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能力目标】
通过图片和录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学会联系实际感受地球的形状,寻找生活中不易被人发现的证明地球真正形状的蛛丝马迹。
【课程标准要求】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大小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方法】
用事实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去观察地理现象,了解和探索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了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时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 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去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视频短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没有视频也可以参考课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图)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课本P3-4两个例证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4.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想: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被推翻,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能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深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老师展示图一组数据]:
第二篇:《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并能够提供实例证明地球是球形天体。2.能够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辅助工具】
1.多媒体课件。2.表演用道具。
【主要训练形式】
1.小组研讨。2.道具演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周一升旗仪式在操场举行,直观感受操场的地表形态是平的。但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生活的大地是球体。古人的科技水平低,无法直接看到地球的形状,所以,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经历了几千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二、教学过程
(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古人对大地形状的直观感受----盖天说
(1)古代诗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了解古人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2)“天圆地方”解释不了天与地结合部位的问题,开始猜测“天如斗笠,地如覆盘”。(3)图片展示“盖天说”---天总是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
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臆想---地球是曲面的。
(1)张衡提出“浑天说”(图片展示)---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2)亚里士多德观察日食(动态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3)毕达哥拉斯海岸观船(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4)道具演示小船在平面和曲面上的运动。
3、麦哲伦环球航行,亲身验证地球是球体。(1)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2)动画展示环球历程,了解经过的大洋。
4、宇航员拍摄地球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
图片展示
1、太空第一人:加加林;
2、航拍仪拍摄地球照片。
5、小结:图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基本过程。
(二)描述地球的大小。
1、给地球量“身材”,先量“腰围”---赤道。
依据毛主席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推算地球赤道的周长。依据周长计算地球的赤道半径。
2、科学家测量: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相差21千米,总结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3、图示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指标:赤道周长;平均半径;地球的表面积。4“看谁算得快”,学生做简单的计算,更加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大小。
5、对比太阳和地球的大小,感受宇宙的浩瀚。
(三)课堂小结。
1、“你学会了吗?”,由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1)你了解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了吗?你会用哪些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2)你知道该从那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四)学以致用。
“动动脑”。资源卫星的视野范围和卫星轨道半径的关系:卫星轨道半径大,视野范围就大
(五)请您欣赏(地球图片)
地球,美丽的星球,我们的家园。人类共有一个地球,请爱护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
:
第三篇:《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内容标准: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树立探索地球奥秘的远大理想。
2.通过动画演示、计算和对比,使学生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并能够感知地球的大小。同时,使学生能够在对比中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将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大小这两个课标点整合成一课时,目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的升华。虽然难度较大,但意义极大。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地球和月亮一样大大小小的星球,它们美丽而又神秘,而能够孕育生命的就是这颗蓝色的星球-----地球。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地球,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球体,而这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之谜。让我们伴随这首敕勒歌穿越到亘古荒凉的年代,感受一下古人眼中的大地。
学生齐读《敕勒歌》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反映出了中国自远古以来很长时期人们对大地的认识,同学们请看注释。
古人眼中的天和地是什么形状的?
为什么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视野范围狭小,于是人们便把看到的想象成整个大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大,一些善于观察的人发现海上来去的帆船在视野中的范围是发生变化的,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又产生了质疑:大地到底是个平面还是曲面?让我们动动手,做个实验来寻找答案。
师生配合做帆船行驶的实验,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野中的帆船发生的变化。
看来我们的实验结果解答了古人的质疑,大地并不是平面,而像一个倒扣的盘子,于是就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这个认识比天圆地方有了巨大的进步。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变化着。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同学们知道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播放月食成因和过程的视频验证。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 可是有人对这个结论产生怀疑。其中可能有哪些原因呢?学生先思考,后讨论。再相互交流、教师总结。面对怀疑,如果你是亚里士多德会怎么做?
亚里士多德始终坚持自己的结论,但苦于没有找到更有力的证据,这也成为他最大的遗憾。直到1519年,著名的航海家麦哲伦用实际行动结束了人们关于地方、地平和地圆的争论。让我们跟随船队一起来环球航行。
播放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后,学生查阅地图找出船队依次经过的大洋。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麦哲伦航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他是如何面对的呢?请同学们看视频。
播放视频。
你最佩服麦哲伦的是什么?
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看来同学们从麦哲伦身上学到了很多。而此时,老师产生了一个质疑:难道环球航行证明地球只能是球体吗?请同学们举出反例。
看来要确证地球是球体,只有看到地球的真面目。看,这是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地球是一个以蓝色为主,色彩绚丽的美丽星球。不仅如此,人类还登上太空,看到了地球的全貌。最早登上太空的是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那么你知道乘坐神五的中国航天第一人是谁吗?随后,聂海胜、翟志刚等人分别随神
六、神七先后登上太空,看到了地球的全貌。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梦想吗?你也想做远征太空的勇士吗?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在神
九、神十的宇航员中能够看到同学们的身影,那时候,你不仅是全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更是我们桓台人的骄傲!
