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0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第一篇: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件www.xiexiebang.com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中大力提倡的探究式教学。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引导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命科学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建构性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的作用如下:(1)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2)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3)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

二、教学背景分析、学习内容与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本课内容较简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许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法,利用图解、和模型制作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3、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材、图解、多媒体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④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⑤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讨论以及进行实地观察,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⑥通过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现在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进展情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能力目标

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五、教学课时安排:本节内容一课时完成六、教学思路

本节应紧紧抓住“动态发展观”实施教学。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教学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讨论。

实地观察时,提示学生根据踩踏情况,将杂草进行分类:经常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轻微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不太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要作较长期的观察,将观察的情况列表记录,必要时将观察到的情况绘图,或用拍摄照片方式进行记录。观察时要注意:

•杂草的种类;

•茎秆高度和长势;

•生长的密度和植物蔓延的方向;

•周围树木生长等其他的情况;

•可挖出一些草本植株,观察其根的形态。

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资料(也可让学生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在分析中要把握:(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由此引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建议这部分内容采用上网调查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资料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调查:(1)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2)《退耕还林条例》的主要内容及意义;(3)政府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时的主要政策,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群落演替的良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外来物种的入侵。关于外来物种入侵,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中已有所介绍,故在本节中该概念没有出现。由于在本节练习中涉及了这方面的知识,应适当介绍相关内容:(1)人类活动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脱离了原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新物种往往会大肆扩散和蔓延开来,迅速成为优势种,打破原有群落的稳定性,危及已有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2)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一般会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入一个生态系统时,已传入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由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本地物种的灭绝往往是不可恢复的;(3)我国目前已公布了外来入侵物种名单。1982年原产美国的松材线虫在南京中山陵附近首次发现传入我国,到XX年,已经在江苏、安徽等十多个省八十多个县(市)发现松材线虫危害,每年致死松树600多万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多,防止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多次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来探究问题,因此,学习效果评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标准如下:

优:组内成员人人积极思考,踊跃参与讨论与模型制作,互相学习与纠错,共同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良:组内成员大部分积极参与,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差:组内成员没有合作意识,没有讨论、交流与互评等活动。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群落的演替”一节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从群落水平揭示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了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掌握群落演替的具体过程;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湖、退牧还草的环保政策及措施;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来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揭示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2.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和“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准确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群落演替过程的实例分析,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通过多角度展示和观察、思考、讨论,使学生关注我国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政策,并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体现sts的教育思想。

3.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制作好ppt课件。

3.1问题探讨:引入新课,播放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视频(或图片)资料,组织学生观察阅读课文“问题探讨”的内容,讨论:各种生物是在何种情况下出现并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火山爆发前的群落结构形式吗?师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归纳出群落演替的概念。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结合案例,使学生先对群落的变化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有些群落的变化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3.2演替的类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8-80图4-14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图4-1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以及p78的思考与讨论题。

3.2.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大致过程。

3.2.2.设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有何不同?通过讨论,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在不同答案中归纳出讨论题的最佳答案。

3.2.3.由学生的回答引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2.4.引导思考、组织讨论:①光裸的岩石上首先出现并定居的生物为什么是地衣,而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为什么没有动物出现?②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怎样的物质基础?③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设计意图:通过在学生理解演替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层层深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演替的复杂性、长期性,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体会一次次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步都有它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如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等都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同时,外部条件如气候、地貌、土壤也是引起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

展示课前学生拍摄的照片:校园内被践踏的草坪,学校旁边的污水沟周围和污水处理厂出水口附近的植被。引导学生归纳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组织学生讨论:

3.3.1.你了解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呢?

3.3.2.你能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这种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吗?

3.3.3.如果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吗?

引导学生归纳:

①人类的许多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的,这些活动可以对生物与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调节或利用,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生物关系形式。

②人类可以盲目地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从而破坏环境与生物的和谐关系;也可以通过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来改善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4退耕还草、还湖、还林及退牧还草

3.4.1.小结引入:有哪些原因导致群落演替,并由人为因素的破坏引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归纳、回答:自然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外来物种入侵)等。

3.4.2.结合课本p82侧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面积围湖造田是洪灾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讨论、回答: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泊的面积大大缩小,从而使有效的蓄洪容积减少,降低雨季湖泊的蓄洪减灾能力,使大量的洪水无处蓄积,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3.4.3.组织了解退耕现状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汇报的注意事项同上。关注退耕现状,认同人类要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才能促使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图片资料的识别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3.5小结

3.5.1.结合课本p78本节聚焦,通过以下问题进行小结:

①什么是演替?②演替有哪些类型?③哪些因素导致群落发生演替?④人类活动与外来物种入侵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什么区别?如何降低这两种因素对群落的负面影响?

3.5.2课文的两个拓展题可组织学生在课后完成:①调查或搜集有关资料,撰写《警惕外来物种的入侵》的小论文。②收集学生所在地区不同年代的地图,比较湖泊、沼泽或林地的今昔面积,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4.教学反思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获取新的知识,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各种素材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对新知识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多样性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篇:群落的演替说课稿

说课

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群落的演替》。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与群落》的第四节内容。本节课建立在群落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落的演替,以发展的观点从时间角度认识群落的变化过程,也为下一章生态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

根据课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阐述初生演替的过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情感目标: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三维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群落演替的过程。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群落的基础知识,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3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对于演替概念的学习我将主要采用讲授法,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初生演替的过程,通过这种直观教学法加深学生感性认识,最后由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出初生演替的概念,从而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我的4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课本的“问题探讨”,多媒体课件展示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及变化的图片。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授教学 深入分析火山爆发后几十年间岛屿上生物种类的变化,引出这种变化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从而归纳出演替的概念。然后,以“光裸的岩地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作为过渡,引出裸岩上演替过程的学习,通过多媒体一一展示演替的各个阶段,加深学生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演替的动态发展性,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这条主线,对演替的本质进行学习。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在群落演替中,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通常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从而避免学生产生误解。然后由学生思考试着归纳初生演替的概念。最后以“演替只能发生在裸岩上吗?”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同时也为下节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5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大量图片和材料,增强了课堂感性认识和容量,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和本质。

