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践的特征教案_1
实践的特征教案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
第一课时实践的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实践概念,实践的三个特征
能力方面:分析能力,对实践概念分层次理解
辩证思维能力:实践特征之间的关系
觉悟方面: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教学重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教学难点: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相结合法
教具准备:投影材料、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第五课我们学习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试问:、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其表现有哪些?
2、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属于什么活动?
导入新课: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些引入新课。做比想更重要,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对于做的问题,涉及到哲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实践”,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实践?它有哪些特征?
课题:实践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一、实践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什么是实践(板书)(多媒体显示)
对实践的观点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不同?
(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认识(多媒体显示)
(小资料):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多媒体显示)
学生阅读教材103页第二段。
学生回答: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学者指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有的还指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如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但始终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具体分析以下内容,理解以下层次:
①“人们”——实践的主体(多媒体显示)
②“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多媒体显示)
③“活动”——实践的性质(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显示)请指出下列活动中的实践活动
(1)火山喷发、蜜蜂造房、警犬搜敌(不是)
(2)起床、刷牙、洗脸、吃饭(不是)
(3)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不是)
(4)工人做工、战士打仗、科技工作者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为了更深入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多媒体显示)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多媒体显示)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阅读104页第2、3、4段)(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理解主体、对象、手段)
(议一议)104页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有目的地从事社会实践,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智力和体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跟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
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八、九段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品。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可见,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是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归跟到底不是由人们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板书)(多媒体显示)
师问: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A、“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B、“劳动终结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
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地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实践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可见,人类从远古开始就从事的实践活动,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识、想法去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能动性”这个特点,某种活动和行为即使改变了客观世界,也不能被称为实践。所以,这一特征是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师问: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生答: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二者互相渗透。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
(多媒体展示文字)
(教师总结)以上两个基本特征是统一和相互渗透的。由于实践所处的特殊地位——是联系客观事物同主观认识的“桥梁”,因此它同时兼有客观性和能动性两个特征。其中“客观性”使其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能动性”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如果就实践的自身而言,它还具有第三个特征。
(3)实践上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板书)
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作是孤立的个人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范围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多媒体展示文字)
时代的发展变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注入新的内容。过去自力更生搞建
设,在当今时代已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国同样不能例外。这同样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
课堂小结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本课的学习使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及其密切联系。这是学习全课可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今后的深入学习(放投影)(本课的知识结构)
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课后作业:辨析题
第二篇:《信息及其特征》参考教案1
信息及其特征 参考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信息的重要性、有关信息的几种定义、信息的特征等内容。了解性的知识较多,比如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对于学生理解信息,解释信息有重要的意义,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例子,认识和体验到生活中的信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学生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学生分析:
本节是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教学对象为高一新生,他们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都存在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情况也不确定。另外本节课,纯粹是知识与概念,没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所以,必须提高课堂的气氛。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做些小游戏,也可以通过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度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列举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②学生对信息的定义有基本的认识。
③能够能过生活的实例来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2.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并准确把握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分析、归纳、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在信息活动中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信息素养。
/ 6
重点难点:
重点:
1、信息的定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难点:
1、对信息的定义的理解;
2、正确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以游戏导入课堂教学,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快速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问题驱动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创设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理解信息的定义以及特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案例,从不同层面分析问题,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PPT、纸片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猜词游戏】
利用上课前的一两分钟,分发小纸条给学生,请学生各自写下一个与信息技术课程有关的词语。收集起来,挑选其中的20个词分成4组,班里每组同学派出两个代表上台玩游戏
(游戏规则: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词语,A同学背对黑板,B面对黑板,并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队黑板上的词语做出描述,注意,不可说出黑板上的任一个字,否则无效,A根据B的描述猜出词语。每一组有5个词,时间为1分钟。1分钟内答对个数最多的为胜利的一组)
师:同学们有没有做过猜词游戏呢?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这个游戏(游戏进行……)
