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观察物体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一头大象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二、探究体验
1. 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木头大象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着重讨论侧面的不同点。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木头大象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 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通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出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亲身实地的观察,更加清楚直观学习本课。)(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4)请小组长把大象和照片收到抽屉里。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1)小兔子和小猴子给兔博士的家各拍了一张照片,请大家猜猜这两张照片分别是谁从哪个角度拍摄的?(2)学生汇报交流。3.巩固练习:
(1)同学们做的太好了,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着一个茶杯,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茶杯,并完成练一练第一题。(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出示饼干盒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下面三幅图是谁看到的?
二、探究体验
1. 活动一:观察长方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长方体,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用图画出来。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说说你看到的是长方体的哪一面,画的是哪种图? 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
(4)和它们对着的三个面是什么样的?
(5)请小组长把长方体和图片收到抽屉里。2.活动二:观察正方体和球
每个小组的学生从前面、侧面、上面观察,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画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3.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二、加减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的估算、计算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的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
3、在于同学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的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
教学准备:奥运录像片段或相应的故事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播放奥运会开幕式的录像,请学生谈一谈对奥运会的理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新授
(1)出示27届至29届奥运会奖牌数的统计表。
(2)请学生说说从统计表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合计是什么意思?(3)教师提出要求,计算一下,第29届奥运会我国一共获得了多少枚奖牌?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
(4)指名去黑板上板演并交流算法。着重讲授连加竖式和连加综合算式。
(5)总结连加算式的运算顺序。
三、练习与巩固
(1)出示第一题,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算法。(2)找学生说明题意,独立完成。讨论为什么人数是33人而不是32人。
(3)在练习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并交流算法。
(新授之前,有的学生能写出连加竖式的格式,有的学生写成两个竖式,新授后学生能明白算理,加强学生估算意识、连加竖式的准确度及规范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教材中“还剩多少个皮球”的情景图。首先出示教材中的情景图,可以由学生看着情景图讲故事。也可以教师讲故事学生认真听的同时注意观察情境图,讲故事的同时要对学生提出要求:注意发现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明白要解决什么问题。首先问学生:从这幅情景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对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可以以复习口算的形式解决。最后引出:“还剩多少个皮球”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交流
1、小组讨论如何列出算式。先自己动脑筋想,再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或小组听。
教师应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完整表达自己意思的习惯和能力。在组织学生交流的时候提出适当的要求。先说自己解决问题时是怎样想的,再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鼓励学生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巡视,一方面,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与及时的鼓励和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获得相关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出现的算法以及算法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下一步组织学生交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出本课,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2、交流算法
(1)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做法。
让学生把自己的算法充分展示出来,教师可以把学生不同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对学生的算法只要正确就要加以鼓励,不正确的方法在下一步做重点的讲解、指导和纠正。(2)教师加强指导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结合学生的算法,教师对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方法。比如书写格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等。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帮助所有的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方法。要注意加减混合运算竖式的书写格式,即加法进位和减法借位的指导。
三、练一练
(1)学生说说有哪些数学信息,独立完成,全班订正。(2)2、3、4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板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包和鞋的问题情景,经历自主尝试连减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过程。
2、了解小括号的重要作用,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试题。
3、在与他人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解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增强自主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难重点:指导学生怎样把两个减法算式写成一个连减算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例题
师:小华带100元钱到商店买了一个书包和一双运动鞋,小华还剩多少元钱? 先说一说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小华还剩多少元,必须先知道什么? 自己进行计算后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可能出现的计算方法有: 100—29—56 或用竖式进行计算。要学生说计算法则: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在这一环节中,一部分学生肯定会丢掉小括号,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可以让学生做一做这一组算式:
152—79—25 252—16+58
52—(79—25)94—(16+58)
二、练一练
反思:这节课出现的问题和上节课基本相同,就是多出一项有的孩子总忘记括号。尤其是算式类似,就差一个括号这类题,错误率更高,这就更考验孩子们的细心与耐心,当然也考验老师的耐心与正确引导。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混合运算应用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估计的计算方法。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估计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情境图
先说一说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提问:我用50元钱买了一件物品,还剩20多元,猜一猜我买的可能是哪件物品?
