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1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3节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3节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3节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第3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作者:徐乾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375 更新时间:2010-9-7 学科:科学 课题:地球的运动 课型:新授 教师:徐乾坤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通过分析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3、通过绘图训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情趣,激发对科学和个人内在美的追求志向。[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关注的重点由宇宙空间转到了地球本身,主要介绍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长久的热点之一。教材首先从研究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与公转的运动规律入手,然后有选择地介绍了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典型地理意义:时差和季节变化。通过学习本节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些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如昼夜交替与昼夜长短变化产生的原因与变化规律、太阳高度变化、四季的更替等。[学情分析] 学生在升上高中之前有一年时间没有进行地理学习,就算在初

一、初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把地理看成是一个“副科”而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对很多地理基础知识已经遗忘。如何唤起他们的记忆和激发兴趣,是高一地理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节的内容涉及了天文、地理、数学(代数、三角、几何)、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怎样在学生现有水平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使他们能较好地理解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也是本章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新课标强调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发展,切实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地方时的计算。

4、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6、昼夜长短的变化。

7、季节更替。[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橡皮泥、牙签、红线等;多媒体课件。学具:地球仪、手电筒、橡皮泥、牙签等。[教学方法] 解决重点 : 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讨论,确定结论。

突破难点 :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确定结论。研究创新 : 教师设疑,学生分组研讨,解决问题。[课时建议] 4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板书)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第1课时 环节一 导入新课

环节二 探究学习

环节三

课堂评价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地球自传运动规律 1.自传方向

2.自传周期 3.自传速度

(二)地球公转运动规律 1.公转方向 2.公转周期

3.公转速度 展示两则案例:

案例1:把照相机固定,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星空,长时间曝光,就可以得到一幅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的照片。为什么照片上的恒星会呈现出这样的运动轨迹?

案例2: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了20圈了!”爸爸笑着说:“孩子,我比你更了不起,我已经绕太阳转50圈啦,我还准备再转几十圈呢!”(1)你认为宇航员爸爸的话可信吗?为什么?(2)你知道这位宇航员的爸爸的年龄吗?理由是什么?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的自转(活动探究)

教师:将全班同学每4人分为一个小组,两人转动地球仪,两人把观察到的相关结果画在示意图上。学生:学生轮流转动地球仪,认真观察探讨,并把结果通过绘图等形式表达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 方向

(1)自西向东

(2)逆时针——北极看

(3)顺时针——南极看 • 周期

(1)一个恒星日

(2)23小时56分4秒 • 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均为15°/小时

(2)线速度——赤道处最大,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

(3)南北两极点线速度和角速度均为零(学生质疑、提问)

学生: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

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启发、点拨、讲解。

2、地球的公转(活动探究)

教师:任意挑选若干名学生上台表演,参与教学活动。表演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和启发。

学生:上台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表演,通过表演、纠错,逐渐掌握自转与公转过程中地球的运动状态特征。

学生自主总结: • 方向

(1)自西向东

(2)逆时针——北极看

(3)顺时针——南极看 • 周期

(1)一个恒星年

(2)365日6时9分10秒 • 速度

(1)角速度——平均为1°/每天

(2)线速度——平均30千米/每时(3)近日点速度快于远日点。

评价方案:课后完成第15页活动2、3(2)。使学生产生兴趣,同时导入新课。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在归纳总结中使师生共同提高。

第2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

环节二 探究学习

环节三 课堂评价

一、地球的自转与时差 1.昼夜交替

(1)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自传(2)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 2.地方时形成

3.区时、时区及区时的计算 4.国际日期变更线

在同一时刻,家住中国北京的明明和远居美国纽约的姑姑打电话互致问候:

明明:姑姑,晚上好!

姑姑:明明,早上好!

为什么打招呼会越时间的差异呢?

