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与方法研究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与方法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又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这一项目包括培训、考试、认证等三个部分。培训内容是指达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分初级、中级、高级,并侧重教学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培训内容基本一致;认证是指按照审核认定的考试成绩授予教师相应等级的证书。关于这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师范教育司领导特别强调:这是新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由于需要培训的教师有上千万(据2003年初基础教育司的统计,在编的中小学教师有1028万,若加上幼儿园教师则有1300多万),其艰巨性可想而知,其社会效益与影响之大也不言而喻。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低下,不受重视。其原因尽管有多方面,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教师没能像医生、律师、工程师那样,被看成专业人员(只要高中毕业就可以教小学甚至教初中,换言之,只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就可以当老师;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完全没有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则是教师社会地位低下的最根本原因。可见,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关键是要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是因为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科学;它要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这就表明,教育技术能力是任何学科(包括文科、理科、医科、农科……)的老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是大、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它相当于医生“如何进行治病的能力”、律师“如何帮人打官司的能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正是从“如何教”的角度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规范的要求,而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这一计划项目的核心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则是要保证这一要求能真正落到实处——使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具有这方面的专业技能。达不到这一要求,不具备必要的教育技术能力,即使你有大学毕业文凭,也没有资格当老师。由此可见,“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的实施,尤其是这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实施,将对我国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起何等重要的作用。
除了要达到上述目的以外,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大力推动的新课程改革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青少年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此应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改变教与学方式的有效途径;另外,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是新课改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而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与方法(即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整合)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所以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则是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手段。
2、本课题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首先,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唤醒教师的运用教育技术意识,有助于教师系统地把握学校教育资源,从多种维度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作出优质的整体规划,提高教育调控能力,成为教育资源的动态建构和生成者。
其次,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尝试将教育范式转换为学习范式,在探索学校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逐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师生共创共生,形成“多元发展共同体”,共同促进创新性人格的塑造。第三,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探索学校教育技术设备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要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必须唤醒教师发展的自主意识,而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的发展平台,有利于促进内涵建设。
第四,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学校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论基础,建立新课程视角下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标准和有效利用方案,科学地运用开发策略,使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多元性和整体性发挥作用。
二、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就国内而言,有关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乏策略研究,但建立在农村学校特有的资源优势基础上进行的教育技术能力有效转化的研究就比较少了。这一方面使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课题研究有了厚实的土壤,可以借鉴和汲取他人的经验,有利于课题研究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和新课程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研究:
(1)以教育的内涵特征为价值标准,建设学校教育资源网络,并将其核心理念与价值追求,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
(2)积累教育素材,形成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转化操作规范,降低一线教师自主开发的难度,使其能将精力放在教育教学的指导以及对指导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的关注上。
(3)探索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转化学校管理范式,形成相关经验。
(4)探索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转化中,提高教师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满足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2、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有关概念的界定——(1)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充分利用本校的教育资源为主,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达到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从而使学校的办学水平有明显的提高的目的。
(2)有效转化
将教育技术能的培训转化到实际运用之中,效率的高效性。◇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探索并提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该部分内容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2)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对教学工作的影响。
(3)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促进作用。二、三两部分内容主要采用理论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以及经验总结的方法,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在新的支撑学习的新型环境中,考察其发展变化。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课题的研究思路:
在课题研究初期,通过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同类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借鉴学习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经验,进行反思性梳理,逐步形成并奠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
在中期,主要通过行动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的理论加以实践,总结归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的策略,以及对教学方式影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和一般规律,探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与教师个体、群体,与学生个体、群体,与教学的一系列关系。
在课题研究后期,分类汇总研究成果,形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成果专集。
2、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专著、专题论文和相关课题研究成果,以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的不断学习,借鉴其中的科学成果,使本课题的研究获得丰富的理论支撑。
行动研究法——按照课题研究提出的目标和原则,对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建设,开发与之配套的课程资源,在课堂上积极探索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的创新而生成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模式。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特点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积累过程性研究资料,并及时组织交流和分析,总结经验做法,提出下一步研究的改进做法,并由此不断建构教师专业新的发展点。
调查分析法——通过调查,了解开发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的具体应用,了解学生对怎样的教育资源感兴趣,了解教育资源的创新建设所带来的“动态建构”思想及由此对教师、学生创造性人格养成和塑造的影响。同时,在课题研究进程中经常进行调查分析,便于我们及时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保障:
1、阶段进度计划:
课题研究计划如下:
(1)研究准备阶段(2014.4~2014.7)
确定并申报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组、顾问组、资料组、学习相关理论、培训实验教师。
(2)初步研究阶段(2014.08~2014.12)
进行开题论证、举办专题研讨、探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教育资源包建设等。
(3)深入研究阶段(2015.01~2015.10)
撰写专题论文、进行中期评估、典型课展示、总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等。
(4)总结鉴定阶段(2015.11~2015.12)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撰写经验总结、撰写结题研究报告、进行结题鉴定等。
2、组织成员分工:
课题组组长:杨鸣主任,负责组织、领导、协调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的利用及研究;
副组长:高强,负责主课题的日常组织、管理和研究工作。负责具体研究计划、方案,组织实施,撰写有关报告;负责专题研究课的组织、展示和汇报等。
六、课题研究预计的成果
1、总结出较高水平的研究报告;
2、积累优秀课、优秀课件、个案研究和讲座、学习的录像资料;
3、培养出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科研型教师。
参考文献:《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及意义和内涵”
第二篇:基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研究
《基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研究》课题中期总结(2012/1/28 20:29:41)标签:课题中期总结 分类:中期评估材料明细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为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提高我区中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和大力推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我区在省、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和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中心的支持指导下,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和网络条件,利用合理的远程教育手段,组织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英特尔未来教育V7培训。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培训任务,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现对培训工作回顾如下:
一、精心策划、准备充分
此次培训人数多,规模大,培训地点分散,为了更好地完成培训任务,保证培训质量,我们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充分的准备。
1、领导重视,层层落实
为办好培训,我区成立由区教师进修学校相关领导组成的培训项目工作小组,有专门负责该项目培训工作的领导和主讲教师,形成了项目培训统一领导、层层落实的管理运行机制。明确各工作团队在项目中的工作职责、要求,确保培训工作的顺畅实施。先后为此举行了多次教研活动,组织培训主讲教师学习和领悟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精髓,讨论培训方案的实施细节,并对授课教师承担的教学内容和安排进行了逐一审核;向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下发文件分配培训名额,并在文件中对学员学习期间学习要求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保证了每期培训学员都到位。这些细致的前期工作,是培训成功举办的保障。
2、前期调查,分析学情
培训前,我们就设计了前期问卷调查表,通过信件、电子邮件等方式了解、掌握学员的教学设计能力、教育技术掌握及应用情况以及他们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要求与预期等,并对各培训班反馈的信息分别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为后续的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吃透教材,明确目标
参与培训教学的主讲教师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大纲(初级)》、《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等指导性文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与讨论,统一了认识,明确了培训目标。培训采用“三维立体化”教材,以《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和《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中文V7.2版为教材,配以配套光盘和网络培训平台,各位培训教师挤时间、花精力,对教材进行深度研读与分析,把握了培训实质。
4、集体备课,确保质量
培训任务重,时间紧,培训模式、内容与方法都渗透着全新的观念,参与教学的老师都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与时间的紧迫。几个模块的主讲教师们结合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对培训内容及过程进行了精心地备课和设计。首先根据培训教材内容和教师自身专业特点,进行了教学任务分割,整个培训内容分割成三大部分,每部分由2到3位教师组成教学小组,在分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又进行多次的全体教师参与的集体备课,从培训内容的安排与处理、培训的方式与方法到培训用课件的制作,资源的共享,全体教师群策群力,互助协作,这样既保证了各部分内容的优质教学,又保证了纵向整体内容的衔接与协调以及横向各个培训班相关内容的一致性,确保了培训质量。
二、务实培训,成效显著
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成果的应用,对如何把培训成果应用于我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因此,培训采用任务驱动方法,通过学员的自身参与,体验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如何合理地运用教育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利用新技术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1、注重培训过程的示范性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强调①以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思想来组织教学;②重视案例和学员已有经验在理论与方法培训过程中的有效运用;③重视学员的独特体验,突出学员的创造性应用。一方面使学员真正为了应用而学习,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三维立体化教材以及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培训过程中,主讲教师既重视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又重视技术的潜在优势,将全新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带进培训课堂,使得培训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典范。
