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学习倾听、应对和礼貌交际。
学习重、难点: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学习倾听、应对和礼貌交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使我们学校的“绿叶回收公司”在新学期开门营业的第一天。我们大家都非常积极的把一些可回收的废品卖到废品站里去。其实,那些废品还可以成为一些很有趣的小制作。比如说,用过的塑料瓶可以做成机器人,用废纸可以剪出可爱的小猴子等。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又聪明又能干,会剪纸、会画画、会折纸,还会捏橡皮泥娃娃。今天,就请大家用你们灵巧的双手来展示你的才华吧。
二、动手做小制作。
那我们现在开始动手做小制作,做完以后就给小组的伙伴瞧瞧,介绍一下自己的小制作,大家互相评一评,有不明白的可以互相问一问。我们来比赛一下哪个小组会做又会说。
三、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
1、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因为今天是狮子大王的生日,他想邀请大家去参加他的生日会,不过,他有两个要求:
第一,他要收到一份你亲手做的礼物;
第二,他要你说几句祝贺的话。如果你能达到这两个要求,他就可以帮你实现一个愿望。
2、现在由老师来扮演狮子大王,谁要上来献礼物。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谁是神耳朵,能听清楚对话的内容。
(要注意礼貌用语)
3、谁来说说刚才狮子大王提了几个问题?
4、分小组分角色扮演说话,先由小组长扮演狮子大王。师巡视。
5、请小组出来表演。
四、情景表演。
1、狮子大王退位以后,它把王位传给了小猴子,使小猴子成了“万兽之王”。现在我们听听小猴子是怎样说的。
(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美猴王,想当年,我保护师父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伏魔,最后终于得成正果。适逢今年是猴年,我特意到人间来看一看。听说你们都很会编童话故事,你们能以你手中的小制作为题材,编一个童话故事吗?看谁编得好,我就封他为故事大王。)
2、分小组互相编故事。
3、请学生讲故事,评出故事大王。
五、总结回顾。
同学们,今天你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做成了一件件有趣的小制作,用你们能言善辩的嘴巴说出了一句句礼貌用语,编出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发挥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掌握更多的本领。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发现”的教学,使学生能发现相同的两个字变换顺序前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同。
2、通过“日积月累”中“读读认认”、“我会填”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规律认识8个字,能准确地运用词语。
3、教学“我会读”,使学生能自己读懂小故事。
4、以“我们的小制作”为题开展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通过“展示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展示。
课前准备
1、课件、实物投影仪。
2、词语卡片。
3、制作材料、奖章。
教学设计
一、我的发现
1、游戏导入。
师:我们先来比一比,谁的脑子最灵活,老师说一个词,请同学们把它倒着说出来。如:“好人——人好”,“新春到——到春新”等。书中也有几组类似的词语,大家看看,你发现什么了?
2、学生自读。
3、同桌交流。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认读词语、正音。
4、拓展练习。联系生活实际,再说几组类似的词语和生活中有趣的运用。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①课件出示两个熟悉的字,如“月”“夫”,学生认读。教师演示两字合并组成新字。
②学生自读课本,拼读生字,同桌互相正音,并想想两个熟字与新字的联系。
③出示生字,请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并当“小老师”领读,试组其他新词。
④举出几个从课外学到的类似的字,介绍给大家。
2、我会填
①学生自读两组意思相近的词。
②小组讨论,试着把每组的两个词填入句中,看哪个词更准确一些。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订正,并读句子。
④试说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词语和句子。
3、我会读
①自读小故事,同桌互相正音。
②小组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故事。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
④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鲁班是怎样造伞的?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你还有什么问题?
⑤拓展:再谈谈鲁班的其他发明及趣事。
三、口语交际
1、作品创作。
用准备好的材料做自己喜爱的小制作,可以合作。(可布置在课前制作)
2、作品展示。
将教室布置成展览馆形式,学生自由欣赏、品评作品。
3、交流心得。
学生就座,主持人请大家畅谈观感。学生个别发言,谈自己观看作品的感受,并现场提问,请制作者谈创作灵感的产生、创作过程、创作中的趣事和困难等等。其他同学可作提问、补充,共同交流。
4、评选“最佳创意奖”“最佳创作奖”“最佳主持人”“最佳口才奖”等。
5、颁发奖章。
四、展示台
1、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邮票,介绍其内容。
2、小组推荐新颖的邮票在班上展示,并做有关介绍。
3、通过出示条幅、书法作品、雕刻作品等展示用来当自己“座右铭”的名言、谚语等,并说明喜欢它们的原因。
4、教师与学生一起介绍其他有意义的课外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拓宽展示内容,从多方面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建议此次语文园地教学用3课时。
第二篇: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的作用,学习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学习重难点】
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紧扣主题,谈话导入
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松„„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今天开始,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
板书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物描一组》中的“第一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去认识两位很有特点的新的朋友。
板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读题,注意“嘎”读ɡā。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1、导语:
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查查字典。
学生自读。
2、指名读,结合正音:
精神抖擞(sāu)裆(dānɡ)挠(náo)拽(zhuài)
3、说说课文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读懂课文,再现形象
1、导语:
尽管我们只是初步读了课文,但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还是可以看出,小嘎子和胖墩儿给大家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再次认真地读课文,这一次,要把每个词、每句话都读懂、读明白。然后同桌或者上下桌两位同学,可以试着把小嘎子和胖墩儿的摔跤表演出来。
学生读书、表演。
2、导语:
现在我们请一对同学当演员,上台来扮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把他们摔跤的动作过程演出来。其他的同学就当导演,在底下仔细观看,对照课文的词句,看看他们是不是准确地把两个人物的每一个动作和摔跤的经过都表演出来。
3、演员演戏,导演说戏:
“演员”表演结束,及时组织“导演”评价指导。指出表演准确和不准确的地方。如果有指导和评价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要提醒“导演”。教师要特别注意下面这些地方,“演 1 员”是否表演出来,是否遗漏,“导演”指导评价是否到位:
⑴ “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注意爽快、无所谓惧的语气、跳”“退”“闪”(快速转身)的作和“叉腰”的站立姿势的表演和评价。