二、地球自转与时差 昼夜交替

(方案1:动手演示)

(方案2:用多媒体辅助演示)

教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共同完成本部分的学习。

学生:首先观察地球仪,找到自己所在位置,并在上面立一根牙签,用橡皮泥粘住。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明暗关系。然后转动地球仪,使牙签处被手电筒照亮,继续观察明暗关系。接着找到明暗半球的分界线(即晨昏线),观察该分界线与手电筒光线的关系及移动方向。教师讲解、点拨:

1、晨(昏)线的判断。

2、晨昏线与入射光线垂直。

3、晨昏线所在平面经过地心(即晨昏线是大圆)。

4、昼弧与夜弧概念。延伸拓展:

1、昼夜交替一定是自转产生的吗?通过设疑质问,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2、日照图的画法和判读,这部分可根据课时和具体条件灵活安排。地方时

(演示观察)(方案2:播放视频)

教师:伴随着昼夜交替,地球上位于同一纬度且处于夜半球(非极夜)的两个地点A、B哪个先看到日出? 学生:每组在地球仪上相应位置贴上A、B两字母,用手电照射,转动地球仪观测并回答。相对偏东的地点比相对偏西的地点先看到太阳。教师讲解:地方时的计算公式和相关规律:(1)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2)东边经线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早。

(3)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相差 15°,地方时相差1小时。(4)地方时的计算公式: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 说明:东(+)西(-)

例题:已知淮南地方时与北京时间差12分24秒,求淮南的经度。(116.9ºE)时区的划分和区时(读图思考)

学生:结合课本第17页图1.21和读图思考讨论。

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如时区和区时,区时与地方时,讲授区时的计算方法。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

说明:当所求区时时区在已知区时时区东边时用“+”,反之用“-”。

4、国际日期变更线

(承转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时区的划分和计算方法。现在请大家思考: 教师提问:当中时区是正午12点时,问东12区和西12区各是几点?[指时区图] 学生回答:东12区是24点,西12区是0点。

教师提问:对。如果中时区是9点呢,那么东、西12区各是几点?[指时区图] 学生回答:东12区是21点,西12区是前一天的21点。教师提问:好。如果中时区是15点,东、西12区各是几点? 学生回答:东12区是次日3点,西12区是当天3点。

教师提问:很好,通过以上计算,我们知道东、西12区虽然紧相邻,但在区时计算上的特点是…… 学生回答:钟点相同,日期差1天。

教师提问:对,我们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转动地球仪],如果转动地球仪让大家数一数转动了多少圈,也就是过了多少天,是否容易数? 学生回答:不容易数。

教师演示、启发:[拿出另一个做了日界线标志的地球仪]现在看这个中间粘了一条红线的地球仪,再去数转动了多少圈,是否就好数了?大家看红线对着你,[转动地球仪]看,过了一圈了,又过一圈了,这就是说已过两天了。为什么粘了这条红线就容易数了呢? 学生回答:因为有了标志,作为一圈的起点和终点。

教师提问:对,我们为了计算日期也应该在地球上确定一个人为的标志,作为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因为每个地方都可以随着地球自转,自然地运行到24点进入新的一天,24点就是新的一天的0点,但全球还需要有一个最早进入新的一天的起点。这就好比让大家排成一圈报数一样,必须有个排头才能开始报数。排头与排尾之间有个界线,新的一天与旧的一天也有个界线,我们叫作日界线。我们了解了日界线的由来,就是新旧日期的分界,或一天的起点和终点。但是把它划在哪里最合适呢? 学生回答:划在180°经线上,因为东、西12区相差一天。评价方案:第18页活动1、2。提出设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实验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难点。

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师生互动,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使学生认识清楚国际日界线意义。

通过演示实验,老师的启发,使学生突破国际日界线这个难点。

第3课时 环节一 导入新课 环节二 探究学习环节三 课堂评价

三、地球公转与季节 1.黄赤交角的形成

2.昼夜长短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1、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演示观察)

教师:注意结合前面学生活动,运用多功能晨昏仪(或播放视频)演示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其在确定直射范围和极昼极夜范围方面的意义。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总结:“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的。

2、昼夜长短的变化

(播放视频)(方案2:也可用多功能晨昏仪演示)教师引导总结:

• 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学生:读图思考完成有关昼夜长短部分的问题。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多媒体课件演示(方案2:用多功能晨昏仪演示)

教师讲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用示意图表达)教师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小结式过渡)

4、四季的形成

练习:在下图中画出A.B.C.D四个位置地球的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注明日期和节气,标出自转和公转方向。

学生回答:略。

提问:阅读教材P21页最后两段及P22阅读部分,回答: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学生回答: 略

讲解: 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

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四季的划分 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北温带国家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评价方案]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评价方式的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由于课程目标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特点不同,各种评价方式的适应范围不同,因此要求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地理教师要从实际出发,26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

3,地轴。“三个基本不变”是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

;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两个变”是指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以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发挥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本节的评价建议如下:

1、通过观察课堂上学生在小组活动、分组讨论、演示观察等活动中的表现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评价时重点关注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科学精神与态度,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等几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2、布置实地观测、探究活动等多种形式的作业。例如日影的探究,测量学校所在地经度,简易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等。

使学生明白黄赤交角的存在是产生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基础。为学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做好准备。

理解并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说明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综合表现,通过练习可以更好的突破这一难点。

第4课时 复习课

环节一导入新课 环节二探究学习

环节三课堂评价

一、复习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 [复习目的]

1、掌握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规律,特点和地理意义。

2、熟练的运用地球运动的规律地理意义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复习重点] 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是高中地理的最重要知识,是历年高考必考知识。[复习难点](1)恒星日与太阳日。(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3)太阳高度的计算。

(4)利用地运动知识解决实问题。[教学方法]精讲精练式教学法。

[例一]读恒星日与太阳日图1,回答下列问题: 图1(1)图中A.B两线段中:表示恒星日,表示太阳日。(2)恒星日比太阳日(长或短),原因是

。(3)地球自转的真正期是,时间为

。答案:(1)B

C(2)短

恒星日比太阳日少转59′。(3)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说明](1)恒星日:真正周期,自转360o,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科学研究用。(2)太阳日:自转360o59′,所需时间24小时,生活中应用。△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1)当自转与公转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2)当自转与公转不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3)恒星日大小不变。

[例二]读图2,完成1-2题的要求(阴影为夜半球)1.图中的M地时间是

A.3月21日12时 B.3月21日8时

C.9月23日6时 D.9月23日中午13时 答案A

[点拨]从图中信息可知,晨线与子午线重合,因此一定是二分日,然后就容易判断了。M点所在子午线比晨线早6小时,即为12点,所以应选A项。2.图中表示时节,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东北山区的河流有春汛 B.我国的植树节马上就到来

C.M点的昼长夜短 D.此时太阳直射点是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过渡 答案B [点拨]我国植树节为3月12日,图中表示的时间为北半球春分日,即3月21日。东北地区河流春汛大约在4月份左右。图2 图3 [例三]图3是6月22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状况,读图并回答: ①这一天太阳直射

线。

②在图中画一条直线表示黄道面的位置。③图中有一处的画法有错误,请改正。

④如果黄赤交角减小,寒带、温带、热带的范围大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点拨]这道题目是全国高考地理试题中第一次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即如果黄赤交角减小,寒带、温带、热带范围大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热带的范围是46°52′(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寒带的范围是90°-23°26′=66°34′,北温带的范围是66°34′-23°26′=43°8′。假设黄赤交角减小到23°,热带的范围是46°,寒带的范围是90°-23°=67°,北温带的范围是67°-23°=44°,即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答案]①北回归线 ②黄道面的画法通过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地轴与赤道的交点。③正确的画法将北极圈向南移动与晨昏线相交。④热带的范围缩小;寒带的范围也缩小;温带的范围扩大。[例四]读中心点为地北极的图4,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1-2题: 1.甲地的时间为

A.8时

B.9时 C.15时

D.16时 2.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A.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播种季节 B.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收获季节

C.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时期

D.罗马进入雨季

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图4,若 图4 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 7月7日,判断3-4题: 3.甲地的时间为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 4.北京为

A.6日8时 B.7日8时 C.6日20时 D.7日20时

[点拨]此题重点检查考生在理解了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之后,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逻辑推理和判断。该题是一道一图两设问题,第一和第二设问中都提示中心点为北极,根据平时复习,学生可以确定该图为北半球的俯视图,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一设问中已说明阴影部分为黑夜,因此可确定阴影和非阴影区的界线为晨昏线,进而判断甲地时间为晨线所在经线时间相差3小时,则甲地时间为9时,第①题正确选项是B。图中晨昏线经过极点与经线重合,根据所学知识,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只能在春秋二分,由此判断图中所给时间为春分或秋分,故第②题正确选项A。第二设问中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该图180o的经线和时间为0时的经线,即甲地的时间为3时,北京时间和0o经线的时间相差8小时则时间为7日8时。

[例五]读图5(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设北京为7月1日20时,完成以下要求(提示:先判定经线的经度)

