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时间:2019-05-13 01:2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球的运动》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球的运动》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第一篇:《地球的运动》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的运动》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运动的了解往往更多的是停留在静止的表面化,对于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为什么不同等等还有很多疑问,特别是对各种光照图的判读还有困难。但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课标要求】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

2.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等特征,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能够运用昼夜更替、时差等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教学方法】

演示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天转还是地转?

托勒密与地心说——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

哥白尼与日心说——16世纪中叶,哥白尼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不断围绕太阳公转。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 7

任务1 演示地球自转,说出地球的自转特征,并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预留2分钟阅读教材,教师出示实验要求,分好小组,按照要求准备实验材料。

边演示边观察:拨动地球仪,结合课本,说出地球自转的特征。1.拨动你的地球仪,使转动与屏幕上的一致;

2.说出地球自转周期和定义,判断地球转动方向、旋转轴。

教师从不同角度演示地球的自转方向,提问:你能从不同角度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吗?

/ 7

简单练习(地球的特征中自转方向是常考的点,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点。)

继续观察实验,在地球仪上标出A点和B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拿手电筒照暗处的地球仪,A地和B各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2.假如地球仪是透明的,会产生什么现象? 3.转到地球仪A、B两地会产生什么现象?

4.根据以上活动分析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任务2 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地球的自转。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解释地球自转产生了那些现象。示例一

每天的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示例二

白天和黑夜永远不停地在交替,为什么?(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产生了昼夜;由于地球在不停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示例三

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相互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的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则位于昼半球。)

/ 7

完成教材活动题。

简单解释一下晨昏线,地球上不同地点时间的差异,让学生明白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时间上东早西晚即可。

最后进行进行简单练习。(此处可使用答题卡的抢答和选人回答功能哦!)

/ 7

【拓展延伸】

课外延伸:如果地球不自转会有什么反常现象?(视频较长,教师可播放片段或在课后观看)

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不自转产生的后果,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用地理的角度去思考和发现问题。【课堂小结】

【课时检测】

/ 7

1.如图,用打开的手电筒模拟“太阳”,拨动地球仪使其绕地轴转动,这个实验能较好地演示()

A.昼夜更替 B.五带划分 C.四季变化 D.地球公转 2.下列四幅示意图,能够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3.地球自转的周期是()A.一天 B.一周 C.一月 D.一年

4.北京球迷王明凌晨起床,收看在德国当地下午举行的一场足球赛现场直播。造成两地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A.地球的公转 B.地球的自转 C.地轴指向北极星 D.地球倾斜着身子公转

5.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蕴含着地理知识,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A.我们生活的地方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 B.我们学校冬季和夏季使用不同的作息时间 C.我们会发现学校正午旗杆的影长夏季比冬季短

/ 7

D.地球上出现昼夜更替现象

二、综合题

1.读图“地球自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__]的旋转运动,自转一周的时间为[__]小时,自转的方向[__]。

(2)图中A、B、C、D、E、F各点正值黑夜的是[__]和[__]。

(3)背向太阳的半球中[__]点将首先进入白天,朝向太阳的半球中[__]点正午即将来临。

/ 7

第二篇:《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用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结合日常生活,提出地球

/ 7

是球体的证据。

3.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归纳地球的形状。

4.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北极点以及赤道等。【教学方法】

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六分钟读懂宇宙138亿年历史》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宇宙的诞生、发展和消亡,让学生对天体产生兴趣。我们生活的地球也在宇宙中,那么你对地球了解多少呢?引出本节课。

任务1 说说你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呢?

