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6:5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深化了对系统的认识。据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5.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其中群落的结构特征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设计思路

在引入课题中,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种群→群落这条主线的构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剖析某温带草原上的生物群落,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和群落结构的话题。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结构的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是课标中建议的一项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要把该探究活动上成一节验证或简单的重复实验。本节内容共2课时。第1课时教学流程:

三、课堂教学过程(第1课时)阶段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

活动教学意图导学引题群落的概念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

群落的空间结构

当堂训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 生(一起答):群落

师:对,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第3节群落的结构。(版书)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展示案例1:下图为某温带草原上生活着的多种生物,请观察并讨论: 1.这个草原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2.在这个草原上生活的各个种群间是否各自独立?假如生活在该草原中的肉食性动物大量减少,草原上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3.什么是群落?

4.在群落水平上,我们研究的问题有哪些?

师:通过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展开讨论解决上述问题。

师: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这些也就构成了群落的结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群落的物种组成,请同学们结合案例2,看课本72页,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展示案例2:右图表示从南极(90oS)经过赤道(0o)到北极(90oN)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向。试分析说明: 1.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是怎样变化的?这表明某地区群落物种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2.①从分子水平看,物种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

。②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物种具有多样性,是由于的结果。

3.试推断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群落中物种数量变化的趋向是什么? 4.上述示例表明,环境因素影响种群的丰富度,什么是丰富度? 5.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你能从物种组成上说出我国新疆北部森林和南方森林的主要差别吗?

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及物种丰富度的内容。师:结合教材的资料分析,组织学生讨论,画出群落中各生物种间关系的概念图,并进行交流。

提出问题:

1.如何解释资料1中出现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如何据图形判断捕食、竞争的关系?规律又有哪些?

师总结:竞争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结果可能使一方导致灭亡;捕食是先增先减,后增后减,即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共生是同生共死,荣辱与共。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绘制有关的数学模型,即竞争、捕食、共生的坐标曲线。

师:由于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各生物种群在群落中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于是群落就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通过列举事例,进行说明)

同学们看教材,分析讨论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因素。

师总结:通过学习群落的结构,我们知道在群落中各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由物种的组成、种内的互助或斗争,种间的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建立起了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回忆前面学习的内容

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看课本、思考自主地思考、讨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得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交流所得的答案

结合案例2看教材 进行思考、讨论及小组内合作学习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 讨论,画出概念简图,并进行交流讨论、交流 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阅读教材、分析讨论

学生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个体→种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承前面所学种群的内容,启下面要学的群落的概念

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感受生活在一起的各生物种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他们之间发生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利用案例1,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引出群落的结构

对学生所学内容,随时进行巩固、强化,加深学生对群落概念的理解结合教材的图片及案例所述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横向和纵向延伸由不同纬度上物种的丰富度不同延伸到不同海拔高度上物种的丰富度的不同对学生所学内容,随时进行巩固、强化,加深学生对物种组成部分的掌握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学会判断竞争、捕食关系的方法 学会对基本规律和方法的总结 对学生所学内容,随时进行巩固、强化,加深学生对种间关系的理解

通过阅读教材,形成群落空间结构的概念通过自我测评,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达到本节课的教学要求

第二篇: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过程

回忆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特征?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空间特征等。

首先,提出“本节聚焦: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有哪些差别?种间关系主要有哪几种类型?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请学生带着本节聚焦的问题快速阅读教材,思考上述问题。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本节内容。群落的概念

为了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认识群落,我选择了一副学生易于理解的图片-----森林生态系统示意图。观察森林生态系统示意图,示意图中有多少个种群?教师领着学生认识图中的生物,指明图中显示的是生物的种类,每类中有许多种,每种可以有多个种群。当把该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研究时,这个森林中的每个种群就成为系统的组分。从而,归纳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PPT展示)

在群落水平上研究那些问题?其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森林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为:“森林中有多少种群?那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种群种类、优势种群)森林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森林中群落的演替情况是怎样的?(群落演替)森林中生物群落具有怎样的空间结构?森林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森林的范围和边界如何?”如下图: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群落的物种组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三)种间关系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物之间有哪些种间关系呢?首先看下面的“资料分析”。(略)

