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心理学各章节要点及难点(推荐)
《心理学概论》各章学习要点及难点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性质
1、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2、理论心理学的概念
3、理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普通心理学
5、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6、心理过程
7、认知过程
8、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9、个性心理特征
10、社会心理学
11、发展心理学
12、生理心理学
13、比较心理学
14、实验心理学
15、应用心理学
16、教育心理学
17、咨询心理学
18、管理心理学
19、环境心理学 20、法律心理学
21、消费心理学
2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3、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24、自然科学研究的属性
25、科学的三个基本特点
26、科学研究的目的
27、心理学的超科学的人文性质
28、心理学的社会科学的性质
29、心理学的综合交叉的性质 30、学习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方法论
2、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3、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4、观察法
5、观察法的分类
6、实验法及其特点、分类
7、个案研究法及其分类
8、调查法及其特点、分类、优缺点
9、抽样的方法
10、内省法及其分类
11、心理学常用研究技术和手段
12、逻辑思维推理法
13、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14、研究者注意伦理问题的三原则 第二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流派
1、心理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2、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及三种灵魂说
3、柏拉图神学唯心主义及两种世界说
4、笛卡儿的机械唯物主义
5、洛克的实证主义学说
6、赫尔姆霍兹的色觉理论及听觉理论
7、费希纳对心理学的贡献
8、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及冯特的主要贡献
9、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10、精神动力学派以及弗洛伊德的主要研究成果
11、对精神分析学派的评述
12、行为主义学派以及华生的贡献、主要观点
13、托尔曼的新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
14、斯金纳的激进行为主义以及操作性条件反射
15、对行为主义学派的评述
16、人本主义学派及其主要观点、主要代表人物
17、马斯洛的主要理论观点
18、罗杰斯的主要理论观点
19、对人本主义学派的评述 20、认知学派的主要观点
21、对认知学派的评述
22、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23、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4、为什么说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更加综合化的趋势
第二章 心理过程
第一节、感觉: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1、感受器及其类型
2、阈限的概念及类型
3、感受性与阈限的关系
4、阈下刺激的作用
5、感受器、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
6、感觉的作用
7、意识觉醒水平
第二节、知觉:信息的识别
1、知觉加工、守恒
2、知觉识别理论及类型
3、模板匹配理论
4、原型匹配理论
5、特征分析理论
6、“群魔殿”理论及系统类型
7、自上而下加工与自下而上加工及其特点 第三节、注意:信息的选择
1、注意的概念
2、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及其特点
3、注意的基本品质特点
4、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
5、加工的分类
6、自动化加工与控制加工的特点 第四节、记忆: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1、记忆的分类
2、动作记忆
3、内隐记忆及其测验方法
4、记忆系统的组成部分
5、长时记忆的组织方式
6、表象编码
7、遗忘理论的类型
8、遗忘规律及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9、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10、系列位置效应
第五节、思维:信息的演算
1、思维的概念及其分类
2、实践思维、直觉思维、无意识思维
3、发散性思维、聚敛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4、类别的概念与意义
5、问题解决思维方式的种类
6、顿悟
7、反推法与启发式
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种类
9、定式
10、情绪兴奋水平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第三章 个性心理
第一节、心理特征概述
1、个性心理的结构
2、个性倾向性的结构
3、需要、动机与兴趣的概念
4、理想的概念与分类
5、信念及其内容
6、信念与迷信的区别
7、世界观的分类
8、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
9、能力的分类
10、影响个性心理发展的因素
11、心理特征在教育中的应用 第二节、个性理论与测验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2、荣格的人格理论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4、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
5、班杜拉与观察学习
6、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
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8、克瑞奇米尔的人格类型理论
9、谢尔顿的人格类型理论
10、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
11、威特金的人格类型理论
12、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
13、人格特质理论的基本涵义
14、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15、特质的分类
16、埃克森的人格特质模型
17、卡特尔与16PF
18、埃克森的人格问卷种类及结构
19、明尼苏达的多项人格调查表 20、Y-G性格测验
21、投射测验及其分类
22、主要投射测验的类型
23、信度及其分类
24、效度及其分类
25、常模的概念
26、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性格特征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的结构特征
3、性格现实态度特征的分类
4、性格意志特征的分类
5、性格情绪特征的分类
6、性格理智特征的概念
7、性格的可塑性 第四节、气质
1、气质的概念
2、气质的类型
3、柏尔曼的气质激素理论
4、巴甫洛夫的气质神经活动类型说
5、气质在教育上的应用 第五节、能力
1、能力的概念
2、能力的分类
3、天才的概念与结构
4、智力的概念
5、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结构理论
6、瑟斯顿的智力群因素结构理论
7、比耐-西蒙智力测验
8、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结构与特点
第四章 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含义与特点
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3、心理发展的研究意义
4、心理发展研究的主题
5、心理发展研究的任务
6、心理发展特有的研究方法
7、横向比较及其优缺点
8、纵向跟踪研究及其优缺点
9、跨文化研究 第二节、认知发展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2、格式、通化与顺化
3、逻辑决定论
4、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论
5、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平衡化
6、斯腾博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7、成功智力
8、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9、梅耶、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
10、戴斯的PASS模型
11、信息加工心理学关于注意、记忆、概念以及问题解决技能的认知发展主要观点
12、语言的构成
13、语言发展的阶段论
14、语言获得理论及其类型
15、语言的影响作用
第三节、情绪、自我意识与社会性的发展
1、研究情绪发展的视角
2、儿童早期情绪发展的特点
3、依恋及其特征
4、依恋的类型
5、儿童害怕、焦虑的意义及其克服
6、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构成因素
7、自我概念的结构
8、儿童自尊的发展及其特征
9、儿童成熟的自我意识的表现
10、性别角色的发展及男女差异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1、幼儿期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及其教育措施
2、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及其教育措施
3、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及其教育措施
第五章 教学心理 第一节、教学设计
1、心理学取向的教学设计研究的意义
2、教学设计的涵义与内容
3、马杰的教学设计思想
4、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5、教学目标分类的三个领域
6、布卢姆认知目标的6个层次
7、情感教学的积累效应
8、学生起始状态分析的基本内容
9、教学内容的分析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10、加涅的认知学习分类理论
11、教学媒体及类型
12、讲授法
13、先行组织者教学法
14、发现学习教学法
15、掌握学习教学法
16、程序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其优缺点
17、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征及模式
18、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教学法
19、情感对教学的影响作用
20、布卢姆对情感准备状态的分类 第二节、认知教学
1、认知教学的本质
2、皮亚杰认知发展教学的基本观点
3、信息加工心理学关于认知教学理论特征
4、维果斯基认知教学“最近发展区”理论
5、行为主义教学观的基本观点
6、认知教学观的特征
7、建构注意教学观的基本观点
8、情境认知教学理论的特点与观点
9、心理学家加涅关于问题解决的观点
10、问题解决的特征
11、杜威关于问题解决过程论
12、华莱士关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论
13、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14、问题解决的“专家”的特征
15、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16、创造性思维及其表现形式
17、恩田彰关于具有创造力教师的特征的观点 第三节、教师心理
1、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的主要表现
2、教师基本能力的主要表现
3、教师特殊能力的主要表现
4、阿西顿关于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基本观点
5、教师树立威信的途径
6、教师维护和发展威信的措施
7、布登关于教师前5年的阶段发展论
8、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9、舒尔曼关于教师知识结构论的主要观点
10、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途径
11、微格教学
第四节、教学中的品德问题
1、中国传统品德学习的思想
2、皮亚杰品德学习的阶段论
3、柯尔柏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4、品德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5、品德态度形成的阶段论
6、不良品德行为转化的阶段论
7、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的策略
第六章 学习心理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与层次
2、桑代克、华生、巴甫洛夫、斯金纳、奥苏贝尔、加涅等人关于学习的论述
3、金布尔关于学习的全面论述
4、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类型
5、塞伦关于学习风格的论述
6、学习风格的功能
7、学习风格的组成要素
8、学习策略的定义
9、丹塞路关于学习策略构成划分
10、迈克卡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11、学习的生理机制 第二节、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
2、了解桑代克对猫的迷笼实验
3、桑代克的三条学习律
4、了解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5、强化、正强化、负强化与惩罚
6、顿悟
7、托尔曼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8、加涅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9、格拉瑟德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10、威特罗克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11、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职责要求第三节、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
2、动机的概念
3、凯勒的动机与学习ARCS模型
4、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5、兴趣的概念与种类
6、兴趣与学习的关系
7、情绪及其作用
8、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说
9、培养兴趣的方法
10、意志的概念
11、意志如何促进学习
12、性格对学习的影响
13、简述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第七章 社会心理 第一节、社会化
1、社会化的概念
2、个体社会化的可能性
3、社会化的特点
4、社会化的种类
5、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6、社会化的意义
7、自我意识的概念与组成
8、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 第二节、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其三要素
2、社会认知的范围
3、人际关系的概念
4、印象的概念与特点
5、印象形成的模式
6、信息加工学说关于印象形成的主要观点
7、社会认知偏差的概念及其类型
8、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9、晕轮效应
10、社会刻板印象
11、内因人格理论的主要内容
12、归因的概念
13、海德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14、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15、凯利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
16、归因偏差的种类 第三节、社会态度
1、态度的概念与构成
2、态度的形成过程
3、改变态度的方法 第四节、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概念
2、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
3、友谊的概念
4、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5、爱情的概念与构成
