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3章第3节《水资源》教学设计
《水资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而本章以自然资源为题,仅选取了土地资源、水资源作为学习内容,所以笔者认为,在学习过土地资源后,本节承担着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和“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的任务,这一目标的达成,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的课程性质高度吻合。
依据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对教材的分析,特确立以下目标。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水资源的概念和主要水体;利用图表、数据等资料感知水资源紧张的现象,并尝试分析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及对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中渗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理的课堂应该是多维、互动、活动性的课堂的教学理念,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元互动”为手段,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以课堂激励性评价促进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协作和团队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节水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评价,使学生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与他人交流,并学会欣赏他人。
3.重点和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以及对策是重点和难点。原因一是学生很容易从材料中感知水资源紧张的现象以及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水紧张?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下学生很难作出全面的解释。二是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用地理学科的思维、方法、语言分析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只有一年学习经验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受过节约水资源的教育,但是否已经内化为行为?根据日常我对学生的观察,发现还很不够,所以课堂中一定要从心灵打动学生,促使今后养成关心和爱护资源的行为习惯;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经过学生的家乡山东济宁,多数学生都知道,能够感受身边的地理事物,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初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好表现、求知欲强,已经初步具备了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努力构建学生合作、交流、展示的平台,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获取成功的幸福体验。
三、教学方法设计及依据
根据初中地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笔者十八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地理的课堂应该是多维、互动、活动性的课堂。在课堂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师生、生生互动,充分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进而达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的“四维”育人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遵循“导而不牵”“活而有序”等教学思想,通过“教学目标问题化”,设疑激趣,促使学生“我想知道为什么”,“我要学 ”,“探究中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上课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释放,最终实现地理学科特殊的教育功能。
以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三个学习小组为一学习小队的基本评价单位(一个班额50人的班大约要分成4个学习小队),建立起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课堂中既有教师的评价,更有学习小组、小队的自评、互评,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以落实初中地理新课标对课堂评价的要求。
四、教学流程设计
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多媒体展示:一张几乎干涸的黄河照片)
师设疑:考考你,你认得这条河吗?可以给个小小的提示,这可是一条大名鼎鼎的河。
学生迷惑,猜测,一般会认为是一条内流河,教师出示答案:黄河,并进一步给出学生有关黄河断流、城市缺水、我国水紧张的有关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感知水资源的紧张以及带来的影响,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我国水资源总量在世界居第六位,为什么缺水这么严重?和人口多有关,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由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的主线就是:为什么我国水紧张?怎样解决?笔者认为,学生能够设疑自主确立学习目标,本身就是学习能力的体现。
(板书)学习目标: 1.水紧张的原因 2.对策(多媒体设施应用于教学,具有高效、直观、形象等特点,但是多媒体不能取代板书,原因有:第一,漂亮的板书本身就是对学生美的陶冶;第二,多媒体的展示有即时性,某个需要的内容不可能在屏幕长久的、突出的展示。)
师讲:为了解决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需要一个预备知识,什么样的水才能算是水资源?水资源主要储存在哪里?用三分钟自学课本p61和p62的图3.6地球上的水,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组设有组长、发言人、记录员、联络员等职务,职务不固定,按期轮流,这样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时都是参与者,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按学习小组发言,不完整处其他小组补充,得到以下结论:水资源仅指淡水资源,人们使用的水主要来自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河水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多少。
(这个知识点的落实,使学生认识到河流流量可以反应水资源的多少,而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降水,因此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降水多,河流数量多,流量大,反之缺水,将水资源多少的知识迁移到已经学习过的降水分布的知识,难点得到突破,并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础。学生转入水资源紧张的探究学习)
学习小组内探究,探究的结果记入学案,要求组长组织组内交流,记录员及时在学案上记录,联络员可以到其他小组调研,教师巡视指导。(这是一个组内生生互动、组组互动交流学习的过程,教师提供学习资料,搭设脚手架,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完成探究过程,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探究活动步骤:
第一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的1、2、3题的要求。
1.观察学案上的图1,你能找到某些地区缺水的原因吗? 我们小组的发现:
图1 长江、黄河年流量曲线
(该图反映了河流的流量存在季节变化,夏秋多,冬春少,因此水资源也存在夏秋多,冬春少的分布规律,那么在春季农作物返墒时会感到用水紧张;有的学习小组甚至会将长江年径流量与黄河年径流量比较,得出水资源有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比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丰富的结论,应该高度肯定学生的结论,并且表扬他们善于使用比较、综合分析问题的地理学习方法)
2.观察图
2、图3,你能找到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吗?哪些地区缺水现象严重?
