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语文教案高一必修2梳理探究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示例 - 副本

时间:2019-05-15 03:4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新课标语文教案高一必修2梳理探究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示例 - 副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新课标语文教案高一必修2梳理探究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示例 - 副本》。

第一篇:人教新课标语文教案高一必修2梳理探究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示例 - 副本

《修辞无处不在》导学案

高一9班 2017-04-09

【教学目标】:

1.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2.通过练习,把学过的修辞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复习。3.积累优美语句,学会修饰自己的文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词语修辞,掌握并会运用几种常见的修辞格。【课前预习】:

1.自读课本70-72页,了解修辞的分类

2.搜集已学过的初高中课本里有关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的例句。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这些被称为修辞格。修辞格仅仅是众多修辞方式中的一种。修辞就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

二、修辞的分类及作用

(一)语音修辞

“语音修辞”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常见的修辞格比如排比、反复、顶真、对偶,以及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此类。这一类的修辞活动主要见于诗歌和一些抒情性的散文中。

(二)词语修辞: “词语修辞”,着眼于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类似于古人的“炼字”,平常的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别样的表达效果。例:月光如流水一样,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小结:炼字答题模板:

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通感、仿词、婉曲等,都是从词语选择的角度进行修辞的。

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使用比喻手法时要注意:⒈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⒉ 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1).你能从已学课文中举出有关比喻的例子么?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历来为人称道,试从比喻的手法方面来鉴赏。

拟人:指把事物像人一样来写,把原本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例如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笑。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1)春天爬上了树梢(杜鹏程《保卫延安》).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与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小结:答题模板:

(三)语句修辞:即对所使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锤炼。比如长句和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整句和散句、顺序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述句和反问句等,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各有不同的适用场合,如果你的选择适合语境,就会造成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三、直击高考

1、高考解读:《考纲》要求:“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在运用语言时,能使用常见修辞手法,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鲜明生动,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考题形式:修辞同语言表达(仿写或续写)、阅读鉴赏(古诗文鉴赏与现代文阅读)、作文写作联系(写作中修辞方法的运用)密切,通常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联合考察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课堂练习

A.(修辞与仿写)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10年全国卷ⅰ)

答案

B.(修辞与古诗文)诗的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析它的作用。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C.(修辞与现代文)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作答。 此外失望人的傻笑,挨了骂的下人对主子的赔笑,生离永别时节的苦笑——这些笑全是“自然”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得没有办法,我们承认失败了的表现,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06年福建卷)

注:幡,一种窄长的旗子。

问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D.(修辞与作文)

直接博喻式,喻势如破竹:诚信如春天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去接受;如夏天的一块西瓜,含在口中,甜到心里;如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勾起无限牵挂;如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永远那么纯洁。(高考作文《诚信——永远的绿卡》)比喻+感悟式,喻义弥深:诚信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诚信是火,照亮夜行之路;诚信是路,引你走向黎明。(高考作文《诚信——走向成功的钥匙》)设问+比喻式,一问一答中显真情:诚信是什么?活泼好动的孩子说诚信是两根纤小的手指,拉过钩儿就永不反悔;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说诚信是一张精致的信用卡,是不能透支的诺言;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诚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高考作文《诚信是什么》)

四、课堂总结

自古,古人说话讲究辞令,写文章讲究文采,其中很有道理。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妙世无双”?装扮的手段很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修辞。巧妙运用各种修辞,会使你的作文语言文采焕然,瑰丽多姿。

五、作业

以“坚持”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文的首段,要求运用到不少于两种修辞。

【拓展阅读】

(1)古人敬仰季节,因为季节教会他们一切重要而美好的生命真谛。春和景明,木欣欣以向荣,那是生之奋发;夏日炎炎,骄阳似火,那是生之热烈;秋气肃杀,回风摇曳,那是生之蕴藉;冬雪冰封,滢然洁白,那是生之肃穆。在季节的变动周期中,人渐渐成长,渐渐感悟,然后满意地叹息一声,尘归黄土。季节是无言的老师,沉默的仲裁者和守护者。子曰:予欲无言。是啊,庇护一切,包容一切而又默许一切的季节,又何需言语呢:?

