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时间:2019-05-14 19:0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部编版三年级《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部编版三年级《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第一篇:部编版三年级《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

【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交流秋天: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季节。你能用自己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或你的感受吗?(课件出示6)秋景图,学生自由交流。

5.导入课题: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秋的一天,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6.(课件出示7)古诗《山行》,学生自由朗读。

7.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8)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2.(课件出示9)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4.检查交流情况。(课件出示10:生字)hán jìnɡ xié shuānɡ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径”。(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课件出示11、12)

①山行:在山上行走。

②远上:登上远处的。

③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④石径:石子的小路。

⑤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⑥生:产生,生出,文中是说形成白云的地方。

⑦车:轿子。

⑧坐:因为。

⑨爱:真爱,留恋。

⑩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第二篇:五下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马鞍

赵秀琴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昼、耘、供”3个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

4.【出示课件2】谈话揭题:我国宋代有一位诗人,叫范成大。他十分喜爱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写了很多描写农村四季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6.了解诗人。【出示课件3】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课件4】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昼、耘、供”。

(3)【出示课件5】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板书: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出示课件6】

(1)小组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板书:辛勤劳动)

(2)想象交流:

①“昼”和“夜”分别指什么?(白天和晚上。)

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③看到此情景作者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你们虽然辛苦,但生活是快乐的。)

(3)指导朗读。(读出对“村庄儿女”的敬重和赞美之情,读出诗的节奏。)(板书:赞美)

①指名读,师生评议。

A.读出农民的辛苦。

B.读出农民的忙碌,表现繁忙的劳动场面。

C.读出农家生活的和谐。

②反复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

(4)教师小结:从短短的诗句里我们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和劳碌,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诗人这种文人墨客所向往的。忙碌了一天,晚上一家人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这种温馨,使人们劳动的疲倦和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人们从劳动中得到的。再次齐读课文,试着把这种满足与快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板书: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出示课件10】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当时的情景。

(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板书:天真可爱)

(3)教师引读: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那小孩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出示课件12】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

②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心里也想到了丰收时收获的快乐。

③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俏皮可爱。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们的自豪;读出孩子们的快乐;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作者对他们的喜爱之情……(板书:喜爱)

3.了解写法。

(1)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什么为写作题材?(农村生活。)

(2)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作者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耘田、绩麻、村庄、儿女、童孙、耕织、种瓜”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教师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平白、朴实、自然的语言勾画出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局面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孩子们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着辛劳,也充溢着恬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对劳动人民的(),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喜爱

赞美

热爱

2.学生自由阅读。【出示课件13】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搜集并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辛勤劳动

赞美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天真可爱

喜爱

第三篇:部编五上《古诗三首》教案完整两课时

《古诗三首》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万马齐喑、不拘一格”等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能讲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诗歌的题目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没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万马齐喑、不拘一格”等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能讲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诗歌的题目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没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导入:

展示:诵读一首你最喜欢的诗,谈一谈你为什么喜欢;今天一起来学三首诗。

预设:《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2.走近诗人:

出示图片:陆游

林升

龚自珍

对这几位诗人你还有哪些了解,对他们的作品有哪些了解,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诵读吧!

3.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世界名篇《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乃

2.我有识字绝招!你说一个,我说一个。比一比谁得绝招多。

图片识字:祭祀

精神抖擞

形近字识字:恃

3.领读生词,注音读准字音,班级开火车读词语,比一比谁读得准确。

4.用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5.学习词语:不拘一格。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认真体会作者的感情。

2.自由朗读三首古诗。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理解诗里的意思,体味表达的情感。

3.读通古诗《示儿》。

4.小组讨论:

讨论主题:

(1)怎样可以读通古诗。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尽快读懂古诗。

(3)怎样可以把后面的两首也读通顺啊?

预设:划分诗歌的节奏。

四、感知诗歌,初步体会

1.反复读,将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诵读古诗想一想这三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要求:

(1)读好诗歌的节奏。

(2)读准每一个字音。

2.诵读三首古诗,进行整体感知,这三首诗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预设:爱国

3.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预设: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4.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五、课堂扩展

1.诗歌朗读比赛。

比赛规则: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评选出诵读冠军。

2.多种方法背诵古诗,分享背诵方法。

六、学习生字

1.出示会写生字:

2.观察字形,写好每一个字!

3.出示形近字,观察一下,找一找说不同。

七、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八、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识字导入

1.出示会写生字:

2.观察字形,写好每一个字!

3.出示形近字,观察一下,给形近字进行口头组词。

4.同桌互相指读生字,并组词,并观察形近字,进行组词练习。

5.谈话导入:

国家生死存亡,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一些爱国诗人用笔墨来表达对国家的深沉热爱!

