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吨的认识》名师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4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课时《吨的认识》名师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课时《吨的认识》名师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1课时《吨的认识》名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吨的认识 汝河新区小学 任丽娟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1—32页的例

7、例8和做一做。

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且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些都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而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略有所闻,但接触并不多。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具体的问题中,明确1吨=1000千克,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二)核心能力

通过常见的、熟悉的素材,推算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习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四)学习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五)学习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吨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吨的认识》随堂小测,重5千克、10千克、25千克的水桶若干。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测量一下自己的体重

(二)课堂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猜老师的体重。

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大家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②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③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这些以吨为质量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引导: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2.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①初步认识吨。(1)小组活动

课前同学们都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 第一小组提水,感受一桶水的质量。

同桌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感受一个同学有多重。

(2)思考: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多少千克?40个同学有多少千克?你有什么感受?

(3)进一步认识吨。

借助多媒体演示:一袋大米25千克,每次呈现10袋大米(250千克),大家一边看一边数:250千克、500千克、750千克、1000千克。让学生感受:40

个25千克就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

②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

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③举例: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呢?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建立起1吨的观念。整个过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除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三维目标。】

3.吨与千克的换算

课件出示 例8: 4吨=()千克 3000千克=()吨 学生自主学习。汇报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设计意图:进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堂总结

小结: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1吨=1000千克。吨和千克的进率是1000。

(三)课时作业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一块橡皮重约10()(2)1头猪重约120()

(3)1袋水泥重约50(),1辆大卡车每次可以运5()水泥。答案:克,千克,千克,吨。

解析:【考察目标二】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巩固对质量单位的认识。2.课本练习七第3题。

7吨=()千克 1600千克-600千克=()吨 9000千克=()吨 1吨-400千克=()千克 答案:7000、1、9、600。

解析:【考察目标一】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巩固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3.改错(小明的数学日记)。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香菜,2吨西红柿,3千克鸡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解析:【考察目标二,三】要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有正确的表象,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判断。

第二篇:第1课时《位置》名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位置 随阳管理区中心小学 谢林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页情境图,做一做及第11页练习二的第1~3题。《位置》是“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进行“上、下、前、后”这些基本方位的判断或表达。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课。同时也为第二学段有关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核心能力

“位置” 这节课,通过经历物体之间位置相对性的确认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

2.借助主题图,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学习重点

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五)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和用语言正确的表达。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位置》PPT课件、《位置》随堂小测、《位置》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上、下、前、后”,并用“上、下、前、后”各说一句话。

(2)预习课本第9页,说一说图中有什么。思考:它们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

练习:

(1)说一说。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你们家里的人或物品。()在()的上面,()在()的下面。()在()的前面,()在()的后面。(2)看图说一说。

观察图中,都有什么?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思考:轮船的上面有什么?客车的前面有什么?

(二)课堂设计 1.借助活动,初步感知(1)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

学生按要求做: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说一说:桌面上有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有什么?(2)活动中初步感受前后

学生举手发言:自己的前面有几名同学?后面有几名同学?

刚刚我们用到的“上下”“前后”是我们描述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方位词,今天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们,感受它们的作用。(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活动,初步感受上、下、前、后,从而揭示课题。】

你认为什么是上、下、前、后呢?

小结:指向天空的一方是上面,指向地球的一方是下面,面朝的方向的前面,背对的方向是后面,2.交流辨析,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认识“上、下” 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江上大桥图。

思考1:观察这幅美丽的江上大桥图,各种车辆、船只往来有序,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关系吗?

活动1: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图中的交通工具,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轮船、火车、汽车的位置。

思考2: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火车到底在哪里呀?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通过火车的位置,学生说出()在()的上面,()在()的下面。小结:有时我们需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别人才能听明白各种物品的位置关系。

思考3:轮船的上面有什么?

学生说出轮船的上面不仅有火车,还有汽车。谁能把话说得更完整一些?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学生在对这幅情境图的观察和表述中,根据轮船、火车和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认识“前、后” 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思考4:观察图中,你又看到了什么?你能用“前、后”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

活动2: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轿车、卡车、大客车的位置关系。

思考5:大家一会儿说卡车在后面,一会儿又说卡车在前面,这又是怎么回事啊?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通过卡车的位置,学生说出()在()的前面,()在()的后面。小结:在说明位置时,有时需要我们说清楚是谁和谁在进行比较。

思考6:大客车的前面有什么?小轿车的后面有什么?

