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案 8.2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人教版必修2)

时间:2019-05-12 16:5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历史教案 8.2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人教版必修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历史教案 8.2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人教版必修2)》。

第一篇:高一历史教案 8.2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人教版必修2)

第23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用三个子目向学生分别介绍了欧洲联盟的历程、特点及其突出成就,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发展的过程及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欧共体成立;欧盟成立;欧元问世。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理解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的背景和欧盟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学习,收集“欧共体”及“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的资料,认识当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洲走向联合这段历史的学习,认识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国际意识。通过对欧洲走向联合的史实的归纳,并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探讨我们可以借鉴哪些做法,并树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过程

2、难点:区域经济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课学生虽然平常有所接触,但是学生深入了解的不是很清楚。因此应该从讲清三个组织发展的过程为线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该作为我们授课的重点。

五、教学方法

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运用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区域集团发展的基本特征,抓重点内容进行精讲,注意详略得当,剖析与讲解相结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练习。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新课导入〗

1.导入:从欧共体旗帜导入(12颗星,围成了一个圆,形欧洲的团结、统一): 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惊心动魄的鸿篇巨制——欧洲联合。

回顾欧洲历史,从统治者、思想家角度了解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认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 Union--EU)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演变而来,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一)阅读课本教材知识并思考:

1、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2、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整理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脉络,了解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从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中,分析探讨其原因及影响。

3、欧盟成立后是如何进一步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一体化的加强产生怎样的影响?

4、分析欧洲统一进程的特点。

5、探究: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你看到欧洲的联合有哪些实质性的变化?

(二)教师讲解

1、原因:⑴历史原因:文化传统相似,在文化和价值观上有认同感。近代欧洲各国的冲突和战争不断,给欧洲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

⑵地理因素:欧洲国家地理疆域相联,国家林立而面积狭小,都存在国内市场狭窄、资源短缺的问题。

⑶经济因素: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既为各国的联合提供了条件,也要求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和走向联合;经济水平相近,经济结构大体一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社会分工和资本的国际化大大加强,欧洲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⑷政治因素:①抵御美国经济上的渗透和政治上的控制;抵御苏联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②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轮番而至的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③配合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2、⑴欧洲共同体的成立:①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②1958年6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7月1日,三个机构合并,建立“欧洲共同体”。

⑵欧洲共同体的发展:①到1986年,欧共体拥有12个成员国,总面积225.43万平方公里,人口3.4亿。②强调一个声音说话,不断推行共同体的政治一体化。

⑶欧盟的成立:①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首脑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影响:使该组织朝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方向大大迈进一步。

②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欧盟正式成立。意义:标志着欧共体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主导欧洲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合作的组织 ⑷欧盟的东扩(教师补充)

第一次:1973年,英国、爱尔兰、丹麦加入。开始了政治合作,进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协调。

第二次:1981年,希腊加入

第三次:1986年,西、葡加入,由于西、希、葡位于地中海地区,所以称之为“南扩” 第四次:1995年,奥地利、芬兰、瑞典入盟,成员国增至15个。欧盟的政策协调范围扩大到内政事务、移民和国内安全这三个以前属于国内事务的领域。

第五次:2004年5月1日,欧盟正式接纳10国入盟,是规模最大的扩大,10新成员中,有8个均为中东欧国家,所以称为“东扩”,它标志着欧洲结束了“二战”后的分裂局面。

3、影响:欧盟与美国、日本并立为世界经济三强,对世界经济何政治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对中国:欧盟的关税、规则、壁垒,包括手续都是统一的,中国如进入其中一国,也就进入了欧盟各国,减少了入关和流通成本。同时,欧盟各领域都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这对中国不利。政治上,中、欧在国际上能更多地进行合作,有效地牵制单边主义。

4、特点:⑴由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⑵由局部到整体的经济一体化。⑶由经济统一到政治统一。⑷规模由小到大。

5、性质上: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内容上: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rea)

简介:北美自由贸易区在世界各大区域贸易组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拥有4.21亿人口,包含两个发达国家(美国和加拿大)和一个发展中国家(墨西哥),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南北区域性经济组织,美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着绝对的主导作用。美国不仅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倡导者,而且是该自由贸易区的主导国,它在贸易区的运行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和支配地位。

(一)阅读第二目,探究:

1、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的背景。

2、简述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的过程

3、简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主要活动。

4、特点是什么?