⑵ 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打架似的对起阵来。
──注意“虎势一站”(还有气势,以谁也不服谁、水也不怕谁的姿势站立)的表演和评价。
⑶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注意:
① 小嘎子的“精神抖擞”“蹦来蹦去”“下冷绊子”(突然伸脚绊)的神情动作的表演和评价。
② 小胖墩儿“塌着腰(凹着腰),合了裆(合并两腿),鼓着眼珠子”的动作表演和评价。
⑷ 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勾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注意“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抓)”“推拉拽(拉)顶”“刚想用脚腕子去勾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的动作表演和评价。
如果“演员”表演存在较多缺漏或不到位的地方,应要求他们再根据“导演”的评价指导再次比较准确地表演一次。
四、深读课文,感悟形象
1、导语:
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现在,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两个人物,在大脑中活现出他们的形象来。
2、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3、导语:
通过起先精彩的表演和现在会心的朗读,我想,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一定活在同学们的心中。那么,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小嘎子和小小胖墩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
______________的小嘎子
______________的小胖墩儿
(关于小嘎子,可以填上聪明、活泼、调皮、顽皮、灵活等等;关于小胖墩儿,可以填上沉稳、憨厚、诚实、老实等等。)
4、你喜欢小嘎子,还是喜欢小胖墩儿?
5、导语:
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塑造了两个人特点鲜明、天真可爱的人物。小嘎子活泼,调皮,小胖墩儿沉稳,憨厚,只要读过这段文字,相信对这两个人物就会过目不忘。那么,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呢?用了这样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反馈:
作者主要采用动作描写的方法,准确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也兼用语言描写的方法,生动地刻画了两个人物不同的特点。运用这样的方法,就使读者好像看到了人物的动作,听到人物说的话,整个人物形象仿佛就站在我们的眼前,栩栩如生。
五、齐读课文,结束全课
1、导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朋友。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再次走进并亲近这两位朋友。
2、齐读。
六、布置拓展性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节选自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家徐光耀先生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这部小说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改编成同名电影,影响了几代人。1980年小说和电影分别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最近又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课外阅读《小兵张嘎》。
临死前的严监生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古白话文的情味,掌握阅读此类文本的基本方法。
2.通过诵读、比较、体味等手段走进文本,读见严监生的形象,体味严监生的心理变化,感受严监生的性格特点,揣摩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妙处,并尝试运用,致力于让学生在理解内容和感悟形式上得到和谐发展。
3.通过感受严监生活灵活现的形象,激发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想象、比较、体味等手段走进文本,读见严监生的形象,体味严监生的心理变化,感受严监生的性格特点,揣摩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妙处,并尝试运用,致力于让学生在理解内容和感悟形式上得到和谐发展。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课件、文章注释补充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见文。(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揭示课题,结识文中人物
1.出示课题:揭示主人公——严监生
2.教学生字:监(多音字)理解:监生
3.读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
4.引导关注阅读提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什么事?疏通字词,读正确、读通顺。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这篇课文在语言和用字上和我们现在有些不同。老师给大家一些建议(出示):
①一字一句地读,努力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
②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讲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什么事?
2.师生对话,实践方法,理解词语。
3.这篇课文讲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什么事?
4.生交流。
5.同桌相互说主要内容。
二、见形。(细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1.我们来看看临死前的严监生到底是怎样的。(见形)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病重的严监生”。
2.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说明严监生确实病得无药可救了?
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3.再来看看此时的严监生,你会怎样形容他?
4.指导朗读。
5.已经奄奄一息,却总不得断气,原因何在?
三、见心。(品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1.到底是什么重要的事让他总不得断气呢?严监生周围的亲人也挺着急的。
2.聚焦严监生的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细节。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3.采用多种方式读并细致批注,交流、感受严监生的心路历程,揣摩作者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的妙处。
4.名著对比,体味写法。
四、见性。(深读课文,凝聚人物个性)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刚才是“总不得断气”,现在是“登时就没了气”,由此你发现什么?
2.拓展阅读,深刻感受严监生的性情。
五、见本。(阅读拓展,提高鉴赏水平)
推荐《儒林外史》。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媳妇”等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外貌、语言描写的句子,感悟王熙凤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人物描写一组》的前两个片段,认识了三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张嘎子、胖墩儿和严监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个片段,读课题,这个片段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
二、检查预习。
昨天老师已经布置预习,要求你们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出示难读词语)正音。
三、初步感知形象(抓外貌)
1、在预习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句子读起来有困难?(出示:描写穿着打扮的句子)学生试读,教师适时指导。再指名读。引读。
2、读了这段文字,你从这穿着打扮中感受到王熙凤有什么特点?(珠光宝气、华丽、雍容华贵、高贵„„)(教师点拨:不仅她一个人这样奢侈,整个家族都一样;多么贪婪啊,恨不得再多戴些;贾府当时就是贵族人家;雍容华贵的外表可以看出她在贾府有不同寻常的地位。)
3、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他的外貌?
