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目标困惑: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应如何表述
目标困惑: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应如何表述
湖北十堰张湾区炉子小学
作者:陈伟
在以往看到的体育课的教案上,目标部分不是用教学目标就是用学习目标来表述,然而,这两种目标表达形式有没有本质区别?分别该如何表述才更加准确?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线教师较为困惑的问题,本研究分别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如何具体在文本中表述目标内容,讨论了具体的方法和硬把我的几个关键点。旨为一线教师更好地把握目标的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是不是一回事
过去有人曾经问过这样的问题,体育课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有什么区别?教案上究竟应该用教学目标还是学习目标呈现目标的具体内容?就以上问题的回答,首先我们需要搞明白,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些人在教案上用教学目标,而有些人用学习目标?实际上,不但存在着认识上的不统一,还存在着概念的不清晰现象。
1.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不完全是一回事
无论从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字面上比较,还是从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内容上来分析,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不完全是一回事,但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从概念上来看,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有人在对学习目标的概念进行界定的时候,只是说“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显然,并没有揭示出学习目标的本质。实际上,从字面上来解释的话,学习目标无外乎是指学生通过学习预期要达到的结果。二者的区别在于:教学目标是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综合角度设置的,内容的表述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而不是仅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学习目标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置的,内容的表述也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呈现的。
2.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共同的载体是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二者又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共同的载体就是教学活动,离开了教学活动无从谈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也不复存在。除此之外,二者的共同点还在于无论是从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习的角度描述,最终达到的都是学生在体能素质、运动技能、健全人格方面要发生的变化上。即学生的发展、变化和提高是目标的精髓。所不同的是教学目标教师来制定,学习目标教师制定略显不妥,因为,学生差异性所在,学习目标之差异也固然存在。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学习目标的把握也难以达到准确。因此,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明显的不同。要能够认清此不同,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案中的目标的合理表述。
二、体育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混淆现象
既然体育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不完全是一回事,二者就不能混淆,更不能视为等同,在撰写教案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混淆现象发生。下面针对一些混淆现象展开讨论。
1.名称是学习目标内容却是教学目标的表述现象
有的教案上在目标栏中,标题写着学习目标,但具体的目标内容却依然是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如有份高一年级“快速跑”教案是这样表述学习目标的,“学习目标:采用游戏、接力的形式,进行加速跑、往返跑练习,发展学生速度以及快速跑的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从这份教案可以看出,目标内容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表述的,很显然用“教学目标”定位为更为准确,而本节课用“学习目标”显然是不准确的。这一现象说明,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出现“学习目标”的表述以来,由于没有对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在内容表述上有何区分的进一步解释,因此,有些老师在教案撰写,尤其是在用“学习目标”替代“教学目标”的时候,对两种表达方式并不是很清晰,结果就很容易导致“换汤不换药”现象发生。即将已经熟知和习惯了的教学目标表述方式不加调整地照搬到学习目标之中。这一现象,或许尚未引起大家的关注,但是,这种现象说明了在教案中该如何规范设置目标把握还不够到位。追求教案的规范性,就要使每一个要素能够准确反映出应有的作用和呈现形式。而且,如果是糊里糊涂地写,就有可能会导致不明不白地教。
2.名称是教学目标内容却是学习目标的表述现象
不能用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去表述学习目标,同样道理,也不能用学习目标的表达方式来表述教学目标。然而,在过去的个别教案上却呈现有此类现象。如有份高三年级“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案,将教学目标表述为:“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和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3)情感目标:培养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队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该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三维目标内容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表述的,这种表述方式显然也有失妥当,因为,标题是“教学目标”,而具体每一个维度的目标内容都是“学习目标”的表述语句。