5、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的影响。(二)讲解

1、成立原因:

⑴美国受西欧、日本崛起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严重挑战

⑵美、加、墨三国发展的内在需要。

2、成立过程:

⑴1992年三国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⑵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诞生。

3、主要活动:

⑴逐步取消贸易壁垒;⑵保护知识产权;⑶促进三边和多边合作;

⑷建立执行和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

4、特点: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只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5、影响:⑴弥补了三国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⑵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贸易区;

⑶最终将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对整个美洲、乃至世界产生深刻影响。

三、亚太经合组织

(一)阅读第三目,思考:

1、分析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原因。

2、简述其成立过程、主要活动。

3、分析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和影响。

4、分析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意义。(二)讲解

1、成立原因:

⑴亚太地区经济迅速发展;⑵欧共体和北美贸易区建立对亚太地区的刺激。

2、成立过程:

⑴1989年堪培拉会议,标志APEC的成立;⑵1991年11月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正式加入;⑶1998年11月APEC成员达21个。

3、主要活动:

⑴1993年美国首次举行了APEC领导非正式会议;⑵2001年中国举行了第九次APEC领导非正式会议;⑶截至2004年,APEC领导非正式会议共举行了12次;

4、主要特点:

⑴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⑵经济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⑶性质:是一个经济贸易合作论坛;⑷原则:相互尊重和平等;开放的地区主义;协商一致和自愿;实施目标渐进; ⑸合作方式的创新:APEC方式。

5、影响:

⑴促进了本区域的共同发展;⑵适应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经济运行模式。

6、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1)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向世界表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决心是坚定的。(2)有利于加强我国对外融资和经济交往与合作,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的前进步伐,提高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3)进一步完善我国外经贸管理体制,促进外经贸事业的稳步发展,这对于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4)有利于加强反恐合作,为本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创造和平与安全的环境。

(四)反思总结

世界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欧洲国家逐渐走向联合,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亚太经合组织80年代成立。中国90年代加入。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加强。

当堂检测:

1、右边左图是下列哪一组织的旗帜

A、欧共体 C、东盟 B、欧盟 D、亚太经合组织

2、右边右图货币正式问世的时间是

A、1999.1 B、2000.6 C、2002.7 D、1998.1

3、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区 域经济集团诞生在A、1988年 北美 B、1994年 北美 C、1967年 西欧 D、1993年 欧洲 4、2001年第9届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会议召开的地点是 A、美国纽约 B、中国上海 C、印尼茂物 参考答案(BABB)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世界经

D、日本大阪

济的全球化趋势,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课后练习。

九、板书设计

(一)、欧洲联盟

1、原因: ⑴历史原因 ⑵地理因素 ⑶经济因素

⑷政治因素

2、建立过程

⑴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① ② 1951年4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1958年6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 1967年7月1日,三个机构合并,建立“欧洲共同体”。⑵欧洲共同体的发展: ⑶欧盟的成立

⑷欧盟的东扩(教师补充)

3、影响:

4、特点:⑴由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

⑵由局部到整体的经济一体化。

⑶由经济统一到政治统一。⑷规模由小到大。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成立原因:

2、成立过程:

3、主要活动:

4、特点:

5、影响:

(三)、亚太经合组织

1、成立原因:

2、成立过程:

3、主要活动:

4、主要特点:

5、影响:

6、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

十、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欧洲联盟的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的影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教学中的不足,以后应该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以便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一、学案设计

第二篇:高一历史必修2教后感

高一历史必修2教后感

一、成功与喜悦

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教学感触。

(1)必修2的经济史教学中我感到最大的一点收获是:虽然老师讲课的时候不好讲,但是考试的时候重点却很容易把握,像第一单元的自然经济、第二单元的两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的洋务运动、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第四单元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第六单元的罗斯福新政、第七单元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八单元的经济全球化;这些重点知识在考试中占到85%比例。因此在复习时一点要抓住重点,有目的的去复习,做到心中有数。

(2)在讲课前一定要备课充分,因为新课程的考试很有特点,主要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本上的知识过少,主要是然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学习,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给学生补充知识,而补充多少又成了问题,所以老师一定要下功夫多看资料。