(出示: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丹唇未启笑先闻。)
(1)自由读,指名读,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描写特点)字数相同,语法结构相当,这种写法就叫对仗,用上对仗写法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语言更具表现力。谁能读出这对仗的味儿来,指名读。
(2)读着读着,在你脑海里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出示人物画面)齐读。
(3)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能从作家的外貌描写中体会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板书:外貌)。
四、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抓语言)。
1、再读片段,还有哪些语句也让我们感受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把它划出来,找一处细细品味,做做批注,和同学交流。
2、汇报交流。
句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1)读,谈想法。
(2)品味这段话(一个人或同桌合作细细品味其中的一句,从中你品出了什么?)
(3)汇报:你品哪句,品出了什么?
A、品味“真、才”用得好,体会王熙凤语言精妙,夸人夸张,不愧是一位语言学家。指导朗读。
B、品第二句,抓“竟不像„„竟像„„”体会王熙凤八面玲珑、圆滑之至,有心计,是位人际关系学家。指导朗读。
C、连起来读,注意语气的变化(自由读)。指名读,生评价。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王熙凤?(阿谀奉承等)
3、继续汇报:这篇课文多处写到人物语言,还有哪些语言让我们感受到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板书:语言)
句2:“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1)理解“转悲为喜”。(板书:转悲为喜)
(2)王熙凤为什么而悲?为什么而喜?指导朗读。
(3)从转悲为喜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察言观色等)朗读。
句3:“妹妹几岁了?„„”
体会王熙凤热情、炫耀权势。
句4:“一语未了,只听后院有人笑声„„”
(1)读读这句话,王熙凤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交流)
(2)结合林黛玉的纳罕话语体会王熙凤的放诞无礼(因为有这样特殊的地位),所以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齐读。
五、拓展
1、王熙凤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家曹雪芹就是通过语言、外貌把王熙凤这个 5 人物写得如此鲜活。
2、师:编导根据曹雪芹的《红楼梦》原著拍出了生动的录像,想瞧瞧凤辣子吗?(播放视频选段)
六、推荐名著。
演员们演得好不好?但演员们说,不是她们演得好,而是小说写得好,那是语言描写的魅力呀。《红楼梦》这本书中像这样精彩的描写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你能把《红楼梦》这本书读好,就能成为半个作家了,有没有兴趣读?想读就课后去读读。
刷子李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收集相关资料,提供同类文章《泥人张》《快手刘》。
2.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同时阅读人物描写出色的文章,积累优美词句及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位手艺人,他就是──《刷子李》。[板书课题]
2.解题:怎么叫刷子李呢?(姓李,专干粉刷这一行)
3.简单介绍作者冯骥才及本文出处。
参考资料: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
本文选自《俗世奇人》,其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是东南水路的门户,有守卫京都的意思。即今天的塘沽码头。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一强活不成,不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等。
[板书:俗世奇人]
二、指导阅读
1.检查预习,初识“刷子李”。
提问:通过预习,你认为“刷子李”是个什么样的人?
(根据学生的自由回答,小结要点──技艺高超──俗世奇人。)
2.引导学生提问:要读懂本文,你会设计一些怎样的问题来帮助同学?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提问,作为自学要求。如:从哪些地方看出“刷子李”技艺高超?)
3.指导阅读“自读提示”,勾画要点,补充“自学要求”。
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地方?
⑵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
⑶找出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4.根据自学要求阅读课文,勾画圈点做批注,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点拨指导。
5.交流自学心得。
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就是他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理解重点句,并指导朗读: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干活前,„„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白得清爽。”
“啪啪声里„„雪白的屏障。”
“每一面墙刷完„„没发现。”
⑵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
引导归纳要点,学习写作方法:
一波三折的叙事,引人入胜──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注重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个性──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
采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三、积累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1.谈话:本文语言朴素,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情趣盎然,简洁传神。同学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同时,已经找出了不少精彩语句。现在不妨再读一读,选一句最精彩的推荐给大家,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再次阅读,准备推荐。
2.交流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进一步学习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3.摘抄精彩语句,尝试点评。
四、推荐阅读,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泥人张》《快手刘》
2.学生推荐课前找到的同类文章。
作业设计:小练笔:选择身边一个熟悉的人进行片段描写,写出他的主要特点(一个即可)。
金钱的魔力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教学准备:
了解马克土温的相关资料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前段时间老师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个衣着朴素的老奶奶在一家电器商店选电冰箱,当她向服务员咨询时,却遭到白眼。后来这个老奶奶到旁边的一家百货商店去为她的儿女买了两台电冰箱,先前那家商店的服务员看到后瞠目结舌,不后悔莫及。
听了这件事后,你们有什么想法?
2.嗯,刚才孩子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马克吐温笔下的人物在金钱面前是怎样的反应,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孩子们自己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准生字读音,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蹩脚、刻薄、武断、窘况、兴致勃勃、撵跑、妙不可言、十全十美)
3.根据词语理解再读课文,同桌说说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他们之间的什么事情。
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
1.出示自学提示:
(1)在“我”拿出钞票前后,托德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老板看到钞票后又是怎样的态度?