6、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
7、社会距离测量法
第五节、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1、利他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2、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3、侵犯行为的概念与特点
4、洛伦茨对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5、弗洛伊德对侵犯行为的解释
6、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7、武器效应
第六节、社会影响与群体心理
1、社会影响的概念与主要表现
2、从众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3、暗示的概念与种类
4、模仿的概念
5、群体心理的概念
6、社会促进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
7、扎荣茨的“观众效应”的主要观点
8、群体决策的概念与优缺点
9、群体领导的概念
10、领袖人物是如何产生的
第八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三个层面的标准
2、张春生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
3、心理治疗、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的概念及其区别与联系
4、心理诊疗模式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类型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
7、个别心理咨询的优缺点
8、心理测试的类型与作用
9、团体心理辅导的类型与优缺点 第二节、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1、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
2、学习问题包括的内容及原因
3、学生自我管理问题包括的内容
4、学生自我发展问题包括的内容
5、学生常见问题的内在心理根源分类
6、自卑的概念
7、非理性观念包括的内容 第三节、校园危机干预方法
1、危机的定义
2、校园危机干预的一般方法
3、严重的精神障碍的类型
4、对自杀问题常见的误解
5、对自杀问题的干预措施
6、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因素
7、常见性危机的种类
8、危机干预的保密原则
第四节、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
1、格林伯格关于职业压力的分类
2、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
3、教师应对职业压力常用的方法
说明:本提纲以孙时进主编的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专业培训教材――《心理学概论》为根据,在本人长期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整理的,带有“灰色标志”的内容为各章学习难点,仅供学员学习参考之用。
(完)
第二篇:上海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心理学复习试题(最新2)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复习题集
心理学概论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心理学复习试题(2)
一、单项选择题
1. 桑代克的联结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心理概论》第二卷()。A.《学习心理学》
B.《科学和人类行为》
C.《学习的革命》
D.《学与教的心理学》
2.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阶段有()个,并且在每个阶段分别有相应的危机和需要培养的品质。A.8
B.5
C.6
D.3 3. 儿童心理学是以下哪一门科学的基础()。
A.教育心理学
B.人格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心理咨询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由()提出的,它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A.颜渊
B.孔子
C.孟子
D.朱熹 5.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存在于()。
A.意识中
B.潜意识中
C.前意识中
D.有时存在于潜意识中,有时存在于前意识中 6. 托尔曼提出的有关强化的公式是()。
A.S—O—R
B.S—R
C.R—R
D.S—S 7. 瑟斯顿的群因素智力理论也称为()。
A.基本能力学说
B.组合理论
C.因素理论
D.共变理论 8. 儿童的认知发展取决于()。
A. 后天的教育水平
B.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
C.儿童的遗传素质
D.成熟 9. 下面哪种情况下最有可能出现社会抑制作用()。
A.一个热衷于表现的演员在舞台上表演
B.警察在值勤
C.一个新手在老工人的监督下学习复杂性操作
D.一位领导在为本单位职工做报告 10.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和()等三个阶段。A.好奇
B.中心兴趣
C.志趣
D.广泛兴趣 11.形式运算的特点是()。
A.表象性思维
B.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
C.出现了运算
D.思维具有即时性 12.学业压力过大直接会造成()。
A.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和考试焦虑等问题
B.学生学习习惯不良和学习动力缺失等问题
C.人际关系和自我发展等问题
D.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等问题 13.情绪、情感开始内敛的是()。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小学阶段
D.中学阶段 14.()是一种灵敏的测量无意识记忆痕迹的手段。A.直接测量
B.再认
C.再现
D.残词补缺 15.自下而上的加工保证了知觉的()。
A.准确性
B.灵活性
C.快速完成D.组织
16.弗里德曼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当双方的角色作用不同时,()因素对人际吸引重要作用。A.相似性
B.互补性
C.熟悉性
D.互惠性 17.“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一种()。
A.学科教学
B.案例教学
C.课外活动
D.科技教学 18.“人比人,气死人”,过分强烈的攀比心理容易引起()。
A.自卑感问题
B.人际关系问题
C.非理性观念问题
D.适应问题 19.迈克卡等人把学习策略分为三大部分,即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和()。A.元认知策略
B.提取和利用策略
C.领会和保持策略
D.记忆策略 20.下列哪一种测验废弃了智龄的概念,只保留了智商的概念()。A.威克斯勒智力测验
B.比内测验
C.Y—G测验
D.卡特尔测验 21.用斯金纳箱实验得出的公式是()。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A.S—R B.R—S C.R—R D.S—S 22.个体对()知觉和认知被称为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的状态
B.自己健康状况
C.他人对自己评价
D.自己社会化状态 23.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提出者是()。
A.吉尔福特
B.瑟斯顿
C.艾森克
D.卡特尔 24.对学生学习的背景知识的分析属于()。
A.教学目标分析
B.教学对象分析
C.教学重点分析
D.教学风格分析 25.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是()。A.《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出版
B.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建立 C.第一支心理学专业队伍的建立
D.《生理心理学原理》的出版 26.产生清晰感官经验是在()。
A.感觉器官
B.感觉神经
C.脑干网状结构
D.大脑皮层感觉中枢 27.学习的时候,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是()。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思维能力
D.社交能力 28.认同与顺从的最大区别是()。
A.前者是一时性的B.前者是整个态度的根本转变
C.前者是自愿的过程
D.前者是稳固的态度 29.“学习是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是一种()。
A.行为主义观
B.建构主义学习观
C.知识分类观
D.联结观 30.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态度的构成成分()。A.认知
B.印象
C.情感
D.意向 31.誉为近代心理第一人或心理学之父的是()。A.笛卡儿
B.缪勒
C.冯特
D.弗洛伊德
32.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称为()。
A.概念
B.类别
C.印象
D.归因 33.()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A.能力
B.理想
C.气质
D.性格
34.自卑感问题是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哪种标准来划分?()
A.问题的内容
B.内在心理根源
C.特定发展时期和阶段
D.问题的性质 35.以下几个答案中,问题解决的“专家”具有的主要特征是()
A.有效的组织信息
B.工作更勤奋
C.工作速度快
D.善于合作 36.弗洛伊德是从人的()来解释人的攻击性的。
A.挫折经历
B.遗传基因
C.对侵犯性行为有意或无意的观察学习
D.破坏性本能 37.经验对感觉结果的影响是通过()实现的。
A.感觉分析
B.注意资源分配
C.内隐记忆
D.外显记忆 38.笛卡儿认为“心灵原来就是包含着一些概念和学说的原则”,这是一种()。
A.先验论的观点
B.发生认识论的观点
C.经验论的观点
D.实践论的观点 39.儿童“人来疯”,让他到无人的房间呆一会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A.惩罚
B.令其反省
C.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水平
D.引起注意 40.心理健康的三个层面的标准是()。
A.正常状态,良好适应状态,理想状态
B.非病状态,适应状态,理想状态 C.正常状态,适应状态,主观状态
D.非病状态,适应状态,良好适应状态 41.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认为,智力包括的主要能力有()。A.5种
B.6种
C.7种
D.8种
42.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信息加工的工程,即学习者来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这是谁提出来的?()A.加涅
B.布鲁纳
C.斯金纳
D.维纳
43.加大嗓门使课堂中学生安静下来是借助()引起学生的注意。A.刺激强度
B.刺激与环境中其他物体的差异 C.感知者的情感
D.感知者的需要 44.“国际歌”不管用什么乐器演奏,人们都能辩识它,这是由于知觉的()。A.理解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整体性 45.意志过程是()。
A.决心—信心—恒心
B.信心—决心—恒心
C.恒心—信心—决心
D.决心—恒心—信心 46.下面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如在早期未形成良好的依恋,完全可以在日后进行弥补 B.依恋的形成与发展无所谓的关键期
C.依恋是儿童特殊时期的情绪活动,与成人的情绪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
D.依恋的发展关系到儿童情绪发展的稳定和健康,还会影响到成人后的社交、心理健康及同子女的关系 47.认知发展到()儿童才开始具有守衡。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远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8.天才的形成因素中,除了要有良好的先天素质外,还需要有()。A.经济条件
B.主观努力
C.身体因素
D.父母的高智商 49.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的过程。
A.截然相反
B.互不相关
C.辨证统一
D.互为矛盾 50.下列有关人的发展的阐述哪一条是正确的()。
A.发展无规律可寻
B.发展是指儿童、青春期的身心变化
C.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变化
D.发展主要是指心理方面的有规律的变化 51.一般而言,辨别严重的精神障碍最主要的症状指标是()。A.无自知力、幻觉、妄想等
B.行为异常、幻觉、妄想等
C.行为异常、情绪异常、失眠等
D.行为异常、情绪异常、思维异常等 52.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
A.语言学习
B.犯罪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 53.二因素智力理论认为可能存在有第六种特殊因素,它是(): A.想象速度
B.反应速度
C.智力速度
D.思维速度 54.下列哪一种研究最好采用跨文化研究的方法?()A.儿童学习中文的能力
B.儿童语言的发生问题
C.电视与暴力行为的关系
D.4岁儿童与8岁儿童的社交能力研究
55.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了应付美国师资缺乏状况,心理学家斯金纳设计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是()。A.教学机器
B.掌握教学法
C.先行组织者
D.CAI 56.社会影响就是由于社会压力的存在,而使个人的行为方式与态度朝()的方向变化的过程。A.社会不认可
B.不利于社会发展
C.违反社会规范
D.社会占优势 57.学会弹风琴的人,再学会弹钢琴就会容易些,这是由于()。
A.定势的作用
B.原型启发的作用
C.迁移的作用
D.注意的转移 58.作为主体的我之所以得以发展,主要是由于儿童具备了()。A.自尊心
B.竞争的能力
C.反思能力
D.想象能力 59.瑟斯顿的群因素说现在可以称为()。
A.群因—一般因素理论
B.共同因素说
C.群体因素说
D.普通因素说
60.社会测量法主要是通过()的方式来收集具体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出结论。A.人际关系图
B.向群体成员提问题
C.参照测量法案
D.群体成员互相打分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61.“学者大要立志”,“学者须是立志”,由()提出来的,它说明了意志对于学习的重要性。A.荀子
B.葛洪
C.朱熹
D.颜元
62.学习是多阶段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A.言语记忆
B.形象记忆
C.长时记忆
D.动作记忆 63.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为()。
A.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兴起
B.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C.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D.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64.早期“程序教学”的设计所依据的心理学原理是()。
A.行为主义
B.认知心理学
C.人本主义
D.科学主义 65.中国古人认为情绪情感影响身体,怒伤()。A.心
B.肝
C.肾
D.肺 66.孔子说:“力行而近乎仁”,这体现的德育心理思想是()。A.实践是品德学习的重要途径
B.品德是先天的 C.品德与实践无关
D.品德是后天形成的
67.印象是认知者以()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A.自己过去经验
B.自己心理特征
C.自我感觉
D.自我标准
二、多选题
1.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对()等基本要素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A.教学对象
B.教学内容
C.教学目标
D.教学媒体 2.认知教学观在()方面与行为主义不同。
A.教学态度
B.教学环境
C.教学方法
D.教学任务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A.学生自发地主动学习知识
B.学生要发现客观世界
C.学生应主动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系统
D.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4.在情景认知教学理论看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等因素的交互作用。A.角色