(3)必修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3)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鼓励学生课堂上大胆提问创新,有时学生提问很有深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况,理解教材的内容,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之余,积极撰写读后感。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二、问题与困惑

(1)考试与课本的理念存在冲突,主要表现在有夏考试题目竟然还是以前老课本的高考题,新课程所体现的理念不能充分通过考试来验证。如以前老课本考试,25道选择题,4道材料大题,而现在还是,难道就没有其他更好的考试方法了吗。

(2)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3)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

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对策与措施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总之,新课改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定能笑傲江湖。

第三篇:2012年高一历史教案:14古代的经济政策(新人教版必修2)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012年高一历史教案:1.4古代的经济政策(新人教版必修2)

课程标准: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点:“重农抑商”、“海禁”

难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任务,或为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所规定的在经济生活上的行动准则和措施。在阶级社会里,经济政策是由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制定的。有的经济政策是正确的,有的经济政策是错误的。经济政策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践检验,以其是否有利于促进劳动人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的标准。由于人们主观认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之间会存在着矛盾,有的经济政策和客观经济规律之间存在着矛盾,是错误的,或是过时的。

本课介绍的经济政策中,土地制度是第1课对应的课标内容之一,属于农业方面的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农工商方面的政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是对外贸易方面的政策。

一、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的演变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张荫麟先生认为,在农业社会,土地制度几乎是生产关系的全部。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时期: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井田制

含义:把耕地划分为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经界,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因像“井”字形,故曰井田制(用意:排水;便于计算面积)。

据说,夏朝曾实行过井田制。商朝、周朝的井田制因夏而来。到西周时已经发展很充分。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井田制逐渐瓦解。井田制的史料仅来自于《孟子》与《周礼》,或者再参考《诗经》。在《孟子》之前,没有关于井田制度的记载。井田制之有无,古今争辩众矣,有学者认为是缺乏考古支持下的猜想,井田制度可能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制度。由于实际地形地貌的千差万别,这种制度可能从未得到严格的实施。胡适、范文澜等否认井田制,郭沫若等承认有井田制。另外关于井田制的内容、性质、是不是当时惟一的土地制度等也有不同的看法。

内容:

①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授土、授职、授民),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买卖和转让(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②受封者要交一定的贡赋

③受封者强迫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 ④劳动产品归受封者所有 性质:土地国有制度(《诗·小雅·北山》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家天下时代,“王有”相当于现在所谓的“国有”“公有”)

(3)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土地国有制两大类型。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如“没有代表就不纳税”,否则就是专制;“未经同意就不能征税”,否则是劫掠。

战国时期诸侯国通过变法运动,通过法律形式来确立土地私有。如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积极作用:

其一,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二,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维护 消极影响:

其一,将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其二,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税收和社会稳定 含义: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途径:买卖

原因:土地私有;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多地少等 表现:地主兼并农民;地主兼并地主

结果: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税收,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贵族、官僚、大地主免交或少交土地税,同时隐田逃税现象严重;失地农民增多,造成社会两极分化,直接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

国家土地所有制,即国有拥有土地。历代封建政府和皇帝都直接掌握着一部分土地,各朝各代的皇庄、王田、军屯、民屯等都是国有土地,尤其以北魏、曹魏、隋唐为最盛。国家将掌握的无主荒地组织农民、军人集体耕种,或者分配给农民个体耕种,耕种者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收获物。前者主要是屯田制,后者主要是均田制。屯田制、均田制是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国有制的主要形式。

屯田制,是最纯粹的国有土地,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主要是荒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屯田主要有军屯、民屯,一般是集体劳作,即使是民屯,也多采用军事编制。屯田制最早产生于秦汉时期,秦代以前,每次战争持续的时间都不长,所以也就无需建立粮食生产后勤基地。粮食生产基地,最好建在距离交战区域不远的地方,这样能够减少运粮的路耗和时间,于是产生屯田的方法。屯田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直到明清,历代基本都有屯田。

均田制,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前后约三百年。“计口授田”是指政府根据所掌握的土地数量,授予每口人一定数量的桑田(永业田,唐代一般是20亩)和露田(口分田,唐代一般是80亩)。受田农民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绢或布,服徭役。桑田(永业田)可以继承和买卖,属私人所有;露田(口分田)在年老或死亡后要收回,属国家所有。所以学者认为,均田制具有两重性,既包括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又包括土地私有制。

