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2021-11-04 11:0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在这广袤的华夏土地上,无数的山川湖海构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单元,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开始第六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的学习。

(二)学习生字

学诗之前,我们先来读本节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课件出示)

其中“抹、磨”二字为多音字。(课件出示)“抹”字在“抹粉”中读mǒ,在“抹布”中读mā。“磨”字在“磨刀”中读mó,在“磨盘”中读mò。

我们再来看本课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课件出示)

这13个生字,大部分由熟识的部件组成。

左右结构的字有“断、孤、帆、饮、初、镜、银”,其中“孤、帆、饮、镜、银”在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

“断”字左宽右窄;“初”字左边是“衣补旁”,不要写成“示”字旁。

上下结构的字中“楚、至、盘”要写得紧凑。

独体字“未”的两横,要写得上短下长。

半包围结构的字中,“磨”字中“广”的一撇要拉长,包住里面的部分,不要把字写成上下结构。

重点讲解两个难写字的写法。

“断”字在书写的时候,左边的部分先写“米”,“米”的捺变为点,再写竖折。右边部分“斤”的竖撇要穿插到左边部分的下面,竖要垂直,保持整个字的稳定。我们看这个字的书写笔顺。(课件出示)

“遥”字是半包围结构,在书写时要注意先内后外。里面的部件要写紧凑,外面的捺要写舒展,托住右上部分。

我们看这个字的书写笔顺。(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课下工工整整地书写这13个生字,写之前注意观察字的结构、占格,做到心中有数再书写。

(三)学习《望天门山》

1.写作背景

李白在年轻时,仗剑离乡,辞亲远游,行船途中经过天门山,望见天门山壮美的景色,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望天门山》。(课件出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诗人简介(课件出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3.理解诗意

了解了诗人,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里写了什么。诗中有几处重点词语,我们可以借助文中的注释与字典来理解。(课件出示)

①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②中断:指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③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④回:回旋,回转。

老师来讲讲诗的大意: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对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4.体会情感

题目《望天门山》,通过一个“望”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观赏天门山是远远地看。正如第一句所描绘的雄壮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山本是两座山的合称,但通过诗句,我们仿佛又可以产生更为奇特的想象:天门山是一座山,但由于楚江的冲击,劈开了这座“天门”。“中断”一词,多么有力量,远远望去,这两岸的青山就像被生生地劈开一样,那么高耸陡峭。虽是写山,却让我们感受到楚江的汹涌。一个“断”字显示了山的高耸险峻,一个“开”字,又把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展现在我们眼前。(课件出示)

既然楚江的冲击如此猛烈,都能够将天门山劈开,那又为何在此地“碧水东流至此回”呢?楚江在流经天门山以前,江面十分开阔,而天门山两侧险峻的高山使河道变窄,仿佛将江水锁住一般。因此,奔腾的江水在天门山无法顺畅地流过,从而形成回漩之势,使这片水域更加汹涌激荡。(课件出示)

前两句中,诗人借写山表现水的汹涌,借写水衬托山的奇险。

我们继续跟随诗人,欣赏天门山的美景。“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的青山本就矗立在那里,一个“出”字,为静止不动的青山增添了动态美。青山为何而动呢?“孤帆一片日边来”,原来,诗人在这顺流而下的小舟中啊!这一艘小舟随着激荡的江水不断前行,天门二山扑进眼帘,身姿愈发清晰。(课件出示)从诗人的角度看,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这是多么新鲜又令人喜悦的景色呀。

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巴蜀老家,外出游历。带着激情与活力,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读出节奏感。(课件出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通过《望天门山》,我们有幸跟随诗人李白一睹天门山雄伟奇丽的景色。希望同学们能将这首诗背诵并积累下来。

(四)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写作背景

接下来,我们跟随苏轼,一起游览西湖吧!《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担任杭州地方官时创作的诗篇。这一天,苏轼和朋友们在西湖游玩,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苏轼便将这一难得的经历用诗歌记录了下来。我们先来欣赏这首诗。(课件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诗人简介(课件出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3.理解诗意

了解了诗人,我们再走进这首诗,先了解重点词的意思,再想一想整首诗的意思。(课件出示)

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方:正。

③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④亦:也。

⑤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这首诗的大意是:

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无论是淡雅装饰,还是盛装打扮,都具有迷人的神韵。

4.体会情感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正是西湖“初晴后雨”的景色。

“水光潋滟晴方好”,是题目中的“晴”时之景(课件出示)。在阳光的照射下,西湖之水波光闪动,光彩熠熠,是不是很好看呢?

