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同步练习

时间:2019-05-12 16:2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同步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同步练习》。

第一篇: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同步练习

[学生用书 P53~P54]

1.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A.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B.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C.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 D.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物种竞争→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群落稳定和平衡 2.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3.群落不断地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的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4.(2011年西大附中高二检测)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5.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6.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____。

(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_______。A.地衣和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

1.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干涸池塘阶段;②灌木阶段;③乔木阶段;④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3.群落演替达到最稳定的阶段是()A.地衣阶段

B.苔藓阶段 C.灌木阶段

D.森林阶段 4.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动物最先出现的是()A.哺乳动物

B.肉食性动物 C.植食性动物

D.杂食性动物 5.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B.物种总数逐渐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在初始阶段之后,生态系统中生物总量下降 D.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有机质总量增加 6.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7.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 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

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

8.(2011年临川一中高二检测)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的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以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9.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B.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的关系加以控制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人类活动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10.(2011年郑州一中高二检测)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11.用连线将演替的几个阶段与此过程中的动植物以及作用相连接。

地衣阶段

乔木

土壤颗粒和有机物增多 草本植物阶段

地衣

改善生物生存环境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昆虫

遮荫避风 灌木阶段

灌木、鸟类

土壤通气性好 森林阶段

苔藓

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

11答案:如下图

12答案:(1)0~e(2)b~c(3)马尾松 山毛榉 环境(4)不是一成不变的 消失 兴起

13答案:(1)有机物、温度、酸碱度、水质等

(2)主要来自加入的池塘水,也可能来自空气的传播(3)原生动物消亡

第二篇:第4节群落的演替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三.能力方面

1.正确看待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群落演替的良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1.见P78~P79。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9-80并回答[思考与讨论]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

1、裸岩阶段

2、地衣阶段 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于是,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

3、苔藓阶段: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扩展。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也越来越丰富。

4、草木植物阶段:在土壤能保持一定水分时,草木植物的种子就能够萌发生长。竞争的结果是较高的草木植物占据了优势。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

5、灌木阶段:灌木和小木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草木植物。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阳、避风的作用,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于是成为许多鸟类的栖息地。物种的多样化使得群落的结构较为稳定,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

6、森林阶段:在灌木群落所形成的湿润土壤上,各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出来。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树林的形成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于是群落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2、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分析讨论部分: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学生自行阅读以下内容

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板书设计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

2、光裸的岩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初生演替

4、类型

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练习P82

一、基础题 P85

一、概念检测 课后反思

第三篇:4.4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

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x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 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 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第四篇:《群落的演替》同步练习5(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演替 练习与解析

1.植被随纬度(从南到北)和海拔(从平原到高山)的增加而发生的演替变化是()

A.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阔混交林→针叶林→苔原荒漠 B.苔原荒漠→针叶林→针叶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叶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D.苔原荒漠→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叶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

解析: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群落的演替,随纬度从南向北,海拔从平原到高山,气温逐渐降低,所以其植被的变化也应与此相适应,纬度最低的地方应是常绿阔叶林,再升高应为落叶阔叶林,依次为针叶阔混交林、针叶林、苔原荒漠。答案:A 2.下列对群落的稳定性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的自我维持能力 B.一般来讲,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了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

C.如果一个群落能够抵抗住干扰,那么它就不会发生演替 D.一个群落的抵抗能力强,那么它的恢复能力也很强

解析:该题考查群落的稳定性的基础知识。演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但不会无休止地延续下去。一般来讲,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了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了。这时群落的结构最复杂、最稳定,只要不受外力干扰,群落就会保持原状。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的自我维持能力,包括对干扰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两个方面。如果一个群落能抵抗住干扰,那么它就不会发生演替。如果一个群落具有恢复力,那么在受到干扰后,它就会借助于演替过程恢复稳定,从此可以看出两种能力是成负相关的。答案:D 3.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 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

