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物理第一轮考点复习教案1
高考物理第一轮考点复习教案1 【摘要】:第五章机械能知识网络:单元切块:按照考纲的要求,本章内容可以分成四个单元,即:功和功率;动能、势能、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功能关系动量能量综合。其中重点是对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力学问题。难点是动量能量综合应用问题。§1功和功率教学目
更多精品来源自 3 e d u 海量教案 第五章
机械能 知识网络:
单元切块:
按照考纲的要求,本章内容可以分成四个单元,即:功和功率;动能、势能、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功能关系
动量能量综合。其中重点是对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力学问题。难点是动量能量综合应用问题。§1
功和功率 教学目标:
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会计算有关功和功率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功和功率的概念 教学难点:功和功率的计算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功 1.功
功是力的空间积累效应。它和位移相对应(也和时间相对应)。计算功的方法有两种:(1)按照定义求功。即:W=Fscosθ。在高中阶段,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恒力做功。当 时F做正功,当 时F不做功,当 时F做负功。
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成是:功等于恒力和沿该恒力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
(2)用动能定理W=ΔEk或功能关系求功。当F为变力时,高中阶段往往考虑用这种方法求功。这里求得的功是该过程中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或者说是合外力做的功)。这种方法的依据是: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如果知道某一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数值,那么也就知道了该过程中对应的功的数值。
【例1】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L的细线悬挂而静止在竖直位置。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分别用水平拉力F将小球拉到细线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位置。在此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各是多少? ⑴用F缓慢地拉; ⑵F为恒力;
⑶若F为恒力,而且拉到该位置时小球的速度刚好为零。可供选择的答案有
A.B.C.D.解析:
⑴若用F缓慢地拉,则显然F为变力,只能用动能定理求解。F做的功等于该过程克服重力做的功。选D ⑵若F为恒力,则可以直接按定义求功。选B ⑶若F为恒力,而且拉到该位置时小球的速度刚好为零,那么按定义直接求功和按动能定理求功都是正确的。选B、D 在第三种情况下,由 =,可以得到,可见在摆角为 时小球的速度最大。实际上,因为F与mg的合力也是恒力,而绳的拉力始终不做功,所以其效果相当于一个摆,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装置叫做“歪摆”。
【例2】如图所示,线拴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圆的半径是1m,球的质量是0.1kg,线速度v=1m/s,小球由A点运动到B点恰好是半个圆周。那么在这段运动中线的拉力做的功是()
A.0
B.0.1J
C.0.314J
D.无法确定 解析: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线的拉力为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于它总是与运动方向垂直,所以,这个力不做功。故A是正确的。【例3】下面列举的哪几种情况下所做的功是零()A.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引力对卫星做的功 B.平抛运动中,重力对物体做的功
C.举重运动员,扛着杠铃在头上的上方停留10s,运动员对杠铃做的功 D.木块在粗糙水平面上滑动,支持力对木块做的功
解析:引力作为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向心力与卫星运动速度方向垂直,所以,这个力不做功。杠铃在此时间内位移为零。支持力与位移方向垂直,所以,支持力不做功。故A、C、D是正确的。
【例4】用力将重物竖直提起,先是从静止开始匀加速上升,紧接着匀速上升。如果前后两过程的运动时间相同,不计空气阻力,则()A.加速过程中拉力做的功比匀速过程中拉力做的功大 B.匀速过程中拉力做的功比加速过程中拉力做的功大 C.两过程中拉力做的功一样大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析:应先分别求出两过程中拉力做的功,再进行比较。重物在竖直方向上仅受两个力作用,重力mg、拉力F。
匀加速提升重物时,设拉力为F1,物体向上的加速度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得F1-mg=ma 拉力F1所做的功
①
匀速提升重物时,设拉力为F2,根据平衡条件得F2=mg 匀速运动的位移 所以匀速提升重物时拉力的功
②
比较①、②式知:当a>g时,;当a=g时,;当a 点评:可见,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多少,只决定于力、位移、力和位移间夹角的大小,而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该力的功。2.功的物理含义 关于功我们不仅要从定义式W=Fs cos α 进行理解和计算,还应理解它的物理含义.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即:做功的过程是能量的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能量增加.做了多少正功,物体的能量就增加了多少;对物体做负功,也称物体克服阻力做功,物体的能量减少,做了多少负功,物体的能量就减少多少.因此功的正、负表示能的转化情况,表示物体是输入了能量还是输出了能量. 在高中理科各科目中,物理科是相对较难学习的一科,学过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同学,特别是物理成绩中差等的同学,总有这样的疑问:“上课听得懂,听得清,就是在课下做题时不会。”这是个普遍的问题,值得物理教师和同学们认真研究。下面就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便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首先分析一下上面同学们提出的普遍问题,即为什么上课听得懂,而课下不会作?我作为学理科的教师有这样的切身感觉:比如读某一篇文学作品,文章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对人物心里活动的描写,都写得令人叫绝,而自己也知道是如此,但若让自己提起笔来写,未必或者说就不能写出人家的水平来。