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时间:2019-05-12 16:5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理教案: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理教案: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第一篇:地理教案: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层的特点,特别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教材讲述的较为详细,平流层以上部分,包括中间层、热层、外层,教材归纳为高层大气,这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教材这样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即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同时又利于学生了解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电离层,至于目前与人类联系相对较少的其他几层大气,简略处理,减少学习的头绪,详略编排得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各大气层的特征,应该抓住关键环节,即气温的垂直变化不同引起大气的运动特点各异,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此导致大气对流运动显著,由于对流运动,使水汽易于凝结,而对流层大气固体杂质丰富,因而容易形成降水;平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不易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利于飞行。由此可以看出每层大气其运动特点都是由于气温的变化引起的,气温的变化可从教材提供的图像中得以了解。

关于大气的组成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介绍的关于等知识,是了解大气环境的最基础知识。其中低层大气的各种组成物质及其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表格形式介绍了低层大气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分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主要成分的比例悬殊很大,氮、氧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其他成分所占比例很小,但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二氧化碳及表格中未涉及的臭氧,它们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教材着重进行了描述,对于低层大气中比例较少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强调其对地面和大气温度以及大气降水的影响,同时教材指出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这与干洁空气有所不同,这为后面讲述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干预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大量排放污染物质导致大气中固体杂质增多,形成大雾天气等天气变化埋下伏笔。

教材在介绍人类活动对大气影响时,提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二氧化碳增多,而且大气中出现了新的成分如氟氯烃化合物,而这种成分可以导致臭氧总量的减少,大气中这些微量成分的变化都会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构成威胁。由于本节教材使大气环境这个单元的起始部分,因此教材中没有涉及有关大气中各组成成分对大气热状况、大气降水等如何起作用,只是将结论描述出来,至于作用机理留待后面相关章节进行解决。关于教学方法的教学建议

建议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运用启发式进行授课。讲授“大气的组成”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化学课所学的关于空气的组成,并与地理教材进行对照,使学生明确“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其中组成成分极少的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固体杂质,其作用不容忽视,教师要将这四种组成部分的作用给学生分析清楚,但原理不必细讲,留待后面章节讲解,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的特点应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关于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因为什么发生变化?含量发生变化后,会产生什么后果?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大气垂直分层的关键是各层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这部分内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图像,让学生自己总结各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特点,在学生基本掌握这以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绘制各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图,绘制时教师应提醒学生,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此绘制方法与以往有所不同;掌握了气温变化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大气运动状况,特别是平流层大气运动特点可以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说明大型飞机在平流层飞行为什么平稳,再结合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分布及作用,了解对流层和平流层天气变化状况;对于高层大气,重点是电离层,注意引导学生与已学过的太阳活动的知识相联系,说明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①低层大气各种组成物质及其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②大气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层的特点。【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

(引课)中学化学课中学过大气的组成,其主要成分有哪些?

(教师出示“大气组成”表格)引导学生阅读表格说明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与化学课所学内容有什么异同?说明地理课主要强调低层大气的组成。通过阅读表格,使学生明确各种成分所占的比例以及所起的作用。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四种所占比例极其微小的成分: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固体杂质,引导学生说明这四种成分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问)如果某地有大面积的水域或者森林,其水汽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某地大气污染很严重,或发生火山爆发等突发灾害,其固体杂质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由此说明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时因时因地而异。(提问)人类的哪些活动能够引起大气中的一些组成成分发生变化?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其变化带来的后果什么?(总结板书)

一、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2.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燃烧矿物燃料→co2增加→“温室效应”

制冷工业发展→氟氯烃含量增加→破坏o3层,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

二、大气的垂直分布

(引导学生阅读气温垂直变化图,提问)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队员着装很厚,说明什么?是否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会不断降低下去?→当气温垂直分布出现不同变化时,大气的运动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大气的密度也会随之改变→由此说明大气垂直分布的依据。(板书)1.大气垂直分布的依据