B.环境
C.认知
D.强化
5.在情景认知教学理论中,教师的作用在于()。A.提供真实性活动
B.促进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反思
C.支持学生的合作互动
D.以教学匹配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 6.在()方面,专家优于新手。
A.灵活性
B.发散性
C.独创性
D.持久性
E.突发性 7.常用的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有()
A.讲授法
B.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C.发现学习
D.掌握学习
E.灌输学习8.佛勒将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
A.关注学习
B.早期存活的关注
C.职前关注
D.组织个人教学方式
E.关注教学情景 9.()都很强调练习对学习的重要性。
A.加涅
B.金布尔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10.学习风格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化的()。
A.学习策略
B.学习倾向
C.学习方式
D.学习态度 11.学习风格具有()特点。
A.多样性
B.相对性
C.稳定性
D.独特性
12.建构主义学习论要求学生()。
A.承担更多管理学习的任务
B.发展自我控制的技能和习惯
C.在真实情景中完成任务
D.对新知识进行主动构建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13.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有()。
A.儿童已具备了初级的逻辑
B.儿童已形成了动作格式
C.智慧停留于动作水平
D.不具备表象和运算 14.人的社会化主要有()特点。
A.终生化
B.个别化
C.能动性
D.以遗传素质为基础 15.根据横向标准,社会化包括()
A.反向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民族社会化
D.再社会化 16.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
A.电视
B.家庭
C.个体所处社区的特点
D.师生关系
17.根据外部表情来识别和判断他人情感时,有赖于()的因素 A.社会文化
B.认知者年龄
C.认知者性别
D.社会经验的积累 18.侵犯性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
A.道拉德的本能论
B.洛伦兹的动机论
C.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D.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19.影响侵犯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A.个人认知水平与性格
B.所受挫折
C.暴力宣传
D.侵犯性榜样
20.产生社会抑制的原因与()有关。
A.社会文化背景
B.个体情绪
C.任务难度
D.个体责任是否明确 21.主要的非理性观念包括()
A.刻板性
B.完美性
C.灾难性
D.消极性 22.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
A.认知方面已经成熟
B.处于“心理断乳期”
C.进入到形式运算阶段
D.自我意识有了大发展 23.()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A.认知主义
B.行为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24.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有()。
A.联想思维
B.直觉思维
C.灵感思维
D.受制思维 25.教师可以通过()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A.高超的教学水平
B.良好的道德品质
C.良好的作风
D.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26.教师在教学情景中发展和丰富案例知识的常用方法有()。A.观摩教学
B.微格教学
C.教学案例研究
D.教学反思 27.品德态度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A.顺从
B.醒悟
C.认同
D.内化 2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
A.主动性
B.社会性
C.情境性
D.强化作用 29.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常用方法用()。
A.树立远大理想
B.明确问题
C.激发需要
D.及时反馈 30.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历()等三个阶段。A.有趣
B.情屈
C.乐趣
D.志趣 31.意志过程的三个阶段是()。
A.立志
B.笃信
C.有恒
D.勤奋 32.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
A.家庭
B.学校
C.伙伴群体
D.大众传媒 33. 社会认知的要素有()。
A.认知者
B.印象
C.被认知者
D.认知情境 34.印象具有()三大特点。
A.直接性
B.间接性
C.稳固性
D.综合性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35.印象形成有()三种模式。
A.累加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递减模式 36.常见的归因偏差有()。
A.基本归因错误
B.行动者和观察者偏差
C.防御性归因偏差
D.首因效应 37.改变态度的常用方法有()。
A.劝导宣传法
B.群体影响法
C.活动参与法
D.角色扮演法 38.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
A.熟悉性
B.相似性
C.互补性
D.对等性 39.社会认知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偏差有()。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主观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40.爱情包括()三种基本成分。A.亲近
B.激情
C.承诺
D.友情 41.侵犯性行为具有的特点有()。
A.是有意识、有意图的行为
B.是外显行为
C.是伤害他人的行为
D.是无意的行为
42.认知策略是学生用来指导自己()的能力。A.注意
B.学习
C.记忆
D.思维
43.桑代克总结出了几条主要的学习规律,即()。A.效果律
B.练习律
C.分配律
D.准备律 4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态度 45.一般来说,属于智力因素有()。A.记忆
B.兴趣
C.思维
D.信念
46.在职业压力模式中,所谓的“组织外的压力”包括()。A.家庭问题
B.生活危机
C.财务问题
D.生涯发展 47.按照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
A.生理性需要
B.社会性需要
C.成长需要
D.健康需要 48.遗忘可能是由()造成的。
A.脑病变
B.消退
C.提取障碍
D.动机性抑制 49.有关社会距离测量法说法不正确的是()。A.主要用来揭示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B.这种方法有波加杜斯首创
C.是在社会测量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向群体成员提问题的方法来收集具体资料 50.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哪两类()。
A.生理需要
B.缺失需要
C.心理需要
D.生长需要 51.“认知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具有普遍性,但对应于具体年龄段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个体差异。每一阶段所具有的独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了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而且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皮亚杰的这一思想体现了哪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A.不平衡性
B.连续性和阶段性
C.差异性
D.定向性和顺序性 52.下列哪些例子证实了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A.儿童的思维发展从动作到表象再到抽象 B儿童先会叫“爸爸”、“妈妈”,后分清什么是“男、女” C.学校总是要到中学才教物理、化学
D.儿童的道德发展前后经历了“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和“后世俗水平”几个阶段 53.依恋的标志是()。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A.啼哭
B.害怕
C.陌生人焦虑
D.分离焦虑 54.群体决策的优点有()。A.在群体决策中,可激发个体的创造力
B.集体讨论时可形成一个相对宽松的和谐的气氛,有利于成员之间相互启发与相互沟通 C.实施时容易得到群体成员的支持 D.避免决策出现极化现象
55.良好的复习策略是()。A.学习完成后在最短时间内复习B.利用整块时间集中复习
C.学习一门课程的前后不学习相似的其他课程 D.考试前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56.信念具有不同于迷信的特征是()。
A.独立性
B.正确性
C.科学性
D.自觉性 57.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出发,儿童认知发展意味着()。A.认知结构的容量有所扩大
B.加工策略的掌握
C.信息加工更为充分有效
D.儿童思维更像一台计算机 58.体现情境认知教学理论思想的正确描述有()。A.知识是嵌于实践之中的B.书本知识的学习是无效的
C.书本知识与情境知识是对立的D.教学应尽可能为学习提供真实情境学习的机会 59.印象形成的模式有()。
A.减法模式
B.累加模式
C.平均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 60.个性倾向性主要有()。
A.兴趣
B.需要
C.动机
D.智力 61.思维和感知觉的区别是()。
A.它对事物的反应是整体的B.它对事物的反应是规律性的 C.它对事物的反应是抽象的D.它对事物的反应是间接的 62.对人本主义心理学说法正确的是()。A.主张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健康人”进行研究 B.其实只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 C.其中心观点是以人为本
D.注意社会文化因素和时代环境对人的影响
63.中共中央在1998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为了()。
A.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B.健全人格
C.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D.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64.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征有()。
A.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趋向平衡
B.游戏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大 C.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发展迅速
D.情绪、情感比较外露 65.组块的作用是()。
A.延长信息在短时记忆系统中的存储时间
B.扩大短时记忆容量 C.加快信息在短时记忆系统中加工速度
D.加强信息的内部联系 66.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包括()。
A.刺激强度
B.刺激物与环境中其他物体的差异
C.刺激物的相对运动
D.感知者的情感、兴趣需要 67.记忆的发展表现在()。
A.感觉记忆方面
B.内隐记忆方面
C.记忆的策略方面
D.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广义的知识日益丰富,为新知识的编码提供了便捷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68.学习是多阶段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
A.感觉记忆
B.形象记忆
C.长时记忆
D.短时记忆
三、是非题
1.教学主要是指教师的教这种教育活动。()
2.认知学习是指对知识、智力技能和问题解决技能的学习,其主要特点是知识的获得。()3.在教学目标方面,认知教学观强调通过灌输,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4.在行为主义的教学观指导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学习进程。()
5.认知教学观认为教师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非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6.学生的认知在某些情况下是情景化的。()
7.问题解决过程需要不断扩大问题空间,最终过渡到目标状态。()8.如果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出现失误,则活动目标不再指向目标状态。()9.学生对问题情景的审题实际上就是认知问题和任务。()
10.产生与执行策略是继表征问题后的又一环节,是一个策略的匹配过程。()11.教学效能感是一种认知过程,它是指教师积极的教学信念。()12.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主线是“自律”向“他律”的发展。()
13.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道德发展能力是逻辑判断能力的必要条件。()14.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论”说明道德发展阶段发展过程无个别差异。()15.在教学内容选定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教学设计的关键。()16.好的教学方法是适应教师需要的教学方法。()
17.在对“学习”的理解中,金布尔从格式塔立场出发的定义影响较大。()18.由机体成熟而引起的变化不是学习。()
19.学习者可以通过采用情感策略,减少不利情感的干扰,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20.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有不同的神经机制。()21.记忆痕迹位于脑的广泛区域。()22.联结学习理论中的联结是间接的,有中介的,靠尝试错误而建立,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23.联结学习理论中,练习律即应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24.桑代克提出的准备律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
25.巴甫洛夫认为强化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具有特色的强化理论。()26.格式塔心理学是认知学习理论的理论依据。()27.托尔曼是联结论向认知论过渡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符号学习理论和认知地图,潜伏学习等重要概念。()
28.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外界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自身建构而成的。()
29.一个人不断适应社会环境,创造新的社会经验与社会文化影响他人,影响社会的过程也属于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30.个体间的差异性决定了个体社会化是个别的。()
31.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指人在青春期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过程。()
32.只要人一出生就已经是一个社会人。()
33.如果不经过社会化过程,人就无法在社会环境中生存,人类社会也无法运行。()34.反向社会化指的是个体的反社会倾向。()
35.社会化是老一代把文化知识,价值观念传递给下一代的单向的不可逆过程。()36.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是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37.家庭环境对个体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社会适应技能的培养。()38.人在形成了个性之后,就可以开始社会化过程了。()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39.自我意识先于个体社会化产生而发展。()40.自信、自满、自卑都属于自我评价。()41.个体的自我约束来源于个体的自我修养。()
