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

时间:2019-05-12 16:4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

第一篇: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微信添加好友,搜一搜公众号:洪老师文化之家教学团队

即可第一时间了解更新资料详情 更有免费资料获取 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2.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

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微信添加好友,搜一搜公众号:洪老师文化之家教学团队

即可第一时间了解更新资料详情 更有免费资料获取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

微信添加好友,搜一搜公众号:洪老师文化之家教学团队

即可第一时间了解更新资料详情 更有免费资料获取 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山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强调“泛”“尽”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

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微信添加好友,搜一搜公众号:洪老师文化之家教学团队

即可第一时间了解更新资料详情 更有免费资料获取 体会诗人的心情。

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板书设计:

绝句 唐 杜甫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

微信添加好友,搜一搜公众号:洪老师文化之家教学团队

即可第一时间了解更新资料详情 更有免费资料获取

宋 曾几 心情变化

微信添加好友,搜一搜公众号:洪老师文化之家教学团队

即可第一时间了解更新资料详情 更有免费资料获取

第二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查阅有关诗人生平的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体会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

查阅有关诗人生平的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诵读,再读古诗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古诗的平仄,教师领读,学生齐诵。

2.同桌互听诵读。

二、交流资料,探究志向

1.了解咏物诗。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三首咏物诗所歌咏的事物。其实,咏物诗也不单单是咏物,它们更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这就是“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2.学生自读批注,找出诗中所言之志向。

师:三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请找出相关诗句,并作好批注。(学生自读批注)

3.批注交流要点:

(1)《马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的“金络脑”表示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自己是一匹骏马,应当装备精良。“快走踏清秋”表明自己乐于效力,定然不负所望的决心。一个“踏”字写出马之矫健,然而前面冠以“何当”两字,却使热烈的期盼化为一声长叹。“金络脑”是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希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作者的志向就是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2)《石灰吟》中“烈火焚烧”指的是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诗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过程,而“浑不怕”三字又使人感受到其中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诗人以石灰自比,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竹石》中的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的顽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刚正不阿、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也写无数地位低下条件不佳的劳动者,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品格。

4.过渡:以上探究的诗人的志向,我们都是从诗歌中读出来的。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同学们课后查阅到的诗人的生平资料,也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们在诗中表达的志向。

5.交流诗人的生平:

(1)李贺少有才名,本来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但是被人嫉妒放出流言,进士的“进”和其父亲李晋肃的“晋”谐音,古代对于避讳很看重,所以经过有心之人的传播,说李贺不能考进士,要不然就是对其父不敬、不孝。所以李贺一生是很失意的,所作诗词多有愤愤不平之意,《马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其人本是一匹有远大理想的千里马,渴望“金络脑”和“快走踏清秋”。

(2)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的不只是石灰的形象,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于谦少年时十分仰慕文天祥,除了读书,还努力钻研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慨然有“以天下为己任”之志。于谦相貌英伟,善谈吐,声音洪亮,每次奏对时言辞极有条理,引起了明宣宗的注意。他忘身忧国,性格刚强,才思畅通敏捷,考虑周到仔细,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再加上他看不起怯懦无能之辈,在朝中颇遭忌妒。但于谦很受宣宗和后来的英宗器重,大小事情均按他意思办理。他主持兵部工作时,正值明朝内忧外困之时,他采取正确方针,化解了危机。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正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诗人郑燮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作者73岁所作《竹石图》,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正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反映的就是他的正直倔强、铮铮铁骨。

6.师: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我们对于这三首咏物诗一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诗人高尚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有了更多的敬意。再读这三首诗,我们看到的就不只是这三个事物了,我们分明还看到了隐藏在诗歌背后的、和这个事物有着相同品格的诗人了。请带着这样的感情诵读《古诗三首》。

三、小组交流,感悟写法

1.探究写法:

师:诗人的志向我们已经清楚,那么这三首诗在表达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1)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2)诗人运用象征、比拟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揭示作品的主旨。

(3)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

四、拓展延伸,积累古诗

(一)拓展延伸一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①朗读古诗,探究志向。

师:《蝉》一诗歌咏的是什么?描写了蝉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志向?

②学生交流:

诗中所描写的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它写明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助力(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③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资料:虞世南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以博学多能、高洁耿介名动一时,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二)拓展延伸二

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①朗读古诗,探究志向:

师:《咏煤炭》一诗歌咏的是什么?描写了煤炭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志向?