这种现象在撰写教案的时候也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3.同一目标内既有教学目标又有学习目标的表述现象 在同一目标内,如果出现既有教学目标的表达语言,也有学习目标的表达语言,说明对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概念是混淆的,尽管这种表达有可能对教学的效果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是,这种表达是不够严谨的,也是不够规范的。如有份“搏击操”教案,将教学目标表述为:“教学目标:(1)了解搏击健美操的概念和搏击健美操的基本动作,激发学习兴趣;(2)掌握搏击健美操前五组的动作技能,在创编健美操过程中,提高健美操动作的组合编排能力,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3)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从该案例中,我们显然看到了既有教学目标的表述语句,如“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显然是站在教师教授的角度来说的;又有学习目标的表述语句,如“了解搏击健美操的概念和搏击健美操的基本动作,激发学习兴趣”,显然是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的。由此看来,这种表述表明对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表达形式有混淆现象。
三、体育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取舍及规范撰写要求 一份完整的体育教案上,究竟是用教学目标还是用学目标,一方面考虑教师的习惯性写法,另一方面看要突出什么。至于选择什么,并没有明确要求一定要用教学目标或一定要用学习目标。因此,在二者的取舍上,任课教师有一定的自主性。但该如何取舍,什么样的表述是基本符合要求的?下面分别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
1.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取舍
撰写教案的时候,究竟是选用教学目标的形式来表述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还是用学习目标来表述,就二者的取舍问题下面谈几点认识。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说,教学目标应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设定的。而学习目标应该是学生根据教学的情况、自己原有基础和自己发展的需要自主设定的。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分别是由教师和学生各自设定的教学或学习的程度。但,实际上,目前大家对两者的认识,并非如此。在一些教案上也出现有教师为学生设置学习目标的现象。但这样的话,教师为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和学生为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就会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从这种情况下来看,教案上的目标用教学目标或许会更容易把握。
其次,由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部分,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呈现是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如水平一运动技能学习方面,学习体育运动知识的学习目标是:获得运动的基本知识和体验。因此,学习目标已经被一些老师逐渐在教案中替代了教学目标的表述现象。这样表述并不为过,只是在目标的具体内容的表述上,要与教学目标的角度有着明显的区别。学习目标内容具体呈现的时候,最好不要出现“能够使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培养学生.....”等的表述形式。
第三,假如选取了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作为教案中的目标表述形式,最好能够在整个单元,整个学期的每一份教案上都能够保持一致的写法。不能一个单元内,这节课的教案是用教学目标,而另外一两节课又是用学习目标。同样,在同一个学期内的教案上,每个单元的目标表述是用教学目标还是用学习目标,也要保持一致,最好不要在一个学期中这个单元用教学目标,下一个单元又用学习目标。保持一致性是规范性的另一种体现形式。
2.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表述案例分析
无论是用教学目标还是用学习目标,作为目标的标题呈现,都会涉及到内容的规范性表述问题,下面分别从三维目标的表述案例来分析一下,目标大致写成什么样基本上符合要求。
就教学目标而言,我们先来看一个目标案例,该目标是某任课教师为初中二年级学生的一节“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课设置的。目标维度采用的是知识技能学习目标、体能素质锻炼目标、情感品质培养目标三个方面。具体目标内容是:“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单手肩上投篮的正确的动作要领,使80%的学生能够运用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完成投篮练习任务;使20%的学生达到完成该项技术时能够全身协调用力。(2)体能素质锻炼目标: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上肢力量及全身的协调性上得到锻炼,并通过课课练提高学生的速度和灵敏素质。(3)情感品质培养目标:通过合作练习及分组比赛,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勇于展示,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从该目标的维度和具体内容表述情况来看,用这三个维度较为合理,相对比“认知、技能、情感”三维度目标更为准确和全面;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更容易撰写。从具体的目标表述内容来看,采用“使学生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品质”等语言表达方式能够明确地看出,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设定的目标。因此,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语言表述范式。
就学习目标而言,也首先看一个目标案例,该案例是一节小学四年级的“击剑:佩剑的基本动作”课,该课任课教师设置的目标是:“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初步学会击剑的基本步伐,掌握佩剑防守与进攻的动作要领;(2)通过练习,锻炼协调性、上下肢力量,以及反应能力;(3)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提升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意志和集体荣誉感。”很显然,该表述方式与前面所说的教学目标截然不同,从具体内容中,我们没有看到“使学生能够...”等的表达形式,三个目标尽管没有写明哪一个目标是属于哪一个维度,但是,这三个方面的目标表述中都没有出现“学生”这一名词。无论从字面上还是从具体内容上来理解,都能够感觉到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的目标。尽管不是由学生亲自设置的,但是,当教学目标调整为学习目标表述呈现的时候,语气调整一下,就能看出二者的明显区别了。当然,更具体、适宜的学习目标应该有学生自己来设置,或学生与任课教师共同协商来确定。不过,有时候,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与学生有过接触,并能够充分把握学情的话,教师设置学习目标也不是不可能。