/ 6
师:从刚才的游戏中,同学A和同学B是如何合作的(同学自由发表,教师从中提取主要观点)
师:A根据B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获取相关信息,经过分析得出答案。这里我们提到一个词——信息,那么,什么是信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信息的例子?请举例说一说。
(同学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给予引导)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早晨的闹钟向你传递起床的信息;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等等。(请同学们观看PPT中的图片、声音,从中你可以获得什么样的信息?)(请同学回答)
通过我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等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到事物及其变化,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师:回顾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究竟信息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
师:信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有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但对于什么是信息,却没有一个十分确切而简明的说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信息提出了各种定义和说法
(展示PPT内容)
信息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
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香农提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专门指出了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师:简单一点理解,信息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书是不是信息?(同学讨论回答)
师:我们可以从书中获取知识,比如从历史书上得到一些名人事迹的信息。这里,书本身不是信息,我们只是从书中得到信息,它是信息的一个载体。
/ 6
反映了信息的第一个特征——载体依附性
信息的表示、传播、存储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语言、文字、声音、图像以及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甚至人的大脑,都是信息的载体。
注意:(1)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不用信息可以依附于同一个载体。交通信息既可通过信号灯显示,也可以警察的手势来传递;同样一则新闻我们在广播上听到了,在报纸上也看到了。
第二个特征:可加工处理性
考考大家:有一辆汽车,车主叫小明,司机叫小强,what is the name ot the car.请问车的名字是什么?(同学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给出提示和肯定)经过加工、处理,特别是经过人的分析、综合和提炼,使信息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第三个特征:可存储性
同学们平时有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呢?当我们翻开以前的日记,以前发生的事情又会重新回忆起来。这里,我们通过文字和笔记本存储信息。正是因为信息的可存储性,我们通过书籍、录音、影响可以看见或听到以前发生的事物,而不需要把以前的真实事物保存下来的原因。第四个特性:传递性和共享性 典型实例:萧伯纳名言。
萧伯纳:“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一下,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分析:苹果代表的是物质,交换之后不会再生,而思想代表的是信息,交换之后可以同时存在,甚至产生出更多的信息。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
师: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上的节目只有一个观众可以看到吗? 学生:不是。
/ 6
师:由此可见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 第五个特征:时效性
师:我这里有一张麦当劳的优惠券,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我现在可以用它去麦当劳消费吗? 学生:不行,过期了
师:哦,对哦。已经过期了,这说明信息具有时效性,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有能力识别信息,能够判定哪些是最新的信息,哪些是过期的信息。
除了这些,信息还有其他特性,如真伪性、不完全性、普遍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 练一练:
“口说无凭”指的是说过的话无据可查,在进行重大交易时,往往需要签订书面协议。(载体依附性)
通过卫星信号,我们可以安座在家中观看北京奥运会的精彩比赛(传递性和共享性)
小明将喜欢的电影刻成光盘(可存储性)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时效性)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信息的定义,共同学习了信息的一些特征:载体依附性、可加工处理性、可存储性、传递性和共享性、时效性等。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就要学会正确获取信息、高效处理信息、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在本学期以后的课程中,我们将共同走进信息的魅力空间,学习和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定义。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2、可加工处理性
3、可存储性
/ 6
4、传递性和共享性共享性
5、时效性
其它特征:如真伪性、不完全性、普遍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
附带课件:猜词游戏
教学课件
/ 6
第三篇:《1 动物的特征》教案
《1 动物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的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资料查询获取动物有关特征的科学事实。
2、能从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方面来进行研究。
3、能将搜集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体验“不同的动物却具有相同点,同是动物或同类动物却又有不同点”的辩证的观点。
2、能意识到动物器官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的构造特征是与它的运动、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各样动物运动的视频,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节目同学们喜欢看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到茂密的大森林里去参加一次动物们的聚会,看看最先找一找森林中有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与植物有哪些区别?
二、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1、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师:动物们能自由运动,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来欣赏一段精彩的动物视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每种动物是怎样运动的。说一说动物的运动各有什么特色?(板书出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
2、小组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小组同学说一说。师:从这些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我们感受到了动物的多样性。
三、活动——动物运动方式的游戏 师:电视上有模仿秀比赛,下面我们也来进行模仿动物运动的比赛,看谁模仿的最像。
1、师口述模仿要求:
(1)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运动模仿,也可以模仿图片上动物的运动。
(2)先在小组内模仿,选派出一名代表,参加全班模仿比赛,最后评出班级模仿明星。
2、进行小组模仿选出代表。
3、全班模仿比赛,选出模仿明星。
4、教师现场采访模仿明星,你刚才模仿________的运动,有什么感受?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模仿,谁能说说动物的运动方式与他们的身体结构有什么关系?择课件中的动物说一说,其中,鱼有名词解释:流线型(课件:流线型)
师: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的运动方式是相适应的。
师: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可以互相交换吗?一般情况下,鸟不能在水中游,鱼不能在天上飞,鸟会飞是因为有翅膀,所以有翅膀的都会飞吗?比如,企鹅,它的两翅退化成了鳍,不能飞,但能游泳。
5、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你还收集到哪些有关动物的资料。
6、补充有关动物的资料(课件:动物趣事)
四、活动——比较动物的生活环境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还不够丰富,今后要加强搜集资料能力的培养。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不同环境下的动物。(课件:不同环境下的动物)
1、说说这些动物的生活环境,并比较它们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我们了解到不同环境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2、提问: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具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种动物,它们同样是鸟类,但它们的足却有不同的特点。(课件:不同的鸟类)
师:这些动物足的不同特点都是为了动物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
3、还有哪位同学知道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具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师: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动物,了解到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和不同生活环境与它们的身体结构是相适应的,都是为了动物更好地生存下来。人类是动物的朋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第四篇:实践的特征教案-教学教案(最终版)
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 第一课时 实践的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实践概念,实践的三个特征 能力方面:分析能力,对实践概念分层次理解 辩证思维能力:实践特征之间的关系 觉悟方面: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教学重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教学难点: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相结合法 教具准备:投影材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第五课我们学习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试问:
1、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其表现有哪些?