学生说出大客车的前面有卡车和轿车,小轿车的后面有卡车和大客车。【设计意图:在对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位置的表述中,认识“前、后”方位。初步感受“上、下”,“前、后”方位的相对性。体会到对于两个物体,它们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是一定的;对于三个物体,由于选择的比较对象不同,造成位置关系不同,它们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也会不同。】

(3)巩固练习①说一说

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教室里的人或者物品的位置。说清()在()的上面,()在()的下面;()在()的前面;()在()的后面。

②练习二第1题

(1)说一说:小东的前面是(),小云在小华的()面。(2)小组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3)思考: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③做一做

把铅笔盒放在桌子的上面;把数学书放在铅笔盒的下面;请坐在***前面的同学起立;请坐在***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1)老师提要求,学生做一做。

(2)学生当小老师提要求,其他学生做一做。④灵活应用,拓展提升

把附页中的小兔子和小乌龟贴在图中,再看图讲故事。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课堂总结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上、下、前、后这两组位置关系,对于两个物体,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一定的;对于三个物体,在说明位置时,需要我们说清楚是谁和谁在进行比较。

(三)课时作业 1.说说信号灯。

(1)交通信号灯有()种颜色,()灯在最下面,()灯在最上面。(2)红灯在绿灯的()面,绿灯在黄灯的()面。答案:(1)3,绿,红。(2)上,下。

解析:【考查目标1和2。进一步巩固理解“上、下”的含义和它们的相对性。能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小动物爬山。

(1)走在最前面的是(),走在最后面的是()。

(2)小猪走在小松鼠的()面,小老鼠走在小松鼠的()面。(3)用“前后”还能说什么?

答案:(1)小老鼠,小狐狸。(2)后,前。(3)略。

解析:【考查目标1和2。进一步巩固理解“前、后”的含义和它们的相对性。能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分房子。

帮小动物分房子。小猫分在第2层,小猪在小猫的下面,小羊在小猫的上面。小猪在第()层。小羊在第()层。

答案: 3,1。

解析:【考查目标1。能运用“上、下”判断出动物住房。】

第三篇:《自然环境》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自然环境》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这一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本科目的学习方法,并且有较强的进取心,且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今后学习中的一大优势。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

1.运用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教学重难点】

亚洲的地形、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上学期所学五种地形的特征 地形: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高低起伏的形态。

/ 5

提问:世界五种基本地形、、、、。谁来说一说五种地形的特征?

展示五种地形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不同地形的海拔高低、地形特征。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地形。

任务1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活动一: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分两步)步骤1──认识亚洲主要的地形区分布与海拔

教师布置任务: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1)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说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在亚洲地形图上找到主要地形区,并用彩色笔勾画出来。(3)说出亚洲的地形特征。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按照老师的要求,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别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根据颜色判断地势:颜色是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重要特征,对照图例认识陆高与海深,其中褐色代表海拔较高的,绿色代表海拔较低的。

(3)总结亚洲的地形特征:地势起伏大,中部,四周,地形复杂多样,以、为主。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和勾画地形区,以及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 5

步骤2──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一次亚洲之旅,进一步印证亚洲地势特点

教师布置任务:快乐之旅:结合“图6.8亚洲的地形”和“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以小组为单位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一次亚洲之旅。说出你沿途经过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旅行路线: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沿途记录所经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要求:活动中各小组长总负责,并记录好所经地区的特征。)

(2)根据剖面图判断:亚洲海拔最高部分在亚洲的 部,平原主要分布在亚洲的(部位),总结亚洲地势特点。

预设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及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出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面起伏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设计意图:用“快乐旅行”设置情景,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新意与乐趣。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活动二:认识亚洲的河流特征(分两步)步骤1──认识亚洲主要的河流及其注入的海洋 提供“知识拓展” ──水系

阅读:流域一般指河流的集水区域。流域内所有河流、湖泊等各种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称作水系。其中,水流最终流入海洋的称作外流水系;水流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称作内流水系。

教师布置任务: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1)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 5

(2)在亚洲地形图中找出亚洲主要大河,按注入的大洋把河流分类,看看亚洲河流是否都注入了海洋。(注意区分内外流河)

