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与研究1[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16:5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与研究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与研究1》。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与研究1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

与研究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与研究》是我校承担的河南省电教馆“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我校自开展本课题研究工作以来,紧紧围绕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积极主动地开展专题研究和教改实验,探索出了现代科学技术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课题研究,师生信息素养得到了普遍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逐步发生变革,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加强。通过研究,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学情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加快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实验课题名称:《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与研究》

二、本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一方面是运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和资源来实施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指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对教师和学生能力的要求和质量,教师培养学生的方法、途径、模式的能力,学生能力发展情况的评价,学校培养学生的资源的能力等都应该有时代气息。

2、“课堂教学”: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意在凸现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活动程序”意在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3、整合:(1)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教学课程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2)指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课程教学过程优化的整合。

三、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开展此课题研究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21世纪的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开展此课题研究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搭建教育改革平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已成当务之急。

同时,数学学科在中学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易量化,易数字化,这为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由于受认知结构、生活经验、思维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一定的直观形象来掌握事物的规律和特征,这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提供了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将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为新一轮课改推波助澜。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进入教室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作为数学教师,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又怎样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无论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还是课程改革所赋予的任务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普遍推广和执行,对于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一支粉笔一张嘴”已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的改革和时代的发展。再加上由于数学学科其自身的特点,似乎就决定了其枯燥性和单调性,的确也没有其它学科形象生动而具有趣味性。学生学起来也觉得有点枯燥无味。教学手段似乎也就是那么单一而缺乏生动性,就凭老师的一张嘴和一支粉笔,偶尔加一些简单的模型等教学用具,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如何进行数学教学模式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

3、开展此课题研究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招远十六中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一直坚持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教育教学也屡有创新成果问世。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学校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水平和创新境界,一直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关键性问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教育的信息环境?如何培养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如何把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学科教学中,促进教学相长,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促进师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何通过优秀教师的信息素养来培养和影响学生开展创新教育?这一系列的问题始终激励和困扰着我们,也同时成为我们申报“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的动力。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我们的课题应运而生。我们试图通过《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索与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将整合的理念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整合的创新之路,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让我们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

四、理论依据和假设

1、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包括两大方面,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学生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外部因素)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则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知觉、注意的高度自觉性。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

此课题研究依据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与发现法教学模式以及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模式”。发现法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特征是,在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获取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个要素,这四要素的关系及协调十分重要,是构建教学模式的关键之一。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一定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多媒体技术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综合性刺激于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并开启学生主动思维的联想,对学生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十分重要。

2、理论假设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刺激,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一方面,教师通过丰富、生动和多样化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信息交流的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学生应用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地与学习伙伴开展交流、协作,从而达到意义建构和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3、有关实验变量的界定:

实验自变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实验因变量:即教学效果,指初中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程度以及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目的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我们要通过整合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由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由单纯灌输向启发式教学、自主学习、培养能力方面转变;同时实现教学互动方式的变革。总之,要通过研究达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1、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术,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其次,使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拓展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第三,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条件,建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别需要,创造一个适合于学生全面与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2、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能够系统地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业务精干、信息技术娴熟、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的发展,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3、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融为一体,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使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进而构建计算机辅助教学之多媒体环境教学模式和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的新模式。

具体目标是:

a、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提高课程整合的有效性,产生一批优质高效的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模式范例。

b、通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技术三大主题的整合,促进课程的组织结构、课程的形式和内容、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的整体变革。

c、通过课程整合积累对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的经验,产生一批适用、够用、好用的网络课件和数学科专题网站。

d、研究课程整合与师生信息素养的关系,促进绝大多数数学教师具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行研究,系统、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边实践,边探索,边改进,边提高。并以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等多种方法为辅对课题进行综合研究。

2、研究对象:招远十六中06级1班、2班;04级4班,6班。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通过近三年的课题研究,特别是我们把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采用任务驱动,行动研究的策略,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明显增强。教师们关注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发展,也关注自己的发展与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逐步发生变革,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加强,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具体成果总结如下:

(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

(1)基于“做”的教学模式──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之前,让学生观摩数学实验、模拟情景、动手操作实物或模型,培养数学的意识,强调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

(2)基于思维的教学模式──关注核心概念、有判断力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的教学,以使学生重构并形成自己的数学概念和关系,强调思维的培养。

(3)基于事实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探索、发现、讨论和有意义建构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概念和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扩充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效率。创设学习环境,优化学习过程。形成了具有各类型特点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附件下载

浏览: 39 评论: 0

2002-2010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版权所有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与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招远十六中课题组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我们依据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及课题实验的意义与要求,结合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充分利用学校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采用行动研究、实践、问卷、对比、测验分析等方法,对“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本课题研究主要过程与活动(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时间:2006年3月—2006年8月 内容:(1)、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课题研究资料,统一思想;(2)、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分类建档;(3)、撰写课题论证报告及研究方案;(4)、召开课题开题会,聘请专家参与;

2、实施阶段

时间:2006年9月—2008年12月 内容:(1)、制定每学年计划并及时进行总结;(2)、制定各阶段实验计划,做好各类测试问卷。(3)、积极撰写论文,上研讨课;(4)、随时接受省市区领导调研;(5)、进行中期成果交流,聘请省市区专家领导进行指导;(6)、及时整理研究档案,做到资料完备;

3、总结阶段

时间:2009年1月—2009年8月 内容:(1)、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按要求进行装订;(2)、整理各类影音资料;(3)、各类成果性资料编辑成册;(4)、撰写课题研究报告;(5)、提交验收申请;(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1):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课题研究资料、统一思想。为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我们从不同途径查阅了大量有关方面的资料,寻求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教育手段辅助数学教学发展的最佳途径,同时,我们还鼓励教师针对各类资料,创建真正适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为课题的研究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分类建档;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查找相关研究成果,寻求理论指导,同时进行分类归档,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3):撰写课题论证报告及研究方案;为了使本课题研究具有真正的实效性,我们在开题前认真论证,寻求研究依据,找寻价值取向,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4):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聘请市区科研部门领导老师列席会议。学校在课题确定后,认真准备,并于2006年8月顺利召开了课题开题会。同时确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的成员并做了具体分工。

2、实施阶段(1):制定每学年计划并及时进行总结;我们不仅从学校角度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及时进行总结。同时要求每一位参与人员也要做好各自的研究计划及总结,按期上交,使课题的顺利研究有所遵循。(2):实行课题例会制,定时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培训研讨

从开题培训开始,学校始终重视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并实行了课题例会制,规定每月最后一个周的周三下午教师办公时间为课题实验督查研讨时间,课题负责人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督查研讨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实验研讨课展示活动(每月一次),为实验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借以发现实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及时研讨纠正。每学期初召开一次实验教师座谈会,明确一学期的实验任务,每学期末召开一次实验总结汇报会,实验负责人把本学期的实验情况向学校课题管理小组进行汇报,交流经验、提出困惑,为后面的实验铺平道路。(3):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进行了实践探索

为了便于研究交流,我们借助校园网设立了交流平台,课题组成员及实验班的学生能通过该平台随时进行研讨、交流。选取典型课例,运用所开发的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尝试性教学,提出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学步骤与环节,构建了适合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4):进行中期成果交流,聘请专家领导进行指导;我们为了更好的开展下一段课题研究工作,于2008年5月,经过认真筹备,顺利召开了课题中期成果汇报会。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向在座的领导展示了我校在该课题的研讨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类成绩及各类经验材料。(5):及时整理研究档案,做到资料完备;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十分注重积累经验,收集资料,定期进行整理,形成了一整套过程性资料,使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总结阶段(1):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按要求进行装订;根据上级的要求,及时整理好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切资料,并进行装订,及时上报。(2):整理各类影音资料;将课题研究过程中所记录下的各类影像资料进行重新组织剪切,提供最有价值的影像资料。(3):各类成果性资料编辑成册;将各类成果性资料进行分类,形成教师反思、教案集锦,编辑成册。(4):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成功,研究报告的撰写更为主要。课题主持人潘凌云同志负责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了使课题研究报告撰写有说服力,有科学性,他们还特意请科研部的杨永梅主任亲自来做指导,为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提供了保证。(5):提交验收申请;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能顺利得以验收,我们针对学校的研究进程情况,认真撰写课题验收申请,恳请总课题组的专家进行会议验收,我们有决心给课题组领导们展示出几年来的研究成果,拿出事例,举出例证,为我们的课题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实验取得的效果

