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种群、 群落高考考点复习(一)
种群、群落高考考点复习(一)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试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可谓是真正的高频考点。考查题型上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题目呈现方式呈现多样化,有坐标曲线、柱状图、表格及情境创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查等。能力要求上既考查基础知识,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考查内容较基础,难度较低。
对于种群而言,常见考点主要是种群的概念、数量变化、数量变化的规律和特征(尤其是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丰富度的概念及群落演替。在近几年的高考卷中多有体现,本文仅就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及变式曲线的判断和相关应用作复习总结。
一、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判断
1.“J”型增长曲线题干所给条件:如果是“理想条件下”或“实验室条件”或“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或“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且没有敌害”等则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S”型增长曲线题干所给条件:如果题干中告知的条件是有限的,如“有环境阻力”“自然界中”“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有限”等则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2.若有K值则为“S”型曲线,若无K值则为“J”型曲线。
二、与增长曲线有关的三种变式曲线
1.横坐标为种群数量,纵坐标为出生率和死亡率;
2.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增长速率;
3.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λ=当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
三、K值和K/2值的应用
1.K值的应用:若要控制有害动物,则应降低其生存条件,从而降低K值,使有害动物不能达到最大值。若应用在养殖业上,则应改善养殖条件,以提高其K值。
2.K/2值的应用:控制有害动物时,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预防或猎杀。在养殖业上,捕捞或出栏的种群数量应控制在K/2上,此时既能获得较大捕捞量,又能实现种群的快速增长。此外,捕捞或出栏的个体不能是幼年个体,以保持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典例】
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摇?摇?摇?摇 ?摇?摇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摇?摇?摇?摇 ?摇?摇。若要调查蛇的种群密度则应采用?摇?摇 ?摇?摇?摇?摇法。
(2)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答两点):
①?摇?摇?摇?摇 ?摇?摇;②?摇?摇?摇?摇 ?摇?摇。
(3)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4)根据图乙在图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将表示K值和K/2值的点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5)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下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摇 ?摇)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解析:本题综合性较强,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各小题分析如下:
(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取样,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对于活动较强的蛇则用标志重捕法。
(2)据图分析,B点后,由于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种群的死亡率增加。
(3)据图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为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说明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在B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种群净补充量最大;在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并由此画出乙、丙曲线图(见答案)。
(5)据图分析由于在第1年至第5年间的λ值大于1,因此野兔种群数量处于增长状态;第5年至第10年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但λ值仍大于1,种群数量仍表现为增加;第15年至第20年λ值小于1,所以野兔种群数量减少;第20年至第30年λ值等于1,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答案:(1)取样,随机取样,标志重捕法
(2)①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②天敌增多(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3)如图(要求:画成“S”型曲线;纵坐标上A点对应起点,D点对应K值)
(4)如图(纵坐标上B点对应K/2,D点对应K值)
(5)D
第二篇:17版高考生物分类题库 知识点15 种群和群落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知识点15
种群和群落
1.(2017·全国卷乙·T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解析】选D。该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图示为种群增长率曲线,当种群增长率最大时,对应种群数量为K/2。为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应在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进行收获,并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甲、乙、丙三点种群数量均小于K/2,若在这几点收获会造成种群数量越来越小,所以D项正确。
2.(2017·全国卷丙·T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解析】选B。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采用直接计数的方法,由于该植物个体数量较少,分布相对稀疏,不需要将个体标记后计数,A项错误;在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适当增加样方面积,保证每个样方之内该植物的数量差异较小,B项正确;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为了减少调查误差,若采用等距取样法,应适当增加样方数量;若采用五点取样法,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C项、D项错误。
【方法规律】样方法的取样原则与取样方法
(1)取样原则:随机取样。
(2)取样方法:
①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方形地块。可在四角和中心位置分别取样,共五个样方。
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调查区域,如公路沿线、铁路沿线等。
3.(2017·江苏高考·T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解析】选B。在培养初期,由于酵母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而生长缓慢,达到K值后,种内竞争加剧,生长速率减慢,A项错误;图中转速150
r/min时,酵母菌种群密度不断增大,根据转速200
r/min和250
r/min的变化曲线可以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B项正确;由于本实验要测定培养过程中的酵母菌在某一时刻的数量,所以应采用抽样检测法来计数,C项错误;酵母菌为兼性厌氧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均在细胞内部进行,D项错误。
4.(2017·全国卷甲·T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 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即空间和资源充足,山鼠种群将呈现“J”型曲线增长。