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其特点是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被捕食者不会被淘汰掉。图片和曲线表示见PPT。

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其特点是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其特点是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寄生虫与人或动物、蚜虫与棉花、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菟丝子与豆科植物等。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其特点是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分开至少一方不能独立存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白蚁与其肠道中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构成地衣的真菌和藻类等。

构成群落的这些生物在群落中是如何分布的呢?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占据了不同的生物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观察图片,思考下列问题:

(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光照强度。

(2)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栖息空间和食物等。

(3)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他们常成镶嵌分布。(见图片)

知识小结: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三、种间关系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反馈检测:

1.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丝兰蛾,以丝兰的花蜜为食,雌蛾只有把卵产在丝兰子房内,幼虫才能发育。丝兰蛾与丝兰的关系(A)

A.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

2.采蜜的蜜蜂回巢后便围绕蜂房以跳舞的方式将发现的蜜源告诉同伙,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A)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3、下列生物的关系是竞争还是捕食? 1)桦木林中出现云杉幼苗后,不断生长,最终桦木林被云杉林取而代之。2)狼以兔为食,兔以草为食。

4、下列生物的关系是共生还是寄生?

1)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

2)白蚁与它肠内的鞭毛虫

3)菟丝子与大豆

4)根瘤菌与大豆

5)鸟与羽虱

6)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6.下例说法正确的是(D)A·生长一致的稻田不存在垂直结构

B·高山长草,低处长大树的现象是垂直结构

C·只要有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程度的垂直结构

D·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不构成生物群落

7.人类在北半球生产和使用农药DDT,却在南极的磷虾体内发现了DDT。该现象可解释为(C)

A·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生物群落

B·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种群

C·人类对南极的资源进行了过度开发

D·磷虾特别容易吸收农药DDT

第三篇: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2.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重物、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视频:观看奔腾的黄河、倾泻而下的瀑布、空投的救灾物资、体育比赛掷铁饼等与重力有关的画面。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这些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学生实验:让橡皮从高处由静止落下,再把它竖直向上、沿水平方向、向任意方向抛出,观察并描述橡皮的运动情况。

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重力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上升的直升机、烟囱里冒出的烟、放飞的风筝都是向上运动。它们是否受重力的作用?地球附近有没有不受到重力作用的物体?如果没有重力,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场景?

引导学生分析视频和实验中物体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与这些物体有着共同联系的物体是地球,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个力叫做重力。

学生分析归纳出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

通过地面附近上升的物体也受到重力,强化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认识。

二、重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现在我们就来研究重力的三要素。

体验:让学生手拿质量不同的钩码,体验重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猜想。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如何测量重力大小?

提醒注意观察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联系数学知识分析,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坐标轴上的两个量是正比例函数,两个量成正比。

写出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给出例题。

学生交流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的方法: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画出图像。

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得出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 N/kg。

让学生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三、重力的方向

活动:(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

演示:(1)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2)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归纳: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思考: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

思考: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领悟到: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重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

通过分析让学生说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

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四、重心

思考:粉笔盒里有许多粉笔头,取出其中一个,这个粉笔头受不受重力的作用?换另一粉笔头,它受不受重力的作用?里面的每个粉笔头都受重力的作用,整个粉笔盒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

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

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处。

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这样处理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

五、重力的由来

活动: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按课本所示的图做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讲述:我们知道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就像橡皮绕着你的手旋转一样,也是因为地球上有力在牵着月球。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就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学生说出: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否则就会被甩掉。

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第四篇:3 群落的结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生物群落的概念,识别群落;(2)简述群落的物种组成;(3)简述物种丰富度;(4)说明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5)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6)举例说出群落的主要类型。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尝试调查当地自然种群中某几种生物的生态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科探究的过程。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2)丰富度的概念

(3)生物种群中各物种之间的关系(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2)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

(展示池塘图片)图片为某池塘上生活着的多种生物,请观察并讨论: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引导: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这个池塘中的生物关系如何?