1、从根本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凭借网络优势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整理有关数学的知识,利用网络跟同学、教师交流,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同时,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充分应用,促使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如:圆周率的发现史、数的演化过程等,使学生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师生的交流平等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凸现,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通过培养训练,实验班学生的学科成绩明显高于平行班学生,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明显发展,其中多人次在信息技术网页制作比赛中获奖。

3、促进了实验教师的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实验教师的成长,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和探索,实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有提高,能较为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的基本制作与应用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

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教育科研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多人次承担、举行观摩课、优质课;课题组老师在省、市级课堂教学十多人次获一、二等奖,各级公开课均受到了专家及听课教师的好评,其中刘学义老师执教的《三视图》一课与陈杰老师执教的《方程与函数》一课荣获省“十一五”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优秀课例一、二等奖,贾庆光老师《可能性的大小》一课与杨学强老师《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获烟台市级优质课,秦秀红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徐玲玲老师的《圆的性质》一课均获得招远市级优质课。

在科研论文方面,刘学义老师撰写的课题实验中期报告获省级一等奖,7人次获省级科研论文二等奖,4人次获市级一等奖,3人次获市级二等奖;6人次获市级三等奖。并且一些优秀的科研论文发表在具有权威性的教科研杂志和报刊上,如《教育与教师》、《中国现代教育论坛》、《烟台教育》等。在课件制作方面,通过培训,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研究阶段,课题组成员积极进行资源库建设,自制和积累了大量的课件、学案,为学校的资源库建设做出贡献。其中有5人次获省级一等奖,8人次获市级二等奖。

4、带动了学校的网络建设

这一课题的研究实施,带动了我校的网络建设,开辟教育科研专页,设置了教学资源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网站内容,师生网络技术的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1、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学生,往往因相关的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2、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因此,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3、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的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有些零乱。

在下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将进一步进行课题实验活动,对模式的构建和网站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师生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及时汇总研究进展情况,交流经验与困惑,确保实验效果有效有序地进行推广和执行,从而进一步完成新课标的要求,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执笔:潘凌云

刘学义

2009-6-9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上传: 朱玉珍

更新时间:2013-12-5 8:52:50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结题

中牟县第二初级中学《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于2015年9月提出、论证并立项,2008年1月被批准为全国教育技术“十一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体系研究》的子课题。三年来,在总课题组和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信息技术课题组的指导下,于2010年12月完成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目标,从理论到实践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育,不仅改变了数学的内容,也给传统的数学教育和教育方式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随着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程度也得到了深化,从最初信息技术仅作为一种演示工具,到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一种学习认识工具,在其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和多媒体强大表现功能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经历学习的过程,从而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本文在分析了整合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尝试构建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策略,旨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体现“动态、生命”的评价理念。

一、研究概述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研究表明:①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还能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多得多。②人们一般能记住听到的20%,看到的30%,听到和看到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发挥多媒体整合声、像、图、文的优势,又要发挥网络便于交流表达的优势。

(二)数学教学的理论依据

学习目标上:①注重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知识面要广,课堂容量要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些需要用多媒体技术来支撑。②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以探究学习为主。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多设计一些学生自己探究的活动环节,而这些环节往往比较耗时,因此,要通过多媒体缩短探究活动的时间。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经和手段,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从而增强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③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数学问题具有抽象性,探索具有一般性,探究方式多样性。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操作,充分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视觉化、形象化、多样化,有利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本课题研究的实践基础:

学校已为每个教室配置了背投、电脑,拥有了学生的计算机机房和教师专用的备课中心。学校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全校铺设了校园信息网,实现了各处室、各部门、各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学生计算机室、等校内重要场所都能网上备课、网上交流、资源共享,形成了庞大的信息网络系统,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及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些为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校还将继续加大投资,满足本课题研究的需要。

本课题的界定:根据学校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教师资源、校园文化、网络教育资源等)合作进行课程发展的过程与结果。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符合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需要,体现学生主体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学校为主体,结合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员等进行合作的课程发展过程与结果。如何利用网络技术的形象性,灵活性,交互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课程发展总目标: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探索如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更有效地改善学习,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达到培养高素质数学人才的目的。

2.学生发展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有良好创新习惯,以终身学习为目的、能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3.教师成长目标: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参与课件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建设一支一专多能的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名师队伍。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促进教师成长,成为学科教师骨干。

4.学校的发展目标:让教育发展更科学,创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名校。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认真学习国内国外近几年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研究成果,了解这个领域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从而保证研究方向的正确和研究成果的价值。

2、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进行整合,将现代教育技术的思想、方法与手段渗透到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数学建模的能力,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3、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更有效地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发挥现代课堂的作用。三. 课题研究和实验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实验的对象是海口九中2008届、2009届、2010届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采用经验总结法,跟踪观察,分时分期不断进行调整做到最优。在参考国内外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本地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费时多、教学方法单一,收效低,学生缺乏其兴趣,教学效果得不到良性循环的实际,制定研究计划,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不断总结完善,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及教师借鉴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

4.经验研究法。通过总结校本课程方案实验中成功的,有实际效果的经验,探索建设校本课程的方法,进行研究、论证,提炼出精华、有效的经验,构建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三)实验措施

第一阶段(2008年4月-2008年8月):组织研究人员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学习运用各种软件制作课件,建立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写出开题报告。具体负责人安排如下: 胡诗汉:负责收集七年级优秀教案、课件、建立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

吴多智:负责收集八年级优秀教案、课件、建立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

唐彩华、章才多:负责收集九年级优秀教案、课件、建立九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

第二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切实找好整合点,有针对性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设计现代信息技术数学教学的教案,将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切实培养学习者的兴趣,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的详细方案,在学校开展三次现代数学课堂现代课堂比赛,并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撰写相关教学论文。收集整理相关信息,撰写第二阶段实验报告,不断完善数学学科教学资源网站和学生学习资源网站资源的建设。

第三阶段(2009年2月-2010年1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与协作,开展研究。建立在线教学网站,开设相关学科的网上教学与论坛。撰写研究论文与实验报告,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定期和不定期开展一些教学观摩课与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

1、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收集教学实验研究的相关资料。

2、根据不同的课型,对课题进行分类研究,建立相关的教学资源库。

3、对典型课例进行研讨,分析各种因变量的变化情况,并对实施细节进行局部调整,进行课题教学研究中期评估。

4、收集课题研究的优秀论文、案例、反思,进行探讨。

5、分析教学研究资料,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2010年2月-2010年6月)分析、整理研究资料,观察实验结果,进行因果论证,获得研究结论,撰写测查报告,查新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及研究工作报告。

四、研究的成果

(一)我校自2009年开始,每间教室都配备了计算机、投影机、大屏幕和实物投影仪;客观上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必需条件。因此,课题组要求所有成员每堂课都必须准备课件或利用相关的软件(如几何画板),并且每月对教学课件进行检查。然后,将所有成员的课件收集起来,进行集中学习和探讨,并将部分“同题异构”的课件进行整合,使得课程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适当的操作、探究、实验、交流、归纳、概括等活动,在教材中展示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使自主探索、实践操作、交流互动等学习方式得到具体体现,在强化学生理解数学本质、掌握数学基础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数学“发现”和“创造”,发展应用意识。