(2)记得张潮《幽梦影》中有言:“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而现代人却早已习惯于:“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店,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如此空虚,而那造就山水仙气,世外清音的佳句,那种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的韵律,也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于暮霭沉沉中遁于无形;那兰舟催发的桨声,也早已在千里烟波的楚江里,一篙独去。

(3)我梦想,来到塞外的大漠中,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我梦想,坐在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我梦想,置身于江南的古镇中,在绵绵的细雨里,体味“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情调;我梦想,徜徉在东海之滨,在阵阵海浪声中,感受“烟雨莽苍苍”的气魄。

(4)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种子,需要你去播种,培育;理想不是壮美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描绘,渲染;理想不是葱茏的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你去开垦,改造。

(5)承诺不是天上的白云,逍遥,飘逸;承诺不是绿波上的一朵浪花,轻盈,潇洒;承诺不是水面上的一叶浮萍,漂游不定;承诺不是夜幕中的一朵昙花,转瞬即逝。承诺如同珍珠,它的晶莹是蚌的痛苦的代价,也是蚌的荣耀;承诺如同金黄的谷粒,它的饱满是农民辛勤汗水的结晶,也是农民的希望;承诺如同蜂蜜,它的甘甜是蜜蜂勤劳的结晶,也是蜜蜂的骄傲;承诺如同流星,它的灿烂是陨石悲壮的付出,也是陨石的辉煌;承诺如同清晨绿草尖的露珠,晶亮而短暂。

(6)理解是生活的太阳,它将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温暖;理解是生活的发动机,它将给人们无穷的力量;理解是生活的美酒,它将给人们带来醉人的芳香。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语文教案高一必修2梳理探究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示例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2.通过少量练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修辞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复习。3.积累部份优美语句,学会修饰自己的文句。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这些被称为修辞格。修辞格仅仅众多修辞方式中的一种。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早就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情和意,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即:修辞就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从这个角度来讲,修辞无处不在。

二、修辞 1.语音修辞 “语音修辞”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常见的修辞格比如排比、反复、顶真、对偶,以及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此类。这一类的修辞活动主要见于诗歌和一些抒情性的散文中。

(1)从“语音修辞”的角度品味下面的诗歌。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分别搜集运用了排比、反复、顶真、对偶等修辞格的语句,或者运用了叠音词、联绵词的句子,或者古典诗词中的押韵句,并说说他们在语音、节奏、旋律上有什么特点。

2.词语修辞: “词语修辞”,着眼于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类似于古人的“炼字”。(1)平常的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别样的表达效果。A.例:月光如流水一样,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B.学生课外搜集类似的例子进行品味。

(2)词语之间超常规搭配

超常规搭配词语是创造性地使用词语的一种方法,通常是将与甲事物搭配的词语用到乙事物上。我们平常用的最多的是词语移用和异配。如《潮湿的心》、《欢乐的火焰》、《车子碾过一个世纪》等等。这些词语的搭配突破了常规的局限,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空间。

A.例:

a.远处一页白帆,正慢慢慢慢吻过来。(何立伟《白色鸟》).b.春天爬上了树梢(杜鹏程《保卫延安》).c.红杏枝头春意闹 .d.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e.台湾闹“机瘟”,天灾还是人祸? ..f.城市“暗疮”亟待祛除 ..d.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鲁迅《社戏》)B.学生课外搜集类似的例子,相互交流。

(3)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通感、仿词、婉曲等,都是从词语选择的角度进行修辞的。

A.例:

a.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已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学生搜集这样的例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3.语句修辞:即对所使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锤炼。即炼句。(1)整句和散句

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它主要指排比句和对偶句;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式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做散句。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在散文、诗歌、唱词中应用广泛,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散句比较灵活,避免呆板,富于变化,生动感人。整句散句交错运用,则兼两者之长,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贯通。

(2)修辞格中的设问和反问

(3)学生搜集自认为精典的整句、散句、设问句和反问句,揣摩它们的表达效果。

一、选题反思

我选择这个课题,是因为修辞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高考中,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运用以及作文都涉及到修辞,所以我想把这一堂课上成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让学生学有所用,从此关注修辞。同时,在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修辞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这实在是一种遗憾。其实,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我们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可以说“修辞无处不在”。本课的设计采用的思路是:从语言的三个层面(语音、词语、句子),分别设计活动,把众多的修辞格和修辞手段串联起来,以达到知识的系统性。

