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 连除 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连除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连除的运算顺序,会进行连除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将分布计算改成连除算式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算法多样化。
教学重点
理解连除的运算顺序,会进行连除计算。教学难点
理解连除的运算顺序。教学方法
交流研讨、分组合作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通过奶牛一天能产多少奶引出素材中的问题。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牛奶吗?你知道1头牛一天能产多少奶吗?
学生可能会说到不同的结果。
二、新课学习
1.让学生读文字和情境图,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师:1头奶牛1天能产多少奶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好吗?
出示情境图和文字信息。
师:请大家自己读题,看看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师: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
2.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策略的机会,肯定学生的不同做法,并要板书出教材中的两种方法。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样算的?
多数学生讲出课本上的丫丫和亮亮的算法,还可能有其他算法。如:
●4头牛一星期(7天)产的奶相当于1头牛28天产的奶。4×7=28(天)448÷28=16(千克)
学生如果出现列综合算式的情况,教师要给予鼓励。3.尝试改写算式。
(1)提出“试着把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的要求,鼓励学生尝试完成。
师:同学们用分步计算解决了奶牛每天的产奶问题,不错。现在老师提一个要求:你能把自己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列成一个算式吗?大家试一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改写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同时根据学生改写的情况决定教师指导的侧重点。
(2)交流学生改写的算式。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一步计算求的是什么。
师:说说你是怎样改写的?每一步计算求的是什么?
生:448÷7÷4第一步算的是4头牛每天产的奶,第二步算的是一头牛每天产的奶。
生:448÷4÷7第一步算的是1头牛每星期产的奶,第二步算的是一头每天产的奶。
4.讨论计算顺序,师生完成脱式计算。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先说一说,像这样的连除式题该怎样计算? 生: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教师肯定,然后完成脱式计算。计算一步,说一说求出的是什么。尝试应用
出示教材“试一试”中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并解答,教师提示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解答。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书中“试一试”,弄明白题意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解答。
交流时,对列出综合算式解答的同学教师要给予鼓励。师:xx同学是用综合算式解答的,很好,你给大家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学生做法举例:
560÷7÷4,先算4头牛每天吃多少千克饲料,再算平均1头奶牛每天吃多少千克饲料?
三、结论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先同桌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师:同桌互相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题目是四则混合运算的综合练习,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算的正确与否。
2.练一练第2~5题,先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对列综合算式的同学给予鼓励。
师: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2题,弄明白题意后,再自己列算式解答。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生:先求4辆汽车一次运多少袋。960÷3÷4 = 320÷4 = 80(袋)
生:先求1辆汽车需要运多少次。960÷(3×4)=960÷12 =80(克)
第3题~第5题同第2题的处理方式。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只要计算正确就可以。
3.练一练第6题,稍有难度。提醒学生先统一条件和问题中的质量单位。
五、作业布置 本节同步测练
六、板书设计
连除 448÷7÷4 448÷4÷7 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第二篇: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 画角 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画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使用量角器,按指定的度数正确地画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3、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的方法。
2、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画不是整十刻度的角。
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设计思路: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谁能回忆起我们昨天学了哪些知识?
(1)角的分类。
(2)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这节你最想学习有关角的什么知识?揭示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画一个80度的角。
(1)今天我们要画一个80度的角,你认为量角与画角有联系吗?(画角与量角是相对应的)
(2)教师示范:画80度的角。(教师边画边对应讲步骤)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 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学生操作,指导画角。
(1)教师巡视,同时请一个学生上来画。
(2)教师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点一点(一看);
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
3.能不能画一个与刚才所画的角的位置不同的角。
三、合理运用:
1、在生活区中其实我们能用各种方法确定许多角的度数:
A.用一副三角板。
先请说说这幅三角板中每一个角的度数。
怎样拼成75度角。135度、120度、75度、15度呢?
B.用折纸法:
能折出45度的角吗?135度呢?
2、哪种方法更方便、更常用?画什么度数的角使用三角尺方便?
3、练一练:
⑴画出60度的角三个,要求是三个方向都不相同。
⑵画两个锐角,使其中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的2倍。
⑶小芳要画一个15度的角,但她只有两块三角板,怎样利用两快三角板画15度的角呢?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画角,你能想出几种画角的方法?
第三篇: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 因数 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因数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写算式以及找1~10各数所有因数的活动中,经历认识因数、质数、合数的过程。
2、了解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了解质(素)数、合数,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能找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
3、能积极主动参加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做法和发现的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复习回顾:
1、看式子说一说。12÷3=4 12是3的倍数。
12÷4=3 12是4的倍数。
2、12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那么3和4是12是什么数?
教学重点: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能找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
教学难点:准确辨别质数合数、因数倍数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因数
1.在黑板上写出12,让学生交流由12提的问题,然后教师提出把12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的要求。鼓励学生看谁写出的多。
2.交流学生写出的算式,并结合学生写出的三种形式,告诉学生:乘数也叫因数,1、2、3、4、6、12这些数都是12的因数。然后,让学生讨论一下,因数和积有什么关系?使学生了解积是因数的倍数。
3.尝试写一个数的因数。
(1)提出用自己的方法找出18和24所有因数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完成。
(2)学生交流写的结果,重点关注找因数的不同方法。(3)评价、讨论找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才不会遗漏、不会重复。还要提醒学生,在写某个数的因数时,不要忘了1和它本身。
二、质数、合数
1.提出“找1~10各数的所有因数”的要求,学生找完后进行汇报交流。
2.让学生认真观察写出的因数,提出“观察写出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思考后,再交流。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
3.在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根据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把1-10各数分类,然后给出质数、合数的概念。并告诉学生: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让学生再自己试着举出几个质数的例子,举出几个合数的例子。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1、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看它因数的个数。
第四篇: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 升和毫升的认识 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升与毫升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升与毫升,并会用字母表示。教学难点: 理解容量的含义,形成1升与1毫升的容积观念。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茶杯,水,饮料瓶,量杯等。教学过程:
一、感受旧知、揭示课题
1、计量物体用哪些长度单位?
2、计量物体重量用哪些质量单位?
你们知道吗?我们喝的牛奶、饮料是用什么做计量单位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升和毫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旧知为新知做好铺垫,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动手活动、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两个大小有明显区别的空杯: 问:哪个杯子装水多?
在分组“玩水”的过程中,比较这两个杯子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 同学之间交流介绍了两种方法:
一是先把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中,然后根据第二个杯子水的情况,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
二是先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再分别倒进同样大的杯子里,观察、比较这两个杯子水面的高低,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
在“倒水”比较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容量大。” 设计意图:安排这些内容,是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结果的预设。课堂活动中,不能直接介绍比较的方法,而通过活动要让学生自己在充分的操作,在分组“玩水”的过程中,学会比较的方法。
2.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饮料瓶子:观察这两个瓶子,哪个瓶子的饮料多一些?