(3)从他们俩的态度,你体会到他们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2.汇报讨论结果,相机理解重点语句。
(1)“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这话说得很刻薄,充满了歧视与轻蔑。“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只会带大票子”,说的是反话,意即你根本没有钱,挖苦、讽刺至极。透过这句话,一个藐视穷人,在穷人面前傲慢无礼的形象跃然纸上。)
(2)“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作家用夸张和辛辣的笔墨,先写托德见钱后的笑容,笑容遍布满脸,里面还有“纹”──折纹、皱纹、螺旋纹。一个见钱眼开的家伙,托德见是大钱后的笑容,牢牢地凝结起来,像一片一片的熔岩。这“凝结起来的笑容里”有难堪,有窘迫,更多的还是对钱的贪恋,可能托德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钞票,已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马克·吐温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简单几笔,则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托德这个势利的拜金主义者令人作呕的丑态。
(3)“您说得很对,先生,您说得很对。您请稍等一会儿──我送您出去,先生。好吧 8 ──再见,先生,再见。”(此时站在老板面前的是位百万富翁,见钱眼开的老板已语无伦次,极尽奉承之能事,反反复复,啰啰唆唆,透过这言语,不难看出老板那副奴才相。)
3.请孩子们再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者受到的待遇怎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四、总结写作特点
作者通过了哪些描写,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来把文中的人物形象写得如此鲜明?
(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作业设计:
1.看《百万英磅》全文。
2.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一次人物描写。
口语交际习作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讲人物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
2.讲述者要选择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事来讲,要讲得具体生动。听众听时要认真,听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
3.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人物故事的活动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人物故事活动
一、引入
同学们爱听故事吗?我们今天就来开一个故事会。
二、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这次我们讲什么故事呢?在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在我们看的电影、电视里,有一些人物形象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今天的故事会呢,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些人物故事。看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
三、讲故事
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他的什么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自己说给自己听,再在小组内交流。
各小组推举一—二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四、评选故事大王
评评: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五、总结:要想故事讲得生动具体,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七
教学流程:
习作前准备: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自己身边一个人的具体事例,并且对他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了解。
一、明确习作要求
1.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写一个人,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生齐读作文要求)
2.你身边这么多人,你准备写谁,你为什么要写他,你准备抓住他的哪些品质去写?让我们先交流一下。
二、学生交流:我准备写谁,我为什么要写他,我准备抓住他的哪些品质去写?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在全班交流。学生边交流边评议。
三、指导写法
我们下面讨论如何写这个问题。
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想想写人,一般都抓住他的哪些方面来写?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等)(教师板书这些词语)
你们的积累这么多的方法,我们该怎么用呢?是不是不管什么文章,这些方法一股脑儿都用上,还是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一些恰当的方法,进行细致的描写?
(根据内容,选准方法)。
为了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你准备用哪种人物描写方法?试着说一说。
学生练习说,评议。
四、学生自己练习写,写好后,同桌交换修改。
五、定稿。
回顾。拓展七
学习目标
1.回顾从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2.积累一批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成语。
3.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交流话题1
1.本组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自由说。
5.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6.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人物的性格、外貌等多角度说。
7.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人物的性格、外貌、品质等多角度说出了他们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下面我们把对某个人印象深刻的同学集中在一组,让你们对这个人进行深入的讨论。
8.组成小组。
9.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给其他组成员也留下深刻印象。
10.小组讨论
11.全班交流。
12.话题小结。
二、交流话题2
1.本组课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作者通过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你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请结合具体的课文实例说一说。
3.按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进行分类交流。
4.这次习作你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
5.小组交流,要求组员结合自己的作文实例说一说。小组推荐最佳组员参与班级交流。
6.全班交流,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们作文中方法运用的成功之处。
7.请同学们将自己运用写人方法写得最成功的一段话并附上自己的体会,交至语文课代表,语文课代表将这些语段分类,编成小报,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课文运用了很多的方法刻画人物,如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这一课我们将积累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成语。
二、情境积累
1.出示成语,正确朗读
2.积累第一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外貌)
(2)教师给大家几个人名,试着用线与这些成语连连看。
黑旋风李逵
文质彬彬
拳王泰森
仪表堂堂
班级自选人名
虎背熊腰
班级自选人名
身强力壮
(3)预计中的课堂生成:学生可能对于“文质彬彬”与“仪表堂堂”这两个成语所找的对象不同,我们引导学生体会“文质彬彬”主要是形象人文雅有礼貌,与外貌好不好看关系不大,而“仪表堂堂”则是形象人的外表好看。
(4)由这四个成语,你还想到了哪些人?
(5)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3.积累第二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神态)
(2)小组成员根据这四个成语表演。
(3)小组推荐最好的成员上台表演,让同学们根据他的表现说成语。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4.积累第三组成语
(1)请学生上台表演“点头哈腰”这个成语。要求分别表演“健步如飞、活蹦乱跳、大摇大摆”。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5.积累第四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语言)
(2)大家根据下面几段话的提示填上这两组成语,每个成语只允许用一次。
A.××(班级人名)在学校说话总是低声细语的。
B.王老师对我们真是和蔼可亲,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她总是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道理,他讲得娓娓动听,大家都听得心悦诚服。
C.这个罪犯真狡猾,面对警察的提问,他巧言如簧,总是东拉西扯,将一些题外话说得滔滔不绝,当警察将一些证据放在他的面前时,他开始变得支支吾吾,在警察的一再追问下,罪犯张口结舌,只得交待了作案的全过程。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语言的成语?