2、团队协作,共同进步 为了达到完满的教学效果,主讲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与共享毫无保留,各部分培训内容之间也在各位主讲教师的主动配合下衔接顺畅,辅导教师更是全程随堂听课,协助解答疑难、指导上机。另外,每期培训班开班前,根据学员报名情况,按不同工作单位、不同任教学科和年级、不同性别和年龄把全班学员平均分成五至八个小组并指定一名学员为组长。在培训过程中,经常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研讨、交流以及互帮互学活动。培训的第一节课就是认识学习伙伴组建学习团队,在整个培训期间,小组内的协作,小组间的竞争让“高手”更高,让全体学员体会到了伙伴的关心,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教师与学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使学员与主讲教师紧密配合,积极参与互动,促进了培训效果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些活动,学员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并且很乐意把这种学习模式运用于自己的班级。共同的努力与进步,体现在整个培训的过程与成效中。
3、信息反馈,成效显著
培训除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互动、反馈外,每个班都有培训总结,每个班都办了培训简报,每个班都进行了培训结束时的心得体会交流和信息反馈调查。根据本项目的基本要求,评价指标以简单、可操作、反映实际情况为原则,依照培训学员的学习活动方式确立,以阶段成果、合作学习情况、培训作品展示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项,最终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种。培训平台设有学习综合评价功能,针对学习活动提供学习记录、数据,辅导教师对作业、专题研讨、作品展示进行审核并给予定性评价,系统汇总过程性评价结果自动生成参考成绩,最终成绩由辅导教师参考系统评价成绩,结合学员参与培训的总体情况和最终作品展示完成情况,给予综合人工评定。
根据交流与反馈信息统计,对本次培训“很满意”与“满意”的学员比例为99.99%,对培训的十大模块中各个模块的教学实施与活动开展也非常称道。①通过培训,学员们认识到培训内容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可操作性实践。使教师更加明确了如何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出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通过学员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对实现合作学习等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②通过培训解决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得到了受训教师的认可。使受训学员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应用的实际意义,改变了过去对多媒体课件评价时单纯考虑为了应用而应用的认识,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运用与支持。因此,作为现代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去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培训一年来,主讲教师、受训的学员都已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可喜的成绩。主讲教师(课题组负责人)陈景松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十周年表彰及应用成果展示活动中被中央电教馆评为“优秀培训者”奖,他撰写的论文《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高一物理〈平抛运动〉的教学实录》在CN刊物《中学理科园地》(2011.5)杂志发表,论文《例析中学物理探究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获2011年泉州市中学物理学科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论文《近年我省中考科学方法教育类物理试题浅析》参加省教育学院的论坛征文;撰写稿件20篇在省、市级官方网站(如福建省教育厅网站、福建基础教育网、福建高中新课程网、泉州市教育局网站等)刊载发表;指导惠华中学张礼勇和清美中学王庆平两位老师参加2011年泉州市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比赛,分别荣获高中组一等奖和初中组二等奖。指导区级骨干教师郑春虹撰写论文《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的兴趣》在CN刊物《中学理科园地》(2011.3)杂志发表,郑老师还被区教育局推荐参加泉州市的“教坛新秀”评选。主讲教师庄丽娟撰写的论文《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策略》在CN刊物《福建教育周刊》(2011年第22期)杂志发表,并于2011年7月1日被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在福建教育杂志社和《中国教育报》福建记者站、福建省邮政报刊发行局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小金星?海西杯”全国幼儿主题绘画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个人”奖(2011年5月18日),指导的学生绘画作品在福建教育杂志社和《中国教育报》福建记者站、福建省邮政报刊发行局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小金星?海西杯”全国幼儿主题绘画大赛中荣获“中班组别最佳创意奖”,指导的学生绘画作品在福建教育杂志社和《中国教育报》福建记者站、福建省邮政报刊发行局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小金星?海西杯”全国幼儿主题绘画大赛中荣获“大班组别二等奖”,指导庄志娟老师参加泉州市幼儿园片段教学比赛荣获三等奖。主讲教师庄凤彩(课题组成员),结合学科教研活动,从三方面入手促进基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一是开展了学科教育技术能力比赛,于2011年4月20日举行泉港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创新比赛,并选送吴泉通老师参加泉州市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创新比赛,荣获市三等奖。二是鼓励基层教师撰写教育技术能力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论文,其中,惠华中学李峰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议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资源整合的有效性》获得泉州市2011年中学历史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三是探索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2011年3月在圭峰中学举行2011届届初中毕业班历史复习研讨活动,探讨复习课教育技术的有效使用;2011年11月在泉港六中举行八年级“同题异构,高效课堂”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采取城区校与农村校老师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同上一节课,探讨教育技术在历史新课教学中的有效使用。几场活动均取得良好效果,有力的推动了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主讲教师庄慧琼(课题组成员),组织开展了两场区级中学化学学科片段教学比赛,推荐泉港一中吴锦源老师参加2011年泉州市高中化学学科片断教学比赛获二等奖,协助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泉州市2011年初中化学课程研训会议暨初中毕业班化学教学工作会议。主讲教师肖定华(课题组成员),主要是协助开展2011年泉港区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学科教师培训,组织开展了2011年泉港区英特尔未来教育(V10版)学科教师的混合式培训,撰写了论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在《泉州教研通讯》发表。课题组成员庄清雄。课题组成员黄勇龙。课题组成员王家洪,指导本校教师邱俊彬参加2011年泉港区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荣获区二等奖。从后续的跟踪反馈情况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受训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中均获得好成绩。如在2011年泉州市小学英语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中,峰尾中心小学林素珠老师的作品《Unit 2 What’s this ?》(新标准(三起)Book1 Module 6)、前黄坝头中心小学林必春老师的作品《Unit2 Will it be windy in Beijing?Unit 2 What’s this ?》(新标准(三起)Book4 Module 4)荣获一等奖,益海实验小学郭晓莉老师、庄重文实验小学肖钦华老师的作品《Unit 1 Is it a dog?》(新标准(一起)Book1 Module 8)荣获二等奖。庄重文实验小学肖钦华老师执教的《Is it a dog?》一课参加2011年泉州市小学英语学科优秀教学录像课评选荣获一等奖。在组织参加2011年泉州市中小学美术(艺术)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区有4人次获奖,泉港六中刘艺锋老师执教的《地域的永恒魅力》一课荣获高中组二等奖,山腰中学陈二平老师执教的《星空》一课荣获初中组一等奖,山腰中心小学郑劭煌老师执教的《留住秋天》一课和庄重文实验小学肖旭庆老师执教的《我们去旅行》一课,均荣获小学组二等奖。
