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中考政治复习【学案】 八年下册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节: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时间:2019-05-12 08:1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中考政治复习【学案】 八年下册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节: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中考政治复习【学案】 八年下册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节: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第一篇:九年中考政治复习【学案】 八年下册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节: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92007九年中考政治复习【学案】

八年下册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节: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主备人 刘国旺

教学目标:

自读教材34-39页知道人格尊严权的概念、表现、具体体现,掌握名誉及

名誉权的相关知识。培养自主学习习惯。通过自学检测题中案例的问题的互学交流,能判断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懂得人格尊严不可侵犯和尊重他人

人格的道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合作的能力。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人人格的德育教育。

自学提纲:

1、什么是人格尊严权?表现为哪两方面?

2、人格尊严权利具体体现为哪些方面?

3、什么是名誉?名誉集中体现了什么?

4、侵害名誉的行为有什么危害或影响?

5、什么是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哪两方面?

6、哪些行为是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怎样评价这种行为?

7、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有什么后果?

8、你的名誉权被侵犯,你应该怎么办?

自学检测:

一、单选题:

1、某学校住宿生丢了400元钱,老师怀疑本寝室同学所为,在班级请同

学们投票“选小偷”老师的做法()A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防止此事不再发生 B保护学生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C是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正当防卫行为D、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2、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这里的人格尊严包

括()

①肖像权 ②名誉权 ③生命权 ④健康权 ⑤隐私权 ⑥姓名权 ⑦通信自

由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⑥⑦C、①②⑤⑥D、②⑤⑥⑦

3、某学校为方便管理,规定交费多的学生和交费少的学生穿着不同颜色的校服,以此来区别“穷富“学生()

A、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B、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C、属于学校的正常管理工作D、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4、王某对单位领导有意见,趁领导外出考察期间,在其办公室的门上贴

上写满恶恨咒语的大字报,王某侵犯了该领导的()

A、政治权利和自由B、名誉权C、隐私权利D生命健康权

5、丙在丁的脸上刺了个“贼”字,丙侵犯了丁的()①生命健康权②人格尊严权 ③名誉权④人身自由权⑤肖像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6、公然辱骂他人,捏造事实在背后中伤他人,添油加醋,诋毁他人,搬

弄是非,无中生有,挑拨离间,说他人的坏话都是侵犯()

A、肖像权B、姓名权C、名誉权D荣誉权

二、判断题:

1、监狱的在押犯人不享有人格尊严权。()

2、良好的名誉主要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3、张三谩骂李四,张三行为是侵犯李的姓名权的行为。()

三、非选择题:

有一乞丐在沿街乞讨时,李某鄙夷地将施舍的钱币用力地扔到乞丐的脸

上,该乞丐非常不满这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有人认为乞丐有什么

尊严,你认为乞丐有尊严吗?为什么?

电视热播连续剧《少年包青天》时,王明等同学见班上的小波皮肤黝黑,就给他起了个“黑炭头”的外号,并在同学中散播,结果别班同学一见到

小波,也都叫他“黑炭头”。小波的心中很不好受。

(1)王明的行为侵犯了小波的什么权利?

(2)分析王明的行为有哪些危害?

(3)对此,小波应该怎么办?(提出两种解决办法)

验收学习

单选题:

1、某校一学生在寝室丢了东西,老师怀疑是本校学生所为,在查无结果的情况下,校长让全体同学投票“选小偷”。这种做法()

A、能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B、保护了学生的合法财产

C、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D、是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有效

2、白某在网上对吴某大肆进行漫骂、侮辱,当地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白某向吴某公开道歉,并向吴某支付精神损失费5000元,这表明我国法律保障公民的()不受侵犯。()

A.荣誉权B.肖像权C.姓名权D.人格尊严

3、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说明()。①我国法律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②人格尊严权在公民的人格权中居于首要地位③人格尊严不可辱④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4、滨江一中高二学生林强想竞选学校学生会主席,但他的“威望”不及何辉同学,为了竞选成功,他道听途说,添油加醋,捏造事实背后中伤、诋毁何辉,林强的行为侵犯了何辉的()。

A.政治权利和自由B荣誉权C.隐私权D.名誉权

5、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看重自己名誉的民族,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

A.他人的高度评价B.个人的良好表现

C.父母的社会地位D.个人的专业方向

二、非选择题:

教材39页中学生小花等的事例中超市保安侵犯了小华和同学的哪些权利?法律依据是什么?