均田制是国家将无主的荒地分配给官、民,不是没收地主土地去分配,也不是平均分配,官、民相差甚大,官吏按等级。所以,均田制既是封建王朝保证官僚成为大地主的制度,又是封建国家役使农民垦荒以保证财政收入的工具。均田制之外,还有私有土地。均田制推行的三百年,私有土地与均田制是同时并存的。均田制的积极意义之一,规定露田(口分田)不准买卖,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二、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系今人对先秦以来一种政策的概括,古人没有使用这一成语。把它作为中国古代一以贯之的传统政策,既缺乏连贯的史实支撑,也不能在概念内涵方面取得一致。从中国古代史看,“重农”可以说是一项基本国策,而抑商却不能作如是观。古代重商的君王也有,抑商的君王也有,相对来说,先秦时期、宋元时期抑商色彩较淡,汉唐时期、明清时期抑商色彩较浓。

1、含义

(1)重农:重视农业,以农业为国家根本大业,是本业。

(2)抑商:其含义有二,其一是抑制私人商业的发展;其二是保护和发展官营商业。也就是说,抑商并不是抑制所有商业的发展。见袁林《中国古代“抑商”政策研究的几个问题》,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起源:战国秦国商鞅变法首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君主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商人社会地位较高。首先提出“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首先推行和实践“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韩非把工商之民列为“五蠹”之一,蠹dù,本义指蛀蚀器物的虫子。法家认为,各诸侯国欲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富国强兵之路,“重农抑商”是措施之一。理由是:需要一部分农民种地,另一部分农民去打仗。农民既是粮食的生产者,又是税收和兵员的来源,所以不能允许他们离开土地去经营工商业。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主要有(页17“学思之窗”):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

3、抑商手段

从页17、18正文和“历史纵横”概括如下:(1)抑制土地兼并

目的之一就是抑制商人投资土地、兼并土地。(2)货币官铸

严禁私人及郡国地方铸钱,把铸币权收归中央,防止商人私铸钱币而大发横财。

(3)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或者专卖,不许私商染指

如官营贩运,盐铁酒专卖。专卖指专控商品需要得到相应的许可才允许生产或销售,我国古代称为禁榷制度,禁即国家禁止某些物品的私人制作、销售,榷即专卖,是中国古代政府对某些商品实行专卖,限制民间商业贸易,借以扩大财政收入的一种方法。如榷盐、榷酒、榷茶。从春秋时期到明、清的许多朝代,也曾对盐、铁、酒、茶、醋、矾等产品实行过专卖。目的主要是通过垄断的专卖价格,攫取巨额财政收入。

(4)平抑物价

目的在于防止物价暴涨,商人获得暴利。物价稳定则微利,物价暴涨则暴利。如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在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剂运销收购郡国财物。同时又在京师设平准官,负责平抑物价,利用均输官购进的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以保持物价平衡,防止富商从中牟利,而使利归国家。

(5)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行是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所有进出口商品都要经过它买卖。当时获得政府特许经营权的不仅有徽商、晋商,还有广州的行商。十三行,又称公行、洋行,号十三行,非固定13家,也并无定数。

③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如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禁止外商雇役华人办事,官府指定的通事、买办除外,禁止外国妇女进入广州,广州外商平时不能随便走出商馆,只能在每月逢八之日出外游览散步,且人数不能超过10人等。

(2)消极影响

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对外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之一。对外贸易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资本与市场,限制对外贸易使资本主义萌芽失去海外资本和市场。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当时的世界潮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发展。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2

教学目标:

1、积累:了解书序的特点;掌握文中一些重要词语,如多义词“信”“修”“期”“致”“临”等、虚词“毕”“咸”“所以”等、富有生命力短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背诵全文。

2、理解:理解文意和主旨,领悟作者于深沉的感慨中蕴蓄的对人生的眷恋、热爱之情。

3、评价:作者借宴游所生发的生死观、所感悟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情感脉络,理解文章主旨;背诵全文。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生死观、人生观。

教学方法:

诵读发、点拨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CAI课件(内容主要有:作者像、作者介绍文字、《兰亭集序》摹本、古今名人评价语、兰亭古迹风光、有关背景资料、背景音乐等)、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2教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再现情境,导入新课。

公元353年3月,正是江南“草长莺飞、杂花生树”、万木葱茏、江花似火、碧水如蓝的季节。3日,一群文人雅士、名流俊才,齐聚浙江绍兴“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此日也,天公作美,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地也,环境清幽,风光独好,“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此人也,把酒临风,吟诗啸歌,畅咏怀抱,放浪形骸,俯仰天地,游目骋怀,“其喜洋洋者也”,他们“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他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以极视听之娱”。游宴之后,大家将赋诗汇集成册,并公推书法家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当仁不让,欣然命笔,借着酒兴,用行草写就了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其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无愧“行书第一”之美誉;其文章,文笔简约流畅,情感深沉苍凉,意蕴丰厚深邃,手法独具一格,借宴游谈生死观,借题发挥论人生意义,实为“大家手笔”。书法与文章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现在,让我们走进《兰亭集序》,追逐书圣王羲之人生探索的踪迹。(板书课题)

2、鉴赏《兰亭集序》碑帖摹本,导入课文。

投影《兰亭集序》碑帖摹本,或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彩色插图“冯承素摹兰亭帖”。其创作者是“书圣”王羲之,其书体为行草,其价值为“行书第一”,其书法率性而为,洒脱奔放,飘逸遒劲,一气呵成,真是“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这横竖撇点捺、勾勾画画的线条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领略华夏民族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感悟到作者才性气质、精神生命的昭示与张扬!这些线条也是魏晋时代风貌和气度的再现,那么这些文字的内蕴是什么呢?它流淌着作者怎样的生命形态?让我们细细咀嚼品味吧。(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听读。放录音范读或教师配乐范读。要求:注意文章的语气、语速、节奏、感情基调和生字词读音。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词读音,把握文章语气、语速、节奏、基调等。读前强调:①应读准的字词(略)。②语调、语速、句读等。如“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为叙述,中速读;下文集会的描写,以清新明快语调读,重读“乐”字,体现快乐心情;第二段语速变缓变重,尤其是“向之所欣„„岂不痛哉!”句,要读出深沉之慨。第三段“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句的节奏要读准,要读出批判的语气,“后之视今„„亦将有感于斯文”以和缓低沉的语气读出。

3、齐读(或轮读)。涵泳文气,训练语感。

三、疏通理解。

1、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或助读资料),疏通词句,理解文意。

2、质疑。就阅读理解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学生质疑问难,师生释疑解惑。

3、检测。完成课后“练习三”、《金版新学案—教师用书》(知能巩固各题)(P177)、翻译有关句段。

四、研读背诵。

1、速读课文,理请情感脉络。

本文虽为序言,但作者俯仰天地,抚今追昔,借题发挥,情感之流涌动其中,跌宕起伏。请“拈”出文中三个词语,体味其情感的变化之由。

明确:“乐”——“痛”——“悲”。“乐”者,游宴之乐也;“痛”者,死生之痛也;“悲”者,人生之悲也。全文由乐生痛,言痛生感,由痛言悲,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2、研读第一段。

①讨论:作者“乐”从何来?何“乐”之有?

②点拨、明确:一乐盛会时间——暮春——踏青之季也,地点——兰亭——名胜之处也,目的——修禊事——洗濯除病、祛灾迎祥、嬉戏宴游也(暗写)。二乐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三乐环境幽美——此地有„„映带左右——山环水饶。四乐活动尽兴——一觞一咏„„幽情——乐事爽心。五乐——天气作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六乐感受独特——仰观„„视听之娱——人生极致。人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齐聚,其乐也陶陶,其乐也无穷!

③背诵。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课堂背诵。

3、研读第二段。

①讨论:作者“痛”自何来?缘何而“痛”?

②点拨、明确:作者由“乐”而忧,由忧生“痛”,由生而死,生死相依,生命短暂,感慨沉痛。作者由兰亭集会想到人们相处往来,虽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人生忧患是相同的。一者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感慨系之。二者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持久——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三者来自生命个体的短暂有限——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之大,岂不令人“痛”哉?

