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呼吸作用-评课稿:孙见
《呼吸作用》评课稿
评课人:孙见
听了全家朋老师的《呼吸作用》一课。整节课给我的感觉是“真实、平实、充实、扎实”。所谓“真实”,指的是课堂上没有预演的身影,毫无娇柔做作,真正地反映了课堂真实的一面;所谓“平实”,指的是教学过程中虽没有波澜壮观的场面,却真真切切向我们展示了一堂朴实的教学过程;所谓“充实”,指的是本节课教学设计充分,内容材料丰富多样;所谓“扎实”,本节课上下来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也扎实!
为什么这么评价这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个人的感受:
一、教师行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从学生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新奇而富有挑战性,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整体的三个实验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激发出学生对未知生物世界的强烈探索欲望。
2、教学方法灵活:主要以导学、探究式学习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法。多媒体白板课件辅助教学和演示实验观察法有机相结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采用目标教学法,注重学生参与:如预习检测的提纲分基础知识和提高探究两部分,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特别是课堂检测部分留给学生一个课后思考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4、关注个体差异,实行赏识教育: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适当点评。如在学生提取已有的知识: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老师及时的鼓励能够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知识面很广。
5、教师强化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拉动思维的纵向和横向拓展:如: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时,采用表格形式: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老师及时为学生搭建分组讨论的平台(小组讨论3分钟),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问题的研究解决。
二、特色:
1、教学过程思路清晰,突出前后知识的连续性、严密性做到首尾呼应。例如:本节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够把前面学习细胞知识的线粒体联系起来。这样回顾前面的知识,将新旧知识综合起来,前后照应。能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能把抽象知识系统化。
2、注重学生关于对生活实践的体验:尝试设计和大胆引入联系实际创新的三个演示实验。如:人体呼出的气体含较多的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放出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消耗氧-萌发的种子瓶中没有氧气→被种子消耗。将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入盛有煮熟的种子、正在萌发的种子的广
口瓶中,观察现象。交流观察结果:在盛有萌发的种子里的瓶中的蜡烛熄灭,而在盛有煮熟种子里的瓶中的蜡烛继续燃烧。每个实验操作都非常严谨、规范。并且实验是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形象很明显。体现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色。也非常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课堂小结: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谈本节自己的收获,比较老师包揽的课堂小结教学效果更好一些。
全家朋是我们学校教龄最短的老师之一。今天他能能迎接挑战,起到了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呈现给我们这样一节精彩的课。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谢谢大家!
2015年 12月 24日
第二篇:观摩孙凤《加减混合》评课稿
观摩孙凤《加减混合》评课稿
鲁成坡
听了孙凤老师教学《加减混合》这一内容,而这一个知识点可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连加连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是一个很好的铺垫,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显得比较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通过动脑动口,理解加连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激励每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具体表现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在课的开始,孙老师出示一些美丽的天鹅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所得叙述,理解图意,: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后来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然后读题,试算(解决问题)4+3=7,在试算的过程中采用、交流的,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理解4+3-2算式的意义,明白4+3-2算式的意义,明白4+3-2算式的计算顺序是先算4+3=7,再算7-2=5。在交流中明白在计算时要记住步是几减几。孙老师练习题的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又有美好的故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掌握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作了强调。学生汇报运算顺序时,配合课件突出运算顺序,突破难点。教育学生要细心计算。
三、板书简洁,突出知识点的联系。为了便于学生找到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的异同,孙老师板书的设计简洁,让学生一看板书让学生明白所学的内容,这对培养学生学生能力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孙老师的所教学的这一内容,教学思路是清晰,完成了应的教学目标,看出师生之间的好,从而教学效果是很不错的。
第三篇:六年级评孙娟老师的课
评孙娟老师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六年级数学组 2012-2-13 今天聆听了孙娟老师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一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教学过程结构清晰。
第一层次:复习以往的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第二层次:学生尝试计算15×144,教师巡视并收集资源,结合学生呈现出的各种现象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并且通过一组习题(共6题),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新知,并重点教学三位数中间有0和末尾是0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并揭示课题。