“山色空蒙雨亦奇”则是题目中的“雨”时之景(课件出示)。在细雨蒙蒙之中,群山若有若无,恍若仙境,也是非常奇妙的景色呀!

这两句中,诗人既描绘了西湖的山光水色,也描绘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可见,在苏轼眼中,西湖的景色无论是山还是水,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美好奇妙的。

而后两句中,诗人没有紧接着前两句去描绘西湖的景色,而是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比喻表达出西湖的神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美人西施的传说距离苏轼所在的宋代已经过去了几千年,西施的美丽只存在于后人的想象之中。也正是如此,这西湖之美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西施,无论淡妆或是浓抹;对于西湖,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这些都无法改变她的美丽,也都是在增添她的美丽。

这首诗并不是写西湖的一时之景、一处之景,而是对西湖的全面写照和全面评价。(课件出示)既有湖光,又有山色,既有晴日之景,又有雨天之韵。但西湖究竟美在哪里呢?恐怕没人能够说清楚。诗人以绝色美人比喻西湖,将生命赋予了西湖。人人都知道西湖美,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也正因如此,这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歌,直到今天还浮现在每一位西湖游客的心头。让我们边读边品味西湖之美吧!(课件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学习《望洞庭》

1.写作背景

明月当空的夜晚,刘禹锡途经洞庭湖,将最美好的湖光山色付诸笔下。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去欣赏美丽的洞庭山水吧!(课件出示)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诗人简介(课件出示)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

3.理解诗意

了解了诗人,我们再来了解这首诗中的重点词语和诗词大意。诗中有几个重点词语,我们要知道含义。(课件出示)

①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北部。

②和: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③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首诗的大意是:

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4.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绘的是洞庭湖秋夜的美景。(课件出示)

第一句写“湖光”与“秋月”,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澄澈空明,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课件出示)

第二句紧接上句,以生动的比喻补全了首句的意境。因为“潭面无风”,所以湖光和秋月得以协调。若狂风怒号,湖水激荡,这湖光和秋月又怎能争相辉映,互相衬托呢?而“镜未磨”的比喻,也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湖面水平如镜,在这秋夜中,借着月光的清辉,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朦胧美。(课件出示)

第三、四句中,诗人将视野拓宽,以独特的想象力,表现洞庭湖山水之美。

远远望去,皓月银辉,君山愈加青翠,湖水更为清澈。在诗人笔下,洞庭山水仿佛变成了一件艺术品,“白银盘”和“青螺”,色调淡雅,互相映衬。这奇特的比喻,为洞庭山水增添了一份浪漫色彩。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诗。(课件出示)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六)总结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三首诗歌,领略了祖国河山的壮丽和秀美。希望同学们将这些古诗积累下来,细细品读,慢慢品味。有机会的话,也希望你能够走出家门,到诗中所描绘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切身体会诗人笔下的风光美景。

(七)作业布置

1.抄写《古诗三首》一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背诵三首古诗。

3.预习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

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下载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反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一、读所见 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作业单

    《古诗三首》练习一、理解诗词内容并填空。我们的祖国富饶美丽、山美水美,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在《古诗三首》中,我们跟着李白感受到了________的气势恢宏;我们跟着苏轼游览了__......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

    部编新版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这节课学习的古诗,都是写出了在秋天的背景下而触生的情感,或赞美秋天的美景,或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在教学时也正是中秋节过后,学生对于......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4古诗三首学生版第一课时课前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读准拼音▶(把正确的读音打“√”)擎雨盖(qínɡqín)挑促织(tiāotiǎo)赠刘景文(zēnɡzènɡ)▏静心练字▶(按照笔画顺序写一写)寒笔顺:斜笔顺: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