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古印度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5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3课时古印度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3课时古印度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3课时古印度教学设计

第3课时古印度教学设计

吴卫平

教学目标

1.公元前2500年印度出现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法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地图,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并说明这里同时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地。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在亚洲次大陆。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里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东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他为天竺。

一、古代印度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雅利安人的征服

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请问: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里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小国。但后来来自北方的白种人自称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他们征服了当地居民,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了解其地理位置。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2.印度的等级制度同学们请看课本的表格回答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

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并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小字部分)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学生答略)

分析: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二、佛教的诞生及传播

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同学们看课本,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答略)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今天尼泊尔南部的媲毗尼。是释迦部落的王子。被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隐修者”。牟尼意思为修行者。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一般专指释迦牟尼。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另外,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让同学们看地图掌握佛教向外传播(南传和北传路线)

课堂小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

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布置作业:作业本必做:1-5题选做6

教学反思:通过对印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

板书设计

印度:

种姓制度:婆罗们、刹帝利、吠首、首陀罗

佛教: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众生平等

第二篇:古印度教学设计

古印度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巧勇 教学目标

1.公元前2500年印度出现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法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地图,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并说明这里同时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地。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在亚洲次大陆。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里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东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他为天竺。

一、古代印度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雅利安人的征服

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请问: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印度的等级制度同学们请看课本的表格回答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并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小字部分)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学生答略)

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二、佛教的诞生及传播

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同学们看课本,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答略)让同学们看地图掌握佛教向外传播(南传和北传路线)

三、课堂小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四、布置作业:作业本必做:1-6题

板书设计

印度:

种姓制度:婆罗们、刹帝利、吠首、首陀罗

佛教: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众生平等

教学反思:通过对印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

第三篇:UNIT7_THERE_IS_A_TV_IN_THE_CLASSROOM_第3课时教学设计

Unit7 There Is a TV in the Classroom 第3课时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陕旅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 Unit7 【主

题】Let’s learn more, Look and say 【课

时】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How many...(are there)? There is / are...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要求语言正确,语调自然。

2.能在日常生活中对20以内的物品数量进行正确问答。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找不同的图片若干。(2)装有若干糖果的糖果盒。

(3)数字11~20的单词卡片和1~20的数字卡片。(4)组成单词twelve和twenty的字母卡片。

(5)单词student, teacher, blackboard, TV, fan, light, chair, desk, window, door, floor的教学卡片。

(6)Let’s learn more部分的教学音频。(7)Look and say部分中各部分内容的图片。2.学生准备:

三、教学方法建议 课程导入(Leading In)(1)课前热身

教师带领学生吟唱存关身体部位的歌曲,让学生一边唱歌一边触摸相应的身体部位。

(2)课前问答

教师设计与数字有关的问题与学生进行问答,以下问题可供参考: Question 1: How many ears do you have? Question 2: How many fingers can you see? Question 3: How many rulers do you have?(3)数字接龙

教师带领学生快速数数,要求每人依次说一个数字,数到10为止。鼓励学生正数、倒数,反复练习,为本节课学习11~20做铺垫。课程展示活动和过程的设计建议(presentation)(1)新课展示Part B: Let’s learn more 1.教师拿出所准备的一颗糖果问:What’s this? 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将这颗糖果放在糖果盒中,接着问:Where is my candy?引导学生回答:It’s in the box.教师继续问:How many? How many candies are there in the box?引导学生回答:One.There is one candy in the box.2.教师拿出更多的糖果放进糖果盒并提问:How many candies are there in the box? 先让学生猜糖果的数量,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数糖果,特别介绍10以上的数词: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sixteen, seventeen, eighteen, nineteen, twenty。

3.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单词eleven, twelve, thirteen, fifteen, eighteen, twenty, 但需要注意单间eighteen的拼写。引导学生从对比学习中发现规律:four—fourteen, six—sixteen, seven—seventeen和nine—nineteen,然后,教师将twelve和twenty两个单词的字母卡片打乱贴在黑板上,选择两名学生,一名学生拼写twelve,另一名拼写twenty。比一比石哪个学生拼写得又快又准确