同学猜想,猜想的结果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瓶子的饮料多呢?你有什么方法? 同学活动后回答并演示把这两个瓶子的饮料分别倒入同样大的量筒或量杯里进行比较,用量杯和量筒可以测量饮料的多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认识量杯和量筒。在认识了不同测量工具、知道了升和毫升。3.出示课件。(下面各容器哪个杯子容量最大?哪个最小?)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中间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大,最后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小。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容量的感知。
三、感受容量单位“升”与“毫升”
1.出示超市平面图:我们到哪里去会找到容量单位?
2.视频播放超市和商品商标特写(色拉油5升、牛奶1升、饮料2.5升等)。
提问:从这些商品的商标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升、L。
再问:你们都是在哪些物品的包装上看到这个容量单位的? 师小结: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可以用“L”表示。(请同学们读一读)
3、举例。
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升这个容量单位的? 根据同学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4.体验1升的多少。
操作:1升的水可以装满几杯。让同学用平时饮水的杯子倒一倒,说一说大约这样的几杯就有1升。5.“节约1升”。
(1)出示动画,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提问: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20分钟就会流失1升水。一小时就浪费多少水?一天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节约用水”从娃娃抓起。(2)节约用水广告短片欣赏。
情节: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小蚂蚁集水—运水—浇树—字幕(请节约每一滴水)。
小蚂蚁说:“我收集的水有多少升?”
小蘑菇说:“这么少的水用„升‟做单位合适吗?”
谈话:为了计量比较少的水,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升”更小的容量单位。那就是——毫升。
出示: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得出:用升作单位的容器很大,可见毫升是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用“mL”来表示。(请同学们读一读)设计意图:通过小短片引出更小的容量单位——毫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
6、认识1毫升
师用滴管向量筒滴水,几滴约是1毫升?
设计意图:通过小实验,学生直观感受了毫升的概念,体会了毫升的意义。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到了新知识,你快乐吗?
五、课件出示层次练习,提高巩固
1、把下面各容器容量按从大到小排序。
2、判断下面各题的单位是否正确。
3、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
六、作业布置
1、课件出示:选择合适单位。
2、课本3页1题。
七、板书设计:
认识升和毫升
计量液体,用升或毫升作单位。升字母:L 毫升字母:mL 设计理念:
同学对升和毫升的认识重在感受和体验。本节课的设计从观察入手,立足让同学在操作中体验,在交流中感受。教师积极创设与同学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学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同学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容量的意义,逐步体会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和1升的观念,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精心设计一个对话的场景,在感受实际生活中容量单位“升”的认识从超市平面图物品分布区域的定位到对容量单位的感知,促进同学们逐步形成对容量单位清晰规范的认知“升”是较大单位,“毫升”是较小单位。在最后的拓展练习环节中,我最大程度地把练习内容活动化,容量单位是什么?1升有多少?1毫升有多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五篇: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升和毫升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升”和“毫升”以及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2、通过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重难点: 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本单元共安排了2课时。第1课时,认识“升”和“毫升”。第2课,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升和毫升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和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 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学难点:
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饮料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饮料(出示饮料),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左手拿的瓶子里饮料多,用眼直接看出来的。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可以用数来表示饮料的多少了。(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实验,容量。⑴出示两杯不同颜色的水(高度不一样)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杯水多呢? 生:红色(蓝色)
⑵再出示两个杯子。(大小不同)
师:哪一杯装水多?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⑶提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考虑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师: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生1: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生2: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鼓励的语气)小结: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出示课件)
2、实验,认识升和毫升。
⑴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着水的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用不同颜色区分)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水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师生交流。
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
生2: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⑵师:如果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的工具(认识量筒和量杯),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做单位。
师: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出示课件并板书,学生读一读)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用升或毫升来计量? 生:油,牛奶,可乐,啤酒。
⑶用量杯测量两个瓶子中液体的多少。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红色液面和蓝色液面所在的刻度。(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巩固练习。
第1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填空。然后全班交流。第2题,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后汇报结果。第3题,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生1:用量杯或者量筒,准确量出同样多的水。
生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然后分别倒进水,使两个杯子液面高度相同。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知道了容量的概念和认识了测量工具,还知道了升和毫升分别是用字母“L”和“mL”表示。并学会了怎样读量杯和量筒的液体。)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经历小组合作探索“升”和“毫升”之间换算关系的过程。
2、知道1升=1000毫升,或1L=1000 mL,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体验“升”和“毫升”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重点:
知道1升=1000毫升,或1L=1000 mL,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00 mL的量筒和1000 mL的量杯以及水槽。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毫升和升分别用用字母“mL”和“L”表示,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他们。幻灯片演示,指名读一读。
二、学习新知。
1、师:升和毫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分组作个小实验。在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讨论、猜想。
2、在讨论、猜想的基础上,提出实验要求。⑴ 看清楚量筒的刻度。
⑵ 每次装入量筒的是100毫升而不是装满量筒,从水槽中取水。⑶ 记录倒入的次数和每次倒后量杯中的毫升数。⑷ 小心不要打碎仪器,也不要伤到自己。3、分组实验。
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4、汇报交流。
交流各组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如果出现了情况,说明可能是倒的时候出现了失误,实验要认真严密。)在得出10次正好倒够1000毫升水的基础上,师介绍1000毫升也叫1升,并板书:1升=1000毫升或1L=1000mL
三、巩固练习。出示练习题。
5升=()毫升
3升=()毫升 4000毫升=()升
8000毫升=()升 指名说答案并说思路。
四、综合应用。做练一练。
第1题,看图,先让学生了解“净含量”的含义,再读出各种容器中液体的净含量。还可以举出其他例子,丰富课程资源。
第2题,先让学生看清题意,了解两种包装的酱油容量及价钱,再回答这两个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单价不同的原因,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第二问学生可连加得出:4袋250毫升的酱油是1000毫升酱油,然后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便宜多少。
第3题,让学生认真读题,清楚题中有那些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思路。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除法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及连乘的基础上安排的。是本套教材最后一次安排整数除法的单元。主要内容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和乘除混合运算及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本单元教育目标:
1、会口算几百几十除以整十的除法,会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乘除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说明结果的合理性。
