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教案及反思[推荐]
第二单元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会运用规律进行小数乘(或除以)整
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
2、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法,会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
3、会进行小数乘加、乘减两步混合运算,能解决生活中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4、在探索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5、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6、体验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第一课时 课题
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课时
学生情况 分析
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其实很简单,但由于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所以很可能出现不会移动的的现象,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
教学内容 分析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探索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规律。活动二,应用规律进行乘法口算。
教学 目标
知识点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
能力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会运用规律口算小数乘10、100、1000的乘法,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情感点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会运用规律口算小数乘10、100、1000的乘法,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教学难点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
板书设计
小数点位置变化 扩大10倍向右一位 扩大100倍向右两位 扩大1000倍向右三位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再设计
纽扣问题 总结规律 运用规律 试一试 作业
提出: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师生写出乘法算式:0.05×10=0.5(元)
提出:100枚钮扣多少钱?学生会后写出:0.05×100=5(元)提出:1000枚纽扣多少钱?让学生计算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提出:观察上面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述。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师生共同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出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列算式并试算。提示:算完后用计算器检验一下。
交流学生列出的算式和计算、检验的结果。重点使学生知道,3.87×1000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鼓励学生自己完成。基础题:1、2、3题
提高题:6页上的同步练。拓展题:7页同步练的第四题。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自主观察,合作讨论。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小数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何规律,而是让学生自主去观察,去探索寻求知识的方法,并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将自主猜想,得出的结论,向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使得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猜测规律,在合作中探索规律,在交流中发现规律,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动眼、动口、动脑,参与学习讨论总结规律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困惑:觉得本节课学生学习过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单位换算部分,学生学困难而乏味。如何把生活性、探索性、时效性结合起来有待于我们继续思考。第二课时 课题
小数点向左移动的桂规律
课时 学生情况 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有了这个基础,小数点相左移动的规律,学生会很容易接受。
教学内容 分析
活动一,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活动二,应用规律进行除法口算。
教学 目标
知识点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
能力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左移动的变化规律。会运用规律口算小数除以10、100、1000的除法,会把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
情感点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左移动的变化规律。会运用规律口算小数除以10、100、1000的除法,会把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
教学难点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
板书设计
小数点位置变化 缩小10倍向左一位 缩小100倍向左两位 缩小1000倍向左三位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再设计
平分彩带 总结规律 运用规律 试一试 作业
提出:把5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分,每份是多少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自主解答。交流学生的答案。根据把5米平均分成10分,可以用除法表示;每份5分米,可以写成0.5米,师生写出除法算式:5÷10=0.5(米)
提出:把5米彩带平均分成100份、1000份,每份各是多少米?要求学生写出除法算式、结果用小数表示。
交流学生列出的算式和结果。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板书算式。提出:观察着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小数点相左移动的规律。然后,比较小数点相左、向右移动的规律。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除法算式,让学生自己试算,并用计算器验算。全班交流计算的结果。重点关注丫丫的问题,使学生知道,53.8÷1000小数点相左移动三位,位数不够要在5前面补一个0占位,点上小数点并在整数部分写一个0。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教材15页试一试
基础题:教材15页练一练1、2、3题。提高题:同步练7页。提高题:同步练拓展练习。发现有学生还是不会做这样的题,再出几道这样的题加强练习。如: 19÷1000= 3.65÷100= 0.42÷10=
教学反思:
本节最大的难点就是单位间的换算,因为这既要求学生灵活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又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我在教学时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记熟单位间的进率,另一方面也教学给学生进行名数间改写的一般方法。我先让学生先整理各单位及进率,让学生在学习前有一个知识回顾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在做小数和复名数改写时如:3.4平方千米=()平方千米()米,先根据题目的要求,如看清楚是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数、是大单位转换成小单位或小单位转换成大单位,然后,再把小数分开两部分处理:整数部分照写,小数部再根据各单位及其进率进行量的转化、把小数点移动,实现小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这样给学生一个清淅的解题思路,学生解题的正确率自然得到保证。
总之,在做小数和复名数的转换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熟记各单位及进率,基础打好了,做事自然事半功倍。第三课时 课题
小数乘整数
课时
学生情况 分析
学生有了前面小数加减法笔算的经验,因此小数乘法列竖式可能受到影响,后进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不太明白。
教学内容 分析
教材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超市购物“的事情,给出了学生常见的铅笔、钢笔、挂面等物品的单价。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计算。
教学 目标 知识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和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能力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乘法。
情感点
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又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信心,能发现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又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信心,能发现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课前准备
计算器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1.8×3=5.4(元)答:
0.95×12=11.4(元)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再设计
超市购物 练一练 作业
呈现五种物品及价格,让学生了解其中的事物和价格信息。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1),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然后交流学生个性化的算法,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生列出1.8×3的算式和竖式,教师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过程。
让学生用计算器验算并交流计算的结果,使学生确信竖式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3、解决问题(2)。(1)提出问题(2),师生共同列出算式,让学生先估算。(2)师生列出竖式,并提出:0.95有两位小数,怎样把它变成整数?计算出的乘积怎么办?在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计算。
(3)交流学生竖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板演。重点指导确定积中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把0.95扩大100倍,先算95×12的得数,再把得数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4)让学生用计算器检验。
4、鼓励学生“利用超市的信息,自己提问题,并用竖式解答。然后交流。基础题:练一练1、2、3题。提高题;同步练8页。
提高题:同步练8页的拓展练习
教师介绍聪聪的算法。
把这里的买25 包挂面改成买12包挂面。
教学反思:
今天是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与整数相同学生很容易理解,而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学生能不能很好理解呢?进入课堂之前我已经思考了很久,并且为此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
在课的开始,出示“超市购物”的情境,使学生了解到其中几种商品的价格信息,并提出铅笔1.8元/支,买三支铅笔要花多少钱?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列出了算式1.8 ×3,我问:1.8 ×3表示什么?生:3个1.8相加的和是多少?那你能算出的数吗?学生很快就算出了得数,我又问:你们是怎么算的?有的学生是用加法算的,还有的学生是口算的,当然也是用加法。“你们谁会用乘法来算?”学生们一听,好几个学生举起手说:我回我会。我叫起一名学生让他说算法,说的对,但是其中的算理却没有说明白,于是,我说:他算的对,但是为什么这样算,你们想知道吗?学生们都说想。于是我详细的讲解了这道题笔算的过程,并重点讲明了算理。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学得很认真,但课后我发现有个环节我忽略了,那就是在计算3支铅笔的价钱时,没有引导、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并交流学生个性化的算法。我想主要原因是自己过于关注小数乘整数的笔算了,这也是这节课教学中的一个失误,今后教学中一定注意。第四课时 课题
小数乘小数
课时
学生情况 分析
在小数乘整数中学生对乘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不是很明确,可能会影响到这节课的学习。
教学内容 分析
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客厅面积及家具占地面积等问题,呈现出聪聪家客厅一角的情景,设计了三个问题:(1)聪聪家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2)沙发占地多少平方米?(3)茶几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教学 目标
知识点
