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造句

时间:2019-05-15 12:1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群落的造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群落的造句》。

第一篇:群落的造句

群落拼音

【注音】: qun luo

群落解释

【意思】:生存在一起并与一定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动植物的总体。

群落造句:

1、如果你有多余的钱,帮助组织一个宠物事业基金,把这些群落组织在一起。

2、他们发现一个群落说什么样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男人的进驻,无论这些人是移居的垦荒农民还是军事入侵者。

3、当然,你得确实相信你所采取的立场,这其中的理念是,如果你相信你的立场,那么哪怕是在你的群落中捅破了一片天,你也得把它往风口浪尖上推。

4、不仅仅写怀孕,还要写钱、男人以及我们这个群落的神话。

5、相反,他们将他们的企业分割成一组群落并逐个攻克它们(常常并行进行)。

6、但这种直接是通过单数阳性词表达的,它似乎只是把,以色列男性当作该群落里的法律主体。

7、这支队伍察看了岛上的17处考古遗址以便于发现几世纪来什么落到了群落的贝冢或是排泄物里。

8、“这个群落也许几年之后就会分崩离析,人们希望世界其他地区的人能够了解他们的文化困境。”伦纳德说。

9、在观察的基础之上,作者作出结论:长期的气候变化可能影响到了深海生物群落以及深海环境中的化学现象。

10、还有另一种极端的途径。我们发现,许多系统都是将并行运作的部件拼接在一起,很像大脑的神经元网络或者蚂蚁群落。

11、这个群落吸引了从濑鱼到雌石斑鱼的寻求配偶的所有生物。

12、靠近南非的一个海豹群落的海域里,一个白色的大鲨鱼跳出水面,跳跃是为了作为拖过海面的一种诱饵。

13、也就是说,这些植物和动物的真正保护者是那些千百万的贫穷的土著和地方群落。

14、研究人员发现,平均情况下,随着生存环境温度增高,这些群落的生物确实体型变小了。

15、他在肠道微生物群落和胃肠道发育方面的研究,国际知名。

16、这些在西方科学家眼里看来很重要的群落有些却不被人们所理解,甚至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

17、科学家调查了数千个群落中男女的遗传标记,用以研究史前语言传输的模式。

18、水母在海洋生物群落中所占据的优势,通过食物链,改变了流动能量,使枯竭的鱼类种群更难得到恢复。格雷厄姆说。

19、但根据研究人员意见,这种向较小动物转化的趋势可能使海洋群落总量减少30%以上。

20、一位青年代表质问他,是否会保证努力拯救由于海平面上升而面临生存危机的群落时,潘兴避而不答。

21、我们的研究只是表明有机农业可以使农业害虫的天敌群落更加平衡,可以更好控制农业害虫。

第二篇:鸟类群落的研究进展

鸟类群落的研究进展

摘要: 鸟类群落是指某一特定区域或栖息地内, 由资源因素(如食物、巢址等)所决定的,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共存的鸟类集合体。鸟类群落一直是鸟类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必然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从鸟类群落的组成、多样性、演替等方面介绍了鸟类群落的相关研究,并提出了目前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关键词:鸟类群落多样性集团演替

鸟类群落生态学早在50年代有所研究,现已成为鸟类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鸟类是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由于鸟类区系、进化、分布、系统分类、种群和行为等方面研究的深入程度在动物学研究中居于前列,以及鸟类活动相对比较容易被观察,因而鸟类一直是群落生态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对象。鸟类群落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对整个群落生态学的概念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鸟类群落的组成鸟类群落组成的研究是进行鸟类群落研究的第一步。物种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环境和历史因素对群落的综合利用,因此物种的组成情况能够作为不同生态环境差异的衡量指标。许多鸟类构成了鸟类群落,而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群落内物种的增加和减少过程中的一个瞬间的平衡。现存的鸟类群落是经过长期的物种增加与消失过程,也就是形成群落的动态过程而发展和建立起来的。群落的形成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物种库、资源、鸟类的扩散能力、栖息地和中间关系等。,因此群落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不可能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鸟类群落的多样性

2.1鸟类群落多样性的介绍

鸟类群落多样性是指鸟类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包括演替和波动)方面的多样化。采用种多样性指数,分析比较某一特定时间不同栖息地中鸟类群落结构多样性,或不同季节同一栖息地鸟类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是群落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

2.2、鸟类群落多样性的空间变化

大部分鸟类在全球或地区性的分布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在水平分布上,鸟类的群落组成常因植被类型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企鹅分布于南半球,海雀只分布于北半球。在同一区域,混交林、阔叶林、竹林、针叶林等鸟类群落的分布肯定是不同的。除此之外,在垂直分布上,不同鸟类选择在不同的高度进行活动,也存在着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即鸟类在生境中存在着分层现象。关于鸟类群落结构随海拔高度变化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鸟类群落结构表现出明

显垂直分层现象。栖息地结构、植物多样性、林木的水平和垂直层次的复杂性等因素都与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和结构相关。

2.3 鸟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2.3.1 植被与鸟类群落多样性

多数研究都表明,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因植被结构的复杂性和垂直分层多样性而存在差异。研究表明,常绿针阔混交林生境植被丰富,多样性高,因此森林鸟类居多。竹林生境主要由毛竹和少量灌丛组成,栖息地结构比较简单,鸟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群体密度和种间相遇机率等指标均低。另有研究表明,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的鸟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较高,而针叶林生境鸟类群落的两种参数均较低。另外,鸟类群落还与植被结构、植被林龄、森林郁闭度有一定的关系。.3.2 食物资源与鸟类群落多样性