四、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设置应把握的关键
体育教案上关于目标的撰写,无论是用教学目标还是学习目标,都要确保准确、具体和适宜。这是目标是否合理、规范的关键性问题。1.准确性是清晰呈现目标的前提
一线教师在撰写教案设置目标的环节,首先要把握好一个概念就是“准确”。如何才能准确?准确是否有明显的特点?如何才能达到准确?这是设置目标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准确一词,可以基本定位在“与实际或预测完全相符。” 或换句话说是“严格符合事实、标准或真实情况”。就目标而言,确保目标准确,意味着实际教学结果与预先设定的目标完全吻合。那么,什么样的才算是准确呢?无论三维目标中的哪一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都应有所体现,而且,课结束的时候,每一个维度都应该是完全达到了。缺少任何一个维度的准确性,都不能称为目标准确。由此可以看出,结果与目标“相符”是准确性的最本质特性。如果从目标的角度来评价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不具有准确性的目标设置是不合理的;如果从教学实施的角度,我们可以说,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教学也不是最有效的教学。因此,准确性,也同时是体育教学的根本要求。
2.具体性是目标能够操作的保障
要想使目标能够体现出设置的准确,及目标设置与实际教学结果相一致,有一个关键性问题需要认真把握,即目标的具体性。具体性是目标规范、合理与否的又一大特性。
具体,言外之意就是不抽象、不笼统,细节很明确。目标具体与否,也同样体现在目标的设置是否抽象、笼统,细节是否明确。从具体的含义可以看出,具体的目标要求是不抽象的、不笼统的,更重要的是细节要明确的。纵观过去有很多的目标中出现的“初步了解”、“基本掌握”、“进一步提高”等的语言表达形式,就显得较为笼统和抽象。不具体的目标本身也缺乏可操作性,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也难以做出准确的评价。因为,什么是初步了解了,什么基本掌握了,什么算是进一步提高了,甚至提高多少都难以度量。为此,要想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用具体的表达,尤其是能够量化的尽量量化的表达,才能具体操作,包括教学的具体化和评价的标准化。如箱上前滚翻的“基本掌握”的目标语言,可以调整为“在同伴的保护和帮助下能够按照动作要求完成箱上前滚翻技术动作”等。
3.适宜性是学生发展要求的标准
前面谈到目标设置准确、具体十分重要,否则,就难以评价和操作。但是,假如所设置的目标与教学实际相脱离,与学生发展相违背,尽管目标较为准确,也体现出了具体性,依然不能算是一个合理的和规范的目标。因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脱离实际、背离发展的目标缺乏适宜性。然而,适宜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适宜?
所谓适宜,即合适、相宜。目标适宜是难度合适的,要求相当的,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过去的诸多目标设置中存在较为明显的不适宜现象,或体现出目标设置与实际教学两张皮现象,甚至有的老师在设置目标的时候,未与实际课堂教学相结合,出现写教案是为了上交文本,至于上成什么样,有时候反映出是跟着感觉走的教学,说明将事先设置好的目标早早仍到一边去了。如一节小学二年级的“前滚翻”课,教师为本次课设置的体能素质目标是:“通过游戏,使学生的速度、灵敏、柔韧、耐力、力量等都得到一定的发展。”首先,我们会从目标表述中发现,该目标呈现出了大而全的目标设置不良现象,一节课要想使几大素质都能得到发展,是很难或几乎是不可能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办到的。另外,与学生的素质发展敏感期不相一致,其中的耐力和力量素质并非是在小学二年级就需要很好地发展的,说明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该目标也缺乏适宜性。因此,从目标层面上来讲,适宜的目标才有利于学生发展。反之,学生发展需要设置适宜的目标体系。
五、结束语
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诸多困惑,其中,目标的设置问题,是长期且深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主要困惑之一。长期以来,有很多人在为如何规范设置目标而纠结,本研究认为,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只是具体命名上的自主取舍问题,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为体育课设置目标,用教学目标还是用学习目标,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只是在表述形式上有所区分就可以。但是,假如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学习目标最好能够由学生结合教学目标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或最起码也要在学生的参与下,师生共同确定,这样设置的目标才能够更加准确、适宜。
然而,本研究还仅仅是对过去观察到、了解到的一些关于目标问题的初步思考,或许或多或少地能够给一线教师带来一点目标设置方面的启发,但还远远不够,因为,目标的设置还会有一些新的困惑不断涌现,因此,仍需大家共同努力,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设置目标这一带有普遍性的困惑。
第二篇: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课改以来,教学目标的表述至今没有公认的规范模式,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它必须符合要求。教学目标应是四位一体:学生(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当然,在具体表述中可以灵活一些,不一定死抠这种句式,但要力求明确、具体、可测、可评。
第一,行为主体要明确。为什么行为主体是学生呢? 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的依据,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目标的表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表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这与原先“教学大纲”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表述要求的。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第二,行为动词可评价。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行为动词就应该避免运用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果使用“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态度”、“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就无法开展。因此目标应该用以表述学生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知道、说出、写出、认出、记住、说明、猜测、作图、解释、区分、辨别、等等。