我们小组的发现:
图2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图3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水资源和耕地
(图2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由图3可以看出南北方水土匹配不合理,北方严重缺水。通过1、2问题的探究,目的让学生发现我国的缺水现象与水资源的分布规律有关,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有哪些规律?)
3.有关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我们小组还有新的发现:
(根据前期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分析地理现象时要多问为什么?寻找原因时要站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角度分析。本问题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总结:我已经用了哪些方法分析问题?还有哪些地方没有想到?于是自然想到人为因素造成的缺水有:人口多,经济发展迅速,水浪费,水污染等。
第二步 各小组竞争选派代表发言,要求其他小组倾听,评价,并补充自己的意见。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每个问题每个小组都展示,所以3个问题需要4个学习小队竞争回答,其他小队对答案作出评价。成果展示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总结,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也是欣赏别人、肯定自我的过程。通过组间竞争和评价,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与他人交流,并学会欣赏他人。最后根据各学习小队的表现选出“最闪小队”)
第三步 达成共识:(多媒体展示)
水资源紧张的原因
第四步 寻找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途径,请同学们提供“金点子”,四个问题分配到各学习小队,每队解决一个难题并出一套方案,并说出理由。
问题一:水资源夏秋多,冬春少,春季用水紧张,夏季汛期的水白白流入海洋也很可惜,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问题二: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北方耕地多水少用水紧张,怎么解决? 问题三:你知道有哪些水浪费的现象?你有什么建议?
问题四:水污染的途径有哪些?你能为避免水污染做点什么?
(本活动结束在小队中评选“智多星”)
第五步 教师在多媒体上记录学生的答案,再总结,屏幕展示:
师讲:同学们通过努力,完成了在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是不是每个同学都达标了呢?老师想现场采访一下,和同学们交流。
(进入检测反馈环节)
1.你能打开心扉跟同学们交流自己或家人存在的浪费水的现象吗?
(打开心扉,反思自我)2.如果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代表“跨流域调水”,另一个圆代表“南水北调”,你能通过圆的大小、位置说明他们的关系吗?说明画图的理由。
(辨别两个概念的关系,并进一步了解南水北调工程)
3.现在山东省济宁市的水价格是2.90元/立方米,如果政府打算提高水价,你认为制定合理的水价格应该考虑哪些因素?说明你的理由。
(能力的提升,学以致用。
2、3题有一定的难度,允许学生讨论。三个问题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评出本节课的“地理之星”。在地理课堂上通过评选“最闪小队”“智多星”“地理之星”,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作业布置:
用漫画、诗歌、调查(文字长短不限)、DV等等你能想到的形式反应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立足现实,从不同的视角,反映地理问题。形式的不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视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的学习小组为基本探究单位,通过教师的引导,要求学生按照探究的规律,获得探究结论,实现了学生间智慧的共享;通过有关黄河断流、城市缺水、我国水紧张的大量学习资源的补充,学生紧密的联系生活,为节水出谋划策,让学生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要求学生通过图表获取地理信息,凸显地理学科特色;通过探究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到提出我国水资源紧张的措施,形成知识的链接,体现了教师建构知识系统的思想。
第二篇:UNIT7_THERE_IS_A_TV_IN_THE_CLASSROOM_第3课时教学设计
Unit7 There Is a TV in the Classroom 第3课时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陕旅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 Unit7 【主
题】Let’s learn more, Look and say 【课
时】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How many...(are there)? There is / are...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要求语言正确,语调自然。
2.能在日常生活中对20以内的物品数量进行正确问答。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找不同的图片若干。(2)装有若干糖果的糖果盒。
(3)数字11~20的单词卡片和1~20的数字卡片。(4)组成单词twelve和twenty的字母卡片。
(5)单词student, teacher, blackboard, TV, fan, light, chair, desk, window, door, floor的教学卡片。
(6)Let’s learn more部分的教学音频。(7)Look and say部分中各部分内容的图片。2.学生准备:
三、教学方法建议 课程导入(Leading In)(1)课前热身
教师带领学生吟唱存关身体部位的歌曲,让学生一边唱歌一边触摸相应的身体部位。
(2)课前问答
教师设计与数字有关的问题与学生进行问答,以下问题可供参考: Question 1: How many ears do you have? Question 2: How many fingers can you see? Question 3: How many rulers do you have?(3)数字接龙
教师带领学生快速数数,要求每人依次说一个数字,数到10为止。鼓励学生正数、倒数,反复练习,为本节课学习11~20做铺垫。课程展示活动和过程的设计建议(presentation)(1)新课展示Part B: Let’s learn more 1.教师拿出所准备的一颗糖果问:What’s this? 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将这颗糖果放在糖果盒中,接着问:Where is my candy?引导学生回答:It’s in the box.教师继续问:How many? How many candies are there in the box?引导学生回答:One.There is one candy in the box.2.教师拿出更多的糖果放进糖果盒并提问:How many candies are there in the box? 先让学生猜糖果的数量,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数糖果,特别介绍10以上的数词: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sixteen, seventeen, eighteen, nineteen, twenty。
