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练习题及答案1

时间:2019-05-12 16:4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武传练习题及答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武传练习题及答案1》。

第一篇:苏武传练习题及答案1

《苏武传》练习一

基础知识:

(1)班固,东汉著名的,《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 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

(2)“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它的前四史是、、和。

(3)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1、写出下面汉字的拼音

厩()

且()鞮()侯

单()于

缑()王

昆()邪()

浞()野侯

阏氏()

左伊秩訾()

旃()

羝()

去()

辇()

雍()棫()阳宫

劾()大不敬

斧钺()

汤镬()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引

(1)引佩刀自刺。(2)虞常果引张胜。以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2)汉亦留之以相当。(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4)以状语武。

(5)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1(6)蹈其背以出血。

(7)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8)空以身膏草野

(9)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10)见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11)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使

(1)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2)匈奴使来

(3)武益愈,单于使晓武(4)方欲发使送武等

(5)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6)单于使陵至海上(7)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因

(1)君因我降

(2)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3)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4)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候

(1)朝夕遣人候问武

(2)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3)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当

(1)谋杀单于近臣,当死。(2)副有,当相坐。

(1)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3)乃幽武,置大窖中(4)羝乳乃得归 为

(1)前长君为奉车(2)兄弟並为郎(3)子卿尚复谁为乎(4)皆为陛下所成就(5)子为父死,亡所恨(6)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 3.指出并写出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1)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2)不顾恩义,畔主背亲(3)与旃毛并咽之(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5)空自苦亡人之地(6)信义安所见乎?(7)孺卿从祠河东后土(8)法令亡常

(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10)武父子亡功德

(11)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12)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13)始以疆壮出

4、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例句:何久自苦如此!A.单于壮其节 B.空以身膏草野 C.反欲斗两主 D.单于愈益欲降之

5、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例句:惠等哭,舆归营 A.天雨雪 B.杖汉节牧羊

C.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D.羝乳乃得归

6、选出与下面例句句式不同的一句()例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A.见犯乃死,重负国 B.皆为陛下所成就 C.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D.为降虏于蛮夷

7.选出与下面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例句:(3)何以女为见? A.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非汉所望也 D.皆为陛下所成就

《苏武传》练习题

(二)一、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数通使()

(2)丈人行()

(3)厚赂()

(4)单于()

(5)阏氏()

(6)煴火()

(7)膏草野()

(8)啮雪()

(9)牧羝()

(10)弹劾()

(11)夷灭()

(12)刑戮()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因厚赂单于()()

(2)幸蒙其赏赐()

(3)以货物与常()

(4)蹈其背,以出血()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何以女为见?

____________

(2)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____________

(3)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____________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C.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D.单于视左右而惊

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1)单于壮其节 ____________

(2)空以身膏草野 ____________

(3)惠等器,舆归营 ____________

(4)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____________

6.下列句中的“于”字已按其作用作了分类,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赵氏求救于齐。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④望长安于日下。⑤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⑥而耻学于师。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⑦/②⑥/③④/⑤⑧

B.①⑥/②⑦/③⑤/④⑧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⑥/②⑦/③④/⑤

7.翻译下列句子。

(1)置币遗单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剑拟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是对本课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和缓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选择,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因此赢得了敌国的敬意。

D.卫律使尽威吓、利诱等手段,但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祟高气节。

9.填空。

(1)班固,东汉著名的__________,《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__________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__________。

(2)“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它的前四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辞赋家,____________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二、阅读文章1-5自然段,完成后面各题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见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定罪,治罪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空以身膏野草

A.欲因此时降武

B.单于壮其节

C.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D.其一人夜亡告之

4.翻译下列句子。

(1)汉亦留之以相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以女为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虞常等人的“行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文中写这件事有何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武的“爱国忠君”“宁死不屈”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何看待苏武的言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万宝常。不知何许人也。父大通。从梁将王琳归于齐。后复谋还江南,事泄,伏诛。由是宝常被配为乐户。因而妙达钟律.遍l八音。造玉磬以献于齐。又尝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宝常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开皇初,沛国公郑译等定乐,初为黄钟调。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后译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日:“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上不悦。宝常因极言乐声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请以水尺为律,以调乐器。上从之。宝常奉诏,遂造诸乐器。

