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案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2 17:2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案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案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篇:1.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案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

《认识地球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使学生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严谨科学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一个人日常学习、生活乃至终身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2.知识要点: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四个代表性事件,各达到了什么认识水平。

3.能力目标: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大小;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形天体。【重点、难点】 1.重点:见德育目标。

2.难点:教材中关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叙述非常简略,需师生补充精当材料。【辅助工具】 1.多媒体课件。2.表演用道具。【主要训练形式】 1.小组研讨。2.表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如何描述地球大小?学生回答后,单击主界面,出示画面(1):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示意图。

(二)导入新课

“平均半径” 一词告诉我们,地球不是一个标准球体,准确答案请大家课下继续探究。地球是球形天体这一今天看来是常识的问题,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对它的认识却经过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前面我们已布置了一个作业:四个大组,每组分别研究一个课本所给的代表性事件,可通过上网、进图书馆等方式搜集资料,然后组内汇总,遴选构思,以表演的方式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概貌展现出来。现在各组参与表演的同学已在前排就坐。下面让我们用掌声清出主持人XXX同学。

板书标题:地球形状与大小。

(三)学习新课 主持人(1)

在亘古荒凉的年代,人类活动范围狭小,只能凭直觉认识世界,当时人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听公元前十世纪我国周朝一对农家父女的对白。

表演一

(烈日下父女耕地)

父:(边耕地边擦汗自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女:(望头顶烈日说)父亲,太阳又当头照了,擦擦汗吧,它每天在天上东升西落,这天就好像一口倒扣着的大锅啊。

父:聪明吾儿,那你再看这平坦的大地又像什么? 女:(略思索)像方正的木板。

父:对,正如书中所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画面(2)(点击鼠标出示,下同)《天圆地方》图。

女:如果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是一个方正的木板,那圆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

父:这„„ 主持人(2)

这位小妹妹的疑惑的确是个难题,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并不是直觉得那么平.人们对原有的关于地球的结论开始产生怀疑,做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开始认为地表可能是个曲面,如我们祖先就认为:大地像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得出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假设。这就是“盖天说”。

画面(3)《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图。

时间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的认识也不断进步,转眼三百年过去了,让我们看看古希腊的先哲们又是怎样观察思考的。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高山上观海思考。

画面(4)《毕达哥拉斯头像》

画面(5)“船桅杆近岸与离岸动态图”(单击“船帆”和“登高望远”)。表演二

毕自语:“船去桅杆最后消失,船来桅杆最先出现”;如站得再高一些,刚刚消失的桅杆又看到了.站得高,看得远,难道这两件事情是偶然的吗?看来大地可能是个曲面。

主持人(3)

毕达哥拉斯是认为大地为曲面的第一人,又过了约200年,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土多德又注意到什么现象呢?

画面(6)《亚里士多德头像》

画面(7)动态月食现象(单击“月食”)。表演三

(亚里士多德看画面(7),自语)月食时地球影子是圆弧,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地球很可能是球形天体。

观众问题1:请问亚里士多德先生:你仅凭这个现象就能断定地球是球形的吗? 亚里士多德:我还发现,当一个人向南或向北旅行时,在他前面的地平线上会不断出现新星,原先看到的星则不断移位,甚至消失在后面的地平面下,这种情况只有在曲面上才会发生。所以我也认为大地是个曲面。

主持人(4)

又过了约200年,到了公元前240年前后,古希腊哲学家埃拉托色尼在埃及的阿斯旺和亚力山大又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画面(8)(单击“头像”及“示意图”)

埃拉托色尼头像;阿斯旺、亚力山大两地太阳高度示意图。表演四

(埃拉托色尼踱步自语):我站在处在北回归线上的阿斯旺这个地方有口枯井,每年夏至,阳光直射井底,而在800千米以外的亚力山大却无直射现象──这只能说明大地是曲面。

主持人(5)

埃拉托色尼由此第一次比较精确地测量出地球圆周长,与今天数据仅相差200千米,这是多么微小的差距呀!埃拉托色尼因此被誉为“地理学之父”。

主持人(6)

在西方文明苦苦探求真理的同时,东方文明也未停止追寻的脚步,作为文明古国,我们祖先对世界天文学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公元1世纪我国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了“浑天说”。