三、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积累了许多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成语,大家还说了不少,如果同学们能将这些成语在平时运用到作文或平时的交流中,那一定会锦上添花。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人成语故事──入木三分。
四、学习成语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不理解的内容。对《书断》、张芝等书法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
3.课文第几段是讲“入木三分”这个故事的?(第二段)
4.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外貌等刻画描写,将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具体。
5.学生小组形式练习。
6.推荐代表在全班讲故事。
7.王羲之写字为什么能入木三分?(勤学苦练)
8.他是怎样勤学苦练的?课文第几小节介绍?(第一节)
9.读一读这一小节,你有什么体会?
10.齐读最后一小节,用“入木三分”说一句话。
第三篇:学习目标描述(模版)
学习目标描述:1.科学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宽度可以增强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增加纸条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能理解横梁平放和竖放的道理。
2.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能积极分析并善于发现引起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各因素,能根据实验经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并不断改进实验。能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和实验验证等手段展开科学探究。3.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乐于探究不同厚度的纸和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乐于通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完成实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到科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内容分析:《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宽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增强。这一部分让学生用一倍宽度的纸和二倍宽度的纸做对比实验,实验发现:一倍宽度的纸大约承受2~3个垫圈,二倍宽度的纸大约承受4~6个垫圈。第二部分: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大大增强。这一部分让学生用一倍厚度的纸、二倍厚度的纸、三倍厚度的纸、四倍厚度的纸做对比实验,实验发现:一倍厚度的纸大约承受2~3个垫圈,二倍厚度的纸大约承受7~8个垫圈,三倍厚度的纸大约承受13~14个垫圈,四倍厚度的纸大约承受25~26个垫圈。
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前面两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感受尺子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教学重点:纸的厚度、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识别与控制。学生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科学基础知识较好,能独立设计一些简单的对比、模拟实验,部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很不错的。对于本课的学习研究,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对于桥梁房子的横梁构造是经常所见的,学生基本能猜测出抗弯曲能力与横梁的厚度和宽度有关,只是抗弯曲能力的大小到底与宽度关系大一些还是更厚度关系大一些,这就真的只能打猜猜了,这样更有利于下面有效的进出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抓住重点记录一些主要数据,但是部分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不够好,这就需要老师适当引领。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比较乐于讨论交流,但还是需要老师适当控制,不然有时会出现偏题现象。介于部分学生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一些实验具体要求还需适当强调。另外少部分学生的表述能力还需老师引领提高。教学策略设计
创设问题情景,激起探究兴趣 出示课件:
1、看看这些房子和桥梁,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相似的地方吗?
2、交流:很多的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柱子)和横放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如何增强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上很重要的问题。
3、推测横梁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为什么这样推测? 你们看(停顿)现在我利用这张纸和这两个盒子搭成一座纸桥,你们猜一猜这纸桥能够承受几个垫圈而不弯下去呢?
4、学生猜测
5、师:(放上一个垫圈后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6、师:如果还是用这张纸搭纸桥,不增加任何其它材料,不改变两个盒子之间的距离,垫圈同样放在纸桥中间,你们有办法让这纸桥多承受几个垫圈,使它的抗弯曲能力增强吗?
7、学生汇报。
8、小结归纳,引入本课:同学们能大胆提出自己想到的增强抗弯曲能力的办法,很好。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增强抗弯曲能力的问题。
9、板贴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2、增强抗弯曲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1、谈话:刚才很多同学提出了增强这纸桥抗弯曲能力的办法,其中很多办法跟形状有关。那么,改变纸的形状,真的能够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吗?[板贴:改变纸的形状,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你们的推测?好,下面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推测。
2、师:在实验探究之前,老师提醒大家注意几个问题(全班齐读)。[课件出示]:
①纸的长度不变(不增加其他材料)。
②两个盒子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纸桥的高度不变。
③一张纸只折一种形状。
④用垫圈的数量表示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放垫圈的位置保持在纸桥中央,记录垫圈数量。
⑤先设计纸的形状,再预测承受垫圈数量,最后进行实测。
⑥分工合作,记录员填写探究记录表,汇报员汇报实验探究情况。
⑦有序地选择材料。
3、师:这几项注意事项同学们都清楚了吗?有疑问吗?老师给同学们15分钟进行实验探究,希望做得更好。
4、小组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纸的厚度不变、增强抗弯曲能力探究记录表
班级:___ ___小组 探究课题:增强抗弯曲能力 日期:__
设计纸的形状(画出来)
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科学原理
5、师:好,探究时间到,请小组长把实验材料放在桌子中间。在刚才的探究活动中,各小组同学都很认真很投入,研究氛围很浓,而且有分工有合作,这种做法很好,请用最响亮的掌声表扬自己。现在请各小组马上分析讨论实验现象,想一想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写在记录表最后一行里。[课件出示: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6、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设立展示平台,交流探究成果
1、师:我看到了刚才同学们通过精心设计、认真实验、充分讨论,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和新的发现。哪个小组最愿意到讲台上展示和汇报实验情况?