讨论:假如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也没有人告诉你地球的形状,单凭你十多年来的生活经验,你直观感受到的世界是怎样的呢?(1分钟讨论)

盖天说: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 7

浑天说: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宇宙像鸡蛋,地球像蛋黄位于正中间,外层是水包围着地,犹如蛋壳包裹着蛋黄。

后来,随着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一些人开始怀疑“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地球的形状可能与“月球”、“太阳”等类似,也是一个球形,这样,关于地球的形状的问题,就在人们之间开始了一场争论。

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根据地球在月面上的阴影,推断大地其实是个球体或近似球体。

1519年—15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教师总结: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教师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探索科学,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

任务2 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

教师展示实验要求,分小组进行。

/ 7

讨论实验结果:如果大地是平的,那么小旗就不会先消失,如果大地是圆的,那小旗会先消失。

列举实例1: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总是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

实例2:登高望远

实例3:发生日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形状。

任务3 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归纳地球的形状。

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教师播放视频《我们的地球到底有多大?》,通过有趣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地球与宇宙其他天体的大小比较。

/ 7

完成教材活动。

拓展讨论:地球是个正球体吗?(此处作为学生了解,不做重点解释,学生知道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即可)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

任务4 制作简易地球仪,说出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地球仪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下面让我们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吧。学生根据教材活动设计,逐步制作地球仪。(此处需时间较长,可让学生在课后进行)

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熟悉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观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北极点以及赤道等。

/ 7

1.(2017岳池县模拟)下列四种现象,不能说明地球是球形的是()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海边望船,先见桅杆 C.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 D.地面高低起优

/ 7 【课堂小结】【课时检测】 2.图1实验能够揭示的地理事实是()

A.天圆如张盖 B.地球是个圆 C.地方如棋局 D.地球是个球体 3.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实了()A.大地是运动的 B.大陆是不断漂移的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4.(2017营山县校级模拟)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如图数据说明了我们“家园”的()

A.海陆分布 B.质量 C.高低起伏 D.大小

5.作为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应该做成()

6.关于地球仪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B.通过地球仪可以方便地知道地球的面貌

C.转动地球仪,它绕一根轴在运动,证明地球里有一根旋转轴 D.在地球仪上,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

/ 7

第三篇:《地球的运动》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

《地球的运动》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运动的了解往往更多的是停留在静止的表面化,对于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为什么不同等等还有很多疑问,特别是对各种光照图的判读还有困难。但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课标要求】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公转。

2.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等特征,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

2.通过师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知道地球公转形成四季;记住公转中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结合生活体验,归纳不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及变化,以及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4.通过师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知道地球公转产生五带;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教学方法】

演示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地球在公转吗?

人们在生活中,发现:昼夜除了交替出现以外,还会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1 / 9

比如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古科学家提出:地球可能在公转 你觉得地球在公转吗? 说说你的看法、方法或依据。

任务1 正确演示地球公转,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预留2分钟阅读教材,教师出示实验要求,分好小组,按照要求准备实验材料。

边演示边观察:结合课本,说出地球公转的特征。

进一步解释地球公转运动。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 9

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发现,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于是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教师播放动画,演示当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季节变化。学生初步理解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

提问:假设地球直立着自转和公转,这样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

任务2 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观察公转中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教师播放动画演示:二分二至日及季节的划分,引导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能够

/ 9

说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解释一下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如何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根据表格中总结的内容,教师进一步提问: 1.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2.北回归线上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3.两条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4.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学生讨论作答,教师再次进行演示,修正学生的答案,总结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 9

任务3 结合生活体验,归纳不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及变化。教师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2)一年中什么季节白昼时间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3)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的季节是什么季节?此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什么季节?

观察:北半球某一点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情况。

观察:归纳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观察:归纳昼夜长短的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 9

简单练习。(此处可使用答题卡的抢答和选人回答功能哦!)

任务4 演示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了解五带的划分原则及范围。

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

/ 9

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观察:说出五带的范围。并从天文特征、气候特征两方面归纳五带的范围和特点。

最后,展示不同温度带的机关图片,要求学生说出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课堂小结】

【课时检测】

/ 9

读图“3月21日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影长示意图”,完成以下3题。

1.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A.40°N B.赤道 C.北回归线 D.南回归线 2.这一天的节气是()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3.此时,地球上昼夜情况是()A.全部昼长夜短 B.全部昼短夜长 C.全部昼夜平分 D.各地长短不一 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以下2题。

4.国庆节期间,地球位于()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5.直射点向北移时,地球可能位于()

/ 9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④—①—②

6.读图“五带的划分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位于北寒带 B.乙地有太阳直射现象 C.丙地四季分明 D.丁地终年炎热