第四篇:群落的演替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作业设计和说教学反思七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群落的演替》是新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③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④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能力目标: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情感目标: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教学重点及难点

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锻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的简单性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学生对群落演替现象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2、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并将本节课的新知内化为学生生活行为中的具体行动。我采用的教法是①参与式教学法(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②演示法(各种图片、视频)、③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阅读参考书)、④谈话法。

三、说学法

1、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

第一小组收集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第二小组在校园内观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特点及原因。第三小组收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情况;第四小组收集我国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的情况。充分体现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2、学生课前依据学案自主预习

3、联系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动机

利用课本78页的“问题探讨”,多媒体课件展示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前和后及变化的图片。然后设疑:①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②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引出课题“第4节 群落的演替”(板书)

(二)新课教学

1、例举群落演替的过程,归纳演替的类型 过渡:光裸的岩石上是如何长出森林的呢?(1)裸岩上的演替过程: 学生再次阅读课本78-79图4-14“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的过程图片。然后学生板书裸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

其次学生回答学案上的问题:①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②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③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取代的含义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多媒体投影展示相应图片。

(2)建立演替的概念,由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师生共同归纳概念。(3)揭示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学生回答问题④⑤【视频】:④在此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特别是植物的变化有怎样的特点?⑤在此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有什么变化?

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①群落演替是有顺序的过程,是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②虽然演替受物理环境所制约,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所控制的,演替前期为后期物种的入侵与繁荣准备了条件;③演替的最后阶段是稳定的系统,往往生物量最大,种间关系最紧密。

(4)与导入呼应: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这一地区还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获得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过渡:演替只能从裸岩开始吗?(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学生再次阅读课本80页图4-1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过程图片并思考:所有弃耕农田都能演替成树林吗? 学生板书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并回答问题。(6)演替的类型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两者的不同点。并思考为什么这两个演替过程的起点不相同呢?师生共同归纳: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分类依据。并展示相应图片。(7)第一小组同学汇报,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视频】。

教师总结: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说明群落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命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向着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中不可忽略的还有人类的活动。你了解的有哪些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呢?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鲁迅先生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第二小组的同学汇报校园内小路周围杂草的观察结果【视频】。

(2)教师: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使物种的迁移也越来越频繁。①第三小组展示相应信息【视频】。学生思考:从资料的描述中,你知道外来物种入侵后,增长有什么特点?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吗?

②教师出示图片,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其他负面影响。

③人类的活动都是破坏现有的各种生物群落的吗?——视频展示宁夏治理沙漠情况【视频】。师生共同总结: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图片资料的能力,及利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过渡:以前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量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我们如何解决呢?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第四小组汇报我国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情况【视频】。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这件事上,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总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我们的努力下,地球一定能为我们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把新知识内化为学生生活行为中的具体行动。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能直观形象地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利于巩固新知识。

六、说作业设计

1、课本P80练习——常规作业,主要为巩固和落实认知目标服务。

2、活动与探究:以“警惕外来物种入侵”为题,写一篇科普文章。——开放性作业,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相互合作,通过自主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经共享,共同整理、归纳、分类,得到一种比较完整的答案。

七、说教学反思

1、本节教学过程主要重视运用“动态发展观”来组织实施教学,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

2.从学生的讲述过程中发现,学生能按照提示大概说出主要内容,但是胆量不足,表达能力不强,逻辑思维不够严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更加重视这些方面的教育,并给与学生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这些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大胆的去展示自己的风采,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素质的教育。

第五篇:第4节群落的演替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三.能力方面

1.正确看待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群落演替的良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1.见P78~P79。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9-80并回答[思考与讨论]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

1、裸岩阶段

2、地衣阶段 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于是,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

3、苔藓阶段: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扩展。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也越来越丰富。

4、草木植物阶段:在土壤能保持一定水分时,草木植物的种子就能够萌发生长。竞争的结果是较高的草木植物占据了优势。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

5、灌木阶段:灌木和小木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草木植物。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阳、避风的作用,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于是成为许多鸟类的栖息地。物种的多样化使得群落的结构较为稳定,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

6、森林阶段:在灌木群落所形成的湿润土壤上,各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出来。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树林的形成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于是群落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2、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分析讨论部分: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学生自行阅读以下内容

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板书设计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

2、光裸的岩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初生演替

4、类型

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练习P82

一、基础题 P85

一、概念检测 课后反思

下载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4.4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群落的演替》是新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

    4.4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4.4《群落的演替》教案(xiexiebang推荐)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

    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第4节群落的演替 【课标点击】 学习目标:1、掌握群落演替的概念。2、区分演替的类型。 重 难 点:演替的类型。 【自主探究】 一、演替的类型 1.群落是一个____________系统,它......

    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点[精选多篇]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不应该也不会排斥团队合作和团队精神,但他在团队中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维。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群......

    [教案]4-4群落的演替(共5篇)

    课题 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 教学 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教方学法 讲述......

    高中生物必修二群落的演替教案

    大家现在在ppt上看到的这幅图就是地球的一个平面示意图。 在100多年前,在这个红色圈圈的地方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是红色圈圈区域的放大图,这个地方有一座火山,是属于印度尼西亚......

    课时作业13群落的演替(优秀范文5篇)

    课时作业(十三) 一、选择题 1.(2015·枣庄高二联考)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