栖息地中食物资源与鸟类群落和物种丰富度的关系一直受到鸟类生态学家的关注。某研究表明一些鸣禽丰富度随栖息地质量而变化,尤其依赖于土壤节肢动物生物量,而植被特征、鸟类种间竞争、捕食者丰度和鸣禽丰度并不相关。温带森林相对于热带森林而言,由于气候、栖息地质地结构不同,能够为鸟类提供的食物资源种类、数量及其持续时间都相对有限,因此,食物资源可获得性是温带森林鸟类群落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2.3.3 干扰与鸟类群落

干扰是指能改变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并引起资源和基质有效性变化的不连续事件,被认为是一种群落演替的外力和机制,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人类干扰可以极大地影响鸟类群落结构,人类活动影响严重的商业、工业、街道区是城市热岛效应较强、人类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方,缺乏鸟类营巢、觅食场所。目前,城市鸟类群落生态学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城市中鸟类群落分布正说明了城市对于鸟类的干扰程度。

2.3.4 栖息地与鸟类群落

研究发现, ①鸟类群落结构与栖息地结构、植被多样性及植被的水平与垂直层次的复杂性密切相关。在森林群落,植被垂直结构的复杂性对鸟类群落的结构有很大影响,植被的垂直结构一般用簇叶高度多样性来衡量。许多研究证明簇叶高度多样性与鸟类的多样性密切相关,植被的垂直结构越复杂,鸟类多样性就越高。而对灌丛和草原的鸟类群落产生影响的则更多是斑块面积和镶嵌性。②在荒漠地区,栖息环境空间的多少是限制鸟类种类和数量的主要因子之一。③人类活动引起的植物空间异质性的增加,对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具有显著影响。总之,鸟类多样性与栖息环境的多样性及环境资源的丰富程度密切相关,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

2.4 群落的集团结构

集团可以认为是群落下的一个子集合,在这个子集合中所有的个体以相似的方式利用相似的资源。也就是说集团就是以相似方式利用相同等级环境资源的种类的一个类群。集团是群落的功能单位,群落的集团结构反映了整个群落的营养结构和功能,同时也反映了群落内的种间相互作用。集团内部鸟类对栖息基层、繁殖地条件或食物条件要求不同,造成集团内部进一步的生态分隔,集团内部更为细致的生态分隔以及竞争激烈种对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对形成相对稳定的鸟类群落有重要意义。

由于不同鸟类群落集团间的生态分隔,使得从属于不同集团的鸟类的种间生态差异较大,所以研究种间相互作用应着重考虑集团内部,考察它们在一个集团内是如何对资源空间进行更为细致的分割,如何竞争和共存的。进一步加强对鸟类群落集团结构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群落组织结构的形成。

2.5 群落的演替

对鸟类群落演替的研究,一般是研究演替不同阶段的鸟类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鸟类群落的演替规律以及影响鸟类群落演替的关键因子。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一般鸟类群落的演替随植被的演替而发生,而且随着演替的进行鸟类的多样性增加,在演替的中期鸟类多样性最高,然后在到达演替顶极后又略有降低,但有些群落也出现到演替顶极鸟类的多样性最高的现象。②植被群落的发展是鸟类群落发展的关键因子。随着演替的进行,由于植被的空间分层发生变化,鸟类群落的空间结构也发生变化,鸟类的种类也随着发生变化。

2.6 研究展望

经过50多年的发展,鸟类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已在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我国鸟类群落研究与国际相比还比较落后。鸟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将直接威胁鸟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要加强对鸟类群落生态的研究,同时也要加大对鸟类生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郑光美主编.鸟类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 366~389

2陈水华,丁平,郑光美等.城市鸟类群落生态学研究展望.动物学研究,2000 ,21(2):165~169

3刘喜悦,李世纯,孙悦华等.长白山次生林的繁殖鸟的群落结构.动物学报,1998 ,44(1):11~19陈水华,丁平,郑光美等.岛屿栖息地鸟类群落的丰富度及其影响因子.生态学报,2002 ,22(2):140~148周放.鼎湖山森林鸟类群落的集团结构.生态学报, 1987 ,7(1):176~184 6李枫,鲁长虎,杨红军等.扎龙芦苇沼泽繁殖鸟类群落多样性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8 ,26(5):68~72

第三篇:鸟类群落生态学报告

鸟类群落生态学报告

(三)关于水鸟群落的研究

方慧 51111300113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与种群一样,生物群落也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不是由组成它的各个种群所能包括的,也就是说,只有在群落总体水平上,这些特征才能显示出来。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群落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如森林、灌丛、草地、沼泽等)和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组配和种类结构)、优势种(群落中以其体大、数多或活动性强而对群落的特性起决定作用的物种)、相对丰盛度(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比例)、营养结构等。近年来对我国对水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包括对水鸟群落的结构及其变化、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等研究。

一:水鸟群落的集团结构

长江中下游湖泊是越冬水鸟的重要栖息地,随着湖泊渔业养殖强度的不断加大,湖泊湿地严重退化,水鸟的越冬生态受到影响。为揭示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越冬水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特征,2008 年12 月至2009 年3 月,通过扫描取样法采集安徽省长江沿江升金湖、菜子湖和武昌湖3 个浅水湖泊30 种越冬水鸟的取食行为百分比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法对越冬水鸟进行集团划分,并采用无倾向对应法(DCA)分析越冬水鸟的取食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安庆沿江湖泊越冬水鸟群落可分为4 个集团,即深水取食集团G1、挖掘和啄取集团G2、浅水取食集团G3 和泥滩拾取集团G4。G2 集团的鸟种最多,共有13 种,优势种为鸿雁(Anser cygnoides)、豆雁(Anser fabalis);G3 集团次之,共6 种,优势种为小天鹅