4、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5、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情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于数学方法来解决。
本单元共安排了12课时,其中除法安排了7课时,乘除混合安排了3课时,探索乐园安排1课时,综合应用1课时。
第一课时
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2、了解列表法,会计算简单的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除法。3、在自主探索、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教学重点:
简单的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除法。教学难点: 算法多样化。教学准备: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师:同学们,今天夏天我国的四川遭受了近百年来的大旱,田地的禾苗都旱死了,许多的农民都颗粒无收。得知这个情况后,许多人都自发的往灾区送去粮食。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了解图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1、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自主探索。
师:请同学们列出算式,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同桌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
2、交流个性化的算法。
学生自由发表不同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代表性的想法。生1:因为5×50=250 所以250÷50=5 师:这种算法非常好,又快又准确,你是怎么想到这样算的? 生:根据乘法口诀想到的。
师:像这种除数是整十数的,我们可以利用口诀直接计算得数,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生2:想25÷5=5所以250÷50=5 师:你真棒,巧妙地利用了商不变的性质求商。
师:同学们想法都很正确。我们的好朋友聪聪是这样想的。(如果学生提到类似聪聪的列法时,师要加以肯定,并板书。)
出示列表法。1辆 50袋 袋 2辆 100袋 3辆 150
袋
4辆 200
袋
5辆 250想1辆车运50袋,2辆车运150袋……5辆车运250袋。师:像聪聪这样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三、巩固练习。师:同学们都学会了这样的口算方法,老师这还有6道口算题,你们试着做一做吧!出示试一试。
由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四、解决问题。做练一练的第1、2题。
让学生先读题,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做练一练的第3题。让学生计时比赛。做练一练的第4题。
首先帮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然后再做题。可以让学生在图上连线,也可以组织学生口答。
五、小结。
指名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教学目标:
1、经历估算和自主尝试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用整十数除三位数和商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用整十数除三位数和商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年我国成功的发射了“神舟六号”飞船,这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航天飞船,学校决定组织全校师生去参观航天博物馆。
出示文字和表格。
二、探索新知。⑴ 明确题意。
师:你从这段话和表格上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我们解决哪些数学问题?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指名回答。
师:你是怎样理解“每批参观的人数不得超过60人”和“至少要分几批参观”的意思? ⑵ 独立探究。
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至少要分几批参观呢?
师:刚才同学们估计全校师生至少要分9批参观。那你们能用竖式计算吗? ⑶ 小组讨论。
商8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⑷全班交流,写出算式和答语。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白:523里面有8个60,还余43,所以8要写在商的个位上。师:谁愿意给大家说说你的算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我们估算的要分9批,为什么计算的结果是8批呢?(指名1人回答)
师:对,就像这位学生说得剩下的43人还要再组一批。那你就说说怎样写答吧。(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答:全校师生至少要分9批参观。)
三、尝试应用。出示试一试。
师:如果全校师生每70人分成一个组,那么最多够分成几个组呢? 学生独立思考,用竖式计算,然后再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剩下的33人不够分成一个组,所以最多分成7组。
四、巩固练习。
第1、2题,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弄清题意后,让学生先估计一下,然后在计算。第3题,可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关注计算的正确率。问题讨论:
这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亮亮和丫丫的答案,再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使学生理解:每20米1个间隔,先求出可以分成几个间隔,用除法计算。因为路的两端都要植树,所以植树棵数=间隔数+1。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一位数(不调商)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不调商)笔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接近整十数)、商一位数的除法。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接近整十数)、商一位数的除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愉快的暑假结束啦。假期里你们不但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而且身体也长高了是吗?这不,小明的妈妈就准备为小明买一双鞋。下面就请同学们看一看小明在商场了解到的一些情况。
二、自主探索。
1、解决问题(1)。
呈现情景图,让学生了解图中的信息。
师:我们现在就来帮小明妈妈算一算。(提出问题1)让学生先估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23接近20,可以把23看作20进行试商。让学生列式,并用上节课的知识试着用竖式计算。生自主探索计算。
交流算法时,重点使学生理解除数23接近20,把它看作20计算比较方便。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商3的书写位置。(这里如果出现学生在竖式中把商3和20来相乘,教师要重点讲解。)
教师板书竖式计算。
2、解决问题(2)。
师:同学们真聪明,刚才你们共同探索出了除数接近整十数除法的笔算方法。那么,我们用这种笔算方法帮小明的妈妈解决第二个问题好吗?(提出问题2,生列出算式)
提问:把69看做几十试商比较合适,为什么?
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出来。(生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纠正)集体订正。
三、尝试应用。
师:你们表现的真棒,帮小明妈妈解决了问题。老师这里也有几个题,需要你们帮助算一算,你们愿意吗?
出示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一说把三道题的除数各看做几十来试商,再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全班指导。
四、综合应用。做练一练。
第1、2题,是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按题目要求,先让学生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
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问题讨论:
这是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给学生尽量多的交流机会。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帮小明的妈妈解决了鞋价问题,还掌握了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接近整十数)的方法。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这节课就到这里。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一位数(调商)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教学重点:
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一位数的除法。教学难点: 调商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希望工程吗?它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希望工程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它帮助了很多失学儿童,今年光明小学的同学响应希望工程的号召,向山区的小朋友伸出了援助之手,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二、讨论方案,学习新知。
师:这就是光明小学的同学们捐书的情景,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1:我看到三个同学正在包裹图书。生2:他们捐赠的图书想通过邮局寄走。
生3:光明小学总共捐赠图书196本,多少本包一包,正好能包完呢?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先来讨论第一个方案:
1、讨论方案(1)
先让学生计算,然后交流、讨论。
提问:如果每包10本、30本、40本、50本,可以吗?
小组内分工计算一下,把你的计算结果在小组中交流并共同探讨。通过小组讨论,得出每包本数是整十数都有余数。
师:既然每包本数是整十数都行不通,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第二个方案。
2、讨论方案(2)
先让学生试着做一做,再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商9大了,改商8”是在调商。了解把接近整十数的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也会出现不合适的情况,所以需要调商。
如果学生做竖式计算有困难,教师可演示竖式计算过程,边演示边讨论: ①8为什么写在个位上。②商9大了,该怎么办? 师:这个方案还是不行,那我们一起来讨论第三个方案吧!
3、讨论方案(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试算。
交流算法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个代表,把这个竖式小组内演示一遍。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两道算式,你发现这样类型的题应该怎样计算了吗?
生:先把除数看作整十数,然后试商,商大了,要把商调小,商小了,要把商调大。
三、实践运用,巩固提高。做练一练。
第1题: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很快说出商,交流时,让学生重点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第2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结果。第3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然后再填表格。第4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估计的商是几,再计算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
3、能把已有的知识和计算方法迁移到对新问题的探索中,有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启发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运动? 我们一起去看看第17届世界杯的有关情况。
2、引出新知。
师:谁来说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遇到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共有736名运动员参加,有32支球队参赛,平均每队有多少名运动员?