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做出怎样的判决?

案例给我们中学生什么启示?

第二篇:4.1《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导学案

八下思品第四课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导学案

编写:马良审核:邱少强时间:2014.2.28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能够自觉地尊重他人,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

2、【能力目标】: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行为。

3、【知识目标】:初步识记人格尊严权的内容,记住公民享有的名誉权,记住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三、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讨论,自主探究

1.公民作为一个“人”享有的最起码的__________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________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________权。表现为_______和_______两方面。

2.人格尊严权具体体现为________权、________权、________权、________权等。

3.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可以使我们获得____上的满足,有良好名誉者不仅可获得社会的更多____,还可获得___ 4.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__________。不过品行优良者并不总是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人的名誉权常常会受到侵害,使 _________降低,精神异常痛苦。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不仅践踏了他人的_________,而且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破坏_________、危害_________。5.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________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_____权和名誉____权。我们有权利用自己的良好名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名誉受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____。6.公然谩骂他人,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赃物等,都属于________行为;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害他人等行为,是______行为。这些侵权行为,轻则受到______的谴责,严重的要承担_____________。

(三)展示交流,共同探究 探究一: 教材P34页的情景材料,回答:你的看法是什么?如果你是小光,会有什么感受? 探究二:阅读教材P37页材料你对上述观点怎么看,为什么?你会采取大江的做法吗? 探究三:阅读教材P38页材料和漫画,回答:(1)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2)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把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四)总结归纳,新知巩固

我的总结:本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主要有: 我的困惑:(对本节课没有明白的问题,学生可以当堂提出来。)

(五)、【课堂作业】-----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最佳选择】1.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是()

A.肖像权B.人格尊严权C.人身自由权D.荣誉权

2.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说明()

①我国法律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②人格尊严权在公民的人格权中居于首要地位③人格尊严不可辱④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滨江一中高二学生林强想竞选学校学生会主席,但他的“威望”不及何辉同学,为了竞选成功,他道听途说,添油加醋,捏造事实背后中伤、诋毁何辉,林强的行为侵犯了何辉的()

A.政治权利和自由B.荣誉权C.隐私权D.名誉权 4.良好的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

A.地位身份B.良好表现C.学历D.学业成绩 5.人格尊严权集中体现为()

①生命健康权②自由权③名誉权④肖像权⑤姓名权⑥隐私权A.①④⑤⑥B.①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②③⑤⑥

【情境分析】某校初三学生王一同学因盗窃同学钱物,受到学校记过处分。学校将处分决定在全校宣读并张榜公布。王一认为学校可以给他处分,但不应在全校宣读和张榜公布,他认为学校上述行为侵犯了他的人格尊严(即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将学校告上法庭,校方认为,处分学生后,如果不在全校公布就达不到教育本人和警示学生的目的。法官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国家对中小学校处分学生时是否应当当众宣读和张榜公布以及在什么范围内公布,尚未做出具体规定。因此,法院想就此广泛征求意见。请你按下列要求发表自己的见解。

(1)、你认为学校在全校宣读和张榜公布对未成年人的处分决定是否侵犯了受处分者的人格尊严?为什么?

(2)、对王一同学的处分决定,应不应该在全校宣读并张榜公布?

(3)、怎样才能既教育严重违纪学生,又维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请你提出你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篇: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政治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荣誉权;明确公民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能力目标:

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荣誉权的行为。提高依法维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珍惜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懂得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名誉。增强依法维权意识。教学重难点

人格尊严不可辱,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教学过程 材料投影:(《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译:读书人宁可死,也不能接受侮辱,形容宁死不屈的节操。)不食嗟来之食

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的走过来,就高声喊道:“喂,来吃粥。”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说完他辞谢了黔敖又向前走了,终于饿死在路边。

教师:看完上述材料,结合本课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这种行为?材料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1:人应自立,自己养活自己,人格尊严不可辱。

学生2:人格尊严比生命还重要,启示我们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人。教师:这段材料说明人格尊严不可辱。板书:

一、人格尊严不可辱 1.什么是人格尊严

教师:尊严,通常与人格的尊重相联,以相互间的尊重为前提。尊严,是人的一种情感需要,不容冒犯。拥有尊严的人,是做人有原则的人,是有骨气的人。他不因饥饿而食嗟来之食,不因位卑而委身于权贵,不因力单而为强暴屈服。维护尊严的人,都是自尊心、自信心极强的人。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有思想,有自尊,有受人尊重的需求。

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人格尊严权。板书:2.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

人格尊严权集中表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我们先学习名誉权。导读:P35有关信用审查制的小字资料。教师: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用自己的话谈谈人格尊严权中的名誉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板书:

二、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学生:名誉就是名声,材料里是大家对市民信用信誉的评估,名誉越好,贷款越容易等。

教师:信誉是一方面,还有什么?