(Cygnus columbianus)、白琵鹭(Platalealeucorodia);G4 集团共5 种,优势种为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鹤(Tringa erythropus)和红脚鹬(Tringa totanus);G1 集团水鸟种类有6 种。这些水鸟的觅食生境主要在湖泊滩涂和浅水区域,其食物资源的可利用性和觅食对策共同决定群落组成结构。

DCA 分析表明,取食方式及取食时运动方式组成的觅食对策决定了集团食物资源的分割,草滩中取食鸟类主要采用静止取食和啄取方式,泥滩取食集团主要采取拾取及奔-停取食,深水区取食集团则主要采用潜水方式取食,二:水鸟群落的结构变化

近年来长江口滩涂湿地高强度的促淤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育造成了严重影响。2006 至2010 年在南汇东滩进行了水鸟调查,研究围垦后堤内环境的快速演替过程对水鸟的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鸻鹬类、雁鸭类和鹭类3 类主要水鸟类群,结果表明鸻鹬类的总数量呈严重下降趋势(ANOVA,P= 0.009),而雁鸭类和鹭类总数量在上升(ANOVA,P = 0.015;P = 0.00);在种类数量方面,鸻鹬类和雁鸭类差异不显著(ANOVA,P = 0.597;P = 0.523),鹭类种类数变化极显著(ANOVA,P = 0.00)。同时,通过对水鸟的栖息地选择因子偏好的分析,发

现滩涂减少是鸻鹬类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而大型水产养殖塘和芦苇增加是雁鸭类和鹭类数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三:水鸟群落的多样性研究

野外实地调查表明,光滩、藻类盐渍带-藨草、海三棱藨草带-芦苇带-堤内养殖塘4 种典型湿地生境是长江口北支湿地水鸟的主要活动区域。光滩、藻类盐渍带中水鸟的种类和数量均最多,其次为堤内养殖塘和藨草、海三棱藨草带,芦苇带中水鸟的种类和数量均最少,食源状况是导致不同生境中水鸟群落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在4种典型湿地生境中,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遍较低。光滩、藻类盐渍带与堤内养殖塘水鸟群落的相似性最高,相似性指数高达0.697;芦苇带与其他3种生境中水鸟群落的相似性均很低,相似性指数均不大于0.257。表明芦苇带与其他3 种生境中水鸟群落组成有较大差异。

四:鸟类群落动态

2005, 2006 年的9~ 11 月, 对上海沿江沿海的5 个湿地区域内的水鸟进行了调查, 共记录到7 目15 科101 种水鸟, 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12 种, IUCN 受威胁鸟类10 种;有6 种水鸟的记录数量达到或超过了该物种在东亚地区种群估计数量的1%, 4 个区域达到了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9~ 10 月是上海地区南迁水鸟的高峰期, 估计鹬类的南迁持续时间达到100 d 左右;南迁期间雁鸭类物种数和总数量持续增加, 但鹭类和鸥类却持续下降.崇明东滩堤内人工湿地已成为南迁水鸟的重要栖息地, 对崇明东滩堤外天然湿地起到了非常有效的补充用.南汇边滩已围垦区域作为南迁期间记录鹬类物种数和总数量最多的地区,只要能合理控制该区域的水位变化。

参考文献:

1、上海沿江沿海湿地南迁水鸟群落的动态变化 裴恩乐1, 袁 晓1, 汤臣栋2, 马 强2, 陈秀芝3, 刘雨邑32、张斌,袁晓,裴恩乐,牛俊英,衡楠楠,王天厚. 长江口滩涂围垦后水鸟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南汇东滩为例.

3、长江口北支湿地鸟类多样性研究II.水鸟群落多样性研究

孙永涛1,2 张金池24、陈锦云,周立志. 安徽沿江浅水湖泊越冬水鸟群落的集团结构.

5、Coastal zone planning: a geophysical classification of inlets to defineecological representation

MICHELLE E.GREENLAWa,*, JOHN C.ROFFb, ANNA M.REDDENb and KAREL A.ALLARD7、Do mute swan(Cygnus olor)grazing, swan residence and fishpond nutrientavailability interactively control macrophyte communities?Guillaume Gayeta,b,∗, Matthieu Guillemainc, Hervé Fritz d, Francois Meslearde,f, Clément Begnisa,Alice Costioua, Guillaume Bodyb, Laurence Curtetb, Broyerb8、Seasonal impact of waterfowl on communities of macrophytes in a shallow lake

Ratcha Chaichana∗, Rick Leah1, Brian Moss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Th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Crown Street, Liverpool, L69 7ZB, United Kingdom

第四篇:群落分类与动态教案

第七章 生物群落动态

群落动态研究,在生态学中占有极重要地位。20世纪初,群落动态研究曾支配北美与英国植被研究。群落动态研究目前更显其重要性。群落动态泛指植物群落一切变化过程。一切生命存在过程,都在不断地与其生存环境进行能量与物质交换,一当这一过程终止,生物过程即将终结。就此意义,作为多种生命共同生存在一起的生物群落,变化将是绝对的。有关学者认为群落变化,包含生物群落中所有生物的代谢、生理过程、昼夜变化、年周期变化、群落的发生,群落的演替等内容。但作为真正含义的群落动态,只包括群落发生、群落演替的相关内容。