太子洗马苏夔以钟律自命.尤忌宝常。夔父威,方用事,凡言乐者,皆附之而短宝常。数诣公卿怨望。苏威因诘宝常。所为何所传受。有一沙门谓宝常曰:“上雅好符瑞,有言征祥者,上皆悦之,先生当言就胡僧受学.云是佛家菩萨所传音律,则上必悦。先生所为,可以行矣。”宝常然之,遂如其言以答威。威怒日:“胡僧所传,乃是四夷之乐,非中国所宜行也。”其事竟寝。宝常尝听太常所奏乐,泫然而泣。人问其故,宝常曰:“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相杀将尽。”时四海全盛,闻其言者皆谓为不然。大业之末,其言卒验。

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赡遗,竟饿而死。将死也,取其所著书而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数卷,见行于世,时论哀之。

(选自《隋书》)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尝与人方食

尝:尝试

B.其声率下郑译调二律

率:一概,都

C.皆附之而短宝常

短:说坏话 D.其事竞寝

寝:停止不用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万宝常音乐才能的一组是

(1)妙达钟律,遍工八音

(2)宫商毕备,谐于丝竹

(3)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4)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

(5)宝常尝听太常所奏乐,泫然而泣

(6)大业之末,其言卒验

A.(1)(2)

B.(3)(5)C.(4)(6)

D.(2)(5)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万宝常曾和别人吃饭时,谈起了音乐,当时手头没有乐器,他就用筷子敲击手边的餐具和各种杂物,奏出的音乐,其和谐动听不亚于一支丝竹俱全的乐队,使大家十分赞赏。

B.隋文帝开皇初年,沛国公郑译修定了宫廷中的乐谱和有关音乐礼仪的规章制度,文帝召见宝常,问他郑译修订的音乐如何,宝常说那音乐是亡国之音,并极力反对。

C.万宝常创作的乐曲,旋律十分清新淡雅,他的大部分乐曲都流行开来。他认为太常所演奏的音乐哀伤淫糜,预示着天下不久就要大乱。后果然如此。

D.万宝常出身于地位低贱的乐户,一生不得志。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受到权势派的压抑,不得为世所用,他本人也就在病饿中离开人世。其大部分著作也因疾愤而付之一炬。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宝常然之,遂如其言以答威。

译文:

(2)太子洗马苏夔以钟律自命,尤忌宝常。

译文:

(3)将死也,取其所著书而焚之,臼:“何用此为?”

译文:

练习一答案 1.(1)史学家

断代史

班马(2)《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3)《两都赋》达标训练

1.厩(jiù)

且(jū)

鞮dī)侯

单(chán)于

缑(gōu)王

昆(hún)邪(yé)

浞(zhuō)野侯

阏氏(yānzhī)

左伊秩訾(zī)

旃(zhàn)

羝(dī)去(jǔ)

辇(niǎn)

雍(棫yù)阳宫

劾(hé)大不敬

斧钺(yuè)汤镬(huò)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引(1)拔出(2)招出,供出

以(1)

因为(2)

来(3)把(4)把(5)不翻译(6)以至(7)从(8)把(9)凭(10)来(11)把

使(1)使臣(2)使臣(3)派,使臣(4)使臣(5)使臣(6)派(7)出使 因(1)通过(2)趁此(3)于是(4)趁 候(1)问候(2)拜访(3)侦察兵 当(1)论处,判处(2)理当

乃(1)于是,就(2)就(3)就(4)才

为(1)做,担任(2)做,担任(3)为了(4)被(5)为(6)呢 3.指出并写出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

(1)汝(2)叛(3)毡(4)

弆(5)无(6)现(7)

祀(8)无(9)

无(10)无(11)欢

(12)诀(13)强

4.A

5.C

6.D

7.B

练习二参考答案

一、1.(1)shuò(2)háng(3)lù(4)chán(5)yān

(6)yūn(7)gāo(8)niè(9)dī(10)hé(11)yí(12)lù

2.(1)趁此借机/赠送(2)希望(3)拿,用

(4)踩

3.(1)女—汝(2)畔—叛(3)县——悬

4.C(A.对长辈男子的尊称/岳父,妻子的父亲。B.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D.侍卫人员/方位词;控制)

5.(1)意动用法,认为……壮美(2)使动用法,使……受到滋养(3)名词用作动词,用车子拉着(4)使动用法,使……争斗

6.D(向/对于/在/比)