学生:还可以是品德、才干、声望等社会评价。

教师:那好,请同学们再看看书,给人的名誉下个定义好吗?

学生: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教师:很好。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者也对他人进行评价,每个人一生中都处在这种评价中,而且,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如诚实、正直、善良、聪明等等,有了好的名誉,也就有了人的尊严,因为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板书:1.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

活动:播放录音(节选2004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散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教师: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学生齐声:袁隆平

师:谈到他,作为中国人我们为之自豪。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社会给予他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良好的名誉。这使他赢得了中国人甚至全球人的尊重。板书:2.公民享有名誉权的意义

袁隆平同志为什么被大家甚至世界所尊重,你能讲讲你所知道的他的事迹吗? 学生答略。教师:袁隆平每年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极其简朴,他没有名车豪宅,没有海滨别墅,他就与50多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基地。基地坐落在三亚市东郊荔枝沟警备区农场,没有水泥公路,一条机耕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袁隆平的儿子、儿媳大学、研究生毕业,跟大伙一样,天天下地,默默工作。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袁隆平具有很好的人品。

教师:是啊,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品行和表现。同学们都希望自己有个好名声,这就取决于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品行和表现。同学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啊!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品行优良者并不总是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请看教材P36-37《大江的委屈》。讨论:

(1)小明侵害大江名誉的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1:大江很伤心,人格尊严被侵犯,而且较委屈。学生2:周围同学可能议论指责大江,友谊受损。

学生3:和睦团结的班风受到影响,大家彼此缺乏信任等。(2)你对同学们的议论有什么看法?

学生1:大伟和小辉的看法不对,小敏说得对,小明的行为既不道德又违法。学生2:小明应公开道歉,他肯定违法了。

学生3:大江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小明若知错改正,可以宽容;若不知错,大江应该依法维权。

教师:同学们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人格尊严分为自尊和他尊两个层面,人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侵害名誉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我们要与侵权行为作斗争。板书:3.与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作斗争

侵害名誉的行为会给个人、集体带来危害。

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名誉权被侵犯的事例吗?

学生1:上次同桌的钢笔不见了,他硬说是我弄丢的,后来又说是我偷的。还好最后找着了。

学生2:电视上播过,村长竞选过程中,有个候选人到处造谣惑众,说对手的坏话,被抓了。

教师:侮辱,诽谤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轻则违反道德舆论的谴责,重则触犯法律,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39超市事件后思考: 1.保安的所作所为错在哪里? 2.若你是法官,会如何判决? 学生答略。

教师:按照法律规定,唯有司法机关为执行公务,依照法定程序(县级公安机关签发的搜查证等)方可对公民身体和住宅进行搜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一旦有人侵害我们的名誉,我们有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名誉,同时,我们也一定要做到尊重他人,绝不做有损他人名誉的事。欣赏:

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墨子 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

──莎士比亚 不论用什么方法获得名誉,如果没有品格来扶持,名誉终必归于毁灭。

──华盛顿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思想政治》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第四框的内容,是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重要内容,学好本框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资源和环保意识,因此,本框内容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及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正确分析资源和环境问题,为下一步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坚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密切相联的问题情境及图片展示,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使学生认识我国资源的严峻形势,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成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小战士。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积极行动。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教学重点: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3、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二、学生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理念:要充分利用视频案例、图片展示、文字材料等多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联系时事热点问题及当地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观点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

四、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教材、教师钻研教材,师生共同搜集资料编制教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自学探究。(2)搜集素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大家看一下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用品,知道都是什么做成的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用品都是自然资源做成的,那么,如何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呢?人类应该如何正确的利用自然资源呢?我国在资源和环境现状如何?我们在利用资源时,有没有对环境造成危害呢?社会的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些内容。探究新课:

(一)我们共有的家园(课件展示)

1、资源和人类的关系如何?当今世界的资源状况是怎样的?(课件展示)学生看书后回答:略。

2、教师提问:我国目前的资源状况是怎么样的呢? 创设情境:(课件展示)

① 我们小学课本中学习过这样几句话:“我们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②我国人均耕地是世界的1/

3、淡水是世界的1/

4、森林是世界的1/

6、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多排在世界人均的100名左右。提出问题: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指导:(略。)

教师课件出示结论:我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同时又是一个“资源小国”,资源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这是我国资源的重要国情。学生阅读材料,认识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状况。学生:(回答略)

教师指导:要从人口增长过快与资源不足方面引导学生。教师课件出示结论:矿产资源储量有限,开发利用不科学、损失严重。(课件展示)

学生:阅读材料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续写民谣,并互相传阅。(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课件展示)学生阅读材料。

(2)森林砍伐、植被破坏、“三化”面积增加。(课件展示)学生阅读材料。(3)、生物多样化受到严重破坏。(课件展示)

教师: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生阅读材料(略)。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课件出示结论: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识的时间及含义和要求 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

教师课件出示结论:教材P61 教师:为了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加快节约社会的建设,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各抒己见。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我国是个“资源小国”,是针对我国资源的()而言的。

A结构性短缺

B分布不均匀

C人均占有量少 D浪费严重.2、世界人均耕地4.05亩,我国只有1.16亩。我国已经利用的沿海滩涂和内陆水面不足 10%,水能资源的利用率也只有6%。材料说明()①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②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③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④我国资源利用率不高

A①②④

B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3、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用垃圾发电。你认为垃圾发电的意义有()①消除污染、改善环境。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经济发展。③保护资源和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④满足人民对资源的需求。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材料一:2004年4月8日,公务员颁布《关于开展节约资源活动的通知》,决定2004――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节约资源的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和耕地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

材料二:节约资源是全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生活中循环利用废弃物,是节约的有效途径。近日,在上海街头出现了一种新型垃圾筒,就是运用技术手段将废弃的纸张、塑料等合成制成的.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请指出我国资源方面的国情.(2)、分析“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3)、在我们周围有那些浪费现象,请列举。(4)、为了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加快节约社会的建设,应该怎么做? 课堂总结:课件展示(略)

第四篇:八年级政治教案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八年级政治教案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长江中学 易爱荣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

2、明确侵犯公民名誉权和人格尊严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

3、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意识。

4、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人格权利。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难点:依法维护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发,导入新课 板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二、人格尊严不可辱

活动一:自主学习教材P34、P35

1、了解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内容、重要性。

2、分析案例《我是小偷》认识侵犯人格尊严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活动二:填一填(社会评价)说一说(名誉的含义)活动三:

1、分析案例《贷款》认识良好名誉的作用

2、事例分析《中学生大江》认识侵害名誉行为的危害性

四、尊重他人的名誉权。

活动四:

1、自主学习教材P38、P39,了解名誉权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2、事例分析《君子》,引导学生认识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

3、事例分析《旅游鞋》、《张铁林》、《武大郎》,引导学生感悟侵犯名誉权要承担法律责任。

4、“我是小法官”议一议《中学生大江》

五、总结

六、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调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开放式活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与人正确交往的能力,学生整体得到收获。

第五篇:八年级政治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3

第四课

第一框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荣誉权;明确公民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能力目标: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荣誉权的行为。提高依法维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珍惜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懂得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名誉。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本课地位:本课分别介绍了人格尊严权与名誉权。教学重难点:人格尊严不可辱,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侵犯学生人格尊严权的行为时有发生,但由于学生对人格尊严权认识不足,因此不能意识或分辨出一些行为已侵犯了自己的人格尊严权,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权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加强学生对人格尊严权的了解、认识十分必要。

教学设计:

材料投影:(《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译:读书人宁可死,也不能接受侮辱,形容宁死不屈的节操。)

不食嗟来之食

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的走过来,就高声喊道:“喂,来吃粥。”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说完他辞谢了黔敖又向前走了,终于饿死在路边。

教师:看完上述材料,结合本课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这种行为?材料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1:人应自立,自己养活自己,人格尊严不可辱。

学生2:人格尊严比生命还重要,启示我们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人。教师:这段材料说明人格尊严不可辱。板书:

一、人格尊严不可辱 1.什么是人格尊严

教师:尊严,通常与人格的尊重相联,以相互间的尊重为前提。尊严,是人的一种情感需要,不容冒犯。拥有尊严的人,是做人有原则的人,是有骨气的人。他不因饥饿而食嗟来

之食,不因位卑而委身于权贵,不因力单而为强暴屈服。维护尊严的人,都是自尊心、自信心极强的人。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有思想,有自尊,有受人尊重的需求。

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人格尊严权。

板书:2.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

人格尊严权集中表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我们先学习名誉权。导读:P35有关信用审查制的小字资料。

教师: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用自己的话谈谈人格尊严权中的名誉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板书:

二、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学生:名誉就是名声,材料里是大家对市民信用信誉的评估,名誉越好,贷款越容易等。教师:信誉是一方面,还有什么?

学生:还可以是品德、才干、声望等社会评价。

教师:那好,请同学们再看看书,给人的名誉下个定义好吗?

学生: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

教师:很好。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者也对他人进行评价,每个人一生中都处在这种评价中,而且,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如诚实、正直、善良、聪明等等,有了好的名誉,也就有了人的尊严,因为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

板书:1.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

活动:播放录音(节选2004感动中国颁奖晚会)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散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教师: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学生齐声:袁隆平

师:谈到他,作为中国人我们为之自豪。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社会给予他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良好的名誉。这使他赢得了中国人甚至全球人的尊重。

板书:2.公民享有名誉权的意义

袁隆平同志为什么被大家甚至世界所尊重,你能讲讲你所知道的他的事迹吗? 学生答略。

教师:袁隆平每年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极其简朴,他没有名车豪宅,没有海滨别墅,他就与50多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基地。基地坐落在三亚市东郊荔枝沟警备区农场,没有水泥公路,一条机耕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袁隆平的儿子、儿媳大学、研究生毕业,跟大伙一样,天天下地,默默工作。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袁隆平具有很好的人品。

教师:是啊,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品行和表现。同学们都希望自己有个好名声,这就取决于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品行和表现。同学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啊!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品行优良者并不总是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请看教材P36-37《大江的委屈》。

讨论:

(1)小明侵害大江名誉的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1:大江很伤心,人格尊严被侵犯,而且较委屈。学生2:周围同学可能议论指责大江,友谊受损。学生3:和睦团结的班风受到影响,大家彼此缺乏信任等。(2)你对同学们的议论有什么看法?

学生1:大伟和小辉的看法不对,小敏说得对,小明的行为既不道德又违法。学生2:小明应公开道歉,他肯定违法了。

学生3:大江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小明若知错改正,可以宽容;若不知错,大江应该依法维权。

教师:同学们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人格尊严分为自尊和他尊两个层面,人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侵害名誉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我们要与侵权行为作斗争。

板书:3.与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作斗争 侵害名誉的行为会给个人、集体带来危害。

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名誉权被侵犯的事例吗?

学生1:上次同桌的钢笔不见了,他硬说是我弄丢的,后来又说是我偷的。还好最后找着了。

学生2:电视上播过,村长竞选过程中,有个候选人到处造谣惑众,说对手的坏话,被抓了。

教师:侮辱,诽谤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轻则违反道德舆论的谴责,重则触犯法律,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39超市事件后思考: 1.保安的所作所为错在哪里? 2.若你是法官,会如何判决? 学生答略。

教师:按照法律规定,唯有司法机关为执行公务,依照法定程序(县级公安机关签发的搜查证等)方可对公民身体和住宅进行搜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法律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一旦有人侵害我们的名誉,我们有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名誉,同时,我们也一定要做到尊重他人,绝不做有损他人名誉的事。

欣赏:

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墨子 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

──莎士比亚 不论用什么方法获得名誉,如果没有品格来扶持,名誉终必归于毁灭。

──华盛顿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些同学,利用他人的缺陷给他人起外号,这种行为实际上侵犯了他人的(B)

A. 荣誉权

B.名誉权

C.姓名权

D.生命健康权

2、某学校一学生寝室丢失了物品,老师怀疑是本学校的学生所为,经过调查在毫无结果的情况下,让同学在班级投票“选小偷”。这种做发(C)

A.保护了同学的财产所有权 B.能够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C.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D.是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手段