2、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属于什么活动? 导入新课: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 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些引入新课。做比想更重要,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对于做的问题,涉及到哲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实践”,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实践?它有哪些特征?
课题:实践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一、实践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1、什么是实践(板书)(多媒体显示)
对实践的观点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不同?(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认识(多媒体显示)(小资料):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多媒体显示)学生阅读教材103页第二段。
学生回答: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学者指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有的还指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如 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但始终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多媒体显示)(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具体分析以下内容,理解以下层次:
①“人们”——实践的主体(多媒体显示)②“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多媒体显示)③“活动”——实践的性质(多媒体显示)(多媒体显示)请指出下列活动中的实践活动(1)火山喷发、蜜蜂造房、警犬搜敌(不是)(2)起床、刷牙、洗脸、吃饭(不是)
(3)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不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为了更深入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多媒体显示)(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多媒体显示)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阅读104页第2、3、4段)(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理解主体、对象、手段)(议一议)104页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有目的地从事社会实践,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智力和体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跟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 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八、九段后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品。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可见,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是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归跟到底不是由人们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板书)(多媒体显示)师问: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学生回答,教师归纳)a、“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b、“劳动终结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
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地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实践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可见,人类从远古开始就从事的实践活动,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识、想法去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能动性”这个特点,某种活动和行为即使改变了客观世界,也不能被称为实践。所以,这一特征是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师问: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生答: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二者互相渗透。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多媒体展示文字)
(教师总结)以上两个基本特征是统一和相互渗透的。由于实践所处的特殊地位——是联系客观事物同主观认识的“桥梁”,因此它同时兼有客观性和能动性两个特征。其中“客观性”使其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能动性”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如果就实践的自身而言,它还具有第三个特征。(3)实践上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板书)
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作是孤立的个人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范围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多媒体展示文字)
时代的发展变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注入新的内容。过去自力更生搞建
设,在当今时代已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国同样不能例外。这同样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课堂小结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本课的学习使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及其密切联系。这是学习全课可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今后的深入学习(放投影)(本课的知识结构)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课后作业:辨析题
第五篇:教案特征
优秀教案的特征
内容提要:教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蓝图,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本研究通过对优秀教案的分析,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优秀教案的结构特征主要有:比较全面的教学目的分析;简要的重点、难点分析;具体的教学准备;明确的阶段程序;合理的板书设计。美中不足的是: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忽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单一。
关键词:优秀教案; 结构特征;内容分析
一、研究目的
教案,是教师为有效进行教学活动而事先设计的工作蓝图。具体说来,教案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实施方案。教案是教师备课形成的成果。科学、合理的教案设计是有序、高效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亦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具体说来,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如下五方面的作用:
11、指导性。教案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而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如将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教案中。因此,教案就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教学方案的约束和控制。
2、统整性。教学是由多种教学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教案就是对这诸要素的系统安排与组合。
3、操作性。良好的教案设计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安排。这一系列的安排都带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可行依据。
4、预演性。教师备课、写教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它能使教师如临真实教学情境,对教学活动的每一细节周密考虑,仔细策划,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证。
5、突显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一种或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
教案是教师施教的蓝图。教案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影响是直接的、甚或是决定性的。只有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优秀教案,才能不断改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中的优秀教案进行内容分 析,以揭示优秀教案的结构特征,总结设计优秀教案的经验,以供广大中小学教师相互学习,为年青教师备课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设计
