较明显的并列分句,摇曳、呼吸、微睡、醒来都是花的日常生活。
(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又冷又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用法:一正一反的并列分句,通过吸收热量多与少的对比,对应了空气的热与冷。
9.练一练,学运用。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1)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2)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环抱,粗壮雄峻。
三、日积月累
1.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2)注释
①过:拜访。
②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③具:准备,置办。
④黍:黄米。
⑤合:环绕。
⑥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⑦斜:倾斜。
⑧场圃:场,打谷场。圃,菜园。
⑨把:拿起。端起。
⑩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
(3)译文: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4)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2.延展阅读: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第一单元 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豆腐(fu)衣裳(shang)稍(shāo)微 陈(chén)列
毛毯(tǎn)马蹄(tí)点缀(zhuì)幽(yōu)雅
笨拙(zhuō)单薄(bó)模糊(hu)恍(huǎng)然
喜鹊(què)鸣蝉(chán)
二、易写错的字
陈:右边是“东”。
腐: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缀:右边前三个“又”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德:右边中间有一横。
三、会写词语
绿毯 陈旧 衣裳 彩虹 马蹄 奶豆腐 微笑 线条 柔美 惊叹
回味 乐趣 目的地 洒脱 热乎乎 礼貌 拘束 举杯 感人 会心
点缀 幽雅 伏案 笨拙 单薄 妩媚 模糊 花苞 衣襟 恍然
愁怨 宅院 浑浊 参差 眼帘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愁怨
顺心平淡 建德江 喜鹊 鸣蝉 稻花 日暮 翻墨 水如天 茅店
社林 旷野 卷地风
四、多音字
曲 奇
薄糊
转 卷
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
清鲜—新鲜 静寂—静谧 羞涩—羞怯
拘束—拘谨 渲染—衬托
朦胧—迷蒙 轻灵—轻快 单薄—薄弱
妩媚—娇媚 愁怨—愁闷
日暮—黄昏 黑云—乌云 吹散—吹开
孕育—养育 摇曳—摇摆
凝视—凝望 欢迎—迎接
顾影自怜—孤芳自赏
七、反义词
明朗—灰暗 舒服—难受 静寂—热闹
可爱—讨厌 迂回—径直
拘束—大方 雪白—漆黑 潇洒—拘谨
朦胧—清晰 笨拙—灵巧
参差—整齐 单薄—厚实 妩媚—素雅
坠落—升腾 开放—封闭
欢迎—送行 热乎乎—冷冰冰
断断续续—接连不断
硕大无朋—微乎其微
八、词语搭配
(清鲜)的空气(明朗)的天空(无边)的绿毯
(白色)的大花(奇丽)的小诗
(明如玻璃)的带子
(静寂)的草原(好客)的主人(尖尖)的帽子
(会心)的微笑(响亮)的歌声
(羞涩)的鄂温克姑娘
(星星般)的小花(淡淡)的甜香
(幽雅)的甜香
(参差)的绿(小小)的花苞(解不开)的愁怨
(半树)银妆(一片)莹白(三棵)白丁香
(一柄)花蕾(两扇)红窗(一次)春雨
九、词语归类
1.含有数字的词语:
高歌一曲 一碧千里 久立四望 五湖四海
千辛万苦 五颜六色
2.形容白色的词语:
雪白 莹白 灰白 银白
3.含有“大”字的成语:
硕大无朋 庞然大物 大材小用 志大才疏 大快朵颐 大智若愚
十、句子积累
1.比喻句: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5)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6)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拟人句: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3.对仗: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4.排比句:
(1)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2)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十一、考点提示
1.背诵《草原》第1 自然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草原》情景交融的写法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
3.发挥想象,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将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山雨》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山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山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上册《山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浴”、“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初步欣赏能力,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性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教学难点:
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朗读“导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课件)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提出疑难之处。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l)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2)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课件):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2)感情朗读,加深理解。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雨色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课件:A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B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C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①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抽生配乐朗读声,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
1.试背赛背课文。
2.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
(1)小组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
(2)集体欣赏: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课件):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3.写话: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课后习题
抄写本课的好词佳句。
六年级上册《山雨》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有声有色的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师: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昨天,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今天,则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那你们喜欢下雨吗?(多个学生说)看来大家对雨有着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场奇妙的雨——山雨(板书)齐读课题。
1、打开课本看到课文,首先,请孩子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当然读课文是有要求的:
(1)。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生读课文)
2、。好了,这篇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语,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先浏览一遍,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或者不理解的可以举手提出来。(出示课件:词语)
教师相机正音。理解“啼啭”的意思。
这些词语都是课文有优美的词语,同学们可以在课后把他们抄写在积累本上,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上他们。
3。那么,读了一遍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介绍山雨的呢?(时间先后顺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所以我们整篇课文可以把它分为三部分。即雨来、雨中、雨后的相关段落。分别是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呢?