1.群落演替的概念

所谓群落演替(successison)是指以植物群落为主体的发生、发展过程,由初始建成的群落、自简单到复杂,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过程。严格说,演替是指植物群落当原有的优势种被新的优势种所替代,植物群落生境将随优势种更替而变化,群落的种类组成、亦因优势种的更替而相应改组的相关过程。

2.植物群落的形成(发生演替)

植物群落的形成,指从裸地开始、植物在裸地出现由零星植株发展为植丛、随之发展为群聚、最后发展为具有建群种为特征的植物群落的过程。2.1 裸地

裸地亦称芜原,指地表无任何植物体存在的荒芜之地。裸地有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之分。原生裸地指此前无任何前期植物体的存在,或无前期植物的任何影响。如火山爆发后的迹地,前期纵有植物亦巳被沏底消除,植物的生存是从零开始;次生裸地指前期曾有植物生存,其存在到新的植物进入时仍有一定影响、甚至仍有前期植物的存在形态。讨论植物群落的起始,必从裸地作为起点。2.2 先锋植物的侵移

在裸地条件下,生境极为恶劣,物理性环境因素占支配地位,温度强烈变化地表水条件恶劣,土地贫瘠,通常缺乏氮、磷、硫等元素,不存在发育良好的土壤结构。在这类地表最早出现并能生存的植物,只有所谓先锋植物。

先锋植物是一类能在全光照下萌发、生长,忍受强烈日温变幅、耐受干旱和极度贫瘠的地表生存的植物。这类植物亦具易传播的特点;且具迅速增殖与短的生活周期的特点。使其在出现裸地时及时占据新的空间。2.3 定居

随先锋植物的进入,必须使进入的种类能在此空间完成由种子到新一代种子的生活周期,才能使进入的种类逐渐扩展进而占满整个空间。

郁闭 随先锋植物进入并成功定居,裸地的极端性逐渐减弱,其他忍受能力稍差的物种亦随之出现,裸地出现的种类不断增总植物个体量亦在增加,有限的空间逐渐被挤满。2.4 竞争

挤满是导致竞争的原因,争夺生存空间,使部分竞争能力强的先锋植物种转变为优势种,从而排斥周围的竞争弱者,使优势种在郁闭的空间占据支配地位,成为以其为主导的群落发展制约因素,成为由裸地发展而来的群落的建群种。2.5 反应

初建成的群落将在建群种支配下发生改组,或称反应,形成以建群命名的植物群落的特有生境和相应的植物种类组成。

至此,一个崭新的、以先锋植物为建群种的先锋植物群落,在原来的裸地形成。先锋植物群落的主要种类,多数属先锋种,以先锋种为主体的先锋植物群落通常持续时间较短,随建群种的生活史的结束,即由以非先锋种群的新优势种所取代,其后的变化属于演替内容。3演替的类型 3.1 关于演替概念

拉曼斯基据演替的延续时间,划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等;

克里门茨按演替起始条件,划分为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按基质划分为水生演替(系列)、旱生演替(系列);

苏卡切夫按演替主导因素划分为内因演替,外因演替。3.2 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原生演替 原生演替指在原生裸地发生的演替过程。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次生裸地出现的演替过程。4 演替系列

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从植物的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止,这个过程称演替系列。演替系列的每一明显步骤,称演替阶段或演替时期。

原生演替系列,通常以从岩石表面开始的旱生演替、或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为例、进行分析、讨论。4.1 旱生演替系列

旱生演替系列(xerosere),是指从环境条件极端恶劣的岩石表面(或沙地)开始的演替过程,含下列演替阶段: ① 地衣阶段 从光裸的岩石表面开始,环境极端严峻;岩石表面强烈变温、干旱而缺乏植物生活所需养分的状态下,植物出现的最初阶段。岩石表面首先出现壳状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坚硬的岩石表面,加之物理风化作用,使岩石表面出现小颗粒,为保存地衣残体、积存有机物奠定基础。叶状地衣和枝状地衣在上述基础、相继而来,使石头表面产生一层松软薄层,为较高等植物的生存创造前提;

②苔藓阶段 在地衣发展后期,已在石头表面形成薄层岩石碎屑,混入一定有机物残体,已可保存少量水分,为苔藓的发生提供了前提。苔藓的发生、发展,强化了腐殖质的积累并使岩石的颗粒变细,为土壤发育创造更有利条件;

③ 草本植物阶段 在群落发展过程,以蕨类为主的草本植物开始侵入,其他草本植物亦相继侵入,植物生存空间,向地上和地下两个相反方向的空间扩展。群落发展的速度较前两阶段明显加快,随之为小型灌木生长奠定基础;

④ 灌木阶段 初、灌木出现在草丛间、与草丛混生,当处于高草灌丛、灌木大量出现,发展为以灌木为优势的群落;

⑤乔木群落阶段 乔木种在高草灌丛下开始侵入,逐渐演变为适应当地气候的地带性顶极群落。4.2 水生演替系列

淡水湖泊,当水深5-7m的湖底,开始有大型水生植物生长。随湖底水深变浅,湖底将变成为水下裸地,水生演替系列(hydrosere)将由此正式开始。

①漂浮植物阶段 此阶段植物如浮萍,满江红及大量藻类在水面发生,其残体沉积而使湖底逐渐垫高;

②沉水植物阶段 水深5-7m,湖底首先出现轮藻属等植物;在水深2-4m,金鱼藻,眼子菜、黑藻、茨藻相继出现。这群植物迅速使湖底垫高;

③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根生水底而叶露水面植物,如莲、睡莲、等在水深2m以内先后进入,湖底强烈抬升;

