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凯静《李白与月亮》评课稿507945

时间:2019-05-12 22:5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孙凯静《李白与月亮》评课稿50794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孙凯静《李白与月亮》评课稿507945》。

第一篇:孙凯静《李白与月亮》评课稿507945

任保平名师工作室第五批跟岗研修学员评课稿

《李白与月亮》评课稿

作者:册亨县坡妹镇中心小学 孙凯静

借助学校研修平台,能有幸和大家老师一同欣赏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李白与月亮》。我感受颇深,下面是我听了这堂课的几点感受。

首先,孙老师特别注重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如在导入时让学生谈自己对李白的了解,如果学生不是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籍的话,是无法回答的上的。所以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是非常的丰富。而从孙老师的补充的内容,可以看出孙老师的知识底蕴深厚,人文素养极高。

其次,孙老师重视学生个人独特的体会,体现了“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理解。在他的课堂上,我们常会听到学生回答“我是这样想的”,很多孩子都能够从自己的读中读出不一样的东西。他善于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出示诗文之后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乐于表达。第三,孙老师的课堂比较注重对学生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很多地方都让学生去想象,而学生也把想到的内容能大胆的说出来,学生也能够根据孙老师的引导说不出许多不一样的答案,这些都跟老师的引导有关,如果老师引导得不好,学生肯定想象不出这些答案。孙老师还特别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他的课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在孙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的思想思维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什么“抱月”“光明洞”“荷花蕊”这样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题目在孩子的口中迸发出来。最后孩子们还拿起笔将心中所感所悟表达出来,也当了一回诗人。这样的课堂,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的高。后面的一曲“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更是给孩子们带来了轻松,一种美的感受。

第四,我觉得是孙老师的课虽然上得很精彩,但是我觉得时间太长了,一个多小时,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有点不能承受,如果中途给孩子一些休息时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会更好。

总之,这次听课我收获多多,也想到了不爱读书的自己。正如任保平老师说的,不爱读书的老师,势必导致“肤浅后遗症”,营养不良的教师,怎么面对灿烂的学生?所以我要多看书,多读书,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吃透教材,深入研读教材,了解所教课文内容的背景。我相信,在名师的引导下,我的语文教育水平会有所进步。

第二篇:孙凯静《江雪》评课稿

《江雪》 评课稿

——读的妙用

册亨县坡妹镇中心小学 孙凯静

有幸聆听彭峰老师执教的《江雪》一课。下面是我听了之后不成熟的看法。

这首诗我也上过,听了彭老师上了之后,我才知道古诗原来这么上学生更喜欢。平时我们对古诗的教学,大多是一句一句的讲解,然后就叫学生去背,去默写就完事了。而彭老师的课堂,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空间,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真正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他整堂课将“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去学,在读中去悟,在读中去背,在读中去想。我反思我的课堂,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读”有这么多妙处。

彭老师的整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以渔父这个词导入课题,以读准、读好、读出感情层层推进,这样的品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文本。然后出示几幅画,让学生看了之后,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在讲解“蓑”和“笠”时,因为现在孩子是没有见到过这些东西,所以彭老师借助了“蓑衣”和“斗笠”的图片加以理解,这样更形象,学生也容易懂,轻轻松松地这些字的字形及意思。这些都是他教学的独特之处。《江雪》这首诗,诗中有花,诗中更有情,彭老师在教学时由理解古诗转到了感悟诗人柳宗元的写作背景,以及当时写作的心境,通过反复诵读,诗人想要表达的孤独、悲愤的情感就显而易见了。但是,我个人不成熟的观点,《江雪》这首古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表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太深奥了一些,说实话,不仅是学生,就是我们老师,如果不喜欢看课外书,或者上课前不去查阅相关资料的话,可能都难以去体会。

总之,听了彭老师的课后,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学学彭老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去学习。