一)学习“雨来”的段落(第一段)(11分钟)
1、这场雨来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板书:来得突然,来得悄悄)
2、在课文中哪儿找到的?谁愿意来读一读。(“来得突然——跟着一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3、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比指导:
①“悄悄地来了”语气应轻柔一点,把山雨来时的氛围读出来。
②提示学生看着图片,感受雨来时的景物美,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读。
4、雨是怎么样“悄悄”地来的?(“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
①请个别学生示范读这句话。
②提示学生雨很高、很远的地方传来,声音是由小到大,读的时候应注意音调的变化。
③全班齐读,读出感情。
5、这场突然如其来的山雨,声音多么美妙啊,作者在文中也用了他的特殊表达把山雨来时的美妙之声写了出来,这句话是哪一句呢?(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有缘而近,由远而近……)
①“像一曲无字的歌谣”中的“歌谣”指的是上文的什么?(雨声)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展开了大胆的联想,着笔于声音,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远及近、由轻及重的动态过程,与文章开头相对应,写出山雨来时的特点,即“来得突然 ”“悄悄地来”。作者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突出了雨来时一种逐渐清晰、飘飘渺渺的音韵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独特情感,并给人以无限遐想。
③学生竞赛朗读,教师评比。
④分小组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雨中”段落(第二段)(22分钟)
1、雨,就这样悄悄地来了。她的到来,给山林带来了另外一种格调,另外一种美。请大家默读课文雨中部分,在默读过程中,有两件事是需要大家做的,一是思考文中从那几个方面着手写雨中山林的美? 二是把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小组中四个人互相分享,谈谈读后的感受。(这个过程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分析课文课文,感受语言美。)(板书:音韵美和色彩美)
2、请个别同学大声而有感情朗读自己所选的句子和谈谈阅读体验。教师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学生读哪一句,就指导哪一句。(重点是以下两句)
①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a、一片叶子,一丛绿草作者又有什么奇特的联想呢?(把“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琴键”。板书:琴键)
b、除此之外,作者还有什么联想吗?(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轻捷柔软的手指”,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板书:手指)
c、岩石、树叶、绿草是琴键,雨丝是手指,手指点击琴键,琴键奏响了乐曲,雨在山中,山在雨中,这不就是一副“山、雨同奏图“的动态美图吗?这部分描述作者又一次采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山雨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那么我们读这一句的时候,是不是要读得生动活泼而富有节奏呢?请大家来试读一下。(大家齐读完毕后,男女学生中各请一位读)
d、“音符”指的是什么?(指手指触摸琴键时发出的不同声音,在这里可理解为是雨丝飘洒在不同的地方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有落在岩石上的“丁冬”声,有飘洒在绿草丛的“沙沙”声……)那么丰富多变的声音,是不是让我们有无限的幻想啊?所以作者说——(生齐说)“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e、多美的句子啊,难道大家不想尝试着读一下吗?(小组比赛朗读)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a、理解词语:流动、流进
流动: “流动”中的“绿”是一种水淋淋的、富有动感、极具生命力的色彩,它可以“融化”“所有的色彩”,表现了山雨带给山林的色彩变化。
流进: “流进”的“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灵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绿”那种让人难以忘却的美。
b、我们眼前的颜色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这多么富有生机啊,这样清新的绿色流进我们的眼里,我们的心里,我们是不是觉得心情很舒畅呢?是不是要用一种舒畅的心去朗读它呢?喜欢这一句的同学一起来挑战一下
4、(引读)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是整个上林都充满了色彩美。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也有——。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绿得——,绿得——。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流进——
5、小组分组朗读第二段。
(三)学习“雨后”部分
1。山林中的雨,它充满着音韵美和色彩美,它让我们意犹未尽,可不知什么时候,雨停了,下面让我们去看看。山雨过后,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赶快去读读吧。
① 鸟儿的歌声为什么那么动听?谁能用轻松愉快的朗读把小鸟把鸟儿的愉快读出来?喜欢写鸟儿这一句的同学,一起读一读吧!