④挺水植物阶段 如芦苇、香蒲、黑三棱、泽泻等,在水深变浅时取代浮叶根生植物。生境开始向陆地转变;

⑤ 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如莎草、湿中生禾本科植物侵入;

⑥木本植物阶段 此阶段循灌木、小乔木而乔木演变,最后形成森林。

4.3 旱生、水生演替系列的共同特征

旱生、湿生演替系列在各地均可发现其存在,而这两型演替系列,从干、湿两类极端生境开始,当气候适宜、将终止于中生森林环境。这是植物群落演替的显著特征。演替具有顺序性,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奠基;演替具方向性,在排除外力扰下必将向下一阶段发展;这是演替的必然性、因而具有可预测(性),可以预测植物群落形成后、在具体气候带下的发展前景。5 次生演替

发生于各类次生裸地。事实上次生演替,不一定是地表的原有植被巳全部消失而重新开始,多数情况下,是原来植被处于退化即所谓逆行演替,当终止外力干扰时,作为次生演替的起点,由此而重新沿当地气候植被的顺行发展方向运动的过程。如退化草场仃止干扰后的自然恢复过程、退化林地的恢复过程,都应属于次生演替之列。就目前大量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范围,均属于此类。

·次生演替因起点不同,故具体演替过程各异。但存在相同点:应查明该类植物群落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形成相对稳定的气候植被的发展途径,判断现状所处的阶段,设法引入当地气候植被已缺失的重要种类。促使其向气候植被发展。6 演替顶极学说

一定地带气候,从先锋植物群落始而到达当地的相对稳定状态,这亠阶段,称为演替顶极。

6.1 单元演替顶极(monoclimax hypothesis)

F,E.Clements(1916)认为任一演替过程、经课地、迁移、定居、竞争、反应而后达到稳定阶段,即达到与当地气候协调的群落。每一气候带终点的稳定群落是单一型态,即气侯顶极(climatic climax)称为单元顶极。

6.2 多元顶极(polycllimax hypothesis)

A.G.Tansley根据实际观察发现,同一气候带,由于土壤、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一气候带不可能终止于单一摸式,从而导致有多种稳定状态,即多元顶极。

6.3 顶极-格局假说(climax-pattern hypothesis)

顶极-格局假说由Whittaker于1953年提出,实际为多元顶极一个变型。该假说认为环境因子是连续不断地变化,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极连续变化格局。这个格局中、分布最广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叫优势顶极,它最能反映该地气候特征的顶极群落,相当于单元顶极的气候顶极。7 关于演替的原因

内因 从群落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是内因。群落的发育导致群落环境随之变化,群落生境变化必然导致群落不断向前发展。这是一种有序变化过程,是群落演替最经常最广泛的动因;

外因 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现状的和地史的环境变化,亦将导致群落的变更,但这种变化与内因变化的有序性将显著不同。

第八章 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生物群落分类

所谓分类,是对实体(或属性)集合按其属性(或实体)数据所反映的相似关系进行分组,使同组成员尽量相似,不同组成员尽量相异。

对生物群落的认识及其分类方法,分类原则、分类系统,存在巨大差别。群落分类有人为的或自然的,生态学研多采用自然分类。各家的分类系统,有以植物区系为基础,有以生态外貌为基础,亦有以动态为基础,但都以承认植物群落本身的特征为依据,并注意群落的生态关系。

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在"中国植被"一书中贯穿了群落生态原则,即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演替,生态环境等特征在不同分类等级中均作了相应反应。取用3级分类单位:群丛(Association)、群系(Formation)和植被型(Vegetation type)等为基本的从属单位,把群丛作为植被分类的基本单位。在各单位之上采用组、纲,在各单位之下采用亚一等为其辅助单位。

1.1 群丛

植物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但各学派之间对群丛的定义或多或少不同,犹如分类学中的种、植物学界认识仍存在差异一样。群丛这一术语,必须应用于完整的植物群落。每一植被地段,凡其层片结构相同,各层(乔、灌、草)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与其他植被类型明显区别。在具体命名时,必须以该类型群落不同地段植被,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的优势种完全相同,才能称为同一群丛。

群丛采用联名法表示,各层间的优势种(植物学名表示)以“-”相联。在其前冠以Ass.(association的缩写)。当某一层具有两个或多个共优种,这时以“+”将同层的优势种联结。如兴安落叶松-杜鹃-红花鹿蹄草群丛以如下方式表示Ass.Larix gmelini-Rhododendron dahurica-Phyrola incarnata。若某一层具共优种,即以“+”相联。如Ass.Larix gmelini-Rhododendrom dahurica-Phyrola incarnata+Carex sp.。

群丛组(association group)是由层片结构相似、优势层片与次优势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丛所联合。

·亚群丛(subassociation)在群丛范围内,由于生境的某些差异,或因发育的差异往往引起若干细微变化亚群丛即用来反映这种群丛内部的分化和差异,是群丛内的生态-动态变型。1.2 群系

群系是由相同或相似的植物群丛联合组成的高一级分类单位,群系与群丛是两个从属位,在群系与群丛间通常可能存在亚群系和群丛组等辅助单位。

俄国学派通常将林地的建群种(或上层优势种)相同的群丛组合成群系,我国亦以优势种相同的各类群丛组合为群系。如将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建群种的各类群丛组合成马尾松群系。以胡杨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可归为胡杨群系,以梭梭为建群种的所有群落归为梭梭群系,白桦群系,柽柳群系等等。