师先引导学生审题,题中关键词是什么,审题需要注意什么? 生:关键词是一件,还剩20多元。
师:要想知道我买的可能是哪件物品,必须先知道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清楚是怎么想的。可能出现的结果有:
生: 可能买了一个书包 生:可能买了一本《童话故事》 活动2:小组几个同学一起,做猜一猜的游戏。
再全班交流
二、练一练
1、独立完成练一练第一题。再请几名学生说一说他的答案。重点关注语言的准确与完整性。
2、先引导学生审题,再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
3、生先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重点关注能简算的学生是否简算了。
4、计时口算比赛。
5、数学冲浪,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
第五课时套圈游戏
教学目标:
1、经历做游戏、记录数据、提问题并解答问题的过程。
2、会把游戏中的数学信息进行整理,能根据游戏中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的应用,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准备:带有分数的几种小动物卡片或模型、套圈儿、统计表、小红花 教学重点:
会把游戏中的数学信息进行整理,能根据游戏中的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的应用,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你们玩过套圈儿这个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玩套圈的游戏好吗?同学们都看见了什么?(操场上有很多盒子,每个盒子上面都有一个小动物的模型,每个盒子的前面都写着分数,离得越远的盒子分数越大等等)
2、讲解游戏规则、分组并提出要求。
(1)分组(2)讲解游戏规则(3)讲解注意事项
二、游戏开始(建立数据)
学生开始游戏:每人投三次,并记录每人每次套中的分数
学生游戏过程中,教师在各组之间巡视,对游戏做必要的指导。并注意学生的安全。
三、成绩统计(整理数据)
把小组中的分数记录在统计表中(游戏结束后)下面,各小组的同学想办法把你们小组同学套圈的情况整理在33页的统计表中。小组成员互相汇
报自己的套圈结果,共同做记录。
四、(1)向小组成员提出要求:根据你们小组统计的结果,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和时间,然后学生针对自己小组的统计结果提出相关的问题。
(2)小组成员共同解决。(对于表现较好的同学,奖励一朵小红花)(3)学生先自行讨论,再汇报交流 小组讨论,并把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和结果与同学交流。
五、出示亮亮和丫丫、聪聪三人前两次投完后的得分统计表 师:根据三人钱两次的得分,你能判断出第三次 投完后谁的得分最高吗?
议一议:第三次投出什么结果,聪聪得分最高?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最后,教师对游戏进行简单总结,对学生提出和解答的问题给予鼓励,同时每小组评选出一名最佳套圈手,在下次活动时评选全班最佳套圈手。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上册 测量活动教案 冀教版
测量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合作测量身体某些部位的活动过程。
2.了解自己身上的数据,能用手拃、步长等做标准估测物品的长度。
3.感受数学与人们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用手拃、步长等做标准估测物品的长度。
教学准备:
直尺、米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量一量
1.教师在教室里走一走,注意要走教室的长和宽,然后说出教室大概有多长、多宽。问:老师没有用尺子量,那是怎么知道教室的长和宽的呢?
2.学生发言。
3.讲解:在生活中,我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随身带着尺子,在需要量长度的时候,就可以用事先测量好的长度来估计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你身体上的数据。
4.提出要求:
(1)两个同学合作量。
(2)量自己的一拃长、鞋长、身高、步长、两臂侧平举的长。
(3)量完一样在书中填一样。
5.学生测量。
6.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7.用测得的结果估测课桌面的宽、老师办公室的长、宽。
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通过合作了解了自己身上的数据,能用手拃、步长等做标准估测物品的长度。在此过程中他们能够感受数学与人们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估测能力。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上册 加减混合教案 冀教版
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掌握不带小括号或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教学难点:
用竖式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教学手段:
投影片、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设。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演示加连减的竖式计算(投影片演示,或用多媒体设备演示)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竖式的计算方法。下面就请大家来看两道题目的计算过程。[演示动画“连加”]
(1)演示54+26+15=的计算过程
(2)问(演示完54+26+15=的计算过程后):哪一种计算方法最简便,为什么?