(阅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引导学生分析)当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时,大气如何运动?→说明这种运动是否旺盛与地面受热多少密切相关,地面受热多,运动旺盛,反之减弱→由此说明对流层大气再不同纬度厚度不同的原因。根据运动特点及其水汽和固体杂质密集分布,说明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以次说明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读图,随着高度的增加,是否气温始终递减→由此分析平流层大气气温分布与对流层的不同,至于原因只是让学生知道是由于o3层存在吸收大量紫外线致使大气增温,并对人类生存起到天然屏障作用→由气温分布特点分析大气运动状况。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问)大型飞机起飞后一段时间,飞行比较平稳,天空呈现蔚蓝色,较为晴朗,为什么?→由此说明平流层大气运动状况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关于高层大气的知识,重点提醒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中相关的知识与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联系起来。由此说明高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板书)2.各层大气的特点

要求学生绘制气温垂直分布图,特别提醒学生,对流层气温变化曲线与以往绘制的方法略有差别,注意仔细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然后自行绘制。【教学设计】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等,在分析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板书设计 】 第一节

一、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2.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燃烧矿物燃料→co2增加→“温室效应”

制冷工业发展→氟氯烃含量增加→破坏o3层,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

二、大气的垂直分布 1.大气垂直分布的依据 2.各层大气的特点

探究活动

题目:为什么登山运动员的服装与其他运动员的不一样?

分析:本活动属于课内的探究性活动,通过解答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希望了解大气层垂直分布差异的兴趣。问题的解答有两个方面不容忽视:即在高山处的大气成分有何变化?大气层不同高度温度有何变化?当然还有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对展开本节的教学有比较直接的帮助。而且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容易让学生理解本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培养深入学习的兴趣。

第二篇:上海教材“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课教案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1知道大气的组成;

1.2知道大气理解大气的分层依据;

1.3能够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在调节地球表层温度发挥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2.1学会对有相互关联的事物进行系统性分析 2.2懂得从对比的方法去认识同一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1认识到天气现象的科学性

3.2意识到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着的相互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述法、板书图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前面同学们学过月球的环境,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防弹衣”,由于各种流星体的撞击,月球表面坑坑洼洼;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遮阳伞”,白天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达100多度;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保温被”,夜间月球大量散热,温度大减,降到零下一两百度。地球表层有厚厚的大气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它是怎样发挥“防弹衣”、“遮阳伞”和“保温被”的效果的呢?我们先看地球表层大气的组成成分。

二、大气的组成—简单叙述:

常常这样描述,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蓝蓝的天空白云飘;乌云密布„„云是由水汽凝结而成的,水汽是大气的组成部分;

每年春季西北沙尘暴来临,漫天黄沙„„微小尘埃是大气的组成部分; 大气最主要的成分是无色无味的空气,其中氧气、氮气占了百分之九十九,氧气是生物呼吸不可缺少的气体,氮是生物蛋白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空气中还含有二氧化碳和其他的微量气体,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消耗二氧化碳。

三、先分后总 分析大气圈的“防弹衣”、“遮阳伞”、“保温被”作用 防弹衣作用:大气呈气体状态,密度非常小,它凭什么挡得住成千上万的流星体的袭击,没有钢铁那么坚硬,没有大理石那么致密,但是大气层非常的厚,厚度超过1000km,流星体以每秒数十公里的速度冲进大气层中,绝大多数因剧烈摩擦而燃烧殆尽。

(若不理解,对比微风、台风的速度和强度来解释陨星与大气摩擦之剧烈)遮阳伞作用:

教师:请女同学解释晴天遮太阳伞为什么能有效保护皮肤? 学生讨论„„

教师:遮阳伞能反射太阳光,吸收紫外线,减少太阳光对皮肤的辐射。地球在大气层下就好比人们在遮阳伞下一样收到保护,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水汽和尘埃能够反射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特别是臭氧层吸收了大量太阳紫外线,避免了地球生命遭到强辐射,这样大气就“过滤”了近一半的太阳辐射,使得地表温度不至太高。由于太阳温度很高,太阳辐射的电磁波以短波辐射为主。(画图说明太阳短波辐射传播到地面的路线图)

保温被作用:

教师: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一般都会盖被子,被窝里面就会很温暖,原因很简单,被子将身体散发的大部分热量挡住,使其不能释放出去,热量就聚集在被窝里。同样的道理,地面在接受热量的同时也不断地释放热量,太阳短波辐射被地面吸收后,地面向外释放长波辐射(地面温度相对较低),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长波辐射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这些长波辐射的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其余部分射向大气外界。