第三篇:李白与月亮的浪漫情怀

月亮的浪漫情怀

内容提要:李白对月亮非常的喜爱,他在诗集中提到月亮的诗句不下三百处。他钟情于飘渺的“空中之月”是与当时的民间传统有关。中华民族习用阴历,人民的许多苦乐都是在月亮的照耀之下形成的,月亮是一切美的想象的总汇。正由于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多端,给予李白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之与他那狂放不羁的性格与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相吻合,因此,李白与月亮一拍即合,共同开创浪漫主义月亮诗的新纪元。

关键词:浪漫情结

纯洁之情

思念之情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着神奇色彩。

闻一多先生曾经根据“李白捉月骑鲸而终”的民间传说,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而又哀怨动人的诗歌——《李白之死》。虽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以李白的浪漫狂放性格,这样的辞世似乎更合乎人们的口味。他的出生,就已被神话为星精下凡,他的逝世,被说成是“江中捉月,骑鲸上天”就不足为怪了。就连他的妹妹都有一个“月圆之墓”的古迹,可见,李白本身就是一个浪漫神奇的化身。他的人生,他的作品,也就与充满浪漫色彩的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其一,李白的恋月情结与当时的民间传统有关。在林庚的《唐诗综论》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原来中华民族由于习用阴历,对于“月”是具有特别深厚的友情的,农民的生产劳动要看着它,离乡背井的人们要看着它,元宵节时要看着它,中秋节时要看着它;吴刚伐桂的故事,嫦娥奔月的故事,玉兔捣药的故事,它乃是一切美的想象的总汇。《吴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中国人民是多么熟悉于这个月,人民的苦乐都在她的照耀之下,它成为古代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日历,一个活的月份牌,所谓“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这一个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象,它是结合着中国人民感情的月,是被中华民族传统所丰富的月,一般说来,比西洋中的“月”的接触面要显得宽阔得多,这就是广泛意义的民族形式。①

由于月亮亘古永存,普照四方,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国文人对于月亮有着一种特别深厚的感情,月亮每每成了他们吟咏的对象。翻开诗卷,写月的诗句浩如烟海,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空明清幽的画面尽收眼底;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赋予明月以超越时空的灵性。

一、表现纯洁的童心。

李白对于月亮的感情并非一朝一夕的,当他还是懵懂孩子的时候就已对月

亮产生浓厚的兴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李白的诗歌富于想象,几乎达到天真的程度。”②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在一个不识月的孩子天真的眼里,它就是一个亮晶晶的白玉盘,甚至是一个飞行在青云之上的瑶台镜。写得一片天籁,淳朴自然,平白如话,宁静中透出几分生气,这就是李白童年的缩影。他像儿童那样想象月亮跟随着自己一路从山上下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斛斯山人宿置酒》)“正由于他童心一样的天真,他才能够不受一般常识的限制,而保持着新鲜的想象力。“③李白的诗唤起了人们对于童年的回忆。

二、表现思念之情。

1、表现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的这首诗几乎无人不晓,从天真烂漫的儿童,到饱经风霜的老人,谁不喜欢它,吟诵它?虽然它是那么的质朴,那么的简单,不加一点渲染,不作一句说明,然而,却能勾出多少人们的思乡之情。在这里,诗人思乡的缘由是因为低头看见床前明亮透彻的月光,产生了错觉,误以为地上铺了一层白亮亮的冰霜,当他惊觉,举头看见挂在空中的那轮明月时,却令他想起了故乡的那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月亮就是李白梦中的家园,每每看见月亮,李白的游子思乡之情就尽溢胸中。

2、表现征夫思妇的眷念之情。由于月亮亘古如斯,而世事却变幻无定,所以月亮易于撩动人们的思念之弦。如《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描写了远在塞外的征人,见月,不由得思念起万里之外的故乡的情怀。而另一首《捣衣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一挂在长安城头的月亮,唤起了如千军万马的捣衣声,任那秋风怎样吹也吹不尽,妇女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3、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月亮也是传递诗人感情的信使,“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当诗人李白听到友人王昌龄遭贬,不觉愁肠寸断。自此,李白与王昌龄分隔两地,幸好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李白要将自己的一片愁心寄予明月,伴随王昌龄走到遥远的他乡。诗人通过他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由于作者感情的外化,使得他描写的客体形象中往往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实际上是诗人在借客体形象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