在学完数词11~20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将所学的数次1~20做一个整体的回顾和复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依次数数,可以正数,也看以倒数,还可以跳着数;可以选择小组间进行,一次数一个,也可以一次数两个,但教师要注意对数字:twelve, thirteen和fifteen的关注和错误纠正,这三个单词学生比较容易出现错误。

4.教师带领学生数数后,引导学生结合There be句型说出正确的句子:There are...Candies in the box.复述句子时教师要注意语速放慢,并且强调are以及后面的名词复数形式,可以反复重复句子,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听清、能跟上教师学说。

5.教师引导学生数一数教室里的人和物并问答:How many...(are there)? There is/are...要帮助学生分清楚单数和复数时功能句的不同,区分is和are不同的使用方法。(2)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如下内容

1.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并拿出所准备的11~20的数字卡片和单词卡片。让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其中的一名学生选数字,另一名选单词卡片。

2.选择单词卡片的学生提问:How many...? 选择数字卡片的学生根据抽中的数字回答:There is/are...3.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问答要严格地把关,强调单复数的正确使用。

(3)教师播放Let’s learn more部分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录音,模仿语音语调跟读对话

操练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建议(Practice Activities)(1)找不同

教师拿出所准备的找不同的图片,带领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两幅图片,使用There be句型对两幅图片中的不同之处进行描述,如:There is a...in Picture 1.There are...in Picture 2.(2)Part C: Look and say 1.教师将所准备的本部分的背景图片贴在黑板上,并将各部分展现的内容卡片分别贴在背景阁的四周。

2.教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合作完成对话,以下内容可供参考: T: What can you see? Ss: I can see...T: How many...? Ss: There is / are...3.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小组内的学生任意安排内容并描述: There is / are...in / on / under / near the...教师对于能够正确运用句型并能完整表达的学生予以奖励。【板书设计】

第四篇:但愿人长久 第3课时教学设计

第3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背诵、课后作业指导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指导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

一、指导朗读、背诵

1、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顺序,弄清苏轼的情感变化,体会其中的感情

2、朗读全文

3、教师引背:

“月亮渐渐„„它透过窗子„„苏轼„„他转念又想„„想到这山„„

二、拓展背诵

1、插放《水调歌头· 乐曲》、投影全词,朗读、背诵、感悟、体会全古诗词的美

2、分组交流读背自己搜集的“思念家乡亲人”的诗词

三、指导造句

1、一起„„一起„„

读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前后两个分句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说话造句

2、就像„„一样„„

作业设计: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2、给多音字找个朋友

第五篇:《可能性(第3课时)》教学设计

《可能性(第3课时)》教学设计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武珞路小学 陈 蓓(初稿)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 李桂玲(修改)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马青山(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能根据试验的统计结果进行判断和推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进一步体会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能根据数据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试验和推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教学难点:根据试验的结果,确定试验中相关物体的数量的多少。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盒子(里面装有17个红色乒乓球和3个黄色乒乓球),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励导入 1.导入谈话。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事情不可能发生,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也有大有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可能性的有关问题。2.复习旧知。(1)出示问题。(教师实物演示或PPT课件演示。)

(2)学生讨论回答问题。3.揭示课题。

(1)教师揭示课题:看来啊,同学们认为可能性有大有小,而且这个大小和物体的数量有关。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这个问题。(2)板书课题:可能性。

【设计意图】在新课开始前设计“小明摸球”的问题情境,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既引导学生复习了前面学习的“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知识,又顺势导入了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和物体的数量有关”这一新问题的研究。

(二)试验猜想,探究新知 1.初步猜想。(1)老师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有红色、黄色两种颜色的小球。如果从里面摸球的话,猜一猜,摸到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呢?(教师实物演示或PPT课件演示。)

(2)教师提问: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呢?