(画图说明地面长波辐射向上的传播示意图)

大气接受太阳的短波辐射和地面的长波辐射后,一方面向宇宙空间释放电磁波,另一方面向地面方向释放电磁波。大气温度较低,释放的电磁波为长波辐射,其中向下的长波辐射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所有叫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将地面释放的大部分能量又返还给地面,地面以长波形式辐射所损耗的热量得到一定的补偿,这种作用类似房间里玻璃窗的保暖作用,故常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冬天晴朗的夜晚会格外的冷,而夏天多云的夜晚很闷热。(画图说明大气长波辐射的方向示意图)

综合以上图形,以太阳辐射的能量走向为线索,将整个示意图串联起来,分析大气圈在维护地球生物圈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板书图示引导——大气的分层(画竖直分层图,以“Z”字形曲线描绘温度变化规律)

大气的上界距地面达到两千多千米,在竖直方向上,大气的组成成分、温度等物理性质有很多不同,根据它们的特点,将大气从竖直方向上分为数了层次。(先画好坐标图,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高度,分析从地面到高空的温度变化趋势。)

分析近地面大气温度状况——对流层:由于地球引力的影响,大气密度由低至高逐渐减小,90%大气质量集中在离地面不到15km的近地面空间中,这近地面的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升温的,所以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画出高度——气温坐标曲线),每上升1000米,温度下降大约6摄氏度,上下的温度差使得空间在竖直方向上对流运动显著,所以称为对流层,对流层的厚度与地面的温度有直接关系,夏季厚,低纬度厚。由于大部分空气和几乎全部水汽、尘埃在对流层,因此复杂的天气现象也一般发生在这一层,人类的大部分活动也在这一层。

教师:臭氧层引入平流层:

前面提到的臭氧层,大致位于距地面20km——25km的空间,处于对流层之上,从对流层向上到地面50km——60km的高空中,受到地面辐射的影响较小,由于臭氧层大量吸收紫外线的缘故,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反而越来越高,(画出高度——气温坐标曲线)这一层空气稀薄,以水平运动为主,称为平流层。由于平流层空气比较平稳,水汽、尘埃含量极少,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客机一般在这一层飞行。

教师:暖层的学习

对流层之上距地面几百千米的大气中,空气更加稀薄,几乎没有水汽、尘埃,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这一层大气叫做电离层,高度约为80km到800km,由于该层空气吸收紫外线辐射,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急剧升高,甚至可以达到1000多摄氏度,(画出高度——气温坐标曲线)因此也称热层,电离层具有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能够使远距离的地方进行无线电通讯。

教师:从暖层上下空间介绍中间层和外层

处于平流层和电离层之间大气,臭氧含量极少,不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能吸收的短波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降低。(画出高度——气温坐标曲线)

暖层顶以上,称散逸层。它是大气层和星际空间的过渡层,并没有截然的界限。但无明显的边界线。这一层,空气极其稀薄,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快,又因距地球表面远,受地球引力作用小,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可能散逸到星际空间。

第三篇:大气组成教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介绍完大气的组成、分层及大气的热力状况这些静态的特性与人类的关系后,教材又介绍了由大气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环流系统及天气系统,这些动态的特性与人类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节内容所处的位置非常好的解决了从静态到动态的突然性,解释清楚了很多问题:静止的大气为何会运动?运动的大气有哪些类型?不同的条件下大气运动方向等等,起到了很好的承转作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说出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2、通过观察实验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解释出热力环流产生原因并描述出形成过程。提高观察能力的空间的想像力。

2、通过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的学习,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对日常生活动与其相关的地理事物的进行观测且并准确判断。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 山谷风 海陆风 城市风的形成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热空气会上升,那么,冷空气呢?(下沉)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就属于大气运动,显然大气的运动并不只有空气简单的上升和下沉,那么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热力环流

这是第一个重点,设计以下步骤进行探究。仔细观察第38页1—4图,[ 探究1:假如地表性质均一,且温度一致情况下A、B、C三地空气密度和等压面随高度的变化均是一致的。