三、描写超逸柔媚的月色。

自然界中的月亮,阴晴不定,忽圆忽缺,姿态万千,多少文人骚士为她而销魂,李白更是为她而疯狂。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更是美丽非凡。李白用他那举世之笔,描绘了一个个飘逸宁静的月亮形象,有圆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缺月:“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新月:“忆昨新月生,西檐若琼钩。”晓月:“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夕月:“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夜月:“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些月的形象各具情态,令人向往,令人遐想。

在皎洁月光照耀之下的景色,飘逸迷人,李白笔下的月景更是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构织出的月光世界多姿多彩,美不胜收。《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过天门山寄句容王主簿》中写道:“沧江溯流归,白壁见秋月。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描写了诗人在沧江之上饱览江水和白壁山的夜景,突出了秋月这一意象。

四、月亮是诗人理想的化身。“李白的一生都在追求“济沧生”、“安社稷”、“览明月”的远大高洁的理想。”⑥明月是李白高洁理想的化身,曾经写下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豪迈诗句。“沈德潜《说诗晬语》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⑦正因为李白有“第一等襟抱”,所以才写出“第一等真诗”。正因为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生性好月,才用“天上之月”来形容自己的理想抱负。李白一生,在政治上最欣赏的是鲁仲连,他在《古风》中写道:“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辉。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其二、李白的恋月情结与其孤独的心境有密切的关系。

李白是一个天才诗人,兼儒士、道人、游侠、酒徒、隐士于一身。他的一生,乐善好施,结交很多,然而他的内心却常有一种无法排遣的孤寂之感。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理想,企图以自己的美好理想改变现实,其结果却是理想的幻灭。于是,他把现实中实现不了的理想,对自由、光明的追求和愿望,力求在文学中得到实现。写下了一首《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飞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诗的开始就制造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氛围:在深秋的一个夜晚,庭院井畔的栏杆上虫声唧唧,月色如霜,洒在窗户旁床上的竹席上,发出寒冷的光。这是一个凄清的夜晚。孤灯一盏,灯光如豆。在这盏孤灯的床前,正坐着一位苦苦相思的恋人。在摇曳欲灭的灯前,这位相思者苦闷至极,便站起来,走到窗前,卷起了罗帷,推开窗子,只见一轮明月正悬在中天,他呆呆地望着月亮,心中一阵酸楚。那天空中的美丽的明月,不就是心上人的脸庞吗?可惜那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就象这轮远隔云端的月亮一样,可望不可即,可亲不可近,徒令人望月空叹!这诗中的主人公就是李白自己,明月是他的理想王国。

李白才华横溢,高傲不羁,常有一种遗世独立的孤独感。只好与诗酒月会友,以排遣心灵的苦闷和内心的痛苦。李白好诗好酒,天下皆知;李白好月,却要用心去体会。他有名篇《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写下了《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名篇。曾有人这样形容李白的孤独:自己独攀高峰,想找个伴,却发现人们还在山脚下“蠢蠢欲动”。使他产生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这样的深入骨髓的孤独并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的,也并非言语所能表达的,或许只有天上之月能理解。所以说,李白诗中的月亮是诗人童年的伴侣,是朋友的信使,是故乡的亲人,又是知

心的朋友。月亮本是无情之物,可是由于移情作用,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都外射渗透到客体形象里了,以拟人化使无情之物具有天真、可爱、忠诚、纯洁等人类的高尚品质。”⑨

怪不得,李白为了救起这落水的心中之月,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因为月亮没有了,他人生的寄托也就没有了。诗人的恋月情结在这里可略见一斑。

综上所述,李白与月亮是天作之合。月亮因为有了李白,显得更飘逸了;李白因为有了月亮,显得更传奇了。他们共同谱写了一首缠绵悱恻的人月恋曲。

注释: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9页 ②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页 ③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2页 ④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页 ⑤