(2)种群密度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其中死亡率升高、迁出率增加均可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3)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可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4)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5.(2017·天津高考·T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 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 ,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 ,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解题指南】(1)关键信息:“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补栽乔木树种”。
(2)解题思路:①乔木包括针叶树、阔叶树→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补栽乔木树种→应补栽阔叶树。
②草本、灌木、乔木的个体大小依次增加→单位面积中个体数目依次减少→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的物种数达到最大值。
【解析】(1)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叫次生演替,如火烧后的森林恢复的演替、农田弃耕后进行的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加充分,阳光是植物分层现象的决定因素,所以③应该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
(2)从图中可知,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的丰富度先逐渐下降后趋于稳定,而乔木先缓慢增长后趋于稳定,这是由于在竞争过程中,乔木逐渐占据优势地位,草本、灌木获得的光照逐渐减少。
(3)火烧后补栽乔木树种,由于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最好种植阔叶树,以加快氮磷循环。
(4)乔木个体较大,单位面积内个体数目较少,图中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的物种数达到最大值,故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
答案:(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4)S3
第三篇:18版高考生物分类题库 知识点15 种群和群落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知识点15
种群和群落
1.(2018·全国卷Ⅰ·T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解析】选D。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种群的数量受自然资源和空间等影响而呈现S型增长,A项正确;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数量增长越慢,B项正确;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增长速率也会不同(密度大的增长得慢),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项正确;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越强,D项错误。
2.(2018·全国卷Ⅲ·T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信息传递功能,种群等有关知识。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项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
nm的紫外光波,故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项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性的特点调查相对密度的方法,C项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项正确。
3.(2018·江苏高考·T13)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解析】选D。从沙丘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项错误;任何群落都有垂直结构,B项错误;阶段Ⅱ群落是由阶段Ⅰ群落演替而来,其中仍有群落Ⅰ中的植物种类,C项错误;阶段Ⅲ相对于前两个阶段,其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项正确。
第四篇:XX届高考生物考点精讲精析种群和生物群落复习教案
XX届高考生物考点精讲精析种群和生物
群落复习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高考考点2
种群和生物群落
本类考题解答锦囊
所有生物都是以种群为单位与环境发生作用的,因此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其意义是考查重点。要答好这类题,一定要掌握种群是生态系统某一地,氰某一种个体的总和,是相互车间能交配、生殖后代、进行基因交流I和传递的具体种的特征的生物群体。而群落是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考点只要求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不涉及群落的结构。
Ⅰ热门题
【例题】
天津)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旷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高考考目的与解题技巧:本题考查种群在理想状态与自然界中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系。生物种群在理想状态下由于没有外界环境条件的限制,按照“厂型曲线增长,而自然界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种群不可能无限增长,全按照“S”型曲线发生波动。
【解析】
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一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物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生长,有时会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将种群的这种增长方式用坐标图表示出来,就会是“S”型曲线。由此分析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是正确的。
【答案】
B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答案:c
指导: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包括年老的、成年的、幼年的,即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2河南)下图是依据我国3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下面是对上述三图的描述,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A.图1是增长型,从图3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B.图
1、图
2、图3都是衰退型
c.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D.图
1、图
2、图3都是稳定型
答案:A
指导:此题主要考查人口年龄组成及发展趋势等知识,以及据图判断推理能力。在3次人口普查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中,图1表示年轻人口数非常多,年老的人口数很少,出生率不断上升,所以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图2也属于增长型,虽然出生率出现过下降,但接着又有了上升,图3明显表现出出生率逐渐下降,这正是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控制取得了实际性的效果。
3下图中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中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
A.乙、甲、丁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丁、乙、丙
答案:c
指导:小球藻分裂繁殖速度快、生长环境良好,说明资源充足,所以是“j型曲线增长;鸡每天产一枚蛋,所以随时间的增加蛋数增长如甲;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受到遗传因素的控制,所以长高到一定程度不再长高,因而呈“S”型曲线,故选c。
4下图是1个鼠群迁入1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 为鼠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A.EF段
B.DE段
c.BD段
D.cB段
答案:A
指导: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单纯从食物上分析其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种群内个体生长得很好,繁殖得快,个体数量增加速度就快。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由于种内竞争加剧,种群内的弱小个体得不到生活所必需的食物而死亡,此时种群内的繁殖变慢,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由图中可以看出,由于食物比较充裕,cB段、BD段、DE段个体数量增加较快,进入EF段,由于食物开始出现不足而限制了鼠群的繁殖速度,鼠的数量增长变得缓慢起来。故答案选A。
