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教学设计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的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 明确每个公民都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2.能力目标
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名誉权的行为; 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 懂得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名誉; 增强依法维权意识。【教学重点】
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教学难点】
人格尊严不可辱。【教学方法】
讨论法、图表法、讲授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一:
播放动画:屠格涅夫与乞丐 一天,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街上散步。一乞丐向他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求道:‚先生,给我一点食物吧。‛屠格涅夫寻遍全身,却无一点可充饥之物,而且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他很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说:‚兄弟啊!对不起!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这时,那乞丐站起身,脸上挂着泪花,紧握作家的手说:‚谢谢您!我本已走投无路,打算讨点吃的后就离开这个世界。您的一声‘兄弟’让我感到世间还有真情在,它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我们每个人都有人格和尊严。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任何人,无论其年长还是年幼,聪慧还是愚钝,富有还是贫穷,也无论其是高官还是平民,是自由人还是在押犯,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人格尊严权。
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能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自己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公民,均无权因此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关于婴儿、老人、温家宝总理、牛根生、乞丐、犯人、智障者的图片,说明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导入本框题教学。
方法二:(备选)播放动画:谁的说法对 中学生小光期中考试两门功课不及格,班主任郭老师在班会上批评小光不努力,简直比猪还笨,小光在座位上小声申辩,郭老师又以不服从管教为名,罚他面壁而站。对这件事众说纷纭。
小光的爸爸说:12岁的娃儿有啥子人格嘛!是我让老师管严点,随便打,出了事由我负责。
郭老师说:严师出高徒,这是不辜负家长所托的表现,是对学生负责。王律师说:侮辱、体罚的行为,侵害了小光的人格尊严权。你的看法呢?如果你是小光,会有什么感受? 【新课教学】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板书)
一、人格尊严不可辱(板书)1.什么是人格尊严权? 学生回答(略)。
每个公民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人格尊严权。这一权利表现为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
教师归纳:
2.人格尊严权具体体现为公民的哪些权利? 学生回答(略)。
多媒体出示关于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的法律知识。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关于名誉权的一些知识。
二、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板书)1.名誉的含义
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社会评价。2.有良好名誉的重要性
教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活动,评选出最受大家尊重的同学,对其作评价(注意从品德、才干、信誉等几方面来进行评价)。
由于时间紧,由班长提名,其他同学补充。请两个同学对评选出来的同学进行评价。
请被选出的同学回答:听了同学对你的评价,你感到高兴吗?说说你的感受。教师:由这个活动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名誉,就能得到大家的尊重,所以,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可以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但是,一定不能因此而骄傲)。
我们为最受大家尊重的同学感到高兴,也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成为永远受人尊重的人!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事例——《蒙牛变“猛牛”
牛根生真牛》。播放课件:蒙牛变“猛牛” 牛根生真牛
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8月成立。从成立至今的短短几年时间内,蒙牛的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已经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1位。目前,蒙牛的20多座生产基地分布在全国14个行政区,已经形成液态奶、冰淇淋、奶品等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创造了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中国乳品行业竞争力第一名‛等多项纪录,它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示范牧场‛,并首次引入挤奶机器人,成为中国乳业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领先者,同时,在单品销量方面,蒙牛也已经成为全球乳制品的行业老大。
教师:为什么牛根生的事业发展得如此之快?我们来看看牛根生的经典话语。播放课件:牛根生的经典话语 关于‚德‛:
对别人有利的,才是对自己有利的。
世界上没有傻子,今天你可以剥夺别人的利益,明天也可以继续剥夺,但后天你将得到一颗苦瓜。
人,不要担心地位不尊贵,而要担心道德不高尚;不要耻于待遇不丰厚,而要耻于知识不渊博。
只有诚心,才能换来诚信。大诚信其实就是‚大智能‛。老老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一个人智力有问题,是次品;一个人的灵魂有问题,就是危险品。经营人心就是经营事业。
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计较得少。关于‚才‛:
直接去举一千斤的人,笨蛋;四两拨千斤的人,聪明。空隙在哪里,机会在哪里。
如果你有行动力,你就会成功;如果你有创造力,你就会卓越;如果你有影响力,你就会有成就。专家都说‚不能‛,但因为我们识字不多,一不小心把‚不‛字给丢了,结果就变成了‚能‛!