②学生交流:

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黑色的煤炭出生于混沌的地层,燃起的火炬如春风,烈焰照破黑夜。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自己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五、小结课堂,布置作业

师:咏物诗是我国古诗中的一大类别,数量丰富,请课后再积累三首自己喜欢的咏物诗,了解诗人的生平故事,加深对诗人志向的理解。古人不仅在诗中表达志向,画里也常有乾坤,请看55页单元导语中的插图。“岁寒三友”——松竹梅,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然可以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课后,同学们还可以找来这样的诗文画作来欣赏,感受作者高尚的品格。

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

咏物诗

托物

言志

马——驰骋沙场   建功立业

石灰——不怕牺牲  坚守情操

竹——正直倔强   铮铮铁骨

课时作业

一、背诵古诗,说说志向。

《马诗》借咏(马)表达了诗人李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志向;《石灰吟》借咏(石灰)表现了诗人于谦(不怕牺牲、坚守情操)的志向;《竹石》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刻画竹子的同时表现了诗人郑燮的(正直倔强、铮铮铁骨)。

二、总结写法。

咏物诗是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诗歌,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歌咏,表达诗人的(人生志向)。

三、朗读诗歌,分析。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来源:学科网]

这首诗歌咏的对象是(青松),诗中的青松处于大雪重压之下,但却依然(挺拔笔直),表现了诗人陈毅(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高洁情操。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中选编的三首古诗都是托物言志的诗歌。在教学时,我从整首诗入手,让学生感知大意,借助书中注释和课外查阅的资料,始终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探索学习当中,身处其中,方能心知其味。

这三首咏物诗按时代顺序编排,从唐朝李贺,到明代于谦,最后是清朝郑燮,有写于年轻时的,有写于古稀之年的,有落魄的文人,也有大功于社稷的功臣。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咏物诗的体裁特点,从朗读入手,先解决字词问题,再质疑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句意,最后联系诗人生平故事,走进诗人,了解写作手法,从而品味诗歌传达出来的诗人的志向。逐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不仅打好了扎实的基础,理解了诗句意思,而且能理解诗中的情感,能学习并运用诗人所用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中,我多次运用查阅资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课外资料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的特点,并用问题引导贯穿学习,适时点拨,降低学习的难度,尽可能照顾中层学生和潜能生,使他们也能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

总之,讲授具有时代气息的文本时,需要更多地借助课外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因此课前我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认知和他们与文本的距离有清晰的了解,从而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出真正的“生本课堂”。

第三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

3.查阅资料,加深对诗中事物的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

教学难点:

查阅资料,加深对诗中事物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题,板书课题

1.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师:在中国的古诗花园里,有一类古诗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咏物诗。(板书:咏物诗)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咏柳》《咏鹅》《梅花》《风》等古诗,告诉学生:歌咏某一事物的诗歌就是咏物诗。

3.今天学习的《古诗三首》就是由三首咏物诗组成。读读题目,你们一定能猜到诗中所咏的事物。(板书三首古诗的题目,学生说诗中歌咏的事物)

二、质疑诗歌,朗读诗歌

1.提出疑问。

师:读了题目,你们心中一定有了疑问,对吗?(学生提出“为什么歌咏?”“歌咏它什么?”等疑问)

2.朗读诗歌。

师:要想解决疑问,先得读好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两遍)

3.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4.师:大家已经读准了字音,达到了朗读古诗的一级标准。现在试着把古诗的节奏朗读出来吧。

5.教师指名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教师引导评价:你喜欢谁的节奏?

6.师:古诗是按照平仄规律创作的,请听吟诵。(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吟诵音频,出示三首诗的平仄,然后学生依照“平长仄短入声促”的规则尝试吟诵,齐诵。建议:一般情况,“–”短平读一拍,“―”中平读两拍,“—”长平读三拍。“∣”仄声在二四六字的位置时读一拍,一三五字位置时读半拍。“∣”入声读得短促有力)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

–—∣∣∣–—       ∣∣–—∣∣―

大漠沙如雪,千锤万凿出深山,咬定青山不放松,–—∣∣―

∣∣–—∣∣—       ∣—–∣∣–—

燕山月似钩。

烈火焚烧若等闲。

立根原在破岩中。

–—

–∣∣

∣∣∣—–∣∣       –—∣∣–—∣

何当金络脑,粉骨碎身浑不怕,千磨万击还坚劲,∣∣∣–—

∣—–∣∣–—

∣∣–—–∣―

快走踏清秋。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歌

1.借助注释,默读诗歌。

师:三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事物?请借助注释,将诗中描写的事物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适当批注。