2006年5月30日,杨某收到一条手机短信,内容充斥着侮辱、谩骂和恐吓,给杨某造成可极大的精神痛苦和刺激。通过调查发现短信发送人后,一些亲戚朋友建议杨某实施报复,而杨某则主张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后来,经过法院审理、判决,其结果是短信发送人向杨某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500元。据此回答3—4题:

3、该短信发送人的行为(A)

(1)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

(2)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不道德的行为

(3)侵犯了公民的通信秘密

(4)是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 A.(1)(2)B.(3)(4)C.(1)(2)(3)D.(2)(3)(4)

4、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D)A..法律是解决矛盾纠纷的唯一手段

B.学习法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制裁他人 C.法律意识强的公民享有的权利就多

D.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某校初二学生张某和李某星期天去乒乓球馆打乒乓球,玩了三个小时后,他们付了钱,交回乒乓球拍后准备回家。但是出门时被报案人员拦住,以两副昂贵的乒乓球拍丢失为理由,强行将二人脱去外衣,对其身体和背包进行搜查。你认为两位中学生应该(D)

A.忍气吞声

B.纠集朋友到乒乓球馆大吵大闹,使其无法正常营业 C.对报案人员进行打击报复,使其付出代价 D.寻求法律帮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某中学为了方便管理,规定交费多的同学与交费少的同学穿着不同颜色的校服,以区分“贫富”学生。对于学校的这一做法,你认为这一规定(D)

A.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B.体现了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C.属于正当的学校保护 D.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7、某村村民张某因为个人恩怨,购置高音喇叭、扩音器等广播器材,自命为“人民广播站”,在村中以广播的形式,散布时任村委会主任李某贪污受贿、盗窃及村霸等“十大罪状”的谣言。对张某行为的评价,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张某的行为是在行使自己的权利

B.张某的行为是在打击贪污等犯罪活动的有效方式 C.张某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D.张某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

8、某校班主任每周组织一次“最好”和“最差”学生的评选。热按后把表现最好的同学安排在前排,而最差的则安排在最后的墙角边。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D)(1)该做法有利于加强课堂管理

(2)该做法有损学生人格尊严,应坚决制止

(3)该做法不科学,但也不违法,不提倡,也不必禁止

(4)该做法属于违法行为 A.(1)(2)B.(3)(4)C.(1)(4)D.(2)(4)

9、下列行为不属于侵犯公民名誉权的有(C)

A.王林和李明由于一件小事产生分歧,王林就对李明不满,故意在同学中造谣

说李明曾在书店偷窃书籍

B.王某由于考试不及格,老师在班级队会上批评王某时说“你真笨,像蠢猪” C.法院对犯罪分子公开审理

D.某校一学生寝室丢了东西,老师怀疑是本校师生所为,在查无结果的情况下,让同学们投票“选小偷”

10、某班级班主任想组织一次“民主测评会”,让学生不记名投票,在全班选出“最不受欢迎的同学”。若你是班级中的一员,面对这种情况,你应该(D)

A.按照班主任的要求认真填写选票

B.在选票上写上自己不喜欢的或者认为有许多缺点和毛病的同学的名字,这样还可以帮助他改正自身的缺点和毛病 C.向法院耆宿,请求法院给予刑罚处罚

D.即使劝阻班主任的做法,因为这样做有损班级同学的人格尊严,是一种违法行为

11、某人到公司去应聘被拒绝,因为在他的档案中有一次考试作弊的记录。这件事告诉我们(D)

A.要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B.肖像权对我们很重要 C.姓名权不能乱用 D.要珍惜自己的名誉

二、问答题

初二学生小李和小郑逛超市被怀疑偷东西而遭到保安人员非法搜身。请问保安人员的做法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商场的东西失窃,保安人员是否有权进行搜查?为什么?如果你遇到上述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 答案:(1)保安人员的做法是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和名誉权的违法行为。

(2)无权进行搜查。因为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或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任何搜查、拘禁和逮捕。司法人员在办案的时候需要搜查公民的身体,必须出事搜查证,并只能是为了收集证据或查获犯罪嫌疑人。报案并非执法人员。

(3)对保安人员的非法行为进行告诫,阻止其侵权行为的发生;可要求其赔偿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恢复名誉;必要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下载九年中考政治复习【学案】 八年下册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节: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中考政治复习【学案】 八年下册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节: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