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能力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情感点
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获得借助计算器和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获得借助计算器和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4.8×3.6=17.28(平方米)竖式
1.8×0.85=1.53(平方米)竖式
0.45×0.9=0.405(平方米)竖式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再设计
客厅面积 沙发占地面积 茶几的面积 试一试 作业
教师谈话,介绍客厅面积和有关数据信息,提出问题(1),师生列出乘法算式。提出估算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和结果。提出:用竖式计算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的乘法怎么办?师生讨论并计算。使学生理解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要看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
读(2)题并观察沙发图,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写出算式,鼓励学生自己试着用竖式计算,并用计算器验算。
交流学生试算的过程和结果,计算和验算中发生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在横式中写出得数。告诉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积中小数的末尾有0时,横式中可以不写。师生共同总结计算方法。
让学生读题并观察茶几图,了解信息和问题。让学生判断积有几位小数,再列式并试着用竖式计算。
交流学生自主计算的结果。重点说说是怎样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的。让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得数。基础题:练一练1、2题。提高题:9页同步练 延伸题;一题奥数
这里在学生试算后,再用计算器验算,让学生比较计算器上的得数和自己算的得数的不同之处,使学生发现计算器上的得数没有小数末尾的0,让学生明白这里的0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了。
教学反思: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在我课前的意识里没有多大困难,因此我只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上。但我没想到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学习,可以说是漏洞百出,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问题,从列竖式,到计算,再到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处处都有问题。首先是列竖式,学生不会把两个因数末尾对齐,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及时告诉学生小数乘法竖式和整数乘法竖式的写法是一样的,都是末尾对齐,但是部分后进生在练习中还是有错误;接着是计算,学生计算的方法是知道的,就是计算的准确性很差;再有就是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学生还不会找,原因是有的学生还不知道一个小数是几位小数。说实话,这么多的问题弄得我头都大了,由此也让我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基础是很差的,教学时我不能只顾现在课本上的知识,还要随带给学生补一些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从而利于学生本节知识的学习。第五课时 课题
小数乘小数和求积的近似值
课时
学生情况 分析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是上学期学的知识,学生可能有些遗忘,因此提前复习一下比较好。
教学内容 分析
教材选择了水果含糖量的事例,呈现了试验员为猕猴桃计算含糖量的情境和每千克猕猴桃含糖量的信息,设计了两个问题:(1)0.6千克猕猴桃至少汉唐多少千克?(2)0.6千克猕猴桃最多含糖多少千克?
教学 目标
知识点
结合具体事例,再用小数乘法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经历求积的近似值的过程。
能力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需要在前面补0,会用四舍五入发求积的近似值。
情感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自己确定的近似值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需要在前面补0,会用四舍五入发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自己确定的近似值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和求积的近似值 0.08×0.6≈0.048(千克)竖式(略)
0.14×0.6≈0.08(千克)竖式(略)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再设计
含糖量问题 试一试 作业
教师介绍猕猴桃的含糖量,提出问题(1),鼓励学生列出算式并试着用竖式计算。
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使学生明白:0.08×0.6的积应该是三位小数。而8×6的积48 只有两位,所以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需要在48的左边补一个0 占位,点上小数点后,整数部分要写0。
提出“得数保留两位小数”的要求,启发学生说说应该怎么办。然后,教师说明,一般情况下,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提出问题(2)和兔博士的要求,鼓励学生自己用竖式计算。
交流学生自主计算的结果,重点说说0.084保留两位小数得0.08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试做。交流时说说是怎样保留整数的。基础题:教材练一练3、4题。提高题:同步练。
延伸题:同步练拓展练习。
复习:1.38(保留一位小数)5.93(保留整数)3.447(保两位小数)
教学反思:
这节课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对于前面学过的球小数的近似值的方法已完全忘记了,而教学新课前我有没有复习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上的不是很顺利,因为在发现问题后,我有在新课的教学中穿插了对求小数近似值的复习,所以课不仅不顺利,而且没讲完,看来,数学课新授前的复习不管在什么课上都是必不可少的。第六课时 课题
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
课时
学生情况 分析
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学生接受起来应该比较容易,只是在简便计算上,学生还有困难。
教学内容 分析
教材用图文的形式呈现了李阿姨买面粉、鱼、肉的事情和相关信息,提出“她带了100元钱,够吗?”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 目标
知识点
经历自主解决现实问题和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简便运算的过程。
能力点
能运用小数乘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简便运算。
情感点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能运用小数乘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
板书设计
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
方法一:13.4×2=26.8(元)
16.6×2=33.2(元)
42+26.8+33.2=102(元)方法二:(13.4+16.6)×2
=30×2
=60(元)42+60=102(元)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再设计
购物问题 试一试 作业
出示文字和情境图,了解其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的机会。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了解小数混合运算和以前学的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教师说明“整数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运算”。然后,鼓励学生试着用简便算法计算“试一试”的题,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运用什么运算定律计算的。基础题:教材练一练做1、3题。提高题:同步练。延伸题;2题奥数
复习: 10-0.5= 2.3+5.61= 125×11×8
教学反思:
我的课前设计是将学生已学知识“整数的简便运算”与新接触的小数乘法的知识相联系,从而迁移到小数的简便运算内容上来。首先,出示复习题:63×100+37×100、102×35的计算,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习整数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尝试能否运用到小数乘法当中,培养学生大胆联想的学习方法(这是数学课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对于今后的许多知识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新课作好铺垫,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新课。紧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这样通过学生的表述,突出了运算定律的实际应用方法,这些不是教师直接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远远超出了教师单纯教的效果,而且学生的印象深刻;然后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实践。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本想注重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实践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地书写习惯和较快的计算速度。但是对于数学课而言,我对学生的估计过高,如在听算时缺少策略所以耽误了很多时间。同时复习题的针对不强,应把第二道改成一个运用乘法结合律的复习题。对整节课的教学就更有帮助了。还有应及时发现学生共性的问题板书出来,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过并改过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就会更深刻,对问题的理解也就会更透彻。说明自己在教学中还要学习很多东西,更要结合新课程的标准深钻教材,不断总结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意识和观念,认真实践,努力创新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第二篇: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案
第一课时 位
置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过程与方法: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上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学根据“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等有关内容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同学们,班里谁是你的好朋友?他(她)坐在什么位置?(我的好朋友是×××,他坐在„„学生在描述自己好朋友的位置时,可能会说:他(她)坐在“第×组第×个”“第×排第×个”或他(她)坐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等,教师给予评价)
2.引出课题。这样描述比较麻烦,表述也不清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更准确、更简洁的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二、例题展示:
1、投影出示例1的内容。
课件出示例1学生座位情境图,明确“列”“行”的意义。
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也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②引导学生观察座位平面图,可以看出: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共5行、6列。
③明确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引导学生明确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老师左手起第1组就是第1列„„横排最前面的就是第1行„„(结合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
2.探究用数对确定物体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观察、操作,确定张亮的位置,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①.在情境图中找到张亮,并把张亮的名字写在他的座位前。(张亮是第2列、第3行的同学。为了便于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找对张亮的位置,可以要求学生在教科书的情境图及座位示意图上做标记,因为此情境图的部分同学的座位前标有姓名,为了保持统一,建议把张亮的名字写在他的座位前)
②.在教材的座位示意图中找到张亮的位置并涂色。
③说说你是怎样找到张亮的。(先根据张亮在第2列,从左往右数找到第2列,再根据 张亮在第3行,从前往后数找到第3行,最后确定张亮的位置)
⑵理解用两个数确定物体具体位置的方法。
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2,3)中的数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表示张亮在第2列,3表示张亮在第3行。
师:表示张亮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你能表示王艳和赵雪同学的位置吗?看一看有什么不同?王乐同学在哪个位置,你能指出来吗?