师:该怎样列算式呢? 生:736÷32
二、学习新知。
1、师:在计算之前,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商是几位数,这对保证计算正确是很重要的。使学生了解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大于除数,商一定是两位数。
2、让学生自己试着用竖式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写好竖式后,我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32除73够除,所以我在十位上试着商2,32乘2等于64,73减64等于9,再把个位上的6拉下来,在商的个位上商3,32乘3等于96,96减96等于0,所以最后得数是23。
如果学生说不出以上步骤,教师可板书演示竖式计算过程,边演示边讨论。①把32看作多少来试商。
②商2应该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③73减64的余数为9,接着该怎么办?
三、巩固新知。做试一试。
师:同学们掌握得不错,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练习,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312÷24
672÷84
79÷16 567÷27
752÷47
135÷28 提问: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
生:如果除数够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商就是两位数,如果除数不够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商就是一位数
师:说得非常好,你能很快计算出它们的结果吗? 给学生时间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结果。
三、实践提高。做练一练。
第1题:先看图,然后边提问题边计算。第2题: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第3题:可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第4题:引导学生读懂题中的信息和问题,理解“这辆车全部通过隧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从车头进洞到车尾出洞,所以,这辆汽车全部通过隧道要走的路程是隧道长加上汽车的长。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且商的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且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
3、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且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难点: 商末尾的0。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这是一张有关港口的画面,你观察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看了工人们正在忙着运输。生2:春光公司一共要出口680吨粮食。
生3:我看到了许多箱子整齐地摆在码头上......
师:这些箱子就是运输业常用到的集装箱。它可以方便快捷地运输货物,你还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4:集装箱的种类有两种,有能装载22吨的,还有能装载17吨货物的。师:他们遇到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春光粮油公司要出口680吨粮食,如果用装22吨的集装箱,需要多少个?
二、学习新知。
师:你能很快说出该怎样列算式吗? 生:680÷22 师:非常好,估计一下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生:两位数,因为用除数22除被除数的前两位68够除,所以商是两位数。让学生试算。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个位上写0的道理。
如果学生做竖式有困难,教室可作为引导者示范竖式过程,边演示边讨论: ①3商在个位上还是十位上,为什么? ②22除20不够除,个位上不能上“1”怎么办?
师:结果出来了,30余20,30和20的单位各是什么呢?相同吗? 生:30的单位为“个”,20的单位为“吨”。师:究竟需要几个集装箱呢? 生:31个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剩下的20吨也需要一个集装箱,所以总共需要31个集装箱。
三、巩固新知。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如果我们选择另一种集装箱,每个集装箱装载17吨,这回需要多少个呢?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全班交流。
四、实践练习。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这种竖式计算题了,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 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练一练第2题,读题,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已来农村的巨大变化。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提出倍数问题。
练一练第3题,先谈一谈有关避暑山庄的见闻,激发学生对祖国名胜古迹的热爱之情。讨论问题时,要让学生明白:要想知道几时可以到达,首先要求出路上行驶了几个小时。
练一练第4题,可先讨论一下要求平均每平方米收青菜多少千克,必须先求什么。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把除数看作几十五来试商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把除数看作几十五来试商的笔算方法。
2、能把除数接近几十五的数看作几十五来试商,并进行计算。
3、能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感受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能把除数接近几十五的数看作几十五来试商,并进行计算。教学具准备:书上的图片及写有练习的小黑板。板书设计:
把除数看作几十五来试商的笔算除法 160÷24=6……16(竖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谁了解猫头鹰?它有什么特点? 生:相互交流自己知道的知识。
师:既然猫头鹰是人类的朋友,那它遇到了困难我们就应该帮助它。老师叙述猫头鹰的难题:(有月亮)现在是夜里12点,再过160小时还会有月亮吗?
生:交流方法,讨论出是用160除以24。
师:我们如何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漂亮的情景图,提出猫头鹰的困难,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帮助别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计算方法。
1、讨论方法。
师:我们要想帮助猫头鹰首先要解决哪个问题?
生:讨论交流并说出再过160个小时是白天还是黑夜的问题。师:怎样计算出160个小时后是什么时刻? 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激发、引导学生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美丽的情景中学习本课的重点,体现新课表中的数学情景教学。)
2、交流方法。
师:引导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计算。生:利用两次调商的方法进行计算。
可以把24看作20来试商,结果商8大了; 可以把8改为7来试商,结果商还是大了。师:我们可以把24看作25来试商吗?
生:按照老师的引导进行试商,结果是商6余16 师:这回该知道再过160个小时是黑夜还是白天了吧?还会有月亮吗? 通过余数学生们都看出是下午4时,是白天,没有月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来尝试计算的过程,再进行交流,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彻底理解本课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练习。
1、试一试。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试做。
先自己试做,再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试商的。
2、练一练。(2、3题)
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的大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结果。第4题,以比赛的形式完成。
第5题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应该先求什么,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主要目的是通过做题再次巩固加深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连除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两个算式改写成用一个连除算式的过程。
2、理解连除的运算顺序,会计算连除式题,能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3、在自主解决问题和改写算式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运算中的合理性。教学重点:
理解连除的运算顺序,会计算连除式题,能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教学难点:
能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喝牛奶吗?牛奶可以使我们身体强壮,下面我们就去看看王爷爷家的奶牛。
二、教学新课。
1、牛奶问题。(1)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试着解决问题。(2)交流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思路1:先算4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奶,再算1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奶。思路2:先算1头奶牛每个星期产多少奶,再算1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奶。(3)结合交流情况,指导学生试着把两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并计算。让学生说一说算式中的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进而了解连除的运算顺序。
2、公文包问题。(1)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试着解决问题。(2)交流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思路1:先算一箱公文包多少钱,再算一个公文包多少钱。思路2:先算3箱一共有多少个公文包,再算一个公文包多少钱。(3)交流算法。
指导学生试着把两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并计算。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种思路的算法改写成一个算式时加小括号的道理。了解含有小括号的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在乘除混合运算中,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做练一练。第1题,先说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读题,弄清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解法1:960÷4÷3=80(袋)解法2:960÷3÷4=80(袋)
第3题,先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两个题有什么异同,再解答。第4题,稍有难度,注意提醒学生统一质量单位。【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乘除混合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2、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合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会计算乘除混合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教学难点:
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指名说说最喜欢看什么书?