到此,人类已经确信地球是球体。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事例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看来,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你从这一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
同学们感悟都很深刻。其实人类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还精确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那我们可以用哪些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看看老师给你的动画能不能给你一些提示。
动画显示,学生回答: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为四万千米。教师解释:毛主席诗词中的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就是“地球赤道周长四万千米的真实写照”。如果给地球做一件漂亮的衣裳,该用多大的布呢?这需要知道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记住这三个数据,比一比谁记得快。下面老师检测一下同学们,看谁记得准。
同学们果然记得又快又准。下面让我们通过计算和对比感受地球的大小。1.利用谷歌地球测量桓台到北京的直线距离,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是直线距离的多少倍。2.标准操场的长度为400米,赤道周长相当于多少圈操场的长度? 3.如果将地球缩小成篮球大小,就相当于篮球缩小成小米甚至更小的物品。
同学们此时有什么感慨? 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还会是个庞然大物吗?请同学们看视频。现在同学又会产生什么感慨呢?
地球在宇宙中很渺小,渺小的微不足道,但它却像母亲一样孕育了人类的生命。我们一定要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祝她永远健康、美丽、青春永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相对人类很庞大,而在宇宙中却很渺小,同学们学会了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相信同学们能够把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请同学们参照大屏幕回顾梳理一下。
我记住了哪些知识? 我学会了哪些技能? 我悟出了哪些道理? 师生交流收获。
本节课结束后,两名好学的同学意犹未尽,各自回家百度了一下地球的形状,分别获取了以下信息,请同学们阅读感受一下。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探究——地球测量结果既然存在诸多差异,为什么卫星发回的地球照片却是一个圆球体?
结束语:同学们,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奥秘,一直是人类渴望和追求的目标。让我们扬帆起航,努力学习,为探索更多地球的奥秘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通过序言部分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后续具体知识的学习中,也要沿袭这一目标,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轻松有趣地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能力目标】
通过图片和录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学会联系实际感受地球的形状,寻找生活中不易被人发现的证明地球真正形状的蛛丝马迹。
【课程标准要求】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大小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方法】
用事实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去观察地理现象,了解和探索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教学用具】 有关地球的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了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时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
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去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课本P3-4两个例证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4.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想: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被推翻,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能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深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老师展示图一组数据]:
记忆技巧:最大周长=赤道周长
[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总结由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2.【教学反思和后记】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谈话式教学,学生感到很亲切,课堂气氛一直很平和,讨论、发言都很热烈,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五篇:《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并能够提供实例证明地球是球 形天体。
2.能够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辅助工具】
1.多媒体课件。2.表演用道具。【主要训练形式】
1.小组研讨。2.道具演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周一升旗仪式在操场举行,直观感受操场的地表形态是平的。但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生活的大地是球体。古人的科技水平低,无法直接看到地球的形状,所以,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经历了几千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二、教学过程
(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古人对大地形状的直观感受----盖天说
(1)古代诗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了解古人对天地的认 识---天圆地方。
(2)“天圆地方”解释不了天与地结合部位的问题,开始猜测“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3)图片展示“盖天说”---天总是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
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臆想---地球是曲面的。
(1)张衡提出“浑天说”(图片展示)---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2)亚里士多德观察日食(动态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3)毕达哥拉斯海岸观船(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4)道具演示小船在平面和曲面上的运动。
3、麦哲伦环球航行,亲身验证地球是球体。(1)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2)动画展示环球历程,了解经过的大洋。
4、宇航员拍摄地球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
图片展示
1、太空第一人:加加林;
2、航拍仪拍摄地球照片。
5、小结:图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基本过程。
(二)描述地球的大小。
1、给地球量“身材”,先量“腰围”---赤道。依据毛主席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推算地球赤道的周长。依据周长计算地球的赤道半径。
2、科学家测量: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相差21千米,总结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3、图示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指标:赤道周长;平均半径;地球的表面积。4“看谁算得快”,学生做简单的计算,更加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大小。
5、对比太阳和地球的大小,感受宇宙的浩瀚。
(三)课堂小结。
1、“你学会了吗?”,由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1)你了解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了吗?你会用哪些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2)你知道该从那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四)学以致用。
“动动脑”。资源卫星的视野范围和卫星轨道半径的关系:卫星轨道半径大,视野范围就大
(五)请您欣赏(地球图片)
地球,美丽的星球,我们的家园。人类共有一个地球,请爱护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