图5 图6 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昼夜等长的一点A。2.A地日期为

日。

3.A地地方时应在 时

分至

分之间 [点拨]此图右边第一条经线7月1日12时(因为每天太阳 直射的一条经线为地方时12时)。此时北京(东经120o)为 7月1日20时,正午12时的经线是本初子午线(东经120o-(20时-15时)×15o),西线20o以东至东经160o为东半球,A点应标在右边第一条经线(0o)与第二条经线之间(西经 30o)之间。

本初子午线此时是12时,西经20o与本初子午线相差20o,经度相差1o,时间相差4分钟计算,相隔20o相差80分钟,所以A点的地方时在10时40分与12时之间。[答案](1)A点正确位置应在图中加粗的范围内(占两条经线间范围的2/3),如图6(2)7,1(3)10,40,12,0 [随课练习](备注:此部分可以根 据学生实际灵活安排)读图7回答1-2题 1.A点位于

A.北极点的西南方向

B.南极点的东北方向 C.北京的东南方向 图7 D.中山站(科考站69°22′24″S,76°22′40″E)的西北方向 2.此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下游出现凌汛

B.北印度洋自东向西行驶的船只正好顺水

C.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区正值多雨季节

D.我国长江中正游平原农田中,油菜生长良好 3.图8为北京时间早晨6点的全球昼夜半球图,图8 分析回答:

(1)这天是

(2)此时A点的地方时是

点,A点当日的 昼长是

时。

(3)图中A.B.C.D四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点,地转偏向力可忽略不计的是

点。(4)此时地球公转位于

日点附近,我国东部地区盛行

风和

气团,北印度洋洋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

(5)图中C 点位于B点的 方向,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4.读太阳光照图9(阴影部分为夜半球,A为太阳直射点),完成以下要求:(1)该图表现出完整的(洲或洋)范围,这里蕴藏丰富的资源。

(2)此时地球上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3)此时北印度洋的洋流是

方向流向。

(4)在图上画出此刻地球上新的一天与过去的一天的两条分界线,图9 并标注出经度。

(5)此刻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范围

(略大于、略小于、等于)过去的一天的.范围。[参考答案] 1.C

解析:从图中信息可判断,A点位于南极圈附近,在北京南。A点又在东经130o到东经160oE之间,因此可准确判断A点在北京的东南方向。

2、A 3.(1)6月22日

夏至日

(2)4点

16时(3)B

B(4)远日点

东南季风

热带海洋气团(5)西南

60o34′

4.(1)南级洲

煤炭(2)北极圈以北地区(3)逆时针

(4)图略,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A点为当日12点,A点所在经线为180o,即日界线,另外可知0o经线此时为零点,因此新的一天与过去一天的分界线即为0o经线和通过A点的180o经线。(5)等于

通过复习使学生真正掌握本节内容。

应用精讲例题让学生掌握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随堂练习,加强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素质和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教 学 反

思 本节内容我计划使用四个课时,内容较多,难度较大。而且由于内容涉及很多数学的立体几何知识,但在讲解此部分知识同时数学并没有讲到立体几何部分,因此更增加了难度,基于以上原因,如何把新课改的思想更好的运用到本节课中,将成为完成好此节课的关键。

事实证明,把新课改的思想充分的运用到此节课当中是正确的,教学效果非常的好。这节内容的每一课时的难点都较多,如:恒星日和太阳日,地球公转的轨道,昼半球和夜半球,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位置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等。突破这些难点的办法主要是通过使用课件和教具。一边讲课本内容,一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演示:一轮红日从东方慢慢升起,从西边落下,配上音乐“东方红、太阳升……”学生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好像太阳绕地球旋转,教师抓住这个司空见惯但又极易造成错觉的问题进行后面的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在讲解地球的自转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演示,把屋内的光线调暗,用一盏台灯对着地球仪并进行转动,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地球的自转,并让他们自己给出相应的结论。在一些问题上还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探究,这样对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启发思维方面起到了辅助性作用,使每节课都比较轻松的完成教学。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拓宽了知识面,意志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丰富,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知识层次的差距、参与的积极程度不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教师设计的各项活动,往往就是那些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就成了小组的主帅,自觉不自觉地包办了一切,代替了一切。而那些学困生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附庸,甚至一言不发,即便发言,不是语无伦次就是不着边际,这样学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

2、教师指导未能及时到位。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储备情况和可能遇到的障碍等缺乏预见性(主要是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使指导不能做到有序到位,使得教师的作用大打折扣,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讲解本节之前先对学生初中时期的地理知识做一个复习,如经纬网,地球的基本知识等,这样教师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才能更好的把握好指导的分寸。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提高呢?