用心

爱心

专心探究2:假如地表性质均一,A地受热,B、C两地冷却,A、B、C三地空气怎样运动?(A地空气上升,B、C两地空气下沉)。在同一高度的上空A'、B'、C'空气密度发生怎样变化?(A'密度增大,B'、C'密度减小)。气压怎样变化?(A'形成高气压,B'、C'形成低气压)空气发生怎样的运动?(空气从气压高的A'流向气压低的B'、C')。那么近地面情况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使A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探究3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地面的冷热不均)有哪些地区间会存在地面的冷热不均呢?(高低纬间、海陆间、城乡间等)

探究4:大气运动有何意义?(随着大气的运动,全球的热量和水分可以得到输送,并在此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天气变化)。[

2、城市风

探究5:城市风示意图,城市与郊区哪个地方热?(城市)为什么?(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工具等释放出大量人为热)这样在城市与郊区之间会形成简单的热力环流,请学生自己讲述。

探究6:运行运动图标,显示城乡之间的热力环流——城市风。

探究7:二个问题:①由于城市风的存在,讨论对城市的大气环境有何影响?②如果你是该城市的决策者,现在要布局一个化工厂,从保护城市环境的角度出发,应布局在什么地方较合适?

(承接)从城市风我们可以看出,大气运动可以分为二种最基本的类型: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就形成风。

七、板书设计

1、热力环流[

2、城市风

3、风——大气的水平运动

十、教学反思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大气组成与大气运动教案

《大气组成与大气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条理性强,层层递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加以指导与启发,如大气热力作用中各成分的选择性。最后加以总结;这部分内容难度大,并且跨学科,如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就涉及到物理上共点力的平衡问题;同时这部分内容范围广,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可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讨论、探究,主动地去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

2、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各层的特点。

3、了解大气热力作用。过程与方法:

1、阅读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运用知识结构图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3通过画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大气的组成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大气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

1、大气的垂直分层;

2、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四、教学难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球的保温效应。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探究式学习法、自主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1】自主学习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这部分内容,重点读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特别是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

师生讨论:

1、在垂直方向上大气可分为哪三层?各层有哪些特点?

2、这三层的气温随高度如何变化及原因。

总结:

1、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2、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因为该层几乎集中了全部水汽和固体杂质,而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故该层有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而平流层、高层大气无这些天气现象,主要因为这两层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几乎没有。

3、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是因为地面是该层大气热量来源,离地面越远则气温越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是因为臭氧主要集中在该层,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而增温。

4、高层大气中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探究活动2】仔细阅读大气的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然后结合“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八、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在以往教学时,教学手段较单一,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较少,这既不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学效果也不好。

本节教学设计,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入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

堂学习中去,教学效果良好。如大气垂直分层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后再讲,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重

点突出。大气环流这部分内容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己去总结大气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比老师自己讲授,效果要好得多。还有对于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能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 的理解与掌握。

第五篇: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习题: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受热过程

无动力翼装飞行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从飞机、热气球、悬崖绝壁、高楼大厦等高处一跃而下,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安全极限的高度后,打开降落伞平稳着落。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千米/时,翼装飞行的滑翔比约3∶1,即在每下降1米的同时前进约3米。据此完成第1~2题。

1.当运动员在中纬度30千米高空下降时,下降到对流层,滑行的水平距离约()

A.18千米

B.33千米

C.48千米

D.57千米

2.运动员在下滑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距离比理论值偏大,可能进入了()

A.高层大气

B.平流层

C.电离层

D.对流层

在学习“大气”部分知识时,某校同学连续记录了北京市某月连续48小时的气温数据,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校同学记录的数据,最可能是()

A.6月

B.8月

C.10月

D.12月

4.数据显示,最低气温出现在第三天凌晨3时,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少,受冷气团影响

B.临近日出,地面辐射已经消失

C.夜晚是多云天气,大气热量损失迅速

D.冷锋刚刚到达,气温迅速降低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下图是我国北京、成都、上海、昆明四个城市的太阳辐射年变化图。据此完成第5~7题。

5.图中表示北京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7、8月份④地太阳辐射强度大于①,是因为④地()

A.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B.阴雨天气较少

C.白昼时间较长

D.海拔较高

7.①地春季太阳辐射强度大于夏季,但气温低于夏季,可能是因为春季()

A.大气逆辐射强

B.地面辐射弱

C.大气污染重

D.气压较高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第8~9题。

8.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9.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下图示意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记录的学校周边一隧道内部和外部1月和7月平均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第10~12题。

