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课堂教学艺术性与人文情境化构建
化学课堂教学艺术性与人文情境化构建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中学 俞品贤 017400
摘要: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索精神,这是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的人才价值观所要求的发展趋势,也是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关键要素。实践证明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教师的教学工作难以收到实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无法飞跃。教师应该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效构建具有人文情境化的课堂教学环境,突出化学教学方法的文化艺术性特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强化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创新实践型人才。
关键词:中学化学;课堂艺术;教学策略
教学艺术作为教师的一种永无止尽的创新能力,是广大教师穷一生精力无限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由于化学教学与其它任何教学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在教育理念中重视教学艺术的积极作用
传统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循规蹈矩尊崇权威,对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不敢越雷池半步,更谈不上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传统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过于严谨,定势思维强,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应该逐步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发展方法,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特别在课堂上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 现和运用行之有效 的新教学方法。
二、在生活现实中感受化学学科的重要价值
化学科学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并值得我们去追求探索。你会吃吗?为什么不能用铁锅煮绿豆汤;烧焦了的鱼和肉为什么不能吃?为什么炒菜最好用铁锅;臭氧为车消毒成风尚;最常见的家有消毒剂有高锰酸钾、酒精、碘伏等。为什么酒能解鱼腥?为什么纯酒精不能杀菌?假酒的危害和识别;报废的电子垃圾能够造成污染。水体污染、金属污染物、女儿村与镉、城市烟雾、汽车排放尾气到底是怎么回事? 电冰箱是怎样制冷的?塑料为什么不能和卫生丸放在一齐?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很感兴趣,通过每日“化”题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以及社会中的有关化学现象的观察,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于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在课堂教学中构建人文情境的艺术魅力
在化学课程导入时必须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每日 “化”题是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板块,内容主要是与化学有关的话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前后4-6位同学为一个小组,课前由小组成员收集和加工信息,课时由小组的代表上讲台交流发言,发言时间一般不超过3分钟。化学是初三刚刚开设的一门学科,对学生来说既陌生又充满好奇心,通过每日“化”题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在准备每日“化”题的过程中,小组的同学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大量的有效或无效的信息,再按要求对信息进行加工、归纳,讨论,直到上课时由小组的代表上讲台交流发言,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不仅仅会从书本去获取知识,在课外书籍、报刊和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以及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等多种途径中都可以获取知识,尤其是课外书籍。学生的兴趣面比较广泛,但也有差别。人气最旺的是趣味化学故事,而选择环境保护的学生相对来说人数不多,说明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待加强。另外选择考试可能考到的化学知识的学生人次也不多,这说明了学生已经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考试成绩不是唯一的一种自我评价方式。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非常有个性,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会跟新的老师介绍并建议设立每日“化”题,同时也说明了他们非常喜爱每日“化”题,难得可贵的是有人选择了自己仍然会坚持每日“化”题,这些数据都说明了他们已经养成了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和思考生活以及社会中跟化学有关的问题或现象,说明每日“化”题对学生来说不会是一种负担。
四、在教学过程中反馈信息及时调控对策
化学课堂由于知识的新奇与生活的贴近,既可以上的妙趣横生激情昂扬,也可能由于教师把握不好课堂节奏,无法合理调控学生的情绪,导致课堂气氛的呆板沉闷。有经验的教师能够对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控制,而不漏任何痕迹,更不用严加管理学生,他们做到使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基本实现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热情高涨,老师教的顺利,学生学的轻松。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控制课堂,教师必须要注重课堂上学生情绪和状态的反映,准确把握学生的信息反馈结果,及时改变和调整课堂教学思路,有效控制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其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有了信息反馈的意识,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及时捕捉各种来自于学生的反映,采取多种对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潜意识中提供准确适用的反馈信息。
结束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性与课堂教学的人文情境化构建有效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焕发探索新知识的热情,是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创新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的环节,化学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为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理性化的教学思路和优化的教学 “蓝图”。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至关重要,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广泛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加大创新改革力度,强化探索研究意识,实时调整教学策略,构建人文情境化教学设计系统,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第二篇: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
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