第三层次:结合典型题例渗透简算。并配以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方法适当,教学重点突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多次运用对比的方法呈现学生资源,在15×144的例题教学144 和 144 中,教师先对比,解释在竖式计算过程中数位对齐的原
×15 720 144 2160
×15 720
86 144,144×5=720 和 因和方法,再对比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144×10=1440 ×15 的算理和算法。
720 1440+720=2160
144
2160
三、学生主体地位突出,重视学生思维训练。
整节课,学生参与率高,教师引的少;巩固练习及时有效;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选择上重视学生思维训练。
四、数学味浓郁,课堂略显活力不足。
整节课,除了课题外,没有其他的文字,没有为计算题安排一定的数学情境;除了黑和白,没有其他的色彩;除了计算,没有其他形式的习题。
第四篇:孙凯静《江雪》评课稿
《江雪》 评课稿
——读的妙用
册亨县坡妹镇中心小学 孙凯静
有幸聆听彭峰老师执教的《江雪》一课。下面是我听了之后不成熟的看法。
这首诗我也上过,听了彭老师上了之后,我才知道古诗原来这么上学生更喜欢。平时我们对古诗的教学,大多是一句一句的讲解,然后就叫学生去背,去默写就完事了。而彭老师的课堂,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空间,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真正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他整堂课将“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去学,在读中去悟,在读中去背,在读中去想。我反思我的课堂,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读”有这么多妙处。
彭老师的整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以渔父这个词导入课题,以读准、读好、读出感情层层推进,这样的品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文本。然后出示几幅画,让学生看了之后,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在讲解“蓑”和“笠”时,因为现在孩子是没有见到过这些东西,所以彭老师借助了“蓑衣”和“斗笠”的图片加以理解,这样更形象,学生也容易懂,轻轻松松地这些字的字形及意思。这些都是他教学的独特之处。《江雪》这首诗,诗中有花,诗中更有情,彭老师在教学时由理解古诗转到了感悟诗人柳宗元的写作背景,以及当时写作的心境,通过反复诵读,诗人想要表达的孤独、悲愤的情感就显而易见了。但是,我个人不成熟的观点,《江雪》这首古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表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太深奥了一些,说实话,不仅是学生,就是我们老师,如果不喜欢看课外书,或者上课前不去查阅相关资料的话,可能都难以去体会。
总之,听了彭老师的课后,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学学彭老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去学习。
第五篇:说课教案——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四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山东省高密市张鲁中学
刘方华
教学分析: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三大重要作用之一,它与光合作用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对植物呼吸作用知识的构建应主要通过对呼吸作用实验现象的分析获得。学生对呼吸作用现象已有不少感性认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和意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解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并能举例说出呼吸作 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猜想和推理、观察、概括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4.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认同科学研究的严谨和求实,并让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有关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教学难点
呼吸作用概念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的实验装置一套,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实验装置一套,澄清石灰水,玻璃管若干支,试管若干支,装有煮熟种子、萌发种子和干燥种子的透明保温杯(生活中常用的双层透明保温水杯即可)各一个,温度计3支,洋葱根、叶呼吸作用装置各一套。
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疑
1.呈现一幅生机勃勃的玉米生长图,请学生欣赏。
2.添加积水,创设问题情景,请学生推测猜想:如果玉米长期淹水,生长状况会怎样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并寻求原因。
3.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认识到由于根部缺水将无法正常呼吸而导致死亡后,教师继续启发,植物的其他器官进行呼吸吗?从而顺利地引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
1.在探究实验一之前,先用多媒体出示课本实验内容,然后出示一部分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分析资料来推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学生分组讨论结束后,引导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加以验证:甲饮料瓶内(选用口径较大的,利于实验)装有煮熟的黄豆种子,乙饮料瓶内装有等量的萌发的黄豆种子,将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入两瓶内。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原因,归纳出结论,种子呼吸时吸收氧。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扩大了实验空间,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和
思维能力。另外本设计中未用常规的实验器具,而是用了一些废弃的饮料瓶,这样进行实验新颖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同时还可以教育学生科学并不只存在于设备精良、先进的实验室中,只要用心思考,创造条件,科学就会来到我们身边。
2.学生探究实验二,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以此作为知识铺垫。
3.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1)小组充分讨论,大胆设计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
(2)相互交流补充,通过合作学习,筛选优化实验设计。
学生们的设计大胆,方法多样,例如,①将萌发的种子装入广
口瓶中,瓶塞上插有玻璃管,通过玻璃管向瓶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石灰水的变化;②有的直接将澄清的石灰水装入广口瓶中,用纱布包住萌发的种子,将纱布袋悬挂于瓶内,观察石灰水的变化;等等。
(3)学生动手完成实验三,验证设想,体味科学研究的过程。4.探究实验四:种子呼吸时放出热
(1)观察盛有煮熟种子和萌发种子的保温杯内的温度计示数,并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归纳出种子呼吸放出热
(2)鼓励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否只有萌发的种子才进行呼吸作用?干燥的未萌发的种子是否进行呼吸作用?
(3)对比实验:装有干燥种子保温杯的温度有何特点,说明什么问题?