2、学生汇报王艳和赵雪的位置及王乐的同学的位置 王艳用数对表示是(3,4),赵雪用数对表示(4,3),王乐在第6列,第4行 师: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在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在第几行。
3、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小结:先从左往右确定第几列,再从前往后确定第几行,这样就能用第几列第几行确定同学们的位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19 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位
置
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在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在第几行.第二课时
位置
(二)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及相关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示意图找到位置。
过程与方法:理解可以用一组数来确定位置关系,通过确立一个坐标图形来找准方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数学的亲切感,把位置关系的学习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示意图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难点:理解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中。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等。
教学时间: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用数对表示具体的位置,如果把某个物体变成一个点,你还会表示吗?你能看懂这张图吗?(这是动物园的示意图,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动物园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这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与横线的交点上,它们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②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纵向排列的数字表示从下往上数每条横线代表的行数;横向排列的数字表示从左往右数每条竖线代表的列数。图上行和列的起点均为0)。
二、例题展示。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明白示意图,初步了解题目中的每个位置是用一个坐标的形式来表示的,每一个游览区和一对数相对应。
2、学生可提问质疑,可小组讨论,可互相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示意图,知道它们是如何标示各区域所在位置的。
①解决问题(1)。熊猫馆在第3列第5行,用(3,5)表示; 海洋馆在第6列第4行,用(6,4)表示; 猴山在第2列第2行,用(2,2)表示; 大象馆在第1列第4行,用(1,4)表示。
②解决问题(2)。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标出各个场馆的位置的。如:飞禽馆(1,1)在第1列与第1行的交点上„„
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就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每个小区域所对应的数值就是整个动物园这个大范围的一个坐标点。通过这些坐标点,我们就能够确定某个游览区的具体位置。
小结: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简明、清楚、准确。只要先从左往右确定第几列,再从前往后确定第几行,就可以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板书:用数对表示位置——简明、清楚、准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知识。
出示练习,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四、反馈练习。
五、课堂总结。
在练习中,要紧紧把握图形,从题目入手,寻找位置与坐标数值的对应关系,明确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互相判断对方。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用数对表示物体确定的位置
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简明、清楚、准确。
只要先从左往右确定第几列,再从前往后确定第几行,就可以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冀教版)
第二单元:珍贵的亲情和友情 单元主题分析:
人间处处都有真情在,“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千古咏唱的主题。无论是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热情关爱《炊烟》《赏花》,还是深沉博大、无与伦比的伟大的父爱《地震中的父与子》,亦或是父子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信任《地震中的父与子》《新年礼物》,还是邻里之间的友爱,关照,“人间真情”是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本单元一是要学生感受人间真情的无处不在,真情的伟大力量,以及享受真情的温暖、幸福。融入真情之中,用心去体验、感受真情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带来的快乐„„人间有了真情的存在,有了爱的存在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温暖,什么是幸福,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二要促使学生用心研读课文,透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地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来学习这种叙事性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的细致。感受真情的无处不在。每一篇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对生活真挚的热爱、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与赞美,让学生通过字里行间去感受“人间真情”的主旋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炊、履、洛、攒、汁、”等45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炊、索、废、殊、汁”等56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复述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学会写书信这种有固定格式的习作。
7、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量。学会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检查识字情况。
2、通过品读、默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能用普通话交谈,并能就他人发言中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人间无处不在的真情,感受真情的温暖。
3、结合活动安排习作训练,使学生认识习作在生活中的价值,并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4、乐意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课时设置:
6《炊烟》„„„„„„„„„„„ 2课时 7《赏花》„„„„„„„„„„„ 2课时 8﹡《地震中的父与子》„„„„„ 2课时 9《新年礼物》„„„„„„„„„ 2课时 10《古井》„„„„„„„„„„„2课时 阅读链接《感恩的心》„„„„„„2课时 综合学习二„„„„„„„„„„„1课时 口语交际《我看课外“兴趣班”》„1课时 我的小笔头„„„„„„„„ „„3课时 炊烟
教材分析:
《炊烟》讲述的是“我”与一对“山里人”的小小邂逅。在我又累又饿的时候,他们盛情款待了“我”,并不求任何回报。女主人的热情爽朗,男主人的朴实憨厚以及他们美好的心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功的人物刻画不在于为人物寻找惊天动地的创举,关键在于对事件进行描写时,一定要自己感受最深的,且最能体现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富于表现力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这样,人物形象才会生动而丰满。
寓真挚的感情于质朴的文字之中,是炊烟写作艺术上的又一特色,读来如同品尝一杯清淡的绿茶,令人回味无穷。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十一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 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知识与技能: 1.知识教学:了解观察生活与写作的关系;理解通过写事来写人的方法。掌握生字新词。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人物的方法,朗读时注意不同人物的语气。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作者对山里人真诚、淳朴品质的由衷赞美。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词典进行独立自主的识字,提高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品味感受“山里人”的热情,淳朴,激发学生要向“山里人”那样多献出一份真诚,一份爱心,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重难点分析:
重点:学习小木屋中主人真诚、淳朴的品质,并归纳出有关的事例,进而理解题意。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懂的记下来。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畅谈爱心 1.课件播放:《爱的奉献》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曾得到过素不相识的人的热情帮助吗?谁能把当时的情形和你的感想与大家谈谈。2.学生畅所欲言。
3.过渡:今天我们就来结识一对“山里人”,来感受一下他们的淳朴和热情,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课《炊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亲情。1.自由读课文。
在读课文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准确通顺。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注意“塞”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āi,在小组内轮读,把生字词读准确。3.用各种形式理解课文中词语
(1)借助图片理解“炊烟、热气腾腾”。(课件展示)
(2)结合文中具体语境、生活经验或借助词典理解“无声无息”、“寄宿”、“回荡”„„
4.检查读文情况,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品味真情。
1.再读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谈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引导孩子从记叙文的六要素角度回答。2.默读课文,体会真情。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木屋主人给同学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找到相关的词句画下来。
●注意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好好的品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品读的时间。3.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课件相机出示相关的重点语句
(1)外貌描写的词语:“木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妇女,她面色黑红,„„充满山里人的光彩。”——妇女的勤劳、健康。
(2)神态、动作及语言描写的语句:“她坐在旁边。笑着看我„„手里不停的织着一件鲜红的毛衣,她自豪的告诉我„„ ” —— 女主人的豪爽、勤快、健谈、对生活的乐观。
(3)语言动作的语句:“那还要问?坐下喝碗茶!„„洗得干干净净。” ——女主人的热情好客。
“这不是饭馆,快放回你的口袋里” ——女主人的心地善良。
(4)男主人的语言“都是自家种的„„”男主人笑着说,声音很轻——男主人的憨厚、淳朴。
(5)木屋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
女主人是()的人。男主人是()的人。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木屋主人的印象:热情、淳朴、善良„„
三、感受“炊烟”,升华浓浓真情。
1.感悟最后一段,体会“我”对这份关爱的感动与留恋。(课件出示:最后一段)2.自悟真情。(课件出示:填空)
“再也没有机会来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山间优美地飘着的炊烟„„” 美丽的炊烟、轻轻飘荡的炊烟让我难忘,“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还有()。3.感情诵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学法,体会写作方法。
1.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是怎样读懂人物的? 2.体会写作方法:(课件展示)
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外貌去描写。第二课时
一、自拟文题,感悟真情。
1.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在山里人家里感受到的温暖,可为什么作者却以“炊烟”为题呢?如果让你来写,你想给这个故事起一个什么名字? 2.你认为作者的题目好在哪? 3.学生谈感受。4.教师归纳:(课件出示)
“炊烟”是全文的线索,又累又饿是望见炊烟;女主人为“我”煮饭时冒起炊烟;告别时回头在望见炊烟。袅袅的炊烟使作者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温暖,使文章充满诗意。
二、再现生活,懂得给予关爱。
1.人间处处真情在:课件出示关爱行动的视频 2.谈体会:情感升华。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腾”“豪”等。
三、拓展延伸,让真情永驻。1.人间处处有真情在,把你曾经得到过的一次帮助写下来,注意写清经过和当时的感受。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2.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学以致用。7 赏花 教材分析:
一群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在孤独与沉默中开始了他们的旅程,但行不多久,他们不光听到了小河哗哗的流水声,嗅到了淡淡的花香,而且,“看到”了盛开着的梅林,飞舞着的蝴蝶,他们用心体会到了春光的明媚„„而这一切,来源于售票员秀子和司机的善良与热情,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文章按照叙述顺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这次郊游的特殊组成人员。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至文章结尾)。介绍车上的气氛由沉闷到活跃的全过程。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渲染了车厢内热烈的气氛,使读者感受到了洋溢其中的浓浓的亲情。
题目为“赏花”,但非一般意义上的“观赏”“欣赏”,而是用心去体会、感受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
文章语言朴实,读来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拂面而过,令人感觉清爽而温暖。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2.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识本课九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感受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2.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通过朗读、默读、复述课文,使学生感受到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培养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感受车厢内热烈的气氛,感受到洋溢其中的浓浓的亲情。用心去体会、感受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重难点分析:
1.感受车厢内热烈的气氛,感受到洋溢其中的浓浓的亲情。2.体会感受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畅谈关爱。
同学们都知道,在我们学校孙丽芳、田园一生都看不见光明,看不到这个多彩的世界,他们会遇到多少问题和困难呢? 3.揭示课题:
今天就有一队盲人走出家门,他们要去郊游了。盲人去郊游,那他们能看到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他们一同去《赏花》。
二、初读课文,感知关爱 1.初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意思对即可。2.交流初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事顺序,抓住每部分的重点内容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群盲人游客在郊游途中得到售票员和司机的热情帮助,从而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人间的真情。
3.指名读文,检查纠正字音。注意“步履蹒跚、气氛、弥漫”的读音。4.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1)借助词典理解。蹒跚、心旷神怡。
(2)联系上下文理解。逗趣,兴高采烈、喜气洋洋。5.检查读文情况。注意把课文读通顺、准确。
四、品读课文,感受关爱。
1.在《赏花》这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第一段中抓住“步履蹒跚”“探索着寻找座位。——盲人游客行动的不便,暗示他们非常需要人们的帮助。2.过渡:
“车开动了,随着客车向前行驶,车内的气氛也在发生着变化,从书上找一找表现车厢气氛变化的词语,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感受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车内气氛的语句,体会车内气氛变化的原因和过程。读读这些语句,并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4.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五、集体交流,品读关爱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真情。在师生交流中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1)第2、3段中抓住“沉默”——盲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助。(2)第6段中“一阵低微的笑声”——盲人对秀子的描述有了回应。
(3)第9段“乘客们发出了惊叹声”——从秀子的描述中盲人们看到了梅林,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4)第13段“双目失明的乘客们都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在秀子的引导下,盲人们全身心的感受着湛蓝的天空,流淌的小河,明媚的春光,感受着春游的快乐。(5)第16段“一个人跟着唱了„„有人在悄悄地擦着眼泪”——秀子的歌声引起了大家的唱和,歌声感动着每个人。
(6)最后一段“花好香啊!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温暖随着花香流淌在大家心田。
六、深化理解,升华关爱
过渡:“花好香啊!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车厢里弥漫的只是花香吗?除了花香还有什么?”