二、综合题

1.按照下列程序和要求,完成探究活动。

活动材料:1米长木杆1根、卷尺一把、绘图板及绘图工具1套。实践过程:①夏季某日12时,在一处有阳光的平地上把木杆垂直竖在地上,用卷尺测量影子长度。

②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绘图。

③冬季某日12时,在同一地点再一次用同样方法进行测量,记录并绘图。观测结果:

(1)上图是某中学一位同学的测绘结果。遗憾的是,他忘记标注观测时间,现在区分不开了。请你帮助他进行区分。图A是[__](冬、夏)季测绘的。

(2)归纳分析:不同季节木杆影子长短不同的原因是[__]。

(3)拓展延伸:若图A、图B为我国南、北方两位同学同一时间的测绘结果,请你判断:南方同学测绘的是图[__]。

/ 9

第四篇:《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课标要求】

1.利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教学目标】

1.在自制地球仪上绘制纬线、经线,说出纬线、经线的特点,并进行对比,区分经纬线。

2.在地球仪上标出赤道,区分南、北纬度;找到并标出本初子午线,区分东、西经度。

/ 8

3.观察地球仪,归纳南北纬度和东西经度的变化规律,并在经纬网图上准确读出某地的经纬度。

4.小组合作,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界,标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教学方法】

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主题视频—地球仪,回顾上一课时学习到的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任务1 在自制地球仪上绘制纬线、经线,说出经纬线的特点。

各小组拿出一个简易地球仪,教师解释纬线的含义和特点,学生阅读教材进行理解,并绘制在地球仪上。

纬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 8

小组展示绘制好经纬线的地球仪,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比较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区分经纬线。(可使用答题器进行抢答哦!)

任务2 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本初子午线、180°经线、极圈、回归线、高中低纬分界线等特殊的经纬线,描述经纬度划分的依据和特点。

预留2分钟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特殊经纬线。

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的赤道纪念碑的四面刻有字母E、S、W、N,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书有“这里是地球的中心”字。碑顶放置大地球仪,北极朝北,南极朝南,中间用白线标示的赤道从球面一直延伸到碑底部的石阶上。

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其它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

/ 8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经线上标注的经度度数,看看经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经度的标注)

本初子午线:在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有座子午宫。那里有一条铜制子午线。铜制子午线嵌在大理石中间,笔直地从子午宫伸出,它就是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

观察:在地球仪上找到下列三组经线: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

/ 8

结论:度数和为180度,东(E)西(W)经相反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任意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

观察:比较纬度和经度的特点,区分经纬度。

任务3 观察地球仪,归纳南北纬度和东西经度的变化规律,并在经纬网图上准确读出某地的经纬度。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总结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进行练习。写出各点的纬度。

/ 8

练习:写出各点的经度。

任务4 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标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南北半球以赤道为分界;东西半球以20°W,160°E为分界。

讨论:东西半球为什么不是以0°经线和180°经线为界的? 尽量避免一个大陆或国家分到两个半球。【课堂小结】

/ 8

【课时检测】

1.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有()A.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每条纬线的长度也相等 C.纬度越高,纬线越长;纬度越低,纬线越短

D.从某地沿同一条经线一直朝北走,最后能回到出发的地点 2.有关经纬度的变化正确的是()A.以180度经线为界经度数向东向西都变大 B.东经度数,向东度数愈大 C.西经度数,向西度数愈小

D.纬度数向南度数愈大是北纬,向北愈大的是南纬 3.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是()A.本初子午线 B.南北回归线 C.180°经线 D.赤道

4.关于本初子午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 B.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D.长度约为赤道的一半 读图,完成以下2题。

/ 8

5.与本初子午线组成一对经线圈的经线是()

A.A经线 B.B经线 C.C经线 D.D经线 6.A点位于()

A.低纬度 B.中纬度 C.高纬度 D.赤道上

/ 8

第五篇:《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3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3课时)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课标要求】