(3)读图说出亚洲河流在数量、长度方面有什么特征?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流入太平洋的有:。流入印度洋的有:。流入北冰洋的有:。最终不流入海洋的有:。

(2)亚洲河流数量多,并且源远流长,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内流区、外流区,对水系特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读图了解亚洲河流的流向及注入的海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步骤2──认识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势地形的关系 教师布置任务:(1)回想亚洲的地势有何特征。(2)思考河流流向受什么因素影响。

(3)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亚洲地势特点是,因此,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亚洲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的,呈 状流向四周的海洋。

教师总结:地形决定河流的流向和流速,反过来,根据河流的流向也可以判断地势情况。受地形、面积广大等因素影响,亚洲长河众多,多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读图、分析、归纳、总结,认识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承转:通过对亚洲地形和河流的学习,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认识一个大洲的地形、河流特征?地形地势对河流有何影响?以此方法完成第8页活动──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教师布置任务:完成第8页活动──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①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 5

②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③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①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②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突出学生对认识一个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的实际应用。通过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训练学生独立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来实现学习目标。

【课堂小结】

【课时检测】

提示:教师可根据班级学情选择A/B卷进行课堂训练,A卷较基础,B卷稍有难度。

/ 5

第四篇:《俄罗斯》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俄罗斯》名师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地理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第四节。因为俄罗斯为地跨亚欧两的国家,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因为俄罗斯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而且经济比较发达,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对学好其他国家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内容在地理思方法上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性。本节内容共分三个标题,是按照由自然到人文,一步步深入的式引导学生了解俄罗斯的。首先在第一标题中介绍了俄罗斯的位置及范围,以及由于纬度高致的气候特点和复杂地形。由于面积广阔,所以又引出了第二个标题,即自然资源丰富。而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为工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俄罗斯的工业较为发达。在介绍俄罗经济的同时,课文中还特别提到了俄罗斯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安排这样一段文字,主要是使生明确,俄罗斯的核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之所以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决不是偶然的有着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这么发达的工业,需要有交通运输作支持,因此课文在第标题中介绍了俄罗斯的交通运输线以及运输网的特点。交通线是线状的,连接彼此的点就是些重要的城市,于是课文又紧接着介绍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交通枢纽。由莫斯科还提到了俄罗斯的名胜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情况,这样便于学生全面了解俄罗斯。

【学情分析】

世界区域地理的知识点繁多,但趣味性强。在学习《俄罗斯》一节时,可以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基础,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上的景观图片、多媒体视频等教学资源,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俄罗斯》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各类地图的技能,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利用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与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的认知。初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及地理思维能力,并且在前面章节的习中已经掌握了学习一个大洲及了解一个国家的基本思维方法,所以我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已具备的地理思维方法设计问题,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认识,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接受

/ 7

新知。同时考虑到初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点,即喜欢直观形象事物,又思维活跃,乐于参与,所以我在设计时充分利用地图,并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于乐,使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程标准】

1.在地图上找出俄罗斯的位置、领土组成、首都和主要城市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俄罗斯自然环境的特点。【教学目标】

1.读俄罗斯地形图,说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主要邻国、面积等地理概况,能在地形图上指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单元,并概括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势特征。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俄罗斯主要气候类型和特点,掌握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对俄罗斯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以及地形和气候.俄罗斯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小丽打电话的故事,在海参崴工作的小丽早上给家在莫斯科的外婆打电话问候,可是打了半天没人接,你知道怎么回事吗?由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可以知道,当海参崴洒满早晨金色阳光的时候,莫斯科还是漫天星斗的黑夜。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讲述的小丽打电话的这个趣味的现象,让学生初步了解疆域辽阔的俄罗斯,激发学生学习俄罗斯的兴趣,同时教师创设与本节课密切相

/ 7

关的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进入学习情境。

任务1

读俄罗斯地形图,说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主要邻国、面积等地理概况,能在地形图上指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单元,并概括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势特征。

教师把本课时的探究任务分为三步,即探究俄罗斯三步曲:一步曲:感知俄罗斯位置;二步曲:归纳俄罗斯地势;三步曲:探知俄罗斯气候。

首先,请同学们跟老师进入探究俄罗斯的一步曲:感知俄罗斯位置。感知俄罗斯位置,我们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三个方面纬度进行探究。首先,半球位置方面,俄罗斯位于北半球,地跨东西半球。