在2011年泉州市小学体育学科研训暨片段教学评比活动中,我区有2人次获奖,后龙中心小学王梅莲老师和庄重文实验小学庄汝芬老师不畏强手,在各参赛选手中表现突出,均获得二等奖。在“佳兴杯”泉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中,我区中小学教师取得良好的成绩。后龙峰前小学陈章珠老师的《让自信为梦想护航——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自信教育》荣获市小学体育教学论文一等奖,南埔中心小学陈素华、后龙和平小学陈丽华、后龙峰前小学肖素梅、圭峰小学刘荣建、前黄坝头中心小学朱阳霞五位老师的《浅淡在体育课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论德育渗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农村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加强“德”育v增强“体”育》、《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均荣获市小学体育教学论文一等奖;民族中学钟锦阳老师的论文《浅谈农村初中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改革》荣获市中学体育教学论文二等奖,山腰中学庄亚蓉、泉港六中蔡世谋两位老师的论文《初中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之我见》均荣获市中学体育教学论文三等奖;联岩小学刘文礼、菜堂小学郑青霞、第三实验小学林春元三位老师的教学案例《跳短绳》、《跳绳》、《前滚翻》均荣获市小学体育教学案例二等奖,涂岭中心小学黄梅霞、圭峰小学刘荣建、前黄坝头中心小学朱阳霞、庄重文实验小学林俊华四位老师的教学案例《往返跑》、《垒球投掷》、《立定跳远》、《持轻物掷准》均荣获市小学体育教学案例三等奖,泉港一中郑惠平老师的教学案例《篮球》获市中学体育教学案例三等奖。在2011年泉州市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研训活动中,我区第三实验小学王月琴老师执教的《一起采集民族之花》一课在会上展示,获得与会领导、专家的好评。
在泉州市教科所组织开展的2011年泉州市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中,我区共有13人次获奖。其中,小学品德与生活优秀教学设计6篇,分别是:南埔中心小学邱宝辉老师的《我爱秋天》荣获市一等奖,峰尾奎璧小学朱辉莲、泉港区第二实验小学陈梅珠两位老师的《我的家》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荣获市二等奖,后龙中心小学潘松虹、界山河阳小学陈梅梅和峰尾圭峰小学林丽蓉三位老师的《春天在哪里》、《保护森林节约用纸》和《变来变去的水》荣获市三等奖;小学品德与社会优秀教学设计7篇,分别是:泉港庄重文实验小学庄水宝、界山狮东小学林宗明两位老师的《人人都应懂得的“道路语言”》和《怎样看电视》荣获市一等奖,山腰中心小学庄秀娥老师的《走近残疾人》荣获市二等奖,南埔中心小学林翥芬、后龙中心小学陈欣芬、涂岭中心小学王娟娟和泉港庄重文实验小学陈蓉蓉四位老师的《我是购物小能手》、《买卖中的道德》、《今非昔比的厨房》和《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荣获市三等奖。
泉港特校陈文颖老师参加2011年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优质课评选活动荣获一等奖,充分展现我区特殊教育的风采。
在泉州市“圣湖杯”幼儿园青年教师六项技能比赛活动中,我区取得优异的成绩:界山玉湖中心园庄婷婷老师荣获综合一等奖、单项舞蹈一等奖等;山腰童心幼儿园陈丽琴老师荣获单项唱歌一等奖、弹琴二等奖等,在全市顶尖幼儿教师面前充分展现了我区幼儿园青年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11月9日至10日,泉州市2011-2012学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语文学科(北师大版)研训活动在我区举行。庄重文实验小学吴珍梅校长《创新群研形式,促进专业成长》的专题报告;观摩了北京市人大附小名师朱兰京副校长执教的《献你一束花》、庄重文实验小学连惠英老师执教的《比本领》、庄琼河老师执教的《成吉思汗和鹰》三节阅读指导课。„„
三、学员反馈,工作反思
培训前后我们对学员反馈表进行了合理的数据分析,分析发现,大多数教师持肯定态度,虽然培训很累,大家还是享受着培训的收获,正如大家一句话反馈中所说: “体验了学习的苦与乐” “良好的氛围,紧张的学习” “压力有多大,收获就有多大” “改变自己和习惯很难,但是只要突破这一关,就能改变自己的将来” “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
这样的培训大家都认为参加很值得,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更新了教育理念,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内容、形式、手段、策略、模式等的革新。
(二)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体会到多媒体、网络对于教学的实际意义。
(四)尝试并接受了这种全新的培训模式。理解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具有实效,对教改具有指导意义,对教师专业化成长也有利。2011-12
第三篇: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策略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促进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条件。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结合实际分析了培训的过程,提出了4个方面的培训策略,希望这些策略能为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教师培训
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最有效的途径,对于加快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为此,天门市教育局积极创设条件,认真实施项目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实施策略有以下4个方面。
1完善设施,构建“三个平台”
1.1完善基地建设平台
近年来,该市已累计投人4001)多万元,在26个乡镇装备了60个电脑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在此基础上,2010年又对部分培训基地和培训点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如,投人50万元新建市电教馆培训基地,投人巧。万元更新巧个乡镇培训点的300多台电脑设备,投人100万元为各培训基地和培训点装备电子白板教室90个。形成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市电化教育馆培训基地为龙头,各乡镇培训点为依托的,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覆盖全面的培训体系,为深人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1.2开通培训管理平台
在中央电化教育馆和湖北省电化教育馆的强力支持下,该市教育局专门设置了高性能服务器,安装完善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平台,实现了全市联网、资源共享、整体开发、综合应用。配备了专职管理员,建有培训资源馆,建立健全各培训批次和班次编排、教师分配及综合管理体系,全面掌握每一位辅导教师和每一名学员的学习培训情况,实现动态监督、严格管理。目前,在该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管理平台上,教师在线辅导和学员在线学习每天均在1500人次。
1.3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为增进广大教师的学习交流,天门市教育局抽调技术骨干,开通了全市教育系统技能培训互动交流平台。通过该互动平台,教师们可交流学习心得、探讨教学方法,平台学习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同时,该市电化教育馆设立了专班人员坚持在线互动,保持信息互通,对教师提出的疑难问题第一时间分析答复,设备故障第一时间指导排除,切实保障了全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2精心组织,实施“三级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以省、市、校互为支撑,上下联动的“三级培训”。
2.1省级培训育种子
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肩负着培训全市教师的重任,是三级培训的种子选手。2010年该市被确定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试点市之后,该市教育局通过教师申请及学校推荐、专家审核等方式,精心挑选了60名具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具备较强教学能力和责任心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5月初,60名教师全部以优异成绩结业。
2.2市级培训壮骨千
根据省级培训成绩和学科特点,通过选拔,确定了市级培训“讲师团”组成人员,从7月8日开始,“讲师团”分成27个培训小组分赴各地对全市1500名学科教师进行30课时的集中培训。
2.3校本培训重实效
市级培训结束后,全市中小学校本培训分学校组织实施。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教研员、年级组长、科任教师全员参与培训,确保人人通过考评。
3规范管理,突出“三个强化”
严格培训管理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在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过程中,应坚持细节管理、强化过程监督、确保培训质量。
3.1强化授课管理
设立管理平台,给市级培训“讲师团”的每位主讲教师分配账号和密码,确定了各模块的讲授重点及作业。所有主讲教师集中备课,形成统一的教案和讲义,并将培训教案、讲义、课件、教材及作业布置内容,全部纳人管理平台中的“资源馆”,为全面开展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提供资源及下载服务。
3:2强化培训监督
除举办集中的现场讲学之外,该市教育局还通过在线监督主讲教师每天是否按时登陆管理平台,查看学员上线学习情况,及时布置和批改学员作业,适时安排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和小组成果展示等活动,引导学员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促使学员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平台管理员每天统计各培训点教师和学员在线人数,监测培训进程,定期下发培训通报,促进培训工作。
3:3强化过程评价