听别人说话,看别人文章,听懂看懂绝对没有问题,但要自己写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又比如小孩会说的东西,要让他写出来,就必须经过反复写的练习才能达到那一步。因而要由听懂变成会作,就要在听懂的基础上,多多练习,方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奥妙,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也正是学习高中物理应该下功夫的地方。功夫如何下,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哪些具体要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下面我们分几个层次来具体分析。 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我不敢绝对说物理概念背不完整对你某一次考试或某一阶段的学习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可以肯定地说,这对你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对你整个物理系统知识的形成都有内在的不良影响,说不准哪一次考试的哪一道题就因为你概念不准而失分。因此,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必须记忆基本公式,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科的最先要条件,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积累:是学习物理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在搜集整理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知识点分析归类,在整理过程中,找出相同点,也找出不同点,以便于记忆。积累过程是记忆和遗忘相互斗争的过程,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绝不能像狗熊掰棒子式的重复劳动,不加思考地机械记忆,其结果只能使记忆的比遗忘的还多。 综合: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物理考纲能要求之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系统大综合。这个过程对同学们能力要求较高,章节内容互相联系,不同章节之间可以互相类比,真正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连为一体,这样就逐渐从综合中找到知识的联系,同时也找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提高:有了前面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再进行认真综合,就能在解题能力上有所提高。所谓提高能力,说白了就是提高解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一个题目,首先要看是什么问题--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还是原子物理,然后再明确研究对象,结合题目中所给条件,应用 相关物理概念,规律,也可用一些物理一级,二级结论,才能顺利求得结果。可以想象,如果物理基本概念不明确,题目中既给的条件或隐含的条件看不出来,或解题既用的公式不对或该用一、二级结论,而用了原始公式,都会使解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受到影响,考试中得出高分就成了空话。提高首先是解决问题熟练,然后是解法灵活,而后在解题方法上有所创新。这里面包括对同一题的多解,能从多解中选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还包括多题一解,一种方法去顺利解决多个类似的题目。真正做到灵巧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 综上所述,学习物理大致有六个层次,即首先听懂,而后记住,练习会用,逐渐熟练,熟能生巧,有所创新,从基础知识最初目标,最终达到学习物理的最高境界。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依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对照学习的六个层次,逐渐发现自己所在的位置及水平,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确定自己改进和努力方向。 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为大学学习做准备的,对同学们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所述的物理学习的基本过程--记忆,积累,综合,提高就是对自己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学会了学习方法,对物理科有了兴趣,掌握了物理这门实验学科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的特点,经过自己艰苦的努力,定会把高中物理学好。 第四讲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斋雨后 (宋)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诗人为什么会有”宛如当日在山家”之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诗为作者熙宁七年任兴元 府知府时所作。诗中的清幽之景和闲适的乐趣,自然勾起了作者对过去山居生活的回忆。”野兴”即山居生活的乐趣。”宛如”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仕宦生涯产生了一些厌倦情绪,同时也表达了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 诗中所写的清幽环境和与友人观画、品茗的生活,勾起了作者对过去山居生活的回 忆。”宛如”二字表达了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对山居生活的向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①②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 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②《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写深秋 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凄清”二字,衬托心境的凄凉。颔联写因见归雁、闻笛声而思乡里、怀远人。颈联写紫菊半开,红莲凋谢,移情于物,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尾联则用西晋张翰和春秋钟仪的事抒写胸怀,表达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参考答案】 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尾联连用两个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 情和退隐之思。