3、假如生活在该池塘中的肉食性动物大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引导: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学生:

回忆前面学习的内容并回答:群落。

自主地思考、讨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得出问题的答案

一、群落的概念及实例判断

该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的群体便是群落。

讲解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从三个要点把握:一定的自然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间有直接或间接地关系。举例: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回顾:在种群研究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哪些?(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提问:群落水平上,我们研究的问题又有哪些?

以研究池塘群落为例,引导学生对应归纳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多媒体展示我国武夷山森林群落和西伯利亚森林群落两幅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图中两种群落的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归纳:1.两个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问:结合这些信息中的内容,还能找出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2.两个群落的物种数目不同,进而得出群落丰富度的概念。提问: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你能从物种组成上说出图中我国新疆北部森林和南方森林哪个丰富度更大?

引导学生总结出: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及物种丰富度的内容 学生:结合教材,找出图中两种群落的不同,结合丰富度的概念,进行判断。

四、种间关系

通过老师讲解进一步让学生明白群落中的各种群并不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在一起,先通过图片展示各种种间关系。

竞争:结合资料,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组织学生讨论

(媒体展示资料1:对双核小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分别单独培养、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提出问题:如何解释资料1中出现的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描述图中分别饲养和混合饲养时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变化,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分析: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通过图片举大象与狮子争夺水源、水稻与稗子之间的竞争例进一步说明说明是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分析完后引出竞争的概念,用板书画出数学坐标图表示竞争。

捕食:(多媒体展示猞猁捕食雪兔等图片及加拿大北方森林中90多年间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提问: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能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分析图中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得出两者关系为捕食。

提问:如果猞猁消失了,雪兔数量会怎么变化?由此可见猞猁对整个群落的稳定起什么作用?

分析: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用板书画出数学坐标图表示捕食关系图。

寄生与互利共生:通过图片展示,讲解种间关系的另外两种形式:寄生和互利共生,并画关系图说明讲解。

请几位同学站起来对几种种间关系分别举例说明。

五、群落的空间结构 由于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各生物种群在群落中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于是群落就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

展示森林中植物在垂直结构上明显的分层现象的图片,引出群落的垂直结构的概念,再展示森林中动物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的图片,讲解森林中动物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适当讲解高山、池塘分层的实例。

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由于其本身高度决定的)

2、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受其食物、栖息条件的制约)

3、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

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例,如:农村种田时,在玉米的下层栽种菜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垂直结构的意义就是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

水平结构:讲解群落的水平结构及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因素。列举群落水平结构的事例(如:受水制约,芦苇、泽泻等水生植物与松、杉、柏树以及仙人掌、沙棘等植物分布不同;鸭子、青蛙与鹰、黄羊、沙鼠等动物生活环境不同。受温度影响,从赤道往北,森林群落的分布为热带雨林、温带阔叶林、针叶林等)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别:从概念及原因两方面分析。通过习题巩固。

课堂小结

本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命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本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把实验探究与理论学习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动手、动脑、动口; ②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把所学的知识以直观的图解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主体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以及总结等等过程主动地构建新知识;

③运用现实生活的例子与本节知识点联系,降低了知识点难度。④穿插于课堂中的“问题串”,能够较有效地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较好的课堂氛围。在新知识的学习之后,我及时对本节课作出总结,并加以练习,在另一层面上复习知识点。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活动增强了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面得到拓宽,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本节课在课堂程序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尚未得到充分的拓展,需要加以挖掘和拓展。

在实践中我渐渐认识到,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将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这样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无穷奥妙,而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将在训练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板书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三、种间关系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第五篇:群落的结构教学反思

《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群落的概念,举例说明物种种间关系的种类。之前已经有种群相关知识作基础,学习群落概念相对容易,同时也有弊端,就是容易将种群与群落的概念混淆,为帮助分清两者的区别,仍然是比较两者概念的区别,同时加以举例,如种群是同一区域同种所有个体,而群落强调的是同一区域所有个体,如一片森林中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范围比种群要广。