画面(9)《张衡头像》(单击出简介)。画面(10)《“浑天说” 示意图》。表演五

张衡:看上去,天上太阳、月亮是球体,我们所在的大地是不是球体呢?(踱步语)大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犹如蛋壳,地犹如蛋黄,且地浮在水面上,而天浮在空气上。

观众问题2:请问张衡先生:“浑天说”与“盖天说” 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张衡:主要区别在于天之形状是整球形的天体还是半球形的天盖? 盖天说认为天总在地的上方,不会没于地下,天上地下。浑天说认为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主持人(7)

“浑天说” 虽有缺陷,但不可否认它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此后人类始终未停止过对地球形状的探究,但都停留在假想、推测阶段,直到历史来到了16世纪,人类才用自己的伟大实践证实了地球确实是个球体,那就是麦哲伦环球航行。

画面(11)《麦哲伦头像》。

环球航行示意图:红色箭头动态指示线路。(连续单击示意图,箭头出,解说同步)学生解说:

1519年9月20 日,麦哲伦率5艘船,265人从西班牙圣卢卡港出发,沿巴西东海岸南下,于第二年10月抵达南美洲南端,这里有一条波涛汹涌的海峡,一些船员对前途感到畏怯而哗变,一艘船触礁沉没,另一艘载有大部分给养的船背叛离去。在这种情况下,麦哲伦也毫不动摇,坚持前进,声称即使是吃船上的帆和皮革,也决不回头。经过五星期航行后,他们终于绕出了这个海峡,日后人们称之为麦哲伦海峡,走出海峡后,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浩瀚无垠的大海,这里风平浪静,连续航行3个月,竟没碰到过一次大风大浪,人们称之为太平洋。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因与岛上居民冲突而被杀死,其余船只继续航行。1521年9月,到达今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时,又损失2艘船。最后一艘船,满载着欧洲人酷爱的香料,驶过印度洋,绕过非洲,于1522年9月6日,回到西班牙,船只仅剩18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历时3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地球是个球体。从此,人们不必再担心走到地球另一端时会掉人无底的深渊,这无疑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突破。

画面(12)《加加林头》《地球卫星照片》 主持人(8)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球形天体。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第一位进人太空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他乘坐“东方号” 宇宙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一圈,历时108分钟,从而写下了人类航天飞行的新篇章。也开辟了人类首次在地球外广褒的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的先河,下面请看加加林先生在外太空给我们发回的报道。

表演六

加加林:地球上的朋友们,大家好!此时此刻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向大家报告,我们居住的地球原来是一个如此蔚蓝浑圆的球体,地表大都是海洋,不如称之为水球,地球像我们看到的太阳、月亮一样,高高悬挂在布满星斗的太空中,发出蓝光。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想象、探索地球形状的本来面目,我是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上来到太空的,我要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细心的观察,大胆的想象,勇敢的实践,我要代表全人类对探索地球形状奥妙的所有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主持人(9)

至此,人类终于确证了地球是个球体。教师承转: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各组同学的精彩展示,使我们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有了更形象、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现在老师有三组问题请教同学们,请小组讨论回答。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有哪几个代表性事件?各达到什么认识水平?从人类认识发展史角度看,哪个事件认识难度最大?(板书)

其中以“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为代表的观察想象最为难能可贵:开始认为大地是曲面,从此人类的探索进入了科学的正确的方向。

师:假如停留在“天圆地方” 的认识水平呢?

生:麦哲伦可能就不敢探险航行了,因为他的信念就是地球可能是球体,还能回得来,而地是无限大的概念。所以这种大胆想象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历史性转折,意义深远。

2.到目前为止,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你有哪些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板书)(1)登高望远

师:假如是地方,给你。一副万能望远镜,可看无穷远,站在上海能看到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哪些大城市?

生:洛杉矶等。

师:中美人民心连心。(学生笑)(2)月食

(3)船桅杆:近岸时先见杆顶;离岸时杆顶最后消失。地平线的存在也是一个例证。(4)卫星照片

3.你从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学习中感悟到什么?(板书)结合自身情况讨论,可一个事件谈一条。生:1.好奇心,求知欲(开端)。

好奇心很重要,遇事多问为什么,强烈求知欲往往是成功的开端,有时我们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原因即在此。

师:是啊,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巴尔扎克说:一切学科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此,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

2.大胆想象,勇于探索(关键)。

大胆想象的心理品质很可贵:这往往是成功的关键。我们在解题、写作时常有思路不开阔,方法不新颖的时候,妨碍了更快的进步,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师: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知识经济时代已开始到来,勇于探索、创新的时代精神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3.持之以恒,不畏牺牲(基础)。

在探索过程中,还要具备持之以恒,不畏牺牲的精神,这往往是成功的基础。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里如何理解牺牲精神?