2.学生默读,想象批注。

3.交流:

(1)问题1:《马诗》描述了一匹怎样的马?它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

①第三、四句诗是说,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这是一匹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骏马。

②第一、二句诗说,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是一幅战场景色图,悲凉肃杀。这匹骏马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正是它可以建立功勋的环境,内心的渴望一定更大。

(2)问题2:《马诗》中的马儿驰骋于什么季节?

“清秋”时节,草黄马肥,正好驱驰,冠以“快走”二字,可见这匹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好是可以万里横行的壮年。

(3)问题3:《石灰吟》里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①“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烧炼的就是石灰石。这是不怕磨砺的石灰。

②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石灰烧制图”,引导理解“粉骨碎身”的含义。感受石灰不怕牺牲的特性。

③学生观看石灰图片或者真正的石灰,感受石灰清白的特点。

(4)问题4:《竹石》中的竹子长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

①前两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环境不好,但基础牢固。后两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折磨,多大的打击,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郑燮不但写竹写得好,而且他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请看插图。图里的竹子哪些地方和诗歌里的竹子是相似的?

4.朗读诗歌,加深印象。

师:咱们再读诗歌,将诗中事物的样子牢牢记在心里吧。(学生齐诵诗歌)

5.指名诵读。

四、学习生字,规范书写

过渡:通过朗读,三首古诗的内容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生字。

1.观察生字,互相提醒。

师:仔细观察这4个生字,你觉得哪个字在书写时需要提醒大家?

2.学生交流:

“凿”字下边里面是“羊”字少一横。

“络”字左右同高,“锤”字左低右高。

“锤”字左窄右宽,左边的第一横对准右边撇和第一横中间,左边第二横对准右边第一二横中间,左边第三横对准右边第二三横中间,左边的竖提的“提”对准右边第三横左侧。

“焚”字下边的“火”字第一、二笔点和撇在上边“林”字两竖的下面。

3.教师板书,学生观察后书写生字。

4.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分析其由来。

“焚”的本义是古人为垦地耕作而引火烧毁荒草野林;后来引申为“燃烧”,如“焚化、焚毁、焚书”等。

“凿”的本义是捶打钢钻,在木石等材料上挖孔钻洞,如“开山凿洞”;后来引申为痕迹深刻的,确切而无法消除的,如“言之凿凿”;还有用以凿洞的工具,如“

凿齿、凿子、方凿、斧凿”等。

五、默写古诗,小结课堂

1.背诵课文。

2.默写《竹石》,并打开书对照是否有误。

3.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咏物诗,并且通过对照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中所描写的事物。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诗人为什么要歌咏这些事物。

六、课后作业

查阅三位诗人的生平故事。

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

咏物诗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为什么歌咏?

歌咏它什么?

课时作业

一、我会填空。

《古诗三首》中每一首诗都(歌咏)了一个事物,我们叫它们(咏物)诗。

二、解释诗句。

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匹马何时才能戴上镶金的辔头,尽情驰骋在这秋高气爽的战场上?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第四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9古诗三首

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学习

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分析朗读背诵了元日,今天,我们继续品赏古诗三首后面的二首古诗。

学生听讲

温故知新

讲授新课

一.

《清明》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纷纷”形象描写了春雨的特色。“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

“行人”“断魂”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分组活动,构图绘画,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教师适当的优劣点评。

二.

同学们,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

九月九日。

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

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重阳节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

汉初,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

你了解茱萸吗?

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

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

想念、思念…“山东”是什么意思?

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你了解诗人王维吗?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遥知兄弟登高处是什么意思?

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个性化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三.拓展提高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钱塘湖春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四.课堂练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五.