7.(1)置办礼物赠给单于。(2)举起剑来做要砍的样子。(3)年轻时凭借父亲的职位而被重用,哥哥和弟弟一道做了郎官。)

8.B(为了保全在汉朝的家人)

9.(1)史学家 断代史 “班马”(2)《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3)《两都赋》

二、1.A(第一句的“阴”作“相与谋”的状语,是“暗中、私下里”的意思)。

2.D(第一句的“会”是恰逢、恰巧的意思。第二句的“会”从会合中引申为共同、一起的意思。第三句的“生”活着的意思,作状语。第四句的“生”也是活着的意思,但是是动词,作谓语)

3.C(例句中的“膏”本是溶化的油脂,引申为“肥”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给野草施肥的意思。C项的“壁”也是名词作动词,驻扎的意思。A项的“降”是使动,使苏武投降的意思;B项的“壮”是意动用法;D项的“夜”是名词作状词)。

4.(1)汉朝也扣留他们来作抵押。(“当”是抵押的意思)(2)被侮辱以后才死,就更加对不起国家。(“见”表被动)

(3)为什么要见你呢?(“女为见”是宾语前置的结构,其中“为”起提宾作用。)

5.失败的原因在于内部知情者告密;这说明了“行动策划”的不周密;文中写这件事是交代矛盾激化的原因,为进一步刻画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伏笔。

6.(1)见犯乃死,重负国(2)欲自杀(3)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4)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7.略(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从苏武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也可以从今天的角度理解,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三、1.A(曾经);

2.A 3.C(万宝常所创作的音乐,不合世俗的口味,故大多没有得到流行)4.(10分)

(1)(2分)万宝常认为这样说对,就按和尚教的那样来回答苏威。

(2)(4分)太子洗马苏夔以擅长音律自命不凡,尤其嫉妒万宝常。

(3)(4分)在临死之前,他把他所著的书烧掉,说道:“还拿这些来于什么?”

附:古文翻译

万宝常,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他的父亲叫万大通,跟随梁将王琳归顺了北齐。后来又图谋逃回江南梁朝,事情泄漏,被杀。因此,万宝常被发配为乐户,因此他精通音律,各种乐器都能精熟演奏。他自己曾制造了一组玉磐,献给北齐皇帝。万宝常曾和别人正在吃饭,饭间讨论起音调,当时现场没有乐器。他就拿面前的餐具和其他杂物,用筷子敲击,定其音调的高低,五音配齐,敲击起来,和乐器一样音调和谐,被当时的人大为赞赏。但他经历了北周和隋朝,都没能被提拔。

隋文帝开皇初年,沛国公郑译等人主持确定乐蓝的声调,起初定为声音洪亮的黄钟调。万宝常虽然只是一个艺人,郑译等人也常常叫他来一起商量,但他的主张大多不被采纳。后来,郑译的乐曲编成上奏皇帝,皇帝召见宝常,问他(这些乐曲)是否可行。万宝常说:“这是亡国之音,陛下您不应听这种声调!”隋文帝很不高兴。万宝常就极力说明这种声调表现了哀怨、淫邪、放肆的情绪,不是庄重的雅音,请求用水尺为准,来调正乐器声调。隋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万宝常奉皇帝的命令,制造各种乐器。

太子洗马苏夔以擅长音律自命不凡,尤其嫉妒万宝常。苏夔的父奈苏威有权有势,因此凡是谈论乐律的人,都附合苏夔,而说万宝常的坏话。万宝常多次到达官贵人们那里诉苦,苏夔因此责问万宝常,问他的音律理论从哪里学来的。有一个和尚对万宝常说:“皇帝平素喜欢祥瑞征兆的音乐,有说到祥瑞征兆的,皇帝都很高兴。先生您应该说您的乐律理论是从外族僧人那里学来的,并说这是佛门菩萨亲身所传,那么皇帝心里会喜欢的。这样,你所作的乐律就可以推行了。”万宝常认为这样说对,就按和尚教的那样来回答苏威。苏威听了,勃然大怒,说道:“外族僧人所传授的,是四周蛮夷的音乐,不应该在中原地区推行。”这事最后还是被搁浅下来。

万宝常曾经听大常寺演奏的乐曲,听完之后,流泪哭泣。人们问他为什么哭,万宝常说:”这乐声淫厉而悲哀,预示着天下不久将自相残杀,并且人也要差不多被杀光。”当时全国正处全盛时期.听他说的都认为不会这样。隋炀帝大业末年,他的话应验了。