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人类进步的征程中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乃至生命;对我们中学生而言,十年寒窗苦读,才能为未来壮丽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4.追求真理,崇尚科技(保证)。

追求真理,永无止境,要尊重科学,用科学技术武装自己,这往往是不断成功的保证。从麦哲伦到加加林,他们的成功都是以人类科技取得重大突破为前提的。另外不一定要事事处处相信先人,要有质疑精神,哥白尼否定托勒密的“地心说” 而建立“日心说”,就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看法,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前进。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我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时,条条大路通罗马,你是否穷尽了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否都以老师、课本为真理的标准呢?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人类对事物的支配只建立在技术和科学之中。之所以这么说,因为自然只有通过服从才受支配。以上我们谈了四方面的感悟,其实,以上这些优秀品质对一个人的一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是受用终身的。

画面(14)出示以上四段标题:学生每谈完一条,点击出示。教师总结:

从今天的学习不难看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总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由此,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不断抵达真理的彼岸。好,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

布置作业:

1.搜集学习哥白尼、魏格纳、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事迹,并交流心得; 2.预习新课。

第二篇: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重点】

①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②能用多种方法论证地球是个球体。

【难点】

现在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利用网络或书刊收集世界各国古代人类关于地球形状传说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器材:收集相关图片、资料;篮球、直尺、铅笔;相关投影片;地球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茫茫的宇宙浩瀚无际,它不断的吸引着我们人类去探索,你知道人类目前了解的宇宙中生命物质只存在于哪个星球吗?

(板书)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提问)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知道古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看法吗?

(学生交流)介绍、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小结)老师可根据情况做适当的补充(结合相关投影图片):

1.印度人认为世界是由几只巨象的背撑着,世界的中央是高耸的山脉,巨象站在一只大乌龟的龟背上,乌龟则骑在一只盘踞的眼镜蛇身上(书中有插图,可让学生自己看图叙述)。

2.埃及人认为天被高高的山撑着,星星则从天上垂下,太阳乘着一艘小船,顺着一条大河流到各地。

3.中国人则认为天像一只圆圆的大锅盖,盖在方形的土地上,天是由八根柱子支撑的,形成了“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的说法,后来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平,于是人们臆想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于是又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

(提问)在今天看来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在古人却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迷,你认为古人只能观察到“天圆地方”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问)请你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够看到地球的全貌?你能进一步总结出观察巨大物体形态特征的方法吗?

(提问)人类是直到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到地球照片后才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吗?

(提问)那你知道人类都通过观察哪些现象,完成哪些活动开始逐渐认识地球是个球体的吗,你能提出一些证据吗?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师可根据情况做适当补充(结合相关投影图片):

1.两千五百年前,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的高山上,看着海上的船,他发现船桅杆会先出现,然后船身才出现,所以他认为地球的表面应该是弯曲的。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月食时,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因此他推测地球是圆的。

3.在哥伦布之后,过了二十多年,麦哲伦率领一支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他向西航行经过大西洋,再绕过南美洲南端,越过太平洋,他的船队终于回到了西班牙,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创举,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实验验证)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人们观察到“在海边看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桅杆顶最后消失,观驶向岸边的船只,先看到桅杆顶,后看到船身”这一现象能说明地球是弯曲的。

(承转)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认知过程后人们终于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板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观察:观察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描述地球的面貌。

(承转)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了地球是个球体,可通过科学测量人们又有了新发现。

(学生观察)“地球大小”的图片,说出地球赤道半径、极半径的长度,描述地球形状。

(练习)计算出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二者的差值,体会“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说法的含义。

(学生观察)“精确测量的地球”图片

(介绍)通过科学测量人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且经过更精密的测量发现地球也不是一个规则的椭球体,北半球稍微细长一些,南半球稍微短粗一点,夸张的说,有点像“梨”,称为“梨形体”,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和计算精度的提高,人们对地球形状将会有更新的认识。

(小结)现代测量显示,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是中国陆地面积的50多倍,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太阳系中论大小地球排列老五,与太阳比,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地球与太阳比起来又显得十分渺小,在宇宙中就更是沧海一粟了,它只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

(学生计算一人日行4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周需要走多少天?多少年?