第三,行为条件须界定。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或范围等。因此,在描述课程与教学目标时,通常都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达到何等程度的结果。如,辅助手段限制:“通过计算器„„”;信息限制:“在**统计图中,能„„”;时间限制:“在5分钟内,能„„”;课堂情境限制:“在课堂讨论时,能„„”。
第四,表现程度呈底线。表现程度是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情况,也就是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等。
第三篇:举例说明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如何表述
举例说明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如何表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是教学内容的纲领性要点,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性提示,是教学结果的评价性标准。是整个课堂教学行为的导向。
1、依据课标生物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前有很多学科的课标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改以来通常说的三维目标也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老师在写教学目标时要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写,2、教学目标确定的要求要全面。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当然,目标众多,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具体到一节课中,可以适当地增删,有所侧重。要明确。是指不要过于随意拓展。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一要能表明教师可观察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二要能体现四要素。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要难度适中。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要便于检测。编写具体目标时,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它们将被用于编制检测题目,如果不能根据这些目标测出预期行为,则表明目标太笼统、含糊、不符合要求。所以应尽可能地用可观测到的外显行为来描述,或用可测量的(笔试、口试、动作测验、心理测试)语句来陈述目标。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表述(表述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习行为,并限定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以及变化效果的量度,它在 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的作用。表述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行为主体: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以及“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能认出„„”、“能描述„„”、以及“能„„设计”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教学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测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了解”、“掌握”、“知道”、“熟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能认出”、“探究”、“能描述”、“写出”,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参考课标最后一页(具体、清晰、可操作、可监控)行为条件:明确限定。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里完成的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自行设计、完成小实验,体验)行为标准: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的„„”,便是对“认出植物种子的结构”的要求程度;“详细的„„”便是对“写出观察记录”的要求程度,是对目标水平的限定,便于检测。目标表述的四要素体现了:谁?(学习者)做什么?(可观察到的学习行为)在什么条件下?(支持学习的环境)做到什么程度?(行为的标准)
教学重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而言的,是构成每个教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本身和作者的编写意图来确定教学重点.在一节课中,教学的重点是指最主要、最本质、带有主导作用的关键性知识和顺利进行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由教学目标确定。根据课标具体内容标准的水平层次。由具体内容在整体课时(单元)内容中的地位确定。由知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意义来确定是否可以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的确定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主体而言的,是教材中比较抽象、比较隐蔽、需要用新方法去认识、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根据我们以 2 往的教学经历以及我们学习英语的经历来确定教学难点,但是更多的难点要靠我们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去发现。其实对不同的学生,情况是不一样的,教参上的东西只能作为参考,而很多时候在讲课的时候,我们会受到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启发,临时发挥的东西效果往往很好,所以在课后最好能补充到教案中去,为我们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和参考资教学难点是根据学生对知识心里理解的便利与否以及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确定的,所以确定难点应从知识的深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活动能力三方面考虑。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由于知识抽象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造成的难点;由于知识深奥而学生又缺乏阶梯性知识;由于知识过于陌生而学生又缺乏知识储备造成的;由于探究活动中经验的缺乏、方法的不足、资源的欠缺、思路的狭窄、意志的软弱等造成的。