万宝常家里很穷,没有儿子,他的妻子乘他卧病在床,就把家的东西偷窃一空而逃走了。

万宝常挨饿了,也没有人送东西来给他吃,他竟然被活活饿死了。在临死之前,他把他所著的书烧掉,说道:“还拿这些来干什么?”看到的人从火中抢救出来几卷,现在这些音乐还流传在世上。人们谈到此事时,还为万宝常而悲哀。

第二篇:苏武传带答案

苏武传

必修四

编写时间2011-2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知识链接

作者及作品 :

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 岁入洛

1、作者及作品 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 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 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 写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 229 年的 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 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 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 要史书。

写作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 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 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给字词注音

稍迁至栘()中厩()监 ;数()通使相窥()观 ;且()鞮()侯;厚赂();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昆()邪()王;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置煴()火,覆武其上;於()靬()王;啮()雪;旃()毛;檠()弓弩;扶撵();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故使陵来说()足下 ;斧钺()

2、划出出文中通假字

课中探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⑧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二、基础积累

朗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第一段:

1、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因为

2、兄弟并为郎,稍迁栘中厩监。....并,都。为,担任。稍,渐渐。迁,官职变动。

3、数通使相窥观。.屡次

4、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 .扣留

5、汉亦留之以相当 .抵押

6、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句式特点

判断句

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还

8、乃遣武以中郎将使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请你为本句子断句,找出其中句式特点,翻译本句:于是委派苏武以中朗将的官衔出使匈奴,带着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节返回匈奴

9、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因,趁机。赂,赠送礼物

10、武与副中朗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假吏,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吏

11、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既,已经。币,财物。遗,赠送

12、单于益骄,非汉所望 ...

益,更加。所望,所希望的结果,名词。

第二段:

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

会,适逢

2、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没,陷没

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阴,暗地里,暗中

4、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相知,相交往,有交情。侯,拜访。

5、幸蒙其赏赐 .幸,希望。

6、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货物,一般财物。第三段:

1、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翻译: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王庭。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发,起事。亡,逃跑。

3、虞常生得 ..被活捉 ...

4、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审理这个案件

5、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发,被揭发,被动。状,情况。语,告诉。

6、事如此,此必及我 .及,牵连,涉及

7、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凌辱

【温故知新】

①承蒙见教(教我,表被动).

②慈父见背(离我而去,表被动).

③所见所闻看见的事物或情况).

5、虞常果引张胜 .牵攀,招供 【温故知新】

①引蛇出洞

引诱

②引兵而东

率领

③引弓搭箭

④引佩刀自刺

6、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翻译

即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

7、宜皆降之

使投降

第四段

1、屈节辱命 ..使动用法

2、自抱持武 .亲自

3、武气绝半日 ..昏死

4、舆归营 .名词作动词,抬,扛。

5、单于壮其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6、朝夕遣人候问武 ..问候 第五段

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派使者通知苏武。前一个是动词,派遣。后一个是名词,使者。【温故知新】

①晓之以理 .告知

②家喻户晓 .知道

③春眠不觉晓 .醒来

2、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论,判罪。降,使动,使投降

3、剑斩虞常已 .名词作状语,用剑

4、单于募降者赦罪: 翻译句子

单于招募投降的人赦免他的罪。

5、幸蒙大恩 .有幸,幸运

6、君因我降 .通过,经由

7、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 整句翻译:

虽,即使。尚,还,8、何以女为见? ..固定搭配,即“何以见汝为”,见你干什么?

9、空以身膏草野 ..空,白白地。膏,肥沃,使动用法

10、使(女-汝)绝人生死,不平心持正 ....

【拓展】平心而论-平心:心情平和,不动感情;论:评论。平心静气地给予客观评价。

11、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动用法,相斗。

12、若知我不降明 .整句翻译:即“若明知我不降”,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

三、学习小结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掌握文章第六至第十段的文言知识

一、检查复习

1、因

因厚赂单于 欲因此时降武

2、益 单于益骄 武益愈

3、以 少以父任

汉益留之以相当 以货物与常

二、基础积累 第六段

1、单于愈益欲降之 ..两词同义,更加。

2、绝不饮食 ..绝,断绝。食,给„„东西吃

3、天雨雪 .动词,下。

4、杖汉节牧羊 .名词作动词,执,拄。

5、羝乳乃得归 .生子

6、於靬王爱之 .欣赏

第七、八段:

1、武使匈奴明年 ..第二年

2、不敢求武 .寻求,访求

3、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平素交好 【温故知新】 素善留侯张良 素昧平生

4、虚心欲相待 ..古义指诚恳有礼

5、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于)亡人之地 ....终,最终。空,白白地。苦,受苦。亡,无

6、信义安所见乎? .即“现”

7、闻已更嫁矣 ..改嫁

【温故知新】 改弦更张

改换 少不更事

经历

8、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整句翻译: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一样转瞬即逝),何必像这样使自己长久的受苦呢?