1、教师要关注差生,多进行品质教育,提供参与机会。

作为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关注所有学生。尤其要投入更大的精力,用更大的耐心去关注差生,要付诸于爱心,多采用鼓励性评价,给学生以信心,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给差生吃“偏饭”,多提问、多参与、多关注、多激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形象,做研究型的教师。

新课程对教师有了更高的时代要求,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和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具备超前的教育观念、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高超的教学技能、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开创精神较强的科研能力等基本素质。与此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潜力,并对学生的每一次知识反馈进行系统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才能真正适应时代的需求。

第二篇:第3节_运动的快慢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的计算。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运动的快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校运动会上,短跑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1.在比赛过程中,你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

2.运动员跑完全程后,裁判员是怎样计算成绩的?你与裁判员所用的方法一样吗?为什么?

3.小聪同学的100米跑成绩为17秒,小明同学的50米跑成绩为8米,要知道他俩谁跑得快,应该怎么办?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上述问题,以快慢的比较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比较运动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运动的物体,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怎样才能比较它们的快慢呢? 例如:两个人百米赛跑;高铁和飞机从北京到上海;小明和小聪骑自行车从学校回家等。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如,二人同时同地出发,走在前面的运动得快。

另一种是在物体运动相同路程的情况下,比较它们所花的时间,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如百米赛跑时,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得快。

在上面的描述中,运动的快慢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时间和路程。2.速度

探究:在前面我们探讨了时间相同或路程相同的两种情况,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在学生思考后,教师可进行明确: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要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就必须引入速度。按照一定时间(比如1 s)内,通过路程的远近来判定物体运动的快慢。(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3)速度的公式。

(4)速度的国际单位:m/s或 m•s-1,读作:米每秒,这种单位叫组合单位。在交通运输中速度的单位也常用千米每小时,符号是 km/h 或 km•h-1.这两个单位的关系是m/s=3.6 km/h 3.指导学生观察图1.3-2,认识汽车的速度表。然后让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

课堂小结 1.比较运动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2.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2)速度的定义。(3)速度的公式。(4)速度的国际单位。

课后习题

例题

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 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成绩是12.91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板书 速度

速度的物理意义 速度的定义 速度的公式 速度的国际单位

第三篇:第3节_运动的快慢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速度的探究体会速度的大小体会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及应用公式来解题的计算能力。对速度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能结合生活实际应用。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2.2 教学难点 建立速度的概念

“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小车、秒表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校刚刚举办完了秋季运动会,不少同学在运动会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啊,小明跑步很厉害,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我们说小明跑得很快,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怎样来确定运动物体的快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来探究的问题。

【师】我们都知道,运动会评判跑步成绩有秒表,汽车开动看速度有时速仪表,它们是如何来衡量运动快慢的?

【生】通过速度。

【师】对了,很好。接下来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1)运动会的百米赛跑时,在比赛过程中判断哪位运动员跑的快些,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在终点时我们又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用秒表测速,根据每个人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来判断快慢。

(2)小华步行,而爸爸骑自行车,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生】可以观察他们的运动路程的多少来判断快慢。

【总结】总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时间短运动快,时间长运动慢;也可以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路程短的运动慢。

6.2 新知介绍

一、速度的计算 【师】

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类比密度的定义引入速度的定义。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师】通过上面我们的讨论结果,确定速度有两个办法:

比较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

比较相同时间所经过的路程。综合条件,可以得出速度的计算方法: 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速度常用单位有两个: 米/秒——m/s 千米/每小时——km/h 【师】两个单位经常会在一个题目里面同时出现,所以我们要对单位进行换算,下面我们来练习下:

(1)1m/s=_____ km/h(2)5m/s=______km/h(3)72km/h=_____m/s 【师】方法很简单,只要把长度单位对应上,时间单位对应上,然后进行计算就可以。1km=1000m,1h=3600s 所以1km/h=1000m/3600s=1/36 1m/s=3.6km/h 所以上题的答案是:(1)3.6(2)18(3)20 【速度快慢的比较】

【例题】汽车速度是36千米/小时,优秀短跑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自行车每分钟通过0.6千米的路程,三者速度相比较()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 B.短跑运动员速度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分析】 速度有两个单位,其换算关系为1m/s=3.6km/h. 汽车速度为36km/h,运动员速度为10m/s=36km/h,骑自行车速度为v=36km/h,比较可知三者速度一样大.故选D.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张图,大家来说下图片能表达的意思。

【生】表示的是限速40km/h。

【师】对,那么这里的速度40km/h,是怎样的速度呢?