【摘要】 教学中的情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起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是化学新课程对化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通过对实验情境、问题探究情境、生活情境、多媒体情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性的创设研究,对课堂教学环节中情境的合理创设进行探讨,从而对九年级化学教材的情境教学有一定的把握和设计,使之更好的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服务。
【关键词】 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
九年级化学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典型的教学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相比一般的教学形式,情境教学因为其现实性、生动性、丰富性、趣味性激发了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和吸收,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了“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因此而备受广大教学工作者的推崇和喜爱。
一、创设实验探究情境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要方法和必要手段,我们应加强实验教学,充分挖掘实验的教学功能,尝试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使实验情境发挥应有的作用。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激疑情境,其实验过程充满着探求的因素、神奇的实验现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是一个可以强化学生好奇心理的“教学场”、“激疑场”。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是强化学生好奇心的重要因素。实验设计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更能有效地强化其好奇心理。所以作为老师要多为学生提供设计实验和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让学生根据问题来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例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中,不是老师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让学生象科学家一样设计实验,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现有铁片、铜片、硝酸银溶液和盐酸四种物质。欲确定铁、铜、银的活动性顺序,请同学们先设计实验方案。
生1:铁和硝酸银、铁和盐酸、银和盐酸、铜和盐酸、铜和硝酸银。生2:铁和盐酸、铜和盐酸、铜和硝酸银。生3:铁和盐酸、铁和硝酸银、铜和硝酸银。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三个方案哪个是最佳方案呢?
(同学们热烈讨论,互相补充,有的发现了自己方案的不足,有的发现了别人方案的优点,最后确定出最佳方案。)
生4:生2的方案最好。师:为什么其他方案不够好呢?
生5:生1的方案虽然正确但有点罗嗦,生3的方案根本不可行,因为无法确定银的位置。
师:同学们不但设计出了实验方案,而且还选出了最佳方案。下面我们就用最佳方案做实验进行验证。
(同学们很快就做完了实验)
师:如果我们再把镁、铂这两种金属加进去,那么它们的位置应该在哪儿呢? 听到这一问题后同学们马上投入到新的实验设计中„„
运用化学实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抓住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其过程直观、富有启发性。例如,在绪言课中适当补充两个有趣的实验:其一魔棒点灯——用蘸有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玻璃棒去碰酒精灯的灯芯就可以点燃酒精灯。其二用无色酚酞浸过的蝴蝶状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滤纸上很快就会出现一只红色蝴蝶,再将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时,蝴蝶又渐渐褪色。象这种魔术般的实验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设置有效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如:教学《燃烧和灭火》时,在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直向上的火柴火焰很快熄灭,而另一根平放(或向下)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教师及时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分析上述现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经仔细逐步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利用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
人们称之为“魔洞”,认为洞内有一“妖魔鬼怪”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佑,“他”不敢轻举妄动。难道真的有这么离奇古怪的事情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讨论今天的学习内容——二氧化碳。通过教师对这一探险故事的播放及富有感染的讲解,顿时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迫切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求知欲大大提高。
五、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从包里取出一只捆绑着的活鸡,放在讲台上,然后抓米去喂鸡,鸡尽管很饿,但在惊恐状态下不啄食。然后给鸡松绑,让它在室内自由活动,再抓米喂鸡,鸡很自然地啄食。在现实中我们当教师的站在神圣而威严的讲台上,居高临下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容置疑地向学生提出种种要求,甚至有的还声色俱厉地斥责学生。孰不知正是“居高临下”“不容置疑”拉开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育家杜威说过:“被人尊重和信任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状态下心智发挥能力要远远超过心情受压抑紧张状态下。为此,教师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放下精神上的包袱,冲破心理上的枷锁,自由联想,畅所欲言,刻板划一的教学秩序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在开始上化学课时,我要求自已在很短的时间内叫出班上每一位学生的名字,课余时间经常询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交换意见,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融洽关系,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并想方设法从不同角度只要是合理的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要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共识:“不怕见解错,就怕没见解;不怕问题不好,就怕没问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要引导学生对所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要设计好讨论的问题,讨论的问题要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和深刻性。同时,老师还要作好有效的调控,使讨论始终处于宽松的气氛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努力营造有疑问、有惊讶、有争论、有竞争积极认知活动和肯定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谐的、生气勃勃的化学课堂氛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