本文中的“优秀教案”是指在教育期刊中公开发表的教案。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方法,以“教案”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WWW.Cnki.net)》中检索出相关文献730余篇,按时间由近及远的顺序,选取30份教案(不含有关教案及教学设计的理论文献和非中小学教学的教案),作为相研究阅读分析的样本。
本研究根据有关教学设计理论及对样本文献的阅读,将教案内容分为两大类进行编码设计。一类是教案的结构要素;另一类是教案中所反映出的教学方法特征或教学模式特征。
关于教案的结构要素,我们将其分为教学目的或目标、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条件准备、教学过程或程序、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板书设计。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教案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是教师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能力水平、身心成熟程度和学习动力状态。分析学生情况目的在于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恰当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就是要突显一些重要因素、攻克特定难关,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
4、教学条件准备。教学条件准备,就是要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及所选定的教学方法,做好所需的仪器、挂图、教具等物质条件准备。
5、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是教案的主体部分。它是对教学活动的进程作出阶段性划分及教学行为作出操作性规定。它是实际教学活动展开的直接依据。
6、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是指对单位教学时间依据教学的程序阶段作出合理的时间划分,从时间维度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7、教学方法选择。各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教学方法或模式选择,就是要根据特定的条件、特定的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或方法组合。
8、教学板书设计。教学板书是指教师为辅助课堂口语的表达,而写在黑板上的文字或其它符号。良好的板书设计有助于使教学内容概括、系统、有层次,有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关于教案中反应的教学方法特征和教学模式特征,由于每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结合运用讲授法,故讲授法不再单独编码。该向度的编码分类主要有:问答法(或谈话法)、情境问题法、讨论法、学生操作、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启导自学法。一份教案中有多种方法者,则分别进行登记。
三、文献统计与分析
(一)教案结构要素的统计与分析
我们对进入样本的30份教案中,出现各要素的频次进行登记,并以样本容量30为基数计算出各要素出现的百分比,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优秀教案结构要素频次统计表 教学目标 频次 %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中的优秀教案在结构要 学生分析 0
教学准备 18
重点难点 21
教学程序 29
时间设计 3
方法选择 6
板书设计 17
文献量 30 90 0 60 70 97 10 20 57 100 素方面表现出如下特征:
1、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90%的优秀教案都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而且教学目的也比较全面,不但有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目的,还有品德、情意方面的目的。明确的教学目的为教学活动指明的方向,减少了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但从文献阅读中我们也感到一丝遗憾,绝大多数教案中都使用了“教学目的”,而鲜见把教学目的转化为操作性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理论在优秀教案中没有得以体现。
2、多数教案有教学条件的准备。60%的优秀教案明确标示了教学条件准备。如果教学手段只涉及粉笔+黑板,那是不需要提示教学准备的。多数案例列出了教学的条件准备,说明了我国中小学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及多媒体开始运用于教学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有重点难点分析。70%的优秀教案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难点分析是我国中小学教案设计的一个传统。明确重点难点,有利于实际教学中中心突出,层次分明,采取合适策略解决关键问题,以确保教学质量。
4、明确的教学程序设计。在97%的优秀教案中,有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设计,教案中都会列出“教学过程”的小标题。教学过程设计明显表现出程序性、阶段性、操作性的特点,即规划出了非常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行为,这可保证 教学实践有序而扎实地进行。
5、半数以上优秀教案有专门的板书设计。从优秀教案的板书设计中可以看出,教案中板书设计表达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教案中留出专门地方列示板书设计;二是在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显示中以加注方式表明板书。
运用有关教学设计理论观照优秀教案,我们发现优秀教案在结构要素方面美中不足的是:
(1)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在30份优秀教案中,没有1份教案有关于学生情况的分析。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因材施教”只有全面深入地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能力水平、学习兴趣等,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准确把握教学起点。缺乏对学生情况分析,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教师自以为对学生是了解的;二是分析学生情况需做大量观察、测试工作,而没时间去做。无论何种原因,都值得我们去反思。
(2)忽视教学时间设计。绝大多数优秀教案都有明确的教学步骤和程序的设计,但只有10%的教案有明确的时间分配。时间分配是从时间维度控制教学进程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使教师明确在一定的时间内去做合适的事,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3)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重视不够。从表1中可以看出,仅有20%样本教案对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做了专门选择。每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组合,都有其独特的 功能,我们应根据变化了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合适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组合。
(二)优秀教案中教学方法特征的统计与分析 对优秀教案中反映的教学方法特征统计结果如表2。
表2 教学方法特征统计表
问答法 情境问题
频次 %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优秀教案中的)以问答方法为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师生间的互动,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主要是老师提问,学生作答,学生的主体性并不能充分发挥。问题情境法、讨论法,学生操作法,演示法、实验法也都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但美中不足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
讨论法
学生操作
演示法
实验法
发现法
启发自学
文献量 9 10 9 15 7 0 2 30 67 30 33 30 50 23 0 7 100 力的发现法和启导自学法在文献中却反映极少或者无。这与中央提倡民族创新和我国倡导的教育创新是极不相称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惊觉。
四、几点建议
综上分析,为了提高教案质量,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案,进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习和保持优秀教案的优点,在教案设计中继续加强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对教学条件准备的明确,对重点难点的分析、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对板书的科学设计。
2、不断学习和探索教案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学生情况的分析、重视对教学时间的设计和注重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3、要进一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优秀教案中的教学方法说明,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已由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转变为以启发式的谈话法(问答法)为主。这是历史性的可喜进步。但教学方法改革也应与时俱进。当今世界所需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我们应加强发现法和启导自学法(或自学辅导法)的应用性研究。使这两种方法也能成为比较常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288——289页。
南纪稳,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殷春华,西安市第九十九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