42.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对认知对象的认知一般仅限于对其外表的认知。()43.在对他人性格进行认知时,一般人倾向于认为他人与自己有着相反的性格。()44.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是对他人和他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认知。()
45.印象形成过程中,在对他人心理特征的信息进行选择时,通常存在晕轮效应。()
46.在对他人社会信息进行选择时,人们往往倾向于按照具有社会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他人进行分类,以明确自己的行为方向。()
47.首因效应往往是社会认知中易产生的一种偏差。()48.个体的行为是建立在态度形成的基础上的。()
49.当态度的三要素发生矛盾时,认知要素往往起决定作用。()50.依从是一时性的,它不可能导致整个态度的真正转变。()51.同化时期的态度转变取决于个人与他人,与团体的关系。()52.相似性和互补性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53.在一个社会群体中,群体成员往往与其他成员进行相同的互动以形成相同的关系。(54.模仿是最基本的人际交流与人际互动的方式。()
55.伦吉尔曼发现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表现得更好,即称为旁观者效应。()56.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适应状态。()57.学习动力缺失的最主要表现是学习困难。()58.自我管理问题是大学新生重要的问题之一。()59.自杀是一种冲动性行为。()
60.MMPI可准确评估预测可能存在的暴力。()61.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
62.程序教学是一种集体化的教学形式,采用认知主义原理设计。()63.教学效能感是最重要的教育信念之一。()
64.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首先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作用称为近因效应。()65.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是促进新旧知识的合理联系。()
66.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67.学习的联结论强调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68.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大约在青少年末期就结束了()69.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70.在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暗示往往无法实现。()71.相对于个人决策,群体决策的优点是省时省力。()72.心理辅导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有一定心理问题的人。()73.心理治疗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心理疾病患者。()74.没有心理疾病就是完全的心理健康。()
75.感受器主要分布在头面部的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76.对于想自杀的人应给予积极的危机干预。()
77.问题解决涉及言语知识、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的综合应用。()78.同化顺化的提法出自于生物学。()79.人通过遗传获得许多的与生俱来的本领。()80.发展就是变化。()
81.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是心理过程五个独立的基本环节。()82.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趋势会渐趋减弱。()
83.威特罗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84.感觉只针对信息的组成部分,也就是信息的个别特征进行加工。()85.总的来说,危机是指个体无力应付困境的一种状态。()86.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学习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
87.每种感受器只能接受其适宜刺激,而不能接受其他形式的刺激。()88.弗洛伊德人格学中的自我是属于潜意识领域的。()
89.自我意识中作为主体的我并不能像作为客体的我那样被个体直接观察到。()90.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研究技术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91.俗语所谓“禀性难移”即指气质、性格和能力具有稳定不易改变的特点。()92.内省法是心理学家们最早采用的方法。()
93.在谢尔顿的类型论中,外胚叶型指的是身体紧张型。()
94.在威特金的类型论中,认为场依存性的人独立性差,并且容易受暗示。()95.建构主义教学观主要体现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思想。()
96.手段——目的分析是一种根据目前状态与目标状态间的距离,寻找方法、不断缩小与目标状态距离的思维策略。()
97.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的准备状态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变量。()98.严重的精神障碍必须交精神科医生处理。()99.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的效果好,这是由于无法倒摄抑制的影响。()100.在平时,首因效应远以近因效应更为明显和普遍。()
101.按照所提出的问题的格式不同,调查可分为结构式调查和非结构式调查。()102.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包括“本我”与“超我”两部分。()
103.荀子提出“骐骥一跃,……,金石可镂”说明了恒心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104.教师在不同的专业成长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105.负强化就是惩罚。()
106.阈限现象存在说明人体对自然界物质能量感知的范围是有限的。()107.临近性在人际交往的整个阶段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08.主要的非理性观念包括完美化、消极化、灾难化等。()109.按照金布尔的观点,潜伏学习和无意学习不属于学习。()110.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可用于个人,也可用于团体。()
111.应该承认,儿童知识的累积主要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个体自身的作用在其次。()112.比内智力测验的结果,通常用智力年龄和智力商数来表示。()113.洛克最先把实证主义方法运用到了心理学研究中。()
114.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内容分,可将问题分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自我发展问题。()
115.新教师职初的前五年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非常重要。()116.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11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协调学生的期望,要让期望过高的优秀生不断提高期望值,要让那些因失败而期望过低的学生适当提高期望值。()118.压力感受具有主观性。()
119.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
120.如果教育措施得当,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完全可以打破和超越。()121.非智力因素主要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122.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123.柯尔伯格研究发现,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无关。()
124.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往往借助体验式活动,是因为体验式活动有助于个体理性分析的调动。()125.顺从是一种一时性的态度改变。()
126.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与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127.发展社会化是指人的现代化过程。()
128.认知者的年龄与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无直接联系。()129.安全依恋的儿童是不会害怕母亲及其他直接抚育者离开自己的。()130.有一半的自杀者有精神疾病。()
131.比内智力测验依照发展的顺序排列,每一发展水平备有6个测验试题。()132.问题解决主要是一个认知过程,原有知识对问题解决影响不大。()133.非理性观念常常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在个体日常行为中起负面作用。()134.使用心理测验时主要是需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问题,不需要考虑主试的经验。()135.艾森克人格问卷分别有成人和幼年(青少年)两种版本,可以分别测试两个群体。()136.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过程是指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也即人们常说的知、情、意。()137.掌握学习法表明,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138.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纯粹是思辩性的,没有任何实验基础。()139.惩罚是压制行为,而负强化是“发动行为”。()
140.威克斯勒测验的语言部分小测验有6个项目,分别是“资料”、“理解”、“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词汇”。()
141.由于印象是认知者对认知对象的主观理解,所以说它是间接的。()142.托尔曼提出的有关强化的公式是“S—R”。()143.人本主义的核心理论是自我实现理论。()
144.材料保持在感觉记忆中时间的长短是决定材料是否从感觉记忆转移到短时记忆阶段的重要因素。()
145.个体对自己心理状态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146.在有关“武器效应”的实验中,没有看见武器的被试者比看见武器的被试者具有更为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147.乐趣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起来的。其特点是:积极自觉,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148.天才是许多高水平的多种能力结合。任何一种单独的能力,如果达到较高水平,也能成为天才。()149.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体现为:先发展感知能力,再是运动、情绪、社会和抽象思维的能力。()150.每种感受器都能广泛地接受自然界的各种物质信号,加以辨别、登记。()参考答案:
一、1.A 2.A 3.A 4.B 5.B 6.A 7.A 8.B 9.C 10.C 11.B 12.A 13.D 14.D 15.A 16.B 17.B 18.A 19.A 20.A 21.A 22.A 23.A 24.B 25.B 26.D 27.A 28.C 29.B 30.B 31.C 32.C 33.D 34.B 35.A 36.D 37.C 38.A 39.C 40.A 41.C 42.A 43.A 44.B 45.A 46.D 47.C 48.B 49.C 50.C 5 1.A 52.D 53.C 54.B 55.A 56.D 57.C 58.C 59.A 60.B 61.C 62.C 63.B 64.A 65.B 66.A 67.A
二、1.ABCD 2.BCD 3.AC 4.ABC 5.ABCD 6.ABC 7.ABCD 8.ABCE 9.BCD 10.BC 11.CD 12.ABCD 13.BCD 14.AC 15.BC 16.ABCD 17.ABD 18.CD 19.ABCD 20.ACD 21.BCD 22.BCD 23.AC 24.ABC 25.ABCD 26.ABC 27.ACD 28.ABC 29.ABCD 30.ACD 31.ABC 32.ABCD 33.ACD 34.BCD 35.ABC 36.ABC 37.ABCD 38.ABCD 39.ABD 40.ABC 4 1.ABC 42.ABCD 43.ABD 44.ABC 45.AC 46.ABC 47.AB 48.BCD 49.CD 50.BD 5 1.BCD 52.ABD 53.CD 54.ABC 55.ACD 56.AD 57.ABC 58.ABD 59.BCD 60.ABC 61.CD 62.ABCD 63.ABCD 64.ACD 65.BC 66.ABCD 67.CD 68.ACD
三、1.F 2.F 3.F 4.F 5.F 6.T 7.F 8.F 9.T 10.T 11.F 12.F 13.F 14.F 15.T 16.F 17.F 18.T 19.T 20.T 21.T 22.F 23.F 24.F 25.F 26.T 27.T 28.T 29.T 30.F 31.F 32.F 33.T 34.F 35.F 36.T 37.F 38.F 39.F 40.F 41.T 42.F 43.F 44.F 45.F 46.F 47.T 48.T 49.F 50.F 51.T 52.T 53.F 54.F 55.F 56.T 57.F 58.T 59.F 60.F 61.T 62.F 63.T 64.F 65.T 66.T 67.T 68.F 69.T 70.T 71.T 72.F 73.T 74.F 75.T 76.T 77.T 78.T 79.F 80.F 81.F 82.F 83.T 84.T 85.T 86.F 87.F 88.F 89.T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培训 心理学 复习题集
90.T 91.F 92.F 93.F 94.T 95.F 96.T 97.T 98.T 99.T 100.T 101.T 102.F 103.T 104.T 105.F 106.T 107.F 108.T 109.F 110.T 111.F 112.T 113.F 114.T 115.T 116.T 117.F 118.T 119.F 120.F 121.T 122.T 123.F 124.F 125.T 126.F 127.F 128.F 129.F 130.F 131.T 132.F 133.T 134.F 135.T 136.T137.T138.F139.T 140.T 141.T 142.F 143.T 144.F 145.F 146.F 147.F 148.F 149.T 150.F
第三篇:2012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_心理学复习资料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8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幼儿园大班一般为()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2.教育的场所、设备、教具、器材等是()A.教育影响 B.教育物质资源 C.教育内容 D.教育途径
3.从教育的起源看,教育是一种()A.个体现象 B.群体现象 C.社会现象 D.心理现象
4.对教师有很强烈的依恋感情,行动容易受情绪支配的是()A.3—4岁 B.4—5岁 C.5—6岁 D.6—7岁
5.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是()A.后天环境 B.教育 C.遗传素质 D.自然环境
6.儿童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是()A.生理成熟 B.心理发展 C.生理适应 D.心理适应
7.学前教育阶段可分为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和幼儿期,这表明个体发展具有()A.规律性 B.个别差异 C.阶段性 D.社会性
8.学前教育目标是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智能的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这是()A.工业社会初期 B.工业社会 C.农业社会 D.现代社会
9.新生儿出生后能吃到母乳,是依靠()A.听觉 B.味觉 C.触摸觉 D.视觉
10.大脑的重量1000克,相当于出生时的两倍半是()A.7岁 B.6岁 C.4岁 D.3岁