学习目标设计好了,但是,真正开始备课时,第一次接触梳理探究课题,发现无从下手了,总想面面俱到,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哪一个都没有讲深、讲透。后来,我认真反思,决定整体梳理三大板块知识之后,着重探究语音修辞、词语修辞中的炼字、语句修辞中的语序调整,这样思路会更清晰一些,重点也会更加突出。

真正一节课下来,我的感受是,设计的内容倒是讲完了,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课堂容量不够,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设计的题过于简单,体现不出深入浅出的教学理念,探究性不足。所以,如何将知识的系统梳理和进行实效性的探究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二、效果反思

第一次和陌生的学生接触,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是我始终关注的问题。备课中,我精心挑选了一些精彩的小故事,力求通过生动的情节和语言魅力吸引学生,征服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修辞也是无处不在,我发动大家找广告词、手机短信、歌词,让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借助于语文实践训练过程,要求学生甄别词语,开展写作的实践,实现对固有知识能力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教学过程的亮点应该是学生,是学生独特的体验、个性化的感悟以及表达交流过程中的思想交锋和相互促进。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苏小妹故事中的炼字题,并没有出现预想的亮点,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没能形成深刻的思想感悟,课堂氛围沉闷、凝滞。

究其原因,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对问题的整合和适当的引导,当学生茫然,感到无从入手的时候,我也慌了神,想不到用意象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这一简单的引导方法,鉴赏的时间不少,但方法不够明晰,学生学习过之后,不一定能把握住炼字要领。

同时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说给残疾人的一段话,这是现场展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学以致用的时刻。当学生写出精彩的文段念给大家听的时候,为了赶时间,我没有给予其充分的评价,也没有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三、理念反思

一堂好课的衡量标准,重要的一点体现在学生主动参与与合作学习。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学习主体的过程,它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

在这一点处理上,我不敢大胆放手: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想法怎么办,应变跟不上怎么办,驾驭不了课堂怎么办,教学节奏乱了怎么办。其实究其原因,就是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在教学实践中,我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如果没有较强的基本教学能力,教学内容再科学,教学手段再先进,也无法产生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求自己必须尽快更新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扎扎实实备好每一节课,安排好每一节随堂课,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注意每一个细节,让自己更快成长起来。

想像世界

学习虚构 教学设想:学习虚构其实就是培养想像能力。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强调要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许多写得好的作文常常是虚构之作,只是这些作品编得圆熟而已,说明写作往往离不开虚构,更离不开想像。因此,本节的作文训练以训练学生的想像为主。

教学目标:

1、了解虚构的类型

2、通过虚构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教学步骤及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本单元的知识短文,掌握以下内容:

1、什么是想像?想像有什么作用?

2、你在以往的写作过程中是否用到了想像?

二、感悟想像的特征

1、在写作中,常听一些同学叹息:“这些事,我与经历过;这一主题,我也想过,为什么他写得这么精彩,而我不行呢。”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艺术想像力。

举《荷塘月色》中若干运用想像展开描绘的语句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学生讨论:本文如何想像? 师总结:这里,“羞涩”也好,“歌声”也好,都是主观想像之笔。既然是主观的,写作就会因人的感悟能力和表述能力而各不相同。通常,荷塘容易描写,而月光下的荷花荷叶则较难描绘;画家绘画,不怕画断山衔月,就怕画月色下的景物,因为月景朦胧,波光林影时刻在变化着,不容易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画画尚如此,要用语言文字表达画笔所不能表达的画物,自然更吃力。朱自清先生能把月光下寂静的荷塘写得如此富有生气,不是用宏伟的结构和华美的文字,只凭着新奇的想像,委婉细致地写出来,显得十分迷人。

2、再举一例,说明想像之特征。

想像可以大胆,可以虚构,可以是世界上从未存在或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因而想像又具有虚构性的特点。不过,无论怎样虚构,想像都必须以客观现实作为基础和源泉。下面这篇文章正体现了想像的这个特点。