课程资源的选择
1、手段服从目标,形式服从内容。无论什么课程资源,它都只是形成课程的要素和实施课程的条件,是属于工具性、手段性、外在形式性的东西。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应该主要考虑利用什么样的资源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主题目标,而不能首先追求资源形式的新奇。
2、从教材出发走出教材。虽然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圄于教材,不能“教”教科书;虽然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教师应当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自己设计教学活动,但是首要的教学资源还是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教科书提供的主题活动图,教师指导用书提出的学期目标、内容重点、结构、思路、活动建议、指导和评价的要点、活动案例和其他文字资料、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等等,是应当首先利用的资源。这也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依据和起点
3、从班级、学校和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全国范围来看,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穷地区,在物质条件,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状况等方面差距较大,即使各地的课程资源状况不可能相同。如何注重地区间的差别、城乡间的差别,生活环境的差别、文化背景的差别等问题。
4、注重利用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许多教师首先想到的是有形资源和物质条件,而忽视了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因而会觉得“资源短缺”,会觉得活动难以开展,甚至会出现“讲教科书”的情形。在品德与生活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好地利用无形资源,尤其是要“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这是增强活动的实效性、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借助其 3 他学科、其他班级或学校开展的活动,利用社区活动或节假日活动,也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必重复开展活动。利用好与工厂、农村、社区、部队、展览馆等单位的“关系”,这种无形资源,开展活动时可以省去许多事情。
5、儿童参与选择课程资源。正如为了确保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利实效性,应当让儿童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一样,在活动资源的选择上,也应当让儿童参与进来。一方面是因为儿童知道的许多事物、玩具、游戏,教师不一定知道,儿童参与资源的选取可以丰富活动资源;另一方面,儿童参与选取,会更适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会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
张 永 胜
第四篇:于素梅博士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应如何表述
目标困惑: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应如何表述
于素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北京:100088 在以往看到的体育课的教案上,目标部分不是用教学目标就是用学习目标来表述,然而,这两种目标表达形式有没有本质区别?分别该如何表述才更加准确?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线教师较为困惑的问题,本研究分别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如何具体在文本中表述目标内容,讨论了具体的方法和硬把我的几个关键点。旨为一线教师更好地把握目标的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是不是一回事
过去有人曾经问过这样的问题,体育课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有什么区别?教案上究竟应该用教学目标还是学习目标呈现目标的具体内容?就以上问题的回答,首先我们需要搞明白,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些人在教案上用教学目标,而有些人用学习目标?实际上,不但存在着认识上的不统一,还存在着概念的不清晰现象。
1.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不完全是一回事
无论从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字面上比较,还是从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内容上来分析,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不完全是一回事,但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
从概念上来看,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有人在对学习目标的概念进行界定的时候,只是说“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显然,并没有揭示出学习目标的本质。实际上,从字面上来解释的话,学习目标无外乎是指学生通过学习预期要达到的结果。二者的区别在于:教学目标是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综合角度设置的,内容的表述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而不是仅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学习目标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置的,内容的表述也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呈现的。
