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 第3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3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与问 第3课时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与问 第3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篇:学与问 第3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 课时目标: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指名朗读课文1—3自然段

组织评议。

二、继续精读课文

1、学习第4自然段。(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

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

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2、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

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 故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勤学 好问

问思结合 养成习惯

第二篇:3 学与问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编号:

细读课文 课时目标:

1、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理解“不懈追求”。

(3)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练读课文。

第三篇:3 学与问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学与问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编号:

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23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四篇:UNIT7_THERE_IS_A_TV_IN_THE_CLASSROOM_第3课时教学设计

Unit7 There Is a TV in the Classroom 第3课时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陕旅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 Unit7 【主

题】Let’s learn more, Look and say 【课

时】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How many...(are there)? There is / are...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要求语言正确,语调自然。

2.能在日常生活中对20以内的物品数量进行正确问答。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找不同的图片若干。(2)装有若干糖果的糖果盒。

(3)数字11~20的单词卡片和1~20的数字卡片。(4)组成单词twelve和twenty的字母卡片。

(5)单词student, teacher, blackboard, TV, fan, light, chair, desk, window, door, floor的教学卡片。

(6)Let’s learn more部分的教学音频。(7)Look and say部分中各部分内容的图片。2.学生准备:

三、教学方法建议 课程导入(Leading In)(1)课前热身

教师带领学生吟唱存关身体部位的歌曲,让学生一边唱歌一边触摸相应的身体部位。

(2)课前问答

教师设计与数字有关的问题与学生进行问答,以下问题可供参考: Question 1: How many ears do you have? Question 2: How many fingers can you see? Question 3: How many rulers do you have?(3)数字接龙

教师带领学生快速数数,要求每人依次说一个数字,数到10为止。鼓励学生正数、倒数,反复练习,为本节课学习11~20做铺垫。课程展示活动和过程的设计建议(presentation)(1)新课展示Part B: Let’s learn more 1.教师拿出所准备的一颗糖果问:What’s this? 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将这颗糖果放在糖果盒中,接着问:Where is my candy?引导学生回答:It’s in the box.教师继续问:How many? How many candies are there in the box?引导学生回答:One.There is one candy in the box.2.教师拿出更多的糖果放进糖果盒并提问:How many candies are there in the box? 先让学生猜糖果的数量,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数糖果,特别介绍10以上的数词: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sixteen, seventeen, eighteen, nineteen, twenty。

3.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单词eleven, twelve, thirteen, fifteen, eighteen, twenty, 但需要注意单间eighteen的拼写。引导学生从对比学习中发现规律:four—fourteen, six—sixteen, seven—seventeen和nine—nineteen,然后,教师将twelve和twenty两个单词的字母卡片打乱贴在黑板上,选择两名学生,一名学生拼写twelve,另一名拼写twenty。比一比石哪个学生拼写得又快又准确

在学完数词11~20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将所学的数次1~20做一个整体的回顾和复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依次数数,可以正数,也看以倒数,还可以跳着数;可以选择小组间进行,一次数一个,也可以一次数两个,但教师要注意对数字:twelve, thirteen和fifteen的关注和错误纠正,这三个单词学生比较容易出现错误。

4.教师带领学生数数后,引导学生结合There be句型说出正确的句子:There are...Candies in the box.复述句子时教师要注意语速放慢,并且强调are以及后面的名词复数形式,可以反复重复句子,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听清、能跟上教师学说。

5.教师引导学生数一数教室里的人和物并问答:How many...(are there)? There is/are...要帮助学生分清楚单数和复数时功能句的不同,区分is和are不同的使用方法。(2)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如下内容

1.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并拿出所准备的11~20的数字卡片和单词卡片。让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其中的一名学生选数字,另一名选单词卡片。

2.选择单词卡片的学生提问:How many...? 选择数字卡片的学生根据抽中的数字回答:There is/are...3.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问答要严格地把关,强调单复数的正确使用。

(3)教师播放Let’s learn more部分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录音,模仿语音语调跟读对话

操练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建议(Practice Activities)(1)找不同

教师拿出所准备的找不同的图片,带领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两幅图片,使用There be句型对两幅图片中的不同之处进行描述,如:There is a...in Picture 1.There are...in Picture 2.(2)Part C: Look and say 1.教师将所准备的本部分的背景图片贴在黑板上,并将各部分展现的内容卡片分别贴在背景阁的四周。

2.教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合作完成对话,以下内容可供参考: T: What can you see? Ss: I can see...T: How many...? Ss: There is / are...3.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小组内的学生任意安排内容并描述: There is / are...in / on / under / near the...教师对于能够正确运用句型并能完整表达的学生予以奖励。【板书设计】

第五篇:但愿人长久 第3课时教学设计

第3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背诵、课后作业指导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指导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

一、指导朗读、背诵

1、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顺序,弄清苏轼的情感变化,体会其中的感情

2、朗读全文

3、教师引背:

“月亮渐渐„„它透过窗子„„苏轼„„他转念又想„„想到这山„„

二、拓展背诵

1、插放《水调歌头· 乐曲》、投影全词,朗读、背诵、感悟、体会全古诗词的美

2、分组交流读背自己搜集的“思念家乡亲人”的诗词

三、指导造句

1、一起„„一起„„

读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前后两个分句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说话造句

2、就像„„一样„„

作业设计: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2、给多音字找个朋友

下载学与问 第3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与问 第3课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可能性(第3课时)》教学设计

    《可能性(第3课时)》教学设计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武珞路小学 陈 蓓(初稿)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 李桂玲(修改)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马青山(统稿) 一、教......

    UNIT3_IS_IT_SNOWING_第3课时教学设计

    Unit3 Is It Snowing 第3课时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陕旅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Unit3 【主题】Let’s learn more, Let’s play, Match and say 【课时】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第3课时 税率教学设计

    第3课时 税率 【教学内容】 税率(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练习二第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

    第3课时古印度教学设计

    第3课时古印度教学设计 吴卫平 教学目标 1.公元前2500年印度出现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

    学与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与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

    第3课时《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名师教学设计

    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 中原区淮河路小学 秦文凯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2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8题。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第3课时)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3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 杨爱青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封面设计问题”.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21.3实际问......

    练习4 第3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练习4第2-3题课时目标: 1、看懂漫画,通过编故事和形式和同学交流,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漫画的特点。 2、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在说话的同时,训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