郭沫若

(原文见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9期P43)

3、品析同龄人的作文,借鉴写法。水生与宏儿的重逢-----续写《故乡》

[四川] 王 建(原文略)

或是《教师用书》P178之学生作文《对门》

三、总结:

写作中必须借助想像。首先,借助想像填补生活。作者的生活面总是有限的,可是写文章却要求作者的知识是无限的。这个矛盾的解决就要靠丰富的想像。即使写亲身经历的事实,也不能没有想像,因为写文章不是对生活的完全照搬,对素材的取舍,情节的组合,人物活动的细节安排等等,都要作艺术性的处理,其中就包含着合理的想像。其次,借助想像构制文章。文章的构制是个复杂的思想活动过程,即使素材很丰富,也不是简单的拼接,其中有主题的提炼、素材的加工等等问题;此外还要考虑采用什么形式去表达。这种创造性思维中就包括想像。第三,借助想像使文章增色添彩。优美的意境、精辟的议论、跌宕的情节以及连珠的妙语、奇巧的比喻等等,都要凭借想像的驰骋。

四、写作练习:

1、就目前一些学校学生负担过重,学生健康、正常的课余活动被挤掉的现象,为中央电视台《广而告之》节目拟一个1分钟的专题节目。结尾屏幕上显示的是“孩子们应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孩子们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描写的三个画面要和结尾屏幕显示的内容吻合。

要求:描写三个具体的镜头画面(总字数300字以上)

2、分别以“黑板”为题,展开联想想像,写出一方面对其表赞美,一方面对其表鄙薄的风格不同的两篇短文。

要求:(1)每篇围绕一个中心写。(2)咏物与抒情相结合。(3)每篇200字左右。想象世界,学习虚构 教学目标:

1、了解虚构的类型

2、通过虚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设想:

学习虚构其实就是培养想象能力。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强调要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许多写得好的作文常常是虚构之作,只是这些作品编得圆熟而已,说明写作往往离不开虚构,更离不开想象。因此,本节的作文训练以训练学生的想象为主。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本单元的知识短文,掌握以下内容:

1、什么是想象?想象有什么作用?

2、你在以往的写作过程中是否用到了想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想象能力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智力,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慧。

当我们读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时,眼前就会出现一幅色彩绚丽的江南春景图;当我们听着那如泣如诉的古筝独奏《苏武牧羊》时,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衰草连天的草原,苏武正怀抱符节,步履维艰地向前走着;面对着黑板上的一个圆,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我们所生活的星球。想象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写作能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吧。

二、想象

那么,什么是想象呢?我们书本怎么说的。请同学读一下。

它是指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文艺创作的起点,写作离不开想象的参与。好的文章往往得益于美妙的想象,如精美散文《荷塘月色》。其中一段(P3)“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段文字,“羞涩”也好,“歌声”也好,都是主观想象之笔。朱自清先生能把月光下寂静的荷塘写得如此富有生气,靠的不是用宏伟的结构和华美的文字,而是新奇的想象,委婉细致的描写。

此类美文,我们的一些同学看后常叹息:“这景,我也观赏过;这些事,我经历过;这一主题,我也思考过,为什么他写得这么精彩,而我不行呢。”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象缺位。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想象练习,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波浪线~~~~,学生想象它是什么——山脉 攒动的人头 弯曲的绳子 蛇 心电图 方便面 蜿蜒的小路 妈妈的皱纹 荷花的香味 音乐的旋律 起伏不定的成绩 坎坷起落的人生 不平静的心情„„

这看似呆板的曲线,经同学们一加以想象,竟包含了如此丰富生动的内容。可见,想象能让单一变得多样化,让呆板化做生动,能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无怪乎爱因斯坦说:想象是一切创造之源。

三、虚构

想象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写作文时如何运用想象呢?其实,虚构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下面,就让我们在想象的世界里,学习作文的虚构吧。

说到虚构这个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陌生。因为平时,我们写作文时,老师总要求大家要写真人真事。既然是真人真事,怎么可以说假话,怎么可以虚构呢。那么,虚构是不是在说假话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字典里专业的解释。

虚构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指作家创作时在掌握生活素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加工,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