(二)每学期课题组全员积极参加学校每学期开展的为期一周的教学竞赛(即教学开放周),活动中,有很多市县的学校都派人听课研讨,从学校领导到参与竞赛的老师都非常重视,同时也是我们课题组将研究结果展示的大好时机。除了教学开放周的教学竞赛,我校每学期还开展校内市级骨干教师或校级骨干教师(期中,期末)两次复习示范观摩课。这些课都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质课,一定程度上给予我们课题组成员一些启发。因此,我们课题组要求所有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教学开放周竞赛或听课和评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合理,是否值得借鉴。课题组成员除了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还积极参加其他市县的教研活动.2009年11月,受文昌教研室的邀请,吴多智老师参加文昌市骨干教师的培训研讨,并现场教学展示,得到文昌市教研领导和骨干教师的好评,将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广。

(三)课题组成员集体备课,找准整合点,利用集体智慧制作大量优秀的体现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思想的课件,参加各种教学比赛均获得很好的名次。

研究发现,在几何的动点问题,图形的平移和旋转问题、几何图形的拼图问题、繁杂的公式计算问题、统计的随机性问题、不管是在新课导入、还是探索发现,都能给学生学习耳目一新的视觉直观效果,达到激情引趣功效。例如《三角形的外角和性质》一课,由于任意的三角形都具有该性质,而我们在传统教学中只能对某个三角形进行拼图演示,没法做到任意性。而我们通过信息技术将其整合,只需要拖动三角形的某个顶点,便可得到不同形状的三角形,使其操作具有任意性,学生更容易接受。又再如繁杂的公式计算问题,也是很好的整合点。例如在计算方差时,传统教学需要很复杂的计算过程,即使用计算器进行教学,学生还是记不住方差公式。而在《数据的处理》一课中,我们通过信息技术将其整合,设计方差的计算器,教学中只要填入不同的数据都可以得到不同的正确结果,并且还可以让学生记住公式。统计的随机性问题是很好的整合点,例如《在试验中寻找规律》一课,设计的转盘指针指向具有随机性,通过flash动画激情引趣。三年来我们制作了如下整合较好的课件:《三角形的外角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在实验中寻找规律》、《数据的处理》、《勾股定理》、《圆周角》、《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轴对称图形》、《正方体的展开图》。其中:《三角形的外角和》获得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说课一等奖;《数据的处理》获得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现场上课一等奖;《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获海口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现场上课一等奖;《轴对称图形》获得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说课二等奖;《勾股定理》获得美兰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说课一等奖;《圆周角》获得海口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说课二等奖;《在实验中寻找规律》《正方体的展开图》《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等获我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课题组集体备课程序:

1)课题组成员集中,确定主讲教师和整合点较好的教学内容。2)提前一个月备课,然后主讲教师利用一个星期时间借鉴网上资源制作课件,同时自主探索信息技术的运用;

3)课题组成员再次集中讨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数学实践活动的实施,如何实现在常规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教学目标;如何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利用集体的智慧将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在一起。

4)主讲教师再利用一周的时间,修改课件,将课件进一步优化。5)试验阶段,主讲教师找层次不同的两个班级进行试讲,课题组成员跟随听课。深入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是否更充分、更有效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等各种数学思维活动;在学生获得对数学本质理解的同时,数学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怎样将信息技术自然、流畅地渗透到数学教学整个过程中。

6)课后,教师及时总结,写好反思。教师通过反思后对自己的教学提出改进的具体设想,并对自己的“整合”实践进行提炼概括,从中得出一些规律。再进行修改课件,并逐步实现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四)每学期课题组开展两次说课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每个学期,课题组要求所有的课题组成员进行两次说课研讨,进一步提高课题组成员的业务能力。让教师通过说课,说说自己的教学意图,谈谈自己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标,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分享,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给教学研究活动注入了活力。为了说好课,我们课题组成员加强教学理论、专业知识的研究,主动翻资料、查依据、寻教法、制教具,与同行商讨,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由被动的参与研究到主动地参与研究。此外,通过说课提高课题组成员备课的质量,我们在深入专研教材的同时,明确设计意图,更好地把准整合点,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将我们的课堂效率提高到更深的层次。