10、勿复有云 .再

11、皆为陛下所成就 .表判断

12、兄弟亲近:我们兄弟成为皇帝的亲近之臣。

13、诚甘乐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甘,以„„为乐。

14、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整句翻译:人臣侍奉君主就像是人子侍奉父亲一样。

15、子卿壹听陵言 .一定

16、王必欲降我,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使动用法

17、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名词作状语,向上

18、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于是

第九、十段:

1、汉求武等 .寻求

2、匈奴诡言武死 ..撒谎

【经典回放】

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用兵的策略是一种欺诈之术。诡-欺诈)

3、常惠请其守与俱,得夜见汉使。..整句翻译:请,请求。夜,在晚上。

4、如惠语以让单于 ..如,像。让,责怪。

6、武等实在 ..确实活着

7、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共计

三、理清文章脉络,划分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大意

教参P120页

四、探究讨论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提示:不论“自杀”还是“求活”,都要从“动机”上去考虑。

教参P121

第三课时

学习任务:探究文本 合作探究:

一、卫律、李陵劝降方式有何不同?苏武拒降态度又有何不同?

教参p122

二、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这一形象的塑造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1)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苏武: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2)卫律: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3)李陵:意志不坚,因私叛国,痛苦羞愧

苏武:忠贞不渝,心系祖国,无怨无悔

三、“爱国“和“爱家”在中国人的眼中素来是合二为一的 —— 正所谓“国之不兴,何以为家?”。李陵因汉武帝斩杀其全家而就从此甘心叛国,而苏武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你如何看待“爱国”和“爱家”的,两者之间是矛盾的还是统一的呢?你是如何处理的呢?(120字)

①观点:

②讲道理:

③举事例:

④结论:

小结:

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和利诱誓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 迹,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课外拓展】

1、苏武事迹,古代诗词中常用作忠贞报国守节不屈的典故。① 典故:羝乳乃得归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李白《苏武》 ”)“向并门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携李卿。(屈大均《紫萸香慢 送雁》 ”)

② 典故:苏武持节(原文: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交河北望天如海,苏武曾将汉节归。(张仲素《塞下曲》 ”)“肠断帝乡遥望日,节旄零落汉家臣。(陈羽《读苏属国传》 ”)

③ 典故:雁足系书(原文: “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莫劳雁足传书信,愿向凌烟阁上看。(鲍融《赠远》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王勃《采莲曲》 ”)

④典故:典属国(原文: “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 ”)“悠哉典属国,驱羊老一生。(聂夷中《胡无人行》 ”)

2、民歌《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 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学后感悟

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可谓历尽艰辛,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誓守节操,就连敌首单于都“壮”其节,面对这样的一个伟岸的爱国形象你有何感受?拿起手中的笔,将你内心中的话语述诸笔端吧

第三篇:《苏武传》阅读答案

阅读《苏武传》选段,回答10~13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 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 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除:殿阶

B.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过:过错

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栽培

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B.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12.下面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项是

①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②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③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④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⑤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13.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李陵劝降采用文雅的方式,在饮酒叙谈之中,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李陵劝降采用攻心法,先以苏武父兄之死指出汉朝的薄情,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又以人生苦短,应享受荣华富贵相劝,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劝降内容经过深思熟虑,显得理由充分,说服力强。

C.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D.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参考答案:

10.B 11.C 12.A 13.B

第四篇:苏武传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过程与方法

3、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4、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教学重点:

1、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特别是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教学难点:

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在乐曲《苏武牧羊》声中用下文导入新课。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推进教学:(过渡: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人物故事呢?还是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吧。)

1、简介背景: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预习课文

1.借助工具书、注释和下列“难句补注”,通读、试译课文。[难句补注]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为郎(皇帝侍从)。苏武父苏建为代郡太守,故其子苏嘉、苏武、苏贤皆得循例为郎。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且鞮侯)单于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