最大的培养在实践,使用就是最大的培养。
有干劲,你就洒下汗水;有知识,你就献出智能;二者都不具备,请你让出岗位。教师提问:牛根生的个人魅力为什么一次次地被渲染和拔高?其导致的结果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从牛根生的经典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牛根生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因而,他获得了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并促使他的事业快速发展壮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下一个结论:有良好名誉者不仅可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还可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教师: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伟人名垂青史,让人尊重,为什么?是因为他们有着高尚的品格、良好的名誉。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表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品行优良者是否总是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对,不是。人的名誉权常常会受到侵害。
3.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活动一:案例分析 案例一:
播放动画:大江考试作弊 学生讨论:
(1)小明的诬告给大江和班集体造成什么危害?(2)你认为大江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
(1)对大江个人来说,小明的诬告让他蒙受了耻辱,使得同学对他的评价降低,使他心理压力加大,精神负担加重,如果问题得不到澄清,还将进一步影响到他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对班集体来说,容易在班集体中形成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破坏正常秩序的不良风气。
(2)小明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一种违法行为。大江能主动找小明谈心,说明大江有一颗善良、大度的心。如果小明坚持自己的错误行为,大江有权通过合法的途径排除小明对自己名誉的侵害,维护自己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
案例二:深圳××公司被网上侵害名誉权
2007年11月17日,林××以××的网名在深圳市房地产信息网××论坛上发布题为《良心何在,道德何在!强烈谴责深圳××装饰公司黑心老板、黑心项目经理》的帖子。帖子称该装饰公司为林××装修的房子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并想借助网络告诉大家以他为诫,要告知天下所有买了新房子将要装修的人,一定要记住深圳市××装饰公司这样一家黑心公司和吴××这样一个黑心老板,并把房间的十多张照片贴上去,加注污辱性的词语。装饰公司发现该帖子后,找到林××要求澄清事实,该房子并非装饰公司装修,并要求林××删除帖子,但遭到林××拒绝。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网上看到帖子和跟帖评论的人越来越多,并且林××还把该帖收录到百度快照,严重损害了装饰公司的名誉。2007年12月6日,装饰公司委托律师,要求律师向林××发出律师函。经发出律师函后,林××仍未主动删除上述侵权帖子。同月15日,律师依法与房地产信息网和百度网站联系,由网站从后台清除了上述侵权信息。
学生讨论:
(1)装饰公司的名誉与其利益有什么关系?
(2)林××严重损害了装饰公司的名誉,给装饰公司造成了哪些危害?(3)装饰公司的维权行动对自己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装饰公司的名誉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利益。林××严重损害装饰公司的名誉,使该公司的名誉大大受损,进一步严重损害公司的利益。而装饰公司有权利用自己的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该公司的维权行动有利于减少因名誉受损而导致的利益损失。
案例三:13岁男孩维护名誉权
7月20日下午4点多,13岁男孩小文与几个同学游泳之后,一个人来到桥东新华书店少儿组翻阅图书。图书管理员张某怀疑他偷书,因此对他进行搜身。事后,小文的父母将书店告上法庭。经过法庭调查取证,认为书店管理员张某确实对小文进行了搜身,侵犯了小文的名誉权,应该向小文赔礼道歉,恢复其名誉。
学生思考:这一案例说明了什么? 教师:公民有权在名誉遭受侵害时依法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根据上面三个案例归纳:(1)什么是名誉权?