5河南)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0只。回答下列问题:
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___只)
A.3U
B.3Z
c.44
D..96
答案:D
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答案:B、c
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据图分析:__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__型;__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答案:乙
稳定
甲
增长
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每只雌鼠一生产仔16只,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__________只。
A.a×8n-1
B.a×8n+1
c.a×8n
D.a×8n-2
答案:c
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镶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__。
答案:c
指导:该题是以草原田鼠种群为例,考查关种群特征的一系列知识。
根据公式:N:[o]=[b]:[c]可得出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数为96只。
标志重捕法,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要经过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因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的个体数量等变化而变化,要使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间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能有大的变化。
根据年龄组成的类型,甲图幼鼠个体大大超过了中、老龄鼠个体数,该种群属于增长型。乙图各龄段的鼠比例适中,该种群处于稳定期。
由题意可知:第一代雌鼠为a/2只,产子数为a/2×16只;第二代产子a/2×1616只,......依次类推,第n代产生的代数为a×8n只。
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成鼠,开始时由于条件充足、鼠群呈指数增长,当达到一定的数量后,虽然食物充足,但空间是有限的,鼠群数量不再增加,即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Ⅱ题点经典类型题
【例题】
拟)预测某地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
A.人口数量
B.人口密度
c.性格比例
D.年龄结构
高考考目的与解题技巧:考查种群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世界人口数量增加了近两倍,中国的人口数量从解放初期的四亿多增加到了十三亿多,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其预测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当然现在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性别比例对未来人口数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的。
【解析】
预测一个种群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从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结构分析、一个种群中幼年个体占的比例大,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其未来发展趋势是人口数量增加,反之,则减少。而现有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性别比例对未来人口数量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的。
【答案】
D
拟)在下列哪种野生动物的种群中,雌性比例高于雄性比例
A.海豹
B.猩猩
c.养鸡场的鸡群
D.象群
答案:A
指导:猩猩、象群的雌雄比例相当。海豹在繁殖季节,雌性多于雄性。在养鸡场中,一般母鸡也多于雄鸡。本题易错选为c。这是因为没看清题目要求是野生动物。答案为A。
2拟)下图是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则从图上可知,此种群的数量的最大值为
A.375
c.100
D.180
答案:B
指导: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竞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左右保护相对稳定。所以此题中k:375,答案选B。
3拟)我国的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生活着许多鸟类,其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上层活动
B.煤雀在森林的中层筑巢
c.黄腰柳莺和棕尾雉生活在同一层
D.血雉在底层觅食昆虫和苔鲜
答案:c
指导: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中,通常同种生物生活在同一层次,不同种生物在不同层次而使群落结构在垂直分布上有分层现象。
4拟)影响蝗虫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中不包括
A.季节的变化
B.土壤中的含水量
c.食虫鸟的数量
D.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答案:B
指导:考查种群的密度特征。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有较大的差异。选项中季节的变化、食虫鸟的数量、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是影响蝗虫密度的直接因素。
5拟)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进行种群调查研究,资料如下:
年份
种群数量
捕捉标志数
第二天重捕数
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
970
971
972
973
974
00
0
975
那么1970~1975年该鸟类种群的生长曲线是
答案:c
指导:设每年种群数量为N,捕捉标志数为x,第二天重捕数为y,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为z,则根据公式N∶x=y∶z,计算出1972~1975年种群数量分别为N72=400只,N73=800只,N74=640只,N75=492只。根据计算出的数量画图为c。
6拟)如图: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下图A、B、c三种类型,据图回答:
我国在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70年代
答案:A
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鱼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这将会使被捞鱼的年龄组成为图______所示
答案:A
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________所示类型。
答案:c
指导:由于我国50~60年代生育高峰,使70年代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上幼年个体数量多,种群趋于扩大,造成人口数量众多,成为图A所示增长型。严格控制鱼网孔眼大小保护幼鱼,将使捕捞水域年龄组成成为图A所示的增长型。用性别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
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组成将为图c所示的衰退型。
7拟)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A群落
B.各群
c.生态系统
D.生态因子
答案:A
指导:题干只途述了几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构成生物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群落。题目中是各种生物的总和,所以构成了群落。
8模拟)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B.分层现象指的是群落中的植物,动物不具备分层现象
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分布种类也有差异
D.每个生物种群都有一定的空间配置情况
答案:B
指导: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的知识。每个群落不论大小,其中的各种群都有着合理的、相互适应的空间配置。这种空间配置既有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又包含水平分布的差异。因而A、c、D三项均正确。在生物群落中,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动物往往依据植物的分层分布也呈现出相应的分层现象。因为动物需要直接或间接依赖植物而生存。
Ⅲ新高考探究
下列事例中,符合种群概念的是
A.某水库中所有鱼类
B.蛇岛上所有的蝮蛇
c.鸟岛上所有的鸟类
D.一块水田中所有的动物
答案:B
指导:一个水库中的所有鱼类不是一种鱼;鸟岛上所有岛类有多种类型;一块水田中所有的动物也是多种类型,只有蛇岛上的蝮蛇是同一种生物构成的一个种群。
2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各养了一群牧羊,其中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8群羊是