持节:节,使者所持信物,持节,指持代表皇帝的旄节出使。旄节,“以竹为之,柄长8尺,以旄牛尾为其眊,三重”(《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

见犯乃死,重负国:“言被匈奴侵犯然后乃死,是为更负汉国,故欲先自杀也。”(《汉书》颜师古注)

蹈其背以出血:颜师古《汉书》注:“煴,谓聚火无焰者也。”煴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杨树达《汉书窥管》:“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搯'„„搯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蹈其背,指搯其背,即轻轻敲打其背。杨说是。

何以汝为见: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原句本作“何以见汝为”。王说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颜师古《汉书》注:“苏林曰'取鼠所去草实而食之。'张晏曰'取鼠及草实并而食之。'师古曰:苏说是也„„去,谓藏之也。”《汉书补注》引刘攽说:“今北方野鼠之类甚多,皆可食也。武掘野鼠,即得食之。乃颇弆藏耳。”两说皆通。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段意。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二)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借助注释完成下列各题。【注音】

1.稍迁至栘中厩监(); 2.数()通使相窥()观;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4.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5.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7.置煴()火,覆武其上; 8.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9.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通假字】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另有: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

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动用法,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

四、课后巩固上述字、词知识,并翻译全文。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1)、卫律和李陵劝说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明确: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2)、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有什么不同?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3)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总结)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二、指导学生总结文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巳经谈及)

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四、课后思考:试评论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下节课讨论。第三课时

本节课进行拓展、探究,既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又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一、导入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武的人格魅力,但人无完人,苏武的行为也未必完全是对的,下面我们就围绕几个问题对这个人物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讨论方法:分小组讨论,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记录小组讨论观点,最后全班汇总,将每个小组讨论的观点进行对比、评价,以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讨论问题 问题一:

先看一段文字:“齐庄公到大臣崔抒的家里,竟跟崔杼的太太通奸,崔杼不甘戴绿帽子,当场把齐庄公杀了。晏子是齐国大臣,皇帝被杀,别人不敢去看,但他要去吊,他到了崔家,他的左右问他:你为君死么?晏子答得好,他说皇帝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为他死?左右又问他:那么,你离开齐国逃走吗?晏子答得好:皇帝的死又不是我的罪,我为什么要逃?我为什么要出国?左右又问他:那么你就回家吗?晏子答得好:皇帝死了,回到哪儿去呢?晏子真是中国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看他这三段答话,不死、不逃、也不想回家,说得又识大体、又有感情、又义正词严。当时他去吊皇帝,大家以为崔杼必定杀他,但是他仍然去吊、去哭,并且‘枕尸股而哭’,一点也不怕刺激手里拿刀的崔杼。晏子识大体,是大智;有感情,是大仁;不怕死去哭,是大勇。晏子为什么有这种大智大仁大勇,我认为他是真正深刻洞悟‘死事’和‘死君’理论的人。他的理论是:做人君的,岂是高高在百姓之上的?而是主持社稷;做臣子的,岂是为领俸禄混饭吃的?而是维护社稷。所以人君死是为了社稷而死,做臣子的,就该和他一道死,‘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如果做人君的,死的原因不是为了社稷而是为了他自己,那么陪他死的,只合该是那些在他身边,跟他一起混一起谋私利、谋小集团利益的宠幸和亲信,才有份儿,堂堂大臣是不干的。齐庄公被杀以后,崔杼决定立齐灵公的儿子做皇帝,就是齐景公。那时景公年纪小,崔杼自立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他们把所有大臣都找来,在太庙里歃血发誓,说:‘诸君有不与崔庆同心者,有如日!’大家一一发誓,可是轮到晏子,晏子却要改变誓词,只发誓:‘诸君能忠于君、利于社稷,而婴不与同心者,有如上帝!’当时崔杼他们要翻脸,高国赶忙打圆场,说:‘二相今日之举,正忠君利社稷之事也!’高帽子一戴,弄得崔杼他们也只好接受晏子的大条件„„”(选自《北京法源寺》作者李敖)

这段文字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问题二:

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一)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二)各组组长向教师递交各组的总结。

(三)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组的讨论成果。

(四)全班同学互相交流

(五)教师提供参考观点 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参考观点二:

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参考观点三:

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离倾向。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三、课后作业:(任选一项)

1、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传记,要求兼顾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可适当运用《苏武传》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800字以上。

2、《假如我是苏武》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平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

第五篇: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

教学目标:

1、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2、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文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作用。

难点:分析课文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

师:“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这是一外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由于副使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在自杀未遂、劝降不成的情况下,他被单于发落到遥远的北海,开始了牧羊的生涯。唐代的温庭筠曾写过一首《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该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

推进新课

教具展示:

班固(32—92),东汉著名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与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是我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以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创设氛围

师:苏武是汉朝史臣怎么会到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呢?苏武到底经历了哪些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苏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为打开心中的这些疑团,请先阅读课文书下注释疏通大意,有疑问处做好记号。

(学生阅读注解疏通大意)

师:又到了“答记者问”时间了,欢迎同学们踊跃发问。

生:第一段“匈奴使留在汉者”,注解释为“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可否据此判断这句是定语后轩句呢?

师:你对问题的分析推断思路很好。大家应该不记得我们刚学过的《谦颇蔺相如列传》,也有一个类似的句子:“求人可使报秦者”,结构与“匈奴使留在汉者”相同,这两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生:第五段:“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这句话怎么翻译? 师:有几个地方要解决:“且”为“况且”之意,“使”后省略了代词“你”,“不平心持正”就公道。

师:很好。

生:第七段:“今得杀身自效”是什么意思?

师:请我们的课代表回答你吧。

生:我试试吧。应该是“现在能有机会牺牲生命报效朝廷”意思。

师:翻译得流畅准确,哪位同学若还有翻译难题请找他。

生:最后一段:“前以降及物故”怎么解释?

生:老师我也不会,请您解答好吗?

师:不要紧。人非圣贤,哪有万事皆晓的道理。我们来看看,难点就在这个“以”字上。这里的“以”是个通假字,注解没有标出,能“已”,“已经”的意思,再结合注解,意思就是:除了已降及已死的外。

知识拓展、提升

师:解决了“疑难杂症”后,现在分几块“自留地”给大家包干: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请各组派代表来认领。

(各组派代表认领,归纳文言知识)

(学生代表发言)

生:我们级找的是能假字,书下注释共有9,加上老师补充的一共是10个。

(1)畔主背亲(“畔”通“叛”,叛变。)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这(“去”通“弃”,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

(6)与武决去(“决”通“诀”)

(7)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生:我们组归纳的是词类活用:

(1)宜皆降之(降,使动用法)

(2)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

(3)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

(4)反欲欲半两主(半,使动用法)

(5)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作动词)

(6)得夜见汉使(夜,名词作状语)

生:我们组归纳的的是古今异义。

(1)置币遗单于(古义:财物、礼品;今义:货币)

(2)假吏常惠等士斥候百余人俱(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

(3)皆为陛下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业绩)

(4)如惠语以让单于(古义:责备;今义:躲闪、避开)

(5)虞常引张胜(古义:牵攀、招供;今义:牵引、引导)师:同学们可以选择例子填在练习二的表格里。

生:我们找的是文盲句式。

1、判断句

(1)汉天子我丈人行业。

(2)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定语后轩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宾语前置句

(1)虽生,何面以归汉!

(2)子卿尚复谁为乎?

4、被动句

(1)见犯乃死

(2)幸蒙大恩

5、省略句

(1)使牧羝(“使”后省略宾语“之”)

(2)会候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谋反”后面省略介词“于”)(老师给出重要句子翻译)

1于,答其善意。

(老师指名学生翻译,并点出翻译的语言)

下载苏武传练习题及答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武传练习题及答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班固《苏武传》

    《苏武传》 《苏武传》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的名篇,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它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

    《苏武传》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

    苏武传教案

    授课 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题苏武传 班固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⒈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⒉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

    苏武传读后感

    苏武传读后感苏武传读后感1. 阅读是是关注人物生存状态的过程,苏武传读后感。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为人物这种生存状态进行合理的归因。有了这一思考过程,人物就不只是“......

    苏武传人物形象

    《苏武传》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一、导入十九年的艰难困苦,没有使他倒下,十九年的威逼利诱,没有使他屈服,十九年的孤独寂寞,没有使他忘却那远方的祖国。历史用丹青铁笔镌刻下他的名......

    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 说课稿 苏武传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六......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 教学目标: 1、 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 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2、 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