为确保学员认真参与、学有所获,建立和完善了以学员培训过程评价为主导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并把形成性评价作为学员教育技术能力整体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终的教师专业化考核中占有重要位置·各主讲教师对学贯拳与培训的活动情况,分内容·分类别·分时段实施阶段性的3成性评价,不仅起到了激励学员的作用,而且成为教师诊断学员学习效果、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4注重成效,狠抓“三项落实”
4.1领导责任落实
该市教育局成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禾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实施方案》,明确了相关负责人、学校校长和主讲教师职责,分解了培训工作任务。各学校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指定了专人负责,确保了责任落实。
4.2督促检查落实
在培训过程中,采取局党组成员包片、机关干部蹲点的方式,向各培训点派出督导检查组,指导培训工作。各培训点严格过程管理,做到活动有记载、备课有课件、学习有笔记、课后有反思,做到了培训活动生动活泼,培训内容充实丰富。
4.3考核评估落实
在初级培训结束后,严格组织中小学教师教育雄术能力考试,对考试合格者发放《教师教育拉术能办初级培训合格证》,并将《合格证》列人教师竞聘上岗、晋升职称、评优评先以及计发绩效工资的基本条件。同时将各校教师完成教育技能培训的情况与校长任期责任目标挂钩,与学校评先评优以及远程教育设施优先装备挂钩,对积极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早成绩优异的学校和教师予以表彰奖励。
第四篇:浅谈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浅谈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仁化县第二中学邓声化
后进生的转化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把这项工作出色地完成好,确确实实要多动点脑筋,多想点子。从教多年, 我每年接受后进生的转化教育任务都不少于3至4名,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做工作,并讲究方法与策略,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效果还是较为满意。特别是每当看到后进生在不断进步的时候,我心中就有说不出的喜悦。下面就有关后进生转化教育问题,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再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善于捕抓后进生的闪光点,少抓住后进生的不足不放。
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就象优秀生不可能没有缺点一样,后进生也不可能没有优点。苏联教育家伊·斯·马里延科说过:倘若对待学生的缺点总是强调不能容忍,总是强调必须克服这些缺点,那么,这种教育就变成了对学生的一种折磨。鼓励学生积极努力,激发他们的感情,这样会加速教育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斗争。因此,教师应当首先向那些在教育上被忽视的学生提出发扬优点的要求。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成功转化后进生之后,都能体会到“数生十过不如奖生一长”。
(二善于把关爱赠给后进生,少对差生表现冷漠。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美德。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对于如何爱生,首先教师应树立对学生一视同仁的思想意识,把师爱建立在每一个学生的关爱上。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往往优生倍受称赞,获得特别的关心,而后进生则受到冷落或
歧视。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师德要求,也违背教育原则。有一部分教师就不太注意这一点,常常对优等生表现出过多的热情和喜爱,冷落、歧视后进生,甚至在言语、行为上表现出挖苦、打击后进生。比如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差生回答不上,就骂“笨猪”、“呆子”、“不是读书的料”等,使后进生在心理上产生厌恨老师、讨厌上该教师的课,在心灵上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和自卑感。实际上后进生比优等生具有更强的自
尊心,他们渴望平等和成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帮助,渴望有机会表现自己。我们应当象对待“嗷嗷待哺”的婴儿一样对待后进生,给他们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
(三善于用自我表率作用感染学生,少强调不要怎样怎样。
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后进生教育中,师表的教育意义十分重要。正所谓:良好的师表是无声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的道德品质、行为作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躬行实践。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天,班主任按学校的要求检查学生佩戴校徽的情况,某后进生未佩戴校徽,班主任问其为什么不戴,该生抬头见老师都未戴,就回应一句:你都没戴呀?班主任怒声训斥:“因为我是老师。”最后那个后进生虽然戴上了校徽,但他心里会服吗?试想,这样的对话,怎能不影响教师的威信和教育的效果呢?(四善于与后进生交流,少拿后进生的问题向家长“告状”。
后进生的自制力较差,有问题是再所难免。后进生有了问题,班主任除了耐心做好教育外,必要时还要向家长反映情况。但切忌只向家长“告状”,说“你的小孩又如何如何,你要想想办法教育他”
等等。由于家长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各不相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各异。当听到老师报告自己的孩子犯事时,有的家长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有的甚至采用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如体罚、辱骂等。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把怨恨加到老师的头上,产生抵触甚至仇恨的心理,对以后的教育造成极大的障碍和困难。对于后进生经常犯小错误,有了问题,班主任要做到不急躁,不冲动,最好先与学生本人面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不厌其烦地耐心开导,导之以理。当然,在教育的过程中,也不要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要及时取得家长的联系,加强对家长教育孩子方法的指导,以取得家长的有效配合,共同把学生教育好。
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意义重大的教育工程,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这项工作作为自己的教育内容之一,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是平时的日常生活中,都要
关注那一部分“弱势”群体,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教无定法,只要我们从点滴细微处做工作,了解后进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点、学习素质、家庭生活等,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策,才能正确疏导后进生,才能真正转化后进生。
总之,对后进生的转化,我们必须施以爱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了解、尊重他们,我们才能取得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成功。
第五篇: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研究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陈述人:李建忠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
我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恭请各位指正。报告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地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九五”课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分化影响的研究》表明智力因素固然起重要作用,但导致数学“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一个人都能的发展与发挥,只有经过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能实现。课程标准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反映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小而言之,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是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应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师更应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让每位学生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位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这就不可避免的会碰到学生有困难的学生,因此我们就更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二)问题的提出:
1、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落实“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说明了新世纪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我们性质重视素质教育,加大改革的力度,摒弃一切陈旧的、落后的、与现代化教育不相适应的有碍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模式和做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2、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指出:学生间的智力差异是存在的,而且是呈亚态分布的,在能力分布的高端(5%左右)可能是具有学科特殊才能的学生,他们能比别人更顺利地学习某一学科并加以应用。在能力分布的低端,则是缺乏特殊类型学习所需特定能力的学生,大约为5%,尽管学生智力上的差异是存在的,但差异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大,如果通过成功的教育,这种情况是定会可以改变的,可能会有95%的学生(5%以上优生加上90%的中等生)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按要求顺利通过规定课程,多数学生只能勉强通过或者根本通不过,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通不过课程的学
生越来越多,出现这种矛盾的首要原因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使许多教师存在:学生学习能力很难改变的心理倾向,误解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教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不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使学生“知识”失误的“积累”逐渐增多,形成了大量的“学困生”。
3、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经济较落后,因此,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环境大都比较差,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比较差,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进入初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加深,普遍自我意识增强,开始从比较单纯的接受他人的评价转向能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学生的表现欲逐步增强,尤其是学困生希望被别人重视、渴望被人理解和尊重,他们也开始在意自己在同学和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在意自己的成绩,而做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他们信心的建立。如果他们不能克服暂时的学习困难,将会导致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久而久之也使得他们成为“问题学生”,这不仅影响了数学质量的提高,也大大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这与新世纪所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相悖的。因此,及时关注和研究数学学困生,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而迫切的问题,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预计的研究突破
(一)目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在西方,对学困生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奠基期(1800—1930年):大都是由医生或生理学家以脑部伤害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做的脑功能及脑功能失常的研究。例如:布罗卡发现大脑左半球的特定区域受到伤害,患者将失去说话能力;威尼克发现大脑颞叶的特定部分受到伤害,患者将失去听觉、理解能力等。
2、转移期(1930—1960年):转移期的研究重点是由对脑伤病患者脑部组织的研究转为对儿童及教学的临床实践研究。对这种实践进行尝试的第一
个研究者是美国的一位精神病医生奥桓。他提出了一套训练与教育的方法。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由美国医生史特劳斯、心理学家和特殊教育家韦纳和凯夫特等人所做的有关知觉及知觉——运动功能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被认为是学困生研究的先驱工作。
3、疏整期(1960年—1980年):始于美国学者柯克1963年提倡使用“学习困难”一词。这一时期可以说明“学困生”研究在教育系统快速发展的阶段,不论教学理论、教育法令及专业组织等都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与整合。
4、当代期(1980—现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不再限于教学过程,而开始注意到学习困难的心理特点和社会背景方面的探索。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记忆研究方面、元认知方面的代表人物佛雷钦那、卡耐特和加涅。注意缺陷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梅塞,行为障碍方面的代表人物汤普森和塞特。国内在“学困生”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是吴增强《学生不良学生类型与特点的聚类分析》、《赖铭次》特儿童异常行为诊断及治疗、钟启《差生心理与教育》、洪丽瑜《学习障碍者教育》,他们都是从学困生在综合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症状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并找到教育与转化的策略,而没有分学科,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实验研究。本课题将以数学学科中的学困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寻找形成原因,并探索教育与转化的策略。
(二)本课题预计的研究突破
基于以上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现状的述评及分析,本课题在此基础上预计有以下研究突破:
1、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方案的制定。
2、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的策略。
(三)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了教育发展的“四大
”: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存。2001年9月5日第46届国家教育大会的主题为:“学会共存”,可以说这里的“学会共存”的理念使每个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相互理解,以求实现彼此和睦相处与协调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与其人口素质密切相关,人口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际竞争力的强弱。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想提高整个人口的素质,就必须关注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建立自信,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是:
1、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使学困生从思想上根本改变,在态度上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改变教师较落后的学生观,构建正确的学生评价观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真正走上科研之路。
3、努力解决教师教学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全面发展与个体指导之间、组织教学与转化学困生之间的矛盾。
三、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数学学困生的数学成绩将直接影响学校整体数学教学质量,在教育与转化措施得力的前提下,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将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对整个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将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真正落实下来,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评价观,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最终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理论价值:以往对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大多都归咎于学生数学基础差,智力差、厌学,并没有过多地去从教师自身找原因,认为“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天方夜谭,通过对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研究,可以找出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中偏差的方面,从而对数学学困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教育与转化数学学困生进行有益的尝试。