二、教学新课。
1、读书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位小朋友的读书情况。出示情景图。
(1)观察情景图,了解相关的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解决问题。(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说解题思路)指导学生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并计算。
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中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进而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做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使学生明白:在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三、巩固练习。做练一练。
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
其他练习题是文字叙述的简单问题,可先让学生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独立完成。
第十课时
乘除混合(带小括号)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带小括号的综合算式的过程。
2、理解乘除混合和带小括号的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乘除混合式题,能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3、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体验同一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会计算带小括号的乘除混合式题,能解决简单应用问题。教学难点:
解决简单应用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指名说说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教学新课。电视机问题。
1、出示电视机厂的生产情况和问题(1)。
①让学生说说“照这样计算”的含义,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②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思路1:先算1天生产多少台,再算半个月生产多少台。
思路2:先算半个月里有几个3天,有5个3天就生产出5个108台。③结合交流情况,鼓励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第2种思路列综合算式时,因为要先算15÷3,所以需要加上小括号,即:108×(15÷3)。
2、出示问题(2)。
引导学生说一说题中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交流时,如果学生写出带小括号的算式900÷(108÷3),要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为什么要给108÷3加小括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练一练的其他题,让学生先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在列综合算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学生是否正确使用了小括号。
【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 探索乐园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自主探索典型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思考并解决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能表达思考和解题的过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思考并解决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教学难点:
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给书问题。
1、出示情景图。
提问:亮亮要给红红几本书?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交流解题方法。
要给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教师重点指导丫丫的算法:把亮亮比红红多的本数除以2,就是亮亮应该给红红的本数。
二、还钱问题。
1、出示情景图。
观察情景图,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使学生理解售货员的话(你们俩的钱凑在一起正好能买两个)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交流学生思考的方法和计算结果。
先求一个铅笔盒的价钱,再求红红应该给丫丫的钱。
列式为:(20+14)÷2=17(元),红红只带了14元钱,应该还给丫丫17-14=3(元)。
三、帽子和围巾的价钱。
1、出示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读懂题意,同桌合作解决问题。
2、交流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
把两组物品中同样的东西去掉,先求出2条围巾的价钱,再求1条围巾的价钱。即:66-34=32(元)32÷2=16(元)。再根据2顶帽子和1条围巾的价钱是34元算出1顶帽子的价钱是9元。
四、手套和袜子的价钱。
可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再交流。重点使学生了解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
五、瓶和壶的容量。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发现图中的等量关系,再进行推算。由第一排和第二排比较,得知1壶=2瓶。由第一排和第三排比较,得出1瓶=2杯。
所以1瓶=2×200=400(毫升),1壶=2×400=800(毫升)。【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
参观植物园 教学目标:
1、结合参观植物园,经历小组合作,根据现实情况制定租车方案、参观路线的过程。
2、能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合情合理的方案和路线,并能表达制定方案及路线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3、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培养学生合理安排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制定合理的方案和路线。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学校要组织我们参观植物园,你们高兴吗?外出参观我们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呢?
二、教学新课。
1、租车方案。
(1)交流组织师生外出参观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租车和相关的信息。
(2)提出问题(1),讨论一下各种车型最多能做多少名师生,然后交流,再计算结果。(3)提出问题(2)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把制定的方案写下来。
(4)交流各组制定的租车方案,说明自己制定的方案的合理性。(5)讨论“议一议”的内容。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道理即可。
①租3辆豪华大巴比较舒适,51×3=153,能坐下150人,还余3个座位。一共需要用600×3=1800(元)。
②都用48座的大巴车需要4辆,要用500×4=2000(元),花钱不是最少。原因是空座位太多。
2、参观路线。
(1)出示植物园主要景区分布图,说一说图中的信息。(2)提出分组参观和设计参观路线的要求。①按自己的兴趣分组。②参观时间是9点到11点半。(3)讨论“议一议”的内容。
使学生明确制定参观路线要考虑以下情况:
①行走需要的时间及速度。如果园区的路程比较远,那么路上用的时间多,玩的时间就相对少了。
②每个园区参观的时间。要根据内容合理安排。(4)小组合作制定参观路线。(5)交流各组制定的路线及对活动时间的安排。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线和角
本单元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图形的认识中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及对线和角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包括直线、线段和射线,角的概念、角的度量和角的画法等内容。
本单元教育目标:
1、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3、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4、在探索线的特征、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及角的图形特征和大小关系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5、在操作、实验等探索性、挑战性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本单元共安排了7课时,其中认识“线“安排了3课时,认识“角”安排了3课时,探索乐园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线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
2、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能按要求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概念、异同。教学难点:
对于直线、射线的长度理解。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直线和线段。
1、绷紧的弓弦、人行横道线都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
指导学生通过课本中的情景图和教室里诸如黑板边缘的线段等的实物,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及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然后说明“绷紧的弓弦、人行横道线都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
教师示范画出一条线段图,并说明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有限长度的,可以度量。
2、引导、启发学生想象:如果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会怎么样?鼓励学生用语言、动作描述出来。
然后指出:把一条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直线没有端点,是无限长的,无法度量。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线段的一段无限延伸会怎么样? 说明: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就形成了射线。学生讨论得出一条射线有且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是无限长的,无法度量。线段、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4、观察教材上的插图,使学生了解探照灯射出的光线、太阳照射的光线,都可以近似的看作射线。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或射线。
如:拉直的鞋带像线段、手电筒射出的光线像射线等。
5、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小组讨论,再交流。
不同点
相同点 点 线段 两个端点
线都是直的
射线 一个端
点
直线 没有端
二、做试一试。说出各条线的名称。
让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线③是一条曲线,学生说不上来,教师要给予说明。
三、画线段。
1、复习线段的特点,提出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的要求,让同学自己试着画。
2、学生交流画线段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视情况进行指导和示范,并说明线段的表示方法。(先点一个点,把直尺上的0刻度对准这个点,用笔从0开始画到4,再点上一个点。画出的线段可以记作:AB=4厘米。)
四、练一练。
1、自己画一条线段,注明线段的长度。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学生画出的线段可能各不相同,教师要关注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
2、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
(学生第一次接触类似的问题,首先让学生找出对应的线段,再自己测量)
3、下面分别给出了3个点、4个点和5个点。在每相邻的两点之间画线段。
(由学生独立完成。答案分别为三角形、长方形和正五边形。注:①题目中相邻两个字很重要。②画图要规范,用直尺、铅笔作图。)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看图讲故事、看图回答问题和测量活动中,感受在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知道两点间的距离,会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解并能应用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会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教学难点:
理解并能应用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教学过程:
一、看图讲故事。
1、观察情景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
2、在讲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发生了什么数学问题,了解小狗走的路(直线)比主人走的路近。
二、看图回答问题。
1、先观察情景图,了解、交流图中的信息。(1)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
学生讨论,实际数一数,了解小明家到学校有3条路。(2)你估计小明去学校走哪条路?为什么?