六、创设情境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情境的设计要考虑知识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
第三篇: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设计初探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设计初探
高峰
摘要:教师应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获得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是当前推进实施二期课改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就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情景设计进行了探究,总结了自己在化学教学设计中采用的以情入境、以趣入境、以理入境和以疑入境四种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情景、情景设计、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所以,在课堂中创造积极良好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教学情境能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教学情境设计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情境设计,就是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
化学教学情境设计通常有如下几种:
一、以“情”入境
以情感人,是人际交往的常用方法,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当这种情感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生动叙述生情
生动叙述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教师以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中,能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例如在《王水》这一节教学时,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穿插一个小故事:
二次大战中,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玻尔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玻尔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决定将自己的诺贝尔金质奖章留下来。玻尔是怎样将这枚奖章藏起来的呢?他把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液体中,装在一个玻璃瓶里,放在桌子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金质奖章的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回到了祖国,从溶液中重新提取出金,并铸成奖章。新的奖章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结着玻尔的智慧,凝结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种神奇无比的溶液是什么?它就是我们下面就要学习的王水。
在教师生动的叙述中,学生被玻尔聪明的智慧和爱国之情深深打动,因此也更希望知道神奇的溶液是什么,它为什么有如此之神威,学习的热情顿时高涨起来。
(2)触景生情
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产生的。以丰富多彩的景象代替抽象的言语,常常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吸引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的奥秘。教学情境的产生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而得,也可以通过幻灯、录像、电影等电教媒体产生。例如《硫酸的工业制法》中“环境保护”内容的教学,可以带学生到硫酸厂参观,如果工厂不注意环境保护,乱排废气,对周围的植物、建筑都有很大影响。也可以放一些环保的影视片,当学生亲眼看到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和破坏,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对环境污染深恶痛绝,非常希望通过自己对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改变这种状况,这样,学习就会更加主动、更加认真。
(3)讨论生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接受教师对他的感染,也可在同学之间相互感染。良好的群体作风、课堂教学中的愉快、求知、勤思、民主的气氛,会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对认知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
讨论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积极和谐的讨论气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师在高三复习氨的喷泉实验后提出:除了氨还有哪些气体也可以做喷泉实验?条件是什么?通常学生以为气体难溶于水便难以形成喷泉,针对学生这一定势思维,教师可适当点拨,如果将喷泉实验中的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改为其他液体,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想到,CO2、Cl2等气体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但可溶于浓碱。最后得出结论:只要烧瓶中气体能迅速和比较完全地被胶头滴管里的液体吸收,都可以形成喷泉。在讨论过程中,如果一些学生能冲破常规思维,同中求异,就能带动其他学生一起扩展思路,进行富有创造性的集体思维活动。
二、以“趣”入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趣学习、探究。化学兴趣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它们产生探究的动机。例如,《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情境设计可利用两个兴趣实验:
教师实验前故弄玄虚:我有一种神风,它可使之着火,使火爆炸。请看实验一(用一张沾有二硫化碳白磷溶液的滤纸,在空气中挥动,不一会儿功夫,纸烧了起来);实验二(通过漏斗管向放有点着的蜡烛和盛放面粉的小漏斗的透明塑料罐中吹气,当粉尘冲散到蜡烛火焰上时,发生爆炸)。为什么会有上面现象呢?要解释上面两种现象,我们先来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
化学史的许多趣事也能使学生进入情境。例如《铝》一节教学可以这样设计情境: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它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没有人会为自己使用一只铝锅而感到自豪。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纯铝却是稀奇之物。门捷列夫因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卓著的成就获得一只作奖品的铝杯,拿破仑享有在宫廷盛宴一人独用铝制餐具的殊荣。铝从身价百倍到能进入寻常百姓家,应归功于两位年仅22岁的大学生霍尔和埃罗,他们因各自发明了电解法炼铝的可行性工艺而受到赞誉,至今霍尔的母校仍耸立着他的全身塑像。为什么铝的储藏量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而它的广泛使用却姗姗来迟,这是由铝的性质所决定的,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课堂教学中生动形象的比喻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元素周期表》一节我们可以这样步入情境:
打开元素周期表,一幢井然有序的“元素大厦”映入眼帘,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100多种元素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家”,这座“元素大厦”,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大厦的两边是“高层建筑”,中部是一片“低层楼房”,旁边还有两排低矮的“平房”。为什么这座“元素大厦”有如此建筑风格?它与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有什么样的关系?