从这个概念里,我们可以看到虚构有哪两个要素:生活素材的基础上 综合加工

虚构不等于说假话。它是一种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我国公认的最权威最真实的史书是——《史记》,那么,大家认为《史记》里有没有虚构呢?有。必修一的《鸿门宴》里就有虚构。大家想: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人?西汉汉武帝时。刘邦项羽是哪个朝代的?秦末时期。那司马迁不可能坐时光穿梭机到秦末去参加鸿门宴吧?既然他没不在场,那课文《鸿门宴》里人物的语言、动作、甚至是表情从何而来呢?对,是司马迁根据有限的史料加以补充,想象、虚构出来的。

那么,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不必拘泥于亲身经历的事情,毕竟生活是平淡的,毕竟大家的生活阅历也有限,有时候,我们发挥想象、虚构一个故事来反映生活的真实,也许更生动、也更典型。所以,近年来高考试卷中都提示考生:作文可以大胆想象,编写故事。按照编故事的方式不同,我们的虚构性作文又可以写哪些类型呢:小说,散文,童话,寓言,科幻,故事新编„„

现在呢,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课本上的虚构之作《程序控制的把戏》。在品读的时候,我们可以思考这些问题:

1、作为本文基础的生活素材是什么?

1、这篇文章生活素材进行了怎样的加工?

2、这样虚构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活素材:父母给孩子留字条。综合加工:母亲一次性给孩子留很多字条。托尔最后居然忘了上厕所。目的:讽刺父母过分关注孩子,反而限制了儿女的自主能力。)

《程序控制的把戏》就是这样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虚构,综合加工,从而真实生动的表现了文章主题。同学们,要提高写作能力我们一定可要学会虚构啊。

下面我们来实践一下自己虚构、编故事的能力,做一个叫“胡编乱造”的游戏。我给大家一组词,黑夜 蚂蚁 月球 模型 电灯泡 马路 巨浪 军团。请同学们从中任选三个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在6分钟内将这个句子扩展成一段不少于50字的短文,力求使短文合情合理,使人信服。

好,时间到。我把我写的小说《亚当之死》给大家读一下。我选的词是“黑夜、模型、巨浪”。

亚当之死

雷电交加,惊涛卷天。

在这恐怖的夜晚,是难以入眠的。亚当和夏娃索性与往时一样坐对大水打发这漫长的黑夜。

呜咽的海啸东一阵,西一阵,给这孤岛上的黑夜带来几许凉意。借着闪电,可以看见,层层波浪,扭在一起,彼此踢打着,撕咬着。“瞧,那是什么?”又一道闪电划过,“啊,人!”

远处,波浪间似乎有一个人影:一起一浮,时隐时现;他显然已筋疲力尽。“我去帮他!”亚当匆忙跳入茫茫白水。“小心!”

夏娃叮嘱声中,亚当已经游得很远。一朵朵炸裂的浪花不时落在他的身旁,将他冲开很远。但慢慢的,他还是努力靠近了那个人影。“轰”,一声霹雳,巨浪一个连着一个漫天压来,两个人影消失了。

“亚当,亚当„„”水面上回荡着夏娃的呼唤,但杳无回音。仿佛坠入了无边的黑暗,她的目光充满了苦涩与畏惧。

十年前,由于气温声高,两极冰雪融化。汹涌的海水向人类扑来,加上水土流失引起地面变低大水吞没了平原淹没了高山。一切陆地的生命都化作鱼类的食物。只有他俩侥幸逃到地球上这最后的孤岛上。

东方发白,一个漫长的夜总算熬过,夏娃焦急的搜索水面: „„

波峰中,一具橡胶人体模型在荡悠,不远处,几只鲨鱼在挣食一具人尸。我的这篇小说,主题是呼吁人类保护环境,否则,遭难的是我们人类自己。为了表现主题,文章显然是虚构的,那么有没有事实做基础呢?有。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疯狂的破坏环境,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下面,我们看大家写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交给同桌点评。建议点评点:

1、对生活中本有的情节进行了怎样的加工?

2、虚构的目的是什么? 品评点:在哪些地方进行了虚构?这样虚构有什么好处?反映了什么主题?内容是否很好地围绕主题而虚构?