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要给予肯定。但要使学生明白,走中间的直路比较近。
三、测量。
量一量,从A到B的三条线中,哪条最短?
1、先让同学估计一下,从A到B的三条线中,哪条最短,大约有多长,然后再实际测量。
2、交流测量结果,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测量中体会、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最后指出: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四、练一练。
1、(1)乘火车,从北京到广州的路程是2313千米。
(2)乘汽车,从北京到广州的路程是2529千米。
(3)乘飞机,从北京到广州的航程是1966千米。问:为什么乘坐三种交通工具所行的路(航)程不同? 组织学生读题,了解题中的信息,然后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2、观察图中大连与上海间的铁路线和水运线。哪条线长?为什么?
观察线路图,找出铁路线和水路线,再讨论。大连到上海的铁路线弯度大,水运线比较直,所以铁路线长,水路线短。
3、在A、B两点间画出三条线,并分别测量这三条线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画,测量出长度后,再交流。熟记“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做实验和画直线的活动中经历认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过程。
2、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会经过一点或两点画直线。
3、积极参加试验和动手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
会经过一点或两点画直线。教学难点:
了解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教学过程:
一、小试验。
把一块木板固定在墙壁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1、提出试验问题,让学生猜一猜。
2、根据本班情况,学生分组试验或师生共同试验。
3、师生边试验边体会。
(1)在木板上钉一个钉子,无论钉在什么位置,木板都可以转动,不能固定。
(2)在木板上钉两个钉子,就可以将木板固定在墙壁一定的位置上。
(3)钉三个或更多的钉子,会增加木板的牢固程度,对木板的位置没有作用。
4、得出结论:把木板固定在墙壁上,用两个钉子就可以了。
二、画直线。(1)过一点画直线。(2)过两点画直线。
1、提出画直线的两个要求,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直线。
2、交流、展示画直线的过程和结果。
结合自己画的直线,讨论“过一点能画几条直线?过两点呢?” 得出结论: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最后,教师指出: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数学上也叫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介绍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试一试。
要把下面的木板固定在墙上,请你在木板上画出钉子的位置。(引导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再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需要几个钉子。)
四、兔博士网站。
在测量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常按下面的步骤进行:(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
(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让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B、C两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直线测定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量出A、B两点之间的距离了。
本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测量比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时采用的方法,可以在课后或活动课上让学生分组实际做一做。
【课后反思】
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物品中找角、认识角、认识量角器和测量角的过程。
2、认识角,会读、写角;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认识角,会读、写角;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二、引导探究。
1、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和读、写法。(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2、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2)启发学生用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贴在黑板上展示。
3、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出示教材上的两个角,提出活动要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
(2)交流学生比较的方法。
4、认识量角器。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出示量角器的图片。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半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 °”表示,结合图片,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5、量角的方法。(1)自学教材第40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6、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角的测量方法:把量角器放在要测量的角的上面,角的顶点要与量角器的中心重合,角的一条边要与量角器的0。刻度线重合,角的另一条边在量角器上所指的度数(外圈从左向右读,内圈从右向左读)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由学生试着测量,教师注意检查、指导学生的测量方法。
2、练一练。
第1题,测量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使学生知道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
第2题,如果学生测量时有困难,可以指导学生先将角的两条边延长后再测量。第3题,让学生按要求折一折,测量后再交流。
【课后反思】
角的分类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认识平角、周角和角的关系的过程。
2、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和周角、平角、直角之间的关系;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对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建立各种角的关系。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折纸吗?今天我们就用纸来折出各种各样的角。
二、教学新课。
1、教学平角和周角。
(1)指导学生照书上的方法折一折。然后交流折纸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折成的是什么角,是怎样知道的。
(2)指导学生把刚才折成直角的纸打开,观察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平角是180°。
(3)按照上述方法指导学生认识周角。
2、认识直角、平角、周角的关系。
(1)提出“议一议”的两个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判断的依据。
使学生知道:1个平角等于2个直角;一个周角等于2个平角或4个直角;1个平角是180°,1个周角是360°。
(2)认识平角、周角。
教师拿出一把折扇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并找出角,重点观察平角和周角。
3、认识角的关系。
(1)指导学生操作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角的变化,并说说各是什么角。
(2)教师示范,在学生再次认识各种角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小于90°的一类角和大于90°而小于180°的一类角,它们分别叫做锐角和钝角。
三、巩固练习。做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按要求排列,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做。交流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画法的时间。第3题,先找出不同的锐角、直角、钝角,再测量它们的度数。
第4题,先观察、讨论每相邻两个角有什么关系,再利用平角是180°计算各角的度数。第5题,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折的时间。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角可分为五大类 直、平、周角最特殊,锐角小于九十度,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答。【课后反思】
角的画法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的过程。
2、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3、在画图的过程中培养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教学难点:
按指定度数正确画角。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预做准备。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 135°
180°
91°
360°
90°
127°
4°
锐角()
钝角()
直角()
平角()
周角()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师:我们已经学过测量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40°的角。
2、利用活动角,渗透角的画法。
学生活动:(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40°的角。(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请摆的比较准确的同学介绍摆角的方法。
(4)尝试摆不同的角。(按老师要求)
3、尝试画角。
教师要求:利用直尺和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检验)学生活动:(1)尝试并体验画一个40°的角。
(2)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3)请学生介绍准确画角的技巧。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质疑问难。
师:有什么问题需要请教大家或要提醒别人注意的问题?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同桌互相检验。
2、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集体订正。)
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角吗?(利用三角板的30°角)
3、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150°和165°角。(1)动手尝试(2)集体订正(3)合作交流 提问:你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五、发挥想象,培养创新。
1、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
45°
135°
75° 学生演示折角的方法
2、利用手里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90°+45°、180°-45°、60°+30°+45°、用量角器、用三角板)
【课后反思】
探索乐园 教学目标:
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发现图形中隐含规律的过程。了解图形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发展初步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探索活动的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 发现图形的规律。探索规律(1)
指导学生先观察三个图中正方形的排列方式,找出规律(从排列的形状和正方形数的增加中都可以发现规律),然后选择图号(图②)填在横线上。
探索规律(2)
指导学生先数出每个图中分别有几条射线和几个角,把数的结果填在表中;再观察统计表并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
射线条数的规律是,从左向右,逐个图形递增1条;角的规律是,1、2+1、3+2+1、4+3+2+1。射线的条数和角的总个数的关系是:有几条射线,角的总个数就从1加到几。
探索规律(3)
每个图中的线段条数与上图中角的个数排列规律类似。(有几个点,线段的总条数就从1加到几减1)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然后按规律接着画。
【课后反思】
四.计算器 本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认识算盘,知道算盘上各部分名称,会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数。
2、认识计算器,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的四则计算。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4、通过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感受社会的进步和现代计算工具为人们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的科学探求精神。认识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经历了解计算工具演变的过程。
2、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知道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3、感受计算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科学探求精神。教学重、难点: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教学过程:
一、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计算器”这一课。我们先了解一下我国的劳动人民是怎样计数的。
引导学生自学49页
师:同学们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什么?