1.课件出示句子:“花好香啊!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 2.升华情感。课件出示填空:
花好香啊!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花好香啊!()弥漫了整个车厢。花好香啊!()弥漫了整个车厢。花好香啊!()弥漫了整个车厢。花好香啊!()弥漫了整个车厢。花好香啊!()弥漫了整个车厢。花好香啊!()弥漫了整个车厢。第二课时
一、复述课文。
1.把你的感受最深的地方朗读出来读给别的同学听。2.出示课后词语积累。指名读一读。
3.你能根据这些词语加上你对课文的理解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吗? 指名复述,注意意思对即可。
二、再现生活情境,懂得给与他人关爱 1.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 你帮助过别人或接受过他人的帮助吗?当时的心情怎样?
2.学生畅谈,师生交流。教师过渡:是啊,多一份帮助,多一份关爱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花香。
三、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1.小组内合作自由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组内合作检查。
2.分析记忆字形,注意“盲”的上半部的写法,“协”的左边是个“ 十”不是“木”,“郊”与“效”,“架”与“驾”要注意区分。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留住关爱。课件出示 1.找一找人与人之间关爱互助的文章来读一读。2.积累文中生动的词语并抄写下来,学以致用。9 新年礼物 教材分析:
家庭生活是平凡的,然而正是在这平凡之中蕴涵着深深的爱。
《新年礼物》讲的是新年前夜,麦克思来想去,决定送给父亲一件特殊的新年礼物:明天清早起来,偷偷帮助父亲完成挤奶的工作,给父亲一个惊喜。
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事情的经过。第一部分(1-3)麦克的准备。通过麦克的心理活动交代出麦克的家境、父亲的辛劳以及小麦克的懂事和善良。第二部分(4—文章结尾)写麦克完成心愿。先写麦克挤奶前的紧张、激动的心理;完成心愿后写他的紧张与期待,父亲的惊喜、感动与幸福。寥寥数语,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
全篇通过人物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简洁的对话,细微的动作,使父子情深跃然纸上,引起了读者共鸣。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懂得麦克以自己的行动作为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体会麦克与父亲之间深厚的父子之情。
2.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
3.学习生字新词,积累描写人物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九个生字,掌握十二个要求会写的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在生活小事中所蕴涵的父子真情。4.学习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情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读中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2.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情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父子之间的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关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恩父母。重难点分析: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情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在生活小事中所蕴涵的父子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话题导入:平时大家都送过或接受过礼物吧,谁来说一说自己在什么时间给谁送过什么礼物? 2.学生交流 过渡:有一个男孩麦克,在新年送给了父亲一件非常特殊的礼物。让我们快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二、自读课文,感知亲情。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看一看麦克送给父亲的是一份怎样的新年礼物?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准确、通顺、读流利感受父子真情。(1)指名读,纠正字音。注意“攒、挪”的读音。(2)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①借助词典理解:思忖、井井有条、呜咽。
②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怦怦直跳、吱吱嘎嘎。3.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品读课文,感受真情,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结合问题,再读内容。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麦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请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注意抓住麦克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来体会。并体会着读读这些句子。
四、集体交流,品味亲情。
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引导。相机指导朗读。1.研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麦克的心理描写——麦克是一个善良、懂事、爱父亲的孩子。(课件展示重点语句)
2.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麦克的心理和动作,抓住“二十次醒来”划火柴、看表,“激动、摸索着下楼,悄悄地打开”来体会麦克当时的激动、紧张与兴奋的心情。(课件展示重点语句)
3.研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从挤奶的过程看出麦克的动作麻利、熟练,平时经常帮父亲干活。(课件展示重点语句)
4.研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关于等待父亲时心理描写:“用手按着、怦怦乱跳的胸脯、竖起耳朵听、急切地期待着”——内心更充满幸福感。(课件展示重点语句)
5.教师导语:刚才我们感受到了麦克在送给父亲礼物时的心情,那么父亲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第一段,对麦克的心理描写“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每天不辞辛苦的工作,他是多么爱我呀!„„不过他知道父亲是不喜欢多花钱的。”可以看出父亲勤劳、节俭、爱孩子。
(2)第八段“父亲笑着,一种带着呜咽的笑”。父亲会想些什么?(3)课文最后一段,父亲的手臂紧紧的搂着他。麦克又会想些什么? 课件出示小练笔:
“这是我送给您的新年礼物,爸爸!”他张开双臂抱住父亲。觉得父亲的手臂也仅仅地搂住自己,尽管他们自己彼此都看不清对方的脸。此刻麦克会想些什么?爸爸会想些什么?
五、感情朗读,升华亲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麦克的心情。2.读完课文,你此刻最想对麦克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 麦克,是你让我感受到了父子亲情,此刻 我想对麦克说:____________。我想对麦克的父亲说:_______。我想对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说:。第二课时
一、谈亲情。
1.在生活中,你有过像麦克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自己当时的心情。2.再现生活,懂得感恩。播放录像。
课件出示:中央台公益广告视频:妈妈洗脚
二、拓展阅读,延伸亲情。学生阅读:(课件展示《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故事之:《孝感动天》 《二十四孝》故事之:《亲尝汤药》 《二十四孝》故事之:《百里负米》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在小组内分析记忆字形,给生字组词。2.注意“殊、呜、彼、套”容易写错。3.指导书写,把字写漂亮,写规范。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感恩亲情。
人与人之间送礼物是友爱的表现,礼轻情意重,礼物的意义不在于价钱的多少,而在于付出了真情,传递了爱和友谊。现在,你决定送一份什么样的礼物给你父母、长辈或是朋友呢?课下就行动起来。10 古井 教材分析:
《古井》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充满儿童生活情趣。全文细致地描写了“我”老家的一口古老的水井,并且饮水思源,赞美了古井给人们带来欢乐,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课文的作者运用精练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故乡的一口古井以及有关的故事。
这是一篇以物命题的记叙文。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人们到古井挑水时的热闹场面;讲到村里的人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却从来不要报酬。讲古行间,渗井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在叙事中,作者不仅说明古井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自然地把古井和人们的品格联系起来
第四篇: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九单元2016
第九单元 探索乐园
鸡兔同笼
教学内容:
鸡兔同笼问题(冀教版课本第95—96页的教学内容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列举法、作图法和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假设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名著,里面描述了很多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师: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统统称为:“鸡兔同笼”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好吗?大家请看。出示题目:鸡兔同笼一共有8个头,一共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2.先猜一猜,鸡兔可能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16条腿,而题目中是26条腿。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32条腿。3.独立思考:
(1)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举手,师:不着急说,先自己想一想!学生静想10秒。
(2)师:你们愿意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我教给你们方法你们做?