2.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共同的载体是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二者又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共 同的载体就是教学活动,离开了教学活动无从谈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也不复存在。除此之外,二者的共同点还在于无论是从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习的角度描述,最终达到的都是学生在体能素质、运动技能、健全人格方面要发生的变化上。即学生的发展、变化和提高是目标的精髓。所不同的是教学目标教师来制定,学习目标教师制定略显不妥,因为,学生差异性所在,学习目标之差异也固然存在。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学习目标的把握也难以达到准确。因此,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明显的不同。要能够认清此不同,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案中的目标的合理表述。
二、体育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混淆现象
既然体育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不完全是一回事,二者就不能混淆,更不能视为等同,在撰写教案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混淆现象发生。下面针对一些混淆现象展开讨论。
1.名称是学习目标内容却是教学目标的表述现象
有的教案上在目标栏中,标题写着学习目标,但具体的目标内容却依然是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如有份高一年级“快速跑”教案是这样表述学习目标的,“学习目标:采用游戏、接力的形式,进行加速跑、往返跑练习,发展学生速度以及快速跑的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从这份教案可以看出,目标内容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表述的,很显然用“教学目标”定位为更为准确,而本节课用“学习目标”显然是不准确的。这一现象说明,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出现“学习目标”的表述以来,由于没有对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在内容表述上有何区分的进一步解释,因此,有些老师在教案撰写,尤其是在用“学习目标”替代“教学目标”的时候,对两种表达方式并不是很清晰,结果就很容易导致“换汤不换药”现象发生。即将已经熟知和习惯了的教学目标表述方式不加调整地照搬到学习目标之中。这一现象,或许尚未引起大家的关注,但是,这种现象说明了在教案中该如何规范设置目标把握还不够到位。追求教案的规范性,就要使每一个要素能够准确反映出应有的 2 作用和呈现形式。而且,如果是糊里糊涂地写,就有可能会导致不明不白地教。
2.名称是教学目标内容却是学习目标的表述现象
不能用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去表述学习目标,同样道理,也不能用学习目标的表达方式来表述教学目标。然而,在过去的个别教案上却呈现有此类现象。如有份高三年级“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案,将教学目标表述为:“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和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3)情感目标:培养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队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该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三维目标内容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表述的,这种表述方式显然也有失妥当,因为,标题是“教学目标”,而具体每一个维度的目标内容都是“学习目标”的表述语句。这种现象在撰写教案的时候也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3.同一目标内既有教学目标又有学习目标的表述现象
在同一目标内,如果出现既有教学目标的表达语言,也有学习目标的表达语言,说明对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概念是混淆的,尽管这种表达有可能对教学的效果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是,这种表达是不够严谨的,也是不够规范的。如有份“搏击操”教案,将教学目标表述为:“教学目标:(1)了解搏击健美操的概念和搏击健美操的基本动作,激发学习兴趣;(2)掌握搏击健美操前五组的动作技能,在创编健美操过程中,提高健美操动作的组合编排能力,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3)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从该案例中,我们显然看到了既有教学目标的表述语句,如“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显然是站在教师教授的角度来说的;又有学习目标的表述语句,如“了解搏击健美操的概念和搏击健美操的基本动作,激发学习兴趣”,显然是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的。由此看来,这种表述表明对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表达形式有混淆现象。
三、体育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取舍及规范撰写要求
一份完整的体育教案上,究竟是用教学目标还是用学目标,一方面考虑教师的习惯性写法,另一方面看要突出什么。至于选择什么,并没有明确要求一定要用教学目标或一定要用学习目标。因此,在二者的取舍上,任课教师有一定的自主性。但该如何取舍,什么样的表述是基本符合要求的?下面分别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
1.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取舍
撰写教案的时候,究竟是选用教学目标的形式来表述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还是用学习目标来表述,就二者的取舍问题下面谈几点认识。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说,教学目标应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设定的。而学习目标应该是学生根据教学的情况、自己原有基础和自己发展的需要自主设定的。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分别是由教师和学生各自设定的教学或学习的程度。但,实际上,目前大家对两者的认识,并非如此。在一些教案上也出现有教师为学生设置学习目标的现象。但这样的话,教师为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和学生为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就会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从这种情况下来看,教案上的目标用教学目标或许会更容易把握。