1、古代劳动人民用算筹计算。
2、然后逐渐发展为用珠算计算。
师:提到珠算同学们可以看一下51页的“知识窗”,初步了解一下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珠算是什么样的。
师: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什么?
1、珠算分为两种。一种是7珠算盘,一种是5珠算盘。
2、算盘结构分为“档”、“梁”、“框”;珠子分为“顶珠”、“上珠”、“下珠”、“底珠”。
3、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拨数,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空挡表示0,可以任选一个档做个位。)
二、了解计算机。
师:是啊!正因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才使得我们的计算方式不断更新,才使得我们的社会不断进步!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计算机已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的应用十分广泛,导弹操控,人造卫星,航天飞机操控,医疗、气象、机器人、银行结算等等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下面我们看书的50页,了解一下计算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自学书50页。提问:
1、通过自学我们了解了计算机在我们生活中各个领域的运用,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计算机的知识?
2、你利用计算机做过哪些事情? 让学生讨论交流。
【课后反思】
使用计算器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计算器、学习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的过程。
2、了解计算器上常见功能键的名称,学会用计算器计算。
3、对计算器充满好奇心,体验用计算器计算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具准备:电子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电子计算器。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化了的计算机——电子计算器。电子计算器具有运算快、操作简便、体积小等特点。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它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首先我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我们手中的计算器。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计算器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on/off是开关机键;ce是删除键。+、-、×、÷、=键是四则运算键。
学生对计算器常用键了解之后,师随便报数,生按键。(提醒学生先开机,注意归位和小数的按法。)
师:看来同学们都熟练掌握了各个键的用途了,下面我们来做一道题。尝试计算: 5040+1073=6113 先让学生自己算,再交流。重点关注操作的步骤。
师:同学们做的都很好。为了正确输入数据和运算指令,每输入一个数据后必须迅速校对。让学生说一说使用计算器计算的感受?(方便、快捷、准确)师:人们正在用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更高效。
二、巩固练习。
师:好,下面咱们来做几道题,看看同学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
1、做53页“试一试”。
要求先用计算器计算,再试着用笔算一算。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尝试进行较大数目的加、减、乘、除计算。
2、指导学生做“练一练”。
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2题,让学生讨论一下小强家这个月大约能剩余多少钱。首先说明这不是估算问题,而是一个生活经验问题。因为这个家庭除去以上主要支出外,还会有其他支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谈想法。
三、发展练习。
1、380+192+43=
816÷68×27= 师小结: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题目,可以从左往右依次按键。
2、675÷5-79=
385+36*19= 师提示:按四则运算顺序计算。
四、课外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老师也很高兴。同学们都上过信息技术课,电脑也称“计算机”,和计算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脑也具备计算器的功能。回家后或者上信息技术课时,同学们可以自己试试。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畅想一下,未来的计算器会是什么样的?
【课后反思】
探索乐园 教学目标:
1、经历用计算器自主探索、发现、交流数学运算规律的过程。
2、在探索计算规律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和归纳推理,了解一些运算中的特殊规律。
3、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激发学习数学和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教学难点:
有条理的思考和归纳推理。一.探索活动Ⅰ
1、教师说明这节课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计算中的一些规律,引起学生的兴趣。
2、师生共同认识给出的计算程序框图。
可采取教师口述要求和步骤,学生自己选数进行计算的方法。也可让学生在看懂框图的基础上,独立选数、计算。
3、交流学生选取的数和计算的结果。
通过多个同学、选不同数计算结果的一致性,使学生确信这种运算的规律。
4、任意选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和一个最小的四位数,按上面的规律探索。
由学生独立进行,最终结果都是6174。
二、探索活动Ⅱ
1、读程序图,弄清选数、运算要求和程序,了解单数、双数的含义,由学生用计算器探索。教师提示: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观察每次的结果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再进行下一步。
2、交流探索的结果。
让学生确信,不管选什么数,只要按规定的程序计算,结果都得1。
3、提出问题(2),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次体验这种计算程序的神秘性和结果的一致性。教师结合“兔博士网站”中的内容,介绍著名的“角谷猜想”。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
三、探索活动Ⅲ
提出探索活动要求,任选一个进行探索。其中,“单数乘5加1”运算结果没有规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课后反思】
五
认识更大的数 本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况,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与同学进行交流。
3.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描述、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5.了解某些现象可以借助数字来描述,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经历认、读、写亿以内的数的过程。
2、认识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理解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能读、写万以内的数。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课前准备:一张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谁能说出一个万以内的数?并指出每个数字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目的。)
生:3578,3表示3个千,5表示5个百,7表示7个十,8表示8个一。
6954,6表示6个千,9表示9个百,5表示5个十,4表示4个一。
二、自主探索。
1、读亿以内的数。
(1)师:请同学们读出课本第56页的文字
(2)交流读数。(给学生自主尝试的机会,培养读书自学的习惯。)教师板书:17501读作一万七千五百零一
384402读作三十八万四千四百零二
2、认识亿以内的数位表。
观察亿以内的数位表,提问:它和以前学过的数位表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数位表中有个级、万级。
师:的确是这样的,我国记数时,习惯从右向左每四位为一级。这样分级就可以使我们在读、写一些比较大的数时,既方便又不容易出错。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位。
3、认识亿以内的数的组成。
(1)你能把17501写在数位表中吗?(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写数的机会)(2)交流学生写数情况。讨论每个数字的意义。
(3)写出其他三个数。交流写法。(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
4、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让学生再读三副图下面的说明文字,说一说:这三件事情中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点?根据这几个数据有哪些想法?(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能力。)
(2)排序并讨论方法。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1题,先自己读,再全班读。
练一练第2题,先读题,再让学生写数,然后全班交流。
练一练第3题,先读一读表格中的信息,接着再讨论问题(1)。引导学生通过销售量逐年增加,联想到关心体育事业的人越来越多等。再提出问题(2),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填入表中,最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整万数的改写 教学目标:
1、经历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的过程。
2、掌握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方法,会用“万”为单位表示数。
3、体会用“万”为单位表示事物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课前准备:香港、澳门区旗图片、模拟网络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吗? 学生答不出,教师介绍。
香港回归的时间:1997年7月1日,澳门回归的时间:1999年12月20日。师:请同学们看这两面旗。出示两幅旗的图片,介绍旗子的图案
师:这是我国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旗。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内容,一方面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培养关心祖国、关心香港和澳门的感情。并自然引出人口问题。)
2、交流读书了解到的数据信息。
师:你们想了解一下这两个地区有多少人吗?请同学们翻开书第58页,自己读一读。师:把自己读书了解到的数据和有关信息交流一下。学生说出两个地区的人口数。香港:6780000人 澳门:440000人
师:这两个数据是我国2000年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统计的结果。(了解数据信息和有关问题,使学生知道数据的真实性。)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据,并写出来。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数,并写出来。教师在数据后面写上“读作”两字。请两个人板演。
师:来!一起检查一下,这两个同学写得对不对?(既是读写数的练习,更是下面数的改写的实践经验。)
2、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指出: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比较简便。并鼓励学生自己改写。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数,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个级都是0。生:是整万的数。
师:说得对。像这样个级都是0的数,我们把它叫整万的数。在实际生活和使用时,为了读写方便,人们常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如,我们知道10000可以写成1万。(观察数的特点,进行必要的启发,在学生以有的知识背景下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己改写数的正确率。)
3、交流、检查学生改写的结果。请两名同学在黑板上改写。6780000=678万
440000=44万
(交流改写时的想法,一方面分享、学习他人的方法和经验,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
4、提出试一试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完成。7200000=720万
............