② 雨滴也是一位小小音乐家,大家和它一起来演奏一下。(全班齐读描写雨滴的这一句话)
2、写鸟儿的叫声与水滴的滴落声有什么作用呢?(更加突出了山林的幽静,板书:幽静)
3、原来是余音未了,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所以作者说——(生接)“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板书:雨后余韵)
4、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味一下,以句号为分割点,第一组同学读第一句,到第二句的时候,加上第二组的同学,第三句加上第三组同学,第四句加上第四组同学,让后剩下的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
1、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心。你看,雨在我们眼中是多么平凡的一种自然现象啊,可是作者赵丽宏却可以把它写得像一首动听的歌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对于雨就有不同的体会啊,大家想不想知道,一位考了100分的小作者眼中的雨是怎样的呢?(出示作品)拿起纸和笔,写一写你们眼中的雨吧!(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的作品)
2:阅读推荐:朱自清《春》相关语段。
1。孩子们,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美,例如,善良的心灵美吗?文明的举止美吗?高尚的品格美吗?所以请大家用你善良的心,聪慧的眼睛观察一下你的周围吧,你就会发现更多的美!
2。阅读推荐:朱自清《春》相关语段。
六年级上册《山雨》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能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等生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4.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中描述的情景。
2.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先听老师读两个句子:“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你能告诉我这是在描写什么吗?对了,这是第一课《山中访友》一文中写雷阵雨的句子,很精彩的比喻,让人印象深刻。那么,山中的雨到底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欣赏另一场奇妙的山雨。
今天早晨,老师来学校时发现地上湿漉漉的,一定是昨晚下雨了。那你们喜欢下雨吗?(请多个学生谈看法)
看来大家对雨有着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场奇妙的雨——山雨。(板书课文题目,让同学一起读题目)
欣赏了这场雨,也许你会对雨多一些新的感受。
二 初读感知
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感受这场山雨,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主要介绍了山雨的哪些方面。
三 自主学习
1.(课件出示雨前景象)请看这幅画,你能用文中的语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景象吗?(请学生朗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抓住词,读体会)让我们一起读课文,你感到山雨的飘然而落了吗?
2.自学课文。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觉得自己已经沐浴在山雨中了!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去听听山雨的声音,去欣赏雨中特有的颜色!(找几个同学分段朗读)
3.小组交流。把自己听到的山雨的声音或欣赏到的颜色找出来,并说出来。
4.集体汇报。
(1)沙啦啦,沙啦啦……
①(谈感受)当你听到山雨的声音时,心情怎样?
②这么动听的雨声,我们一起去听听吧!(播放课件)
③和着山雨的声音,按小组接力读课文吧!
(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①请几个学生谈感受。
②听,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播放课件)我能感受到这山雨是无字的歌谣,那样动听。你觉得那是怎样的歌谣?
③把你们感受到的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吧!谁来试着读一读?听了他的朗读,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④喜欢这无字歌谣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
(3)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①学生谈感受。
②真是动人的乐曲!(播放课件)我也想和大家一起弹奏这首小曲。(配合读)你觉得我们一起演奏的曲子怎么样?(学生谈感受)
③相信大家还能弹奏出更美的旋律。赶快和同桌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说说你又想到了什么。
(4)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①(播放课件)正像你们说的那样,阳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斓,雨中的山林却一片嫩绿。
②这清新的绿色已经流进了大家的眼里,流进了大家的心里。请大家用优美的朗读声让绿色也流进我的眼里,流进我的心里,好吗?(学生再读)
③此时,我和作者的感受一样,(播放课件)我们的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色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你们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④我们一起再读读吧,让我们此时的记忆在脑子里化开,化开……
5.体会雨后的景象。
(1)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
山雨过后,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赶快去读读吧!
鸟的歌声为什么那么动听?它会唱些什么呢?谁能用轻松愉快的朗读把小鸟的歌声引出来?(读后播放课件)雨后的景色多美呀,喜欢的同学一起读一读吧!
(2)丁——冬——丁——冬……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近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还往下滴着,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
(播放课件,一起来演奏)
四 拓展
同学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是优雅的乐曲。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收集的诗句。
课后习题
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收集的诗句。
六年级上册《山雨》教学设计4教材简介
《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语言清新明快,简约优美,一如山雨那样富有诗意。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喜爱之情。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情感朗读散文。
2、学习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
3、通过反复读,体会山雨的韵味和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1、倾听《山雨》,学生那颗躁动的心会在山雨声中得到无声润色,在山雨声中得到平静。
2、请问你们的心行走于美妙的音符间,都听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大大的“心”)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难懂的句子画下来,反复读。
2、指名读句子,采用多种方式点评,特别是难句、长句,老师要有读的基本指导,读的基本练习。
如: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两个“由远而近”的读法。山雨是越来越近了,声音当然是越来越大了,那么两个“由远而近”的读的声音是越来越大,语速是越来越急。
3、散文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学法提示:先按内容分好段落,再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1、倾听优雅的小曲——雨声。
(1)自由读雨声。
(课件出示)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2)体会作者描写山雨的精妙语言。请每人找一处,说说“精妙”在地方?
