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风筝》课时教学设计1
《风筝》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1)自读,互读。
(2)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1)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2)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词语:
精心 憧憬 依然 踪影 似乎 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半沉半浮 翩翩飞舞 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四人一小组讨论。3.每组选代表发言。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感悟课文,体会“我们” 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1)做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板书:依然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虽然„„但是„„”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
(2)放风筝。重点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 板书:拼命
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3)找风筝。重点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①让学生分别找出这几句话,教师出示这几句话。
②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 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③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板书: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哭 垂头丧气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④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三、拓展想象
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 了吗? 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如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写下来。
第二篇:《风筝》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整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为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或作评价。
⑵ 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2、教师:
⑴ 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⑵ 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⑶ 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完成时间:2分钟)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完成时间:4分钟)
三、质疑探究(完成时间:20分钟)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提示: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个别学生朗读全文,听读课文后,进行朗读评价。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安排时间:17分钟)
1、问题探究:
⑴ 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⑵ 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⑶ 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2、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完成时间:2分钟)
1、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2、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第三篇:《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风筝》是三年级的一篇讲渎课文,所需要的课时为两课时,八十分钟,本节课是笫一课时。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的不同心情。教学重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的不同心情。教学难点
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教法与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和图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文
1、打开话题: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
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一)、品读感悟做风筝和放风筝时的心情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是否读出高兴的语气,听后仿读,读好课文。
2、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a、读通第2自然段,创造比读的氛围,在读、听、仿读、赛读中读通课文。b、移情悟情: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些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相机板书并理解:充满憧憬
怀着希望
c、教师引读:因为风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 d、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想象入境: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干什么?
4、朗读展示:谁想放的,请他来读读课文。鼓励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后仿读,评点。(多人次读)
5、说读结合,入境入情。
a、大家是怎么放风筝的?出示填空
板书:自由自在 充满快乐
b、再读,注意填进去的字,把怎么放的告诉同桌。
c、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喊叫给大家听听。
6、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心情读课文。
7、就在这一瞬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请你默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我们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品读感悟找风筝的心情
过渡:是呀,风筝不见了,幸福鸟不见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们都------(生答:伤心)出示第五到八自然段
1、师生合作读第五到八自然段,读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a释“垂头丧气”
b在什么情况下,你才会垂头丧气?
2、“就在我们垂头丧气的时候,一抬头,看见了水磨坊。”
出示句子:“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3、于是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同学们,这里用了一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
4、引导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
故事的结尾没有说我们能不能找到那失去的风筝,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接着会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写下来吧。
5、学生展开想象,自由扩书。
6、点评小结:是啊,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我们对于自由,对于快乐,幸福的追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四、总结全文
童年里发生的事有时让人高兴,有时让人伤心,但都是让人难以忘怀的。(指着板书说话)你童年里最大的快乐又是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
做风筝 :充满憧憬
怀着希望 风筝
放风筝 :自由自在 充满快乐
找风筝
:追求幸福
永不停止
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在备课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读和说的能力。例如:在感悟做风筝时的快乐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针对体现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的那一段话“我们精心做着……写在上面”进行引读:因为风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这样引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做风筝给孩子们带来了快活的体验,这样的引读很有必要。不仅如此,我还注重挖掘文章的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主动表达。例如:在体会放风筝的内容时,我抓住了一句话“他们拼命地奔跑,拼命地喊叫。”进行语言训练,你觉得他们会在喊叫些什么呢?谁能配上表情动作来喊一喊?并出示那幅插图让孩子们去自由的想象,更有趣的是,让全班的孩子都站起来,在老师的调动下,一起去快乐的喊一喊,孩子们显然感到非常兴奋,表现的欲望大增。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还有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首先,在课前复习导入时,询问学生童年的最大快乐不应该流于形式,要深入地挖掘,让学生有快乐的心情体验,更好地为学习本课服务。但是我因为怕耽误授课时间草草一带而过。
再者,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得有关信息,为有效调控作好充分的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最后,要抓住重点部分,进行朗读指导。教师点拨环节,要让学生自主发现,适时指导。
今后我将努力使课堂教学既符合学生需要,又能激发学生兴趣,把教学落到实处。及时捕捉教学契机,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篇: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最新
《风筝》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读悟课文,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变化。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心情的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教学准备
课件及相关资料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件出示:第10课《风筝》)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呢?
3、说得非常清楚,课文的确是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来写的。
4、你是从哪儿找到了这个答案?(第一自然段)
5、真好,你真会发现。(打出文字投影:“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师范读了这句话)
6、作者说那是“最大的快乐”,可见作者对风筝的喜爱,请你们自己练习读一读,读出作者对风筝的感情。(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汇报,通过评价来进行感情朗读的指导)
7、这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因为我们发现,它还领起了下文。接下来的课文很自然地就记叙了作者他们做风筝和放风筝的情景。
二、感悟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一).做风筝请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你能够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学生默读,进行标画,练习朗读,反馈交流)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你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
2、(出示相关文字投影:“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你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把“精心”换一个词语吗?
3、我们(用心、认真、专心、一心一意)做着的是一只怎样的风筝呢?