(在学生再次自主写数、改数和丰富的数据交流中,总结整万数的改写方法。使学生经历方法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改写方法。)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1题,学生看图读文字,并写出横线上的数。
(感受大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用两种方式改写,巩固学生写数,改写数的知识。)练一练第2题,出示图片和相应的文字,要求学生读一读,再改写,最后订正,说说改写的方法。
(再次感受大数与生活的联系,巩固改写的方法)
四、网络学习。
利用模拟网络课件搜索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还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回家后,实际上网查一查。
(利用模拟课件,满足了解各省、市、自治区人口数的要求。启发学生课外网上学习。)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了解到了那些知识?
3、你还想了解什么?
【课后反思】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目标:
1、结合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的具体事例,经历把精确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的过程。
2、知道什么是精确数,理解四舍五入法的意义,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精确数改写成近似数。
3、了解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近似数。教学难点:准确地求出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
除汉族外,其他的都是少数民族,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民族叫少数民族吗?
中国人多数是汉族,所以把人数比较少的民族叫少数民族。我们应该关心少数民族的同学及每一个人。你们想了解一些少数民族到底有多少人吗?(课件出示课本60页的四幅图)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思考: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四幅图,思考以下问题:
图中有几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各是多少?这个数是怎么得来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回族:8602978人 纳西族:278009人 壮族:15489630人 蒙古族:4806849人
这几个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都是1990年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得到的真实数据。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精确数。
2、求近似数。
在实际生活中,还经常用近似数描述一些事物。你能把少数民族的人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吗?
让学生试着改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们改写的结果汇报一下,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8602978≈860万
278009≈28万
学生说想法时,可能不完整,只要意思对即可。
(尝试改写近似数的过程,使同学们对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有了初步的了解)
3、四舍五入法的意义。师:把一个精确数改写成一个近似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也就是把一个数按要求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时,要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如果不满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并加上“万”字;如果是5或比5大,把万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万位进1,最后加上“万”字,并用“≈”表示。
把壮族和蒙古族人数用近似数表示。
15489630≈1549万
4806849≈481万
学生改写后,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改写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四舍五入法。
4、尝试练习。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61页四副图下面的数据,试着判断哪个是近似数,哪个是精确数。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2)把上面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5、小结。
本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有哪些疑惑?
三、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判断。
(1)2105643=211万
(2)850000≈85万
(3)784999≈79万
(4)2198000≈220万
(让学生通过判断,分清什么情况用“=”,什么情况用“≈”,熟练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为单位的数。4512000、7898521、4510236、95000、154980、9825009
3、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47()690≈48万
665()987≈665万 4()6213≈45万 69()0123≈698万
(这几道题稍有难度,供学有余力的同学练习)
【课后反思】
认识一亿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一亿、体验一亿有多大的过程。
2、认识亿、十亿、百亿、千亿等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知道10个一千万是一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亲身感受一亿的实际意义,培养初步的数感。教学重点: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教学难点: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大数,首先咱们先来数一数。
一、跟老师一起数 1、2、3、4……十个1是多少? 10、20、30、40……十个10是多少? 100、200、300、400……十个100是多少? 1000、2000、3000、4000……十个1000是多少? 1万、2万、3万、4万……十个1万是多少? 10万、20万、30万、40万……十个10万是多少? 100万、200万、300万、400万……十个100万是多少? 1000万、2000万、3000万、4000万……十个1000万是多少?
二、体验一亿 知道一亿有多大吗?
1如果一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从一数到一亿大约要多长时间? 生先猜测,再指导用计算器计算。(三年零二个月)
2如果一亿个人手拉着手(每人间隔1米)可以绕地球两圈半。
3一亿如此之大,可还有比一亿大的数。比如我国人口是13亿。全世界人口超过60亿,会写这两个数吗?(指名上黑板上写出这两个数)
师:像我们刚才说的这些数就给我们的数位顺序表增添了新的成员,从一亿开始我们还可以继续往下数。
1亿、2亿、3亿、4亿……十个一亿是十亿。10亿、20亿、30亿、40亿……十个10亿是一百亿。100亿、200亿、300亿、400亿……十个100亿是一千亿。
三、区分数位、计数单位。
1、师: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叫做计数单位。
启发学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在讨论的基础上,介绍十进率计数法。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打开书63页,让学生看定义。
指名读数位,计数单位的定义。对比着来理解、区分并记忆两者(多指名)
2、让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指名读,并熟记。提问:从右往左数,第五位是什么位?第九位呢? 百亿位是右起第几位?百万位呢?十亿位呢?
3、做试一试。
学生写完后,同桌先互相检查,再全班交流。
四、知识延伸。
让学生课下搜集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五、练习总结。做书上64页练一练。
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2题,先读一读,再改写。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