三、以“理”入境
说明某一学习内容在教材中所处地位、学习的作用和重要性,向学生展示学习的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求,与教师一起共同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例如,“元素周期律”一节教学情境可以这样设计: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卤族、氧族、碱金属等几族元素知识,知道元素性质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而且性质与结构有一定的联系。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112种元素,这些元素性质的变化都有一定规律,这就是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在化学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在中学化学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掌握过去所学习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也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是高一乃至整个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
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中常以展现教学内容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而创设教学情境。例如,《石油和石油产品概述》一节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石油,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它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被人们称为“工业的血液”。你们知道石油及其产品有哪些用途吗?经学生讨论,归纳:从大家刚才讨论,我们知道石油及其产品有很重要的用途。如果没有它,交通要瘫痪,工厂将停产,生活将会失去许多美丽的色彩。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初步了解石油和石油产品。
四、以“疑”入境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疑启思,活泼思维,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实验创疑
化学实验的神奇变化和鲜明现象是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它能有效地提供激起矛盾的新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产生探究的愿望。例如《硝酸》一节中学习硝酸强氧化性的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从电离角度分析,硝酸可以完全电离,电离后产生的阳离子全是阴离子,它是一种强酸,有酸的通性。由此判断硝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做验证实验,在浓硝酸中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确实变红。但只要稍稍加热,红色便马上褪去,当第二步现象产生时,学生马上意识到硝酸不同于一般的酸,并且疑问:硝酸为什么能使石蕊褪色?硝酸与一般的酸有何不同?有什么特殊性质?这些问题可引发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愿望。
再如学习“钠”的性质时可以用实验创设“疑”境:
首先展示钠的试剂瓶,让学生闻一闻液体的气味,并观察钠是出于液面上,还是液面下? 问题1: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里,为什么能保存在煤油里?
其次,用滤纸擦去煤油,用小刀切去表面,露出钠的“庐山真面目”让学生观察。问题2:钠为什么可以用小刀切,切开后钠的真面目与表面有何不同?为什么? 最后,将钠投入预先滴有酚酞的水中,要求学生能观察出“浮”、“熔”、“动”、“声”、“色”等主要现象。
问题3:为什么钠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反应时能熔成小球?为什么钠球能四处游动?溶液为什么变红?