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

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

第四篇:评课《月亮和云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王蒙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极大的独特性和存在价值。但是相当一段历史时期中华文化缺少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缺少一套实证的方法,又缺少严整的逻辑规则,乃是不争的事实……(自然)科学与人文,只能双赢,不能零和。为了发展中国的人文教育,为了科教兴国,为了国人与全人类的福祉,为了最终地去除我们这块土地上的迷信与愚昧,让科学家与文学家携起手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创造一个更加文明、更加有知识有教养的中国吧。” 无论是实现语文教改目标的需要还是科学的人文精神要求,语文教育与科学教育都必须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本文将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月亮和云彩》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语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渗透的具体理念是什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的正确策略是什么?

一、《月亮和云彩》一课的相关科学知识选论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月亮和云彩》一课课文叙述的是几个小朋友晚上观看天空月亮和云彩的事,实际课文叙述的是一个科学观察活动的案例。教师仅仅有语文知识没有相关的科学知识,或者相关的科学知识很肤浅,是无法做到正确地渗透科学教育的。1.关于科学观察

观察是一种常见的经验活动,只有带有科学研究目的观察活动才能称为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是科学家认识问题的窗口,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观察可以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不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通过眼看,耳听,手摸、鼻闻,也可几个感官同时用之,去观察观察对象,有时也可以借助于科学仪器,使我们的感官更准、更灵,例如:用望远镜观察星星、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等。此类,称为自然观察。另一类是人们通过科学实验的途径,在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用各种感官或实验仪器对实验对象进行特定方面的观察。此类,称为实验观察。显然,《月亮和云彩》课文叙述的观察活动属于前一类。

科学研究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和科学观察密切相关的。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得知识的最基本的途径,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基本环节,更是思维的基础。国外有的科学工作者说:观察“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学会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对小学生的一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学科学,学生活,就从学观察开始吧!2.理性对观察的渗透

老一辈科学家经常告诫青年科学工作者,在观察时,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需要实事求是的观察,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加入个人想象,力求中性地观察。但是只有刚出生的婴儿才能有真正的中性观察,因为,此时他尚没有任何经验和理性认识。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避免理论对观察的误导,另一方,也要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观察,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一课的课文所叙述的自然现象,如果认为月亮是静止的,那云彩就在动;如果认为云彩静止,那月亮在动。事实上,丁大勇和李小文的观察结论都是理性渗透的结果。

培养小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正确地对待理性渗透,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任务。

3.观察与语言

观察产生的图像,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现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逻辑类型。这两种不同的逻辑类型通过观察过程结合起来了。没有图像就不存在观察表象,没有语言,观察表象就不能表达为有科学意义的陈述。观察就不能对科学的发展有实际贡献。(徐纪敏;《科学学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p432)《月亮和云彩》一课的语文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小学生经历一次观察图像与语言陈述结合的过程。

4.关于月亮和云彩运动

《月亮和云彩》课文讲述以物体的运动为主题的观察活动,为了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感受科学观察活动过程,教师应该对月亮和云彩的运动有较深层次的了解。

月球以每秒1.02千米的速度,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公转,离地球最近时,距离363300千米,最远时达405500千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27日7时43分11.5秒,为一个恒星月。像地球一样,月球也在自转,由于月球自转与公转同步,即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恰好等于公转一周的时间,所以月球总以同一面对着地球。难怪我门年复一年看到的月面景色总是依旧。有人说,这是月中嫦娥眷恋亲人,自己舍不得掉头他顾,也不肯让月亮转过脸去。

云彩是大气中水汽凝结成的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混合组成的可见悬浮体。云的生成、外形特征、量的多少、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稳定程度和水汽状况等,而且也是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正确观测分析云的变化,是了解认识大气物理状况,掌握天气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层云云均匀成层,呈灰色很像雾,层云很低,但不接触地面。层云一般由直径5-30微米的水滴或过冷却水滴组成。厚度一般为400-500米。

中云中云多由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混合组成,有的高积云也可由单一的水滴组成。云底高度通常在2500-5000米之间。