所谓名誉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2)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名誉利益支配权—→有权利用自己的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第二例)名誉维护权—→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第一例)
—→有权在名誉遭受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第三例)
(3)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的危害非常大。
对个人来说,使受害者蒙受耻辱,社会评价降低,精神异常痛苦等;对社会来说,容易形成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不良风气,破坏社会秩序。因此,各国法律都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
(4)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侮辱或诽谤他人。活动二:
学生讨论:哪些行为是属于侵犯公民的名誉权的行为? 教师归纳:
活动三:
学生辩论:“君子动口不动手,我又没有动手打人,骂骂人最多不过承担道德责任,法律管不着我。”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略)。教师归纳:
侮辱、诽谤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既是不尊重他人,贬低他人人格,使他人名誉受损的侵权行为,又是不尊重自己,损害自己形象的不道德的行为。侵权者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重则触犯法律,要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其它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巩固新课】 师生归纳:
一、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我们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具体体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人格尊严不可辱,否则将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1.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社会评价。2.有良好名誉的重要性
(1)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名誉,就能得到大家的尊重,所以,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可以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2)有良好名誉者不仅可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还可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3.维护我们的名誉权(1)什么是名誉权?
所谓名誉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2)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3)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的危害非常大。
对个人来说,使受害者蒙受耻辱,社会评价降低,精神异常痛苦等;对社会来说,容易形成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不良风气,破坏社会秩序。因此,各国法律都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
(4)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侮辱或诽谤他人。
(6)侮辱、诽谤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既是不尊重他人,贬低他人人格,使他人名誉受损的侵权行为,又是不尊重自己,损害自己形象的不道德的行为。侵权者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重则触犯法律,要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法律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我们要学会尊重自己,一旦有人侵害我们的名誉,我们有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名誉;同时,我们也一定要做到尊重他人,绝不做有损他人名誉的事。
【课外作业】
1.自我反省:自己做到了尊重他人的人格吗?自己有侵犯同学名誉权的行为吗? 2.请同学评价:自己是否做到了尊重他人人格?自己是否有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第二篇: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附城初中:苏文忠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懂得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的同时,自觉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能正确区分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具体行为表现;使学生关注自身尊严、关注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
3、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尊严和名誉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尊严和名誉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
教学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教学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设疑讨论法、情感激励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设计
1.故事导入 引出话题
活动一:故事描述: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用力地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
根据这件事,让学生讨论“乞丐有尊严吗?”
小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自己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教师:提议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即①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②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地位及具体内容;③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2.理性思考 学习权利
活动二: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故事和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①什么是人格尊严权?②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有怎样的关系?③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宪法》第38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
教师:引导讨论,指导阅读,学习法律,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内容及与人格权的关系,并进一步说明“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的道理。
3.参与评选 了解名誉
活动三:在班级中评选最受欢迎的同学,并说说你对他们的具体评
价。分析讨论: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时,往往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完成下列表格)评价一个人的品行表现和名誉所用的词:
优良:诚实、信用、真诚、善良、聪明、正派、公正、廉洁、敬业、精干等
不良:奸诈、邪恶、歹毒、卑鄙、无耻、狡猾、虚伪、愚蠢、懒惰、笨拙等
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什么是名誉?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受到相应的评价吗? 教师:①组织在班中进行最受欢迎学生(星级学生)的评选活动。②根据统计结果公布大家选出的最满意星级学生名单。③引导学生说说对评选出的同学的具体评价,并完成表格。④根据评价、表格及自己的体会感受,帮助学生理解名誉的含义及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⑤并进一步提出设问:“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受到相应的评价吗?”带着思考进入下个环节的讨论与学习。
通过评选活动让学生明白,名誉就是社会对一个人品德、才干和信誉的评价,评出的老师和学生就是我们对他们品德、才干等方面的认可。同时通过活动加深对老师、同伴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纠正认知偏差,从而正确的维护他人的名誉。
4.感同身受 维护名誉
活动四:展示教材中“受冤枉的大江”的案例,组织学生利用材料针对上述问题
三、问题四展开讨论。
教师:①老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讨论,即从理论上讲,品行端正是获得客观评价的前提;从现实中讲,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②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四:你如何看待“小明的行为”?面对不公正的评价,假如你是大江,你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帮助学生达成共识:要积极维护自身的名誉权,同时也要维护他人的名誉。
5、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课件展示):
具体表现
造成的危害
应承担的后果
教师:首先出示材料,引导讨论问题①,让学生感受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给受侵害人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明确这种行为不仅受道德谴责,而且要承担法律责任。接着组织讨论问题②、③,完成相应表格,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侵犯他人名誉权的种种行为,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行为给他人造成的危害及应承担的责任,从而明白要尊重他人的名誉权。
6、巩固练习:给狗取名也违法吗?