其次,由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部分,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呈现是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如水平一运动技能学习方面,学习体育运动知识的学习目标是:获得运动的基本知识和体验。因此,学习目标已经被一些老师逐渐在教案中替代了教学目标的表述现象。这样表述并不为过,只是在目标的具体内容的表述上,要与教学目标的角度有着明显的区别。学习目标内容具体呈现的时候,最好不要出现“能够使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培养学生.....”等的表述形式。
第三,假如选取了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作为教案中的目标表述形式,最好能够在整个单元,整个学期的每一份教案上都能够保持一致的写法。不能一个单元内,这节课的教案是用教学目标,而另外一两节课又是用学习目标。同样,在同一个学期内的教案上,每个单元的目标表述是用教学目标还是用学习目标,也要 保持一致,最好不要在一个学期中这个单元用教学目标,下一个单元又用学习目标。保持一致性是规范性的另一种体现形式。
2.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表述案例分析
无论是用教学目标还是用学习目标,作为目标的标题呈现,都会涉及到内容的规范性表述问题,下面分别从三维目标的表述案例来分析一下,目标大致写成什么样基本上符合要求。
就教学目标而言,我们先来看一个目标案例,该目标是某任课教师为初中二年级学生的一节“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课设置的。目标维度采用的是知识技能学习目标、体能素质锻炼目标、情感品质培养目标三个方面。具体目标内容是:“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单手肩上投篮的正确的动作要领,使80%的学生能够运用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完成投篮练习任务;使20%的学生达到完成该项技术时能够全身协调用力。(2)体能素质锻炼目标: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上肢力量及全身的协调性上得到锻炼,并通过课课练提高学生的速度和灵敏素质。(3)情感品质培养目标:通过合作练习及分组比赛,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勇于展示,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从该目标的维度和具体内容表述情况来看,用这三个维度较为合理,相对比“认知、技能、情感”三维度目标更为准确和全面;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更容易撰写。从具体的目标表述内容来看,采用“使学生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品质”等语言表达方式能够明确地看出,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设定的目标。因此,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语言表述范式。
就学习目标而言,也首先看一个目标案例,该案例是一节小学四年级的“击剑:佩剑的基本动作”课,该课任课教师设置的目标是:“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初步学会击剑的基本步伐,掌握佩剑防守与进攻的动作要领;(2)通过练习,锻炼协调性、上下肢力量,以及反应能力;(3)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提升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意志和集体荣誉感。”很显然,该表述方式与前面所说的教学目标截然不同,从具体内容中,我们没有看到“使学生能够...”等的表达形式,三个目标尽管没有写明哪一个目标是属于哪一个维度,但是,这三个方面的 5 目标表述中都没有出现“学生”这一名词。无论从字面上还是从具体内容上来理解,都能够感觉到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的目标。尽管不是由学生亲自设置的,但是,当教学目标调整为学习目标表述呈现的时候,语气调整一下,就能看出二者的明显区别了。当然,更具体、适宜的学习目标应该有学生自己来设置,或学生与任课教师共同协商来确定。不过,有时候,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与学生有过接触,并能够充分把握学情的话,教师设置学习目标也不是不可能。
四、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设置应把握的关键
体育教案上关于目标的撰写,无论是用教学目标还是学习目标,都要确保准确、具体和适宜。这是目标是否合理、规范的关键性问题。
1.准确性是清晰呈现目标的前提
一线教师在撰写教案设置目标的环节,首先要把握好一个概念就是“准确”。如何才能准确?准确是否有明显的特点?如何才能达到准确?这是设置目标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准确一词,可以基本定位在“与实际或预测完全相符。” 或换句话说是“严格符合事实、标准或真实情况”。就目标而言,确保目标准确,意味着实际教学结果与预先设定的目标完全吻合。那么,什么样的才算是准确呢?无论三维目标中的哪一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都应有所体现,而且,课结束的时候,每一个维度都应该是完全达到了。缺少任何一个维度的准确性,都不能称为目标准确。由此可以看出,结果与目标“相符”是准确性的最本质特性。如果从目标的角度来评价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不具有准确性的目标设置是不合理的;如果从教学实施的角度,我们可以说,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教学也不是最有效的教学。因此,准确性,也同时是体育教学的根本要求。
2.具体性是目标能够操作的保障
要想使目标能够体现出设置的准确,及目标设置与实际教学结果相一致,有一个关键性问题需要认真把握,即目标的具体性。具体性是目标规范、合理与否 的又一大特性。
具体,言外之意就是不抽象、不笼统,细节很明确。目标具体与否,也同样体现在目标的设置是否抽象、笼统,细节是否明确。从具体的含义可以看出,具体的目标要求是不抽象的、不笼统的,更重要的是细节要明确的。纵观过去有很多的目标中出现的“初步了解”、“基本掌握”、“进一步提高”等的语言表达形式,就显得较为笼统和抽象。不具体的目标本身也缺乏可操作性,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也难以做出准确的评价。因为,什么是初步了解了,什么基本掌握了,什么算是进一步提高了,甚至提高多少都难以度量。为此,要想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用具体的表达,尤其是能够量化的尽量量化的表达,才能具体操作,包括教学的具体化和评价的标准化。如箱上前滚翻的“基本掌握”的目标语言,可以调整为“在同伴的保护和帮助下能够按照动作要求完成箱上前滚翻技术动作”等。
3.适宜性是学生发展要求的标准
前面谈到目标设置准确、具体十分重要,否则,就难以评价和操作。但是,假如所设置的目标与教学实际相脱离,与学生发展相违背,尽管目标较为准确,也体现出了具体性,依然不能算是一个合理的和规范的目标。因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脱离实际、背离发展的目标缺乏适宜性。然而,适宜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适宜?