有没有想象一些细节来突出主题?是否有似曾相识但又十分陌生之感?如果加上些什么,效果会怎么样?写的内容是否是生活中的典型?

好,游戏到此结束。通过这个“胡编乱造“啊,我们发现其实很多不可能的东西经过自己的合理加工都会变成可能。这说明,我们虚构作文首先就要敢于胡编乱造,只有胡编乱造才能让我们的想象大胆而又新颖。但虚构仅仅是胡编乱造就可以了吗?不可以。那么虚构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回答)

首先,虚构要有目的。同学们在虚构的时候呢,常常会虚构虚构,只重虚而忘了实,让自己的想象变成了漫无边际的胡编乱造。其实,任何好的虚构作品,无论看起来多荒诞,它都是紧紧围绕着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而去的。例如: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是够荒诞了吧,但作者这样虚构的目的是为了借孙悟空表达一种敢于反抗追求自由的精神。

其次,虚构要合情合理,以真实生活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尽可能多的占有生活素材。巴尔扎克:“想象是双脚站在大地上行进,他的脑袋却在腾云驾雾。”这句话非常精辟,我把它送给大家,如果大家在以后的作文实践中,谨记这个想象的标尺,胡编乱造便会成为奇思妙想了。

四、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四

五、结束语 最后,祝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心灵的彩翼,让我们的作文成为一次奇思妙想的旅行。板书设计

想象世界,学习虚构 虚构≠说假话

想象是一切创造之源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反思

第三篇:梳理探究《修辞无处不在》教案示例解读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2.通过少量练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修辞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复习。3.积累部份优美语句,学会修饰自己的文句。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这些被称为修辞格。修辞格仅仅众多修辞方式中的一种。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早就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情和意,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即:修辞就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从这个角度来讲,修辞无处不在。

二、修辞 1.语音修辞

“语音修辞”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常见的修辞格比如排比、反复、顶真、对偶,以及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此类。这一类的修辞活动主要见于诗歌和一些抒情性的散文中。(1)从“语音修辞”的角度品味下面的诗歌。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分别搜集运用了排比、反复、顶真、对偶等修辞格的语句,或者运用了叠音词、联绵词的句子,或者古典诗词中的押韵句,并说说他们在语音、节奏、旋律上有什么特点。

2.词语修辞:

“词语修辞”,着眼于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类似于古人的“炼字”。(1)平常的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别样的表达效果。A.例:月光如流水一样,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学生课外搜集类似的例子进行品味。(2词语之间超常规搭配

超常规搭配词语是创造性地使用词语的一种方法,通常是将与甲事物搭配的词语用到乙事物上。我们平常用的最多的是词语移用和异配。如《潮湿的心》、《欢乐的火焰》、《车子碾过一个世纪》等等。这些词语的搭配突破了常规的局限,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空间。

A.例:

a.远处一页白帆,正慢慢慢慢吻过来。(何立伟《白色鸟》)

b.春天爬上了树梢(杜鹏程《保卫延安》)c.红杏枝头春意闹

d.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e.台湾闹“机瘟”,天灾还是人祸? f.城市“暗疮”亟待祛除

d.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鲁迅《社戏》)

B.学生课外搜集类似的例子,相互交流。词语选择的角度进行修辞的。

A.例:

a.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已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学生搜集这样的例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3.语句修辞:即对所使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锤炼。即炼句。(1)整句和散句

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它主要指排比句和对偶句;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式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做散句。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在散文、诗歌、唱词中应用广泛,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散句比较灵活,避免呆板,富于变化,生动感人。整句散句交错运用,则兼两者之长,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贯通。

(2)修辞格中的设问和反问

(3)学生搜集自认为精典的整句、散句、设问句和反问句,揣摩它们的表达效果。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2

教学目标:

1、积累:了解书序的特点;掌握文中一些重要词语,如多义词“信”“修”“期”“致”“临”等、虚词“毕”“咸”“所以”等、富有生命力短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背诵全文。

2、理解:理解文意和主旨,领悟作者于深沉的感慨中蕴蓄的对人生的眷恋、热爱之情。

3、评价:作者借宴游所生发的生死观、所感悟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情感脉络,理解文章主旨;背诵全文。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生死观、人生观。