10.表示1月隧道内平均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此隧道()

A.15时太阳辐射量最大

B.内部温差比外部大

C.午后内外的温差最大

D.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12.该学校最可能位于()

A.闽

B.秦

C.鲁

D.新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节能建筑是指冬暖夏凉,通风,日照合理,耗电、耗气少,还能隔音降噪的建筑。下图为某节能房示意图。

(1)分别说明节能房中双层玻璃和鹅卵石的作用。

(2)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说明甲、乙、丙、丁在夏季时应如何控制,从而减少屋内制冷耗能。

(3)在图中横线处画上箭头,以表示冬天时该节能房中的气流运动方向。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据长期地表观测资料显示,过去30年来的增温已促使北极地区气温升高1—3

℃,永冻土随之解冻,大量碳将以甲烷或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成为加速气候变化的重要诱因。研究人员推测,地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

℃,永冻土就释放出相当于煤、石油和天然气4—6年释放出的温室气体。与此同时,以猛犸象为代表的大型食草动物的残体出露地表,有些动物残体保存非常完整。猛犸象的身体结构具有极强的御寒能力,它们生活在第四纪大冰期时亚欧大陆北部与北美大陆北部的寒冷地区。一些科学家认为,随着气候转暖,最后一批西伯利亚猛犸象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灭绝。下图为北极地区示意图。

(1)指出北极地区永冻土释放的碳的来源。

(2)指出永冻土释放的碳对气温的影响,并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原因。

(3)分析全球变暖对猛犸象灭绝的影响,为“气候变暖猛犸象灭绝”这一观点找到科学依据。

(4)解释猛犸象等大型动物残体能长时间保存完整的自然原因。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受热过程

1~2.1.D 2.B 第1题,中纬度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每下降1米的同时前进约3米,运动员从中纬度30千米高空下降至对流层,下降了18—20千米,因此滑行的水平距离为54—60千米,故选D。第2题,运动员在下滑的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的距离比理论值偏大,表明空气水平阻力相对较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最可能进入平流层,故选B。

3~4.3.C 4.A 第3题,据图中信息可知,三天的最低气温在7

℃左右,故排除气温低于0

℃的12月,D错误;24小时内降温达到15

℃,为冷锋过境,而6月和8月主要受来自太平洋的暖湿的夏季风影响,A、B错误;10月亚欧大陆的亚洲高压逐渐强盛,冷空气开始南下,因此该校同学记录的数据,最可能是10月,故选C。第4题,据图可知,第二天为阴雨天气,因此白天获得太阳辐射少,再加之受冷气团影响,在凌晨3时气温下降到最低,A正确;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是10月份,日出时间应在6时以后,凌晨3时离日出还有3个多小时,B错误;夜晚是多云天气,大气保温作用强,C错误;图中数据显示的是冷锋过境后,D错误。综上所述,选A。

5~7.5.B 6.C 7.B 第5题,我国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值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强度最弱,故可知曲线④为成都;曲线③在7、8月份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应为上海;昆明的纬度比北京低,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大,且白昼时间长,冬季昆明的太阳辐射强度大于北京,故曲线①为昆明,曲线②为北京,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曲线①为昆明,曲线④为成都,7、8月份成都太阳辐射强度大于昆明,是因为与昆明相比,成都纬度较高,白昼时间较长,C正确。昆明的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于成都,A错误。两地夏季降水都较多,阴雨天气都较多,B错误。昆明的海拔较高,D错误。故选C。第7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曲线①为昆明,昆明春季太阳辐射大于夏季,但气温却低于夏季,是因为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9.8.C 9.A 第8题,根据材料中云的形成过程可知,积云的形成与大气对流中的上升气流有关。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上升气流可形成云,但下沉气流不能形成云,因此积云应呈上下间隔的团块状,而并非连续层片状;条带状与鱼鳞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第9题,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近地面气温越低,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越低。一般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所以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此时。