A.一个种群
B.一个群落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答案:c
指导:种群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总和。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的总和。绵羊和山羊是两个不同物种。虽有8群羊,但只包含两个种。
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一物种种群密度在不同季节中有较大差异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
c.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不是种群密度
D.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c
指导: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差异很在,例如蝗虫,在夏天数量多,种群密度大,春、秋数量少,种群密度小。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也较大,便如,某地野驴平均每一百平方千米,还不足两头,而在相同面积的灰仓鼠有数十万只。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例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后,破坏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会使许多雌性个体不能交尾。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下降。故A、B、D三项都正确,而c项叙述中每平方千米面积内黑线姬眠的数量,就是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的数量,是种群密度。
4按一对夫妇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会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B.种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指导:种群既然是许多同种个体组合成的有机单元,它也就具有了单独个体不可能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几者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增减的因素之一。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人口呈现增长趋势,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动态的直接因素。在控制性别比饵大致相当。对于一个种群数量的变化量取决于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一个年轻个体占有优势的种群,它预示着种群大小和密度将有很大发展,因为陆续进入生殖年龄的个体会越来越多。是一个急剧增长的年龄结构。本题对人口动态的预测依据就是年龄组成。
5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该种群数量可用/V表示
B.该种群数量人约为88只
c.该种群数毗人约100只u
D.N=39×34÷15
答案:c
指导:根据公式种群数量N:[a]=[b]:[c]代人数值,得到N=[a]×[b]÷[c]=39×34÷15≈88,故选B。
6图中的曲线1~4是在w、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
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
X—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害物质积累
y—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毒害物质积累
Z—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产生突变的结果,出现了新的菌体,它们能代替原有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
以下哪项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与1,2,3,4正确配对
A.wXyZ
B.XyZw
c.yZwX
D.yXZw
答案:c
指导:曲线1属于“S”型增长曲线,是在有限条件下的种群增长,受环境因素的制约,与实验条件y符合;曲线2是种群受环境因素制约后种群乙停止生长,后又恢复增长,z的情况与此相符;曲线3属于指数式增长曲线,是在无限制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条件w是与此相符合的;曲线4说明种群经增长后使环境条件恶化,已不适于该种群的生存,条件x与其相符合。
第五篇: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概念: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2.年龄组成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研究目的: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
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研究目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
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
⑴模型假设
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
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
曲线,呈“S”型。
2.产生条件
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长→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出生率约=死亡率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下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环境容纳量。
第3节群落的结构
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种群是一个系统,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
组成、性别比例等。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另外一些问题。
3.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要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丰富
度。一般来说,森林要比草原物种的丰富度大。
4.同一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要通过复杂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关系主要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在一块农田里,农作物与杂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农作物与田鼠之间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田鼠与蛇属于捕食关系,非典病毒与人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5.群落中各个种群的不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我国传统上四大家鱼混合放养,四大家鱼在池塘生物群落中的结构属于垂直结构;我国的华东地区,自沿海向内地,随着降雨量的不断减少,动植物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这种地带性的动植物分布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第4节群落的演替
1.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为环境条件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就导
致了组成群落的种群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而使群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2.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它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
演替。
3.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
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干涸的的湖底进行的演替。
4.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
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5.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种群的演替。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6.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
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