3.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单词eleven, twelve, thirteen, fifteen, eighteen, twenty, 但需要注意单间eighteen的拼写。引导学生从对比学习中发现规律:four—fourteen, six—sixteen, seven—seventeen和nine—nineteen,然后,教师将twelve和twenty两个单词的字母卡片打乱贴在黑板上,选择两名学生,一名学生拼写twelve,另一名拼写twenty。比一比石哪个学生拼写得又快又准确
在学完数词11~20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将所学的数次1~20做一个整体的回顾和复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依次数数,可以正数,也看以倒数,还可以跳着数;可以选择小组间进行,一次数一个,也可以一次数两个,但教师要注意对数字:twelve, thirteen和fifteen的关注和错误纠正,这三个单词学生比较容易出现错误。
4.教师带领学生数数后,引导学生结合There be句型说出正确的句子:There are...Candies in the box.复述句子时教师要注意语速放慢,并且强调are以及后面的名词复数形式,可以反复重复句子,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听清、能跟上教师学说。
5.教师引导学生数一数教室里的人和物并问答:How many...(are there)? There is/are...要帮助学生分清楚单数和复数时功能句的不同,区分is和are不同的使用方法。(2)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如下内容
1.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并拿出所准备的11~20的数字卡片和单词卡片。让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其中的一名学生选数字,另一名选单词卡片。
2.选择单词卡片的学生提问:How many...? 选择数字卡片的学生根据抽中的数字回答:There is/are...3.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问答要严格地把关,强调单复数的正确使用。
(3)教师播放Let’s learn more部分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录音,模仿语音语调跟读对话
操练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建议(Practice Activities)(1)找不同
教师拿出所准备的找不同的图片,带领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两幅图片,使用There be句型对两幅图片中的不同之处进行描述,如:There is a...in Picture 1.There are...in Picture 2.(2)Part C: Look and say 1.教师将所准备的本部分的背景图片贴在黑板上,并将各部分展现的内容卡片分别贴在背景阁的四周。
2.教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合作完成对话,以下内容可供参考: T: What can you see? Ss: I can see...T: How many...? Ss: There is / are...3.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小组内的学生任意安排内容并描述: There is / are...in / on / under / near the...教师对于能够正确运用句型并能完整表达的学生予以奖励。【板书设计】
第三篇:但愿人长久 第3课时教学设计
第3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背诵、课后作业指导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指导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
一、指导朗读、背诵
1、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顺序,弄清苏轼的情感变化,体会其中的感情
2、朗读全文
3、教师引背:
“月亮渐渐„„它透过窗子„„苏轼„„他转念又想„„想到这山„„
二、拓展背诵
1、插放《水调歌头· 乐曲》、投影全词,朗读、背诵、感悟、体会全古诗词的美
2、分组交流读背自己搜集的“思念家乡亲人”的诗词
三、指导造句
1、一起„„一起„„
读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前后两个分句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说话造句
2、就像„„一样„„
作业设计: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2、给多音字找个朋友
第四篇:《可能性(第3课时)》教学设计
《可能性(第3课时)》教学设计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武珞路小学 陈 蓓(初稿)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 李桂玲(修改)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马青山(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能根据试验的统计结果进行判断和推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进一步体会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能根据数据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试验和推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教学难点:根据试验的结果,确定试验中相关物体的数量的多少。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盒子(里面装有17个红色乒乓球和3个黄色乒乓球),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励导入 1.导入谈话。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事情不可能发生,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也有大有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可能性的有关问题。2.复习旧知。(1)出示问题。(教师实物演示或PPT课件演示。)
(2)学生讨论回答问题。3.揭示课题。
(1)教师揭示课题:看来啊,同学们认为可能性有大有小,而且这个大小和物体的数量有关。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这个问题。(2)板书课题:可能性。
【设计意图】在新课开始前设计“小明摸球”的问题情境,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既引导学生复习了前面学习的“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知识,又顺势导入了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和物体的数量有关”这一新问题的研究。
(二)试验猜想,探究新知 1.初步猜想。(1)老师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有红色、黄色两种颜色的小球。如果从里面摸球的话,猜一猜,摸到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呢?(教师实物演示或PPT课件演示。)
(2)教师提问: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呢?