11.儿童最初的规则意识和懂得遵守规则开始于()A.托儿所生活 B.幼儿园生活 C.家庭生活 D.社区生活
12.蒙台梭利提出,儿童对细节的敏感期出现在()A.1—2岁 B.2—3岁 C.3—4岁 D.4—5岁
13.我国农村不发达地区为了适应所在地区园舍缺乏、设备不足、适龄幼儿多的特点而采取的农村社区学前教育形式是()A.二部制幼儿园 B.完全幼儿园 C.学前班 D.巡回辅导班
14.提出多层智力观的是()A.戈尔曼 B.加德纳 C.卢梭 D.夸美纽斯
15.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著作是()A.《民主主义与教育》 B.《教育漫话》 C.《人的教育》 D.《爱弥尔》
16.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心理特点是“自我中心化”的是()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思维阶段 C.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D.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17.提出“整个教学法”,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整地、有系统地教授儿童的是()A.陶行知 B.张雪门 C.张宗麟 D.陈鹤琴
18.发展适宜性的含义:一是个体适宜性,一是()A.目标适宜性 B.方法适宜性 C.年龄适宜性 D.课程适宜性
19.儿童通过扮演妈妈体会到母亲的行为以及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这种游戏是()A.角色游戏 B.表演游戏 C.结构游戏 D.智力游戏
20.活动室墙饰的高度首先要适合()A.幼儿的身高 B.教师的身高 C.家俱的高度 D.房屋的高度
21.教师采用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供儿童直接模仿和学习的方法是()A.语言法 B.范例法 C.参观法 D.讨论法
22.角色游戏中幼儿从独自游戏发展为平行游戏,主要反映了幼儿()A.认识发展水平B.社会性发展水平C.情感发展水平D.身体发展水平
23.在教育实践中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这是学前教育的()A.保教结合原则 B.独立性原则 C.综合性原则 D.启蒙性原则
24.将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教育组织形式是()A.托儿所 B.幼儿园 C.混合班 D.学前班
25.“上梁不正下梁歪”,这要求父母()A.做好榜样 B.尊重儿童 C.规矩明确 D.理智的爱
26.因为儿童生病或过生日而进行的家庭访问是()A.新生家访 B.定期家访 C.情感性家访
D.问题儿童的重点家访
27.社区教育的真正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28.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三优工程”是指()A.优产、优生、优育 B.优生、优育、优教 C.优产、优生、优教 D.优生、优护、优教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29.学校教育 30.教育观
31.独立自主性原则 32.发泄法 33.社会性惩罚 34.社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35.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36.陶行知主张的“六解放”的内容。37.保育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38.如何做好入学教育。
39.实施直观形象法注意的问题。
40.幼儿教师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的基本要求。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1.论述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并谈谈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42.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教师如何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温馨提示:由于很多试题(主要是主观题),其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甚至是开放的,一道题的解题思路是多种多样的,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该鼓励自考生用多样的思路解题。正是因为如此,在评卷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考生的作答情况,对评分标准进行调整,也正因如此,教育部把国家教育考试靠后的评分标准仍然列为秘密材料。因此教育部不在网上公布答案,请考生谅解
全国200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39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3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前教育是指()
A.2~7 岁孩儿的教育 B.3~6 岁幼儿的教育
C.婴儿和儿童的教育 D.入小学前儿童的教育
2.幼儿接触最早的教育是()
A.幼儿家庭教育 B.幼儿社会教育
C.社会公共教育 D.婴儿医护教育
3.1907 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的、采用一些特殊方法训练处境不利的贫穷儿童的教育机构名
称是()
A.幼儿之家 B.少儿之家
C.贫儿之家 D.儿童之家
4.提出教育应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培养“自然人”的是()
A.杜威 B.卢梭
C.皮亚杰 D.福禄贝尔
5.强调学前教育职责,反映学前教育期待效应的概念是()
A.学前教育职责 B.学前教育职能
C.学前教育效能 D.学前教育技能
6.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是()
A.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
B.促进幼儿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C.提高幼儿的知识和能力
D.减轻家长保教幼儿的负担
7.在学前教育阶段体现出来的最为明显、直接的效益是()
A.个人精神效益 B.社会精神效益
C.个人物质效益 D.社会物质效益
8.学前教育区别中小学教育的特点之一是()
A.寓活动于幼儿教育之中 B.寓游戏于幼儿教育之中
C.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 D.寓玩耍于幼儿活动之中
9.作为集体教养幼儿的场所,托幼机构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一般()
A.以班级为单位 B.以区域为单位
C.以小组为单位 D.以社区为单位
10.我国古代幼儿蒙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
A.蒙养院 B.家庭
C.私塾 D.社会慈善机构
11.认为幼儿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管理者、强化者、评估者,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这是哪种理论
关于幼儿教师角色的观点?()
A.成熟主义理论 B.精神分析理论
C.行为主义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
12.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
A.经验型教师 B.专家型教师
C.家长型教师 D.知识型教师
13.“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用来说明什么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A.颜色 B.环境
C.遗传 D.物质
14.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首先要做到()
A.个性化 B.大众化
C.艺术化 D.童趣化
15.物质环境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以及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
这体现了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的()A.主体性原则 B.适应性原则
C.动态性原则 D.效用性原则
16.从本质上说,幼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一种()
A.隶属关系 B.社会关系
C.人际关系 D.主从关系
17.托幼机构对幼儿进行编班所采取的方式基本上是()
A.按年龄编班 B.按智力编班
C.混龄编班 D.随机组班
18.幼儿园教育应以什么为基本的活动方式?()
A.学习B.上课
C.玩耍 D.游戏
19.幼儿之间的关系开始分化,大部分幼儿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同伴、朋友关系。这是哪一幼儿班级生
活的年龄特点?()
A.小小班 B.小班
C.大班 D.学前班
20.幼儿出现孤独症、恐惧症、抑郁症以及多动症,说明他存在()
A.生理方面的行为问题 B.品行方面的行为问题
C.心智方面的行为问题 D.人格方面的行为问题
21.在西方教育史上,课程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意为“跑马道”,据此,课程最常见 的意思是()
A.学习的进程 B.教学的计划
C.学习的进度 D.教学的程序
22.比较系统的社会本位课程思想(教育思想),最早可追溯到()
A.柏拉图 B.斯宾塞
C.胡塞尔 D.乌索娃
23.建立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并亲自主持幼稚园研究工作,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是()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宗麟 D.张雪门
24.以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全面探讨课程问题,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
程(理论)的是()
A.布鲁姆 B.斯金纳
C.布鲁纳 D.加德纳
25.以儿童及教师的兴趣、儿童发展的需要和环境中有关材料等为课程来源,反映儿童在环境中发生 的事情,与儿童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成的课程,即属于()
A.生成课程 B.生活课程
C.现成课程 D.生态课程
26.2001 年9 月,我国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确定的“五领域课程”内容包括的五个方面是()
A.体育、艺术、语言、常识、社会 B.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C.体育、德育、艺术、科学、社会 D.健康、计算、社会、科学、艺术
27.幼儿教师在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时要()
A.以发挥自己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
B.以发挥教学的育人作用和功能为指导思想
C.以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指导思想
D.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和直观作用为指导思想
28.从本质上讲,因人施教就是()
A.对儿童实施个别教育
B.只对一个儿童进行的教育
C.根据儿童实际,使儿童得到最适合个体的教育
D.按儿童能力的水平差异实施的教育
29.因人施教方案设计的具体运行程序的第一步是()
A.分析教育活动目标 B.观察研究儿童
C.选择活动内容、材料 D.确定起点行为
30.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构成通常包括四类:()
A.效果标准、效益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
B.效果标准、效率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
C.成果标准、绩效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
D.成效标准、效功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
二、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价值
幼儿园课题
幼儿园单元主题活动 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
三、简答题
简述提高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
什么样的幼儿园环境最符合现代学前教育的要求 专业幼儿教师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班级对幼儿成长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因人施教应遵循哪些原则
四、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托幼机构教育坚持的基本原则 评述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基本理论
五、应用题
假如你是小班班主任,你将如何进行班级生活指导?运用所学的有关学前教育原理加以阐述。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的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一、1、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基本形式。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过程是师生双方的活动。
3、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位中心。
4、中等学校心理学与一般的教育心理学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研究中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不涉及小学;二是包括中学生发展心理的内容。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性质:
一、中等学校心理学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性质、以社会科学特征为主。
二、中等学校心理学注重理论性而以应用型为主。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意义:答:
一、有助于认识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科学育人。包括
1、测量与描述。
2、理解和解释。
3、预测与控制。
二、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科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1、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系统。
2、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情意活动系统、人格协调系统。
3、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系统。
三、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水平、不仅要提高教师所教学课的知识水平、还要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四、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开展科学研究、搞现代化要靠科学、育人也要靠科学。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单选:唯物辩证法是科学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多选:研究中学心理学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中等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层次:
1、基础理论研究;
2、外推的基础科学研究;
3、应用水平的研究;
心理学选题的标准:
1、价值性;
2、科学性;
3、准确性;
4、可行性;
心理学研究的一般阶段。
1、提出研究的问题;
2、制定研究计划;
3、进行研究准备;
4、研究付诸设施;
5、整理研究资料;
6、分析研究结果并加以推论;
7、撰写研究报告;
8、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打算。
如何搞好实验设计。(中等学校教育心理学实验研究的设计应注意什么?)