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 解析: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它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的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这样,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因为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取代了地衣。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也越来越丰富。答案:C 4.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过程是()

A.裸岩阶段→苔藓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C.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D.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森林阶段

解析:根据裸岩上的群落演替的特点,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它分泌的有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机酸可加速岩石的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这样,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因为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取代了地衣。同理,依次应为更为高大的草本植物、灌木、森林阶段。答案:B 5.下列演替现象属于次生演替的是()A.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

B.被彻底消灭了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C.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 D.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

解析:火山岩、冰川泥都是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其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被彻底消灭了的农田属于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这种地方发生的演替,也属于初生演替。而火灾过后的草原,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C 6.下列演替过程不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裸岩上进行的演替 B.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C.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D.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解析:根据两者概念的区别,裸岩上、沙丘上、冰川泥上所进行的演替,都是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而弃耕的农田里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没有被彻底毁灭,土壤里还保留有农作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故而属于次生演替。答案:D 7.关于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解析:根据群落演替的概念,演替应是其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的过程,大火、洪水、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群落,即使没有这些灾难,群落也是会发生演替的,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答案:B 8.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解析:演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但并不会无休止地延续下去。一般来讲,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了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这时群落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的结构最复杂、最稳定,只要不受外力干扰,群落就将会保持原状。答案:A 9.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到相对湿度的影响,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产卵数量雨量3大2小1飞0蝗3发2生1程1953 1954 1955 1956度年份30 50 70 90相对湿度(%)

图1 图2

图4-18(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

,蛙与飞蝗的关系是。

A.共生

B.寄生 C.捕食

D.腐生 解析:见第(3)小题 答案:B C(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量比空气干燥时要。解析:见第(3)小题 答案:多

(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此题实际上考查一个群落内部各种群之间的关系。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飞蝗与真菌的关系为寄生,蛙与飞蝗的关系为捕食;由图示可看出,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量比空气干燥时要多;在气候干燥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会减少,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答案:变大

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第五篇:群落的演替说课稿

说课

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群落的演替》。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与群落》的第四节内容。本节课建立在群落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落的演替,以发展的观点从时间角度认识群落的变化过程,也为下一章生态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

根据课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阐述初生演替的过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情感目标: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三维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群落演替的过程。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群落的基础知识,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3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对于演替概念的学习我将主要采用讲授法,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初生演替的过程,通过这种直观教学法加深学生感性认识,最后由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出初生演替的概念,从而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我的4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课本的“问题探讨”,多媒体课件展示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及变化的图片。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授教学 深入分析火山爆发后几十年间岛屿上生物种类的变化,引出这种变化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从而归纳出演替的概念。然后,以“光裸的岩地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作为过渡,引出裸岩上演替过程的学习,通过多媒体一一展示演替的各个阶段,加深学生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演替的动态发展性,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这条主线,对演替的本质进行学习。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在群落演替中,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通常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从而避免学生产生误解。然后由学生思考试着归纳初生演替的概念。最后以“演替只能发生在裸岩上吗?”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同时也为下节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5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大量图片和材料,增强了课堂感性认识和容量,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和本质。

下载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同步练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同步练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群落的演替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作业设计和说教学反思七个方......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4节群落的演替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中大力提倡的探究式教学。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引导的,学生学习的过程......

    4.4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群落的演替》是新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

    4.4《群落的演替》教案(xiexiebang推荐)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

    “群落的演替”一节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从群落水平揭示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了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临清四所高中联合制作生物教学案: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案(精选)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生物 编写人:薛爱莲 审稿人:王政 第四章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

    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第4节群落的演替 【课标点击】 学习目标:1、掌握群落演替的概念。2、区分演替的类型。 重 难 点:演替的类型。 【自主探究】 一、演替的类型 1.群落是一个____________系统,它......

    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点[精选多篇]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不应该也不会排斥团队合作和团队精神,但他在团队中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维。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