高云 高云全部由细小的冰晶组成。云底高度通常在5000米以上。

云彩飘浮在大气中,随大气的流动而流动。云彩流动的速度不会超过大气流动的速度(风速),而最大的12级台风每秒也只有32.6米。

也就是说云彩在动,月亮也在动,而且,月亮动得比云彩快得多。但是月亮高度约是云彩的30万倍。人的肉眼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感受是取决于视角变化的快慢。由于月亮、云彩高度悬殊太大,人们在地面同时观察云彩和月亮时,月亮视角的变化远小于云彩。所以感到月亮不动。

《月亮和云彩》一课的课文叙述了几个小朋友的一次观察活动。在第一自然段,课文讲几个小朋友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可以说是描述小朋友看到的观察图像。在第二自然段,课文讲两个小朋友对看到情景(观察图像)看法不同。两个小朋友对观察图像有不同的语言描述。李小文组织小朋友举行了另一个观察,小朋友看到了另一幅自然图像,对这一图像的描述,大家没有不同的看法了,课文并没有最后的观察语言描述。留下了小朋友探索讨论、提出问题的空间。通过课文分析,本人认为教材作者对课渗透科学教育的问题是经过周密思考的。可以看出,教材并不想在这节课中去讨论天文知识,也并不想去谈运动学知识。它只是描述了一次有趣的自然观察活动。事实上云彩是运动的,月亮也是运动的,对地面而言月亮运动的快慢比云彩大得多。两个小朋友对观察图像的不同语言描述,可以说都对,都不对。课文中看不到结论性的语句,意在为小朋友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综上所述,《月亮和云彩》一课的教学理念是:语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互渗透,让小朋友了解自然观察的基本过程,鼓励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自然观察的乐趣,通过常规语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对观察现象描述的语言能力,感受语言描述对科学观察的重要性。

三、《月亮和云彩》一课渗透科学教育的策略

1.在语文课里渗透科学教育,绝不能把语文课变成天文课、物理课。为了力求语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互渗透,我们可把以课堂训练的重点放在观察自然图像,看自然图像说话,看图像写词上。

2.通过展示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观察的兴趣。例如播放有如下情景的录像:各种各样的云、飘浮的云、奔驰的云、明月、薄云遮月、乌云遮月……。教师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话语来描述这些情景。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自由地说说看到过的夜空的自然景象,点拨一下,可以发现的问题很多,很多。

3.教师先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课文。在对训练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在自然观察中用语言来表述观察到的现象。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月亮和云彩》。教师在总结时,可以指出不同的观察结论,与大家事先的认识有关。

4.教师可以制作分层显示的课件,或者抽拉式投影片,让学生操作,再现课文描述的自然现象,并适当作一些拓宽。这样学生会体验到科学观察中,会发现很多问题,会涉及到很多知识需要我们去学习。

5.本课结束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老师认为丁大勇、李小文说的都对、都不对,你们回去和爸爸、妈妈讨论一下,看看老师说的对不对?

课后,留下了一个悬念,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

《月亮和云彩》课后反思

上完《月亮和云彩》一文之后,学生就课文内容发生了争议。

争议之一:月亮不动,动的是云彩。理由,课文就是这么写的,而且平时观察也能得出这个结论。

争议之二:月亮会动,它和太阳一样,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孩子们各自据理力争,但也有困惑的,似乎双方说得都有道理,但又不能确定。我心中暗喜,孩子们的思想在此碰撞出了火花,他们敢于大胆的求异。这正是解丌他们心中疑团,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进行课外延伸的契机。于是,我决定采用表演法和实物演示法上一堂活动课来帮助孩子们解决这个问题。

1.读儿歌:

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2.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太阳、地球、月亮,演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运转关系。

3.从实验室借出日食、月食演示仪,演示日食、月食发生的状况。

可以说,所有孩子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生怕错过了其中一个小小的环节,一大半的孩子跃跃欲试,想亲自演示一遍,我满足了一些同学的要求,但更多的是要求他们回家用简单的球借助灯光来演示。