(4)师生共同归纳:只要有生命活力的种子都进行呼吸作用。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思维愈加深刻全面。
5.由特殊到一般,由种子的呼吸作用联想到植物其他器官是否也进行呼吸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
(1)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植物的根或叶是否进行呼吸作用。
(2)通过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和完善设计方案,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肯定并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的设计形式多样,例如,①用塑料袋包住根或叶,塑料袋的一角连着带止水夹的橡皮管,将橡皮管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挤压塑料袋,观察石灰水的变化;② 将新鲜的叶放入试管内,试管中盛有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石灰水的变化;③将根或叶放入带瓶塞的瓶中,过一段时间后,将燃烧的蜡烛伸入瓶内,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等等。
(3)师生共同探究洋葱根进行呼吸作用
(4)教师演示“黑袋”释放二氧化碳实验,激发学生猜想“黑袋”内装的是什么?新颖的设计增加其神秘感和驱动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进一步明确:整个植物体都进行呼吸作用,使理解更加深刻、全面。6.展示“糠心”萝卜,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教师提供资料:两个同样大小的萝卜,新鲜时干重和糠心后干重,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分解了有机物。
7.资料分析: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产生水。
三、归纳总结
这是群体思维的关键,是思维活动最积极的环节。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对探索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归纳出呼吸作用的表达式和概念。
1.在教师点拨下,学生自己归纳呼吸作用概念
2.多媒体展示呼吸作用概念及呼吸作用实质(动态过程)。
四、迁移深化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前后知识的比较类化,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体会,经历一个再认识的深化过程,从而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并过渡到形成能力。
1.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下问题:
(1)农民伯伯为什么要《锄禾》?
(2)刚刚收获的玉米能否直接入仓贮藏?
(3)清晨,到树林中锻炼是否科学?
(4)山东盛产生姜,生姜丰收后,农民往往将生姜放入早已挖好的几米深的姜井中保存。但经常听说姜农到姜井里取姜时发生窒息现象,甚至有人丧失了生命。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进入
姜井时容易发生窒息?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姜农们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
2.讨论思考: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进一步加深理解,使学生清晰地构建起知识结构。
3.体态语小结,生动有趣。
五、开拓创新 这是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环节 1.思维发散:学习了呼吸作用知识,今后你在养花种草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们思维开阔,列出了一系列问题:(1)经常松土;(2)一次浇水不能太多;(3)晚上不能将大量的花草放在卧室;(4)大雨后要及时倒掉盆内积水;(5)花盆要用瓦盆而不用瓷盆;(6)花盆底部不能留洞,而应将洞开在瓦盆壁上;(7)花种籽应在低温、干燥状态下保存;等等
2.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自己解决问题
同学们思维活跃,积极思考,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现整理如下:(1)过冬后的萝卜为什么变成“糠心”?(2)新疆的哈密瓜为什么特别甜?(3)蔬菜存放在冰箱中为什么保存时间会长些?(4)贮藏水果的冷库里为什么要通入氮气?
教学设计说明
一、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上课伊始,请学生欣赏健壮玉米图后做出假设,让学生猜想,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题引入新颖自然。教学过程中,教
师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猜想“黑袋”内的器官,使学生置于问题之中,诱导并激励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学生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重新组织加工的过程,是教师再创造的过程。只有教师具有了创造性,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学生。本设计共安排了四个探究性实验,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在学生获取大量感性知识和分组讨论基础上,归纳出呼吸作用的概念,使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和加工过程。在45min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立操作5min,师生共同实验10min,学生小组讨论15min,师生共同讨论10min。
三、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突出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自己设计种子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和探究植物的根或叶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头脑,锻炼了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敏性。
四、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充分发表见解,交换意见,通过合作讨论,错误的观点得到及时纠正,片面的见解得到补充和完善,思维也受到他人闪光点的启发,这样,讨论中开拓了思维,交流中获得提高和发展,最终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五、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向生物学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学会运用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会学习。例如,在迁移阶段,让学生结合生产、生活实践,相互提问,互相答疑,“为什么中耕松土?”“刚收获的玉米种子能否直接入仓贮藏?”“清晨,到小树林
中锻炼是否科学?”等,从而把设计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思维的多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六、注重了科学方法的训练。教师的导学,不仅导知识,更重要的导思维、导方法,即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在本课中,教师注重了从局部到整体、从个性到共性的科学思维的训练;注重了对照实验法等实验方法的训练,并且教师从学生“熟悉”但又忽视的“涝死”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方法的训练。
七、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如在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吸收氧的实验中,用废弃的饮料瓶来代替常用的广口瓶。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省悟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本节课中,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新知的学习和探索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积极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设计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动手动脑相结合;尤其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合作学习,确保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探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后,许多教室里摆上了花草,学生们当上了“小小园艺师”;课下学生自己设计的侧壁开洞花盆得到了当地花农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