③背诵。

4、研读第三段。①讨论:作者因何生“悲”?所“悲”为何?

②点拨、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由的体悟“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今人对生死的感悟相同;批判当前士大夫虚无主义的生死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此句是理解难点,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发“后之视近,亦由今视昔”的“悲”叹。其实质是对生死的悲叹,对生命易逝、盛筵难再的悲叹。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游的盛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彰后世,使后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点明诗集由来——故列叙时人„„,编辑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者“悲”而不沉,“悲”而不伤,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人生的眷恋、执著与追求。

③背诵第三段。

5、尝试背诵全文。

五、探究与评价。

1、如何理解评价寓于文中的作者的生死观、人生观?(亦可将教参的分析,提供学生讨论)

2、可适当拓展:何谓生死观?生命个体对生与死的态度、看法和追求。请于历史长河中撷取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对生死的理解阐释的名言警句。如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大丈夫当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寄意寒星痊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毛泽东赞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藏克家:“有的人活者,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等。作者对生死是豁达的向上的进取的。

何谓人生观?(略)关于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讨论。古诗:“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陶渊明:“人生似虚化,终当归空无”“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人生如梦,一樽还泪江月”等。(人生如一串葡萄,人生如半杯水的比喻——乐观与悲观)。作者对人生是热爱、进取、有为的。

六、鉴赏。

1、鉴赏本文文笔洗练、词汇丰富、句式骈散结合之美。

2、鉴赏本篇序言的与众不同之妙。

3、比较鉴赏。试比较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异同。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第五篇: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历史教案:《专题五 第三课 “蒸汽”的力量》(人民版必修2)

课标要求: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瓦特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对世界的影响;了解工业革命中机械化的历程,调查工业革命成就在我们今天生活中的应用情况;认识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力;养成识读经济图表的能力,注意搜集生活中有关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材料。

(2)过程与方法:结合工业革命中交通工具改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由学生总结自己身边交通工具和方式的演变;从整体上认识英国历史发展,整理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认识英国打造世界工厂的措施的全面性;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社会进步,又给人类带来一些问题,结合学习请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并找出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注意历史发展中经济史材料、数据和图表的阅读,养成务实的经济分析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结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和自然观,确立以人为本、关注生活质量的意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导致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关注科技发展的方向,培养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科技没有国界,科技成果是人类对自然认识改造经验积累的结果,而现实世界中科技的竞争十分激烈,树立重视科技发展的观念,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成就;英国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工厂的措施;世界市场形成和成熟。难点:世界市场成熟过程中,如何认识列强在进行殖民扩张的争夺的同时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一些基本准则。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包括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重大发明,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初中分别在两章中介绍过两次工业革命,高中教材将两次工业革命放在一起,便于学生形成整体认识,体会人类历史上的技术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本课引言主要说明了本学习专题三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工业革命的特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工业革命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与殖民扩张相比,没有刀光剑影,其在改变世界面貌方面影响更大更深刻。

(1)关于“‘大工业’的狂飙时代”一目,介绍了三个主要问题: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主要成就和意义,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圈地运动和手工工场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的政治保障。主要成就: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纺织技术革新推动工业的发展,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英国经济的发展出现先工厂化后机械化。在动力方面,瓦特改良成功的联动式蒸汽机——“万能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利用蒸汽机作动力的汽船和火车,促进了人类交通发展。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意义: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人口的职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还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诞生。

②工业革命的扩展: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传播开来。美国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使机械化生产普及迅速,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③工业革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发展了人类文明,当然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2)关于“打造‘世界工厂’”一目,介绍了二个主要问题:英国政府和企业界为打造世界工厂的措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表现。

①措施:A、政府: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需要,在政治方面进行民主化改革。应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B、企业界:利用大工厂制在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剥削的同时,还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积极参与海外殖民扩张,也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②表现:用图表材料和数据说明了工业革命使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伦敦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修建了 “水晶宫”,向全世界炫耀取得的财富。

(3)关于“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一目,介绍资本主义市场的“世界性”和成熟的标志两个问题。

①世界市场: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使世界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生产的互补性增强,为世界市场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商品成为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②成熟: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结束和日本的“开国”,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殖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在国际贸易中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下载高一历史教案 8.2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历史教案 8.2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人教版必修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