通过一连串的展示或实验,学生不断观察现象,不断创设问题,也不断积极思考,联系物理学知识和原有的化学知识,学生能积极、顺利地学习钠的有关知识。
(2)对比生疑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当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比时,若相同,就会被纳入原来的结构;若不同,则会产生疑问。如苯酚化学性质的教学,可从苯酚的结构入手:
苯酚中有羟基(-OH),应与醇有类似的性质,羟基中的氢可被钠取代,但苯酚上的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苯环对羟基上的氢的性质有影响吗?如何影响?苯酚为芳香族化合物,其中的苯环应与苯有类似的性质,如发生取代反应。那么羟基的连结对苯环的性质也有影响吗?如何影响?这种比较不仅使学生创设疑问,引发学习动机,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教学。
(3)以谬生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稚化自己的思维,模仿学生的错误思维方式,进行推理、论证或演示实验,当产生不合理的结论时,极易使学生产生疑问,并努力探究产生错误之源,深刻地认识问题。如《氮分子结构》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氮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ⅤA族,出于元素周期表右上角,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因此氮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学生很快意识到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它与常识不符。问题一,怎么错了?原来是老师偷换概念,“氮元素”变成“氮气”了,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元素性质和单质性质两个概念的区别,而且很快产生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N2的性质很稳定?这一疑问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氮分子的结构。
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除灵活运用上述方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材的实质内容和感情基调,内容不同,教学情境设计方法不同。
(2)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只有注意到学生的“期望”和“满足”心理,才能创设出符合这一心理的教学情境。
(3)教师要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缩小与学生间的心理差距,经常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看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感染和移情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志坚:《现代教育理论》,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2003年
2、郑桂华:《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3、沈鸿博:《化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刘晓明、管延华:《现代学习论与学习指导》,1999年
5、王楚松:《素质教育与主动发展》,2000年
第四篇:化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
化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化学新课程创设的问题情境通常有以下一些途径:
(1)运用生活中的小实验创设情境
例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可先用小实验来导入:先划一根火柴,使火柴头朝上,然后又划燃一根火柴,使火柴头朝下。引导学生观察,前者很快熄灭,而后者能继续燃烧,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火柴头朝上熄灭;而火柴头朝下能燃烧?”学生听了,想必交头接耳,好奇心理立刻变成强烈的探究原动力;在绪言中适当补充几个有趣的实验:其
一、磨棒点灯——用蘸有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玻璃棒去碰酒精灯就可以点燃酒精灯。其
二、弹指生烟——找一个瓷碟子,取碘和锌的粉末各1—2克放在碟子里,搅拌均匀后,堆成小堆,另外再准备一个脸盆和一块毛巾。用脸盆打半盆水洗手,再用毛巾擦一擦(注意:用毛巾擦手时,不要把水擦干,只是做做样子。)然后,隔一段距离对着碟子弹一下手指。碘、锌粉末在遇水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立即反应,放出大量热,产生的热又使得一部分碘升华,随着“哧”的一声响,瓷碟中冒出了一团团紫色烟雾,升腾飘散,极为壮观。
(2)创造条件做实验创设情境
例如,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让学生自己动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指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会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砌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例如在初三化学“物质鉴别”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 ,你能想出哪些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了Cl-和CO 3 2-的鉴别。
3.利用化学故事、谜语创设生动情境
许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讲活性炭时,可给他们讲防毒面具的发明史。原来,在一次山林战斗中,敌人使用了毒气,战士们绝大多数中毒死亡,山中多数野兽也难逃厄运,可是野猪却幸存下来,安然无恙。原来,山林中的野猪为了寻找食物,始终将嘴拱入土中,毒气被土吸附,所以幸免遇难,受这件事的启示,科学家研究用活性炭做滤毒剂,制成了防毒面具。再如,讲《酸的复习课》时可给学生讲“密信”的故事:抗战时期,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在送情报的时候,为了防止情报落入敌人手中,泄露机密,常用写“密信”的方式,就是用米汤在白纸上写字,别人看不见,如果用碘酒涂在信纸上,字就清晰地显示出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那么谁能用我们学过的酸碱知识也设计一种写“密信”的方法呢?在这样启发引导下,学生会积极动脑思考,兴趣盎然。利用一些相关的化学谜语,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物质构成的奥秘》这部分知识,没有实验,要求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很多学生积极性不高,感觉很枯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给学生出一些谜语:打一化学元素①金库被盗--铁 ②水上作业--汞 ③石旁伫立六十天--硼 ④华盛顿的货币--镁 ⑤流水干,石头现--硫 ⑥即使有水平,自大一点也不好--溴 ⑦似雪没有雪花,叫冰没有冰渣,无冰可以制冷,细菌休想安家(打一化合物)--干冰。微观粒子的谜语:①贾政讯宝玉——质子 ②老两口,争儿郎——分子 ③父母出门——离子等等.4.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景
在化学教学中广泛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模型、录像、照相等技术手段,不仅使课堂声图并茂,而且趣味性、直观性强,尤其能真实、形象、生动地再现化学中的微观世界,还能帮助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当学生心潮澎湃、兴奋不已时,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提出几个思考题:(1)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2)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3)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旧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第五篇: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构建有效课堂教学