答:
一、选择与确定课题、建立理论假设顺序如下:
1、选择与确定课题;
2、确立研究该问题的课题。
二、制定实验研究计划。
1、确定研究对象。常用的方式有:1)随机抽样;2)分层随机抽样;3)有意抽样。
2、设计实验研究的因素控制。首先、要设计实验室中的自变量;其次要注意实验研究中的无关变量;其
三、确定实验的技术手段;其
四、设立对照组;其
五、确立实验效果的检测和评估手段;其
六、确定研究阶段与步骤。
三、做好研究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
1、收集有关研究资料;
2、实验研究的物质条件方面的准备;
3、参加实验研究的人员培训;
4、如果需要、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以取得经验、纠正差错。
四、实验研究的实施阶段。
五、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结果。
六、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中等学校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答:
1、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教育活动中的自然情境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的行为变化、从而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2、调查法:主要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表现、二是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取有关材料、从而了解被试者的心理。调查法的特点和种类。特点:适用性广、自然真实、简便易行、形式灵活多样。问卷法:注意:
1、问题要明确、没有难懂与含糊的地方;
2、问题不宜过多;
3、问卷题目应该生动有趣、回答要简单、以便于流计处理;
4、一套问卷应有一定的测验被试问答是否真实的问题;
5、调查范围较大、应通过预测进行效度和进度的检验。
3、教育心理实验法包括:实验室试验法与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是中等学校教改实验最常用的方法。特征包括:
1、它可以在正常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和活动中进行、不打乱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2、实验控制的特殊性。“控制”是实验的精髓。
4、个案研究法:是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少数或个别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多方面深入研究方法。对象的选择要有典型性、资料收集要全面要及时记录情况、资料的分析要科学。
5、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认知过程:既是认识过程、是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具有一系列的认知操作程序。认知过程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它是人类其他心里活动的基础。
注意:是心理活动时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那就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是注意的基本功能、它可以使大脑在复杂的刺激源中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事陪出无关信息的干扰。
2、维持功能就是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和紧张度。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注重心理活动有利于心理和行为活动准确和精确的进行、也有利于对活动进行及时的调节和矫正。这是注意最重要的功能。
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它的特点是、一是刺激物的强度。二是自己唔得对比度。三是刺激物的动感。四是刺激物的新异性。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地的、需要付出意志力的注意。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的条件:一是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依从:二是对活动的简介兴趣的依从:三是过去的经验的依从:四是对人格的依从:五是对活动的组织方法的依从。3有以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二是活动的自动化。
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感知觉:实质上是感觉与知觉统称。认知心理学认为、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和发生感觉的飞信器的不同、可以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个人对外部刺激的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等。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擦觉、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感觉的特殊现象(规律):
1、感觉适应、感受器再刺激的联系作用下、感觉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发上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在视觉、肤觉和嗅觉中最为明显、但作为保护感觉的痛觉几乎没有时应现象。
2、感觉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感觉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3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的现象。4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富裕知觉对象以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意义性(又称理解性)。
2、知觉的整体性。3只觉得选择性。4只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是觉得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他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表象及特征、表象是指人脑中出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有三个特征:1形象性、2概括性、3可操作性。
记忆及其基本过程、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他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可以分为四种、即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抽象记忆和情绪记忆、记忆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系统: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互相联系的记忆系统组成的。
遗忘的基本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1850--1909)开创了对遗忘的实验研究。一般的规律为:
1、时间因素、这就是有名的“先快后慢”规律。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学习的程度、4、材料的顺序、5识记者的态度。
思维与想象:
1、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他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应。人的思维过程是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
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的两个特征。
思维的分类:根据思维活动所凭借的工具不同、我们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按照思维探索为题的方向不同、我们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不同、我们把思维分为习惯思维和创造思维。
想象的分类: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无意想象又称为不数随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想像、有意想象有两种形式、即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是再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他的两个特点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再有就是指向未来。思维的认知加工过程:一般表现为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
想象的认知加工过程。主要表现为1黏合、2夸张、3典型化、4想象联想。
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般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阶段组成。
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很多、有情境因素也有个人因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各个因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主要有以下几种。1)动机水平、2)问题情境、3)定势、4)原型启发、5)个性因素。
第二节 行为动力,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有目的的行为一定是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的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和调整功能。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他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它的特性:一是动力性、二是对象性、三是社会性。
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按照需要所指对象的性质不同、可以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中间是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上面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与需要、行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获得马祖时、就会推动人们寻求满足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动机。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首先同一种行为可能会有不同的动机、不同的行位可能会有一种或相似的动机。其次、在同一个人身上、行为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主导动机、有的则是从属动机。第三、生活中、动机与活动的效果往往不一致。
动机的种类、跟据动机对行为作用的大小和地位、可已将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主导动机是对个体行为影响最大的动机、非主导动机处于相对较弱的动机地位。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根据动机引起的行为与目标的远近关系、可以将动机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审理性动机和社会动机、严格来说人的生理动机带有一定的社会色彩、人没有纯粹的生理性动机。
意志行动、意志是有明确的目的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比动机更有坚持性。受意志支配的行动也叫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意志行动的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行动的心理冲突、从形式上看、心理冲突大致可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1、情绪和状态的分类:是指在某种事件和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的时间所保持的某种情绪、较为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指人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应激: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2、情感的分类:情感是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心理体验、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情感有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第三节 心理特征理论
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独特组合、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渐次发展养成的、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能力: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里特征。它通过活动表现出来、与其他心理特征不同、能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规定活动的质量。
能力的种类:按照倾向性不用可以将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类别的活动中共同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我们习惯把他们综合一起称为智力。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绘画中的色彩辨别力、形象记忆力、音乐学习中的曲调感、节奏感等。
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影响人能力发展的因素)遗传是环境的基础、环境表现遗传。
1、遗传: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相应能力的发展、素质本身不是能力、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它仅仅给能力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人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把可能转变为现实。
2、环境和教育:重视青少年的早期教育经验、改善他们的早期生活环境、对其智力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3、实践活动:人的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最终形成的、离开了社会实践、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教育、能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
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类型结构差异、2、能力发展水平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差异。
人格的概念和特征: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而外在行为模式为生活风格、生活方式等。内在动力组织、包括态度、动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还有就是内外结合的统一体、如自信心、独立性、倾向性。
人格的特征:人格是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稳定性等特征。
人格的结构:包括性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结构。
气质:
1、气质的概念、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度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或秉性就是气质。气质不是推动人们活动的心理动因、而是人的心理活动具有的某种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行为的方方面面、气质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动力色彩、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典型特点。
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极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性格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反映了个提到的品质的好坏、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性格结构及其特征:性格的静态结构:一是性格的人之特征、二是性格的情绪特征、三是性格的意志特征、四是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动态结构: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性格特征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不同的情境下会表现出性格不同的侧面、性格的可塑性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第一、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具有生物性、而性格是后天的、与个体的社会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第二、从可塑性上看、气质变化较慢、可塑性小、二性格的可塑性相对较大。第三气质所指的典型行为时它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不具备社会评价意义。性格主要反应行为的内容、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所以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人格的成因:
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自然环境因素。
第三章心理的发展
心理发展的实质:心理发展是指随着年龄的增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规律或特点:
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后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先前的发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后来发展的前提,这就是心理发展的连续性,由于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矛盾运动过程,质变是在量变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不能把这个发展阶段看成是绝对的、突发的,心理发展即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每一个阶段开始时总有上一个阶段的特点和痕迹,在每一个阶段的后期,下一阶段的特点又开始萌芽。
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人的心理总是遵循一定的方向,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尽管心理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或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达到某种程度或水平的时间以及最高程度的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此外,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还表现心理发展在总体上的速度也有不同,存在着心理发展的加速期与相对的平缓期。
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尽管个体的心理发展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有比较一致的发展模式,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具体表现在个体身上,每个人的发展与他人的发展还存在着某些不同之处,这就体现出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童年期、少年期和青春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1、童年期
2、少年期 少年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交织的时期,这个时期矛盾交织错综,有人称之为疾风暴雨时期。
3、青年初期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基础
生理成熟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生理成熟对心理发展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孕妇的身体健康状况对胎儿发育的影响
(一)孕妇的身体条件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年龄对胎儿的影响:超龄和低龄。
(二)孕妇的疾病对胎儿的影响
(三)药物、烟、酒对胎儿的影响
1、药物的影响
2、酒精的影响
3、吸烟的影响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首先,人类通过遗传把特有的技能结构传给下一代以外,还要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将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精神财富传递给下一代。其次,不同的儿童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家庭、学校或某些场所,所受到的社会条件的影响是不同的。第三,许多关于早期母爱被剥夺的研究证明,儿童早期发展中的社会因素对儿童智力、情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四,个体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的互相作用。遗传和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第五,遗传和环境、成熟和学生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的作用也不是恒定的,他们的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心理机能方面是不同的。第六,总的来说,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范围,个体的社会生活,教育决定了他在这个范围内的实现水平。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发展理论,皮亚杰主要研究人类的认知活动。
(一)够建主义的发展观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
1、同化
2、顺应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第一,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第二,各个阶段都有它的独特特征,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第三,各个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交叉。第四,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第五,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第六,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组件组成整体。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1)单位思维(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4)静止性
3、具体运算阶段主要特点:(1)多位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5)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主要特点:(1)假设一演绎思维(2)抽象思维(3)系统思维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学中的意义
1、按儿童思维方式实施教学
2、按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设计课程
3、根据个别差异进行个别教学
4、促进儿童心智发展的教育过程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制约。文化历史发展阶段
人的心理机能有两种:一类是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类是高级心理机能。
特征:
1、他们是随意的主动的2、他们的反应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3、他们实现的过程结构是间接的4、他们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
5、他们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心里发展观主要特征: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2、抽象一概括机能的提高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二)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达到较高的水平。
(三)维果斯基的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
2、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必由之路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论
(一)关于人格的发展主要功能:
1、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
2、调节本我的需要
3、管理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
4、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主要表现:
1、管制社会所不容的原始冲动
2、诱导自我使其能以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
3、使人格向理想人格发展
(二)人的心理阶段的划分
1、口腔期
2、肛门期
3、性器期
4、潜伏期
5、生殖期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1、信任与不信任阶段
2、自主与怀疑和羞涩阶段
3、主动感与内疚感阶段
4、勤奋与自卑阶段
5、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的混乱阶段
6、亲密感与孤独感阶段
7、繁殖感与停歇感阶段
8、自我完美感与悲观失望感阶段 第四章中等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
1、我国初中生的年龄大都在(11、12-
13、14)岁,大体与(少年期)相当。
2、(少年)期是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一个人由(不成熟)的(童年)走向(成熟人)生转折期的开始,无论在(生理或在心理)上都发生着(急剧变化)。
3、少年期或过渡期的主要特征:(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4、初中学生生理发育的主要特点:A身体发育牌第二次“生长高峰”期;B神经系统的发育;C性开始。
5、少年期生理迅速发展最明显的表征是(性成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6、认识活动发展的特点:⑴观察力发展的特点;⑵注意发展的特点;⑶记忆发展特点;⑷思维的想象发展的特点。
7、(初中二年级),是中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少年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8、情感发展特点:初中阶段正处于(情绪)、(情感)发展的(转折期)
9、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和(两极性)明显。
10、心理学家都认为(12-14岁)是情感发展(最困难、最令人操心)的(年龄阶段)。
11、进入(少年期),学生个性结构的主要变化在于(自我意识)有了(质)的飞跃。
12、(成人感)的产生标志着(少年与周围人群的关系的重要变化。)
13、初中生的(成人感)(独立感)(性意识)(自尊心)(自我评价能力)均呈现出随着年级升高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发展趋势。
14、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第四章