得出结论:月亮确实会动,学生更惊喜地发现,原来那么神秘的日食和月食现象就是那么简单,只是因为它们在运行的过程中处于特殊的位置所产生的现象而已。

兴奋之余,一学生猛然提出,时钟走的情况不是和课文里月亮走的情况差不多吗?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令人吃惊。我决定继续演示下去,于是,我找来一架电子钟,请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秒针的运动情况。五分钟后,大家发现,秒针走了五圈,分钟走了一个大格,而时钟似乎是一动未动。我让大家联想月亮在天空运行的情况,学生恍

然大悟。由此得出第二个结论:月亮在天空中是在动的,只不过它和时针一样,走得很慢很慢,我们只观察一会儿是看不见它在动的,因此,课文中李小文说月亮不动云彩动是对的。

过后,学生又提出疑议:为什么一开始他们会认为是“月亮走得快呢?”

虽然,学生并不太明白什么是参照物,但通过讨论后,学生明白了课文中李小文他们一开始是以飘动的云彩作为参照物,而后来却是以静止的树杈作为参照物的,来判断的。学生还联想到火车上看行人、树木的感受,甚至观察到同一方向前进的慢车似乎在后退。至此,学生茅塞顿开了。

在这堂活动课中,学生摸索到了天文及物理的一点粗浅的知识:(1)太阳系、地月系天体的运行情况。(2)日食、月食发生的原因及现象。(3)什么是参照物。(4)什么是绝对静止和相对静止。

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一堂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但教师应该在学生对某一内容心存疑虑时,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内容是学科之间相互融合贯通的因素,它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能够培养他们自己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程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也许,正是这样的一堂语文实践活动课,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当一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的种子。

总之:

1、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遇事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才能有好办法解决问题。

2、我把课堂导入的环节和调动学生的兴趣结合在一起,在课堂的初始阶段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学习驱动器”,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就会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就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课堂的氛围就会比较热烈。

3、本节课,我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组织了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是一年级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还不是很深入,只存在于表面,只有几个爱动脑筋的同学在发言,其中有一部分同学好象无所事事。那么,如何更好地组织好地年级学生合作学习呢?敬请大家指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火花。”整堂课我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介绍新朋友激情导入,朗读教学中采用多种读书形式,并利用教师的引读和评价语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读书活动。多媒体的使用也较合理,利用生动的动画画面突破教学难点。

知识点训练比较到位,练习设计为学生创设好情境,铺好台阶,便于学生思考,并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导入新课的环 节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学完了课后一半的生字。

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遇事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才能有好办法解决问题。不足之处在于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有些长句在学生读不好的情况下,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策略,如分解长句练读,抓中心读等等。此外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还不够,如何更好地组织好低年级学生合作学习呢?有待日后研究。

针对低年级学生对于游戏的浓厚兴趣,此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边游戏边学习语文,形象地理解“穿行”的意思,师生的合作开关灯更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句式“一会儿„„一会儿„„”的变化之快,快乐语文浸润其中。

【如果说阅读是吸纳、积累语言,为言语能力的发展提供原材料的话,那么,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创设运用语言的情境,写出月亮和云彩的悄悄话,不仅迎合低年级儿童的童话心理,更是为了引导学生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而创造地运用语言。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不只是简单地告之答案,在深入研读文本,抓住关键句子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联系上下文,回环往复,在反复的朗读和训练中,不仅加深了对词语和文本 的感悟,语言的训练也落到了实处。

第五篇:现代与经典:孙双金《李白与月亮》教学实录教案

《李白与月亮》教学实录

教师:孙双金

一.课前研习单

1.老师呈现6首李白写月亮的诗,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网络理解诗意。2.自己上网查找其它一两首李白写月亮的诗并理解。

3.深度思考:李白为什么偏爱写月亮?结合李白的人生,你能思考出三点原因吗?(可以上网搜索或与父母商讨)

二.教师提供的李白月亮诗

1.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送魏王还王屋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4.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5.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6.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三.教学过程:

(一)谈论李白导入:

1.你了解李白吗?说说你的了解。

2.李白有哪些别称?(诗仙、酒仙、谪仙人,还可称为“月亮诗人”。他一生有300多首诗写到了月亮。)

师:我们中国出了很多伟人,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最伟大的诗人,他是? 生:李白。

师:这么伟大的诗人,我们要崇拜他,你会背李白的诗吗? 生:会

师:谁来背一背?