(3)教师:我们的猜测准确吗?怎样验证呢?(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2.试验验证。
(1)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仅凭猜测得到的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要通过实际操作、摸一摸才能验证。那么,在摸一摸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PPT课件演示。)
注意事项:摸球的次数要足够多;每次摸球前要将盒子里的球摇匀;确定试验记录的方法;做好小组合作分工,有人负责摸球,有人负责记录球的颜色„„(2)学生分小组开始摸球试验,试验前请仔细阅读试验要求。(PPT课件演示。)
(3)请各个小组展示、交流试验结果。(4)统计各个小组的试验结果。(PPT课件演示,现场收集数据,填写统计表。)
3.总结提炼。(1)总结。(PPT课件演示。)
①说说你们每次摸球,都摸出了哪些颜色的球?
②观察这几个组的统计数据,你发现各个小组的试验结果都一样吗?有什么共同点呢? ③想一想,为什么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球的次数多,摸出黄球的次数少?盒子里的红球和黄球数量相等吗?
④同学们都认为之所以摸出红球的次数多,是因为盒子里的红球数量多而黄球数量少,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打开盒子来验证一下!(2)提炼。(PPT课件演示。)
①引导提问: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PPT课件演示。)
②归纳概括:看来,在每次摸球的时候,每个球都有被摸出的可能,每次摸出的球的颜色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出红球,也可能摸出黄球。红球的数量多,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黄球的数量少,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就小。4.深化小结。(1)引发思考。(PPT课件演示。)
(2)教师小结:看来,可能性的大小和物体的数量有关。物体的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物体的数量越少,可能性越小。(PPT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行进行试验,并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总结与对比,初步体验和发现“可能性的大小”的规律。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根据试验中获得的数据去进行判断才是有科学依据的,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实践应用,反馈提升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1题。
①教师谈话:刚才通过试验我们知道了,摸出两种物体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那三种物体的情况呢?可能性的大小是否也和物体的数量有关呢? ②出示问题。(PPT课件演示。)
③引导思考。(PPT课件演示。)
a.想一想,可能会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 b.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最大?
c.你能设计一个试验验证你的猜想吗?想一想,设计这个试验时需要注意什么? d.小组自主验证。(摸一摸,验证一下,做好记录。)
e.你的猜想对吗?为什么猜得这么准确?根据试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2)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2题。
①教师谈话:生活中应用可能性的地方是很多的,比如在“抛硬币”的游戏中就存在可能性的问题。②出示问题。(PPT课件演示。)
③引导思考。(PPT课件演示。)
④拓展介绍。(PPT课件演示。)
2.变式、开放练习。
(1)完成教材第48页练习十一第9题。①出示问题。(PPT课件演示。)
②猜一猜硬币可能在哪个盒子里? ③统计猜的结果。(PPT课件演示。)
④观察统计结果,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十一第10题。①出示问题。(PPT课件演示。)
②交流涂色的结果。
③小结:这些涂色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应用“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这一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运用中强化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总结归纳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
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十一第11题。
第五篇:UNIT3_IS_IT_SNOWING_第3课时教学设计
Unit3 Is It Snowing 第3课时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陕旅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Unit3 【主
题】Let’s learn more, Let’s play, Match and say 【课
时】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熟练掌握词汇:please,them, take, take out, put on。2.能听懂、会说以下句型:(1)Please take a raincoat.(2)—Let’s take out our raincoats!