2、抽四个小组作汇报。(采用生生互评、自评、师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师:非常感谢刚才四个小组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实验汇报,这四个小组都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就是:“改变纸的形状,能大大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其他小组得出的结论都是这样吗?还有其他发现和补充吗?
4、师:看来,大家讨论的结论都比较一致。[板贴:“改变纸的形状,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全班齐读)。
5、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探究,证明了“改变纸的形状,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实际生活中,除了纸改变形状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外,其他的薄形材料也如此。[板贴: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强](全班齐读)。
四、联系生活实际,课外延伸拓展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探究,我们发现了“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强,而且不同的形状,抗弯曲的能力也不同”。这个科学原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2、出示瓦楞纸板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和研究,适当渗透瓦楞纸的稳定结构: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为什么那么强?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学生讨论后汇报)
3、教师出示演示文稿,介绍更多的应用例子:建筑材料如铝材、钢材[投影出示:“工”字形钢、槽钢 角钢等]。为什么这些钢材要做成这样的形状?做成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师:这些形状的改变在效果上等同于增加了材料的厚度,这是一个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好办法。
4、师:除了上述瓦楞纸板和建筑材料的应用外,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依靠改变材料形状来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例子吗?
5、学生举例回答。(给予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6、师:同学们都很聪明,都很注意观察身边事物,能够举出这么多例子,非常好!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身边事物,也可以通过查找书籍、上网等途径收集更多有关这节课知识的例子,下一节课我们来开一个交流展示会,看谁收集的资料最多,好吗?
五、评价反馈学习,激励继续探究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2、学生堂上交流、展示。
3、质疑问难。
4、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到“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强”这个科学原理,而且在这节课里同学们也学得非常积极和投入,探究活动有分工有合作,对科学探究充满了热情,老师希望今后同学们能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科学探究精神。信息技术运用说明
1、课件引入(看看下面的房子和桥梁,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相似的地方吗?)直观导向,激发兴趣,快速进入研究主题。
2、推测横梁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为什么这样推测?课件图示形象提示,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空间。
3、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形象具体,利于学生很快掌握研究方法。
4、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便于汇报交流。
5、重点结论等以课件的形式出现,便于交流总结,以及加深学生记忆。
6、横梁是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出示图画,形象直观,避免理解错误。
第四篇: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其人和《论语》一书,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理解、积累
【学习难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2.走近作者
《论语》的作者谁呢?应该不是孔子本人。在先秦,学者与学生讨论问题,并且亲自参与将这些言论集结成书,这部书常常就以这位学者命名,比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假如孔子亲自参与了《论语》的集结,那么这部书就应该叫做《孔子》。郭沂先生认为司马迁所说的《中庸》就是《子思子》一书原来的名字,为子思所著,我对此还是有些疑虑的。
《汉书•经籍志》引刘向的话,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那么,《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在孔子死后将他的论述编辑起来而成书的。虽然刘向对先秦典籍的整理常常遭到后世的怀疑与批评,但对这一点,迄今没有人提出过质疑
3.相关资料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课文中提到的曾子、子贡和子路都在“贤弟子”之列。
(2)《论语》简介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它是孔子的弟子和他弟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等人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此书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中《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看成是中国人的《圣经》。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不亦说()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学而不思则罔()④吾日三省吾身()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有朋自远方来()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思而不学则殆()④传不习乎()
3.翻译下列短语。
①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接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敏而好学
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
G.学而不厌
5.填空。
①《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书,内容涉及政治、文学、哲学、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道理等多方面,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②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③朱熹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合作探究】
《论语》十则中,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请思考:
6、课文在求知态度上强调什么?在学习方法上强调什么?在修身做人上又强调什么?
7、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8、请你总结本文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等。
【精读精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9、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这本书是记录_______________ 的书。这本书
是 ____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与《》、《》、《》
合称“四书”。
10、从这句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_________“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11、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是否与第5条语录的观点相矛盾?