生:《静夜思》、《送魏王还王屋》„„ 师:你了解李白吗?说说你的了解。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生:李白的妈妈生他的那个晚上,梦到了太白金星,所以李白字太白。师:李白有哪些别称? 生:诗仙。

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作诗仙? 生:写诗多、写诗好。

师:那唐代为什么其他诗人写诗多、写诗好,却没有被称作诗仙呢?因为李白写诗张口即来,出口成诗。

师:李白也有个别称,也叫什么仙? 生:酒仙

师:喝酒喝得多,怎么不叫酒鬼呢? 生:李白喝了酒就写诗。

师:太白兄不仅是诗仙、酒仙,还特别喜欢一个东西,那就是„ 生: 月亮。

生:在李白一生中,一共创作了一千多首诗,其中300多首诗写到了月亮,他又称“月亮诗人”。

(二)呈现李白六首写月亮的诗或片段,学生朗诵。1.望月:《古朗月行》

师:李白写月亮,首先要望月。望月的诗,谁来读一读。生:(指名读)《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读一读。

生:(齐读)《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

师:学诗首先要把诗读好,再读好的基础上再来进行理解。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谁来理解。生:小的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叫做白玉盘。师:为什么把月亮叫做白玉盘,不是大脸盘 生:月亮洁白无瑕„„

师:在你不识月的时候,你会把月亮呼作什么?三个人讨论一下。(引导:月亮会一直是圆的吗?)

生:(小时不识月,呼作)一叶舟;白珍珠;白大饼;瑶台镜;仙人舟;一仙子„„ 师:说得真好,用了想象(板书:想象)

师:小时不识月,我把后面的“称作”可以改一改吗? 生:唤作;看做;当做„

师:这些都可以,但是李太白这里用了“呼”,我们再来读一读。“呼”重点读一读。

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师:这个“呼作”读起来怎么样 生:亲切、喜爱

师:还看出来李太白小时候怎么样? 生:非常可爱。

师:我们读诗还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人的情感。

师:“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由白玉盘到瑶台镜,诗人这是在„ 生:遐想。

师:他还想到了什么?从诗里面找一找 生:还想到了嫦娥/桂树/仙人„ 师:诗里哪一句话写到了? 生:(略)

师:“白兔捣药沉,问言与谁餐。”白兔给谁在捣药呢? 生:仙人;嫦娥;吴刚„„

师:李白还想到了皇上“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身其如何,凄將摧心肝”。师:看着月亮,想到了仙人垂足、桂树团团„„这样的人是? 生:仙人

2.邀月《月下独酌》

师:李太白如果只是会望月,那他就不能被称之为诗仙,他除了望月,还会?(板书:邀月)生:邀月

师:我们来看看李太白是怎样邀月的呢,《月下独酌》,谁来 生:(指名读)《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师:人有眼睛,诗也有眼睛,叫做? 生:诗眼。

师: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生:独

师:这首诗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的孤独,拿出笔来划一划。生:(指名找出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师:你们孤独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生:睡觉、自娱自乐、发呆、自说自话„

师:这是我们凡人孤独的时候,仙人孤独的时候会怎么做,一起读。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师:第二个人是谁?第三个人是谁? 生:影子、月亮。

师:月亮下来了,影子也下来了。他们做什么呢,下面一句读。生: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师:一个不会喝酒,一个只会呆呆在我身边。李太白怎么想的呢?下一句。生: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师:这时的李白是怎么做的呢? 生: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师:表面写的那么热闹,李白现在还孤单吗? 生:孤单,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师:所以诗人立下了一个志愿,和月亮再相聚 生: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师:表面写的那么热闹,反衬出李白内心是那么孤独。如果说小时邀月给李白带来的是无限的遐想,现在月亮给李白带来的是什么呢?四个字概括 生:不离不弃、永生陪伴„„