教学方法:

诵读发、点拨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CAI课件(内容主要有:作者像、作者介绍文字、《兰亭集序》摹本、古今名人评价语、兰亭古迹风光、有关背景资料、背景音乐等)、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2教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再现情境,导入新课。

公元353年3月,正是江南“草长莺飞、杂花生树”、万木葱茏、江花似火、碧水如蓝的季节。3日,一群文人雅士、名流俊才,齐聚浙江绍兴“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此日也,天公作美,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地也,环境清幽,风光独好,“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此人也,把酒临风,吟诗啸歌,畅咏怀抱,放浪形骸,俯仰天地,游目骋怀,“其喜洋洋者也”,他们“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他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以极视听之娱”。游宴之后,大家将赋诗汇集成册,并公推书法家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当仁不让,欣然命笔,借着酒兴,用行草写就了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其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无愧“行书第一”之美誉;其文章,文笔简约流畅,情感深沉苍凉,意蕴丰厚深邃,手法独具一格,借宴游谈生死观,借题发挥论人生意义,实为“大家手笔”。书法与文章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现在,让我们走进《兰亭集序》,追逐书圣王羲之人生探索的踪迹。(板书课题)

2、鉴赏《兰亭集序》碑帖摹本,导入课文。

投影《兰亭集序》碑帖摹本,或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彩色插图“冯承素摹兰亭帖”。其创作者是“书圣”王羲之,其书体为行草,其价值为“行书第一”,其书法率性而为,洒脱奔放,飘逸遒劲,一气呵成,真是“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这横竖撇点捺、勾勾画画的线条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领略华夏民族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感悟到作者才性气质、精神生命的昭示与张扬!这些线条也是魏晋时代风貌和气度的再现,那么这些文字的内蕴是什么呢?它流淌着作者怎样的生命形态?让我们细细咀嚼品味吧。(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听读。放录音范读或教师配乐范读。要求:注意文章的语气、语速、节奏、感情基调和生字词读音。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词读音,把握文章语气、语速、节奏、基调等。读前强调:①应读准的字词(略)。②语调、语速、句读等。如“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为叙述,中速读;下文集会的描写,以清新明快语调读,重读“乐”字,体现快乐心情;第二段语速变缓变重,尤其是“向之所欣„„岂不痛哉!”句,要读出深沉之慨。第三段“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句的节奏要读准,要读出批判的语气,“后之视今„„亦将有感于斯文”以和缓低沉的语气读出。

3、齐读(或轮读)。涵泳文气,训练语感。

三、疏通理解。

1、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或助读资料),疏通词句,理解文意。

2、质疑。就阅读理解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学生质疑问难,师生释疑解惑。

3、检测。完成课后“练习三”、《金版新学案—教师用书》(知能巩固各题)(P177)、翻译有关句段。

四、研读背诵。

1、速读课文,理请情感脉络。

本文虽为序言,但作者俯仰天地,抚今追昔,借题发挥,情感之流涌动其中,跌宕起伏。请“拈”出文中三个词语,体味其情感的变化之由。

明确:“乐”——“痛”——“悲”。“乐”者,游宴之乐也;“痛”者,死生之痛也;“悲”者,人生之悲也。全文由乐生痛,言痛生感,由痛言悲,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2、研读第一段。

①讨论:作者“乐”从何来?何“乐”之有?

②点拨、明确:一乐盛会时间——暮春——踏青之季也,地点——兰亭——名胜之处也,目的——修禊事——洗濯除病、祛灾迎祥、嬉戏宴游也(暗写)。二乐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三乐环境幽美——此地有„„映带左右——山环水饶。四乐活动尽兴——一觞一咏„„幽情——乐事爽心。五乐——天气作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六乐感受独特——仰观„„视听之娱——人生极致。人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齐聚,其乐也陶陶,其乐也无穷!

③背诵。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课堂背诵。

3、研读第二段。

①讨论:作者“痛”自何来?缘何而“痛”?