本节另一个重要知识点是生物间的关系,补充说明生物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包括种内斗争(如同种生物个体争夺食物、空间资源等)和种内互助(如蜜蜂发现盗蜜者会飞舞告知同伴支援,蚂蚁巢穴中的分工,蚂蚁搬家等)。强调种内关系是发生在同种生物个体间。

种间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寄生四种,要求能正确判断出生物处于何种种间关系,能依据相关曲线图判断,如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表现为同步变化(同甘共苦)。

学习目标中提到要能举例说明四种种间关系,自然举例是必要的,如人与其肠道内德大肠杆菌、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反刍动物与其胃中的细菌和原生动物等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同一片草原上的牛和羊、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为竞争关系,但同一草原上的牛虽然也争夺食物与空间资源,却属于种内斗争。狼吃羊、羊吃草为捕食关系,但食仔行为(如大鲈鱼吃小鲈鱼为种内斗争)。

病毒与其侵染的宿主细胞(噬菌体与细菌、HIV与T淋巴细胞)为寄生关系等。这里的互利共生。寄生中的两种生物都生活在一起,但互利共生对两者都有利,而寄生只对寄生者有利。

在教学的过程中贯彻学校的定向-活动-结构的教学模式,如课前示标并告知学生学习要点,四种关系举例时让学生自己根据生活常识来举例,如寄生时学生举例说狗与跳蚤,本人顺势告知学生寄生可以在体内也可以在体外,讲捕食时学生举例说大鱼吃小鱼,我强调了如果是肉食鱼吃草食鱼(如青鱼吃草鱼)确实是捕食关系,但如果是大鲈鱼吃小鲈鱼却是种内斗争,借此也将种内斗争与捕食关系作了比较。而对于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案上有相应的习题与所讲内容相关,就及时训练,帮助及时学会知识的应用。

总结本节课,上课时间35分钟,比预期多,但其中包括做课件中补充的习题,因此也在预期之内。学生做练习5分钟,评讲4分钟(选择题教简单,主要评讲填空题,有些课外知识学生不了解,如白蚁与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鞭毛虫依靠白蚁提供养分生存,本身能够分泌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提供营养给白蚁,属于互利共生关系)最后一点时间让学生将学案前自主学习部分未填好的填空题完成,达到学案当堂完成的目的。

3班按以往经验看是一个比较难以带动气氛的班级,但这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可能与课前告知有人要来听课(虽然没来)有关,但我觉得更可能的原因是这节课内给予了他们充分参与的机会,所举例子也与生活相关,甚至还能学到一些感兴趣的知识(如冬虫夏草的由来)等,还有PPT也是花较多时间准备,有一些图片也很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也给我一个启发,或许以后对于如此的班级都可以尽量多的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我明白在课时压力大的情况下很难实现)。

不足之处:

1、上课时仍然有些准备不足,如上课时提到的稗草,学生问是什么,我也只能给学生看相关图片,告诉他们这是水稻中常出现的双子叶杂草,与水稻呈竞争关系,竞争阳光与无机盐等,其实学生还是不明白这是什么,我自己也不明白,直到后来听办公室陈老师的课才知道原来就是农村所说的can子,这才恍然大悟,想到如果当时直接告诉学生这是can子,不少学生来自农村,一下就能明白这是什么,实在惭愧于生活知识的匮乏。

2、由于经验的缺乏,虽然举了很多例子,但常考的例子却不知道,如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体,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自然也没有告诉学生,当遇到相应问题时没办法及时解决,好在后来的听课中认识到也在下一节课的学习中再告诉学生,也算是弥补了这一不足了吧。

下载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3节 比热容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

    第3节 比热容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会查比热容表。 2.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比热容的概念。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一......

    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教学实施建议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三个板块:(1)实验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2)认识比热容这一物质的重要特性;(3)利用比热容概念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

    第3节 机械效率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际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 教学重点/......

    第3节 机械效率 教学设计 教案[本站推荐]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 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 知道机械效率的意义 • 机械效率的公式及应用 •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 1.2......

    第3节 机械效率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

    第3节__重力_教学设计_教案(推荐)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学生探究实......

    第3章第3节《水资源》教学设计

    《水资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而本章以自然资源为题,仅选取了土地资源、水资源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