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为与归隐之不宜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满江红 (宋)柳永 ②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 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 ③④⑤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 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柳永首创《满江红》调名,全用仄韵,抒其悲壮情怀。此词写的就是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悲愤之情。”暮雨初收”几句写秋天雨后的萧瑟,表现词人的凄凉心境。”几许渔人飞短艇”写渔人带着一天的劳动果实回到家中,心情喜悦,反衬出在外漂泊者的孤独和凄苦,使作者更加感到漂泊之苦,渴望结束这种羁旅行役生活,回去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下片几句,写桐江的美丽景色使忧愁一扫而光,江上环境之清幽和生物的自适情趣,引发了作者对于宦游生活的厌倦情绪,自然兴起归隐于云山泉石之间的意念。”从军乐”,即指王粲《从军行》一诗,用以代指作者对漂泊生活的怨恨和怀乡思归的心情。 【参考答案】 表达了词人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情。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 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对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 注(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江诗写诗人辞官南归,心逐南 云,形随北雁,思归心切,溢于言表。又用陶诗典故,表达作者对归隐田园的向往。王诗以急切的询问的口吻,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牵挂之情。 【参考答案】(1)前者更侧重思归,归心似箭;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归之情的同时,又流露 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用”云”向南飘动,”北雁”南飞象征思归。”几花开”表现出了急切之状、痴情之态。”篱下菊”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象征隐逸。(2)后者更侧重牵挂,运用询问的口吻,选择典型的梅花——家乡景物,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深切眷恋与牵挂。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注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汴州:北宋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评析这首小诗的主旨。 【解析】 诗歌最后一句是点明主旨的句子,全诗既有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又表现出诗人强烈的忧 患意识。 【参考答案】 本诗讽刺了统治阶级醉生梦死、苟且偷生的昏庸腐朽,表现出作者深切的忧国忧民 之情。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雪 (唐)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注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着字。 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解析】 抓住关键词语,如”哭”“愁”“乱”“断”“空”理解即可。 【参考答案】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 为力的苦闷心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乌夜啼 (宋)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从词中的”弄笔”“钩帘”“听新蝉”这些词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 析。 【解析】 醒时弄笔写细草,表示闲适;醉眠时挂起帘钩,为了迎凉。最后一句使人很明晰地感受到一 份闲暇。 【参考答案】 ”弄笔”表现词人报国壮志被压抑,兴酣落笔,藉以发泄愤激的感情;”钩帘”挂起帘钩,迎风纳凉;”听新蝉”以动衬静,凸显环境的清幽。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词人表面闲适而内心却不平静的生活,胸怀天下却壮志难酬的郁闷。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华清宫 (唐)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唐)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吴诗首句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给人一种凛冽感。次句写宫中之暖,通过写景状物,一寒 一暖,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鞭挞。李诗则写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 【参考答案】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 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 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 三种答法任选其一,结合四联逐一作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 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月下”夕”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 (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 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 (3)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三)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解析】 本诗通过”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表现了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 出惜春之情。 