在海陆位置方面,让学生在俄罗斯地形图上标出北冰洋、波罗的海、太平洋。总结出俄罗斯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北邻北冰洋、西面是波罗的海、东临太平洋的海陆位置。

另外,在经纬度位置方面,由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在俄罗斯地形图上标出东经25°、西经170°、北纬80°、北纬50°。让学生知道俄罗斯纬度位置较高,地处北温带、北寒带,东西跨度大。

接下来,让学生在俄罗斯地形图上标出俄罗斯的邻国。

/ 7

俄罗斯横跨亚欧大陆北部,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与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等国为邻。

我们感知了俄罗斯的位置,分别在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三个纬度探究了俄罗斯的位置,初步了解了俄罗斯的位置概况。接下来,进入集体辩论环节。请同学们辨别“俄罗斯是亚洲面积巨大的欧洲国家”这句话的真假?(教师引导学生从人口、城市等方面进行讨论)

其次,我们跟随老师进入探究俄罗斯的二步曲:归纳俄罗斯地势。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俄罗斯的主要河流。请同学们读俄罗斯地形图,在图中找出俄罗斯主要的河流。

/ 7

俄罗斯的主要河流有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以及伏尔加河,其中伏尔加河全长3600千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另外,以勒拿河、叶尼塞河、乌拉尔山为界,分别找出俄罗斯东西部的主要地形并填入下列表格。并总结出俄罗斯西部以平原为主、东部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特征。

任务2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俄罗斯主要气候类型和特点,掌握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对俄罗斯气候的影响。

探究了俄罗斯的地形、地势特征,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俄罗斯的气候类型与特点。这个环节我们通过看-说-比三个模块进行探究。

首先,在看这一环节,教师分别让学生观看俄罗斯的气候图片及观看:《北半球的寒极:奥伊米亚康》的视频,通过观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俄罗斯寒冷的气候特点。

接下来,跟随老师进入说的环节,让学生在俄罗斯气候分布图上描出俄罗斯都有哪些气候类型。知道俄罗斯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占主导的气候类型。

另外,读俄罗斯气候降水分布图,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探讨俄罗斯的气候特征:

/ 7

气温从西向东、从南向北逐渐减少 降水从西向东、从南向北逐渐降低

最后,进入探知俄罗斯气候的比环节。通过读莫斯科、雅库茨克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

莫斯科气温年较差小于雅库茨克,年均值高于雅库茨克 莫斯科年降水量多于雅库茨克,降水的季节分配两地比较相似 莫斯科受海洋的影响较大,雅库茨克大陆性气候更为显著 【课堂小结】

/ 7

【课时检测】

提示:教师可根据班级学情选择A/B卷进行课堂训练,A卷较基础,B卷稍有难度。

/ 7

第五篇:第1课时《认识厘米__用厘米量》名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中原区伊河路小学 褚瑞婕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例

1、例

2、例3的相关内容及相关的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2题。

“认识厘米”是“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短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本节课作为长度单位这一单元教学的开始,首先,教材展示了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某部位作为长度单位量的过程,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其次,适时引入刻度尺,并借助厘米刻度尺认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通过看、量等学习活动形成1厘米的长度表象。最后,揭示了用厘米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体会测量的本质——数出“单位长度”的个数。本节课的学习,对之后的“认识米”及其他长度单位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测量活动经验,更对体会测量的本质开始了理性的思维探索。

(二)核心能力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节课,通过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空间观念;用刻度尺、身体部位测量的活动,积累了测量活动经验,培养了学生初步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了解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借助刻度尺,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测量的过程中,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整厘米),会初步地估计物体的长度。

(四)学习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五)学习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第1课时《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名师教学课件、《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随堂小测,《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课时作业、刻度尺、答题卡等。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古代,人们常用身体的某一部分的长度作为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他们会把什么作为测量的工具?看一看教科书第2页,去寻找答案吧!

2.练习。(1)说一说。

1()

1()

1()

(2)试一试,填一填。数学书长约(你的跳绳长约(你的房间长约((二)课堂设计 1.导入

(教师出示两支铅笔,一支长一些,一支短一些)师:你知道哪根长吗?怎样想的?