1、少年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答:少年期或过渡期的主要特征在于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初中阶段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关键年龄期。
2、初中学生生理发育的主要特点?答:⑴身体发育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期。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身体迅速成长,平均每年身高增长7-10厘米,体重每年增长3-3.5千克。女生进入这一生长高峰阶段的时间早于男生两年左右,从9岁开始到11-12岁达到增长的高峰,男生从11岁开始到14-15岁身高体重才赶上并超过女生的发育。⑵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脑的结构和机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春期学生脑的发育主要转向机能方面。⑶性成熟开始。少年期的生理结构迅速发展,最明显的表征是性成熟开始。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3、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
(一)认识活动发展的特点:⑴观察力发展的特点;⑵注意发展的特点;⑶记忆发展的特点;⑷思维和想象发展的特点;①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②从少年开始已有可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③初中二年级是中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
(二)情感发展的特点:⑴情感发展特点,初中阶段正处于情绪。情感发展的转折期。①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和两极性明显,12-14岁是情感最困难,最令人操心的年龄阶段。②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③对异性感兴趣,形成表面疏远而内心又很“爱慕”的矛盾心理行为,应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并争取相应的教育措施。⑵意志发展的特点: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增大,加上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
(三)个性发展的主要新成分。
1、个性结构的主要变化。进入少年期,学生个性结构的主要变化在于自我意识有了质的飞跃。
2、社会性的发展。成人感的产生标志着少年与周围人群的关系的重要变化。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①初中生的成人感,独立感、性意识。自尊心,自我评价能力均呈出随年级升高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发展趋势。②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各个特征发展有其各自的特点。③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
答:少年期正是独立性和自觉性发展的关键时期,牌半幼稚半成熟状态。由于生理逐步成熟和社会生活环境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初中生心理上出现和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
1、独立自主性的发展与依附性的矛盾。幼儿依附于最亲密的人,以满足其生理和生活的需要。儿童进入小学后,由于父母的依赖转向老师的依赖,少年进入初中后,人生旅途中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加上身体的迅速生长发育,活动能力的加强,交往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等。对人、对事、对己进行评价有了自己的见解和尺度,于是便由以前对周围权威人物的崇拜而逐步转化为具有“主观权威意向”。他们极力想争取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立自主地位的新的权利,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但他们在经济上、生活上和学习上仍然要受家庭和学校的制约,在思想深处并不希望家长、老师完全不管或不关心他们。但是反对家长和老师仍然把他们当小孩一样看待,要求成人能平等地对待自己,反对过多、过细的照顾、监督或包办行为。成人过分的监护和管理,则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情绪、反抗行为,造成与成人的矛盾与冲突、初中学生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反抗和不服从作为争取改善与成人不平等地位的一种手段,成人如果不懂得少年独立自主性和依附性发展的特点,不主动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种反抗情绪和反抗行为就可能经常发生,久而久之,少年的抗拒性就会变得越来越顽固,从而形成逆反的性格。家长和教师应主动调整与少年的关系,既关心。爱护他们,又尊重、信任他们。要求他们独立地安排和管理好自己的学习、锻炼、工作和生活,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适当交能他们一些有益于培养独立自主性的独立活动能力的任务,以促进其独立自主性的发展。
2、活动能量与认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少年精力旺盛,总感到深奥都是劲,其通车和精力都需要发泄,少年情感强烈,易于冲动,理想带有幻想性、情境性,需要强烈,自制力尚差,在思想上又无所顾忌,因而无论干好事或干错事都非常卖劲,而且在行动之后往往也就不再去认真思考行动的利害关系和后果了。由于少年认识与行为不完全同步,当他们干了错事的时候,教师切不可把他们想象得太坏;同样,当初中学生做了好事,甚至是非常感人的好事的时候,亦不可对他们的思想境界估计过高,对其进行表彰或宣传也应实事求是,教育工作应根据少年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鼓励学生去做一些教育者希望和要求他们做事情,并在行动过程中或行动之后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行为对自己、对同学、对集体、对社会的意义和价值,要求他们注意认识和行动的统一性,逐步达到由认识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行为。
3、性的成熟与道德、法制观念的矛盾。从生理看,性成熟的开始是少年发展的显著特点。由于性的成熟,必然会引起心理上的重大变化。由于少年年龄小,认识水平低,道德与法制观念薄弱,加上少年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感情易冲动,自制力不强,常常可能置道德和法制于不顾,因此很容易犯这方面的错误。在两性认识和体验上有一个发展过程,彼此间的爱慕感情是这种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它可以成为激励少年积极上进的有利因素,关键在于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第五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的概念及分类?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以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
广义的学习可以从几方面加以理解?⑴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⑵学习的结果是使个体的行为发生了持久的变化。⑶不简单的认为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发生。⑷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人类普遍具有学习行为,而且动物也能够学习。
(判断)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发生。(错误)(论述简答)学生学习的特点哪些?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学习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第一,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第二,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第三,学生学习以掌握系统的间接经验为主。第四,学生的学习是在班集体这种特有的社会群体中进行的。
.学习理论分为?行为派的学习论和认知派的学习论。(论述简答)行为派的学习理论有以下三种:第一,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桑代克的心理学思想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联想主意心理学,他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学习的联结说”。桑代克根据对动物学习的研究,提出三条学习的基本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选择)第二,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斯金纳是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始人。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任何的刺激-反应都应该看成是反射。心理实验者的任务就在于给予已知的刺激并观察学习者的行为,从而探索学习的规律。斯金纳提出,有机体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选择)与此相对应,条件反射也有两类:一类是刺激性型条件反射或称应答性条件反射;另一类是反应型条件反射或称操作性条件反射。(选择)斯金纳提了程序学习与教学的思想。程序学习是一种自动学习方式,是根据程序编制者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为许多小的项目,然后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每一项目都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第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在一系列观察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班杜拉形成了他的观察学习理论。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其核心就是替代性学习和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学习就是指观察学习或称模仿学习,人类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对示范榜样的强化所引起的行为变化。学习者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就会增加这种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3.观察榜样的行为表现进而加以模仿的过程受几种因素的影响?(3种)⑴榜样的刺激特征及其行为后果的影响。⑵受观察者动机的影响。⑶受观察者认知水平的影响。
1、选择。观察学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认知派学习理论有以下几种:第一,古典的格式塔派学习理论。格式塔派于1912年发端于德国,其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等人。他们的工作是从研究似动现象的知觉实验开始的,在对知觉的实验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关于学习的理论。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认为:一,学习即是完形。学习的本质就在于组织一种完形。二,学习即顿悟。没有“盲目的学习”学习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第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观点如下:①关于学习的本质。他认为,学习在于学习和发展的认知结构,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动作、表象和符号三种表征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中。对于人类的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符号表征。②关于学过程。他认为,学习就是一个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发展认识结构的过程。③关于学习的内容。布鲁纳把对学习的看法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强调应该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④关于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学习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为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景的态度,做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第三,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伯尔也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学习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奥苏伯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而他更强调前者。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这正是教学的目的。此外,奥苏伯尔还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策略。第四,加涅的学习理论。他的理论受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把人类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加工过程,并提出了信息加工过程模型。把学习过程分为三个系统:学习的第一个系统是加工系统或操作系统、学习模型的第二个系统是执行控制系统;学习模型的第三个系统是预期系统,它是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选择)
1、教学原则包括?逐步 分化原则;综合贯通原则。
2、发现学习的特点:一,不是由教师将现成的结论性知识讲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事物现象去进行探索,获得知识;二,不强调获得知识的结果,而是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尝试科学发现原理原则所经历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
第六章 学习动机、学习迁移与学习策略
1、学习动机的感念是指直接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里力量。
2、学习动机也可以称为学业成就动机。
3、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包括三方面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4、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
5、班杜拉将期待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果期待,另一种是效能期待。
6、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个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1学习动机的分类?答:(1)、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和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案例分析)(3)、主导性动机和补助性动机。
2、学习动机的理论?答:(1)强化动机的理论(2)需要层次的理论(3)自我能效的理论(4)归因理论(5)成就动机理论
1、根据迁移的(效果),可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2、根据迁移的(影响方面),可把学习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可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4、根据迁移的(内容),可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5、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起促进作用的是(正迁移)。
6、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起阻碍作用的是(负迁移)。
7、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产生了影响是(顺向迁移)。
8、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了影响是(逆向迁移)。
9、难度和复杂度相同在水平上的迁移时(横向迁移)。
10、低水平的知识、技能的掌握向高水平的知识技能学习的迁移时(纵向迁移)。
11、一般概念原理、态度或方法的迁移是(一般迁移)。
12、具体的特定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另一具体的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影响是(特殊迁移)。
13、最早的有关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是(形式训练说)。
14、最早对桑代克的迁移学说提出反对意见的是(贾德)。
15、早期迁移理论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和(概括理论)。
16、当代的迁移理论包括(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的迁移理论和元认识迁移论)。
1、学习迁移的种类有哪些?(1)、根据迁移的效果,可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2)、根据迁移的影响方面,可把学习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3)、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可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4)、根据迁移的内容,可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2、怎样通过教育学促进迁移?答:
1、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
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
3、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
4、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5、有意识的教会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习中有效的认识策略和元认识策略。
6、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和学习的积极态度。
第五篇: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资料精编
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心理现象。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4、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5、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6、测验法:运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的标准化量表或问卷对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定。
7、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8、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里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9、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10、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11、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12、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13、兴趣:是个体力求人是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1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5、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16、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9、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0、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2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22、错觉: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23、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4、遗忘: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25、再认: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
26、回忆:指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
27、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2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进程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一段时间后不再遗忘。
29、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30、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31、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32、思维:是对客观食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33、动作思维:在思维过程中以实际行动作为支柱的思维。
34、形象思维:是用表象来进行分析、总和、抽象、概括的过程。
35、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认识过程。
36、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关键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37、定势: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者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38、迁移:已经学过得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的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
39、创造性思维:指有创见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以前未曾有过的对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40、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41、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4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43、应激:
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44、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45、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46、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47、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事先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48、随意运动:是一种受意志调节的、具有一定目的和方向性的运动,是学会了的、较熟练的动作。
49、动因:引起一个人能开始参加某种活动的相当稳定的行为倾向,它只有在行为中才能得以实现。
50、归因:指的是人们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某种行为或倾向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
51、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52、性格:是人在对显示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乐得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53、能力:指人们顺利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54、智力:是一般的心理能力,与其他事物一样,包括推理、计划、问题解决、抽象思维、理解复杂思想、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能力。
55、学习过程:是个体经验的积累过程,它包括经验的获得和保持。
56、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它通常是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是一种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进行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57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的能力。
58学习动机:指激起人去从事或一直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59、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应,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白哦先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60、道德:是人的社会意识的特殊形态,是社会经济的产物,也是每个社会为维护人们共同生活的利益而规定的最基本的生活准则。
61、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或健康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如何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科学。
62、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达到目标的道路上遇到无法克服的阻碍时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63、心理发展的动力:指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64、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人是和态度,对自己与周围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
65、群体:是由某些相同的心理、社会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活动,并相互制约的人群结合体,也称团体。
66、个体:指单个的人,以单独的形式活动的有个性的实体。
67、群体心理:之普遍存在与各群体成员头脑中,反应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共同的心理状态与心理倾向。
68、群体心理气氛:(学习气氛)指学习群体中占优势的人们的某些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69、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激活自己的就爱偶遇对象,戏剧性地活跃课堂学习气氛,造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简答题
1、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心理现象复杂多样,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又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2)、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信念世界观等,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2、研究心理学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3、个性的基本特征?