(板书)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意义

(学生讨论)你认为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什么意义?

老师可做适当的引导(以下内容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不必涉及过多、过深):

绘制精度较高的地图,首先就要详细而准确地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研究地球气候、植被、生物等资源的分布规律,探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成因都离不开对地球形状的研究。

进行雷达探测、火箭、卫星的发射,无线电通讯的转播等人类活动时都不能忽视地球形状对其的影响。(见上图)

研究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时,离不开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

(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能正确的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并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的需求。

教案点评:

教会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设计实验验证等多种方法了解前人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识过程,感受人类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的,使学生从小就有敢于质疑的勇气,这比教给学生现在人们认识的地球是什么形状更重要;而对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提出:“现在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利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知识的有用性。

第三篇:《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能力目标】

通过图片和录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学会联系实际感受地球的形状,寻找生活中不易被人发现的证明地球真正形状的蛛丝马迹。

【课程标准要求】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大小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方法】

用事实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去观察地理现象,了解和探索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了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时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 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去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视频短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没有视频也可以参考课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图)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课本P3-4两个例证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4.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想: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被推翻,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能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深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老师展示图一组数据]:

第四篇:《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并能够提供实例证明地球是球形天体。2.能够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辅助工具】

1.多媒体课件。2.表演用道具。

【主要训练形式】

1.小组研讨。2.道具演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周一升旗仪式在操场举行,直观感受操场的地表形态是平的。但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生活的大地是球体。古人的科技水平低,无法直接看到地球的形状,所以,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经历了几千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二、教学过程

(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古人对大地形状的直观感受----盖天说

(1)古代诗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了解古人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2)“天圆地方”解释不了天与地结合部位的问题,开始猜测“天如斗笠,地如覆盘”。(3)图片展示“盖天说”---天总是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

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臆想---地球是曲面的。

(1)张衡提出“浑天说”(图片展示)---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2)亚里士多德观察日食(动态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3)毕达哥拉斯海岸观船(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4)道具演示小船在平面和曲面上的运动。

3、麦哲伦环球航行,亲身验证地球是球体。(1)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2)动画展示环球历程,了解经过的大洋。

4、宇航员拍摄地球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

图片展示

1、太空第一人:加加林;

2、航拍仪拍摄地球照片。

5、小结:图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基本过程。

(二)描述地球的大小。

1、给地球量“身材”,先量“腰围”---赤道。

依据毛主席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推算地球赤道的周长。依据周长计算地球的赤道半径。

2、科学家测量: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相差21千米,总结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3、图示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指标:赤道周长;平均半径;地球的表面积。4“看谁算得快”,学生做简单的计算,更加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大小。

5、对比太阳和地球的大小,感受宇宙的浩瀚。

(三)课堂小结。

1、“你学会了吗?”,由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1)你了解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了吗?你会用哪些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2)你知道该从那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四)学以致用。

“动动脑”。资源卫星的视野范围和卫星轨道半径的关系:卫星轨道半径大,视野范围就大

(五)请您欣赏(地球图片)

地球,美丽的星球,我们的家园。人类共有一个地球,请爱护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

第五篇:《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内容标准: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树立探索地球奥秘的远大理想。

2.通过动画演示、计算和对比,使学生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并能够感知地球的大小。同时,使学生能够在对比中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将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大小这两个课标点整合成一课时,目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的升华。虽然难度较大,但意义极大。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地球和月亮一样大大小小的星球,它们美丽而又神秘,而能够孕育生命的就是这颗蓝色的星球-----地球。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地球,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球体,而这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之谜。让我们伴随这首敕勒歌穿越到亘古荒凉的年代,感受一下古人眼中的大地。

学生齐读《敕勒歌》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反映出了中国自远古以来很长时期人们对大地的认识,同学们请看注释。

古人眼中的天和地是什么形状的?

为什么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视野范围狭小,于是人们便把看到的想象成整个大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大,一些善于观察的人发现海上来去的帆船在视野中的范围是发生变化的,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又产生了质疑:大地到底是个平面还是曲面?让我们动动手,做个实验来寻找答案。

师生配合做帆船行驶的实验,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野中的帆船发生的变化。

看来我们的实验结果解答了古人的质疑,大地并不是平面,而像一个倒扣的盘子,于是就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这个认识比天圆地方有了巨大的进步。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变化着。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同学们知道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播放月食成因和过程的视频验证。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 可是有人对这个结论产生怀疑。其中可能有哪些原因呢?学生先思考,后讨论。再相互交流、教师总结。面对怀疑,如果你是亚里士多德会怎么做?