师:我们可以看出来或用比一比的方法知道谁长谁短。可是这两支铅笔到底有多长,就需要量一量长度了。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比长短出发,总结比长)拃(zhǎ)。)庹(tuǒ)。)步。短的一些方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想知道铅笔有多长,需要量出它们的长度,产生学习的必要性,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

2.问题探究

(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课件出示右图)师: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师:这是古代人用自己两臂伸开的长度在测量大石头的宽度。(课件出示下图)

师:你知道古代的人们最早用什么方法来测量的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师:古代的人们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测量工具,用这个工具的长度作为标准来测量其它物体的长度。我们也来试一试吧。(分别介绍并示范一庹、一拃、一脚)

活动1:用拃量课桌的长。全班汇报

师:大家都用拃作单位量,量的都是课桌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2)认识厘米

师: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是一样的,需要统一长度单位。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尺子——厘米尺,请拿出你的厘米尺,看一看,并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放大的厘米尺,并指导学生认识厘米尺。①刻度线

师:这一条一条的竖线就是刻度线。②数 师:还记得吗?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测量时要从这里开始。其他的数是尺子上的刻度,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几个长度单位,如从0到1表示一个长度单位。从0到3呢?每两个刻度之间的间隔是一样大的。

③标注“厘米”或“cm”

师: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上的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这个国际上通用的统一的长度单位。你能在你的厘米尺上找出1厘米吗?

师: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说一说1厘米在哪里吗? 师: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①同桌以厘米尺上的1厘米为标准,互相比一比、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②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睁开眼睛再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③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课件出示下图:

师:你们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是1厘米,图钉长大约是1厘米。(3)用厘米量

师:我们认识了厘米尺,也认识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那怎样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呢?(课件出示测量纸条)同桌讨论。

师: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看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大家看,这样量可以吗?

教师课件出示其他测量:

①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最左端,看右端的刻度。

②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刻度1,看右端对准刻度6,6-1=5(厘米)师: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把物体的一端对准刻度0,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也可以一端对准其他刻度,看另一端对着的刻度,两个刻度相减,得到的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师:请用你的尺子测量一下数学书的宽。

师:如果尺子上只能看到下面3个刻度,你能用它量出2厘米吗?

师:可直接量出4厘米和6厘米,还可以把刻度4作为起点,6-4=2,量出2厘米的长度。

师出示刻度完整的尺子,用数一数的方法验证刻度4到6是2厘米。

【设计意图:介绍古人测量物体的方法,并通过动手测量,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通过观察、比较、量一量、想一想、比一比等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巩固练习

①课本第4页做一做:看一看,铅笔长()厘米。你是怎样想的? ②想一想,纸条长()厘米。你是怎样想的? ③课本第8页练习一第1、2题。

师:估出图中的曲别针、火柴棒各有几厘米长,再量一量。

师:你们知道自己身体上的一些数据吗?照样子,量一量自己的手掌宽、一拃长、一步长,把数据记录在书上。

3.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我们一起通过测量活动,明白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了厘米刻度尺,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还学会了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三)课时作业 1.填一填。同样用步长测量教室的长,老师的测量结果是15步,学生的测量结果是20步,这是因为长度单位(【答案】不相同,统一。

【解析】考查目标1。因为老师的一步和学生的一步长度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也不一样。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选一选。

1)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是(①食指的长 【答案】②

【解析】考查目标2。①是食指的长,比1厘米长,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③是课桌的长,比1厘米长得多。检测目标2的达成。

2)下面()是错误的测量方法,()是正确的测量方法。)。

③课桌的长)。需要()长度单位。

②图钉的长

【答案】(②和③)

(①)

【解析】考查目标3。②被测物体没有放正,需要紧贴尺子。③从尺子的边开始量,应从刻度线0开始测量。

3.找到一节5号电池,估一估它的长度,再量一量。

估计:(测量:(【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标3。利用建立的1厘米的单位长度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物体进行估计,既可以检测单位长度的建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厘米)厘米

下载第1课时《吨的认识》名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课时《吨的认识》名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吨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吨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年级 137班 严彬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

    《吨的认识》第六课时教学设计

    《吨的认识》第六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

    认识吨教学设计

    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认 识 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 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 2.培养学生联系......

    《位置和范围》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位置和范围》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亚洲的位置和范围是学生进入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节,也是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大洲自然地理环境......

    第1课时《加法》名师教学设计5篇

    第一课时 加法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6页,37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本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学生已经能够笔算几......

    《人口》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精选五篇)

    《人口》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本节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是学生在七年级学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