教师出示课件:
我和楼上的邻居因一些小事发生过几次争吵,几年来关系一直不融洽。今年他家养了一只宠物狗,他给狗取的名字和我的名字读音相似。现在每当他喊宠物狗的名字时,我便有一种受辱的感觉,小区的其他邻居见到我还以此和我开玩笑。很痛苦,该怎么办?
明确:回信:你邻居和你存在矛盾,长期不和,他利用给自己的宠物狗取名的机会,当众含沙射影,对你进行侮辱。你邻居的行为已经侵犯了你的名誉权。你可以和他协商,若不成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
三、课堂小结: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即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不可辱,我们在维护自身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同时,不得侵害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侮辱,诽谤等侵害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行为,轻则违反道德受舆论的谴责,重则触犯法律,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配套练习相关内容。
2、识记重点内容。
五、板书设计:
含义
表现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
内容 重要性
含义 作用
名誉
名誉与名誉权 名誉权
含义 主要表现 侵权行为及后果 维权方式
第三篇: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常州翠竹中学 吴菁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内容,明确法律保护人格尊严和名誉权。、能力目标: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能自觉地尊重他人,承担维护他人人格的义务。【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案例资料和相关法律书籍。
学生:通读教材、查阅相关法律书籍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人格尊严不可辱 事例分析:
(1)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的将施舍的钱用力的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2)孙天帅拒不向韩国老板下跪 请学生围绕这两则事例展开讨论(1)“乞丐有尊严吗?”(2)你如何看待孙天帅的行为?
讨论目的: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地位及具体内容;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总结: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有思想,有自尊,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人格尊严权。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人格尊严不可侮,侮辱者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宪法第38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
二、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1、图片展示:《感动中国》2005人物
活动:请学生介绍他们的事迹并说说对他们的具体评价。
目的: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名誉就是社会对一个人品德、才干和信誉的评价,评出的人物就是我们对他们品德、才干等方面的认可
小结: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每个人一生都处在这种评价中,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有良好名誉者不仅可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还可获得经济利益。
2、出示案例(见教材 36 页)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1)品行优良者就一定会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吗?(2)面对不公正的评价你该怎么办?
小结: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要求学生分析得出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任意践踏他人名誉的行为依然存在着。各国法律毫无例外地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展示民法通则第101条:什么是公民的名誉权?法律是如何规定公民的这项权利的?
3、出示案例(见教材 38 页)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1)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2)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把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
具体表现
造成的危害
应承担的后果
小结: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既不道德,也不合法,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结:尊严是一个人支撑信仰与生命的骨架;尊严是一个民族永不下跪、永不屈服的铁骨;一个民族只有人人都懂得维护别人的尊严,捍卫自己的尊严,这个民族才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不可战胜的民族。
第四篇: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反思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反思(6)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反思本堂课的教学,最大的亮色在于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我在教学设计上,尽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构建生活化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新课导入上,我选取广州白云机场中乘客与乞丐发生的故事为素材,激发学生思考:乞丐也有尊严吗?本故事较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课堂上不少同学都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见解,让作为老师的我都为他们的精彩发言而赞叹不已,自然就得出“人格尊严不能辱”这一教学主题。再如在教学“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让学生讨论“侵害未成年人人格尊严权的现象”,学生发言很踊跃,谈到了同学中起绰号现象,引出了这是一种侵害名誉的行为,为下面怎样进行维护名誉权教学作了铺垫。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好。整堂课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作出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力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不足之处在于课堂容量太大,有些知识点欠深入,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只顾及部分学生,没有照顾到全.