(五)课题组利用假期的时间精心编写相应的教辅书,避免题海战术,做到题目精讲精练,还给学生轻松的学习空间,课堂上教师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两年多来,我们课题组成员编写了《高校题典》九年级上下册、《高校题典》八年级上下册,《高效中考复习题典》共五本教辅书。每个假期,课题组安排好每个课题组成员编写教辅书的章节,并通过五次交换审稿,严格校对,最终定稿出版。这些教辅书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六)每个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案例,或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论文一篇,汇报教学成果。课题组四名成员共撰写了16篇教学案例,16篇教学论文。

(七)在研究中,我们的整合常用三种技术支撑,第一类技术是powerpoint,第二类技术是几何画板,第三类技术是Flash和Authware。第一类技术普及较好,几乎每个教师都会用其整合自己学科的教学。由于现在的powerpoint功能在逐渐增强,操作也比较容易,因此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这种技术。在数学教学方面,并不是什么课型、什么内容都适合用这种技术来支撑的。比如说有理数的计算,整式的计算,方程的解法,概念课,我们可以通过powerpoint,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字体,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能节省时间,加大容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几何图形的变换,画函数图像、探索型、交互型的课不太适合。第二类技术在图形的变换,绘制函数图像等比较合适。因为几何画板绘图方便,操作起来较其它软件要轻松些。交互性较强的课,需要用Flash和Authware两种结合来整合,例如我们在制作方差的计算公式时,让随机输入数据后自动得出结果,因为这两种软件的函数功能较其它的要全。

第四篇: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创新高中数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高中数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也尤为重要。【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数学 高效 教学模式 1 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 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 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 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 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还可以适当地插入与此知识有关的笑话,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2 精心进行备课试教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必须花工夫钻研和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 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精心选择每节课的例题和习题,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安排课堂教学的环 节,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灵活的驾驭,使课堂结构更合理、更科学。课前备课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①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突破习以为常的 教育教学方法,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改进和优化教法。②反思教学情境设计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解决问题。③ 对所选材料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取其长处,去其糟粕,避免差错。3 努力开拓视野,搞好教学模式创新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先后顺序 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鲜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拓潜能。我们不能不反 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个 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要创建数学高效课堂,老师与同学都必须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行为,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以前旧的教学模式转 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答疑→诊断反馈→巩固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4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数学课堂优质高效,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使课堂充满感染力,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投入情感转变。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时,学习效率最高。课堂上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定会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 率。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数学化、数学情境,作为教师要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 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教师要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 门。例如,对导数内容,不应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几个求导公式,进行简单求导训练,通过研究增长率、膨胀率、效率、密度、速度、切线的斜率等反映导数应用的实 例少引入导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通过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会导数思 想及其内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导数的背景和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变化率都可以用导数来描述,要避免过量的形式化的过程练习,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家 的创造性工作,关注学生对拓扑变换的形象和直观的理解。5 小结

课前,精心选择每节课的例题和习题,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安排课堂教学的环节,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灵 活的驾驭,使课堂结构更合理、更科学。课中,教师要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再加 上课后的合理训练巩固,相信我们的数学教学定能取得可观的成果。

第五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内容提要

在改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与信息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内容与要求,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人文素质,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倡“讨论”、“对话”、“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教师传教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把讲授、讨论、实践、自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

关键词:学生,主体,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方兴未艾的课程,当前它又走在新课程改革的浪尖上。新课标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旨在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不仅仅是传授信息技术,而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教育理念,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因此,现代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再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应该扬弃传统模式中的不适成份,尝试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且走出自己的特色。本文就涉及到教与学关系、学科与课程的关系、教师与学生角色地位等问题作探讨,从而为改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本文的理论基础不局限于某一种教育理念,而是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与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整合各种先进教育理念的优秀部分,结合实践经验而来。其中主体部分来自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一部分为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