亚里士多德始终坚持自己的结论,但苦于没有找到更有力的证据,这也成为他最大的遗憾。直到1519年,著名的航海家麦哲伦用实际行动结束了人们关于地方、地平和地圆的争论。让我们跟随船队一起来环球航行。

播放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后,学生查阅地图找出船队依次经过的大洋。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麦哲伦航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他是如何面对的呢?请同学们看视频。

播放视频。

你最佩服麦哲伦的是什么?

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看来同学们从麦哲伦身上学到了很多。而此时,老师产生了一个质疑:难道环球航行证明地球只能是球体吗?请同学们举出反例。

看来要确证地球是球体,只有看到地球的真面目。看,这是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地球是一个以蓝色为主,色彩绚丽的美丽星球。不仅如此,人类还登上太空,看到了地球的全貌。最早登上太空的是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那么你知道乘坐神五的中国航天第一人是谁吗?随后,聂海胜、翟志刚等人分别随神

六、神七先后登上太空,看到了地球的全貌。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梦想吗?你也想做远征太空的勇士吗?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在神

九、神十的宇航员中能够看到同学们的身影,那时候,你不仅是全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更是我们桓台人的骄傲!

到此,人类已经确信地球是球体。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事例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看来,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你从这一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

同学们感悟都很深刻。其实人类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还精确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那我们可以用哪些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看看老师给你的动画能不能给你一些提示。

动画显示,学生回答: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为四万千米。教师解释:毛主席诗词中的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就是“地球赤道周长四万千米的真实写照”。如果给地球做一件漂亮的衣裳,该用多大的布呢?这需要知道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记住这三个数据,比一比谁记得快。下面老师检测一下同学们,看谁记得准。

同学们果然记得又快又准。下面让我们通过计算和对比感受地球的大小。1.利用谷歌地球测量桓台到北京的直线距离,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是直线距离的多少倍。2.标准操场的长度为400米,赤道周长相当于多少圈操场的长度? 3.如果将地球缩小成篮球大小,就相当于篮球缩小成小米甚至更小的物品。

同学们此时有什么感慨? 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还会是个庞然大物吗?请同学们看视频。现在同学又会产生什么感慨呢?

地球在宇宙中很渺小,渺小的微不足道,但它却像母亲一样孕育了人类的生命。我们一定要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祝她永远健康、美丽、青春永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相对人类很庞大,而在宇宙中却很渺小,同学们学会了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相信同学们能够把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请同学们参照大屏幕回顾梳理一下。

我记住了哪些知识? 我学会了哪些技能? 我悟出了哪些道理? 师生交流收获。

本节课结束后,两名好学的同学意犹未尽,各自回家百度了一下地球的形状,分别获取了以下信息,请同学们阅读感受一下。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探究——地球测量结果既然存在诸多差异,为什么卫星发回的地球照片却是一个圆球体?

结束语:同学们,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奥秘,一直是人类渴望和追求的目标。让我们扬帆起航,努力学习,为探索更多地球的奥秘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载1.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案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案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 天气 教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

    课题: 天 气 与 生 活序号: 12 教学目标: 1、 2、 3、 4、 1、 2、 举例说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够正确使用“天气”和“气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

    七年级地理上册1.3地球的自传学案商务星球版教案

    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出现了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 2、使学生理解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知道国际日期变更线。 3、使学生学会计算不同......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通过序言部分的讨论激发学生学......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并能够提供实例证明地球是球 形天体。 2.能够运用......

    地理商务星球版新版七年级下册《巴西》教案1

    《巴西》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知道巴西的纬度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2.通过阅读材料,认识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生态价值及过度开发产生的环境问题; 3.识记......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地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形状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二、大小1、地球的极半径:6357千米2、赤道半径:6378......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商务星球版5篇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镇沅四中赵永梅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承担七年级2个班(208,209)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3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商务星球版)

    第一单元 国土与居民 第1课 辽阔的疆域 【教学目标】1、 认识我国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了解我们位置的优越性。 2、 知道我国领土的四至点,识记我们的海上和陆上邻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