10~12.10.C 11.D 12.B 第10题,1月份气温低,故曲线③和④表示1月份隧道内外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7月份气温高,故曲线①和②代表的是7月份隧道内外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7月份隧道外升温快,气温变化幅度大,曲线①日温差较大,应为7月份隧道外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曲线②为隧道内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1月份隧道外降温快,气温变化幅度大,曲线④为隧道外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隧道内温差较小,曲线③为1月隧道内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第11题,一天中太阳辐射量最大的时间一般在正午前后,A错;由图可以看出,隧道内温差小,B错;由图可以看出,1月份6时左右隧道内外温差最大,C错;7月份曲线②相对曲线①气温较低,说明夏季隧道内较凉快,1月份曲线③相对曲线④气温较高,说明冬季隧道内气温较高,因此隧道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D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第1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日气温在15时为最大值。日气温最大值一般为当地时间14时左右,该地日气温最大值为北京时间15时,说明其当地时间晚于北京时间约1小时,该学校应位于105°E附近,因此该学校最可能位于陕西省,B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3.解析:第(1)题,目前的双层玻璃一般都是中空玻璃,中空玻璃有很好的保温隔热的作用。在节能房中安装中空玻璃,双层玻璃中存在一个空气层,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双层玻璃进入阳台,但转换成的地面长波辐射不能透过玻璃,可以很好地起到保温作用,实现节能的目的;同时能够减轻噪声污染。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空气层升温快,保温作用好。第(2)题,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鹅卵石比热容较小,夏季鹅卵石受热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至丙,丙打开,乙关闭,热空气流出室外;甲、丁打开,甲处空气流至丁,补充鹅卵石上方流失的空气,空气上升再流至丙,形成热力环流,可以节省能耗。第(3)题,冬天时,由于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此时丙关闭,乙打开,热气进入室内,甲关闭、丁打开,形成室内环流。见答案图。

答案:(1)双层玻璃:双层玻璃中存在一个空气层,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双层玻璃进入阳台,但转换成的地面长波辐射不能透过玻璃,起到了保温作用;同时能够减轻噪声污染。

鹅卵石: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

(2)甲、丙、丁打开,乙关闭。

(3)见下图。

14.解析:第(1)题,首先,明确“碳”的概念和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其次,明确永冻土的环境特点。由此分析,永冻土温度低,土壤中的水分处于冻结状态,微生物活动微弱,其中有很多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高纬度地区,土壤中所含有的有机物本身比较多,如中国东北的黑土;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和冰中的空隙都含有气体。第(2)题,根据材料“大量碳将以甲烷或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甲烷、二氧化碳都属于温室气体,永冻土释放的碳会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温室效应增强,造成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甲烷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第(3)题,全球变暖对动物生存的影响一般从气温对动物生理的直接影响、对食物和生存空间等的间接影响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猛犸象适合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随着全球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草原面积减小,食物变得匮乏。第(4)题,猛犸象等大型动物残体能保存完整的最主要原因是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动物残体分解缓慢,冻土层隔绝了与外界大气的热量交换,使得猛犸象等大型动物残体一直处于冷冻状态。

答案:(1)直接封存于冻土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冰间隙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土壤中未被分解完的有机物;未被完全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2)影响:气温上升。原因:永冻土中的碳以甲烷或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增加大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甲烷和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减少地面辐射进入宇宙空间的部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温室效应增强)。

(3)全球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草场植物的数量减少,种类发生变化,食物变得匮乏。

(4)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弱,分解极慢;冻土层隔绝了与外界大气的热量交换,使地下一直处于低温冻结状态。

下载地理教案: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教案: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教案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2、知道气......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并通过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从而明确地壳物质循环关系。通过学习岩石......

    垂直教案

    一、课题 §4.6垂直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线的意义和垂线的第一个性质. 2.会用三角板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培养学生掌握画图的基本技能. 3.通过垂线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

    八年级地理《 海陆分布》课件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和浩瀚的海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地理《 海陆分布》课件,希望......

    地理教案:大气的热力状况(共5篇)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认定、提取、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

    《大气压强》教案

    《大气压强》教案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发现法”“做中学”“思中学”“说中学”“练中学”是新改中常见的词汇,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内在的宗旨都是自主、合作、探究,都是......

    大气压强教案

    《大气压强》教案 《大气压强》教案 湖北省襄樊市建昌子校 张利民 【教材简析】: “大气压强”是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一册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它主要讲述有关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

    高中地理大气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要来源 ? ? ? 的能力 ? ? 自主学习的能力 ?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