②点拨、明确:作者由“乐”而忧,由忧生“痛”,由生而死,生死相依,生命短暂,感慨沉痛。作者由兰亭集会想到人们相处往来,虽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人生忧患是相同的。一者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感慨系之。二者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持久——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三者来自生命个体的短暂有限——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之大,岂不令人“痛”哉?

③背诵。

4、研读第三段。①讨论:作者因何生“悲”?所“悲”为何?

②点拨、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由的体悟“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今人对生死的感悟相同;批判当前士大夫虚无主义的生死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此句是理解难点,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发“后之视近,亦由今视昔”的“悲”叹。其实质是对生死的悲叹,对生命易逝、盛筵难再的悲叹。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游的盛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彰后世,使后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点明诗集由来——故列叙时人„„,编辑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者“悲”而不沉,“悲”而不伤,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人生的眷恋、执著与追求。

③背诵第三段。

5、尝试背诵全文。

五、探究与评价。

1、如何理解评价寓于文中的作者的生死观、人生观?(亦可将教参的分析,提供学生讨论)

2、可适当拓展:何谓生死观?生命个体对生与死的态度、看法和追求。请于历史长河中撷取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对生死的理解阐释的名言警句。如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大丈夫当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寄意寒星痊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毛泽东赞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藏克家:“有的人活者,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等。作者对生死是豁达的向上的进取的。

何谓人生观?(略)关于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讨论。古诗:“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陶渊明:“人生似虚化,终当归空无”“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人生如梦,一樽还泪江月”等。(人生如一串葡萄,人生如半杯水的比喻——乐观与悲观)。作者对人生是热爱、进取、有为的。

六、鉴赏。

1、鉴赏本文文笔洗练、词汇丰富、句式骈散结合之美。

2、鉴赏本篇序言的与众不同之妙。

3、比较鉴赏。试比较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异同。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第五篇:2011年高一语文教案:1.1《荷塘月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荷塘月色【背景材料】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

二、月夜有无蝉声?

《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

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这才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公开作答。从这番周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写文章是极其认真负责,绝不含糊的。

朱自清还从这件事中引出一个更深的教训,他在作答的文章中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儿是个有趣的例子。”朱自清这一段话意味深长,它告诉我们轻率的推论会使人们误把成见认作真理,妨碍我们获得新的经验,接受新的知识,这个体会和认识已经远远超出“月夜”有无“蝉声”的讨论本身了。

三、荷塘夕照明——怀念朱自清先生

今年(1978)八月十二日,是朱自清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清华大学为了纪念他,把座落在“水木清华”池边的古老方亭命名为“自清亭”。它和附近小山坡上纪念闻一多先生的“闻亭”比邻而立。朱、闻两位老教授,都是毛泽东同志称颂过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自清亭”的命名,使我想起解放初清华园的荷花池畔,也曾为纪念他而建过一个草亭,名“荷塘月色’。那草亭早因破旧而拆除了,可是,那荷塘呢?

夏日的黄昏,刚下过一回阵雨。雨过天晴,我信步来到荷花池畔。荷塘一片碧绿,间杂着朵朵莲花,微风中送来阵阵清香。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教学建议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

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教学要点

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学生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师先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师归纳: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 1 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大段,(2—6 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五、讲读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

(二)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六、讲读第二段:

(一)提问,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一段是按照作者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4)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七、讲读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八、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归纳中心思想。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结、扩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领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绿中的思想感情,并与《荷塘月色》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下载人教新课标语文教案高一必修2梳理探究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示例 - 副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新课标语文教案高一必修2梳理探究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示例 - 副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

    荷塘月色【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

    人教新课标必修2指导教案:离骚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6 离 骚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离骚》是我国古代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

    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2全套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

    语文高一人教新课标必修3第5课《登高》教案

    《登高》教学设计 西工大附中 王宏哲 教材分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意境阔大苍凉,情韵深厚,抒写了对自然、身世、国家的多重悲......

    高中数学必修2新课标人教A版教案5篇

    目录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一《小狗包弟》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一《小狗包弟》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来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 ⑵ 学习拈取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

    2013学年高一语文教案:2.4.1《氓》(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doc

    《氓》教案 教学目标 1. 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2. 体悟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领悟主人公的情感。 3.......

    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新课导入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