群系组 建群种亲缘关系近似,(同属或相近属)、生活型(三级和四级)近似或生境相近的群系可联合为群系组。

亚群系 生态管较宽的群系内,据次优势层片及其所反映的生境差异,划分出亚群系。

群系的命名将建群种或优势种的属名字尾改为-eta种名字尾改为-ae或-e,例如马尾松群系以Pineta massonianae表示。1.3 植被型(vegetation type)

群系以上的高级分类单位的命名通常不是以优势种或建群种来称呼,而以群落的外貌生态特征来构成名称,或采用当地俗称或土名示命名。

外貌生态特征作为群落命名,较广泛采用于植物群落分类的高级单位。如木本植被型、草本植被型、荒漠植被型及悬浮植被型;常雨乔木群落,照叶木本群落、雨绿灌木群落、干旱草本群落、流沙荒漠群落等群系纲。

俗名或土名命名的高级分类单位,在很多情况下可有效使用,如北美草原被称为普列利群落(Prairia),匈牙利草原称普施他群落(Puszta)科西嘉岛上的硬叶灌木群落称马基群落(Macchia)或马克维斯群落(Magvis)。俗名或土名虽不是严格科学术语,但已为国际社会惯用语。

植被型是最重要的高级分类单位,凡建群种生活型(1或2级)相同或相近,群落外貌相似的水热条件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如寒温带针叶林、夏绿阔叶林温带草原、热带荒漠等。就地带性植被而言,植被型是一定的气候区域的产物;就隐域植被而言,它是一定特殊生境的产物。因而,植被型大致有相似结构、相似的生态性质、相似的发生发展史,从而有相似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特点。

植被型组是最高级分类单位,凡建群种生活型相近而群落外貌相似的植被型、联合为植被型组(vegetation type group),如针叶林、阔叶林、草地、荒漠等。

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差异,可将植被型划分植被亚型。气候、地貌、基质差异是导致层片分异原因,如温带草原可分为草甸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三个亚型。

植被亚型是植被型的辅助单位。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进一步划分出亚型。这种层片结构的差异,通常由气候亚带差异或一定的地稳、基质条件的差异所引起。2 群落排序 2.1 排序的概念

排序一词由Ramansky于1930年提出,当时用德文ordnung一词。后由澳学者Goodall译为英文ordination。所谓排序,就是把一地区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相似度排定样地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排序基本是一个几何问题,即把实体作为点在以属性为坐标轴的P维空间中(P个属性)按其相似关系把它们排列出来。简单地说,要按属性去排序实体,这叫正分析或Q分析。亦可按逆分析排序或叫R分析,即按实体去排序属性。

早期以植物群落样地数据为基础,按相似度排定各样地的位序,即称排序。其理论依据,是据植物群落与其环境间存在互为原因与反应关系。样地通过排序更易于比较分析,找出种群或群落与环境、或环境因子相互间的具体关系。

原排序分两种形式:一为生境排序,是以群落生境的数据,或其中其一主要因子(如含水量、含盐量等)的变化,排定样地生境的位序,称直接排序,又称直接梯度分析或梯度分析。另一类是群落排序,即依群落特征如群落组成和种群定量特征称间接排序,又称间接梯度分析,排定群落样地的位序。

通过排序可显示出实体在属性空间中位置的相对关系和变化趋势。若构成分离的若干点集,可达到分类目的;结合其他生态学知识可以用来研究演替过程,找出演替的客观数量指标。若用物种组成的数据,又用环境因素的数据去排序同一实体集合,以两者的变化趋势,容易揭示出植物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从而为生态学的设想提供线索。特别是可以同时用种类组成及环境因素一起去排序实体更易于找出两者(植物与环境)的关系。2.2 排序的类型

间接梯度分析 20世纪50年代,许多学者强调植被的连续性,认为分类有助于揭露植被的间断,藉此分为不同群;对连续变化的植被进行排序,已创立了一些排序方法。其中主成分分析、简称PCA法,是近代排序方法中较多采用。主分量分析是在尽量保存原信息前提下,找出1-3个主分量,然后将各实体在2-3维空间中表示出来,从而达到直观、明了排序实体的目的。阳含熙对内蒙羊草草原40个样方32个种的调查数据、按PCA排序,结果见p193 图8-3。

直接梯度分析 直接梯度分析用来展示植物有机体沿主要环境因子梯度的分布,是群落生态学一个重要研究手段,它与排序和分类三者构成一套完整方法。P195的图8-4是该作者在踏查中,发现按土壤状况排序、是影响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通过直接梯度分析,据群落和环境数据,解答有关植物种和群落分布问题。2.3 有关说明

树状图解法是早期用相似度系数加以归类(P=2c/a+b×100 其中P为相似系数,以百分率表示;(a+b)是两个比较样方中一切种的盖度之和;c是两个样方共有种的盖度之和。盖度可直接用布朗-布朗喀等级制的数字等级来表示)。

树状图解绘制法,以每一对象(群落)用一点或一圈来表示,用线段把每一对象同与其相似的另一对象联接。线段的长度与两个对象相似度成反比。用这种方法可先获得几个树枝状图解,然后将每一段的图解合成总图。(见云南大学编:植物生态学。P207-208图10-14)。

讲解数量分类和排序,目的是了解多元分析的计算原理,在应用时,目前多采用软件,可直接在计算机输出树状图和排序图。

第八章 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生物群落分类

所谓分类,是对实体(或属性)集合按其属性(或实体)数据所反映的相似关系进行分组,使同组成员尽量相似,不同组成员尽量相异。

对生物群落的认识及其分类方法,分类原则、分类系统,存在巨大差别。群落分类有人为的或自然的,生态学研多采用自然分类。各家的分类系统,有以植物区系为基础,有以生态外貌为基础,亦有以动态为基础,但都以承认植物群落本身的特征为依据,并注意群落的生态关系。