【参考答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以及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第三讲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 (宋)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 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四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先写风涛迅疾,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气概。 【参考答案】 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花声题岳阳楼 (宋)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 元丰中张舜民从高遵裕征西夏,掌机密文字,做诗讥议边事,于元丰五年冬十月,谪监郴州茶盐酒税,南行途经岳阳。 此词开头、结尾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任选一处试作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的悲凉心境。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又揭示内心深处的矛盾。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 【参考答案】 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①开头呈现的是幅萧疏的景象:秋风里,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洞庭湖水天一色,烟波浩渺,茫茫无际。写出了词人失意惆怅的心情。②结尾处作者回首远望,夕阳西下,天边一片残红。这既有难言的愤懑,也有无限的眷恋。(开头或结尾选答一处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 摸鱼儿 (宋)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 ②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 ①此词作于1179年,此时辛弃疾南归宋朝已17年了。②长门:汉代宫殿名,汉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禁于此,据说陈皇后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重金,求解愁辞赋,得《长门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 题干中明确要求”结合全诗”分析,所以分析表现手法需联系诗歌的主旨及诗人要表达的情感考虑作答。 【参考答案】 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夕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注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 五湖,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试从句法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尾联作简要分析。 【解析】 句法是指句子的结构特征,此句为倒装句;分析表现手法必须结合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考虑作答。 【参考答案】 就句法的角度,是倒装(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是用典(暗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归隐的典故,我能够回去,却不回去,要学范蠡归隐)。诗人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深刻反映自己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进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9.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昭君怨梅花 (宋)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的下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梅”怎样的品质? 【解析】 虚实相生,相互映衬,运用对比手法彰显梅花的高洁。 【参考答案】 对比。下片描写山野之中这户人家的居处十分简朴,数间茅舍,围以疏篱。这境界与前面所写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衬:前者偏于虚,后者趋向实。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它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情操。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专题五 第一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野花为谁开 曾纪鑫 ①一行人走在初秋寂寞而蜿蜒的山道上,没有风声、虫鸣、鸟叫,静谧笼罩山野。我们也沉默着,静静地感受周围的一切。空谷足音清晰地回荡袅绕,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 ②突然,我见到了道旁的一朵野花,不觉一声惊叫,赶忙跑了过去,蹲下身子认真地观赏起来。这是一朵叫不上名字的深蓝色小花,它开在一根长长的细茎顶端。四周是草丛、树木、藤蔓,就只有这么一朵盛开的野花卓然独立,是那么热烈蓬勃、生动可爱,充分展示着生命的灿烂。特别是它的深蓝色彩,恰如头顶湛蓝的秋空,高远而深邃,神秘而肃穆,令人心旌摇荡,神思翩跹…… ③这时,一声叫喊将我从欣赏与陶醉中拉回现实,挚友邓君正站在前面向我招手。抬眼望去,大家已然走出好远。我瞧瞧野花,舍不得就此撇开离去,便狠狠心,将那细茎掐断,如获至宝般地拿在手中,跑步赶上前行的队伍。 ④邓君见了野花,情不自禁地赞叹它的艳丽,同时惋惜它的就此夭折,声讨我对它的”专政”与”暴行”。我分辩说,野花得感谢我才是,它寂寞地开着,又将寂寞地凋谢,是我发现了它的美丽,其生命之价值才得以实现。说着,猛然想起陆游的词作《卜算子咏梅》,不觉吟诵道:”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又将野花凑近鼻端,深深地吸了一口。一股淡雅的馨香顿时充盈胸腹,于是,不由得反问自己,难道没有我的发现,野花的存在便真的失去意义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我没有见到之前,它已经展开花瓣存在着,显示出生命的圆满;我的发现反使它惨遭”厄运”,只落得个”身首异地”的下场。从这一角度来看,是我斩断了它的生命之源,使它的价值化为乌有…… ⑤就这么一朵野花,不觉使我心思烦乱,理不出个明晰的头绪来。它开在深山野地,没有同伴,没有竞争,自然也就没了嫉妒与恭维。那么,它到底为谁而开放呢?既不为人类,也不为同伴,难道为那些野草树木、藤蔓岩石、秋虫小鸟、野兔猴子,抑或秋云、风雨吗?显然都不是!它盛开着,孤孤单单、寂寂寞寞,却又旺盛饱满、热热闹闹,真可谓蓬蓬勃勃、轰轰烈烈了。不在乎环境,不在乎观众,不在乎对象,作为一种生命,它曾经生存过,怒放过,辉煌过,既不为别人,也不为自己。没有强迫,没有诱惑,自自然然孕育,自自然然盛开,又将自自然然凋零。一切顺乎自然,圆润而完满。