1.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教学目标】

1.在地球仪或经纬网的地图上读出任何地点的经纬度,并能说出任一点所处的半球位置。

2.利用地球仪或带经纬网的地图找到与给出的经纬度对应的地点。3.利用经纬度判断地球仪上任意两点的方向。

/ 8

【教学方法】

启发法、图片分析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12年4月,巨型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其第一次航行中就不幸的撞到了冰川,船舱进水,不断地下沉,在千钧一发之际,船长发出了求救信号(41°N,51°W),刚近船只快速赶到,营救了部分落入海中的游客。

提问:茫茫大海,其他船只为什么能够快速赶到沉船地点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回顾一下所学经纬网的知识。

任务1 在经纬网图上读出某一地点的经纬度,并能说出该点所处的半球位置等。

首先明白经纬网的概念,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地球表面任一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的交点。

教师提示读出某点坐标的步骤:

1.读出该点纬线度数,并根据0 °纬线(赤道)判断出是南纬还是北纬; 2.读出该点经线度数,并根据0 °经线判断出是东经还是西经; 3.写出经纬度:(纬度在前,经度在后)。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局部的地图上来判断地理位置,如:给出了局部的经纬网地图(如下图),请同学们在简图中给这些点定位(读出其经纬度)。A:(40°N,40°W);B:(20°S,20°E)。

/ 8

巩固练习(此处可使用答题器的抢答功能哦!)

知道了如何说出地理坐标,那么能否判断某点所在的纬度带和半球呢?

通过例题进行掌握,教师出示题目,写出图中A、B、C三点的坐标及所处的纬度带,并说出A、C两点所在的半球。(教师讲解)

/ 8 学生练习。(此处可使用答题器的抢答功能哦!)

任务2 在经纬网图上找到与给出的经纬度对应的地点。

现在我们来回答导入的问题,其他船只怎样快速赶到沉船地点呢? 教师指导根据坐标,在经纬网上划出某点的步骤: 1.根据纬度找出相应纬线; 2.根据经度找出相应经线;

3.纬线和经线的交叉点就要所求点。

/ 8

例题讲解,请在图中标出A、B、C三点的位置。

A(40°N,40°W)B(30°N,80°W)C(50°N,60°W)

拓展练习。

任务3 在经纬网图上确定任意两点的方向。确定方向

①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②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 8

巩固练习(此处可使用答题器哦!)

【课堂小结】

【课时检测】

/ 8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完成以下3题。

1.甲地的经纬度大约是()A.10°N,40°E B.10°N,40°W C.10°S,40°W D.10°S,40°E 2.位于西半球的地点是()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3.丙地位于()A.东半球、北半球 B.西半球、北半球 C.东半球、南半球 D.西半球、南半球 4.读图,C点位于A点的()

/ 8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二、综合题

1.下图是改变“世界观”的竖版世界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各点的地理座标。

① [__],[__]③[__],[__]④[__],[__](2)①点位于③点的[__]方向,②点位于③点的[__]方向,④位于中山站的[__]方向。

(3)①②③④四点中,位于南半球的是[__],位于西半球的是[__]。(4)位于中、高纬度分界线上的是[__]。

/ 8

下载《地球的运动》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球的运动》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1课时《位置》名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位置 随阳管理区中心小学 谢林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页情境图,做一做及第11页练习二的第1~3题。 《位置》是“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的课程内......

    《自然环境》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自然环境》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

    《俄罗斯》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俄罗斯》名师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地理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第四节。因为俄罗斯为地跨亚欧两的国家,......

    《只有一个地球》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理清文脉,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明白保护地球的原因及做法。2、随文学词,掌握“裹着、渺小”等9个词语,了解汉语言的丰富。3、在初步运用中感悟说明性文字......

    《位置和范围》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位置和范围》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亚洲的位置和范围是学生进入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节,也是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大洲自然地理环境......

    第1课时《加法》名师教学设计5篇

    第一课时 加法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6页,37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本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学生已经能够笔算几......

    《人口》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精选五篇)

    《人口》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本节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是学生在七年级学习有关......

    《印度》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5篇)

    《印度》名师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印度一节属于世界地理认识区域部分中的认识国家部分。作为南亚面积最大,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