好,那就请你们小组合作交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一比,看看那个组想出的办法多,方法巧。学生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汇报时,师生、生生质疑,评价)A、师:谁愿意展示你的方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先假设有8只鸡,0只兔子,腿就有16条。腿太少,然后又假设有7只鸡,1只兔子,腿还是太少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3只鸡,5只兔子。
师:学生说出“7只鸡,1只兔子”,问“怎样计算出的腿数?”7×2+1×4=14+4=18 问“结果就是3只鸡,5只兔子吗?怎样可以知道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是的,可以用算式来验证:3×2+5×4=6+20=26(条)师:谁和他的方法一样?能再讲讲吗?
师:追问“有些同学在填表时写出的腿数特别快,让我们采访一下有什么秘诀?”(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反之依然,所以列表列得特别快。)师:“像你们这样,采用列表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的写出所有可能的答案。这种逐一列举的方法在数学中也称为“枚举法” 师:他们是先考虑鸡,还可以怎样列表呢?假设有8只兔,0只鸡,又假设有7只兔,1只鸡,„„这样做和刚才的道理一样,也是可以的!师:除了像他们这样逐一列举,还有不同的列表方法吗?
小组3:从中间确定。如果没有教师介绍。受到这些同学的启发,我是这样做的:假设鸡兔各有4只,4×4+4×2=24,少了。就增加兔子只数,减少鸡的只数。5只兔子,3只鸡。5×4+3×2=26 问: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简便、快捷。
师: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要想做到又快又准确,你们认为应该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B、师:刚才我们同学介绍了用列表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2)画图法:先画好8个圆圈代表8个头,给每只动物先安上2条腿(也就是都看成鸡),这样一共用16条腿,还剩下10条腿。一次增加2条腿,一只鸡就变成了一只兔,要把10条安完,要把5只鸡变成兔。
问:谁听懂他的方法了?能再说说吗?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 C、师: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还有什么方法吗?(3)假设法。
小组1:假设全都是鸡:2×8=16(条)26-16=10(条)10÷2=5(只)„„兔子 8-5=3(只)„„鸡 谁有不懂得问题要问他?你们看看是不是这样:看演示板书“假设法。”
师:除了可以假设都是鸡,还可以怎样假设呢? 小组2:引导学生说出都是兔,并演示。师:实际上,你们刚才的这些方法都运用了一种数学思想。你们知道是什么思想么? 师:真好,你们发现了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假设思想。如果我们学会了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啊,那我们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很多问题,是不是啊。
(4)初步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所以鸡兔同笼问题又叫假设问题。)
5、另辟蹊径、发散思考、加深理解。下面我们来解决书本中的数学问题,好吗?
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师:我们发现课本上的假设法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现在大家换一种假设法来思考。你们看,这样行不行?
生:是什么样的假设法,让我们先睹为快!(几个学生已经有些迫不及待。)师:是这样的,如果让每只兔子都立起两条腿,这时,鸡和兔的脚数是相等的,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师:4人小组,进行讨论。
生:每个头有两条腿,20个头是40条腿。(54-40)少了14条腿,正好可以求出兔子的只数,14除以2等于7。.生:鸡的只数为:20-7 = 13(只)。师:还有别的做法吗?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讨论。不一会儿,学生也找到一种解题的办法。生:老师,这样解答可不可以? 师:怎样解答? 生:把每只鸡的翅膀看成是两条腿。这样每只头对应的是4条腿。共有80条腿,多出26条腿,多出的是13只鸡的腿,那么,兔的只数也可以求出来。
师:这种方法完全可以,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
(这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发挥的非常到位。老师上的很轻松,学生的感觉非常愉快。我感觉这就是有效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6、再次小结:现在你能从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吗?数目比较小时,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比较快,数目比较大时,用假设法比较好。
三、解决实际、课堂延伸。
1、鸡兔同笼问题从我国传到日本,就变成了“龟鹤问题”。如:龟和鹤共有6个头,一共有16条腿。龟和鹤各有几只?学生汇报,交流。
像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
2、学生乒乓球比赛,有8个球桌在进行单打、双打比赛,一共有22人正在比赛。单打的球桌有几张?双打的球桌有几张?
3、小明买了6角和8角的邮票共花5元,分别买了多少张?
4、现有2元和5元的纸币共10张,一共38元,你知道2元和5元的纸币各有多少吗?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是呀,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说明大家都是好样的,继续努力吧!
五、作业布置。练一练1-2
密铺
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7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密铺的含义和了解可以密铺的图形形状,了解图形密铺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应用数学意识。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用三角形、四边形和梯形密铺的图形。3.理解密铺原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密铺的含义及知道哪些平面图形能单独密铺,能否单独密铺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感受奇妙图形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否留心观察过这些镜头?这些场景熟悉吗?哪里见到过?请你用数学的眼光去考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用一种或几种图形有规律地平铺而成的。)2.平铺时,图形与图形之间有什么要求吗?
3.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出示:无空隙、不重叠。)
4、象这样无论什么形状的图形,如果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在数学上就称为“密铺”。(板书:密铺无空隙 不重叠)
5.密铺是数学中最有趣和最美丽的部分之一,它在生活中有着及其广泛的运用。除了在地面墙面上看到密铺,你还在那里也曾经见到过平面密铺图形呢?在小组里说一说。
其实,密铺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二)操作探究,体验密铺
1.猜一猜: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片,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所有美丽的密铺都离不开数学的基本图形。那么我们学过的所有平面图形是不是都能单独密铺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在作业纸上记录下自己的猜测结果。(黑板上贴8个图形)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结果?有不同看法吗?(预设:正五边形有争议)
看来,对于正五边形是否能单独密铺,我们课堂上有两种不同的猜测。面对不同的声音,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每个人的想法。
2.验一验:现在矛盾就在于这个正五边形能否单独密铺!怎样才能判断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谁有什么好办法?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现在,请从工具袋里拿出正五边形,请同学们利用它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正五边形能密铺吗?