作业布置

默写这一节学习的二首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释下面的字:独

异乡

异客

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

学生分析朗读背诵

学生理解背诵

学生练习

理解后背诵

师生合作,老师指点

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

这一节,我们品赏背诵了古诗三首里后面二首古诗。感受了诗人在节日里的不同心情。

板书

古诗三首

清明

画面: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念家人

登高

插茱萸

第五篇:人教部编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昼、耘、供”3个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

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8)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

4.谈话揭题:我国宋代有一位诗人,叫范成大。他十分喜爱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写了很多描写农村四季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6.了解诗人。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

新课

教学

(28)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昼、耘、供”。

(3)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板书: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小组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板书:辛勤劳动)

(2)想象交流:

①“昼”和“夜”分别指什么?(白天和晚上。)

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③看到此情景作者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你们虽然辛苦,但生活是快乐的。)

(3)指导朗读。(读出对“村庄儿女”的敬重和赞美之情,读出诗的节奏。)(板书:赞美)

①指名读,师生评议。

A.读出农民的辛苦。

B.读出农民的忙碌,表现繁忙的劳动场面。

C.读出农家生活的和谐。

②反复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

(4)教师小结:从短短的诗句里我们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和劳碌,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诗人这种文人墨客所向往的。忙碌了一天,晚上一家人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这种温馨,使人们劳动的疲倦和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人们从劳动中得到的。再次齐读课文,试着把这种满足与快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板书: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当时的情景。

(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板书:天真可爱)

(3)教师引读: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那小孩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

②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心里也想到了丰收时收获的快乐。

③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俏皮可爱。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们的自豪;读出孩子们的快乐;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作者对他们的喜爱之情……(板书:喜爱)

3.了解写法。

(1)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什么为写作题材?(农村生活。)

(2)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作者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耘田、绩麻、村庄、儿女、童孙、耕织、种瓜”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教师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平白、朴实、自然的语言勾画出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练习有感情地诵读,不但让学生领悟诗句的表层意思,还要领悟诗句的深层意思,体会诗句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诗人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4)分钟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局面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孩子们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着辛劳,也充溢着恬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对劳动人民的(),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喜爱

赞美

热爱

2.学生自由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搜集并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

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补充《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句,鼓励学生自读自悟,激发学生收集和阅读田园诗的兴趣。

板书

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辛勤劳动

赞美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天真可爱

喜爱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稚”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教具

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8)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教师评议。学生自由阅读。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冰)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交流学生熟悉的古诗,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自觉走入诗的意境。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新课

教学

(30)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稚”。

(3)指导书写会写字“晓”。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在相互交流中引导学生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

(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

①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浓厚。

②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板书: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③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板书:形态上——圆形)

④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板书: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板书:以冰为钲

自得其乐)

(4)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鼓励学生抓住诗句中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是对学生叙述能力的训练,贴合本单元的语文元素。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

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2.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

板书

内容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形态上——圆形

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以冰为钲、自得其乐

第三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

教具

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3)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我们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村晚

宋代

雷震)

3.简介作者。学生自由阅读。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4.理解课题。

(1)指名解题。

(2)小组交流: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5.谈话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赏乡村傍晚的景色。

借助插图引发交流,并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

教学

(33)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漪”。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板书: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

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

③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

④鼓励学生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⑤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水草丰美,生机勃勃。)

⑥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写远山落日。)

⑦“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

⑧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

⑨“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让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纹。)⑩“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⑪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⑫教师小结:这首诗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板书:山村晚景)

(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一名同学读这句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②“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

③“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横骑在牛背上。)

④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短笛无腔信口吹”)

⑤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⑥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板书:天真可爱)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总结课文主旨。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扣住关键的精彩词语。如诗中的“衔”字,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夹在两座山峦之间的美妙情景。第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牛背、信口”这些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这不仅是在教给学生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激发想象的丰富性。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学生没有了束缚,朗读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个性化朗读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读的表情、音调、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摇头晃脑仿佛就置身于诗中的境界,体验着诗人的情感。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4)分钟

七、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2.对比阅读。

所见

作者:袁枚

(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诗句。

板书

内容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山村晚景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天真可爱

下载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一-清明

    9.古诗三首 清明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诵读这首古诗。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喜爱 2......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

    黄崖洞九年制学校导学案科目语文年级六课题10.古诗三首主备人张俊杰课时2辅备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2.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17古诗三首教案

    17.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认识7个字。会写13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古诗三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绝句》教学设计三(5篇)

    1.古诗二首第一课时 《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

    1 古诗三首(教案)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

    第一单元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主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燕子》《荷花》和一篇略读课文《昆虫备忘录》,从动物、植物、景物这几个方面来反映主题。本单元还......

    1.古诗三首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习《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2.通过搜集资料、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1古诗三首[教材分析]《绝句》一诗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