答: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4、论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人类的需要具有层次性,早期,他把需要分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补充了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两种。
同时他把人类需要的这些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这类需要和人的本能相联系,与人的健康状况有关,缺少这类需要就会引起疾病。这类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或称社会交往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另一类需要是发展性(或生长性或成长性)需要。
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看成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动态结构;看到了需要在发动人的积极性、激励和组织人的行为中的巨大作用,并突出了高级需要在个性形成中的地位和价值;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核心是人本质的实现,他认为人有能力自我实现和自我完成,给人类以希望。因此他的理论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同时,一些研究表明,人类的各种需要之间的确存在着层次关系。但是,马斯洛过分强调潜能的作用,并把“自我”看成是至高无上的概念,需要层次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机械的形而上的色彩等则是不可取的。
5、良好的兴趣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答:兴趣的广度、兴趣的倾向性、兴趣的持久性、兴趣的效能。
6、注意有哪些特征?
答:注意的稳定性: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的广度: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主义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注意的中心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
7、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答:(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第一、刺激物的强度。第二、刺激物的新异性。第三、刺激物的活动变化。第四、刺激物的对比度。
(2)人的主体状态
第一、需要和兴趣。第二、知识经验。第三、情绪。第四、精神状态。
8、举例说明知觉的特性。
答: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例:略。
9、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答: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感觉和知觉有相同的一面。它们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如果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光靠感觉和知觉是不行的,还必须在感觉、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记忆、想象、思维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
10、遗忘的特点及其原因?
答: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除了时间因素,遗忘还受如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1)
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对遗忘进程的影响
(2)
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的影响
(3)
识记材料的数量对遗忘进程的影响
(4)
学习程度对对遗忘进程的影响
(5)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对遗忘进程的影响
引起遗忘的原因:干扰说、消退说、压抑说、认识理论。
11、怎样有效组织复习?
答:(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4)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多种感官参加复习
(5)活动有助于复习
12、掌握概念时应注意哪几点?
答:(1)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
(2)运用变式对概念加以说明
(3)突出本质特征,减少或消除非本质特征
(4)适时给概念下定义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13、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答:(1)迁移的作用
(2)原型启发
(3)定势的作用
(4)情感与动机状态
(5)个性
1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3)发展直觉思维
15、试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答:一、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
(2)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3)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
(4)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
二、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1)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即情绪的各种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制
于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
(2)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于情绪,即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
得以表现。离开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就不能得以表现。
(3)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16、试述意志的特征?
答:(1)意志行动有明确的预定目的(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3)意志行动往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7、意志品质的特点及其培养?
答: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
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感
(2)
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
针对学生的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
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
(5)
学校的纪律对于培养意志有着重大的作用
18、气质分为哪四种典型类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等四种典型类型。
胆汁质人的情绪爆发快,但又难持久,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做事勇敢果断,为人热
情直率、朴实真诚。但是这种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粗枝大叶,遇事常欠思量,做事也常常感情用事,表里如一;
多血质的人总是像春风一样“得意洋洋”,富有朝气。这种人乖巧伶俐,惹人喜爱。他们的情绪丰富而且外露,喜怒哀乐皆形于色,他们那副表情多变的脸折射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喜欢与人交往,有种“自来熟”的本事,但交情粗浅。他们的语言表达力强而
且富有感染力。活泼、好动、乐观、灵活是他们的优点。他们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对各种环境的适应力强,可塑性也很强。但是他们气质上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粘液质的人就像冬天一样无艳丽的色彩装点却“冰冷耐寒”,但也缺乏生气。这种人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表情平淡,情绪不易外露,但内心的情绪体验深刻,外表
似乎给人以
“冷”的感觉,也被称为“热水瓶”,外凉内热。他们自制力很强,不怕困难,忍耐力高,表现出内刚外柔。他们与人交往适度,交情深厚,朋友少但却常有知心朋友。
他
们的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这往往弥补了他们思维的不足。学习接受慢了些,但却很扎实,踏踏实实。但是他们平时总是四平八稳的,所以有时“火烧眉毛也不着急”。这种人的行为主动性比较差,经常是别人让他们去做某事才会去做,而并不是他们不愿做;
抑郁质的人给人以“秋风落叶”般的无奈、忧愁的感觉。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而又持久,主导心境消极抑郁,多愁善感,给人以温柔怯懦的感觉。他们聪明而富于想像力,自制力强,注重内心世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软弱胆小,萎靡不振,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而单调,虽然踏实稳重,但却优柔寡断。
19、什么是性格?简述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答: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认为,性格和气质既有区别而又紧密联系。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主要的生理基础。它与性格相比较,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慢、比较难;
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变化容易些,也快些。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
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使性格特征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比较明显的表现在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的速度方面。气质还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
另一方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具有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20、气质在人类活动有什么作用?
答:气质影响实践活动的进行,了解个体的气质类型的特征和表现对于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都有重要意义。
(1)气质对智力的影响
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智力水平高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气质;相同气质的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智力水平。气质虽不能决定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但影响智力活动的特点和方式。
(2)
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特征和气质类型,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提高教育效果。而且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能表现为积极的心理特征,也能表现为消极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待不同气质的学生。教师还要重视学生气质的年龄特征。
(3)
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一般地说,要求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
对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较为合适,而对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则较不合适;要求持久、细致的工作对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较为合适,对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则不大适合。但在一般的实践活动中,由于气质的各种特征之间可以互相补偿,因此对
活动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
21、试述能力和知识的关系?
答:一、能力和知识是有区别的不能等同。
(1)他们属于不同的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和和概括,能力则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2)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要慢得多,而且不是永远随知识的增加二成正比的发展。
二、能力和知识有是有联系的。
(1)能力实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2)掌握知识又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3)能力即时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二者相互促进。
22、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
23、影响学习过程的内部因素有哪些?
答: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迁移、学习情绪、学习动机、学习疲劳和学习心理卫生。
23、如何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
答: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及其社会意义
(2)要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消极态度
(3)培养积极的认识或求知欲望
(4)帮助学生确立符合世纪的志向水平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反馈效应
(3)合理组织竞赛
(4)加强归因指导
24、品德的结构?
答: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
25、皮亚杰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
答:(1)0-2岁
前道德的阶段
(2)2-7岁
强制性规则阶段(道德的他律阶段)
(3)7-12岁
道德的自律阶段
(4)12岁以后
公道的原则
26、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答:1、前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2:朴素的欢乐注意和工具主义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3: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5:契约和守法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6:道德心(良心)或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27、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表现有哪些?
答:(一)道德认识方面
道德认识模糊,是非观念不清
道德信念淡薄,萌生错误信念
道德判断具有两重性
(二)道德情感方面
自尊感与自卑感经常交织在一起
有抵触、对立的情绪
更注重友谊感
情感的内外矛盾表现突出
(三)道德意志方面
有增强道德意志的强烈愿望,但表现错误的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常受直接欲望所驱使,动机水平较低
有自制的愿望,但又缺乏坚忍的自制力
毅力地发展具有双向性
(四)道德行为习惯
不良行为趋于习惯化,惯常化
品德不良的行为习惯具有年龄和性别特征
学生共同的品德不良行为
28、请简述心理健康的三级预防。
答:1、一级预防
主要任务是指导正常人健康地生活,克服种种危机,防止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变态的发生,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完善的发展。
2、二级预防
主要针对轻度心理异常人群,具有非器质性病变、损伤和心因性两大特征,如问题行为、人际关系、学习适应问题等。
3、三级预防
主要针对严重心理异常人群,此类患者的心理异常表现为:幻觉、妄想、思维错乱、行为怪异等。
29、怎样增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
答:1、学习中的心理卫生
2、增进自我了解,培养自我接受的态度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培养健全的情绪生活
5、搞好性卫生教育,事情少年学生正确对待性的问题
30、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认识能力方面
感知活动的精确性,概括性有了明显的发展
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
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
(二)情绪情感方面
情感内容已日渐丰富,但还是比较肤浅
情绪表现强烈
(三)意志行动方面
喜欢模仿,善于模仿
动机的多变性
(四)自我意识
成人感
自我评价能力一般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
重视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
31、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认识能力方面
感知能力全面提高
想象能力加速发展
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批判性
(二)情绪情感方面
情绪情感的内容、形式都更加丰富复杂,逐渐性高尚的情操
情绪的延续性较长
情绪表现并不都是外露的(三)自我意识
要求深入了解和关注自我的成长
自我评价开始成熟
自尊心上进行较强
道德意识的发展,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
人生观有发展,但还不稳定
32、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教师的领导方式或教学作风
放任的作风
专制的作风
民主的作风
(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为学生所设立的具体目标
(三)教师的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热爱本职工作,投身事业
有广泛的知识和精深的学问
有特殊的智能品质,以及教学才能和创造才能
有特殊的性格特征
(四)学生对自己学习评价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之间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