—OK.Let’s put them on.3.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自如地描述天气,并能根据天气情况向他人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本单元的单词图片。(2)实物:两件雨衣。
(3)Let’s learn more部分的图片。(4)Let’s learn more部分的教学音频。
三、教学方法建议 课程导入(Leading In)(1)课前复习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本单元单词和已学句型。1.教师出示单词图片,学生说单词并做动作 2.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所学句型。T:(教师出示刮风的图片)Is it snowing? Ss: No, it isn’t.T: Is there a wind? Ss: Yes, there is.T: Oh, it’s raining.What do you need? Ss: I need a raincoat.(2)新课导入
教师承接上一环节,拿出雨衣继续说:
T: This is my raincoat.Please take out your raincoats.Let’s put them on.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新词汇:take out(拿出),please(请),them(它们)。课程展示活动和过程的设计建议(presentation)新课展示Part B Let’s learn more 1.教师出示Let’s learn more的第一幅场景图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察图片。建议问题如下:
Is it raining? Who is in Picture 1? Are there any clouds in the sky? Is there a wind? 2.教师播放Let’s learn more部分第一个场景的录音,让学生仔细听录音,然后回答问题,并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扬。
3.教师出示本部分的第二幅场景图,然后播放录音,并针对对话内容提出问题:
Is it raining? What does“take out”mean? What does“put...on”mean? 针对对话中的新词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其含义。
3.1.教授短语take out: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打开某个学生的文其盒,边拿出一枝铅笔边说:Take out a pencil.如果学生仍不理解,教师可继续拿出橡皮、钢笔、尺子等物品,其间可将动作夸大并重复句子,直到学生明白该词组的意思。
3.2.教授短语put...on:教师可以通过边穿衣、戴眼镜和戴帽子的动作,边重复句子,让学生理解该搭配的意思。
4.教师播放Part B Let’s learn more部分的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对话并逐句跟读。
5.教师和学生一起拼读词汇Please, take, take out, put...on, them,并在四线三格中板书。然后补充本节课重点句型:
please take a raincoat.—Let’s take out our raincoats.—OK.Let’s put them on.6.学生齐读对话,教师注意纠正错误的语音语调。7.学生分组、分角色读对话。
操练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建议(Practice Activities)(1)角色扮演
1.教师和学生一起分角色表演Let’s learn more部分的对话,并提醒学生注意语音语调,要尽量做到自然流畅。教师可以重放单句录音,让学生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也可以找出说得好的学生为大家示范。
2.学生小组内排练对话。
3.请几个小组上台,借助实物雨衣模拟表演Let’s learn more部分的对话。4.每个小组表演完后,可以请其他组同学做一个小小的点评,之后教师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最后选出演得最好的小组,予以奖励。
5.鼓励学生自主编创对话,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对话框架做替换练习,并稍加修改,变成学生自己的对话,并鼓励他们表演出来。
(2)Part C Match and say 1.学生看图片说单词。如:wind, sun, rain, cloud, snow glasses, raincoat, umbrella, coat, sweater 2.学生根据本部分出示的句型,将天气和相对应的物品连线。3.教师挑选学生参考本部分的句型,根据连线结果造句,并核对答案: Look at the...!Please put on your...Look at the...!Please take a / an...教师可先做示范。如:
Look at the rain!Please take an umbrella.这里教师可再次强调以元音音素开头的可数名词,表示单数时前面须用冠词an。
(3)Part B Let’s play
1.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动词词组:take an umbrella/ a raincoat, put on a coat / raincoat, put on glasses并板书,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词汇。
2.教师出示天气图片,学生看图说单词,复习已学单词。3.玩游戏:Guess and say 教师选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向大家出示天气图片,另一位学生面向黑板,通过提问猜一猜大家看到的是什么天气,并根据该天气情况向大家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下句型可供参考:
—Is it...? —Yes, it is./ No, it isn’t.—Is there a wind? —Yes, there is./ No, there isn’t.—Let’s...【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