恰切生动的比喻。这段话里一口气用了二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把“雨丝”比作“手指”,无数的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奇妙无比的“琴键”,弹奏出的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那音符组成的一首首小曲当然是优雅的了。
精妙二:描写很有想象力。
(允许学生课堂有不同的声音。)
(3)指名读,老师点评。
(4)写出带有幻想色彩的音符,感受优雅。
无数的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岩石、树叶、绿草会是什么样的小曲呢?想一想,写一写。
飘飘洒洒的雨丝弹奏岩石,发出的____________声音,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飘飘洒洒的雨丝弹奏树叶,发出____________的声音,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飘飘洒洒的雨丝弹奏绿草,发出____________的声音,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替采用多种方式读。
(4)闭上眼睛读,踏着山雨的节拍走进诗一般的梦境。
2、欣赏流动的绿——林色。
(1)指名读林色部分。(出示雨中山林的图片)
(2)老师有疑问,谁能帮老师解决?(请学生自愿举手。)
山林是色彩分明,绿是主色调,这绿怎么会给人流动之感呢?这绿色流进眼睛还可以理解,怎么还能流进心胸呢?
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水是流动的,所以绿色好像在流动。因为这“绿”作者是用“心”看的,用心感受的,因此“绿”流进了心胸。
(3)再读。
3、品味幽静。
(1)(课件出示山静)不知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近处,凝聚在树叶山上的雨珠还往下滴着,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
丁——冬——丁——冬……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
明明是说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可是为何还写鸟儿的啼啭,雨珠的丁冬声?
(3)其它声音全部停下,甚至喘气声也要无声,再读山静。
其实,当我们走进大自然的时候,只要你用心听、用心观、用心品,你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烂熟于胸的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六年级上册《山雨》教学设计5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揭示课题: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 并理解这个词: 啼(tí)啭(zhūàn)形容鸟儿婉转地叫。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沙啦啦,沙啦啦──
b像一曲 / 无字的歌谣,神奇地 / 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 / 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c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 岩石、每一片 / 树叶、每一丛 / 绿草,都变成了 / 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d飘飘洒洒的雨丝 /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 / 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 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三、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四、作业
完成同步习题相关作业
六年级上册《山雨》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拓展与延伸】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篇关于“风”或“雨”的习作。
【重、难点突破】学习作家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跟随着诗人、散文家李汉荣的脚步,我们一起拜访了“山里的朋友”,感受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今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品味“山雨”的韵味。
二、学习课文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山雨的,具体写了哪些内容,感受山雨的特点。
教学提示: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按一定的顺序描写自然景物,并通过对相关景物的描写来描写山雨的方法。
这三个问题全部让学生来根据自己的题解回答,并且要以课文内容为中心,联系关键的词语作答。如,在分析写作顺序时,可以抓住“来得突然”、“雨声里”、“雨,悄悄地停了”来分析,其他两个问题方法相同。
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积极合作学习,不必苛求答案的准确性。
教学参考: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全文共10个自然段,第1至4自然段写雨来,主要描写了山雨来得突然,由远而近的雨声如无字的歌谣飘然而起;第5至7自然段写雨中,主要着笔于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突出描绘了如“小曲”“音符”般美妙的雨声,以及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第8至10自然段写雨后,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响描绘,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雨的?