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你能告诉我正五边形能单独密铺吗? 看来,光用眼睛看并不一定正确,我们还是需要经过实践论证!其他的图形是不是也象我们猜测的那样?小组里分工合作,比一比,看看哪组拼得又快又好!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验证的结果?(课件出示)
(调整实验结果)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发现原来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六边形能够单独密铺,而正五边形、圆形都不能单独密铺!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一想为什么这五种图形能单独密铺,而正五边形和圆形不能单独密铺?
那是不是正五边形和圆形真的在密铺中就没用了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5秒钟,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其实象这样,用两种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一起,也是一种密铺。
活动二:两种不同平面图形的密铺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七巧板。请看一下,七巧板的表面也是一种密铺吗?这个图形里有几种基本图形?
你能从七巧板中选出两种不同的图形密铺成一个平面吗?在和小组同学合作试一试之前,请看清楚操作要求。(出示要求)明确了要求,就可以开始动手试一试!
我们来看看每组密铺的不同情况。你是用哪两种平面图形拼成的?你们还有不同的拼法吗?你们小组又是怎么拼的? 3.美的欣赏一:生活中密铺设计图案 看来,不仅用一种平面图形能密铺,用两种甚至更多的图形也能密铺成一个美丽的平面。设计师们正是将数学与艺术相结合,用密铺的方法为我们设计了各种美丽的图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三)展现才智,大胆创作
1.美的创作看了这么多密铺的图案,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而这种美感来源于密铺的什么特点?是呀,密铺中有规律的无空隙、不重叠的排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与空间延伸的想象!
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试一试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作业纸,让我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一起来创作密铺图案吧。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
用一种图案进行密铺
用两种不同图案进行密铺,设计完成后,也可以为自己的密铺涂上美丽的颜色!
小组里互相欣赏一下同伴的作品,并推举一个同学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一下。说说你的作品是运用了什么图形进行密铺的?他的密铺作品美吗?(可以的话,我建议大家把各自的作品贴在教室里,一起分享创作的快乐,好吗?)
2.美的欣赏二:埃舍尔的艺术世界
密铺图形奇妙而美丽,古往今来,不少艺术家都在这方面进行过研究,其中最富趣味的就是这位荷兰艺术家埃舍尔。(出示课件)他创造的艺术作品,结合了数学与艺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让人对数学产生另一种看法。
(四)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呢?
是的,密铺就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它还是一门学问,在美丽的密铺背后,还有太多的数学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五)课后作业:
研究正五边形为什么不能密铺的原因,撰写一篇数学小文章。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过程与方法:
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㈡理解吟诵,体会感情
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
师: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六、当堂训练
背诵、背写古诗。
第二课时《秋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检测阅读、理解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㈡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六、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第三课时《长相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词的生字词。
2、理解诗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词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词的意思,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情
1、检测读词情况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要求: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4、初读后想象
⑴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⑵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5、领悟词意
⑴、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⑵、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者的“身”在那里?
作者的“心”在那里?
⑶、学生再谈体会。
⑷、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六、当堂训练
背诵本首词。
七、板书设计:
远望钟山 秋思 见秋风 意万重 长相思
泊船瓜洲 春绿江面 思乡浓 山水--身已远(思乡浓)见月思归
思乡浓 说不尽 又开封 风雪--梦不成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汉字。
luî yáng yú shù jiāng pàn wãn zhàng
()()()()
2、辨字组词。
瓜()夏()帐()问()
爪()复()账()间()
临()伴()匆()落()
监()畔()忽()洛()
3、将古诗与作者、朝代用线连起来。
《秋思》 纳兰性德 宋
《静夜思》 张 籍 清
《长相思》 李 白 唐
4、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复恐匆匆说不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③、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片冰心在玉壶。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⑦、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6、梅花魂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香、漂泊、唯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自学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讨论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第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板书:读诗落泪)
第二(第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板书: 珍爱梅图)
第三(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板书: 不能回国)
第四(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板书: 赠墨梅图)
第五(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板书: 送梅花巾)
4、小结
六、当堂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同桌或者小组同学讨论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同桌讨论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课文讲了外祖父的哪五件事?(板书)
2、读了这五件事,你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的哪些词语知道?
3、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外祖父那眷恋之心?默读课文,可以在旁边写上批注。
六、谈谈体会
1、学习第一件事。
(1)出示句子:“我很小的时候„„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2)思考讨论:
① “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②“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2、学习外祖父的另两处落泪(即第三、五件事)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
3、交流学习第二件事。
(1)师: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中,我们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课题写梅花,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关系?读读第三自然段,看体会到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①“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②“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d、指导朗读,读出对梅图的珍爱。
4、“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3)指导朗读。
(4)师:这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是在赞美什么?齐读句子“几千年来,我们„„像这梅花一样。”
再次讨论:
a、梅花的秉性象征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5)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
(6)饱含深情读“几千年来,我们„„像这梅花一样。”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图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七、板书设计:
6、梅花魂
吟诗落泪 珍爱墨梅图 因不能回国而痛哭 送墨梅图 送绣梅手绢 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汉字。
lïng dōng shū lǐ shǒu juàn huá qiáo
()()()()
qī líng mï nàn cí xiáng xùn chì
()()()()
2、辨字组词。
侨()缕()绢()甚()
骄()楼()涓()其()
梳()衰()稠()眷()
流()哀()绸()着()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训斥()漂泊()郑重()
爱惜()宝贵()境遇()
4、阅读课文,填空,并用带点的字写一句话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___________,愈.__________。她是最有___________、最有__________、最有_________________的!