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在"中国植被"一书中贯穿了群落生态原则,即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演替,生态环境等特征在不同分类等级中均作了相应反应。取用3级分类单位:群丛(Association)、群系(Formation)和植被型(Vegetation type)等为基本的从属单位,把群丛作为植被分类的基本单位。在各单位之上采用组、纲,在各单位之下采用亚一等为其辅助单位。

1.1 群丛

植物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但各学派之间对群丛的定义或多或少不同,犹如分类学中的种、植物学界认识仍存在差异一样。群丛这一术语,必须应用于完整的植物群落。每一植被地段,凡其层片结构相同,各层(乔、灌、草)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与其他植被类型明显区别。在具体命名时,必须以该类型群落不同地段植被,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的优势种完全相同,才能称为同一群丛。

群丛采用联名法表示,各层间的优势种(植物学名表示)以“-”相联。在其前冠以Ass.(association的缩写)。当某一层具有两个或多个共优种,这时以“+”将同层的优势种联结。如兴安落叶松-杜鹃-红花鹿蹄草群丛以如下方式表示Ass.Larix gmelini-Rhododendron dahurica-Phyrola incarnata。若某一层具共优种,即以“+”相联。如Ass.Larix gmelini-Rhododendrom dahurica-Phyrola incarnata+Carex sp.。

群丛组(association group)是由层片结构相似、优势层片与次优势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丛所联合。

·亚群丛(subassociation)在群丛范围内,由于生境的某些差异,或因发育的差异往往引起若干细微变化亚群丛即用来反映这种群丛内部的分化和差异,是群丛内的生态-动态变型。1.2 群系

群系是由相同或相似的植物群丛联合组成的高一级分类单位,群系与群丛是两个从属位,在群系与群丛间通常可能存在亚群系和群丛组等辅助单位。

俄国学派通常将林地的建群种(或上层优势种)相同的群丛组合成群系,我国亦以优势种相同的各类群丛组合为群系。如将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建群种的各类群丛组合成马尾松群系。以胡杨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可归为胡杨群系,以梭梭为建群种的所有群落归为梭梭群系,白桦群系,柽柳群系等等。群系组 建群种亲缘关系近似,(同属或相近属)、生活型(三级和四级)近似或生境相近的群系可联合为群系组。

亚群系 生态管较宽的群系内,据次优势层片及其所反映的生境差异,划分出亚群系。

群系的命名将建群种或优势种的属名字尾改为-eta种名字尾改为-ae或-e,例如马尾松群系以Pineta massonianae表示。1.3 植被型(vegetation type)

群系以上的高级分类单位的命名通常不是以优势种或建群种来称呼,而以群落的外貌生态特征来构成名称,或采用当地俗称或土名示命名。

外貌生态特征作为群落命名,较广泛采用于植物群落分类的高级单位。如木本植被型、草本植被型、荒漠植被型及悬浮植被型;常雨乔木群落,照叶木本群落、雨绿灌木群落、干旱草本群落、流沙荒漠群落等群系纲。

俗名或土名命名的高级分类单位,在很多情况下可有效使用,如北美草原被称为普列利群落(Prairia),匈牙利草原称普施他群落(Puszta)科西嘉岛上的硬叶灌木群落称马基群落(Macchia)或马克维斯群落(Magvis)。俗名或土名虽不是严格科学术语,但已为国际社会惯用语。

植被型是最重要的高级分类单位,凡建群种生活型(1或2级)相同或相近,群落外貌相似的水热条件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如寒温带针叶林、夏绿阔叶林温带草原、热带荒漠等。就地带性植被而言,植被型是一定的气候区域的产物;就隐域植被而言,它是一定特殊生境的产物。因而,植被型大致有相似结构、相似的生态性质、相似的发生发展史,从而有相似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特点。

植被型组是最高级分类单位,凡建群种生活型相近而群落外貌相似的植被型、联合为植被型组(vegetation type group),如针叶林、阔叶林、草地、荒漠等。

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差异,可将植被型划分植被亚型。气候、地貌、基质差异是导致层片分异原因,如温带草原可分为草甸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三个亚型。

植被亚型是植被型的辅助单位。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进一步划分出亚型。这种层片结构的差异,通常由气候亚带差异或一定的地稳、基质条件的差异所引起。2 群落排序 2.1 排序的概念

排序一词由Ramansky于1930年提出,当时用德文ordnung一词。后由澳学者Goodall译为英文ordination。所谓排序,就是把一地区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相似度排定样地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排序基本是一个几何问题,即把实体作为点在以属性为坐标轴的P维空间中(P个属性)按其相似关系把它们排列出来。简单地说,要按属性去排序实体,这叫正分析或Q分析。亦可按逆分析排序或叫R分析,即按实体去排序属性。

早期以植物群落样地数据为基础,按相似度排定各样地的位序,即称排序。其理论依据,是据植物群落与其环境间存在互为原因与反应关系。样地通过排序更易于比较分析,找出种群或群落与环境、或环境因子相互间的具体关系。

原排序分两种形式:一为生境排序,是以群落生境的数据,或其中其一主要因子(如含水量、含盐量等)的变化,排定样地生境的位序,称直接排序,又称直接梯度分析或梯度分析。另一类是群落排序,即依群落特征如群落组成和种群定量特征称间接排序,又称间接梯度分析,排定群落样地的位序。