这,难道不是一种天地之大道,一种永恒的呈示么? ⑥于是,我不禁想到了一个佛教故事。传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时,一言不发,只用一只手拈起一朵鲜花微笑。弟子们顿时寂然,用心揣摩他的用意,但都不甚明了,只有弟子迦叶心领神会,突然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便将心印法门传给了迦叶。这一法门,有别于正统佛教,它微妙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传至我国,后来发展蔓延为影响深远的中华禅宗,演奏出无数缤纷灿烂的千古绝唱。 ⑦谁说释迦牟尼当时拈着的那朵鲜花,不是一朵艳丽无比的野花呢? 1.为什么道旁的一朵野花会引起作者的”惊叫”?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确定答题区间在第①、②段,要注意语段中的关键词,如第①段的”寂寞”“沉默”等词,这些词为野花的出现作了铺垫。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1)我们在寂寞蜿蜒的山路上沉默地走着,野花的出现打破了这寂寞。(2)它独自开在草丛、树木、藤蔓之间,展示着生命的灿烂。(3)它的深蓝色彩,恰如头顶湛蓝的秋空,令人心摇摇荡,神思翩跹。 只要人类还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清晨五时,我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门,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上,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场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了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5.本文第一段中,我读到的”枫叶内心的独白”是什么?如何理解文末”读到了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第一问,理解”枫叶内心的独白”,实际上是讲作者对枫叶飘落的认识。作答时,需要特别注意文中描写枫叶的语句,如”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等,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来概括”独白”的内涵。第二问,”我”的灵魂由灰变红,实际上是我的思想认识在升华,需要在理解全篇的基础上,认识本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 第一问:枫叶坦然面对凛冽的秋风时,视下落为天律而欣然接受,无留恋,无所求。第二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受自然之理的感染而产生的灵魂的变化,”灰色”是指”我”为红叶的飘落而忧伤,更深层的是指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红色”是指”我”受到自然的洗礼,看淡了生死,悟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 6.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枫叶飘落的情景,请对这一段作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寻找第一段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段运用艺术手法达到的艺术效果,例如”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不带一丝忧伤”等几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枫叶人格化,刻画出枫叶的睿智深沉及飘落时的安然快乐的形象,生动传神,表现出”我”对枫叶肃然起敬,为下文”我”的灵魂变色作了铺垫。 【参考答案】 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了枫叶飘落时安然、不带一丝忧伤的神态,并把它比喻成欣然归来的行僧和一袭袈裟,十分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飘落的红叶的动态和色泽,营造了美妙庄严的环境,也形象地反映出作者的灵魂受到了洗礼。这段生动形象的描写为下面的议论作了铺垫。 7.文章第四段描写一群水鹿有什么用意?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概括水鹿出现时的具体情景,然后考虑其在内容和结构方面与上下文的联系。 【参考答案】(1)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植物,也有美丽的动物,环境优美,令人陶醉。(2)”我”纵情演唱,水鹿竖耳聆听,这一场景为作者说明”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还怀有一腔慈悲之心”这一观点提供了依据。(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为下文主题的升华作了铺垫。 8.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探究作者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背后的深层意蕴。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清文中两处”万物之灵”的含义,并联系 ”哦,哪呀!”园丁却不胜厌恶地说,弯下腰去接着修整草坪。”你那样大声喊叫,我还以为有蜈蚣爬到你身上了呢!” 说实在的,我并不认为爱美要以填饱肚子为前提,再多的美食家也只是美食家。此外,如果我的中国老师说的那句话绝对正确,那我该怎样解释下列情况呢?那又老又聋的王妈妈,可怜的寡妇中更可怜的一个,整日里靠辛辛苦苦为人缝衣换碗饭吃,然而,她桌上那个有缺口的瓶子里,整个夏天都插有她不知从哪儿弄来的鲜花。当我硬是送她一个碧绿的小花瓶时,她竟高兴地流出了眼泪。 还有那个小小的烟草店。那位掉光了牙齿的老店主,整天都在快乐地侍弄他的陶盆里一株不知其名的花草。我院外的那位农夫,让一片蜀葵在房子四周任其自然地长着。还有那些街头”小野孩儿”,也常常害羞地把脸贴在我门上,向我讨一束花儿。 不,我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田里,都能播下爱美的种子。尽管困苦的生活有时会将它扼杀,但它却是永生不灭的,有时它会在那些沉思冥想的人的心田里茁壮成长,对这些人来说,即使住进皇宫与皇帝共进晚餐也远非人生之最大乐趣。他们知道自己将永远不会满足,除非他们以某种方式找到了美,找到人生之最高境界。 9.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国之美”这一题旨逐层展开文章的。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把握文章思路,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本文没有明显的线索,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或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概括段落大意,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本文段落大意、行文思路还是很明显的。