答
12、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______________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______ ____ ____
13、以上4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主题阅读】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曰:“无苟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苟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注释]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壹似:很像。舅:公爹。古时候女子称丈夫的父亲。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孔子过泰山侧()(2)夫子式而听之()
(3)然()(4)昔者吾舅死于虎()
(5)何为不去也()(6)小子识之()
16、“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 _________
17、“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A、顺接 B、转接)
18、文中的“夫子”指的是 ____________
19、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 ___________
20、妇人的丈夫儿子因何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
21、“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__ _____________。
22、文中哪句话可做本文的主题?请翻译这句话。
【拓展提升】
1.《论语》的伟大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中国有句俗话“半部《论语》治天下”,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能真正学好半部《论语》,就可以去当官治理天下了。当然这是一句夸张的话,不过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确实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论语》是中
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的言论汇集,正如《圣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代希伯莱人的先知耶稣的言论汇集一样。孔子和耶稣都是他们的母亲与人“野合”而生的,即都是私生子。私生子们似乎都特别的聪明,因为他们是最热烈的爱情的产儿。一个大思想家对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是一百个。乃至几百个帝王将相之影响的总和都难以比得上的。孔子和耶稣对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比的影响就是如此。古人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自不免有些夸大其辞,但却证明了《论语》的非凡价值。《论语》在中国的地位,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它是历代中国人的人生宝典,至今仍是我国教育部门规定的青年学子的必读书。
孔子及其《论语》曾经长期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
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2.有关《论语》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
语录体(格言体),只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环境和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的1~9则都属于语录体;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他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课文第10则属于对话体;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结,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四书五经” 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3.《论语》名句集锦 EBY“©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g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p>n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R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JU+F 子谓《韵》:”尽美焉,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3Ex4l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i~”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Fw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G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_z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w9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_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tD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ikQ3
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闪矣。友便辟,友善
柔,友便佞,损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LM$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tO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qi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教(学)后记】
第五篇: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学习者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要求,通过学习活动是自己的学习行动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 学习目标的作用:
1、导向作用
• 是指学习目标能把学习活动引向学习者所要求的方向,产生所期望的学习效果。• 激励作用
• 是指学习目标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献身精神,鼓励他们奋发上进。•
3、评价作用
• 是指学习目标能够成为衡量学习活动的得失和效率高低的标尺。
一、大学学习目标构建的原则
• 需要性原则
• 超前性原则
• 超越性原则
• 合理性原则
• 动态性原则
• 大学学习目标构建的依据
• 学习目标要建立在充分可靠的科学依据之上
• 社会需要
• 个人条件
大学学习目标的构建与创
一、全面提高素质是大学生学习目标构建与创新的根本宗旨 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素质 专业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
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学习目标构建与创新的重点内容
1、创新精神 指学生的整个创新素质,包括: a、创新意识 指学生对创新活动的一种理性的觉识,反映了学生对于创新的认识水平和自觉、主动水平。分三个层面:对创新的认识;创新的渴望、需求;产生创新的动机。b、创新情感与意志 创新情感反映一个人不仅想创新,而且喜欢创新、乐于创新,从创新中能获得乐趣。创新意志表明一个人不仅想创新、喜欢创新,而且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不怕困难 创新情感与意志是学生创新行为产生和维持的保障机制。c、创新思维 是指具有创新特质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特质: 流畅性、敏锐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 d、创新个性 是指具有创新特质的个性,创新特质是指与创新活动、结果关系密切的特质。创新个性具有四种特质: 好奇心、想象性、挑战性、冒险性
• e、创新品格 是指人从事创新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创新品格包括几因素: 勤奋敬业、团结合作、责任感使命感、理想信念 f、创新美感 是指诱发创新活动的美感。创新美感包括: 敏感性、鉴赏性、追求性以及把这种追求转化为创新行为和成果的能力。g、创新技法 是指创新主体为达到创新目的所采用的激发创新灵感、控制和使用创新思维的各种
手段和技巧。
2、实践能力
• 是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的能力。包括:
• a、动手操作能力
• b、交往能力
• c、设计能力
• d、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发展个性对于大学生成才有何意义?怎样才能更有效的发展个性?
大学时代是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那么大学生怎样才能全面发展,度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呢?
一、培养三种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生的动力因素和导向因素,它包括政治觉悟、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等因素。培养思想道德素质要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努力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要加强道德修养,努力做个有着高尚品德的人;要牢牢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人的知识、智能、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发挥社会作用,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科学文化素质是形成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前提。大学生最基本的文化素质培养应达到:第一,建立合理的知识智能结构。第二,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学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就要自觉学习经济、科技、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知识,拓宽知识面,为将来走上社会打牢基础。
健康素质是指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健康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前提,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成才和成功的基本条件,是载知识之车,密道德之合。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很重要,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在大学里一定要加强修养和锻炼,努力做到身心健康,德才兼备。
二、要提升三种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升学习能力要做到主动学习、探索性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适应当今时代知识不断更新的要求。
提升实践能力要学以致用,积极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思想创新、行为方式创新等,大学生科技文化月等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为大学生提供了提高创新能力的平台,同学们要积极参与,不断提高自身的创
新能力。
三、要塑造三种精神。即敬业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诚实守信精神。
大学生从迈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就要培养敬业奉献精神,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干一行爱一行,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成绩。
要有团队精神,英国著名的作家萧伯纳曾说过,两个人交流思想与交换苹果不同,交换苹果以后,每个人手里还是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后,每个人都有了两个思想。只有善于与别人合作,善于整合资源,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才能把事情做好。
诚实守信主要是指做人做事要讲诚心、讲信誉,人无信不立,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诚信二字尤为重要。