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指出:⑴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不仅要考虑学生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共同特点,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⑴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经常了解和研究学生,既掌握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又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兴趣、爱好、数学理解能力,努力程度、数学知识储备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方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⑵面向全体,使学习的深度、广度、进度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的。⑶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数学都能的学生,同时要热情关怀,帮助和辅导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逐步赶上。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⑴知识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⑵相对于一般地认识活动而言,学习活动的一人主要特点就是于:这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也就是认识框架的不断变革或重组,而后者又正是新的学习活动与认知结构想到作用的直接结果。这就是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认知主体在对前面的知识予以建构时发生了问题,就会影响到后面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引导帮助学困生学习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帮助学困生的学为主要任务,加强学习指导,以过程的优化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4、“育人为本”理念:在中学生行为规范素养形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索数学教学适宜的方法,提高数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他们学发数学、为今后的成才与做人打好基础。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前期工作积累
在近几年工作期间,我们对数学“学困生”一直很关注,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是课题组负责人李建忠老师在“学困生”转化方面效果较明显,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并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了“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讲座活动,受到广大老师的好评。在此基础上,又组织数学组老师学习了相关的理论,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掌握了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学习了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及教育心理学等理论。制定出了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调查问卷和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动机与态度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制定出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 的研究方案。
2、研究者的水平⑴课题负责人:
①班学儒:为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有20年的教龄,是自治区骨干教师,石嘴山市“351”拔尖人才50名之一。曾任惠农区教研室数学教研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②李建忠:中学一级教师,惠农区级骨干教师,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有着较高的数学专业知识。教学思想新颖,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对“学困生”教育与转化非常关注,在校多次开展了“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讲座活动,并在全县的公开课活动中受到教研员及广大老师的好评。
有班学儒校长的理论水平和李建忠老师的扎实苦干,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⑵课题组成员:大多是中学高级教师,市、县级骨干教师,一直在教学一线,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课题负责人班学儒校长的课题研究报告《数学学困生学习诊治及教育对策》获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一等奖。课题负责人李建忠的论文《创设情景,关注学生》在宁夏教育发表。课题组成员的论文《减负后如何使学困生进步》、《让学生在寻求自然规律中成长》获自治区三等奖;论文《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动起来》获市级二等奖。第二部分 课题设计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1)学困生: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品格、方法与
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没有得以正常开发,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学困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其主要表现在发现问题困难,提出问题困难、理解问题困难、分析问题困难、解决问题困难。(2)数学学困生:指在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方面不能达到的学生。他们一般数学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智力的、非智力的,家长的、环境的、社会的、教师的、教材的、应试教育的、教育评价的,使得数学学困生较多地表现为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缺乏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失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对学习数学感到厌恶,产生逆反心理。
(3)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从狭义方面来说就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培养的过程。而本课题所说的教育是指用道理说服学生,使其能够照着教师的指示或要求去做。
(4)转化: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变,向着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变。本课题中的转化是指学困生经过教师的教育,能够由厌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学习习惯、学习品质方面有良好转变。
(5)策略: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本课题的策略是指根据学困生的特点、类型、表现及其发展情况,在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制定有效的行动方针。
(6)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指为了使学困生能够在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有所转变而制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与方法。如通过交流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通过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基础;通过家访使学困生内心感到温暖;通过简单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和诙谐幽默的教育艺术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等。
二、研究的假设: 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1、理论假设: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差生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生。美国的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育理论认为: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等方面,就会变的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机会和学习的机会,因此,我们可以做也一个假设:数学学困生的“因”只是因为他们在数学思维上、数学思考中有一个结未打开,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引导,并多关心帮助他们,给他们提供相对多一些的时间,学困生就能摆脱学习之困,从而能够象其他学生一样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步学习方面正常发挥。
2、实践假设:提高数学“学困生”的成绩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九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分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一个人成才的讴诸多因素中,非智力因素优秀者都超过非智力因素不良者,这说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将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达到培养学困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最终向着正常方向发展,取得好的成效的目的。
