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群落的演替

时间:2019-05-12 20:0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4节群落的演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4节群落的演替》。

第一篇:第4节群落的演替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三.能力方面

1.正确看待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群落演替的良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1.见P78~P79。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9-80并回答[思考与讨论]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

1、裸岩阶段

2、地衣阶段 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于是,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

3、苔藓阶段: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扩展。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也越来越丰富。

4、草木植物阶段:在土壤能保持一定水分时,草木植物的种子就能够萌发生长。竞争的结果是较高的草木植物占据了优势。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

5、灌木阶段:灌木和小木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草木植物。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阳、避风的作用,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于是成为许多鸟类的栖息地。物种的多样化使得群落的结构较为稳定,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

6、森林阶段:在灌木群落所形成的湿润土壤上,各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出来。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树林的形成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于是群落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2、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分析讨论部分: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学生自行阅读以下内容

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板书设计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

2、光裸的岩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初生演替

4、类型

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练习P82

一、基础题 P85

一、概念检测 课后反思

第二篇:4.4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

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x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 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 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第三篇: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同步练习

[学生用书 P53~P54]

1.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A.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B.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C.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 D.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物种竞争→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群落稳定和平衡 2.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3.群落不断地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的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4.(2011年西大附中高二检测)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5.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6.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____。

(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_______。A.地衣和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

1.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干涸池塘阶段;②灌木阶段;③乔木阶段;④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3.群落演替达到最稳定的阶段是()A.地衣阶段

B.苔藓阶段 C.灌木阶段

D.森林阶段 4.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动物最先出现的是()A.哺乳动物

B.肉食性动物 C.植食性动物

D.杂食性动物 5.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B.物种总数逐渐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在初始阶段之后,生态系统中生物总量下降 D.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有机质总量增加 6.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7.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 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

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

8.(2011年临川一中高二检测)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的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以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9.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B.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的关系加以控制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人类活动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10.(2011年郑州一中高二检测)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11.用连线将演替的几个阶段与此过程中的动植物以及作用相连接。

地衣阶段

乔木

土壤颗粒和有机物增多 草本植物阶段

地衣

改善生物生存环境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昆虫

遮荫避风 灌木阶段

灌木、鸟类

土壤通气性好 森林阶段

苔藓

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

11答案:如下图

12答案:(1)0~e(2)b~c(3)马尾松 山毛榉 环境(4)不是一成不变的 消失 兴起

13答案:(1)有机物、温度、酸碱度、水质等

(2)主要来自加入的池塘水,也可能来自空气的传播(3)原生动物消亡

第四篇:群落的演替说课稿

说课

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群落的演替》。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与群落》的第四节内容。本节课建立在群落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落的演替,以发展的观点从时间角度认识群落的变化过程,也为下一章生态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

根据课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阐述初生演替的过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情感目标: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三维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群落演替的过程。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群落的基础知识,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3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对于演替概念的学习我将主要采用讲授法,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初生演替的过程,通过这种直观教学法加深学生感性认识,最后由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出初生演替的概念,从而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我的4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课本的“问题探讨”,多媒体课件展示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及变化的图片。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授教学 深入分析火山爆发后几十年间岛屿上生物种类的变化,引出这种变化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从而归纳出演替的概念。然后,以“光裸的岩地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作为过渡,引出裸岩上演替过程的学习,通过多媒体一一展示演替的各个阶段,加深学生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演替的动态发展性,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这条主线,对演替的本质进行学习。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在群落演替中,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通常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从而避免学生产生误解。然后由学生思考试着归纳初生演替的概念。最后以“演替只能发生在裸岩上吗?”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同时也为下节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5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大量图片和材料,增强了课堂感性认识和容量,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和本质。

第五篇:群落的演替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作业设计和说教学反思七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群落的演替》是新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③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④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能力目标: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情感目标: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教学重点及难点

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锻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的简单性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学生对群落演替现象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2、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并将本节课的新知内化为学生生活行为中的具体行动。我采用的教法是①参与式教学法(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②演示法(各种图片、视频)、③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阅读参考书)、④谈话法。