(3)演示90-58-24=的计算过程
(4)问(演示完90-58-24=的计算过程后):在计算这道题时要注意点什么?
[1.在用竖式计算90-58这一步时,要注意十位上有退位;2.计算第二步时,如果能够口算,就不用写竖式了.]
2.复习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演示动画“加减混合”]
(1)开始演示动画“加减混合”,准备进行观察对比。
(2)复习各种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问:这几组题目各有什么特点?说一说每一组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3)演示动画“加减混合”,印证学生的回答。
二、新授
1.教学例
3、例4
(1)出示例3和例4两道例题
(2)问:谁来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3)问:说一说,这两道题与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的连加和连减的两步式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1.上节课学习的题目不是连加就是连减,题目中的运算符号都相同.2.上节课学习的题目都不带小括号.
联系:1.今天学习的题目跟上节课学习的题目都要写竖式计算.2.我们能向上节课一样,想出不同的竖式的写法。]
(4)学生独立试做例3和例4(教师行间巡视,随时请不同做法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5)在学生们试做的两种方法中,对比,择优.引导学生选择省时省力的算法。
(6)问:例4有没有简便写法?为什么?
(7)师:谁来说一说,做像今天这样的题目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 1.抄数的时候要仔细,不要因为把数抄错出现计算错误;
2.在竖式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看清运算符号;
3.在计算之前要先想一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运算顺序错了,题目就该算错了。]
2.对比小结
问:这节课学习例3和例4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点?[1.例3不带小括号,例4带小括号;2.从根本上来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不同]
3.巩固练习
56+24-30=
67-34+39=
32+(55-46)=
76-(13+42)=
要求:做题速度比较快的学生可以按顺序将四道题目依次做完,做题速度比较慢的学生可以从每个做一做里任选一道题计算出结果。
4.归纳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百或是需要说明的问题吗?
(3)除了同学们想出的方法以外,谁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解决今天学习的题目吗?
(4)今天学习的题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第四篇:数学二年级冀教版教案
第八单元 探索乐园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初步培养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导入:同学们一定照过相吧,今天小明和他的爸爸、妈妈也去照相馆照了一次全家合影,你们知道他们可能照了几张不同的照片吗?
2、出示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我能解决简单事物的排列问题。
二、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要在老师的指引、带领下分步完成。
认真看课本89页,认真观察情景图,先思考后讨论以下问题:
1、先思考,猜测一下可能照几张照片,然后三个学生自由结组站一站,边站边说怎么站的。说出照片上每个人的位置。
2、先和同桌说说有关乒乓球比赛的知识。思考如果两个小朋友打乒乓球,结果可能有几种?(用“假如××得第一”来表达)
3.如果3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如果聪聪第一,会有几种结果?小强第一呢?亮亮第一呢?结果可能有几种?(用“假如××得第一”来表达)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先进行自研,后进行对子交流,汇报展示。)
三、自研共探
师口述自研指导,生认真看课本89页内容,认真观察情景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先思考,猜测一下可能照几张照片,然后三个学生自由结组站一站,边站边说怎么站的。说出照片上每个人的位置。
(学生自研后,对子交流,抽生提问,集体订正,师进行总结。)
2、先和同桌说说有关乒乓球比赛的知识。思考如果两个小朋友打乒乓球,结果可能有几种?(用“假如××得第一”来表达)
(学生自研后,对子交流,抽生提问,集体订正,师进行总结。)
3、如果3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结果可能有几种?怎样做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用“假如××得第一”来表达)
(学生自研后,对子交流,抽生提问,集体订正,师进行总结。)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算一算” 用1、2、3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1在最高位能组成 个三位数;2在最高位能组成 个三位数;3在最高位能组成 个三位数;所以一共能组成 个三位数。
第二关:“文字游戏“
试试用这三个字能排列出那些不同的句子?
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排法?
(过渡语:恭喜同学们闯关成功,让我们为在闯关中表现突出的小组颁发“优秀小组“流动红旗吧!)