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构建有效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的呢?有效课堂的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学生的获得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一个主动地获取、运用只适合积极地体验情感的过程。而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否有效,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创设情景的技能,使学生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自身实际、贴近文本的有效情境中,愉快、高效地学习。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作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一、巧用导入语,使学生产生共鸣
文学通过共鸣实现其审美教育作用,能否使学生思想上产生共鸣,导入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场锣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很快进入佳境。比如,在讲《背影》一课的时候,以崔京浩演唱的《父亲》作导语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听着这首抒情歌曲,很多同学热泪盈眶,不知不觉进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与文本产生共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教师可以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从古典诗词入手,让学生背诵山水名诗,教师的引古博今,学生的神思飞越,兴趣浓厚,就会创造出活泼热烈的情境。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结合文本的实际运用恰到好处的导入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欲望,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问题是学生的起跑线,任何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语文课堂中,有效地课堂提问能活跃学生思维,陶冶情操,让学生体验到上语文课使一种美好的享受。如有教师在讲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艰辛,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烈日下炎热的程度,并让学生谈自己被暴雨淋后的感受,然后问学生: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祥子为什么还要拉车,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件事?话音刚落,学生便纷纷举手,抢着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再加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与体验,创设了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教学情境,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小说的主题。
钱梦龙先生教《愚公移山》一课时,有两个典型案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而是问“愚公今年九十几?”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之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和“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家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同学看了看课文都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这样,就使“孀”和“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巧妙的提问就是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提问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活跃,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展现生活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相关的文章,因此联系生活创设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跳出课堂,使学生振动飞向生活的翅膀,能消除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厌烦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从而提高效率。如在教学八年级说明文时,有一个写作训练,要求写一篇介绍建筑物群的说明文。作文课上,我给学生的题目是“我的校园”,这个时候,与其坐在教室里口沫横飞给学生讲解如何写作,不如走出教室,将课堂搬进校园,老师做一次导游,带领学生从校门口游览校园,边走边给学生讲解空间顺序以及立足点的移动。学生面对眼前的实实在在的景物,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写作,教师指导写作的效果是很好的。
“生活进课堂,课堂融生活”,这是一种大语文的观念,它的最终目的是搭建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的桥梁,让学生又真切的感受,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在上《背影》一课,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和母亲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小时候疼我的一个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表面上看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
联系生活创设情景,使学生振动起飞向生活广阔蓝天的翅膀,打开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在改变着教学的面貌。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安塞腰鼓》一课时,我们可以播放陕北农民表演腰鼓的场景,让学生感受视频中那粗犷的舞姿、震天动地的鼓声,源于黄河的不屈不挠的黄土精神,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视频影像朗读、学习,调动起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春》一课,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人劳作、孩童玩耍、阳光下飘动的风筝等画面,同时伴以优美的《春之声》音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氛围中,感受到春的气息。然后,播放配乐朗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带给孩子的是视觉的享受、听觉的享受、轻松而愉悦,如亲临其境,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效。
五、运用结课艺术,拓宽思考空间
精要、完整、令人兴奋、耐人寻味的结束是有效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彩的课堂教学结束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起到系统概况,归纳总结、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承前启后、促进思维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够拓宽语文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习效率将产生积极影响。有位教师在教《孔乙己》,课将结束,黑板上“孔乙己”三个字赫然在目。老师问:“孔乙己有脚吗?”学生不加思考地回答:“有啊!”老师又问:“他在离开我们的时候用的是脚么?”学生肃然回答“用手。”老师顺势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说道:“孔乙己就是这样用一双满十五你的手走了,走了,走出了生活的舞台„„”一边说一边随手把黑板上的“孔乙己”三个字擦掉了,留下一片空白。这么巧妙地一擦,化静为动,学生感受强烈,黑板上留下的一片空白,包含着不尽的潜台词,蕴含着无数的画外音,他让学生在思考中体味意会,去发现。这样的结课使教师、学生在对人物的悲惨命运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有对人物的同情,有对社会的控诉,让孔乙己的悲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永生难忘。
总之,通过创设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快乐、轻松地学习语文,感受语言、感悟生活,切切实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