二、匀速直线运动

【师】我们知道,速度是一个可以随时改变的物理量,就拿汽车来说,踩一脚油门,速度就变快了。

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两个概念,一个是瞬时速度,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一个是平均速度,就是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

知道了这两个物理量之后,现在告诉我,什么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生】速度保持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的,一种直线运动。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那么平均速度有一个特点,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分析。

【分析】 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m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m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师】题目中需要我们求平均速度,现在老师告诉大家,平均速度就是将你所要求的这段总路程s,除以这段总路程所用的时间t,所得的结果也就是这段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

所以他的前一半路程:v平均=50m/5.5s=9.09m/s 后半段路程:v平均=50m/4.5s=11.11m/s 全程v平均=100m/10s=10m/s 下面你们来解答下他的后面的问题。【生】

前一半时间v平均=45m/5s=9m/s 后一半时间v平均=55m/5s=11m/s平均速度v平均=100m/10s=10m/s 【师】通过刚刚实际例题的分析讲解,大家清楚了平均速度的计算了吗? 【例子】

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

百米赛跑运动员,若全程用10s,则1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若测出每一秒内的位移,如第1秒内的位移为8m,则,第二秒内的位移为9m,则

m/s,m/s,第3秒内的位移为11m,则

通过平均速度,对运动员的情况就了解得比较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要更精确的掌握物体的运动情况,则需要知道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瞬时速度

【师】刚刚说了平均速度,下面我们也来了解下瞬时速度,关于瞬时速度,大家只需要清楚他是一瞬间的速度变化就可以,计算方面不做要求。但是在题目里面,要能明白频闪的定义。

频闪就是拍摄的某一个瞬间物体的运动。

【例题】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在每1min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那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也不是变速直线运动

【分析】

知识点: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关键就在于分析物体的速度是否变化。

题目中给出物体每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我们可以看出相等的时间内路程相等,很多同学直接通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认为速度也是相等的;这种判断方法是不对的,计算出的速度是1min内的平均速度,可以先快后慢、先慢后快等很多种情况;因此1min内通过相等的路程,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

故选C.

三、速度相关的图像

【师】关于速度的图像总共有两种:

一个是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我们称之为v-t图; 另一种就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用s-t图来表示。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题来明确这两种表示关系的特点及区别。【例题】如图所示,能正确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图象是()

【分析】

A是s-t图象,图线平行于时间轴,物体静止.不符合题意;

B是s-t图象,图线是一条弯曲的直线,物体做变速运动.不符合题意;

C是v-t图象,图线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 D是v-t图象,图线是一条弯曲的直线,物体的速度增加,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题】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分析】

A、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此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此选项错误;

B、甲物体在15~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此选项错误;

C、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此选项正确;

D、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不是在20s末相遇,0~20s内通过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此选项错误.

故选C.

【例题】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A.A与B B.B与C C.C与D D.A与C 【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

如果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因速度不变,所以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射线,如图B. 如果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因速度不变,s与t成正比,所以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如图C.

故选B.

课堂练习

1、一个人骑自行车前进,开始以2m/s的速度匀速走了40m,然后又以5m/s的速度匀速走了50m,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

A.3m/s B.7m/s C.3.5m/s D.2.5m/s

2、羚羊跑的速度是20m/s,一短跑运动员5S内跑完了50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B)

A.汽车、运动员、羚羊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 D.运动员、羚羊、汽车

3、在刚刚结束的校运会男子100m短跑比赛中,运动员们快步如飞.关于运动的快慢,有如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

①观众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②物理学上用观众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③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④物理学上用裁判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小明和小红都骑车从家到学校,小明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小红骑车的平均速度是4m/s,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小明从家到学校所走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比小红的大 B.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比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近C.小明到学校所用的时间比小红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少 D.任何时间小明骑车都比小红快

5、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C)

A.经过4秒,两车相距10米 B.经过6秒,两车相距10米

C.通过40米的路程,甲用时比乙少2秒 D.通过60米的路程,甲用时比乙少2秒

6、某物体作直线运动的情况如图,物体在OA段的速度为v1,物体在BC段的速度为v2.