4、你读书真细心。
5、课件出示:不是什么都不像吗?怎么又被称作“幸福鸟”呢?(因为在孩子们的眼里,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快乐的心情。)
6、看来,我们很容易被这样的一份纯真所感染,课件出示:那么孩子们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呢?(风筝寄托着他们的憧憬和希望;他们想让自己也跟着风筝飞上蓝天;我们知道人是没有翅膀的,根本不可能飞上天空。但是风筝可以,这也就是说,风筝可以完成孩子们的愿望。)
7、是呀,当我们脚踏大地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却可以像风筝一样飞翔在天空。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心灵的自由与快乐都是最幸福的事情。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一份美好与甜蜜再来读这一段。
(二)、放风筝你觉得作者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从哪儿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请你再一次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把你能够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
1、(1)课件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拼命
(2)、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他们究竟是带着怎样地语气或表情说的呢?你能想像得到吗?(惊奇、羡慕)
a.惊奇、羡慕,仅仅是因为我们把风筝放得高吗?你能否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
b.是呀,我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那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
c.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句吧。
(三)找风筝
(1)课件出示:“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指名读 a、你读得很好,我感受到了风筝飞走时孩子们的焦急。
b、从早晨玩儿到下午,孩子们都不肯停下来,可见他们对风筝的什么?〔迷恋〕。
c、不过是一只很普通的风筝,然而当风筝飞走后却让作者和他的小伙伴怎么样?〔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从这两个成语足以看出他们对风筝的什么?(喜爱。)
d、这里面谈到了“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两个成语,分别该怎样理解呢?(板书:大惊失色,引导学生逐字理解。大:吃惊的程度 惊:吃惊 失:失去 色:颜色 大惊失色:表示因为吃惊而使得脸都变色了。)
e、我们再来看“千呼万唤”这个词语。(板书:千呼万唤)“千”和“万”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呼”和“唤”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千呼万唤”的意思就是——喊了很多遍。
f、从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着急〕
(2)、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有留住风筝。还有谁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也体会到作者对风筝喜爱呢?(课件出示:“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3)、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寄托着我们憧憬和希望 的风筝; 为了那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 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为了那只装满了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教师在学生回答时课件出示: 希望 幸福 理想 快乐 童真)(4)感受憧憬和希望
1.同学们不要垂头丧气,会不会有什么地方没找啊?(有!水磨坊!)2.赶紧去啊,说不定风筝就在那里呢!快,快!(齐读:“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3.孩子们找到他们的“幸福鸟”了吗?请展开想象的翅膀,为课文写个结尾。
(1)小练笔:
我们飞快地奔向水磨坊,(5)、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这些孩子一定可以找到的是——(课件出示:希望、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
三、拓展升华
1、小小的一只风筝,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不管是做风筝,放风筝,还是找风筝,孩子们的心里都充满着憧憬和快乐。相信你们一定很喜欢这篇课文,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遍课文吧。你们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把它勾画下来吧。
2、谁来读读自己画的句子。
3、同学们,古人留下许多写风筝的古诗,想欣赏一下吗?(课件出示:《村居》,清·高鼎;《放断鹞》,杨韫华„„)
4、同学们,一只小小的风筝唤起了我们诸多的情感。其实不光是高鼎、杨韫华、贾平凹写到了风筝,还有很多艺术作品都是跟风筝有关的。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相近,现在请你来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三月三》歌曲〕。
四、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大家一定也像课文里的孩子一样喜欢风筝吧。我想: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心,在风筝身上放飞我们的希望和理想吧!
五、作业。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和同学内交流。
附板书设计
10.风筝
做风筝 ―― → 憧憬、希望 放风筝 ――→ 快活、拼命地奔跑
找风筝 ―― →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
第五篇: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风筝》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简案
陈敏敏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借助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古诗积趣导入
导入:出示PPT古诗图片,学生齐读。
过渡:这里的孩子们在干什么?理解“鸢”。
板书:风筝。发现形近字“静、挣”。
介绍风筝,学习资料袋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出示带有拼音的生词,学生自由练读
3、去拼音指名分行读。教师及时纠正。
4、猜谜语 巩固生字。
5、书写“丧”字。
三、研读文本,感悟做风筝的快乐
过渡:检查朗读,理清文脉。
一、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检查课文朗读,并想象课文写了关于风筝的几件事情?
二、研读第一自然段
1、“做风筝”当时“我们”心情又分别是怎样的呢?
2、PPT: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3、通过想象做时的样子体会“精心”。
4、PPT:出示蝴蝶的尾巴,展开想象,体会“憧憬”和“希望”。
5、PPT: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质疑:为什么“什么也不像了”我们却“依然快活”。感悟情感。
四、词语拓展
送你几个心情的词语。
学生自由练读,运用。
教学反思:
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段,而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如:
(1)换词法
在理解“精心”一词时,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认真、仔细、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见得孩子们在做风筝时的认真样。
(2)由字面入手、联系生活
在理解“翩翩飞舞”一词时,提出“翩”字,了解字形,翩的左边是扁,右边是羽,“扁扁的羽毛飘起来会是什么样?”学生回答“又轻又快地”。再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用翩翩飞舞形容什么?”学生答“蝴蝶在花园里飞舞”、“树叶离开树枝时”、“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时”„„“在孩子们眼中这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就好比是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翩翩飞舞,他们的心情也快活地飞扬起来了,请你再来读一读,感受风筝的飘逸和作者的情怀。”
但同时也表现出许多的不足。
1、词语教学过于浓重,影响了整个教学进程,显得拖沓。
2、中段的“段”的教学不明显,而直入字词品析教学。
3、文本解读不够到位。孩子们是因憧憬而快乐而非因快乐而快乐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努力深刻解读文本,并注意学段要求,合理设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