第五篇: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政治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荣誉权;明确公民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能力目标:
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荣誉权的行为。提高依法维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珍惜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懂得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名誉。增强依法维权意识。教学重难点
人格尊严不可辱,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教学过程 材料投影:(《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译:读书人宁可死,也不能接受侮辱,形容宁死不屈的节操。)不食嗟来之食
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的走过来,就高声喊道:“喂,来吃粥。”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说完他辞谢了黔敖又向前走了,终于饿死在路边。
教师:看完上述材料,结合本课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这种行为?材料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1:人应自立,自己养活自己,人格尊严不可辱。
学生2:人格尊严比生命还重要,启示我们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人。教师:这段材料说明人格尊严不可辱。板书:
一、人格尊严不可辱 1.什么是人格尊严
教师:尊严,通常与人格的尊重相联,以相互间的尊重为前提。尊严,是人的一种情感需要,不容冒犯。拥有尊严的人,是做人有原则的人,是有骨气的人。他不因饥饿而食嗟来之食,不因位卑而委身于权贵,不因力单而为强暴屈服。维护尊严的人,都是自尊心、自信心极强的人。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有思想,有自尊,有受人尊重的需求。
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人格尊严权。板书:2.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
人格尊严权集中表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我们先学习名誉权。导读:P35有关信用审查制的小字资料。教师: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用自己的话谈谈人格尊严权中的名誉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板书:
二、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学生:名誉就是名声,材料里是大家对市民信用信誉的评估,名誉越好,贷款越容易等。
教师:信誉是一方面,还有什么?
学生:还可以是品德、才干、声望等社会评价。
教师:那好,请同学们再看看书,给人的名誉下个定义好吗?
学生: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教师:很好。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者也对他人进行评价,每个人一生中都处在这种评价中,而且,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如诚实、正直、善良、聪明等等,有了好的名誉,也就有了人的尊严,因为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板书:1.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
活动:播放录音(节选2004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散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教师: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学生齐声:袁隆平
师:谈到他,作为中国人我们为之自豪。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社会给予他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良好的名誉。这使他赢得了中国人甚至全球人的尊重。板书:2.公民享有名誉权的意义
袁隆平同志为什么被大家甚至世界所尊重,你能讲讲你所知道的他的事迹吗? 学生答略。教师:袁隆平每年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极其简朴,他没有名车豪宅,没有海滨别墅,他就与50多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基地。基地坐落在三亚市东郊荔枝沟警备区农场,没有水泥公路,一条机耕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袁隆平的儿子、儿媳大学、研究生毕业,跟大伙一样,天天下地,默默工作。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袁隆平具有很好的人品。
教师:是啊,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品行和表现。同学们都希望自己有个好名声,这就取决于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品行和表现。同学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啊!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品行优良者并不总是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请看教材P36-37《大江的委屈》。讨论:
(1)小明侵害大江名誉的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1:大江很伤心,人格尊严被侵犯,而且较委屈。学生2:周围同学可能议论指责大江,友谊受损。
学生3:和睦团结的班风受到影响,大家彼此缺乏信任等。(2)你对同学们的议论有什么看法?
学生1:大伟和小辉的看法不对,小敏说得对,小明的行为既不道德又违法。学生2:小明应公开道歉,他肯定违法了。
学生3:大江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小明若知错改正,可以宽容;若不知错,大江应该依法维权。
教师:同学们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人格尊严分为自尊和他尊两个层面,人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侵害名誉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我们要与侵权行为作斗争。板书:3.与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作斗争
侵害名誉的行为会给个人、集体带来危害。
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名誉权被侵犯的事例吗?