三、说学法

1、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

第一小组收集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第二小组在校园内观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特点及原因。第三小组收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情况;第四小组收集我国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的情况。充分体现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2、学生课前依据学案自主预习

3、联系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动机

利用课本78页的“问题探讨”,多媒体课件展示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前和后及变化的图片。然后设疑:①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②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引出课题“第4节 群落的演替”(板书)

(二)新课教学

1、例举群落演替的过程,归纳演替的类型 过渡:光裸的岩石上是如何长出森林的呢?(1)裸岩上的演替过程: 学生再次阅读课本78-79图4-14“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的过程图片。然后学生板书裸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

其次学生回答学案上的问题:①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②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③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取代的含义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多媒体投影展示相应图片。

(2)建立演替的概念,由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师生共同归纳概念。(3)揭示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学生回答问题④⑤【视频】:④在此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特别是植物的变化有怎样的特点?⑤在此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有什么变化?

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①群落演替是有顺序的过程,是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②虽然演替受物理环境所制约,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所控制的,演替前期为后期物种的入侵与繁荣准备了条件;③演替的最后阶段是稳定的系统,往往生物量最大,种间关系最紧密。

(4)与导入呼应: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这一地区还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获得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过渡:演替只能从裸岩开始吗?(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学生再次阅读课本80页图4-1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过程图片并思考:所有弃耕农田都能演替成树林吗? 学生板书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并回答问题。(6)演替的类型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两者的不同点。并思考为什么这两个演替过程的起点不相同呢?师生共同归纳: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分类依据。并展示相应图片。(7)第一小组同学汇报,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视频】。

教师总结: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说明群落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命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向着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中不可忽略的还有人类的活动。你了解的有哪些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呢?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鲁迅先生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第二小组的同学汇报校园内小路周围杂草的观察结果【视频】。

(2)教师: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使物种的迁移也越来越频繁。①第三小组展示相应信息【视频】。学生思考:从资料的描述中,你知道外来物种入侵后,增长有什么特点?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吗?

②教师出示图片,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其他负面影响。

③人类的活动都是破坏现有的各种生物群落的吗?——视频展示宁夏治理沙漠情况【视频】。师生共同总结: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图片资料的能力,及利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过渡:以前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量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我们如何解决呢?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第四小组汇报我国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情况【视频】。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这件事上,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总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我们的努力下,地球一定能为我们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把新知识内化为学生生活行为中的具体行动。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能直观形象地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利于巩固新知识。

六、说作业设计

1、课本P80练习——常规作业,主要为巩固和落实认知目标服务。

2、活动与探究:以“警惕外来物种入侵”为题,写一篇科普文章。——开放性作业,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相互合作,通过自主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经共享,共同整理、归纳、分类,得到一种比较完整的答案。

七、说教学反思

1、本节教学过程主要重视运用“动态发展观”来组织实施教学,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

2.从学生的讲述过程中发现,学生能按照提示大概说出主要内容,但是胆量不足,表达能力不强,逻辑思维不够严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更加重视这些方面的教育,并给与学生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这些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大胆的去展示自己的风采,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素质的教育。

下载第4节群落的演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4节群落的演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4节群落的演替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中大力提倡的探究式教学。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引导的,学生学习的过程......

    4.4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群落的演替》是新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

    4.4《群落的演替》教案(xiexiebang推荐)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

    “群落的演替”一节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从群落水平揭示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了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临清四所高中联合制作生物教学案: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案(精选)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生物 编写人:薛爱莲 审稿人:王政 第四章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

    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第4节群落的演替 【课标点击】 学习目标:1、掌握群落演替的概念。2、区分演替的类型。 重 难 点:演替的类型。 【自主探究】 一、演替的类型 1.群落是一个____________系统,它......

    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点[精选多篇]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不应该也不会排斥团队合作和团队精神,但他在团队中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维。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群......

    [教案]4-4群落的演替(共5篇)

    课题 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 教学 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教方学法 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