所谓适宜,即合适、相宜。目标适宜是难度合适的,要求相当的,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过去的诸多目标设置中存在较为明显的不适宜现象,或体现出目标设置与实际教学两张皮现象,甚至有的老师在设置目标的时候,未与实际课堂教学相结合,出现写教案是为了上交文本,至于上成什么样,有时候反映出是跟着感觉走的教学,说明将事先设置好的目标早早仍到一边去了。如一节小学二年级的“前滚翻”课,教师为本次课设置的体能素质目标是:“通过游戏,使学生的速度、灵敏、柔韧、耐力、力量等都得到一定的发展。”首先,我们会从目标表述中发现,该目标呈现出了大而全的目标设置不良现象,一节课要想使几大素质都能得到发展,是很难或几乎是不可能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办到的。另外,与学生的素质发展敏感期不相一致,其中的耐力和力量素质并非是在小学二年级就需要很好地发展的,说明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该目标也缺乏适宜性。7 因此,从目标层面上来讲,适宜的目标才有利于学生发展。反之,学生发展需要设置适宜的目标体系。
五、结束语
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诸多困惑,其中,目标的设置问题,是长期且深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主要困惑之一。长期以来,有很多人在为如何规范设置目标而纠结,本研究认为,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只是具体命名上的自主取舍问题,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为体育课设置目标,用教学目标还是用学习目标,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只是在表述形式上有所区分就可以。但是,假如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学习目标最好能够由学生结合教学目标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或最起码也要在学生的参与下,师生共同确定,这样设置的目标才能够更加准确、适宜。
然而,本研究还仅仅是对过去观察到、了解到的一些关于目标问题的初步思考,或许或多或少地能够给一线教师带来一点目标设置方面的启发,但还远远不够,因为,目标的设置还会有一些新的困惑不断涌现,因此,仍需大家共同努力,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设置目标这一带有普遍性的困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2]于素梅,从“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谈学习目标设置的维度与准确性[J],中国学校体育,2013.9 [3]于素梅,体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落实[J],中国学校体育,2012.10 [4]http://baike.baidu.com/view/93460.htm?fr=aladdin [5]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53071/13572262.htm?fr=aladdin [6]http://baike.baidu.com/view/929123.htm?fr=aladdin
第五篇:如何表述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如何表述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表述教学目标是指用书面语言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即对某一教学事件结束时对学生确定的学习行为做出具体说明。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就是具体行为目标,它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点,能够避免课堂教学行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一般说来表述规范、明确的具体行为目标应该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对象、行为情境、行为标准五个部分,通常把它们叫做具体行为目标的五个要素。一个规范而完整的行为目标的陈述如下:学生(行为主体)在通读完全文后(行为情境),找出(行为动词)至少找出三种(行为标准)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行为对象)手法。
1.行为主体。行为主体指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行为的执行者,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才是具体行为目标陈述的内容。许多教参中的目标陈述通常表现为“教给学生„„.”或“培养学生„„”的范式,其实这种陈述方式描述的是教师的行为,但教师并不是学习行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行为的实施者。规范的行为目标的开头应该是“学生„„”的模式。
2.行为动词。行为动词用来描述学生在实现教学目标时的确定行为,它可以分为含义明确的动词和含义含糊的动词两种。含义明确的动词如:“写出、背出、列出、辨别、比较”等,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可检测的特点;含义含糊的动词如知道、了解、欣赏、喜欢等,较前者难于操作和评价。为了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应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明确、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避免使用“懂得”“了解”等难以观察的行为动词。
3.行为对象。行为对象是指确定的学习行为所涉及的内容,相当于行为动词的宾语,主要具体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确定的学习事件。例如“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4.行为情境。行为情境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完成指定的学习行为,例如“读完全文后”,“新课学习前”“课堂讨论中”等。
5.行为标准。行为标准指学生对教学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标准的说明可以定量或定性,也可以二者都有。行为标准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①用完成行为的时间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三分钟内完成”;②用完成行为的准确率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完全无误”;③用完成行为的成功特征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80%的学生”。
这样,通过具体行为目标的陈述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事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