(1)请你根据图象分析,v1____v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此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m/s. 答案:大于;2.5

7、一列长180m的列车匀速通过长900m的隧道,测得列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72s.求:

(1)列车运行的速度.(2)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答案:

(1)列车的运行速度为15m/s;

(2)列车全部在遂道内运行的时间为48s.

8、如图,是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以获取两物体运动情况的信息有:

(1)甲物体速度比乙物体速度____;甲物体做____运动,乙物体做____运动.(2)若甲、乙同时运动5min,则甲物体比乙多走多少m?

答案:大;匀速;匀速 150;45 课堂小结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

一瞬时速度: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平均速度:一段路程的速度。

关于速度的两种图像: 一是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称之为v-t图; 一种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用s-t图来表示。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

一瞬时速度: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平均速度:一段路程的速度。

关于速度的两种图像:

一是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称之为v-t图; 一种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用s-t图来表示。

第四篇: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2.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重物、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视频:观看奔腾的黄河、倾泻而下的瀑布、空投的救灾物资、体育比赛掷铁饼等与重力有关的画面。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这些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学生实验:让橡皮从高处由静止落下,再把它竖直向上、沿水平方向、向任意方向抛出,观察并描述橡皮的运动情况。

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重力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上升的直升机、烟囱里冒出的烟、放飞的风筝都是向上运动。它们是否受重力的作用?地球附近有没有不受到重力作用的物体?如果没有重力,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场景?

引导学生分析视频和实验中物体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与这些物体有着共同联系的物体是地球,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个力叫做重力。

学生分析归纳出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

通过地面附近上升的物体也受到重力,强化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认识。

二、重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现在我们就来研究重力的三要素。

体验:让学生手拿质量不同的钩码,体验重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猜想。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如何测量重力大小?

提醒注意观察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联系数学知识分析,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坐标轴上的两个量是正比例函数,两个量成正比。

写出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给出例题。

学生交流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的方法: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画出图像。

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得出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 N/kg。

让学生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三、重力的方向

活动:(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

演示:(1)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2)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归纳: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思考: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

思考: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领悟到: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重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

通过分析让学生说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

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四、重心

思考:粉笔盒里有许多粉笔头,取出其中一个,这个粉笔头受不受重力的作用?换另一粉笔头,它受不受重力的作用?里面的每个粉笔头都受重力的作用,整个粉笔盒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

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

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处。

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这样处理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

五、重力的由来

活动: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按课本所示的图做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讲述:我们知道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就像橡皮绕着你的手旋转一样,也是因为地球上有力在牵着月球。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就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学生说出: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否则就会被甩掉。

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第五篇:《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1.3.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媒体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

【学生回答】是

【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并不完全相等。这些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提问】 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 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 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

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提问】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地球仪自转。

【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注意交代: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球

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看

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结论:

恒星日23h56 '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h(360059')——昼夜交替的周期

”“

【板书】

【引导看书】请学生看书中第14页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及右侧文字思考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有什么变化规律?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同时展示模型】 展示与之对应的立体纸制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含义。

【板书】3地球自转速度

【总结】

通过对地球运动周期的分析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360÷24=15度/每小时

【讨论】线速度:读图P15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思考各地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学生回答】略。

【总结】A角速度全球(除南北极点)都相同

B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注:纬度60度的地方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备注:有时间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分析)

【过渡】以上我们分析了地球的自转,实际上,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地球的公转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指导看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5相关内容思考: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

【学生回答】略。

【讲解】

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可以简单讲述作为对地球自转方向的巩固

2.地球公转的周期:

365天6时9分10秒

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备注:该部分可以补充右图讲解)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观察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关系

(补充知识:开普勒三定律增加学生对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理解)

【板书】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4、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课堂总结】

【探究性作业】P16活动3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地球的自转

”“

1.方向

”“

3.地球自转速度

二、地球的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4.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下载第3节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3节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孙玥婧(怡园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

    第3节 比热容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

    第3节 比热容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会查比热容表。 2.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比热容的概念。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一......

    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教学实施建议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三个板块:(1)实验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2)认识比热容这一物质的重要特性;(3)利用比热容概念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

    第3节 机械效率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际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 教学重点/......

    第3节 机械效率 教学设计 教案[本站推荐]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 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 知道机械效率的意义 • 机械效率的公式及应用 •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 1.2......

    第3节 机械效率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

    第3节__重力_教学设计_教案(推荐)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学生探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