(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会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因此: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因此,笔者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主张通过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不再是第一位,而是把学生的学放在最首要的位置。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应该由传统的单学科教学观念转变为课程观、价值观、知识观、文化观。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应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课程是知识、社会文化的统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着重于对原有知识的解释与传授,又或者局限于单学科的教学,而没有联系其它学科、学生自身的需求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放眼世界,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应用相当广泛,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日益频繁。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几手计算机技术,更应该是信息技术能力、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各种教育教学新理念,并且尝试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的几种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经过实践证明,这几种模式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是比较高的。

(一)分组讨论模式

分组讨论模式适用于一些理论学习,学生通过对话、交流等方式加深对信息技术理论的理解和对信息技术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看法。后现代主义教学观认为,世界的多样性决定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性。所以教师不用给出确定的唯一答案,提供的只是一些可能的答案或者是提出一些假设,让学生发挥能动性讨论得出各自的答案。

在讲述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功用的时候,有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光亮,方便了我们生活,没有信息技术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暗淡无光;有些同学则认为现代的信息技术危害极大,如计算机病毒、黑客等,经常

威胁我们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损失;有些学生则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应该充分用好它的利而除去它的弊。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运用了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各抒己见。在各方得出结果之后,教师在尊重学生想法的基础上,对他们说法中正确的给予肯定,对其不足之处也提出修正。

通过分组讨论,一些有争论的观点、未证明有假设、以及矛盾的概念,在不同立场的对立、辩论中碰撞,激荡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实现从知识到思想的升华,完成初步的意义建构。

(二)小组协作探究模式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让学生所学知识随之不断更新,就要求学生具备研究、探究学习能力。实践证明,这种能力在小组探究学习中得到最大的发挥。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群体协作下尝试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过程,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广泛展开。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信息技术基础较好而且又有定统筹安排能力的学生为小组长。这个小组长在学习活动中就起着牵头的作用,负责带领其他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操作、问题的讨论、经验交流,最后还能总结出每次讨论的结果;小组长还在上机操作时起小老师的作用,一些简单的问题他都可以直接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如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提请教师帮助。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遇到问题时,不一定都要找教师,可以向小组长提请帮助;也可以通过组与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尝试探究,最终得出答案。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起的是支持作用。为学习者提供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各种信息资源,如一些软件工具、网站地址以及关键技术支持。这些资源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等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

通过小组协作探究、讨论与交流,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原有概念、知识有了确切了解。

同时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还对待确定答案的假设、现象有了学生自己的意义,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意义建构。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者维果斯基(Vogotsgy)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智力发

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

因此,在我们制定任务时,要从学生的现有智力水平出发,确保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这就要求这个任务要与学生切身相关或者是熟悉的环境下的。

在实施任务过程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上网、看书和看报纸杂志等信息搜索方式搜索信息,处理所得材料,最后进行总结报告。那么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是不是放任不理的呢?当然不是,教师应该提供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提供一定的帮助。比如如何运用Yahoo网站提供的搜索引擎从网上搜索与下载资料等。

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多种模式相结合,不局限于某一模式不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硬件条件允许下,我们都应该适时改变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同样,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实施多种模式相结合。总的来说,无论采用那种教学模式,只要能实现教学目的,取得显著教学效果,使学生素质不断提高,我们不妨“拿来主义”,并且尝试使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教育技术通讯,1998年第8期。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3]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下载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与研究1[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与研究1[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分析论文

    摘要: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 教学要积极主动的做好引导者的身份, 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多元性, 并且利用多样化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评价。只有这样, 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和发挥出评价......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黄春雷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新课程 整合 能力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探索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探索 湖北省随州市随县洪山镇中心学校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初中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信息技术的深人 应用 ,催化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本文结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必要性、信息......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正日新月异的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工作与学习方......

    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

    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把信息技术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手段,还为学生增添了学习的一种工具。本文首先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研 究 方 案 ———— 柏林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或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在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