教学提示: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如何观察、描写事物,体会语言的美好之处,同时也是对文章写作方法的体会。要求学生按课文的内容顺序抓住每一句来进行理解与感悟。
找出相关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山雨、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参考一:
附对句子的理解。
①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句话着笔于声音,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远及近、由轻及重的动态过程,与文章开头相对应,写出山雨来时的特点,即“来得突然”“悄悄地来”。作者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突出了雨来时一种逐渐清晰、飘飘渺渺的音韵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独特情感,并给人以无限遐想。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是描写雨至山林时的音响特点,作者发挥了奇特的想象: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琴键”,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轻捷柔软的手指”,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雨在山中”“山在雨中”“山、雨同奏”的动态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山雨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这部分描述作者又一次采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而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音符”是指手指触摸琴键时发出的不同声音,在这里可理解为是雨丝飘洒在不同的地方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有落在岩石上的“丁冬”声,有飘洒在绿草丛的“沙沙”声……,而“带着幻想的色彩”,突出了雨至山林时声音的丰富多变,扩大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③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句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句中“流动”一词写出了山林的“绿”在雨中所独有的特点:这种“绿”是一种水淋淋的、富有动感、极具生命力的色彩,它可以“融化”“所有的色彩”,表现了山雨带给山林的色彩变化。连用两个“流进”则体现了两个层次:这“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灵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绿”那种让人难以忘却的美。通过对山雨色彩美的描述,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
教学参考二:
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山雨的韵味,感受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感悟语言的美妙。
教学提示:先由学生自由朗读,然后采用个性化朗读的方式来体会。
三、作业:
1、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体会文章的写法,准备观察第一次秋雨或秋风、秋色,然后完成一篇观察日记。
六年级上册《山雨》教学设计7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是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体现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本课,认识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想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对根学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想课文描述的情景。
教学构想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教师无需进行过多地分析和讲解。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下山雨时的情景。学生观看,聆听,竟如情景。
2谈话渲染。看,多美的画面啊!是哪位画家的神笔绘成的呢?听,多么美妙的乐曲啊!是哪位音乐家在申请的弹奏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山雨》这篇课文中去吧!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2配乐范读全文。
3学生自读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
(2)轻声读课文,读通课文。
(3)读时画出不明白的地方。
(4)想一想:课文想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其中主要写什么。同位交流初读体会。
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先片断读,再全文读。边读边想想山林雨景的美妙。
(1)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至五自然段,体会山林雨中的音乐美。
(2)组织学生朗读第六、七自然段,体会山林雨中的图画美。
(3)组织学生反复朗读第八至十自然段,在读中体会山雨的余韵。
2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断。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怎样才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四、班级交流,加深体会。
1小组推荐代表参加交流。参与者自由选择课文片断,有感情朗读,谈谈你为什么选择这个片断朗读,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朗读体会,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学生朗读。
2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作业设计
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板书设计
声音 无字歌谣0* 山 雨
山林 绿
六年级上册《山雨》教学设计8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画面)师: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当然,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作家朱自清就曾经这样描写雨,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多媒体出示语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2、师:这个地方的雨,是祥和安宁的雨。而有一个地方的雨却是优美动听的,孩子们,想亲自去感受感受吗?
3、咱们今天就跟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课件出示,全班读。
湿润的山风轻盈的云雾无字的歌谣飘飘洒洒的雨丝
轻捷柔软的手指优雅的小曲水淋淋的嫩绿清新的绿色
4、刚才你们透过文字和作者一起初次游览了雨中的山林。你愿意用读的方式带着老师到山林中走一走吗?(指名读课文)
5、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
(2)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
3、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1)指名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老师给予指导。
①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a、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b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a、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_____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比作_____________,把雨声比作_____________。
b、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什么?
4、感悟山雨的色彩美。_____________
(1)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3)带着遐想朗读。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
2、拓展阅读。《雨》(冯剑华)
3、作业:(任选一项)
(1)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写一小段话;
(2)自己试着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雨景。
雨(冯剑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思考:你从文章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
六年级上册《山雨》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这节课,我向大家介绍一位自然朋友。他是谁呢,咱们一起听一听吧。(播放雨声)你们听到了什么?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自古以来,雨就在文人笔下展现了多彩的形象:“渭城朝雨”“巴山夜雨”“斜风细雨”,还有“沾衣欲湿杏花雨”“清明时节纷纷雨”雨不仅滋润万物,更是风姿绰约,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下面,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去欣赏、体会一场山雨的魅力。
(板书课题)
1.出示本课生词,读准字音。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3.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主要介绍了山雨的哪两个方面?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⑴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这是作者用耳朵听到的,叫---,谁能模仿下这雨声?)
②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从作者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一首怎样的个要呢,谁能用读表达出来。
③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④ 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1)他们弹奏出了怎样的小曲呢?谁能用读表达出来。
(2)男女生分组读
(3)练习背诵
⑵ 小结:
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发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柳、有淡青----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读后有什么感受?(色彩多,清新,舒畅)谁能带上感情美美的读一读。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怎能“流进心胸”呢?
③(课件):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1、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
⑴小组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
2集体欣赏: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课件:
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3、写话:
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作业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板书
雨前
山雨 雨中 颜色美 声音美 喜爱之情
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