师:李白为什么这么钟情月亮呢,原来月亮给李白带来无限的慰藉和安慰啊。我们一起把这首诗吟诵吟诵,注意情感的变化。生:(齐读)

3.问月

师:李白除了望月、邀月,还会问月。你会问月吗?你会问些什么? 生:月亮,你什么时候出来? 生:月亮,你从哪里来? „„

师:我们来看看李白会问月亮什么,谁来读一读。生:(指名)《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

师:拿出笔来,找出李白一共问了月亮几个问题。生:第一个问题,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师:谁来回答一下李太白。天上什么时候开始有月亮呢? 生:青天有月在夜间„„

师:在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就有了吧。这些问题你们不思考,李太白思考。师:第二个问题是什么?

生: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师:解释一下

生:人攀登月亮不可能,月亮却和人一直在一起。师:谁来回答一下?

生:因为月亮在遥远的天际,俯视众生,我们不能攀越。„„

(找出古诗中的五个问题,分别是1、2、4、5句,教学流程为找出问句,用自己的话简单释义,让学生代表月亮来回答李太白的问题,老师最后加以指导点拨。)

师:都有谁懂李白? 生:杜甫、贺知章、汪伦„„

(三)你还找到哪些李白写月亮的诗,读给大家分享。

(四)重点研讨:李白为什么偏爱写月亮?

1.小组合作 2.大组交流

板书:

李白与月亮

望月——邀月——问月 无数想象 无限慰藉 无穷追问

(五)总结:李白是“月亮诗人”。

李白生为天而生,母亲怀太白金星而生李白。死为月而死,因醉中跳入长江捞月而亡。他一生政治上不得意,怀才不遇。因而他以无限深情,向往月亮,讴歌月亮。在人世间,他遭白眼,受委屈,那什么地方是他理想的净土呢?月亮,只有月亮,才是他精神的家园,理想的乐园。播放《月之故乡》结束。

下载孙凯静《李白与月亮》评课稿50794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孙凯静《李白与月亮》评课稿50794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呼吸作用-评课稿:孙见

    《呼吸作用》评课稿 评课人:孙见 听了全家朋老师的《呼吸作用》一课。整节课给我的感觉是“真实、平实、充实、扎实”。所谓“真实”,指的是课堂上没有预演的身影,毫无娇柔做......

    月亮的味道评课稿

    看王振华老师的《月亮的味道》感想 铜山区马坡镇小学 赵永生 听了王振华老师的信息技术课《月亮的味道》,才知道原来信息技术课也可以上的如此精彩。下面我就已一位语文老师......

    月亮的心愿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月亮的心愿》评课稿 xx 刘老师抓住识字这个重点,反复多次、多形式地复现生字,达到熟练认识生字的效果!如:1这节课肖老师在上课伊始,师生共读课题时师让生注意“亮......

    孙晓丽评用药与急救评课稿

    用药与急救评课稿 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课堂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所以于艾芊老师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和反馈活动。本节课于艾芊老师改变了以往教师讲,......

    观摩孙凤《加减混合》评课稿

    观摩孙凤《加减混合》评课稿 鲁成坡 听了孙凤老师教学《加减混合》这一内容,而这一个知识点可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连加连减的后面,一......

    六年级评孙娟老师的课

    评孙娟老师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六年级数学组 2012-2-13 今天聆听了孙娟老师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一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教学过程结构清晰。 第一层次:复习以往的整数......

    一年级语文月亮的心愿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月亮的心愿评课稿 徐 思 严老师抓住识字这个重点,反复多次、多形式地复现生字,达到熟练认识生字的效果! 如:1这节课肖老师在上课伊始,师生共读课题时师让生注意“亮”......

    《 七子之歌 》 评课稿 吴庆静

    《七子之歌》评课稿 华博利星行小学吴庆静 教研活动结束了,音乐组柴老师执教的《七子之歌》是一节非常成功的音乐课。整堂课以情感教育为主,构思新颖,环环相扣,学生在快乐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