大学生只要不断挑战自我,尽自己所能,真诚做人,努力做事,就一定会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投身建设社会的实践中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所谓个性,按《教育管理辞典》的解释,它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主要成分是:个性心理特征,含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倾向性,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等;以及自我意识。”这说明个性表现的不是单一的要素,它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因此,促进或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也必然是多层面、多向度的,但就“需要”而言,其中学业层面的需要满足情况最具突出意义。这是由学业本身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1.学业的地位。修习学业不仅是大学生们的主要任务,也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求职谋生和服务社会必须进行的准备工作。所以,学业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不可谓不大。笔者曾对学生进行过心理压力问卷调查,—其中一道题是:“你感到有心理压力吗,如果有,其中最大的压力是什么?”来自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3所高校的190名学生的回答虽不尽相同,但回答学习方面的压力最大的学生占了近70%。这一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学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业不仅可能影响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形成,而且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志向、兴趣、价值观乃至心理倾向等各种个性因素的构成。
2.兴趣对学业的影响。学业在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但学生完成学业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各种类型的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专业是不同课程的组合),所以,课程对学生吸引力的大小,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笔者最近就一所高校的选修课开设的相关问题在师生中进行过问卷调查,其中56个本科专业各年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635份,16个学院回收教师的有效问卷115份。学生对开设选修课的依据的其中3个问题(兴趣、专业需要、就业需要)的回答所占的比例分别是83、3%、54.2%和29.4%;而教师对这3个问题回答的比例分别是62.6%、76.5%和74.5%。从师生回答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选择课程的第一位依据是兴趣(占83.3%),而教师却将其放到了第三位(只占62.6%)。这说明兴趣不仅影响学生对学业(具体讲是课程)的看法,进而还不可避免会因为学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3.当前教学方面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教育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学问题。当前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学生个性中的能力因素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1)不少课堂教学价值的转移和实现难尽人意。客观地讲,目前各高校能得学生好评的课堂教学比率不高。现在高校普遍进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评价的结
果可以证明这一点。大学的课堂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小学的课堂,大学生应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但课堂教学目前仍是高校采用的主要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仍然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知识陈旧、教学方法不当、缺少师生交流等等。从根本上讲,就是教学价值未能有效地得到转移和实现,或者转移的是无效的或过时的教学价值。
(2)不少高校扩招后师生比增大,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更为困难。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师生比“A”级的要求为1:16,但实际上许多高校的师生比都在1:20以上,有的更高达1:40以上。因此超大班上课、师生缺少交流等已成普遍现象,根本不可能顾及学生个体的不同学习需求,学生要想通过课程学习达到发展个性的目的比较困难。
(3)现代技术的副作用。电化教育包括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确实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收到许多传统教学手段不能收到的效果。但是,现在实际使用的结果与理论上讲的能达到的效果相去甚远。不夸张地讲,现在有些课堂使用的所谓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比传统教学方法的效果更整,不但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放投影的速度,而且还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和心理紧张。
三、保障和促进学生主体个性发展的对策思考
要将教育以育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级的任务和对策,但归根结底高校内部的任务和对策落实最为关键,因为高校有相对的办学自主权,包括对教师的调配权和学生的管理权,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在高校。高校自身至少应做三个方面的努力,提供三个方面的保障:
1.要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提供思想观念上的保障。毋庸讳言,因市场观念的影响,近年来有些高校领导层的教学意识和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有所淡薄,实际上也就是育人为本的理念有所淡薄。但由于教育部决定开展5年一轮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客观上迫使原来对本科数学工作重视不够的高校在决策上开始对本科教学工作有所倾斜,也就使得原来教学意识相对淡薄的高校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但如何才能普遍增强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似乎还缺乏有效的办法。现在部分高校试行本科学生导师制,可能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如暨南大学在本科学生导师制实施办法中将导师的职责概括为“导向、导学、导心,以导学为主”,既较好解决了学生,特别是新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又给有心理疾患的学生进行心理开导,还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实践证明效果良好。这一措施不仅加强了师生沟通,同时也无形中增强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心。这也说明,要促进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提供思想观念上的保障,靠空洞的口号是不能见效的,需要有相应的措施。
2.要进一步深化相关政策和制度改革,提供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近年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提高本科的教育教学质量,但各地各高校的执行情况不
一、效果也就各异,即使执行得较好的高校,也大体是解决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至于学生个体的许多个性发展问题,如因学业基础、兴趣爱好、就业考虑、专业要求等不同而千差万别的问题,就不是出台一两个办法能解决的。现在高校普遍推行学分制,有的试行“大平台”招生培养等等,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以往的教学管理制度下不能提供的尝试机会,应该受到欢迎。但这方面的改革还很不深入、而且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高校更少。只有进一步深化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改革,提供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育人为本才能收到更好的实效。
3.要进一步促进实现教学价值的有效转移,提供教学操作方法上的保障。教学过程(这里主要指课堂教学过程)是育人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只有实现了有效的教学价值转移才算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学过程的教学价值转移和实现与物质资料生产的价值转移和实现是不尽相同的。虽然二者的价值都必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凝结,但物的价值的转移是单向的,而教学价值的转移则是双向的,即需要师生互动才能实现。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同至关重要。教师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过程的教学价值的有效转移,以达到学生知识、能力、品格和方法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这一问题也进而启示我们:育人为本,促进学生主体个性发展,为师者任重而道远。
论文标题:大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性思考
Th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he Cultivationof Social ResponsibilityYIN Guo—chong(Yunnan Teachers University,Kunming 650092,China)
论文作者 殷国聪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个性发展/社会责任感/互动过程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socialresponsibility/interacting/cultivation,论文来源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论文单位 南宁,点击次数 583,论文页数 119~122页2001年2001月论文网 http:///paper_7154994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是他们逐步成熟的开始。如何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使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信念和情感,升华为主人翁责任感,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有助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又为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如何正确引导其个性发展,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适应形势,服务社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尽职尽责地担负起新时期社会所赋予的历史重任,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 个性特征 社会责任感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当代大学生作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如何正确引导其个性发展,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适应形势,服务社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尽职尽责地担负起新时期社会所赋予的历史重任,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与以往大学生并不完全相同的个性特征:
1、思维能力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当代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都在增强。表现为有主见,不盲从。他们往往能对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作一番认真的思索,并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主动设法解决。
2、情绪、情感极其丰富。当代大学感情奔放、好强、容易冲动、标新立异,独立、自信,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