第一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围绕”中国之美”的话题写了以下几个片段:第一层是以”雅致的庭院”为例来说明中国之美的古典之美——”美,到处是美,古色古香,含蓄优雅”。再用”变化中的中国发生了一些让人伤心的事情”引出下文,写了画家卖画的事例,强调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放弃追求真正的美,或经济利益导致了人们对美的忽视。接着用”虽然这儿的千百万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的议论承上启下,转入第三层,列举了一位老师、园丁、老店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美与物质不存在因果关系。最后发出呼唤:”我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田里,都能播下爱美的种子。”审美情趣应该从小培养。 【参考答案】 作者从古典之美的衰落写起;转入变化中的中国,经济利益导致对美的忽视;之后正反举例,说明物质与美不存在因果关系;最后呼吁从小加强对审美情趣的培养。 10.文章画线处有两处景物描写,试分析它们在描写内容、语言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该题的指向非常明确:比较两处景物描写的不同之处,而且还明确要求是从描写内容和语言表达的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有如此明确的题意,也就降低了难度。内容的比较很容易,语言特征要难一些,但主要还是看考生平时的积累。可以借助诗歌鉴赏的有关知识来回答。艺术鉴赏,诗歌、散文有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 第一处描写古老的庭院,表现沧桑典雅的特点;语言朴素简练,极为俭省。第二处描写黄昏的雨巷,表现朦胧、淡雅的特点;语言相对细腻,色彩对比鲜明。 11.阅读相关段落,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画家先”明朗”后”叹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园丁的”快活”和”厌恶”反映出怎样的内心世界?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题看似是对个别词语的理解,其实是对重要文句深层含意的理解,也是对文中所涉及的人物精神世界的体会。第(1)题中画家心情”明朗”很显然是因为有人对自己画作的欣赏,遇到了艺术的知音,但面对吃饭问题又不得不”叹息”起来。第(2)小题中园丁”快活”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昨晚美餐了一顿”,也就是生活改善带来的满足,而”厌恶”很显然是”我”干扰了他的劳动。 么多,钢筋铁爪一般勾连,主人怕是不回来了。 ⑦许多的墙正在材料的使用上下功夫,甚至就是一面巨大的玻璃,反射的光线让人目眩迷乱。材料越来越考究的结果是,除了空中的尘屑,其他生命难以附着于上。它的威严和冷漠,显示了一个机构的独立和庞大,在这样的墙体面前,只有众多锃亮的小轿车,一字儿摆开,才生出气派。遥远的薜荔墙下,很巧,每天黄昏,都有一些老者不约而同地来,丝竹管弦陈杂,南音吴曲相替——什么样的环境都有与之相协调的成分出现,像古道西风里配着嶙峋的瘦马,汉苑秦陵上落下了霏霏暗雨,构成一幅无言的画图。 ⑧如果不是一堵薜荔旧墙作为背景展开,难说这些弹唱有什么韵味,或者品位。恰恰因为和谐,素来苛求的听者,品头论足之声戛然而止,静静地欣赏吧。 ⑨越来越少人谈起薜荔了。许多荒凉地正在消失,它对于墙体的眷恋,是它逐渐走出我们视线的缘由——随着旧墙的拆毁而消亡。若干年后,再来细读柳宗元的”密雨斜侵薜荔墙”,恐怕就要花费一番口舌了。在都市的后人眼里,作为野生木本植物,薜荔并不难懂,而墙,都市就是墙体隔离成的世界。只是,二者结合而成的词组,薜荔墙——它所具有的苍凉、寂寞、感伤,尤其是二者持抱不放的关系,会有不少人为之惶惑,成为生存的现状中难以理解的部分。 (摘自《俯仰之间》,有改动) 13.文章是围绕”薜荔抢”逐层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把握文章思路,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本文没有明显的线索,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意,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 作者以旅途中的一堵”薜荔墙”为触发点(第①②段),首先通过联想分写”薜荔”和”墙”各自的特点(第③ ⑤段),之后回到眼前细致描述”薜荔墙”的特点(第⑥ ⑧段),最后对”薜荔墙”的消失表达慨叹之情(第⑨段)。 14.文中④⑤段描述了城市之墙与乡村女墙的特点,请分别加以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找到题目中原文在文本中的段落,问题很容易解决。 【参考答案】(1)城市之墙:墙面都不干净,透出激烈的竞争气氛;高大的墙可作牢固的防卫,但体现不出时光的迁移;遮掩着墙内人生的秘密。 (2)乡村女墙:墙体低矮,泄漏着墙内人生的秘密;墙体残缺,经历着岁月的风雨。 15.结合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③段说薜荔”旺盛而坚韧”,为什么它却成为”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2)第⑦段中描述玻璃墙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薜荔的疯狂攀爬往往因为墙内人家的长年未归或一去不返,它的茂盛率先表达时光的推移,从而成为”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第⑥段) (2)这些描述表现出作者对玻璃墙的厌恶之情,反衬了薜荔旧墙作为背景与弹唱艺术的协调之美,从而抒发作者对薜荔墙的喜爱之情。 16.这篇散文意蕴丰富,给人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的问题进行探究。 (1)作者欣赏薜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它的消失,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感情? (2)这篇散文将”生存的现状”作为谈论薜荔墙的文化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散文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解析】 第一问仔细阅读文本,不难理解,作者写薜荔墙的消失,暗示现代文明与古典文明的碰撞。第二问包含两个问题,一是作者对这种文明碰撞的思考,二是考生对作者思考的思考。 【参考答案】(1)因为薜荔墙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古典文化的意蕴,是古典艺术存在的恰当背景。对于薜荔墙的消失,作者有一种悲伤之情,并为后人不能理解”薜荔墙”感到遗憾和惋惜。第二篇:2011年高考物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三篇: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教案26
第四篇: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教案25
第五篇: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教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