(3)教师:我们的猜测准确吗?怎样验证呢?(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2.试验验证。

(1)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仅凭猜测得到的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要通过实际操作、摸一摸才能验证。那么,在摸一摸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PPT课件演示。)

注意事项:摸球的次数要足够多;每次摸球前要将盒子里的球摇匀;确定试验记录的方法;做好小组合作分工,有人负责摸球,有人负责记录球的颜色„„(2)学生分小组开始摸球试验,试验前请仔细阅读试验要求。(PPT课件演示。)

(3)请各个小组展示、交流试验结果。(4)统计各个小组的试验结果。(PPT课件演示,现场收集数据,填写统计表。)

3.总结提炼。(1)总结。(PPT课件演示。)

①说说你们每次摸球,都摸出了哪些颜色的球?

②观察这几个组的统计数据,你发现各个小组的试验结果都一样吗?有什么共同点呢? ③想一想,为什么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球的次数多,摸出黄球的次数少?盒子里的红球和黄球数量相等吗?

④同学们都认为之所以摸出红球的次数多,是因为盒子里的红球数量多而黄球数量少,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打开盒子来验证一下!(2)提炼。(PPT课件演示。)

①引导提问: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PPT课件演示。)

②归纳概括:看来,在每次摸球的时候,每个球都有被摸出的可能,每次摸出的球的颜色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出红球,也可能摸出黄球。红球的数量多,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黄球的数量少,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就小。4.深化小结。(1)引发思考。(PPT课件演示。)

(2)教师小结:看来,可能性的大小和物体的数量有关。物体的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物体的数量越少,可能性越小。(PPT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行进行试验,并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总结与对比,初步体验和发现“可能性的大小”的规律。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根据试验中获得的数据去进行判断才是有科学依据的,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实践应用,反馈提升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1题。

①教师谈话:刚才通过试验我们知道了,摸出两种物体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那三种物体的情况呢?可能性的大小是否也和物体的数量有关呢? ②出示问题。(PPT课件演示。)

③引导思考。(PPT课件演示。)

a.想一想,可能会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 b.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最大?

c.你能设计一个试验验证你的猜想吗?想一想,设计这个试验时需要注意什么? d.小组自主验证。(摸一摸,验证一下,做好记录。)

e.你的猜想对吗?为什么猜得这么准确?根据试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2)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2题。

①教师谈话:生活中应用可能性的地方是很多的,比如在“抛硬币”的游戏中就存在可能性的问题。②出示问题。(PPT课件演示。)

③引导思考。(PPT课件演示。)

④拓展介绍。(PPT课件演示。)

2.变式、开放练习。

(1)完成教材第48页练习十一第9题。①出示问题。(PPT课件演示。)

②猜一猜硬币可能在哪个盒子里? ③统计猜的结果。(PPT课件演示。)

④观察统计结果,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十一第10题。①出示问题。(PPT课件演示。)

②交流涂色的结果。

③小结:这些涂色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应用“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这一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运用中强化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总结归纳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

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十一第11题。

下载第3课时古印度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3课时古印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UNIT3_IS_IT_SNOWING_第3课时教学设计

    Unit3 Is It Snowing 第3课时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陕旅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Unit3 【主题】Let’s learn more, Let’s play, Match and say 【课时】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第3课时 税率教学设计

    第3课时 税率 【教学内容】 税率(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练习二第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

    练习4 第3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练习4第2-3题课时目标: 1、看懂漫画,通过编故事和形式和同学交流,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漫画的特点。 2、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在说话的同时,训练口......

    第3课时:《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

    第3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 教学目标 形的两个角度,会求出第三个角度。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促进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练习4 第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说说写写 课时目标: 说说写写——留言条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说说写写1、审题。 (1)揭示说说写写的话题:学写留言条。 (2)学生自读范例。2、指导 (1)教师谈......

    学与问 第3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 课时目标: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

    神笔马良第3课时教学设计

    神笔马良第3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全文内容。 2.带着课后第1题的3个小问题学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讨论马良学画画的目的。 上节课我们知道,白胡子爷爷之所以......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 杨 慧(初稿)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教研室 刘小宝(修改)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马青山(统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