五、归纳总结:
同学们,说说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在排列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有顺序的记录,这样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六.巩固提升
如果聪聪一家邀请你一起照相,能照多少张4人合影?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排一排。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91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1、先思考,猜测一下可能照几张照片,然后三个学生自由结组站一站,边站边说怎么站的。说出照片上每个人的位置。
(学生自研后,对子交流,抽生提问,集体订正,师进行总结。)
2、先和同桌说说有关乒乓球比赛的知识。思考如果两个小朋友打乒乓球,结果可能有几种?(用“假如××得第一”来表达)
(学生自研后,对子交流,抽生提问,集体订正,师进行总结。)
3、如果3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结果可能有几种?怎样做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用“假如××得第一”来表达)
(学生自研后,对子交流,抽生提问,集体订正,师进行总结。)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算一算” 用1、2、3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1在最高位能组成 个三位数;2在最高位能组成 个三位数;3在最高位能组成 个三位数;所以一共能组成 个三位数。
第二关:“文字游戏“
试试用这三个字能排列出那些不同的句子?
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排法?
(过渡语:恭喜同学们闯关成功,让我们为在闯关中表现突出的小组颁发“优秀小组“流动红旗吧!)
五、归纳总结:
同学们,说说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在排列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有顺序的记录,这样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六.巩固提升
如果聪聪一家邀请你一起照相,能照多少张4人合影?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排一排。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91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难点:
将等量代换的思想灵活地运用于解决问题中去。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出示课 件:《曹冲称象》的片段)
2、为什么曹冲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呢? 简单介绍天平(播放课件)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重4千克。那么在这里呢,这个西瓜的重量和4千克砝码间,他们其实就是一种等量的关系。(板书:等量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等量代换。
2、出示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我能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要在老师的指引、带领下分步完成。
认真看课本91页,认真观察情景图,先思考后讨论以下问题:
1、仔细观察第(1)副图和第(2)副图,你发现了什么?请你根据下面的天平图推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仔细观察第下面这副图,一个西瓜重3千克,请你根据下面的天平图推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先进行自研,后进行对子交流,汇报展示。)
三、自研共探
师口述自研指导,生认真看课本30页内容,认真观察情景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仔细观察第(1)副图和第(2)副图,你发现了什么?请你根据下面的天平图推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自研后,对子交流,抽生提问,集体订正,师进行总结。)
2、仔细观察第下面这副图,一个西瓜重3千克,请你根据下面的天平图推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自研后,对子交流,抽生提问,集体订正,师进行总结。)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算一算”
1壶水的重量=2瓶水的重量 1瓶水的重量=4杯水的重量
那么,1壶水的重量=()杯水的重量 第二关:“做一做“课件
1个苹果换2个橘子,1个橘子换6块糖,想一想,1个苹果可以换多少块糖?
1头牛换4头猪,1头猪换3只羊,1只羊换10只兔,想一想,1头牛能换多少只兔子?
第三关:“说一说“课件 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
(过渡语:恭喜同学们闯关成功,让我们为在闯关中表现突出的孩子们贴上展示之星、评价之星和补充之星吧。)
五、归纳总结:
同学们,说说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六.巩固提升 远古时候的等量代换
用4个番薯可以换2棵大白菜。用8棵大白菜可以换2斤米。用2只鸡可以换10斤米。
老爷爷:我今天带了一只鸡,可以换些什么呢?85
教学反思: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上册 米的认识教案 冀教版
测量
第二课时 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5页。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3.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
米尺,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3厘米呢?
(用手指比长度更加直观地加深了“厘米”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两名学生量纸条的长度。(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
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二 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让学生观察自己带的1米长的卷尺。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
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
(让学生多用自己的身体比一下,体会1米的长度是多少,比较直观。去掉尺子,直接比出1米的长度,学生对“米”的长度就建立起了一个直观的观念。)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所以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一端,对齐物体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读出准确的长度。三 巩固反馈
1.两人互量身高,米 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工量下面的长度:前面黑板的长,后面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3.在()里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体会米的含义吗?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了吗?会用“米”为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了吗?