二、古诗背诵

小组之间进行背诵检查,然后请同学展示自己的背诵情况。

三、古诗赏析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讨论:怎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文?

预设:

(1)参考课后注释理解。

(2)借助工具书查询。

(3)听一听别人的理解。

(一)示儿情怀

1.想一想从《示儿》这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示儿:给儿子看。

(2)我的问题:陆游想告诉儿子什么?

(3)出示诗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展示一下搜集的资料:

预设:

(1)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

(2)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3)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4)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所以一生都致力于抗金事业。

3.你有哪些字词理解不了呢?一起交流讨论讨论。

预设:

(1)元:本来。同“原”。

(2)王师:南宋王朝的军队。

(3)九州:这里代指全国。

(4)乃翁:你们的父亲。

4.抓住关键提出问题进行诗句的理解。

(1)诗文的关键词是哪一个?预设:悲。

(2)诗人“悲”的是什么?

(3)他的遗愿是什么?

5.结合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预设: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二)临安感慨

1.《题临安邸》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预设: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2.我的问题:作者在墙壁上题写了什么内容?

3.解决有用的问题,理解诗中意。

出示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问题预设:

(1)临安城有什么特征呢?试着用诗句来回答,再试着描述一下临安城的景象。

(2)诗人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3)他为什么有这样的疑惑?

(4)这疑惑中有诗人怎样的感慨和情怀呢?

4.解释字词:

(1)几时:什么时候。

(2)休:停止。

(3)直,简直。

5.讨论:临安这花天酒地的靡靡之风是繁荣的真相吗?

预设:不是。

6.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里的意思。想一想作者感慨些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

预设:诗人对国家命运深切忧虑,对统治者苟且偷安饱含愤恨。

(三)呼唤变革

1.《己亥杂诗》写作背景。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这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2.了解写作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文的意思。

3.出示诗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4.解释字义

(1)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2)恃:依靠。

(3)风雷:是指重大的变革。

(4)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5.讨论:

(1)想一想,作者用“万马齐喑”比喻什么?

预设:比喻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2)我的问题:为什么会“万马齐喑”?

预设:从社会谈起。

6.学完《己亥杂诗》,请谈一谈你对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选拔人才的机制有什么看法?可以简单论述一下班级“班干部轮岗制”。

四、课堂展示

1.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小组研讨,然后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2.把你认为诗中最能表达爱国情感的诗句写到积累本上。

3.展示你所搜集的爱国名言。

五、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六、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四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17古诗三首教案

17.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13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4.学生个人读悟。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评价。

4.背诵: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

yàn

空蒙kōng

méng

淡妆浓抹dàn

zhuāng

nóng

相宜xiāng

3.读通课文: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天晴和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第三课时

一、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等。

二、诗词讲解

1.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2.解读诗意: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3.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4.主旨概括:《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随堂练习

《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________和长江的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川的_____之情。

四、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相对出

日边来

长江的壮阔气势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刘禹锡

五、课堂小结

三首诗歌都是山水诗歌中的名篇。愿我们可爱的同学们将来也能像这些诗人们一样走遍祖国大好河山,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请同学们课后收集类似的山水诗歌,自己阅读积累。

第五篇:部编新版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这节课学习的古诗,都是写出了在秋天的背景下而触生的情感,或赞美秋天的美景,或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在教学时也正是中秋节过后,学生对于过节的气氛,家人团聚的幸福感都有所体验,这样对于课堂的教学,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就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这两三古诗的时候,课堂中我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诗意,加以引导.例如在教学《夜书所见》的时候,对于第一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想想当时诗人所想,所感.课堂中通过我的教学语言,给学生创设情境,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一个人在外地的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会想到感觉很孤单,想家里的亲人等等,通过这样的想象很好的让学生体会了诗人当时写下这首诗时的感受,体会了诗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下载部编版三年级《古诗三首》第一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部编版三年级《古诗三首》第一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诗中的生字,背诵古诗2.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理解诗句、体验诗情;3.感受古诗的节奏感、音韵美,在背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

    部编版五下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说课稿范文大全

    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代诗人。《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

    第一单元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一、读所见 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 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 能......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9古诗三首单元三学科语文年级三学习目标1.会认6个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

    9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时训练

    9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一、看拼音,写词语。mùsèyínshītímùcèmiànlúshān()()()()()yǒuyuánjiànɡluòfèilìwénzhānɡshānfēnɡ()()()()()二、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可怜九月初三夜......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4古诗三首-山行(教案)

    山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寒山”“石径”、“斜”等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