三、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研究按照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设计策略方案——进行策略实验的路线进行。
即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及教育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数学“学困生”的现状进行诊断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方法,寻求和建立科学可行的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方案,并对涉及原则、设计方法、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论证研究,对于如何在实际中应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益的尝试。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搜集的文献有:
⑴新课程标本教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资系列)。
⑵成功素质教育全集(新华出版社),其中包括心理方面的诸多因素。⑶教学教育工作者所作的关于初中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实践总结及在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方面的研究文章。
通过文献研究,我们了解了数学“学困生”的含义及成因。
2、调查研究法
本课题通过问卷法所要了解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类型及其成因。如何在设计问卷时达到调查的效果是所要考虑的重点。因此针对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教育与转化策略的实际效果,设计简单的、可操作的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调查问卷。
通过对我校初中各年级几百名学生的调查,获取大量丰富的资料,对它们进行详细而深入的分析,了解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思想及学习现状,在此基
础上诊断出问题的所在。
问卷设计有两种类型:⑴选择题:要求学生从备选项中选择一个答案。⑵结果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解答,力求答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以本校初
一、初
二、初三共10个教学班为的数学“学困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以七年级三个班为重点,先对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困生学习现状,然后再通过教师教育与转化过程,到期末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将“学困生”期中测试与期末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寻找差距,并对成功的做法讨论形成理论;对不足的方面进行修改,在此期间,教师要对“学困生”的成长过程记录,装入档案袋,我们称之为数学“学困生”成长记录袋,要保证每生一袋,情况要真实可靠。
4、个案研究法
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这是本课题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三)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具体操作过程:
1、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和意志品质)进行摸底了解。初一学生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制定一个短期数学“学困生”培养方案,在对学生情况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谈话家访等方式了解后,教师中针对学困生情况制定一个短期培养方案,可以征求学生意见,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方案。
3、教师为每一位数学“学困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袋。主要记录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及学习成绩的转变,同时学生对自己每周学习数学的感受及感到困惑的地方进行记录,教师每一周检查一次,要求学生要坚持写感受,特别是自己取得的成功和进步的方面。
4、个人自评。一段学时或一学期结束后,要求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一个小结,对自己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自评。在自评的基础上再进行互评,学困生之间对一学期或一段学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教师评价。在一学期或一段学时结束后,教师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再对学困生进行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进步表现为主,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达到使外部的指导转化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
四、预期研究成果
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研究,最终达到教育与转化“学困生”在学习数学方面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在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能够良性发展,学会主动学习,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学校数学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来。预期研究成果:
1、案例:有关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方面的成功案例。
2、策略实施前后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报告。
3、论文集:《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研究报告》。
五、研究的范围 学科:数学
实验学校:惠农区回民学校
学生:惠农区回民学校初
一、初
二、初三部分学生,主要以初一为主。教师:惠农区回民学校全体初中数学教师
六、研究工作计划
研究工作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工作:
(一)准备阶段:2006年5月——2006年10月,理论学习,参阅文献。
1、组建课题组
2、制定农村中学数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调查问卷。
3、制定农村中学数学学习动机、态度调查问卷。
4、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实验研究阶段:2006年10月——2009年7月
1、通过问卷分析、家访、与学生谈话交流,分析数学学困生成因。
2、研究对策:针对学困生的种类及成因,制定相应的策略。
3、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运用成功教育的理论指导教师转化学困生,同时研究总结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理论与方法。
(三)实验总结阶段:2009年7月——2009年8月
1、对研究成果分析汇总,形成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2、召开课题总结会,做好成果的价值宣传和推广应用。
七、课题组成员背景及分工
班学儒: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校长。负责对本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哈名雄: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负责查阅相关文献,提供研究思路。
谢生俊: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负责对“学困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调查分析。孙学智: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负责对“学困生”学习动机、态度调查分析。
马政权: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负责学困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调查分析 杨少勇: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负责“学困生”学习动机、态度的调查分析。马秀琴:小学数学高级教师,负责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参考文献:
1、叶晓城、向鹤梅主编《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武汉。
2、时龙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6期。
3、郑毓信、梁 成编《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4、顾继玲、章飞主编《初中数学新课程》,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
5、《新课程校本培训》,由《新课程校本培训》编委会编,新华出版社。
6、总主编:孙锦涛、纪登,主编:高宏存《成功素质教育全集》,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