通过排序可显示出实体在属性空间中位置的相对关系和变化趋势。若构成分离的若干点集,可达到分类目的;结合其他生态学知识可以用来研究演替过程,找出演替的客观数量指标。若用物种组成的数据,又用环境因素的数据去排序同一实体集合,以两者的变化趋势,容易揭示出植物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从而为生态学的设想提供线索。特别是可以同时用种类组成及环境因素一起去排序实体更易于找出两者(植物与环境)的关系。2.2 排序的类型

间接梯度分析 20世纪50年代,许多学者强调植被的连续性,认为分类有助于揭露植被的间断,藉此分为不同群;对连续变化的植被进行排序,已创立了一些排序方法。其中主成分分析、简称PCA法,是近代排序方法中较多采用。主分量分析是在尽量保存原信息前提下,找出1-3个主分量,然后将各实体在2-3维空间中表示出来,从而达到直观、明了排序实体的目的。阳含熙对内蒙羊草草原40个样方32个种的调查数据、按PCA排序,结果见p193 图8-3。

直接梯度分析 直接梯度分析用来展示植物有机体沿主要环境因子梯度的分布,是群落生态学一个重要研究手段,它与排序和分类三者构成一套完整方法。P195的图8-4是该作者在踏查中,发现按土壤状况排序、是影响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通过直接梯度分析,据群落和环境数据,解答有关植物种和群落分布问题。2.3 有关说明

树状图解法是早期用相似度系数加以归类(P=2c/a+b×100 其中P为相似系数,以百分率表示;(a+b)是两个比较样方中一切种的盖度之和;c是两个样方共有种的盖度之和。盖度可直接用布朗-布朗喀等级制的数字等级来表示)。

树状图解绘制法,以每一对象(群落)用一点或一圈来表示,用线段把每一对象同与其相似的另一对象联接。线段的长度与两个对象相似度成反比。用这种方法可先获得几个树枝状图解,然后将每一段的图解合成总图。(见云南大学编:植物生态学。P207-208图10-14)。

讲解数量分类和排序,目的是了解多元分析的计算原理,在应用时,目前多采用软件,可直接在计算机输出树状图和排序图。

第五篇:4.4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群落的演替》是新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的简单性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学生对群落演替现象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2、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

3、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

4、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2、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情感目标:

1、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本78页的“问题探讨”,多媒体课件展示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前和后及变化的图片。然后设疑:①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②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引出课题“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二)板书课题: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三)出示学习目标:

1.说明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重点)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四)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课本78至82页,注意图4-

14、4-15,完成导学案学习过程部分,并在课本中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6分钟)

1、什么是演替?

2、群落演替的类型有哪些?举例说明。

3、人类活动对演替有哪些影响?

(五)自学检测

请学生回答幻灯片上显示的概念填空。

1、群落是一个______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____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的过程,演替的类型包括:_________演替和_________演替。

3、光裸的岩地上的演替过程:

4、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过程:

5、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________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__进行。

6、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_____、______和环境的关系,走___________ 的道路,我国政府颁布了《

条例》,该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

(六)后教

1、例举群落演替的过程,归纳演替的类型

过渡:光裸的岩石上是如何长出森林的呢?

(1)裸岩上的演替过程:

学生再次阅读课本78-79图4-14“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的过程图片。然后学生板书裸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

其次学生回答如下的问题:

①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②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③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取代的含义是什么?

(2)建立演替的概念,由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师生共同归纳概念。

(3)揭示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①群落演替是有顺序的过程,是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

②虽然演替受物理环境所制约,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所控制的,演替前期为后期物种的入侵与繁荣准备了条件;

③演替的最后阶段是稳定的系统,往往生物量最大,种间关系最紧密。过渡:演替只能从裸岩开始吗?

(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学生再次阅读课本80页图4-1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过程图片并思考:所有弃耕农田都能演替成树林吗?

(6)演替的类型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两者的不同点。并思考为什么这两个演替过程的起点不相同呢?师生共同归纳: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分类依据。

(7)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

教师总结: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说明群落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命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向着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过渡: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中不可忽略的还有人类的活动。你了解的有哪些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呢?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鲁迅先生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第二小组的同学汇报校园内小路周围杂草的观察结果。

(2)教师: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使物种的迁移也越来越频繁。

学生思考:从资料的描述中,你知道外来物种入侵后,增长有什么特点?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吗?

教师出示图片,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其他负面影响。

③人类的活动都是破坏现有的各种生物群落的吗? 师生共同总结: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过渡:以前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量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我们如何解决呢?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这件事上,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总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我们的努力下,地球一定能为我们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七)当堂训练

PPT显示,共计十道

(八)作业

总结本课内容,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七、板书设计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一、演替的概念

二、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裸岩上的演替

2、次生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下载群落的造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群落的造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4节群落的演替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

    群落的演替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作业设计和说教学反思七个方......

    群落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生物组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陶红梅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3、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4节群落的演替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中大力提倡的探究式教学。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引导的,学生学习的过程......

    参观红色群落展览心得体会

    红色群落展览心得体会 莒县教研培训中心王国玺 5月16日,莒县教研培训中心的全体职工参观了“红色群落”展览馆。红色群落展览馆位于招贤镇文化中心,面积约为2300平方米,展览内......

    群落的结构 说课稿[五篇]

    《群落的结构》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群落的结构。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

    群落的结构教学反思

    《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群落的概念,举例说明物种种间关系的种类。之前已经有种群相关知识作基础,学习群落概念相对容易,同时也有弊端,就是容易将种群与群落的概......

    种群、 群落高考考点复习(一)

    种群、 群落高考考点复习(一)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试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可谓是真正的高频考点。考查题型上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题目呈现方式呈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