学生1:上次同桌的钢笔不见了,他硬说是我弄丢的,后来又说是我偷的。还好最后找着了。
学生2:电视上播过,村长竞选过程中,有个候选人到处造谣惑众,说对手的坏话,被抓了。
教师:侮辱,诽谤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轻则违反道德舆论的谴责,重则触犯法律,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39超市事件后思考: 1.保安的所作所为错在哪里? 2.若你是法官,会如何判决? 学生答略。
教师:按照法律规定,唯有司法机关为执行公务,依照法定程序(县级公安机关签发的搜查证等)方可对公民身体和住宅进行搜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一旦有人侵害我们的名誉,我们有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名誉,同时,我们也一定要做到尊重他人,绝不做有损他人名誉的事。欣赏:
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墨子 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
──莎士比亚 不论用什么方法获得名誉,如果没有品格来扶持,名誉终必归于毁灭。
──华盛顿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思想政治》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第四框的内容,是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重要内容,学好本框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资源和环保意识,因此,本框内容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及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正确分析资源和环境问题,为下一步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坚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密切相联的问题情境及图片展示,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使学生认识我国资源的严峻形势,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成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小战士。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积极行动。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教学重点: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3、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二、学生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理念:要充分利用视频案例、图片展示、文字材料等多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联系时事热点问题及当地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观点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
四、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教材、教师钻研教材,师生共同搜集资料编制教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自学探究。(2)搜集素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大家看一下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用品,知道都是什么做成的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用品都是自然资源做成的,那么,如何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呢?人类应该如何正确的利用自然资源呢?我国在资源和环境现状如何?我们在利用资源时,有没有对环境造成危害呢?社会的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些内容。探究新课:
(一)我们共有的家园(课件展示)
1、资源和人类的关系如何?当今世界的资源状况是怎样的?(课件展示)学生看书后回答:略。
2、教师提问:我国目前的资源状况是怎么样的呢? 创设情境:(课件展示)
① 我们小学课本中学习过这样几句话:“我们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②我国人均耕地是世界的1/
3、淡水是世界的1/
4、森林是世界的1/
6、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多排在世界人均的100名左右。提出问题: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指导:(略。)
教师课件出示结论:我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同时又是一个“资源小国”,资源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这是我国资源的重要国情。学生阅读材料,认识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状况。学生:(回答略)
教师指导:要从人口增长过快与资源不足方面引导学生。教师课件出示结论:矿产资源储量有限,开发利用不科学、损失严重。(课件展示)
学生:阅读材料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续写民谣,并互相传阅。(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课件展示)学生阅读材料。
(2)森林砍伐、植被破坏、“三化”面积增加。(课件展示)学生阅读材料。(3)、生物多样化受到严重破坏。(课件展示)
教师: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生阅读材料(略)。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课件出示结论: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识的时间及含义和要求 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
教师课件出示结论:教材P61 教师:为了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加快节约社会的建设,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各抒己见。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我国是个“资源小国”,是针对我国资源的()而言的。
A结构性短缺
B分布不均匀
C人均占有量少 D浪费严重.2、世界人均耕地4.05亩,我国只有1.16亩。我国已经利用的沿海滩涂和内陆水面不足 10%,水能资源的利用率也只有6%。材料说明()①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②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③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④我国资源利用率不高
A①②④
B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3、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用垃圾发电。你认为垃圾发电的意义有()①消除污染、改善环境。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经济发展。③保护资源和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④满足人民对资源的需求。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材料一:2004年4月8日,公务员颁布《关于开展节约资源活动的通知》,决定2004――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节约资源的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和耕地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
材料二:节约资源是全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生活中循环利用废弃物,是节约的有效途径。近日,在上海街头出现了一种新型垃圾筒,就是运用技术手段将废弃的纸张、塑料等合成制成的.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请指出我国资源方面的国情.(2)、分析“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3)、在我们周围有那些浪费现象,请列举。(4)、为了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加快节约社会的建设,应该怎么做? 课堂总结:课件展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