用带点的字写一句话: 愈 愈 愈___________愈__________
5、把句子改成陈述句。
a、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桂花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家乡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2、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喜欢桂花
怀念家乡
桂花雨
摇花乐
怀念童年生活
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汉字。
pào chá yïu qí háng zhōu wán zhěng
()()()()
tí qián gāo bǐng gǎn jǐn lín jū
()()()()
2、辨字组词。
捧()龙()熟()述()
棒()尤()热()迷()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吩咐--()姿态--()即时--()仔细--()
4、阅读课文,填空:
a、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___________”,还有那摇落的阵阵_________。c、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不开花时,只是 ;开花季节,也得。桂花不与繁花,可是。
d、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至少,没有。
8、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目标: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11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表达思乡感情的多种表现方式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二、出示自学指导,感悟文章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4、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检查学习效果,强调重点。
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
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1、直接描写“流水”(第一自然段):
⑴ 小溪潺潺 柳枝婀娜 波光粼粼(描写景物)
⑵ 小鸟站在它的腰上„„(拟人)
2、直接描写“人家”(第五、六自然段):
⑴ 我的家→(舒适 温馨)描写、介绍
⑵ 村民生活→(恬淡 闲适)概括介绍
3、间接描写有趣的往事:
⑴ 抓鱼、虾、蟹
⑵ 丢野花
⑶ 摘茶叶
⑷ 赏野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
教师点拨: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积累延伸
1、积累语言:
⑴ 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潮湿”等词语。
⑵ 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并尽量做到熟读成诵。
2、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可以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也可以为家乡作画、作文,或者学唱“家乡曲”、学跳“家乡舞”、学烧“家乡菜”等,来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五、整体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
1、作者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娓娓地向我们道出了他那无尽的思乡之情,不仅有深情的往事回忆,如„„;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学生看板书回答)。但不管是间接抒情还是直接抒情,都同样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家乡,去欣赏那诗一样的景色,去感受那诗一样的生活吧!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当堂训练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2、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3、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表达的写作方法,自由拟题,练写片段。【板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
景--小溪 垂柳 水鸟 老家 村庄(美)小桥流水人家
溪中捉鱼虾 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事--桥上丢野花(趣)茶山摘茶叶 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
qīng châ chuí liú guàn gài shū fú
()()()()
xī hàn líng hún qī líng suǒ wâi
()()()()
二、组词。
撤()说()既()傍()
澈()悦()溉()螃()
从()漂()朝()波()
丛()飘()潮()玻()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印象()的声音()的舞姿
()的清风()的野花()的杨柳
()的野菌()的流泉()的波纹
四、阅读课文,填空:
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过着“ ”、“ ”、“ ”的太平生活。
五、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1、这清白的梅花是不能玷污的。
2、外公,这是您最宝贵的画。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在讨论交流中感受浓浓的乡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促进语言能力的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于“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的内容。(诗词、歌曲、故事等等)
2.了解班级同学的一些特长,以便有利于自己策划活动。
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么样策划才能把一次活动搞成功,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课时按排: 3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现在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吧。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
2、组长是小组策划的组织者,还要安排一名记录员和一名同学汇报。
3、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4、根据讨论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5、小结过渡: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我们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四、展示活动方案
1、以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重点要说说怎么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班长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习作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的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在活动中我们有同学立志从小努力学习,长大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让我们的家乡变的更美好。那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大胆的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大胆想象,畅所欲言
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2、想象家乡的新面貌。
3、想象久别重逢的亲朋好友,会有怎样的感慨。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及内容。
2、投影出示,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根据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一个启发。
习作讲评
一、师总评此次作文的概况
1、优点。
2、不足之处。
3、如何修改。
二、幻灯展示佳作
1、指名读
2、评改:好在哪里?
3、请小作者读读佳作或其中的小片段。
4、予以肯定、鼓励。
三、投影病文
1、投影病文片段。
2、各抒己见修改作文。
3、读读改后习作。
4、继续修改其他一至三个片段
四、分组互改
1、分配学习小组
2、互相交换评改 a、圈出好词佳句 b、改出不足之处
3、四人再交换改
4、取回自己习作,读读改改。
五、再次修改自己习作,师巡视个别辅导
六、范文
二十年后的家乡
今天,我乘坐飞船从英国回到了我日夜思念的家乡。
阔别二十年后的家乡完全与世界接轨啦!我的家乡已是一座全新的发达城市——太阳能城市。宽敞的公路旁边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高楼与别墅错落有致,到处都是蓝色的太阳能转换器,建筑物的屋顶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烁着蓝色的光芒。这里没有烟囱,没有用煤气加热的装置。房屋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如彩色的金字塔,有的如金黄色的向日葵,还有的可以跟着太阳旋转。这些房屋通过巨大的玻璃吸收太阳光,并在需要的时候才将热量释放出来。
在家乡,太阳能几乎被用于一切需要能源的地方。人们做饭使用太阳能炉,出门驾驶太阳能汽车,或乘坐太阳能电车、太阳能轮船,尽管其速度不是很快,但没有任何噪音。人们戴的手表、用的计算器、马路上的交通灯、工地上的安全灯、商店门口的广告牌、霓虹灯等等,用的能源也都是太阳能。
家乡不再有废气。太阳能汽车消耗的是干净的太阳能或太阳能转换的电能。汽车能源消耗完后,开到“加能站”去补充能量,就像以前的汽车开到“加油站”去加油一样。只不过这些“加油站”没有通常的那种油罐,替代它们的是一个个电源插座。驾驶员只需要把电池连接插头插到这些插座中就能充电。城市里也不再有烟雾和怪味。
家乡——沐浴在太阳光下的城市,没有噪音,没有废气,这真是太美好了!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2、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趣”在哪里。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口语,能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1、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⑶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⑷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⑸“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谈表达方法,读相关句段,这样做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加深对表达方法的体会。]
过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们诉说着思念家乡的情怀!家乡,真是人们心中扯不断的牵挂呀!请同学们默读本组的几篇课文,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三、回顾课文,交流互动
⒈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
⒉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⒊小组派代表发言。
⑴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⑵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⒋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⒌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整体回顾中进一步提炼表达方式,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一个基础;结合习作交流自己和同学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课文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词,激活积累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三首,请大家先来背诵一遍。
二、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⒈积累“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⑴请大家反复读这些诗句,想想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说说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如“故乡情”“浮云”“游子”“他乡”“家在梦中”“人在天涯”“明月”等词,都能感受到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
⑵熟读成诵。
⑶引入部分原诗朗读,鼓励学生搜集原诗读读背背。
[通过自读感悟,诵读体会,以积累优美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
⒉课外拓展。
⑴千百年来,描写思念家乡的好诗句还有很多很多。请大家一起交流交流你课外收集到的描写思乡情的诗文。
⑵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三、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⒈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⒉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⒊引入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整首诗,以理解为什么用“敲”字好。
⒋这样的趣味语文故事还有很多,把你知道的讲给大家听。
[让学生自己熟读感悟,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当堂训练:
1、背诵诗句。
2、背写诗句。
第二单元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
yōu jìng sī chïu shuāi lǎo shū lǐ sāi biān
()()()()()
二、组词。
畔()愁()绢()甚()
帐()谓()侨()葬()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顶天立()颇负盛()守望相()风欺雪()
能书善()香飘十()低头折()日出而()
四、填写诗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恐匆匆说不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
4、洛阳城里见秋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在夜晚等待外祖父。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桂花开的花不是香飘十里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